播放地址

导演请指教

综艺大陆2021

主演:关锦鹏,曾赠,德格娜,钱宁黄,王一淳,梁龙,吴镇宇,吴中天,包贝尔,相国强,宁元元,韩雪,王文也,王暘,蔡康永,毕志飞,郝蕾,王晶,方励,陈祉希,郭子凡,黄明昊,胡杏儿,惠英红,李诚儒,孟子义,牛骏峰,潘斌龙,齐溪,荣梓杉,涂们,温峥嵘,薛凯琪,喻恩泰,杨千嬅,曾黎,张晚意,张雪迎,郑艺彬,朱志鑫

导演:内详

 剧照

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2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3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4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5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6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3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4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5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6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7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8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9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6:35

详细剧情

  《导演请指教》是腾讯视频推出的影视导演竞技真人秀节目,共10期,由王晶、方励、陈祉希、郝蕾组成制片人团队,柯蓝担任经理人。
  该节目由四位行业制片人,集结16位蓄势待发的导演,号召数十位演技精湛的实力演员,共同创作影视作品,直面真实行业生态,最终16位导演争取最优拍片机会,角逐年度最具价值导演荣誉。

 长篇影评

 1 ) 第一期哪吒闹海主题,相导短片很好看呀,为啥这么多人说看不懂。。。

腾讯的演员请就位我看了两期,今年变成以导演为主的竞技综艺。这个改动挺成功,因为看演员请就位我就发现,演员演技是一方面,导演编剧想表达什么往往比单纯谈论演技更加有趣。

演员竞技,受到剧本导演影响,好的演员在不咋好的剧本里也难以发光,资历一般的演员如果用对了地方也能小有惊喜,所以比演技,公平性不好衡量。而以相同或者类似的主题or元素,进行完整的短片作品PK,就更为直观和可比。

不仅仅能够探讨演技,也能探讨导演想表达什么,故事展开是否有趣,摄影方式,镜头语言,背景音乐使用等等更多维度的内容。

——分割线——

然后我想讲讲相国强导演的短片——哪吒闹海

黑色幽默,我很喜欢。

确实有一定程度对观众的不友好,但也没影评人说的那么差。五星的话我给四星。

孟中说向导哪吒闹海精神内核是哪吒和其父亲的冲突。而包导短片差段落,我特别同意。

我认为包导应该增加的片段是:李哪吒父亲帮外人不帮儿子,儿子故而委屈跳楼。

——分割线——

哪吒闹海(1979)原剧情:

首先分析前先科普一下原电影大致情节。

哪吒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出生,其父为陈塘关总兵李靖。太乙真人见哪吒潜质大,赐混天绫和乾坤圈,收其为徒弟。

陈塘关因大旱多日,百姓向东海龙王进献吃食求雨。东海龙王不满足于牲畜祭祀,派巡海夜叉点名要求童男童女。巡海夜叉在岸边抓住哪吒小妹妹进献,被哪吒得知将其痛打。

龙王派出龙三太子敖丙惩戒哪吒,不料被哪吒抽筋。龙王不忿,又奈何不了哪吒,遂告状李靖。李靖惶恐得罪神仙摊上大事,让哪吒道歉,哪吒拒不道歉。

龙王又欲告天庭,被哪吒戏耍,只好作罢。

后东海龙王联合三海龙王水淹陈塘关,以百姓性命逼迫李靖杀哪吒,李靖心生杀意。哪吒见父如此,心理难过,为了父亲及百姓不受牵连遂自杀。龙王退水。

哪吒死后,其灵魂被太乙真人收回并用莲藕重塑肉身,将其复活。加赐风火轮,还混天绫和乾坤圈。三头六臂的哪吒最后向四海龙王报仇成功。

剧终。(全长1小时)

原电影精神内核解析:反压迫、反强权、父权抗争

反压迫、反强权——东海龙王

父权抗争 ——1 龙王吃人,李靖不反抗,哪吒反抗

2 李靖让哪吒道歉,哪吒不肯

3 龙王欲杀哪吒,李靖递刀,哪吒自杀

哪吒是革命者,坚持心中正义,不受父权影响。

——分割线——

相导作品角色内底与精神内核都与原版电影高度契合。

男主角李拿(“拿”重庆话谐音哪吒的“哪”)——哪吒

李拿坚持内心正义,希望通过帮助违建房内群众,以求树立自己的威望。这里和原作相比,做了一些引申,拓展出“哪吒”的政治理想。

男主父亲李靖——李靖

李靖靠曾经修建违建房将其出租,庇护了租不起正常房的群众,以此形成威望。对比原电影李靖陈塘关重兵,庇护其下百姓。

赵龙——东海龙王

赵龙通过与黑恶势力勾结,拆迁征地,形成不正当得利,百姓忌惮。后被警察抓获倒台。原电影东海龙王是被哪吒打败。

网红小芳——小妹妹

这里将小妹妹改得非常世俗,我个人认为导演在强调弱小百姓趋炎附势。

七嘴八舌的邻居及朋友——陈塘关老百姓

原电影没有表述老百姓立场,相导短片倾向于暗示老百姓不会感谢为他们牺牲的革命者,甚至与其划清界限,转而屈从于真正的实权者。

警察——天庭

不解读

向导短片内核解析:

李拿坚持心中正义,不受父权影响。

引申:讽刺百姓麻木,依附权势(其实这也是父权的影响),不感谢真正帮自己的革命者。

上面聊到父权,正好就详细解析一下。以下父权概念用自知乎作者John Hexa

很多人都不清楚“父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以为就是家里老爸那种说一不二的权力。实际上这个词的原文“patriarchy”,指的是“家长”,“家(族)的首领”的特权。

一家之中,“父权”在家长,一个聚族而居、分工协作生存的宗族里,Patriarch就是指族长。如果是“四海皆兄弟、天下尽子民”的政治体制,则Patriarch就是指“君父”——皇帝。

那么被翻译为“父权”的patriarch实际上是什么呢?

指的是那些掌握了历史路径的优势的“家长”们拥有的特殊权利。

一种历史赋予先在者的、蕴含在传统、惯例、既成事实、成文法律、职场资历、官职序列里的权力(power)。

挑战的父权是什么?

父亲认为正确的,而儿子觉得不对的部分。

概念升级一下,即统治者认为正确的,革命者认为需要改进的部分。

为什么我说“讽刺百姓麻木,依附权势”也是父权的影响?

假设你是清末的一个具有进步意识的年轻人,从小家父亲长辈说了算、家族族长说了算、国家就小皇帝老太后加权臣说了算。但是你真心觉得国家风雨飘摇、老百姓过得太苦,国家需要大变革,根上烂了甚至要革命。

这时你是否揭竿而起?你的长辈你的家族考虑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否会灌输给你,不要招惹有权有势之人,更不能挑战统治阶级的意识,你会遭到打击报复,严重的话会失去性命或者殃及池鱼,导致家里其他人付出惨痛代价。你只需要忍着,就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

那么多数人选择听从长辈意识,安分做人,这叫从与父权。而一些反抗者,因为风险加剧,或许根本没有下一代。被剩下的从与父权大多数,延续几代,变成麻木依附权势的群体,成为鲁迅口中吃人血馒头的群体岂不是很自然的现象?

这不就是父权中不正确的部分日积月累所产生的影响吗?

哪吒反对父权,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反对的由于愚从继承下来的不正确的部分。

——分割线——

更多有意思的小细节

相导版的哪吒闹海和原电影精神内核一致,我们来看看向导版短片中有许多有意思的情节:

男主李拿为了受欺负的小芳,打了赵龙。

李父态度是什么?

拿拐杖打李拿,说他惹是生非,摊上大事。

周围群众的态度是什么?

对李拿说,你要遭,赶紧跑。

赵龙员工把失业原因归咎在李拿打伤老板,转而攻击李拿父亲。

周围群众见父亲生病,又让李拿去给赵龙道歉让他消气。

有人力挺李拿吗?没有

小芳的态度是什么?

没有任何感谢。

为了流量编造情感纠纷。

并拒绝帮自己初期的李拿澄清房东房客关系的要求。恼羞成怒嘴里还诽谤李拿打人强奸。

赵龙倒台后,又转而说李拿是自己的英雄(李拿太惨,下雨是在说老天都哭了吗?)。

李拿妄图主持正义形成的威望,在这群乌合之众面前,变成了天棒闯祸,滑稽,搞笑。

巧不巧,向导短片开篇一段话

书曰:群体不善推理,但急于行动。——乌合之众(冥冥之中可能有相关性)

这里再说说短片中冷幽默片段:

警察台词:法治社会,打输了你在医院躺起,打赢了你在这里蹲起。

父亲李靖两次拿塔特写。短片出场单手拿中国塔模型。短片结尾地被征收,伤心拿起中国塔,李拿把埃菲尔铁塔模型放到父亲另外一支手里。(ps:这里我要笑死了)

回到短片结尾处,父亲收到拆迁通知书,代表着父权瓦解。父亲哭,儿子笑了。

父子也算是和解。

——分割线——

总的来说,我看的很高兴,很high,但是第一遍确实由于信息太多有点费力。

我也能理解制片人所说的相导对于观众友好度不高。

不知道向导是不是由于当老师的缘故,表达欲太过强烈。导致18分钟的短片想说的东西太多,最需要表达的内容又表达得不够极致,太多地方蜻蜓点水,让观众自行了悟,了悟太多会让一般观众产生疲倦。

短片节奏太快,情节太多,像一个开了倍速播放的电影,观众初看难以跟上,好多东西我也是看第二遍时才get到。

但是相对于于包导,情感表达过多以及父子矛盾缺失,将精神内核改成相信父母与他人真心爱你,真爱可以发电的主题。和原电影内核父权反抗洽好相反,就显得稚嫩太多。

包导的短片如果我是编剧,我在补上李哪吒父亲帮外人不帮儿子,儿子故而委屈跳楼。(被打者父亲可能是李父公司大领导,事关李父工作问题)在父亲的请求下,在亲情的牵绊下,儿子选择道歉。最后一个镜头转到校园暴力再次发生,男主漠视着走过,是否会会引发更深度的探讨呢?

说着说着,怎么有点像电影熔炉的结局,哈哈哈。

相导的短片与原电影比对,相对完成得工整,引发人们思考更多,在我个人看法里还是更喜爱后者的。这个片子让我想到了管虎导演的杀生,汤姆·提克威的香水。

我也是看到相导说有的电影需要建构特别丰富的情感,他的短片可能是建构了一个丰富的话题空间,所以制片人的观点和他的表达不在一个世界。他说有一部分观众是特别懂这个片子的,讨论价值特别大。加上之前看过相导的少年巴比伦,有滤镜加持,才能够再看一遍,顿觉挖到宝藏。

相导能收获懂这个短片的观众,应该是比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快乐的事。相导加油!

豆瓣小透明长篇首答,内心还有点忐忑。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END——

 2 ) 普通人看完第一期的感受

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看的节目,第一印象,这个棚子可能跟《演员请就位》一个棚子吧,换了风格,李诚儒甚至可能还坐在去年坐的椅子上。哈哈,请来的人,特别是专家,看起来很有噱头,但真没什么代表性。反倒是那些拍过独立电影,或者还没成名的导演让人期待。

第一期两部作品高下立见,竟然还有一学院教授明着护犊子?

所谓导演在短片中的作用,应该是让人更多感受故事而非感受导演的存在。他倒好,灯光、表演、剧情啥的,无所不让人感受到他的存在。没想到,一个电影学院的人,竟然还要在这种地方炫技?当大家都是白痴嘛,看不懂镜头语言。

还自我标榜想表达的观众不一定理解,故作深沉。牛X如姜文会这么说话不。作为大众电影,你让觉得观众不够精彩,作为自我表达,你也不够深刻和独特(“我们香港都有五六十部”)。

包贝尔真聪明,上来就降低大家的期待值。夸别人如何如何有经验而自己还在学习。其实都上过几部院线电影了,也足够有野心。

和上一部对比,包贝尔的镜头真是小心翼翼,看不到什么刻意而为之的存在,很稳。形式上,两条线中间的隐形逻辑也让观众能接受。表达上,情感挺简单也很饱满。最重要的是,他的几个演员都让大家进去了,当然了男主还是差了一点点的,我觉得李诚儒故意不夸奖,但是说的不无道理。

这综艺应该又是借电影自有以来的矛盾,来刺激大家,让制片人,影评人,导演,演员讨论电影的各种维度(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电影服务于市场还是服务于个人),在这个角度上,还是有些意义的。以前是在网上炒,现在面对面了,挺好的。

就是有些小肚鸡肠的人确实挺让人恶心的,有些学府,以前还挺向往的。

还是很期待一些有才华的独立导演。以上。

————————————————

接着说,有的朋友特别说出来,电影并不是用来感受故事的。当然,肯定的,电影诞生至今出了多少流派,多少风格,电影是一门艺术,当然不光是为了说故事而存在的。可以表达情绪,可以只是实验性的影像,可是是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我说上面的话是基于第一个导演的作品,他要告诉大家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的意思是,他想说故事(这是个大前提),但又想炫技。我的观点是,他两样都没做好。 看梁龙的作品,我还是抱着期待的。说实话人的影响力就摆在那,你可能会对成名已久的人高度期待,也可能会对臭名昭著的人越看越不喜欢,这就是你活在社会必须要经历的,对吧,这也是公平我觉得。 梁龙的片子激起了大众和影评人的两极分化,这是小片段折射大时代。如今的时代,就是这样的状况。观众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去阅览一部作品,在他们看来,他们花了钱,就是要买到精神上的满足,就是要刺激到自己的敏感部位。打个比方就是,我就是花钱去电影院买一下“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精神食粮,如果邪恶赢了,我会不高兴的。 然而电影除了是商品,更是一个艺术品呢。这个争吵由来已久了。 现阶段的现实就是,根本无法做到 大众 耐心地去理解一个艺术作品。很简单,都是你情我愿的。你愿意取悦大众,你有那个满足大众精神的本事,你就去做,像吴京那样。你想表达自己,取悦小众,取悦自己,那你也就去做。这两种结果,你负责就行啦。 与我个人而言,梁龙的作品我是看得进去的,是沉迷在影像里(而非故事里)的。但是比赛就是这样,大众不接受按照规则就得中断,你不服气也没用,除非你可以改变规则。这也是目前大环境的现状。 我也很喜欢那个投资人的说法,这样的人是有情怀的,可敬的(当然假设她言行合一)。我作为投资人当然是知道这样的东西不挣钱,但我愿意允许它存在,我愿意用挣来的钱亏个九牛一毛让这个东西流传下去,让需要的人拥有它。 毕志飞的悲哀在于,他除了有一个臭名在前,还不会做导演。我的理解是,导演是一个电影的核心,是一个艺术品的主人,怎么可能让所有人按照合理性“想怎么修改都可以”。如果连这份独裁都没有,我认为很难是一个成功的导演。 如果没有一个计划,演员也跟无头苍蝇似的,也不知道怎么安排。那除非你跟王家卫一样,总有绝对权威,临时改动也要必须服从。那可是你的东西。 当然了也可能是他的性格和过往让该配合的人不那么配合,该尊重不那么尊重。既然以前已经是这样了,现在你想证明自己,你再去迁就每一个人,用所谓的道德去互相尊重,又有何用?让自己越来越臭罢了。照我说,开头的时候就应该拍案而起,喊:“这事就这么定了,找我说的做!” 毕志飞的改编作品我认为讨论的空间不大,看过费穆原版的《小城之春》也看过田壮壮的《小城之春》,毕志飞这版改编真的没法拿出来说。演技叉叉,剧情叉叉,摄影应该是个老手,但是和剧情的结合也叉叉… 来个以小见大以偏概全吧,这个综艺一定是辩论永远比作品好看,话题也是行业人士和热爱电影和影视爱好者的热心话题。 但是,我还是相信会出现一些让人惊叹的短片作品。

 3 ) 综艺被鹅玩明白了

第一集:

烂到根上了。

请了四个制片人,方励、王晶、郝蕾、陈祉希。一个专门制片不太好看的文艺片AKA方励;一个专门制片品质一般商业片AKA陈祉希;一个多年烂片导演AKA王晶;一个主业是演员的新人制片AKA郝蕾。

请问这个阵容的意义何在?有些人的意见根本不想听ok?看了第二集之后,目前觉得王晶还行。

隔壁桃搞的绿灯会成员,好歹也知道请四个不同的工种——演员舒淇,作家(编剧)刘震云,导演陈凯歌,监制陈思诚。

四个人都有优秀作品(陈思诚除外,但他起码也拍出过票房爆款),有行业地位,猜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批评电影,以及给出意见。

再说请的一些导演。关锦鹏、王文也、吴镇宇、蔡康永、包贝尔这些人缺曝光缺资源吗?以及这个阵容里的大部分人有展现过任何电影才华吗?组成这个阵容的意义又何在?

鹅你扪心自问,你请毕志飞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还是给观众和所谓影评人再一次嘲讽他的机会?

隔壁桃都知道找6位各不一样青年导演,有喜剧有艺术有商业类型,拔高一下主题,鹅你这是在做什么??

再说下短片质量。第一集出来的两个,都挺差的,但相国强本人让人感到不适。每个导演给2天时间,拍一段粗制滥造的凑数短片,有啥意义啊。完了每个人对着垃圾在那儿品,又是在干什么??这是在帮助电影还是把电影踩在地上践踏啊?

整个节目给我一种强烈的粉饰感,大家都知道鹅做这个节目根本就不是为了电影、导演,也知道很多导演就是没有才华,更知道有些制片也没有资格坐在他们现在那个位置上,却还要假装我们是在真的看电影、欣赏电影、批评电影,太可悲了。

第一集就充斥着吵架、意见、冲突、烂片导演的逆袭、导演和黑粉的和解……鹅,虽然你不尊重电影,但综艺真是被你给玩明白了。

第二集:

专业鉴影团能不能滚出去,用你搁那儿当爹呢??一群老学究,迂腐又自恋。

特别烦那种动不动就内涵观众的高资态。垃圾导演有拍出更好审美的电影影响观众吗?唯利是图的投资人难道没有迎合大众审美吗?又有多少所谓影评人在恰烂钱?行业烂成什么样了你们心里没数吗?还搁那教育观众呢,看看你们自己吧。

对于毕志飞的各种攻击,有多少是因为他拍得真的差,又有多少是因为他是毕志飞?道貌岸然的一群人在线拜高踩低,太难看了。包贝尔都被衬托得无比真诚。

一群所谓影评人,以乐队主唱给综艺节目拍的短片为素材,讨论电影的艺术和大众的问题,真的蛮好笑。

第三、四集:

严重怀疑曾赠的《爱情》就是整个节目里,为数不多的、能看的、值得讨论的短片了。对着这种质量的短片去争论、吵架,才显得不那么SB.

陈祉希觉得自己肩负重任,要帮助中国电影崛起,因为综艺节目上的短片而迷失自我、痛哭流涕;方励也觉得自己肩负重任,情绪激动。而真正拿钱投拍过优秀电影、帮助过艺术片导演的王晶,看着他们不说话。

 4 ) 本来想私信给相导,但是关注30天才能私信让我却步,发在这里吧。

先说结论:我觉得您对自己作品自我评价7分是准确的。

1、方励拿出来说的情感这个点是不准确的,短片里小芳是一个不值得被拯救的工具人,根本不需要展现爱情线。但另一方面,他提到的李拿打人动机不足还是很中肯的。以现有的镜头来看,对于父亲的声望和李拿过往的权威展现不够明确。应该只有一段过渡的台词提到“以前租房的人多大家的都听我的,现在如何如何”,但这些表达不够确定。所以对于李拿为什么打人的动机展示不够清晰。

但话又说回来,方在看你的作品时忽略了专业制片人绝不应该看不到的信息,是不应当的。

2、李诚儒的话也有失偏颇。您的作品从结构上来看,从人物设定来看,确实不够新。但是并不如他、如王晶所说的:有太多香港电影的影子、疯狂的石头的影子。这世上不会再有完全“新”的电影。但是诚然,新的故事、框架总是比新的技法更容易被发现。

《你好李焕英》从技术角度看太粗糙了,但是五十亿的票房扎扎实实。

因为,在观众眼里、在市场眼里,技法是没有故事大的。

3、技法和故事哪个更重要?自我表达和大众观感哪个更重要?这个答案我也不是很清晰。但想和您探讨,即使如诺兰的《信条》、李安的《比利林恩》也有许多批评的声音。诚如你言,艺术追求和大众观感是难以两全的。但是把故事和剪辑做到极致的诺兰,在追求新的技法的时候仍然会有批评的声音;但是著作等身、誉满中外的李安追求新的时候仍然会有“滑铁卢”。

就像行走江湖,李安们是名满江湖的大侠,打了一套自创的新拳还让看客笑话。那么如果是技法不够纯熟的小侠呢?如果小侠只使出了70%的功力呢?

平心而论,你的技术娴熟,没有什么问题,但还没有可以称为大侠的地步。中外大导演,无一例外都有一手绝活儿,这手活儿他们基本在前三部电影就可以做到江湖无敌。近的比如徐峥的“中年危机”,比如吴京的“家国情怀”,远的比如诺兰的“极致炫技”。

4、您后采提到对自己的短片评分打7分。我认为是恰当的。从仅有的拍摄花絮来看,也许另一位导演的团队更豪华,也许你们的拍摄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但我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看到了很多段落画质的明显不统一,看到了电影色调的别扭,看到了电影字幕及个别直播画面的极度欠缺美感。也许是你的团队没有更多的时间制作,也许是你只拿出了七分的态度对待这个节目。

5、为什么长篇大论叨扰?看到了你微博下的些许谩骂,心有不忿。也许《哪吒闹海》没有那么好,但绝没有他们口中那么差。

深夜码字,想和你探讨最后一点:

就是“讨巧型”这三个字。

“相导,你什么都知道,你什么都明白,为什么不使出来呢?”

你的学院经历让你有了深厚的内功,但是行走江湖却总是败给野路子,为什么呢?

“因为野路子,行走江湖讨饭吃,他们更知道什么招最致命。”

一点愚见:相导,放下身段,放下那点拧巴,走到人民群众里去。只有先成为大侠,才有使出“新活儿”而不被江湖淘汰的资格。

 5 ) 主创别撕逼

看了半集,学生作业放映会即视感,感觉玩的太小了,没劲。

我来策划一个电影拍摄选秀节目:

《主创别撕逼》

第一关,结合创投机构选出20个编剧、20个导演参赛。编剧组同题目命题创作短篇故事,导演组同拍摄脚本拍摄短片。

然后不公布署名展示,编剧组给短片投票,导演组给故事投票。排名前十的编剧、导演存活。

第二关,公布前十的短片、故事作者,导演编剧相互盲选,相互都选中者牵手成功直接搭档,没选中的继续下一轮盲选,直至剩下四个眼光不好或者没自知之明的主创被淘汰。

第三关,8组编导团队进行电影创作,分创意阐述、故事模版、样片试片三个环节,由四个资深制片人投票选择。

4个制片人各自选出心仪编导,再有一个飞行制片空降,从被淘汰的4组编导里选出一组,共组成5个主创团队。

第四关,5个主创团队实操开始拉投资、磕演员、筹备建组。也不需要观众投票了,直接放开众筹入股电影拍摄的渠道,让粉丝们真金白银的支持喜爱的主创团队。最先筹齐拍摄资金的三个主创团队胜出进入到拍摄环节,被淘汰的两组在限期内找到钱也可以复活追赶拍摄。

第五关,拍摄。各组主创团队开始拍摄,综艺主办方不需要再干涉,只要在旁边拍摄记录即可,各组内的矛盾撕逼不比在演播厅里哔哔精彩一万倍么。

第六关,最后的PK,公映。

影片制作完成后,各主创自行选择上映时间,等所有参赛主创团队影片下影后,结合累计总票房、收益比例、大众口碑、影评人口碑等因素,选出年度最强主创者[旺柴]

 6 ) 少数与多数——浅谈德格娜的三部短片

《导演请指教》将近尾声,豆瓣评分代表了它的争议。

不管新人导演多么热忱地希望自己的努力被看到,制片人多么掏心窝地希望好导演被看到,影评人又多么迫切地希望自己批评的声音被听到……最终呈现在观众手机屏幕上的,似乎是一场又一场辩论(吵架)大会。

这多少违背了影迷想看好电影的初心,最终它不可避免走向娱乐化——因为娱乐化才让人关注新导演,又因为娱乐化让人忘记作品本身。作为参加过两个赛段录制的观众,曾经热血推荐的我也猛然惊醒,体裁决定磁场。我在现场哭得稀里哗啦看的是电影,我在手机上看的是嬉笑怒骂,是综艺。

不过不管怎样,有意思的导演还是进入了大众视野。王一淳、钱宁黄、德格娜、曾赠等等,在短时间比拼才华的舞台,越聚焦的人越容易被记住。

这里我想仅从作品的角度聊一聊德格娜,一个多少给我带来惊喜和感动的导演。

三个赛段下来,德格娜的三部短片,《回到伯勒根河》、《巴德玛》、《两匹骏马》呈现出了一脉相承的主题和视角。她的个人风格也极为鲜明,专注拍摄少数民族题材。到了第三部,干脆用上一部最后点题的蒙古长调作为新一部片名,是聪明的聚焦。

专注这一题材的结果不可避免迎来质疑:德格娜除了拍少数民族题材还会拍什么?

实际上在一个短期比拼才华的舞台,反复磨利自己的剑是一项聪明的选择。至少观众记住了,德格娜是那个拍少数民族题材的导演——而大多数青年导演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被市场记住。

不过德格娜吸引我的并非题材,而是视角。——尽管不断有人质疑她的拍摄手法没有多新颖,但我认为她至少提供了一些新鲜的角度,让我们重新观察周围的生活,这种视角离开了少数民族题材也是一样成立的。

在《回到伯勒根河》中,德格娜在意的是一位老去的母亲,而不是正在城市打拼的女儿。

在《巴德玛》中,德格娜在意的是一头受伤的骆驼,而不是卖骆驼赚钱的人。

在《两匹骏马》中,德格娜在意的是用手机拍摄现代都会的弟弟,而不是藏区游客。

“少数民族”就像一个象征,德格娜实际关注的,是社会群体中总在“少数”的那一方。

在《回到伯勒根河》中,我们始终是从一个年迈的母亲的眼去看周围的世界的。我们跟着她的回忆,想起遥远的故乡,看到现在疲惫的女儿,和外孙女费力交流语言,自己融入新的都市生活,而另一面又在眷顾亲情的同时,不断拉锯、割舍真实的自我。

母亲的自我主体性被放大,我们才能关注到,原来她是被忽视的那个人。她用即将被遗忘的语言,讲老旧的故事,她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怀想辽阔的故乡。这种冲突并非表面说反转就反转的戏剧冲突,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亲日复一日地生活在矛盾中,放弃自我的主体性,融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哀伤的情绪让我们感到心痛,也能够立马想到自己的父母,如果你也同样在城市打拼,有自己的家庭需要他们放弃自我来照顾。

一种朴实又普遍的情感,脱离了少数民族题材依然成立。当创作者能够想到把镜头对准老母亲时,故事的讲述就有了新的意义,不管她用如何陈旧的方式讲述。

在《巴德玛》一片中,德格娜放大了“少数”与“多数”的冲突。一位蒙古长调歌手,为维持家庭生计不得不改变歌唱技法。不仅唱歌的方式需要改变,作为牧民养骆驼的方式也需要改变。

人们理所当然地接收新的事物——比如骆驼就应该被拿去发展旅游业,歌手就应该学会快节奏赚钱。实际上快的、新的、更普遍的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适合的,德格娜的批判藏在骆驼的眼睛里——从骆驼的眼睛看你们快速追赶现代生活的人类,人是多么无情愚笨!

骆驼的观看为《巴德玛》一片注入灵气。它让我们不禁换位思考,从一只猫、一只狗、一头牛的角度观看,我们的现代生活是否还这样理所当然。

骆驼的观看同样代表巴德玛的观看。现代生活中“少数”仍然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是否就应该被嘲笑、被质疑。当“少数”的他们反过来质疑“大多数”时,他们看到的世界又会怎样?

为这批判敲下沉重一击的是最后巴德玛的蒙古长调。当她坚持自己的立场,让酒吧停下聒噪的音乐,悠远深沉的咏唱为我们的灵魂打了一剂清醒针。原来大多数人喜欢的快速的一切并非唯一的方式,也并不代表美的、合适的、正确的方式。德格娜的戏谑和讽刺在按下音乐暂停键的那一刻发生。看,受伤的骆驼依然有广阔天地。

《两匹骏马》相对于前两部,逐渐剥离沉重的基调,走向轻快。它在我的眼中甚至有点幽默,正如马蹄轻盈地在草原上奔跑,德格娜磨熟了技艺的手,把她的质疑和批判用更为轻巧的方式表达。

在这部短片中,丁真弟弟的手机最为关键,正如《巴德玛》中骆驼的眼、《回到伯勒根河》中母亲的眼。丁真弟弟用一部现代手机代表了“少数”人的观看,这种观看也为我们带来新奇和幽默。

去过藏区旅游的人都知道,当我们进入这片自然时,我们总是以游客的方式看山、看路、看周围的人。大自然和当地生活的人是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景观”,是我们手机里被拍摄的对象。

而在《两匹骏马》中,德格娜将视角做了一次对调。由藏区人民反过来去看汉族游客,看当地生活的人,你看他们的手机里会看到什么?

以公路片方式拍摄的短片在旅途中一次又一次呈现这种幽默的冲突。比方丁真兄弟在看到一位汉族游客想独自攀登雪山时告诫他,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对自然要保持敬畏。这时游客一厢情愿的孤勇在丁真弟弟的手机中显得十分幼稚可笑,而他藏住了锋芒,用可怕的小故事打断了游客的天真。

这时我们才能领悟到,“多数”游客将雪山视为征服的对象,在当地人看来是一种荒谬的行为。雪山在他们心中是信仰,不需要被征服,就像真诚的智者和朋友一样与他们同在。

对动物的态度同样如此。在“多数”人眼中,马是一种交通工具;在“少数”人眼中,马不仅是朋友,而且每一匹马是性格不同的朋友,它们有自己的名字(“白熊”、“黑熊”)和独立的个性,它们也需要被尊重、被平等对待。

正因有视角的转换,即使去过多次藏区的我也看到了截然不同的风景。因我随着德格娜的镜头变为不是游客的那一方,我看到了另一番奇趣壮阔景象。当兄弟俩在草原上肆意奔腾时,我也心驰神往,领略到真挚的自由。

德格娜的优点明显,缺点也很明显。

在第一赛段时,《回到伯勒根河》曾被郝蕾和孟中批评用陈旧的方式拍摄。他们期待青年导演德格娜能用更犀利的表达,用新的方法,提供新的讲述技巧。尽管短片运用了文艺片的老套路,但片中的质朴情感还是打动了我和许多观众。

随着比赛的深入,德格娜继续利用同一题材,把观察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从截取一个生活片段,到放大一个事件,她在展示自己作为导演讲述故事的能力,也在不断强调自己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质疑和批判。

在我看来,她对“少数”与“多数”冲突的观察贯穿始终。并且她也始终在意“少数”一方的视角,从他们的眼来看“多数”,为我提供了一次又一次新鲜的感受。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三部短片多么卓越,毕竟它们缺少时间的打磨。但在《导演请指教》一众短片中,德格娜的作品还是迸发出一股灵气,以稳健的方式,吸引人们注意少数群体。这是难能可贵的。

《导演请指教》作为一个综艺节目,向大众展示了电影作为工业产品如何完整实现一系列复杂环节。但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电影可以在许多流程上用钱实现好的环节,比如摄影、宣发,但真正的创作才华还是需要时间沉淀。一部作品里透露出的视野,钱买不到,关系换不到,那是属于一个创作者自己的东西。

我期待德格娜在《导演请指教》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接受真正的考验。不管什么题材,人们始终愿意看到好的作品。好作品需要时间打磨,用人生阅历换来的灵气,也会打动更多人。

 短评

关锦鹏要拍《胭脂扣》的改编,郝蕾的疑惑就是我的疑惑,可以但没必要。但王晶说的戳到我了,“当年因为条件或者什么其他的关系,你有的话没说完,再拍也未必不是个好事”。王晶太懂了,或者说有阅历的导演太懂有阅历的导演了,对电影的执念让他们成为他们。

3分钟前
  • 炯之
  • 还行

这综艺好啊!看完第一期料想到铁定骂声一片,但这不就更证明了咱这行妥妥的一泡污粪嘛……大家都来瞧瞧我们这华丽的袍子下面都是什么登西啊~

5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各位导演们真就是:出走半生干行活,归来仍是学生作业。

7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较差

首先,是冲着郝蕾来的。相国强的片子有点普通,但不至于像纸片人嘴里的那么差;包贝尔的片子也没那么好,至少不像纸片人嘴里的那么好。两个人背后的资源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单看影片职员表就能看出来,包贝尔的名单里连后期公司都有首席执行官;相国强的名单连帧率都不高……呈现的节目效果就是有钱谁都可以拍电影,不管情节多荒诞,一样会有人捧。节目精彩的部分就是不同意见的人互撕,纸片人带有色眼镜评影片,像极了他们被观众透过有色眼镜去评判。

12分钟前
  • 浆糊面子
  • 较差

拍电影和教电影的别把大家笑死好吗。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说上一个短片因为是电影学院摄影系拍的,既然是学院的技术是不会差的。上戏表演系的评委说,技术跟学校没关系,改行的多了是,然后镜头切到底下两位来参赛的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怎么会有这么搞笑的场面,鹅是真懂。

14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这一季节目唯一的亮点就是每一集中孟中老师的点评,尤其是在面对韩雪的时候,其他全员好感败光,只有孟老师刚正不阿,粉了!

19分钟前
  • 韧勉
  • 较差

第一集的想法:影评人真的挺可怜的,脑不够好,一辈子依赖自己的嘴,又没有动手的勇气和机会,其实蛮值得同情的……导演至少都有个长处在那,相国强脸皮厚,一直用同款笑容来化解,然后继续输出那些名词,久了就会有人信他;包贝尔脑子挺好,用「我买了你的课」,一下子就扭转了场面,扮猪吃老虎。制片人们倒是都蛮好,至少都是好的观众,会被好的东西打动,也可以一眼认出不ok的,唯一劣势在于不太会说话,不会扯名词,不过他们也不需要。这个节目挺好的,比脱口秀大会还drama,年度喜剧综艺。

24分钟前
  • 林西拿
  • 还行

这大概就是中国电影的末日了吧。

26分钟前
  • 是海妖呀
  • 很差

大家都在假装拍电影,假装讨论电影,甚至算不上一场好看的秀,挺可悲的。

28分钟前
  • 至尊寶
  • 较差

资本请指教,后台请指教

31分钟前
  • 青蛙人
  • 较差

暴露了各学院影展多年来自嗨式的审美问题哈哈哈哈

33分钟前
  • 小叶无光
  • 较差

第一期看完,可以说被伤得最深的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学院派危。专业影评人一个个高高在上,面对风评不好的导演会先入为主,平等交流秒变艺考现场。面对观众的质疑,立刻用所谓的专业审美去教观众学会欣赏。连助演演员也会看人下菜碟,人间真实了。这台上台下百态可比短片本身有趣多了

34分钟前
  • 𝓜𝓪𝓭𝓲𝓼𝓸𝓷
  • 较差

不乏好的小片子,第一轮的吴中天、曾赠;第二轮吴中天、关锦鹏相继退赛,曾赠想拍一把个人情怀,观看欲望本就所剩无几,再给韩雪恶心了一把,彻底要弃了…

36分钟前
  • 抑尘
  • 较差

还没演员带劲,唯一有意思的点就是北电和上戏的battle,要是都像这水准,电影哪还有未来?

41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较差

年度笑话综艺,郭敬明在500平的房间里用8k设备投屏看估计都要笑出鸭子叫。

45分钟前
  • 判官
  • 很差

看了之后居然觉得郭敬明以前导的都比这些二流坯子导演的还好哈哈哈

46分钟前
  • F了个K💨
  • 还行

嗯,我觉得国内的电影学院应该全都关门。

47分钟前
  • Yeun
  • 很差

只有香港导演点评在线,也有那个资历,比如王晶 ,尔冬升,其他都是什么牛马导演,特别是李成儒,演了一辈子影视剧都没有 上个节目吐槽个嘉宾更有看点,也是个可悲的人生

50分钟前
  • ilihrtejsh
  • 较差

韩雪说:请来韩红做音乐,请张艺谋的团队做摄影。这b又让她装到了,可惜演员都没演明白,就跑去导演了,她真的让人讨厌

51分钟前
  • 偷心贼
  • 很差

那个相国强拍的东西这么稀烂怎么好意思在那里说那一大堆啊还说别人是讨巧大众我就直说了现在这么多的烂片烂电影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有些莫名优越感的业内,总觉得自己比大众要高贵,总觉得大众审美没有自己高级你要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我就不说什么了问题是你只是烂而已你以为你是王家卫,其实你只是毕志飞

52分钟前
  • 👾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