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龙纹身的女孩

恐怖片美国2011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鲁妮·玛拉,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史蒂文·伯克夫,罗宾·怀特,约里克·范·韦杰宁根,乔莉·理查德森,杰拉丁妮·詹姆斯,高兰·维斯耶克,唐纳德·桑普特,乌尔夫·弗里贝格,本基特·卡尔森,托尼·威,帕尔·麦尔伯格,约瑟芬·阿斯普伦德,埃娃·弗里肖夫松,莫娅·嘉尔彭铎,马娅·汉松-贝里奎斯特,萨拉·阿佩尔贝里,朱利安·山德斯,安娜·比约克,古斯塔夫·汉马斯顿,西蒙·赖特纳,大卫·丹席克,马库斯·约翰松,玛蒂尔达·冯·埃森,马蒂亚斯·帕尔梅,马丁·贾维斯,因加·朗格里,安德尔斯·

导演:大卫·芬奇

 剧照

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2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3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4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5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6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3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4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5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6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7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8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9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7 00:35

详细剧情

  《千禧年》杂志的财经记者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饰)正被一桩报导引起的诽谤诉讼案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却意外接到了瑞典顶尖家族企业范耶尔工业集团的创始人亨利·范耶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邀请。表面上米克尔要为对方写传记,实则是帮迪奇调查一桩40年前发生在家族里的悬而未决的杀人案。米克尔认真梳理堆积如山的资料,与家族成员交流攀谈。却在关键时刻,被一个边缘女孩莉丝贝丝·沙兰德(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入侵电脑盗取了资料。他找到同要具有非凡调查能力的莉丝,邀请她一同调查,却发现面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欲望黑洞……
  本片根据瑞典小说家斯蒂格·拉尔松(Stieg Larsson)的原著改编。

 长篇影评

 1 ) 冷酷又冷静

《龙纹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是大卫·芬奇执导的一部惊悚悬疑电影,该片源于瑞典推理小说名家斯蒂格·拉赫松《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由丹尼尔·克雷格、鲁妮·玛拉、罗宾·怀特和斯特兰·斯卡斯加德等主演,讲述一位神奇的女黑客和一位男记者合作破案的故事,剧情中不乏阴暗、悬疑、性爱以及话题。影片于2011年12月20日登陆美国院线。
影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冷酷的氛围,也由内而外散发着冷静的气质,尤其是女主角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束缚于刻板的主角光环,不局宥于传统的道德观念,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成功塑造了一个邪魅独立、放荡不羁的女性形象。当然,纵使坚强勇敢如斯,一旦触碰到了感情,即使有再厚重的盔甲,也暴露出了致命的软肋。影片结尾处,女主挎上摩托车扬长而去,在豪迈洒脱的气概之外,更让人感受到一股疏离散乱的悲伤。

 2 ) 片语

渡过前半段的小修小补,斯蒂文•泽里安开始对剧本进行恰当的改动。瑞典版的电影中,莉莎身世经历,莉莎走近米克,调查的突破口等诸多环节都交代得十分突兀,这对艺术性并无多大的帮助,并且让没看过原著的人难以接受。泽里安详加梳理,使这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更大胆的变化在于结局。事实上,以本格的眼光来看,小说本身的推理属性是可疑的。这也是一部分观众对这部影片最后四十分钟不满的原因,他们抱怨没有得到一个“惊掉下巴”的电梯式结局。这种意见错在两点。其一,小说已然如此,影片在推理方面能突破的空间原本不多。饶是如此,泽里安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在推理的智慧上竟然尤甚原版,是令人惊喜的。

其二,横空出世的震撼回响在《搏击俱乐部》之后就从来没有出现在大卫•芬奇的电影里,所以这种要求是不公道的。这位导演此后的影片,更多地是从开场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对情节和氛围进行工于心计的经营,绝不仅以结局取胜。去年的《社交网络》曾将跨视轴剪辑和细致入微旁敲侧击的配乐完美结合,创造出极强的节奏感和张力,赢得世人的极高赞誉。《龙纹身的女孩》将这一风格成功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对气氛的营造可谓无懈可击,这样就将一个在骨灰级推理迷们看来有些浅陋的犯罪故事讲得充满杀机,扣人心弦。所以故事好固然重要,讲故事讲得好也不可轻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电影艺术作为“每秒24桢的谎言”的胜利。

在演员的表现方面,丹尼尔•克雷格那种眼镜片后若隐若现的007气质在我看来是恰到好处的,而瑞典版影片的男主角则接近图书管理员,稍微有些别扭。鲁尼•玛拉塑造的女孩则与原版差别不小,任性和孩子气更多一些,我个人更喜欢。一句“May I kill him?”更是正中萌点。

如果说有遗憾,就是最后莉莎转身离开的方式暴露出好莱坞的男性思维再度作祟。当然,原版的描述也不尽如人意。两相对照,产生的思考是:某日某地,我们是否能邂逅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她的独立,既不源于对男权社会先验的对抗意识,又不出自对臭男人的失望沮丧体验,而是充分舒展、自然流露的自由与和解?

或许,想想也罢。

 3 ) 她能搞定一切 除了爱情

 
我梦想成为沙德兰那样的女孩,瘦而不弱,身手不凡,精明干练,浑身散发着一种刚毅的内劲儿。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驱使她嚣张乖戾我行我素,十二岁试图杀死自己的父亲,造成他浑身百分之八十的烧伤。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被别人的眼神左右,鼻钉耳钉嘴钉装饰着脸颊,不定期的在身上添置纹身,即使痛,脸转过一旁去忍。她并不是要做出一副个性的样子给别人看,她只是随心所欲满足自己。
我喜欢她的智慧和态度,但超凡脱俗之人必定遭受过常人没有经历过的苦难,她的血泪浇铸了自己由思想而衍生出的果敢的行为。
她身手敏捷的把虐待她的变态狂收拾的服服帖帖屁滚尿流。
后来,她因为一桩女孩失踪案和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携手并肩共同追究谜底。
她主动和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fuck,是她表达爱的方式,她这个平时喝可乐吃速食的人,竟给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做了一顿早饭,这里的镜头看得我满眼的感动,爱情不是为了迎合你而去做这种改变,而是,在做这种改变的过程里,心里满溢着幸福,是做给彼此看的幸福。
谜底揭开,沙德兰以为她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因为案子的告捷而中断,她默默的替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搞定了仇人,赢回了荣誉。
她梳理好自己去见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去时装店精心的为他挑选上衣,她骑着她一直喜欢骑的摩托车心里装着欢喜带着衣服来到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家里,昏黄飘雪的圣诞夜,她站在楼下,望见阳台上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和妻子亲密的样子,回手用力的把衣服扔进垃圾箱,骑上摩托绝尘而去。
我不知道沙德兰有没有掉眼泪,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眼睛湿了;我不知道沙德兰今后会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我只希望她能够过得开心幸福。
她能为情人赢回官司和荣誉,却不能在情人那里赢得爱情,这样的沙德兰,直叫人心疼。
他不会明白沙兰德为他做的,但沙兰德对得住自己的心。
记得影片结尾前一段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对沙德兰说“you look nice",我在心底悄悄的说”All because of you."
但即使nice,也救不了你的花心。
 

 4 ) 你真的看懂了大卫·芬奇吗?——解析《龙纹身的女孩》

零·撑死也就是个最佳剪辑 去岁凭借《社交网络》夺得83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剪辑三项大奖的大卫·芬奇,今年又携翻拍自瑞典的经典影片“千禧三部曲之《龙纹身女孩》”同名电影冲击奥斯卡,只可惜被致敬经典掀起复古风潮的《艺术家》和《雨果》瓜分数项大奖,最终只落得个最佳剪辑,甚至连改编剧本,最佳配乐这样的酱油奖项也被《后裔》和《艺术家》夺走,活生生成了个跑龙套的,当然若与《胡佛传》的伊斯特伍德和莱昂纳多一比较,反倒没那么凄惨。 当然众多芬奇粉丝非常不服,我这篇文章也明显属于马后炮型,但如果再让我穿越到奥斯卡颁奖前夜再预测一次,我撑死再给它一个最佳改编剧本,因为我并不认为《后裔》比《龙纹身女孩》成功,除此之外,真的多的不能再多了。因为芬奇的类似的旧饭,实在炒了太多次了,不仅评委,就是观众们也都产生审美疲劳了。 首先提炼一下《龙纹身女孩》的元素,性,暴力,同性恋,强奸,宗教,惊悚,悬疑,犯罪。你会发现多么眼熟,但凡你看过芬奇的片子超三部以上,比如《七宗罪》《十二宫》《搏击俱乐部》(当然本片中还增加了纳粹以及对犹太人的杀害)。而其中以《七宗罪》风格题材最为相似,但《龙纹身女孩》除了剪辑手法更为成熟以外,并不比《七宗罪》强,又何以获得多于《七宗罪》的盛誉呢? 但至少这个最佳剪辑大奖是实至名归,因为将一个情节简单的犯罪故事切成令人费尽脑汁的碎片向来就是芬奇的拿手好戏,如果你从头至尾看过《十二宫》并且曾立志弄清楚所有细节,你一定会深以为然。 一·芬奇的超级大剪刀 片头是亨利叫莫瑞尔调查每年都会收到已经失踪甚至遇害的海莉的信件和礼物(我敢担保你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完全摸不着头脑)。这是一种完全故弄玄虚的手法,不只是芬奇,好莱坞几乎所有悬疑惊悚片导演都对这招乐此不疲(希区柯克除外),用影片中间的一个情节,或与之有关的细节来做片头如昆汀的《杀死比尔》或者克里斯托弗·史密斯的《恐怖游轮》。观众此时对影片完全没有丝毫了解,突然出现一个没头没尾的情节自然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这是导演要把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恶趣味。 片头之后是我们拍音乐录影带出生的大导演不忘老本行的生加了一段污漆抹黑,脏兮兮的类似MV的画面。我不赞成有人说此段是多余,至少这告诉了我影片的基调绝对是尼玛重口味。 接下来算是开始进入正规的叙事阶段,首先是通过生活背景全景式的描述人物。 先通过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米克尔因为收到匿名举报信举报商业大亨温纳斯壮,结果这却是一个陷阱,举报者其实是温纳斯壮的手下,资料当然也是虚假的,结果温纳斯壮以诽谤罪投诉米克尔,并且胜诉,米克尔陷入事业与个人荣誉的危机,这也是米克尔接即将接受亨利邀请介入调查海莉失踪案件的外在原因,主要原因则是亨利提供温纳斯壮的真实信息帮助米克尔复仇,但事实上亨利提供的信息毫无用处,尼玛相当无语。当然导演可不会这么简单轻易的就告诉你,如果不是我按顺序整理出来,你直到影片的最后才会知道。虽然这仅仅只是本片的背景,但芬奇,连背景也要玩得支离破碎。但是当MV结束后的第一个场景仅仅结束于米克尔败诉回到公司和报社编辑谈话(这里提供了米克尔与编辑有暧昧关系),此时我们只知道他因为诽谤败诉,还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第二个场景却跳到两个坐在办公室里的男人手里拿着米克尔的资料,而资料的获得者就是由鲁妮·玛拉扮演的萨兰德·莉丝,由此引出主角——一个奇装异服,怪异发型,没有眉毛,骑重型机车,不易与人相处,并且有着龙纹身的女孩,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非主流的终极形式“杀马特”。从这里开始米克尔和莉丝就有了第一层潜在的联系。后来我们会知道,这两个男人,一个是莉丝的上司,另一个迪奇·弗利迪,这个情节是要告诉我们,亨利在要米克尔调查海莉之死之前先找人对米克尔做的一段调查。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米克尔与编辑各有家室,但两人保持长期性关系)。 接下来依然是从两人的生活背景,不断深入对主角的了解,同时也推动剧情的发展。 二·从米克尔推动剧情发展 米克尔圣诞聚会接到莫名电话邀请他去海泽比(在圣诞聚会上交代了米克尔有个女儿,并且父女关系一般,米克尔不信教,但女儿信仰基督教。此处已经是芬奇宗教理念的渗入,同时也是影片的重要线索,因为这暗示了米克尔无法破译笔记本的数字代码,而是在女儿来岛上看望他,无意中告诉他这是圣经里的代码,米克尔这才找到切入点,成为破案的关键要素。米克尔女儿这一角色的设置不仅完善了主角的生活背景,使人物更加真实,而且还为影片剧情的发展担负起转折的作用,可谓神来之笔),米克尔答应亨利接受调查海莉失踪,与亨利回忆海莉被害场景(亨利的讲述,在此塑造了一个密室杀人或者密室逃亡的案例,但我们看完影片之后会发现非常坑爹,亨利说海莉不可能逃走,还检查了船,封锁了桥,但事实就是在午餐时海莉就在不到20米的地窖,后来被好友装在车里逃出。只能说芬奇玩的悬念太无厘头了。亨利展示的奇怪的每年都会接到遇害的海莉寄来的生日礼物,搞得玄乎神秘,结果呢,分明就是活着的海莉寄过来的,我已经吐血了。而且海莉既然造成已死的假象又怎么会每年还寄礼物给亨利呢,完全自相矛盾,解释不通)接下来米克尔搬入范耶尔家族的小岛,有一个情节是米克尔在岛上辗转很久就是找不到手机信号,这暗示了影片最后莉丝打电话给米克尔却无法接通,虽然这是一个必要的铺垫,但铺垫的细节也太坑爹了,完全不值得浪费这么多笔墨,芬奇是有逻辑强迫症吧。接下来米克尔开始与岛上的亨利提到过的家人接触,他们当中有一个就是真正的凶手。在这里有许多人物出场,包括之间亨利向米克尔介绍家族亲人也引出一大堆人名,外国人名字又长,长得也差不多,尤其是芬奇在介绍人物的台词中还插科打诨,这更加为我们分辨人物造成了困难,无怪乎连米克尔拿着笔和纸边记边听也会说:“我觉得我马上就要分不清谁是谁了”。不要以为这些人名毫无用处,他们恰恰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也是破案的关键。虽然在影片的三分之二,芬奇会很直白的告诉我们凶手是谁,犯案经过。这甚至都不需要去动一下脑筋。但芬奇的电影不像名侦探柯南一样,让你去猜谁是凶手,而是让你去了解破案的过程,这也是芬奇为什么对凶手和案情毫不隐匿,但却在线索和破案过程安排的繁冗复杂,制造许多迷雾。我们看芬奇的影片,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注意的就是细节。而在本片里,分清楚这些人名,就是影片最重要的细节。所以我们会在影片中看到米克尔会在白板上列出人物关系谱,所以最好我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也列出一个人物关系谱,这样你就会对整个片子有一个最直观最清晰的了解。如果你懒的去做,那这件事就交给我来,接下来的章节我会提到。 现在我们继续跟随米克尔的进程推动情节的发展。米克尔通过对岛上范耶尔族人的访问得知一个远离家族定居伦敦的亲戚,是亨利的哥哥哈劳德的女儿阿妮塔,这一消息是从阿妮塔的姐姐西西莉亚口中得知的。这是芬奇布置得一个迷雾,跟推动剧情没什么关联,但是这个所谓的阿妮塔其实就是改名换姓也是整部影片都在寻找的海莉。米克尔就这样错过了他要找的人,这是芬奇的惯用手法,让主角与真相失之交臂,直到影片最后才幡然悔悟,这招在《七宗罪》和《十二宫》里面都用烂了。之前提到过米克尔女儿来看望父亲并告诉他海莉笔记本上的数字是圣经的代码,米克尔根据这一线索,得知了海莉代码中有一个叫瑞贝卡的人,就是发生在1944年的瑞贝卡凶杀案中的受害者。又从偶然翻到的照片确定了从游艇聚会的照片开始发掘线索。这个时候亨利因病入院,米克尔向迪奇提出需要一个助手,迪奇推荐了萨兰德·莉丝,到这里片中的男女主角才有了第一次真正的相遇。 到这里影片算是结束了第一部分。然而芬奇也绝不闲着,在第一部分里同时也通过萨兰德·莉丝的遭遇交代莉丝的生活背景,以及她的性格,外貌,形成的原因。虽然说米克尔在全片占的篇幅比莉丝要多,但他只是线索人物,莉丝才是本片唯一的主角,这点从片名《龙纹身的女孩》就可以看出。但是在这里我要吐槽一下片名,因为整部影片跟龙纹身没有半毛钱关系,龙纹身既不是线索也不是重要细节,只是象征一个的女孩的叛逆,但这个叛逆完全可以用其他定语来修饰,比如没眉毛的女孩(这让我们想到蒙娜丽莎)或者有唇钉的女孩,或者被口交肛交的女孩。很重口味是吧,没错,芬奇要通过莉丝这一角色传达的主题就是重口味,也就是是人性的阴暗与堕落,这是他擅长和偏执的部分。 三·从莉丝展示主题思想 莉丝,一个有着吸毒史,精神病史,情绪极不稳定,有暴力伤人前科的少女。在十二岁时试图谋杀生父,将其烧成百分之八十伤残。影片没有解释她为什么这么做,归咎于精神病肯定是不完全的,但从片中另一主要人物海莉的遭遇,我们可以得知,莉丝八成是受过其生父的侵犯。莉丝和海莉从名字就可以看到她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以至于一开始观众一度认为莉丝可能是海莉的女儿,如果海莉逃亡的话(个人觉得海莉年轻时的影像和莉丝也颇为相像)。莉丝造型怪异恐怖,有纹身,双性恋,性意识淡薄(为了钱愿意给监管人口交)。芬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开始植入他的主题思想,当然不会是口述或对白那么简单,芬奇必然是通过莉丝生活的片段暗示这一主题的。莉丝从十二岁开始就需要被人监管,她的钱财支出日常行踪都要向政府汇报。影片就是从她第一个监管人突然病倒,导致她不得不去接受另一个监管人的监护开始。这个新监护人毕尔曼是一个心理变态衣冠禽兽式的伪君子,一面夸夸其词说自己必须对莉丝进行严格的监管,另一面却暗示莉丝必须为其口交才会支付她日常费用。当莉丝理所当然的照做之后,观众诧异了,但芬奇会随后对莉丝的这一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一个叛逆堕落,从小受到侵犯,性意识淡薄的双性恋自然对这种能换取钱财的行为释然了,现在有多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在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女孩子都对这种行径也不以为意。当莉丝再次需要资金的时候,她原以为只要像之前一样就可以了,于是她居然主动进了毕尔曼的家门,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没那么简单。毕尔曼一开始还装模作样的问莉丝最近是否还好,当进了房门之后立马原形毕露将莉丝拷住,对她实施了强暴。 芬奇对莉丝被强暴这一遭遇,并没有渲染得多么悲惨和重视,莉丝被强暴之后甚至还能冷静的与监管人对话。似乎在美国人眼里,强奸不算什么罪恶,强奸杀人才是值得判罚和惩处的罪行。对毕尔曼这一行为,芬奇并未动用法律来判处他。既然之前塑造了莉丝这一形象,芬奇自然会通过莉丝的方法来对付他。果然,随后莉丝电倒监护人,将其绑在床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创监护人的菊花,并且在他身上纹身,总算将他收拾得服服帖帖。这种复仇的手段究竟值不值得认同我们姑且不谈,至少从这里开始,莉丝受监控的生活结束了,因此她才得以自由的与米克尔共同查找海莉失踪的真相。 别忘了前面提到过的芬奇大剪刀,上述这些情节,你要在第一遍完全看透还是非常费劲的。因为芬奇不会这样传记式的交代人物,他自然是要用交叉叙事的方法,故弄玄虚,制造烟雾,要你尝尝剪辑蒙太奇的滋味。 四·米克尔的破案过程 看大卫·芬奇的悬疑片,凶手是谁没什么好猜的,犯案过程也没什么好猜的。他不像希区柯克,让观众永远比主角知道得多一点,也不像库布里克,让观众永远比主角知道的少一点,他就是让你和主角知道得一样多,给你同样的线索,同样的思路去跟主角一起深入慢慢侦破案件,细节就摆在那里,甚至特写给你,但是他会制造迷雾,让细节像废话一样无足轻重(比如范耶尔家族的人名),又把无关紧要的情节搞得神秘隆重(比如手机收不到信号,猫闯入密室,猫被分尸),至于你能否像米克尔一样分清哪些是线索哪些是废话就得看个人领悟力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观众看芬奇的电影觉得索然寡味,有的人却能沉迷其中。 才长达2个半小时的影片中,米克尔的破案过程被众多生活情节和导演的故意制造烟雾所湮没,再加上莉丝部分的插入来霸占你的视觉和思维方向,因此要弄清楚米克尔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寻找到真相的才是芬奇影片精髓所在也是乐趣所在。 破案过程: 1·获取线索。 米克尔答应亨利来到岛上查案的第一步就是与亨利的交谈中获取线索。线索包括:a·亨利介绍家庭成员,主要了解案件的受害者。b·回忆海莉失踪事件。c·展示失踪的海莉每年都寄回来的物证。d·甘纳提供以往的资料f·亨利提供岛上的家庭成员和之间的关系,主要提供嫌疑人的信息。 2·翻阅资料查证。 a·通过莫瑞儿警探的笔记还原案件现场(米克尔在笔记下划横线淡化到案件发生时的情形,这一创意堪称经典,最佳剪辑舍他芬奇其谁)。 b·通过海莉的笔记本,得知Magda,sana, R.Y. R.L.Mani等英文和一系列数字(事实上也可以算是访问莫瑞儿的答案,通过莫瑞儿口里得知了瑞贝卡案件,瑞贝卡死于斩首)。 3·通过访问岛上的家族成员。 a.访问马丁和丽芙。b·西西莉亚来访,牵出妹妹阿妮塔。c·去伦敦访问阿妮塔,前面提到过这是烟雾,也是一种荒谬。 4·偶然从资料中得到莉丝参加游艇聚会的照片。 5·去资料馆查找当天所有照片。 6·照片单帧播放发现海莉出现端倪,照片中有个游客用照相机以海莉的视角记录令海莉害怕的情景。 7·前面提到米克尔女儿到访,提示海莉笔记本上的英文旁的数字是圣经《利未记》的代码。其实在之前米克尔翻到海莉笔记本首页那段有旁白的文字就暗示了圣经。 8·通过翻阅圣经,得知瑞贝卡·雅各布森就是海莉笔记本上的第三个字符R,Y。 9·莉丝通过圣经《利未记》和海莉笔记本的代码查到海莉记录的五个人名分别是连环凶杀案的受害者(此处芬奇借莉丝之口故意打乱顺序也是恶心的烟雾)。 a·magda——玛格达,死因对应《利未记》如果女子亲近兽类,皆以处死。 b·sana——萨拉·维特,牧师之女,死因对应于《利未记》祭司之女沦为娼妓受火刑。 c·R·Y·——瑞贝卡·雅各布森,死于斩首,手臂被砍,被火烧,对应于《利未记》罪人献上鸽子,被斩首 d·R·L·——拉克尔·伦德(之前警官莫贝尔说是罗斯玛丽·拉尔森,其实不是,这是芬奇故意布置的恶心的烟雾),职业清洁工兼职看手相。死于1957年。死因与《利未记》灵媒和巫女遭受乱石击死符合。 f·mani——玛丽·霍耶木尔,妓女,死因对应于与《利未记》女子月经与男人同睡需暴露血源。 莉丝还查到了其他类似犯案手法的受害者 e·莉亚·佩尔森死于1962年,f·伊娃·加斯塔森死于1960年 g·蕾娜·安德森死于1967年 (时间是关键,这里E和F是烟雾,G蕾娜·安德森是重要信息,因为,米克尔和莉丝就是从蕾娜和马丁穿同样的校服才得出马丁是凶手的结论,但可恶的芬奇却把他和烟雾放在一起。) 10·莉丝与米克尔得知,受害者的名字与圣经里的一样,而且都是犹太人,这造成这几起惨案的连环杀手与海莉的失踪有关联而且与范耶尔家族中的纳粹有关。 11·米克尔从6·中提到的在游行那天拍照的游客以海莉视角拍摄的照片,照片的主体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年轻男人。镜头特写时钟。 12·米克尔从旧报纸找到马丁的父亲戈弗里坠海的地方,遭到枪击。 13·米克尔从西西莉亚的父亲纳粹之一的老哈劳德获得一张景物照片,照片上虚焦的人是年轻时候的马丁,与6·和11·中提到的那个令海莉害怕的人穿着同样的校服。暗示此人就是马丁。 14·莉丝通过档案资料找到纳粹戈弗里的资料,得出他就是海莉笔记本上受害者的嫌疑人,但蕾娜·安德森除外。 15·米克尔对比蕾娜·安德森的与从哈劳德那里得来的马丁虚焦照片,发现两人的校徽一致,得出马丁就是杀害蕾娜·安德森的凶手。与此同时,莉丝也通过对比游客拍到马丁出现在游行现场和马丁参加会议的照片得出他与蕾娜是校友的结论。 到这里,连环杀人案件算是彻底的侦破了。可是海莉的下落却仍然未知。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的阿妮塔就是海莉,而真正的阿妮塔则死于20年前的车祸,海莉则冒用阿妮塔的名字生活在伦敦。海莉也终于找到了。观众和米克尔也终于揭开了所有的谜团。 然而各位不必说要从影片中分清楚所有的人名以及与案情的关系,但是看这篇文章就已经彻底凌乱了。前面我说过,将为大家整理一下参与到案件里的人名,这几乎是看懂影片和侦破案情最重要的线索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时间和照片。我会一一解答。 五·参与案件的人名和关系 事实上本部影片可以称作是“案中案中案”—毕尔曼对莉丝的强暴是发生时间最近也是最外层的案件,这是导演直接告诉我们的,不需要去侦破也不需要法律和灾难惩罚的。其次是马丁对海莉,蕾娜,伊莲娜的犯罪。最里层是戈弗里对海莉的五人名单及其他发生在1965年之前的受害者的犯罪。好了,提到这么多人名诸位已经头疼,我还是先厘清一下人物名称和关系,芬奇恶心的在影片里提到太多人名,有的提供线索,有的的甚至毫无用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烟雾,让观者像我现在一样头疼。所以,在此我只能尽量将人物关系厘清,而且尽量将他们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解释清楚。 为了直观清晰所以干脆列个表格,因为不会word绘制,所以还是拍照传上来比较省力。上述表格中只对涉及案件和容易混淆剧情的人物进行梳理,其余人等皆为芬奇的烟雾,此处不表,好事者可以专门列出这部影片中究竟出现多少个人物(芬奇的可怕之处就连卖监视器和修电脑的龙套也为后面调查阿妮塔与海莉联系埋下伏笔,脑容量得多巨大啊)。 六·时间以及照片的作用 如果你愿意再看一遍本片,建议你仔细记下片中所有提到时间的细节。你就会再次从这部影片中找到无比的乐趣和厘清事件的思绪。因为注意本片时间的细节,既能帮助你理解整件案情的经过,又能让你从中找到破 绽发掘真凶。 ·本片多次提到时间的概念,有的是直接告诉,有的需要间接推理。亨利口述的案发时间是1966年9月21日,当时海莉16岁,这里提到甘纳19岁其实是芬奇的烟雾。海莉自述14岁遭到第一次强奸就是1964年,戈弗里死于1965年,被海莉杀的,马丁也是在那时第一次犯罪,第一个受害者就是海莉。由此遍可以得出结论,凡是1964年之前遇难的受害者都是戈弗里杀害的,也就是莉丝查到的名单,除蕾娜·安德森之外。至于这是怎么查出来的我也不懂,只知道是莉丝翻着戈弗里传记得出来的结论。而属于马丁的受害者除了蕾娜·安德森之外,还有伊莲娜,这是米克尔和莉丝没有找到的,因为伊莲娜死于米克尔去访问马丁的时候,米克尔听到地下室有怪响,马丁说是猫,于是进去拿了瓶红酒出来,实际上是杀害伊莲娜。还有米克尔第一次上岛亨利对他讲述家族人员情况的时候听到一声枪响,亨利说是有人在狩猎,其实是马丁抓捕伊莲娜。 时间的另一作用就是证明马丁撒谎还有还原案发当天的情景。影片中米克尔提到, 但没说清楚。具体来说首先跟克尔访问马丁的时候,马丁说过一句话,这句话一开始就像烟雾一样无人注意,除了米克尔之外。后来则成为至关重要的线索。马丁曾说他是案发当天坐4:30的火车来到小镇的(4:30这个时间被多次提到,亨利和米克尔都提到从斯德哥尔摩到海泽比只有4:30这一次火车,这里也是烟雾与线索并存)。然而,游艇游行那天游客以海莉的视角拍到的照片显示马丁出现在小镇上的时间却是1:45,此处有一个时钟的特写。而亨利曾经说过海莉去参加游行2点多就回家了。而仆人安娜最后一次见到海莉则是3点20分,此处有家中时钟的特写镜头。亨利发现海莉失踪则是在傍晚吃晚餐的时候。将这些线索梳理一下我们可以得出,海莉午饭后参加游行,1:45看到马丁,2点多回家找亨利谈话,3:20回房。傍晚到第二天躲在地窖。最后躲在阿妮塔的汽车后备箱逃走。 至于照片的作用则是米克尔破案的重要过程,首先是对比照片分清人物及其关系,其次偶然从照片中找到海莉参加游行聚会,又从游行聚会的照片中找到拍照的游客,再从游客的照片中找到穿着校服的马丁,照片上还有时钟的特写。又从哈劳德的照片中找到游客照片上的青年就是马丁。再从蕾娜·安德森的照片找出他和马丁是校友的信息。莉丝则从家族资料中亨利和马丁参加会议的照片得出马丁和蕾娜是校友。最终证明是马丁杀害了蕾娜。 七·本片的瑕疵之处 本片长达2个半小时,但我敢肯定芬奇的最初版本绝对不止两个半小时,以至于他在最终定剪的时候,其中有些制造悬念的地方最终没有解答,不疾而终,想必连他自己也忘了当初制造的悬念了吧。 比如米克尔和莉丝看到猫被分尸在自家门口,莉丝拿着相机拍了照片。影片却没有对这一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还有米克尔和莉丝的性关系发生的完全莫名其妙。米克尔被马丁枪击之后,额头受伤,莉丝帮他缝合伤口。然后米克尔在一直咒骂说凶手疯了,莉丝则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没有人杀你,然后关灯脱光衣服强行把米克尔给上了。此处他们才见面几次,感情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如果非要归咎于莉丝的性意识淡薄,选在这个时间点还是不免牵强,而且这个设计实在太俗了,两个人不做爱,就破不了案了吗?这到底是色情片还是悬疑片? 八·当之无愧的最佳剪辑 写到这里我已经写了两天了,片子也仿佛看了几遍,越看越沉迷不可自拔,芬奇的电影信息量太大丰富了,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有考究都有作用,其实要看懂这部片都已经非常强大了,更何况要拍出这么一部神片出来。从此要论我最折服的电影导演,大卫·芬奇当属第一。在细节的考究和出处上能与之并列的也只有《穆赫兰道》的导演大卫·林奇了。然而对镜头的取舍和安排,大卫·芬奇要拿最佳剪辑,无人可与之争锋。至于奥斯卡的铩羽而归,也只能归咎于评委们更注重的是古典情怀,怀旧主义,也可能是他们早在芬奇的其他影片就看出了这些端倪已经见怪不怪了。如果你要问我《龙纹身女孩》和《艺术家》或者《雨果》,哪个更好看。我只能说其他电影撑死我也写不出这么多字的影评来。还有以后没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建设,老子再也不看大卫·芬奇的电影,再也不写他的影评了!!!!!!!!

 5 ) 真实而心碎的结局

看着屏幕近两小时,因为萨兰德超帅地成功划走秘密账户资金并以令人惊艳的化妆亮相而让我从之前那一个多小时阴暗沉郁的心情明亮激动起来的心却又因为见到这位女主角还了向男主角强借的那5万欧元后又渐渐沉重起来。原来以为女主角片尾大变身与男主角郎情妾意的幸福圆满大结局只是我在满怀同情时的一厢情愿。尽管最后看到萨兰德把衣服扔进垃圾箱后骑上摩托决然离开时,我很想冲上去揪住男主角痛扁一顿(管他是不是007!),但我很明白这才是真实的,很残酷的真实。老少恋的影片曾震撼我的只有里昂《那个杀手不太冷》,如今萨兰德尤甚。
这时回想影片中两人相处的那些细节,每一个都如此让人心痛。
“我喜欢和你一起工作。”
“把手放在我肩上。”
“我能杀了他么?”
“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一个你会喜欢的朋友。”
……
22岁的萨兰德内心还只是个孩子而已。童年曾历经的悲惨与不幸,造成了她的心理疾病。一开始我以为片中萨兰德因为精神病而被监护是那个监审官搞鬼,后来感觉应该不是,尽管片中没有交代萨兰德少年弑父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但是对照全片的罪恶基调,有理由相信萨兰德的遭遇与40年前海莉的遭遇是某种镜像关系。这于她毫不犹豫地接受男主角的协调请求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可以推定这些对萨兰德造成了某种类自闭的精神障碍,所以她的冷漠、偏执和放纵源自于她很小就封闭了的内心,让她成为类朋克的社会边缘人。她不懂得如何相信别人,也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所以当男主角受伤后不停地呼痛时,她会以性来抚慰他,这段床戏来得如此突兀,但却是真实的萨兰德。因为她以为那就是她唯一能为他做的,就好像一个小女孩看见她的玩伴摔倒了大哭,她会想办法让玩伴和自己一起玩游戏来安慰他一样。或许是男主角对她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让她感到不同,此后又彼此慢慢建立的一些信赖让萨兰德并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是爱上这个男人。此后她与他的那些亲昵在我来看更多的是潜意识下对曾痛恨绝望的父爱的一种追寻,所以她只说“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为男主角买衣服时店员说“买给你父亲么?”正是这样的一种暗示。
所以这样让人心碎的结局其实却是最合理的,恐怕也是最好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旨在于批判男权社会的残忍与黑暗,呼唤真正的社会平等。萨兰德正是对抗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一开始看到强奸了萨兰德的监审官之后表现出的歉疚感让我很意外,感觉似乎这样会弱化了女主角复仇的正义性,后来我才明白那正是对男权社会最强烈的控诉之一。监审官倘若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变态的恶魔,那才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正是他之后表现出的歉疚感让人明白他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并非没有良知。而会让一个凡人做出恶魔般的罪行的原因才真正让人警醒!萨兰德代表的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而让普通人面对弱者时将其看做掌中玩物而肆无忌惮的体制才是真正的恶魔!

 6 ) 原著、瑞典版和美版《龙纹身》的对比

和米粒、D君合译的字幕:http://www.douban.com/note/197327157/

读了原著,又看了两版电影版,发现有许多的差别,两版电影都对原著进行了改编,鄙人不才,来对比一下几版的不同。

首先说原著。原著的叙事手法运用了双线叙事,一边是布隆维斯特对海莉之死的调查,一边是莎兰德的生活以及对布隆维斯特的调查,原著作为三部曲之首,展开很慢,在书的近三分之二篇幅处两位主角才正式碰面,合作揭开了海莉之谜,并最终解决了温纳斯壮腐败案件。自两位主角见面之后的剧情可谓急转直下,揭秘又快又狠,篇幅很小。同时,书还囊括了当时的瑞典金融现状,以及布隆维斯特试图揭露温纳斯壮金融腐败却反遭起诉的案件,以莎兰德的角度披露瑞典女性被暴力虐待的不堪现状。书可以说是囊括了犯罪、政治、新闻等众多因素,用悬疑的线索串起作者的社会关注点。不惜笔力的“社会派”的现实主义批判,使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这也是书获得较高声誉的原因。

再来看瑞典版,瑞典版几乎删除了书中百分之40的内容。细节刻画与不重要的人物直接删除,布隆维斯特与温纳斯壮的对决一笔带过。电影将中心还是放在寻找海莉的悬念上。不仅如此,瑞典版还修改了原著中多处重要的情节,这在下文中会一一指出。因此瑞典版的翻拍更加注重了悬念的设置,却忽略了重要的原著的精髓: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鞭笞。

而芬奇的版本,于保留小说的内容无疑优于瑞典版,原著中大量细节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银幕上,不仅保留了布隆维斯特和温纳斯壮的案件始末,以及用非常帅气的高速剪辑把莎兰德最后巧妙斗败温纳斯壮的智勇双全一展无遗。剧情上虽然有几处改动,但是却是为电影服务,剔除了冗长的关于温纳斯壮开皮包公司诈骗政府资金的金融故事的铺陈,布隆维斯特作为自由记者对金融腐败抨击也相对弱化,亨利范耶尔对于范耶尔家族的庞杂陈述也大量简化,电影反倒是将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感情线凸现出来,为故事增添了一点浪漫情节。芬奇续用了《社交网络》中的那高速的剪辑、紧张的渐进式回响配乐,气氛营造十分高妙,观影过程让人目不暇接,故事讲述得扣人心弦、满满当当,总体来说的确是非常成功的改编。

三版的具体对比和区别如下:

1:首先在选角上,美版布隆维斯特和莎兰德的选角都很不错,克雷格符合布隆维斯特的外型要求,当过兵、有魅力,完胜瑞典版。鲁妮-·玛拉和瑞典版的劳米·拉佩斯各有千秋,但是鲁妮-·玛拉在外型上更符合原著,毕竟原著中她身高只有1米55。而范耶尔的选角美版也完胜瑞典版,因为根据原著,他是个很瘦很高但矍铄的老人,瑞典版的显然不太符合。此外几个小配角如毕尔曼那个变态监护人、瘟疫等人的选角我倒觉得瑞典版的选择更符合原著,但是毕竟是配角,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2:书中详细介绍了温纳斯壮开皮包公司诈骗政府资金的始末,也交代了布隆维斯特听取了一位友人的建议而大胆撰文发表却遭到暗算的细节,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将这段大刀阔斧地删减了。

3:书中布隆维斯特是被判罚三个月的牢狱之灾加上十五万克朗的损害赔偿,瑞典版保留了牢狱之灾,美版则为了缩短时间线将牢狱之灾免除,并将罚款数额增倍,直接增至60万克朗。

4:书中布隆维斯特第一次接到弗洛德的电话他身在办公室,而美版布隆维斯特是在家里的圣诞派对接到电话的,插入了Nokia的小铃声以及对布隆维斯特的家庭和女儿有信仰的描述,公开了布隆维斯特有家室还和爱莉卡保持长期肉体关系的恋情,这一片段将原著中的几处描写合在了一处,而瑞典版则没有把这个偷情关系表达出来。

5:书中的范耶尔陈述海莉事件的时候告诉布隆维斯特其实海莉在他小时候照顾过他,但是布隆维斯特那时候太小,不记得了。瑞典版直接设定为布隆维斯特不仅记得海莉,还对海莉葆有感情。而美版的设定则是直接将这段删除,布隆维斯特寻找海莉的原因只是好奇心和利益驱动。

6:范耶尔对他的家族进行了十分细致的陈述,并引入数十位嫌疑人,家谱繁之又繁。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对这进行了删减。但芬奇版对于布隆维斯特整理范耶尔家族家谱的照片墙给了更多特写,几位疑犯也在故事陈述过程中慢慢揭秘,显得更加扣人心弦。

7:书中描述了莎兰德的上司阿曼斯基对莎兰德的复杂感情,瑞典版直接剔除,芬奇版进行了简化,以阿曼斯基之口直接陈述出来,并暗示莎兰德的经历很坎坷,而瑞典版直接把莎兰德童年弑父的经历演出来了。

8:莎兰德电脑坏掉,书中说是因为别人倒车压坏的,而她在地铁站里的事则只是有个乘客摸了她的头,她痛踢了那个人。瑞典版改为电脑是她在地铁站里与人争端弄坏的,同时增加了地铁站莎兰德与几个痞子的恶斗,以显示莎兰德的极端个性,芬奇版改成了莎兰德的电脑被抢,她机智地抢了回来,以显示莎兰德的智慧果敢。

9:原著中,基本到三分之二的篇幅莎兰德才和布隆维斯特真正见面。瑞典版让莎兰德在监视布隆维斯特的时候就频频现身,而后来又安排莎兰德主动帮布隆维斯特解决了日记里的五个数字串的谜题,莎兰德戏份陡增。芬奇版则更符合原著,谜题由布隆维斯特的女儿提示,由他自己揭开。但是美版的设定是,莎兰德为布隆维斯特指出游客也拍到过海莉,而非原著中布隆维斯特自己发现的。

10:原著中,西西莉亚是个很重要的角色,56岁的她和布隆维斯特不仅有过数次偷情,也是布隆维斯特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对象,并且她长时间受到家暴虐待,这个角色丰满了小说对于部分瑞典女性残酷社会地位描述。瑞典版和美版对都这个角色进行了弱化,估计是觉得布隆维斯特和她发生关系本来就很诡异, 而且布隆维斯特在原著中也太花心了。

11:莎兰德在原著中报复毕尔曼律师戏码十分精彩,莎兰德通过侦查和黑客手段对毕尔曼的生活了如指掌,报复也非常果断凶狠,显示了莎兰德的智慧。而瑞典版则是暴力有余,智慧不足。美版稍微多保留了一些莎兰德的对白,并且增加了莎兰德回访毕尔曼的一场戏,更突显了莎兰德的个性。此外,美版把莎兰德在毕尔曼肚子上纹身的五行缩减到三行,是为了在大银幕上更加一目了然吧。

12:美版布隆维斯特手机老是没信号,这符合原著的前段描写,但是后来布隆维斯特去马丁的房子前打莎兰德的手机打不通并非没有信号,而是莎兰德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不想被人打扰而关机了。

13:书中布隆维斯特发现马丁杀死莲娜安德森之后去马丁的房子找他,马丁却已经在那里等他了,瑞典版改为谜题由莎兰德揭开,布隆维斯特被马丁用酒迷晕,瑞典版里的男主显得太弱了。而美版只改动了一个地方,即马丁并非在屋子里等布隆维斯特现身,而是打完高尔夫回家时检查了布隆维斯特的房子,然后回去自己的屋子劫持了布隆维斯特的。这个改动绝对是神来一笔,既比原著中繁冗的莎兰德检查摄像头和记录交代经过显得简练干净,高尔夫球杆也正好符合后来莎兰德顺手拿走的武器。

14:书中马丁劫持布隆维斯特后对他进行了毒打,之后更是解开他的裤带,吻了布隆维斯特,并且通过他的自述,让大家了解到马丁被自己的父亲强奸的过去。瑞典版统统剔除,美版则剔除了毒打和同性亲吻,估计是觉得观众可能接受不了吧。而之后莎兰德挥杆打倒马丁,书中其实也是狠狠打了四杆,而马丁驾车逃窜,其实是撞上了卡车,瑞典版和美版都对这进行了改编。

15:书中对于莎兰德和布隆维斯特的性描写,并未十分细致,而美版则为了突出两人的肉体关系,增加了戏份,更有噱头,也表现了莎兰德的强势性格,更重要的是暗示莎兰德对布隆维斯特的感情。

16:书中布隆维斯特仅在马丁之死之后才找过一次安妮塔,而且通过窃听安妮塔的电话找到了远在澳洲的海莉。瑞典版则省略了这个内容,直接让阿妮塔死掉,通过莎兰德的留言让布隆维斯特找到了海莉。而美版则采用了掉包计,在伦敦的安妮塔即是海莉本人,估计是预算不够不想去澳洲,或者觉得改编亦可吧。

17:关于最后对于莎兰德巧妙拿走温纳斯壮的钱的那一段潇洒的复仇,书中写的很细致,瑞典版则一笔带过轻描淡写,仅保留最后一个莎兰德的金发笑容,看来噱头十足,实则味同嚼蜡,莎兰德的聪明智慧一点都没展现出来,而美版则延续了原著中的细节,而且飞速的剪辑加快了节奏让人目不暇接,十分精彩。

18:书中很强调的一点:莎兰德一直觉得马丁不是个仇恨犹太人的人,他只是个憎恨女人的人,这符合书的原名《憎恨女人的男人》,而且表现了莎兰德对于女性地位不公平的意识觉醒,以及她自强的性格。可惜两版电影都没能好好把握住这个精髓,芬奇版最后的莎兰德的悲凉转身,不如书中那般决绝镇定,多了好莱坞浪漫爱情片的感情震撼,少了一位独立依附于男人之外的坚强女性。或许女人总是绕不开一个“情”字,但至少书中的莎兰德还是会痛定思痛,大声喊出“莎兰德,你这个可怜的笨蛋!”然后把猫王扔进垃圾桶,头也不回地潇洒走掉。


尽管如此,美版的改编还是十分让我满意的,不仅将原著中并未讲得出彩的悬疑故事讲得精彩绝伦,叙事功力深厚,更是把原著中的细节一一搬上银幕,远胜瑞典版,让原著迷十分感动。而最好的是,美版依旧抓住了小说的不少精髓,大背景很有震撼力。有人说美版肯定是拍不出北欧的萧瑟气氛,我倒是觉得这版拍得很有韵味,银白的厚雪丝毫不亚于瑞典版,而且原著也并非是一本格外精彩的小说,芬奇改编出来的故事倒是讲得满满当当,已然很不错,只不过故事讲得太满,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就少了一些。


总评:四星半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1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200#comments

 短评

只有超炫的片头和Keren O的歌声才能给十分,其他情节和瑞典版的电影几乎一样,只不过被大卫芬奇用时髦的镜头和配乐重新包装了一下,当然007比起n瑞典大叔更加的美型,但是女主的气场明显比瑞典版弱气很多,把一个女超人一样的角色搞得好像是幽怨小三一样。

4分钟前
  • ParasItE
  • 还行

其实,只要看原片+新片预告和片头最完美。正片反而让人挺失望的。故事搞得这么拖沓是为了照顾弱智的美国观众吧,一些改动虽无太过,但也没什么必要。加入大量感情戏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难道一定要让男女主角谈恋爱吧,虽然007是挺帅的。画面的确很强,北欧寒冬的压抑都出来了。

7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一份早餐,一件皮衣,一句"May I kill him?"。

8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看瑞典版是这样:(﹁"﹁) →=。= ........看芬奇版是这样:o.o→O.O.......

9分钟前
  • 手拥兵♬
  • 力荐

影片最后一幕真让人心酸。昙花一现的感情,女孩因为爱情而改变,却也因为爱情离去而恢复原来的自己,一瞬之间。龙纹身的女孩是个会让人喜欢上的女孩...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四十年前丢个人,四十年后雇侦探。帅大叔肌肉美男,联手新人类纹身少女,床下合作,床上合欢。揪出杀人狂,干倒投机犯。有道是:两个坑爹少女,一场乱伦血案。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沒有看過原著的話還是不建議看這部電影,否則你對三個小時的電影的概括就會是這樣:一個怪羅莉被一個怪大叔給強了,於是她後來把一帥大叔也給強了。

19分钟前
  • 楚仙
  • 推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上一版的印象就很好,几个故事交杂在了一起,环环相扣又彼此独立。芬奇在处理这版的时候更注重了角色的铺垫,比瑞典版多出的结尾让女主角性格更饱满了。整片更像一个大序幕,两人的相遇,为之后两部奠基,鲁妮玛拉没让我失望,芬奇同样如此。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卖家居、汽车、伏特加……都不算什么,卖导演的招牌才是真!Se7en味的罪恶+Zodiac味的迷案+The Game味的男主角+Fight Club味的女主角+Panic Room味的战栗感+Social Network味的配乐,和Benjamin Button味的影像,甚至连片头都不忘了提醒他是拍MV出身!

2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悬疑惊悚变态诡异这些元素很符合大卫芬奇风格了。我真的很喜欢萨兰德啊,敏感脆弱却又生命力顽强的角色,身上有股野性,不服输,不易被打倒,不受男权社会的束缚,自己做自己的主宰。结局有点难受,但是情理之中,只是心疼动情的萨兰德。续集不是麻辣主演太可惜了,在我心里只有麻辣才是萨兰德

26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翻拍非常满意,选角上大大优于瑞典版,对于细节更是把握很准,大量原著中的细节因为高速的剪辑快准狠地表现在银幕上,信息量大却不凌乱。片头黑色炫酷,配乐激昂妖冶。不仅拍出了北欧的银白萧瑟,更比瑞典版神秘紧张、扣人心弦,故事讲得很好,芬奇的水平实在不容小觑。

3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片头当然酷炫,但更惊艳的是结局。不停歇的高速剪辑最后停留在玛拉凝固的表情上,这一刻也是全片积压了150分钟后爆发的最感性瞬间,节奏完美,情感力量直击人心,实在过瘾。之于我,芬奇版如同妖冶的黑暗之花,结局更是抹杀掉唯一暖色,剪辑赏心悦目,轻松完爆瑞典版。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听到一群美国奶奶交口称赞才进去看的,没有办法不爱女主角。她终于也会涂上红色的唇膏去见喜欢的人,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讲就走了。

39分钟前
  • Wolf
  • 力荐

再帅气的女孩也过不了情这一关

42分钟前
  • 疾走
  • 推荐

《龙纹身女孩》……以为科幻,结果是破案,女主贴了所有年轻人扮酷标签——外表中性,双性恋,仇恨父母,纹身,苍白,瘦,看上去是弱受,其实是强攻,独往独来,高科技有头脑,脆弱,冷酷,沉默忧郁,神经病,有正义感但仇视社会,贫乳萝莉推到大叔……拆开看,这人物塑造就这么简单。

46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我!被!击!中!了!…捂胸口倒地不起……瘦小、骨感、深锁骨、小胸、翘臀、无口、苍白、冷酷、暗黑、高智商、从不依赖别人,这姑娘浑身都是我喜欢的点!敢脱、敢演、敢接戏,小妞星途一片光明,Rooney加油啊❤

51分钟前
  • kissdemon
  • 推荐

终于补了这部,玛拉可硬可软,可攻可受,可屌可萌,奥斯卡欠她一座小金人。不满意玛拉跟男主的船戏觉得好好好多余啊,能不能酷炫而利索地把案子办完了拍拍屁股骑上摩托去跟魔王滚床单呢?

55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芬奇集大成之作,一黑到底,不过叙事上太平。片头的美工和配乐完全就是007嘛,正片就是铁金刚智破家族网,杀马特大战色情狂,悬疑片真的不能找名角演反派,太容易剧透真凶了。

5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I'm insane!片头炫到爆!结尾好伤心!配乐冷酷而孤独!电影中Salander的每一件衣服我都想要!I'm in love with Rooney Mara.芬奇每次的选角都是神决策,年轻的Rooney在好莱坞前景将一片光明!!!

1小时前
  • A L E X
  • 力荐

还是更喜欢瑞典版,特别是龙纹身女孩这个角色。美版在音效、音响和剪辑上更为出色,即使在完全剧透的情况下依旧代入感十足,可惜这次改编将丹尼尔克雷格和鲁妮玛拉的两条叙事线分开,还弱化了后者的主动性,这让前者显得更像007,适合小说未必适合电影,这片子应该改名叫【007之龙纹身女孩】。★★★☆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