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春去春来

喜剧片内地2018

主演:王磊,杨东,塔娜,

导演:杨济诚,

 剧照

春去春来 剧照 NO.1春去春来 剧照 NO.2春去春来 剧照 NO.3春去春来 剧照 NO.4春去春来 剧照 NO.5春去春来 剧照 NO.6春去春来 剧照 NO.13春去春来 剧照 NO.14春去春来 剧照 NO.15春去春来 剧照 NO.16春去春来 剧照 NO.17春去春来 剧照 NO.18春去春来 剧照 NO.19春去春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55

详细剧情

老实的农村大龄青年王三春一直不愿意对婚姻委曲求全,他觉得自己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人才会结婚,他也坚信自己在某天一定可以遇到自己的女神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王三春被突然出现的陈雁迷住了。老猫是王三春的发小,他觉得王三春为了追求女孩,要他去邻村出老千玩赢钱很荒唐,但是老猫最后还是答应了王三春,因为他没法拒绝他们的兄弟情义。出老千被发现,老猫被扎了一刀,更加坚定了老猫金盆洗手的决心。老猫退出后,王三春和二毛猴又去玩钱,最后却发现,他把家里的钱都输完了,还欠了好多高利贷,就在王三春走投无路之时,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接踵而来,老猫去世,母亲去世,白秋霞嫁人,王三春走到绝路上......

 长篇影评

 1 ) 上帝啊,请给予我救赎吧

这是我有生以来写的第一篇长影评,在此之前不写的原因,大致是因为我总担心自己写的不够好的缘故,尽管之前看了不少电影,但总不敢去写长的影评。今天总算鼓起勇气动起手来了。这部电影是一星期前学校编导课老师给我们看的,是在众多电影中唯一一部我之前没有听说或看过的。

之前看过三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领略了少年派迷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不断寻找希望,独自在海上漂泊求生了7个月,最终能够得救生还。他经历了很多残酷的事情:杀害并吃掉了同一条船上的厨子,原因是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受伤的水手和派的母亲。即便自己之前是信仰宗教而不吃肉的,但在海上仍然杀鱼生吃。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派几乎看不到任何得救的可能,但他还是一直心存希望。在经历了人性和兽性的冲突后,派得到了真正的救赎。正是派心中的信仰带领他走出了内心的黑暗。有人认为派做了这么多可怖的事情,在余生该怎么度过呢?我想:他大概早在内心深处与自己和解了吧,为了接下来好好生活的每一天。也看过不知多少遍《肖申克的救赎》,每次看完心中都是震撼和充满力量。安迪说的“希望永远是件好事”我永远都无法忘记。是啊,“真正向往自由的鸟儿是永远都不会被牢笼囚禁的”。我也永远都渴望像安迪一样能够得到灵魂的救赎。

可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和两者都不一样,最开始看时,我被影片中春天大自然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了:清澈见底的流水,阳光温和地照在被风轻轻吹拂的湖面,四面的山环绕着庙,树林和草是碧绿的,偶尔也会听见几声鸟叫声,虫鸣声,流水声,太悠闲自在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寺庙映入眼帘。多么美丽的景色啊,我不禁感叹,这种隐居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是多少人无时无刻不渴望着的。小和尚随着师父一清早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拜佛,师父先起,小徒弟后起,也照着师父的样子跪在一尊小佛像前拜。之后就是划桨,师父划,小和尚坐着看师傅,从那小和尚笑容灿烂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孩童的天真无邪和稚嫩,也看到了小和尚对师傅的爱。师父应当也是很爱小和尚的,即使他们之间说的话不多。师父每天到路地山林上去砍柴,小和尚就跟着,有时无聊了,就跑到四周玩玩。日落时回去,小狗在庙前摇着尾巴等候他们。两个人就这样相依为命,过着清闲简单的生活。一天,小和尚无聊了,就自己偷偷划船到岸边石头旁,把小鱼,青蛙,蛇,抓起来,给它们身上绑上绳子,在绳子另一端套上石头。小和尚对这些感到十分好玩。可这些都被师父发现了,就在小和尚晚上睡着时在他身上同样绑了一块大石头。第二天早上当小和尚问起时,师父说:这就是鱼儿,青蛙和蛇的感受。现在你必须把它们的绳子解下,如果它们其中有一个死了,那么你心中便永远绑着一块石头。当小和尚去救它们时,才发现鱼儿和蛇都已经死了,他心中很伤心愧疚,就嚎啕大哭起来,这也被师父看在了眼底。我想:师父是一个很懂得教育的人,他会教育孩子从小就对生命珍视,爱护保护动物,他也应当是对生活看得很透彻的人。而小和尚呢,则是一个无知天真的孩童形象,他心中有善恶是非,但是也会有人性本身的野性,可我相信丛那以后,他一定会改过自新,通过师父的悉心教育,他将来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善良并懂得明辨是非的人。

夏天,一对母女来了,小和尚去岸边接,大概是事先联系好的,这时候小和尚已经长大了,大概有十七八岁的样子,已经是大人模样了,没有了孩童的稚气,多的是成熟,他之前看到蛇在交配,脸上露出温柔的笑,让我放了不少心。女儿和他差不多大,是要来寺庙修行一段时间的。小和尚带他们上了船,划到一棵水中的大树边,夏天的水更加清澈了。女儿大概是因为有病吧,母亲说小和尚看起来如此健康时,小和尚点点头微笑地回答道:这课树就像你女儿一样,一定会越生长越坚强,我相信你女儿的病一定会好的。这时我更加相信小和尚的善良了。女儿见过师父后,师父立马就指出:女儿所得的病是心病。送别母亲后,寺庙里便多了一个女子。晚上睡觉时,小和尚和师父睡一个地上(当然,不是那种普通的地,虽然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暂且叫地席吧)女孩睡在旁边的地席上。(中间隔着两扇小门,不知道有啥用)。一天早上,小和尚进门,碰巧看到女孩在换衣服,女孩也碰巧看见了她,场面顿时尴尬,小和尚见状马上羞涩地跑掉。这大概是小和尚第一次见女人的身体吧。后来又一次,女孩在庙里拜佛,一不小心躺在地上睡着了,小和尚又碰巧进来了,看到女孩熟睡的样子,小和尚不忍心叫起,便找了个被子给她盖上。之后,小和尚实在太按捺不住了,就偷偷把手伸进女孩的衣服里摸一摸。可女孩不巧醒来,一上去就是一巴掌。小和尚也给吓傻了,不过缓过神来,才发现了自己的罪过,连忙跪到佛像前不停地拜,请求得到宽恕与慰藉。看到小和尚呆萌的样子,女孩也原谅了他。从这里我仍然能看出小和尚是比较善良的,但是又有人性对欲望的渴望,在那一刹那,他做出了邪恶的事情,但我也把它想成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因为之后小和尚同女孩和好了,也就再不计较这事,他们俩坐在船上,小和尚腼腆的样子,女孩微微一笑。一天,女孩坐在庙前发呆,小和尚在船上划桨。突然船一翻,小和尚掉水里了,女孩很着急,到岸边焦急地看,一瞬间小和尚从她面前的水里蹦出,一把把女孩拉进水里,带她上到了船上。女孩刚开始是害怕激动的,后来也就很开心了。我想,小和尚虽然之前对女孩犯下了错,但是还是心中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原意和女孩成为朋友,帮助她解放天性,在自然中寻找乐趣,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两人在船上,都露出了发自肺腑的笑容。可又是一瞬的,画面一转,变不忍直视。四条腿展现在画面间。原谅我当时前五秒还未看懂,正想着他俩接下来都要在山林里怎样一起聊心事,玩耍。画面持续了漫长的一分钟,也很真实。最后两人累得趟在石头上,女孩把头靠在小和尚的肩膀上。后来,他们的关系一直持续的上升,从小和尚让女孩坐石狮子,到晚上趁师父睡着偷偷爬到女孩被窝里亲热,再最终到夜晚两人偷溜到船上欢爱。她们两个是很幸福的样子,小和尚也对女孩很好,总是照顾着她也就有了小和尚“我离开你就无法活下去”和女孩“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之类的话。我认为这便是年轻的爱情吧。可在船上后的第二天早上,他俩忘记回去了,师父看到在船上的二人后,便用绑住绳子的鸡放到船上,再把船和鸡一起拉回来(这时狗已经换掉了)。这时他们居然还没醒,师父就把船的进水槽打开,让水流到船里,当小和尚感到全身冰凉时才醒过来。之后便是残酷的道别了。信佛的人是不能拥有爱情的。师父认为女孩的心病在于缺少爱情,现在得到了,也就是病好的时候了,他必须把女孩送过去。无论小和尚和女孩再怎样哭哭央求,师父都一概不理,看着女孩被师父送走的背影,小和尚痛心万分。师父教导小和尚: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有欲望,欲望就会产生执念,执念就会产生杀心。可小和尚哪听得懂那么多。他心里只有那个女孩。他不接受师父的做法。便在第二天偷偷溜走了,离别前,把那尊小石佛也带上了。师父其实并没睡着,但也未阻止小和尚。

秋天,树叶都变红变黄了,庙的四周都还是一片诗情画意的景色。当然,已经不知道往后多少年了。老和尚还是和往常一样出去砍柴,回来拜那个已经没有的佛。被着新的宠物小猫回来,吃着外面买的米糕,看着报纸,才察觉到报纸上竟然有小和尚!之后小和尚居然回来了(虽然已经不小了)。这时的他已经又长大了不少,一副成熟的面貌,头发很乱,胡子也很久没刮了,很颓废的样子。师父乘船把他接上庙后,也没有任何喜悦或愤怒的表情,只是很平淡地说:你回来了啊,看上去比以前成熟了不少。小和尚没有理会,只是一副很烦闷的样子,看来他已经不对师父有尊敬之意了。当师父问起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时,小和尚回答道“太难了!我一直放不下那个女孩,但发现她已经又找了另一个男人,当初说好的永远和我在一起呢?”说罢便痛哭流涕。师父说:人间的情欲本身就是这样的。小和尚却让他不要再说了。后来,小和尚试图自杀却被师父及时制止了,为了让他反省,师父把他捆起来绑在绳子上在半空中吊着,只有当烤绳子的火把绳子烤断他才能掉下去。小和尚之后冷静了下来,把自己的头发用刀砍了下来。出门看到师父在外面用猫咪的尾巴当做笔墨来写字,师父让小和尚用刀来把这些字刻在地上,用来平静内心,这时小和尚也冷静下了,便听从了师父的话刻字。字是很难刻的,必须用尽全身的力量,有时还会划破手,露出鲜血。但小和尚并没有停下,师父一边写,他一边刻。小和尚大概也希望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吧。这时警察来了,要把小和尚带走,原因是他杀了人。原来之前的报纸上写的是他是一名逃犯,小和尚因为不忍心看到女孩何那个男人在一起,就把男人杀了。到这里,我便明白了小和尚的罪过:一个善良的人,居然也会因为自己爱的女人,或因为欲望而杀人。好人和坏人往往都是在一瞬间改变的。这也印证了师父之前所说的话,充分的证明了师父是一位智者。警察正要带走小和尚,师父制止了他们,让警察等他第二天凌晨刻好了静心字再走。警察不得已同意了,也看出了师父在外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小和尚刻了一整天,鲜血都流到了他手上,但他从没有停下手里的刀,而是用尽全身力气去刻。警察无聊了,就用枪去打水中的罐子。开了很多枪,都未打中。师父只是瞟了一眼,就用石头飞快地砸去,很轻松得就打到了罐子。这回师父又装了一次逼,但也对他以前修炼修行的路途增添了神秘感。刻完字,已经是凌晨了,小和尚累得睡去了。通过他的刻字,我看到了人的罪过应当是可以被宽恕的,人也上可以实现救赎的,从最初用来杀人的刀变成了静下身心来自我救赎的刻字刀。警察也被他的自我救赎打动了,便决心帮老和尚一起用彩色的笔墨填进这些字坑里。所有字迹都完工了,便是小和尚走的时候,当要带小和尚走时,一名警察建议不要给小和尚戴锁拷了。可见他们也对小和尚表示尊重,罪过也应确是在一定程度之下可以被宽恕的。鸡也和他们仨一起上了船离开,老和尚又是孤身一人了。突然的,一天,他在船上点了火,坐在船上,脸上贴了自杀用的纸,火熊熊地燃烧着,纸上浸湿了眼泪。这大概是一种超脱吧,人到达了一种境界就会看透生死,其他的就一点都不重要了。看到这里时我是这么认为的。

冬天格外的冷,湖面都结成冰了,万物都是白色的样子,即使这样,景色还十分美丽,这个地方未免也太过吸引人。又是相隔很多年了,小和尚已经大概到了四十的不惑之年了吧。他从狱中释放,又来到了曾经从这里长大的寺庙。这时已经不需要船了,可以直接徒步走进庙里。看到的却是空无一人的屋子,只有蛇蜷在地上师父的整齐的衣物上。他出门,才看到河里沉了的船,可也在那时,他似乎也能理解师父的做法了,也就只是很陈静地离开了。他在房里搜寻着师父可能留下的东西,这时找到了一本经书,里面画的是各种练功的动作图画,就像人们对待《圣经》一样,他也把这本输当做了救赎之路。每天,光着身子在寒冷的冬天里锻炼武功,强身健体。在冻结的溪边,他把冰凿成了一个佛像。一个下雪天,一个母亲带着小婴儿来到了庙里,她没有说太多的话,蒙着面纱,只是满脸哭泣地把孩子交给了小和尚,便离开了,可是路上一个不小心,掉进了被小和尚之前凿开的洞,淹死了。第二天小和尚起来,才发现女子的尸体。他为了像师父一样超脱,用绳子捆着,背着沉重的石头一步步走向山顶,路上不论磕破跌倒,他都坚持下去。背上背着佛像,只是爬山时一不小心从半山腰掉下去了,他只得再去捡。登上山顶,俯瞰万物,他把石佛放在边上,也做出了和佛像一样的姿态,这大概就是救赎了吧。

又一个春天,孩子长大了,长成了和小和尚刚开始时差不多大,就连样貌也十分惊人的相似。小和尚也整天带着孩子,就如以往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一样,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也真的同小和尚小时候的笑非常雷同,这便是导演刻意而为之吧。一天,孩子无聊了,就背着小和尚偷偷溜出去。在同样的地方,抓了小鱼,青蛙,蛇,給他们嘴里塞上了石头。孩子笑得开心极了。

影片最后,是那个之前被小和尚放在山顶的佛像立在那里,俯瞰四周,包括那座被山水包围的寺庙。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想就是它的主旨是人生,我对老师说: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从无知,到明了视物。从经历爱情到遭遇分别的迷茫,失去的痛苦,再到犯下罪过,控制不住欲望,到后面的自我救赎,完成心灵的解放,从而超脱于世俗,看透生死。就像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一样,都是不断的更替交换,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不断地轮回,这就是生命。

听完我对电影的感受,老师只是笑而不语。当其他同学回答完感受后,老师说:我不对这部电影有任何评判,因为它有很深刻的含义,就连很多大学教授都不能对它有完全正确的理解,网上的影评无论再写的怎样长,都无法完全贴合到影片真正的内涵。

回到家后,我看了些影评,才发现自己很多地方错了,总觉着就是差一点,但其实差了很多很多。老和尚为什么自杀?是因为他超脱世俗了吗?不是,从他的眼泪看出,他心中是悔恨的,悔恨于他自己的徒弟变成了杀人犯,他想要逃离这个世界,或是他自己认为的想要超脱,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发现是不可能的。他有多大的智慧啊,而且一生都信仰佛教,最后还是和我们一样,畏惧死亡罢了。他教育小和尚爱护动物,却自己用猫尾巴写字。本以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积极的,其实它是悲观的。小和尚真的完成救赎了吗?不知道,他只是想通过搬石头,也就是小时候犯下的罪过来赎罪,他把佛一直带在身边,其实就是想让佛给予他心灵的慰藉,而不让他生活在恐惧痛苦、和黑暗之中。他挖的洞,却一不小心又葬送了一条生命。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用了太多看似高深的隐喻,实则却是主题空洞,其实并不是。导演的目的大概也在于此,用佛像这些最高深的东西,来侧面反映出人性最本真的黑暗。我有那么一瞬间,都差点以为自然才是影片想表达的了,因为那高山流水,实在如诗如画一般,而拍摄的光线,也都是光鲜亮丽的,音乐也是平稳缓和,又带有悠闲情调的。其实人性二字,才是最贴合的主题。

可是人性究竟是黑暗还是光明呢?两者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人性是复杂的,在这一刻也许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下一秒,也许你就变成了一个嗜血的怪物。人性的复杂,也是主题之一,小和尚从杀死小动物时就开始懂得要珍爱生命,可是到后来却杀死了自己的情敌。他心中有善良的心,却也有来自本性的欲望。

这是一部环形电影,开头和结尾便是无限的循环。有人说,人本身就是有原罪的,即生下来就犯有罪过,只有通过后天的救赎才能弥补。可是如果我们始终都无法真正的自我救赎,那生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大概是像这季节一样,不断更替,不断地重复着成长着,在这看似不一样的人生里吧。

这貌似不是影评,而是观后感哈,但我希望大家可以给我指出意见和建议以及我的不足之处,从而让我以后慢慢进步,谢谢大家!

 2 ) 人性的石头

影评-人性的石头-金基得《春去冬来又一春》2007-09-12

    本学期的“影视欣赏与评论”快要上完了,于是到了“评论”的时候,欣赏了这么多部好片子,我对《冬去春来》这部充满了东方禅情佛意的影片印象尤为深刻。

    与其说是“禅情佛意”,不如说这部影片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展现,在我看来,佛家“性恶”的思想在影片中贯穿始终,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原欲”的过程,“欲”从何来?导演金基德给了我们他的答案——人性本欲。

    从春天的和尚开始,导演就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恶人,喜欢发挥我们生杀予夺、主宰万物的能力,但是我们意识不到,甚至我们都会把这一幕当成轻喜剧看待,发出我们爽朗的笑声,认为这个小孩只是淘气而已。但是佛家说,众生平等,我们不能以天下众生的主宰者自居。在这部影片中,小动物们有自己的象征义,小狗、公鸡、白猫、蛇和乌龟象征了五幕戏中人物境遇的变迁。而第一幕中的小鱼、青蛙、小蛇,在我看来象征了人自己,他们的包袱是石头,而人的包袱是人性,所以小和尚绑着石头上山,看到小动物们都死去了,痛哭起来,就一个小孩来说可能是他的反省,在我看来,却是痛哭自己背上了这块人性的石头。

    到夏天的和尚,一开篇就展示了他看到两条蛇的“缠”绵,果然如我所料,这一个篇章展示的是人性的“原欲”,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原欲”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爱的本能”是比“情欲”更广的生理机能,但是我觉得在他那里,两者没有多大的区别。影片设定的场景是在与世隔绝的群山中,一湖青水,一颗老树,一座人生庵。与世无争的和尚在这种环境下,是不是就隔绝了情欲呢?显然,导演不是这样认为,夏天的和尚在欲望和佛诫面前痛苦挣扎,最后,终于不堪人性的驱使,和求医的少女在山涧的巨石上,摇摆的小船里,甚至在佛像前犯下佛家大忌,人性彻底地胜利了,佛在此时只是一块可以用来垫屁股的石头,在和尚从门旁边绕过去跟少女享受鱼水之欢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该为人性的胜利拍手称快,还是该为被背叛的信仰而惋惜。如果说人性的胜利说明他挣脱了信仰的枷锁,但是被赤裸裸的情欲驱使不就使他陷入了另一个泥沼么?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落入尘网,为尘事困扰的秋天。

    导演拍这部影片到底是为了劝世人从善、勿杀生、戒欲,还是为了让世人依从人性,顺其自然,等待能否得道?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只有经历了欲望和尘世的挣扎,才能最后感悟,完成一次人生的涅磐。释迦牟尼悟道前是王子,正因为看尽了世间的繁华,看清了人性本恶,才能在菩提树下悟得佛理。

    我觉得,人性完全是一个中立的东西,不能说它是善的还是恶的,它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性,我们小时候都残害过小动物,我小时候就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方法弄死一些小虫子,那时候并不觉得残忍,我们的祖先在与其他动物和人类自己争夺领地、食物的过程中已经给我们遗传了一套穷兵黩武的基因。情欲,抛开其社会性来讲,也不过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要,其他种族没有像人类一样遮遮掩掩。人性,就象是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石头,他使我们忠于人类,忠于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爱有恨的人。

    宗教对我以及大部分普通人,有作用的地方,在于宗教的哲学,并不在于它的清规戒律。从金基德以往的作品,我可以想象他不是佛教徒,他之所以拍这样一部片子,我想不是为了宣扬佛教思想,劝人从善戒欲,而是将人性坦诚地摆在观众面前,留待观众自己去思考。我想,一部电影能做到引人思考一些平时不会去想的问题,它对于社会的意义足矣。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话题,比如它的因果轮回思想,无墙之门的意义、金基德的内心世界、影片意境的营造、影片中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还有一些场景我还不太理解它的意义所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思考的电影,在这篇短短的影评中不可能把我所想全部都写出来,就算是前面已经写出来的也可能有地方自相矛盾,有地方词不达意,但令我高兴的是我表达了我的想法,很感谢老师提供这样一些好电影给我们欣赏,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拿点时间出来写一些跟专业无关的东西。

 3 ) FIFF23丨DAY8圆桌《春夏秋冬又一春》:我丝毫不怀疑金基德的真诚,虽然他这个人挺可鄙

主持人:@松野空松

助理主持人:@我们敏熙

场刊嘉宾:@Not Here、@Her Majesty、@Joeyside、@心是孤独的猎手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松野空松,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金基德导演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给了×。这是一部典型的“点子电影”和“解谜电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4星,我觉得很完美,属于看了就知道会是好电影的电影,只不过《春夏秋冬又一春》属于这个范畴下还算看得懂的那部分。电影和宗教联系的比较紧,讲究循环往复,但是最后的硬性循环还是让我有点不喜欢的,可以处理的更加圆润一些。整个电影很干净,人少,景色好,可以看的东西很多,台词少又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在某个时机去神游,思考一番回来还能接上,我觉得很不错。

场刊嘉宾 Nothere

四星,特别喜欢这一部,感觉很舒服,虽然循环的做法似乎有些老套了。片子像是关于人生的,也是关于教育的,但是最终学到最多的还是关于平静的心态的,不争不抢,安静如水。

场刊嘉宾 Joeyside

X,金基德用103分钟的时间像我们证明了什么是伟大的垃圾,着里的伟大特指后半段导演亲自上台为大家表演少林功夫,我想如果把灵隐寺里的讲解员主持拉来的话他不仅会对这种三招两式嗤之以鼻,还会对于这样的故事露出「xx今天又往功德箱里投了几百」的神秘玩笑,然后和施主说罪过。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尤其是男女交媾时没有刻画的很激情,反而加大了环境音(流水风声),降低了亵渎程度,又反过来使得我在看这部分的时候觉得更加刺激,不知道怎么回事,金基德还是高明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第一个问题是,这部电影对你们勾引了你们哪些比较负面的东西,与电影的画面干净相比较而言。比如@心是孤独的猎手 说,他感到刺激。又或者类似于《此房是我造》那种剪鸭脚的冲动。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严格地说,《春夏秋冬又一春》还是厌女的,女性角色是男性角色脑海中欲望的化身,而非完整的人。这个比较负面。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觉得比较负面的感受就是关于人性本恶的意识,让人有些难过。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中间可能有一些负面思考,但结尾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反差的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金的佛法造诣不如电影造诣。电影是好看的,但是他勾勒的佛法循环世界是肤浅的,即使这样,我也要给4星。

场刊嘉宾 Joeyside

他展现的人性是一种幼稚的人性,即使人物经历了生老病死从小到大的转变,内在所蕴含的恶意却依旧不变,或者来说更低劣,我觉得金基德老师觉得自己可以活得越活越年轻?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你们观看是否有类似于负面,原罪的冲动,而这又是为什么?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没有,因为仅止于观看。小孩子给小动物吞石头、绑石头,本身就不是正常人吧。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觉得小孩子这样其实挺多的唉,特别是有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做表,特别容易做这种事。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既然,小孩的作为在两个轮回几乎无异,并且不难预料到新的小孩未来会犯色戒,杀戒,你们如何看待在这个佛教中的基督原罪(或者说人性本恶)问题?你们如何看待在这个佛教禅意故事中安插一个人性本恶的线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前面我说过了,这是一部解谜电影。金基德安插这个线索就是想让观众解谜,解得人性本恶的智慧。不过这个智慧我们也早就知道了,金基德也没讲出啥花来。人性本恶,其实也与佛教中的修行有切合之处。要修行自己,脱离低级趣味,脱离作恶的可能。

场刊嘉宾 Nothere

人性本恶其实我觉得是对的,人本身是一种动物,动物完了活下去就是要杀戮、淫欲、自私。人即使已经脱离了自然斗争(其实也不一定),但是这些东西其实不可能去除。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冬篇章真的蛮疯的,练武术,拖石头苦行僧,基督教故事会是另一种拍法。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他只是用一个类似于寓言故事的技法,里面包含着东方的佛家思想,而我又恰好是一个东方思维环境下成长的人,所以我会给4,如果他要讲一个纯基督教故事,那我大概率会给0

场刊嘉宾 Joeyside

因为生来就有邪念,所以到死都逃不过邪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请们你们为何觉得这里具有佛家思想?体现在哪里?

场刊嘉宾 Nothere

佛在教化,我是这么理解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循环往复,片名,都和佛搭边了,整个环境和我脑海里的“禅”都比较接近,就是有点王维诗中所写的那种调了,他尽可能的处理的很干净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金基德其实是一个理论知识不深的导演,他就是把想要表达的用本能去呈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是一部点子电影,也是一部解谜电影。

一个大点子——电影严格地分成五个季节,场景依据季节发生变化。

几个小点子——小和尚破戒到杀妻的故事(象征欲望对一个人的作用);小和尚虐待小动物的故事(象征宿命和人性本恶,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和尚杀妻后回寺庙后,杀人的刀和刻字的刀是同一把(象征物之用途与人之心灵的辩证关系);寺庙里门的设置(象征欲望之门);第二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小和尚(象征轮回);金基德本人在电影里出现(金基德内心os:我拍的是元电影,我在影像自反呢,牛逼不?)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金基德不是一个技巧性导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金基德肯定没有这种os,喜欢说元电影、自反的是今天豆瓣的评论家们。他是一个理论知识很低的人,说白了就是没文化。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没有很多刻奇的东西。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丝毫不怀疑金基德的真诚,虽然他这个人挺可鄙。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纯粹用经验和身体在拍电影的生猛导演,用纳博科夫的话“就是不是用脑子,而是用脊椎” 拍电影,偶尔用用下体。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包括金基德的“厌女”,一定要说是厌女我觉得也不是不行,但更多是他不懂女人,可是他又对女人充满好奇、充满创作欲,这是有复杂性的。有更多导演终其一生老子就不拍女人,我的世界里没有女人,就是男人戏,但反而从来没人说他们厌女。我倒不是“人品和作品分开论”的支持者,我觉得分不开,但人不能被标签化,因为他对女性的表达里其实有很复杂的东西,如果贴上“厌女”两个字,很容易就看不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电影根本不是导演一个人的东西,导演拿电影捆绑在自己身上,其实是很狡猾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既然如此,那么老师傅在这里作为禅,佛的唯一权威,他作用是什么?他的存在是否弱化了佛教属性?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没有弱化,他的存在是为了让我误解,误解这个老师傅的前半生和年轻人的此刻发生了一样的故事,而这个误解,正是金想要达到的效果。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其实恰恰认为,老师傅的存在是反佛教的,可能金基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为什么,因为他教化失败了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就夏天他是知道事情,却只做看客。秋天,他的行为也并不是一种众生平等的态度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春拍得蛮那种教育小故事的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是的,春天与其说是佛性,不如说是教育。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因为他告诉观众,注定是要循环往复的,人力无法胜天

场刊嘉宾 Nothere

宗教毕竟还是人创造的。

主持人 松野空松

冬天最反佛。“释迦摩尼小时候喜欢坐禅,冥思苦想。对王子身份不感冒,后来长大后出家寻道。先是觉得苦行能证道,结果身体摧残了,变得消瘦,也没得出什么结果,就放弃苦行,觉得苦行不能证道,改成自然修行。最后觉悟成佛陀。” 冬天,在这里,金基德反而用苦行。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所以你的意思是,金拍了一个邪教佛的故事吗?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我认为他自认为的佛教,或者他理解的是很片面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就像我刚开始说的,他的佛法造诣不如电影造诣,这点毋庸置疑。

主持人 松野空松

佛教中,强调众生皆善,任何人都可以普渡,基督教则不这么认为。在这里,反而更突出罪,甚至人的转变还是通过苦行得到,并不是渗透自然,众生得到。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这部电影基本是金基德意志的产物吧,这种导演对自己的电影有些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不是比如好莱坞那种剧本写好随便找个导演来拍拍。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佛有好几个派别,有的就是要戮恶的,所以佛本身就是多样的,这点不用深究。

主持人 松野空松

所以,《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不可从佛教,禅意去理解,而是金基德借用佛教的假象,将其自己价值观的投射。

场刊嘉宾 Nothere

也许他要参透的是人生,所以他不能用一般的方法?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一个借口?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其实观众从哪里理解都可以,只是作者自己未必有那么深,而且观众也有权力比作者想得更深。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些小点子通过让观众解谜,从而获得解谜的快感。不过,解开了谜又怎么样呢?观众这些解谜人解开了谜,就一定要去敬佩设谜人吗?这些谜语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吗?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觉得是他自己理解的佛法吧,类似于逆练九阴真经还有所成。有什么迷吗,这部挺直给的吧。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也没有设置什么谜语吧,这部电影不是非常浅显直白吗。包括佛教思想,其实他就觉得我放在寺院里就是佛教了,如果让他拍基督教,他就放教堂了。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这部电影本来就没什么好解读的,尤其是对于咱们东方人来说,多少都对佛有自己的理解,对所有宗教又有一个理解,所以,无须解读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所以说他连谜都设不好。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为什么要设谜?导演有想设谜吗?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就是给你个剧情,你猜猜我用了什么佛教思想。这就是设谜。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他没想设谜,就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披了佛的衣服。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寓言不就是谜吗?怎么说都行,我说他设谜是因为我找不到其他词语了。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但导演给的特别直,几乎不需要去联想,假设什么的呀,他自己的想法基本都给出了吧,又不是什么推理小说需要解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可能我的话语不准确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因为我个人认为,金基德属于那种电影里所现便是其所想的一个导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其实文本本身就是拍一个人的历程,当然要往深看是可以,但深也深不到哪里,他后面《莫比乌斯》倒是走火入魔了,开始搞隐喻了,还有那个《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他基本就是从《阿里郎》开始的,后期都开始戴面具了。因为我可能是本群唯一一个看完了金基德全部电影的人,所以感受很强烈,对他的“变化”。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从技法上来看,此片的镜头比较扎实,但是扎实就够了吗?我们从镜头里体验到了禅意和诗意吗?想要产生禅意,侯孝贤、蔡明亮和阿彼察邦的镜头语言也许能做到(我不是说只有他们的模式才能做到)。金基德的镜头说不上有多差,空间构造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和禅意和诗意搭不上边儿。也说不上很平庸,但是就是没什么意思。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首先,什么是禅意,这个就很暧昧了,禅意一定是很美好的东西吗,或者能否展现出暗向的禅意?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以我的能力,我说不清。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如果你问金基德啥是禅意,他可能会说在寺庙里就是禅意。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我觉得环境来说,凡是有王维诗中感觉的,就有禅意,人先不论。

场刊嘉宾 Nothere

空间上有水的阻隔,水可以缓缓地通过。人在水面上可以变换一种心态,冷静下来。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他拍佛总得来点儿禅意吧,一点没有说不过去吧。他肯定是想拍出来的,镜头没有。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对,但我觉得他拍的禅意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那个禅意,我们是不是大多数觉得禅意听起来感觉起来应该是个很高贵,很仙的东西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仙和佛还是不太一样 ,也不能说高贵吧。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我是指,仙气儿,反正就是偏褒义的那种。但是金基德的影像里,隐藏的还是暴虐,但是佛一定都是慈悲的吗,这个我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有种是愤怒的佛呀?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终极的佛是要无情的,杀人不眨眼。入佛界易,入魔界难,川端康成说的。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禅意是指要有所保留吗?欲参透未参透的状态。

场刊嘉宾 Nothere

我感觉禅意就是比较空灵的一种感觉。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心灵似动非动。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句就是能让我非常沉浸进去的禅意诗,一定要尽可能静和幽。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这个的禅意感觉偏诗意。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我觉得我们可以不欣赏一个导演一部电影,但不必指望他一定要怎样怎样去拍,他能做到就不是他了,而如果想看另一方面自然有对应的导演可以去看。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这片子剪辑有点快了,镜头稍多,这是我觉得减弱禅意和诗意的地方,有点白给、直给的感觉。

助理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你是说留白吗?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原来我刚刚(说禅意是有所保留)已经touch到了。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包括这个严格分段,谁都知道,严格分段的电影是很好拍的。某些导演所有的毛病和平庸之处,都可以靠分段这个戏法来掩盖住。(贾樟柯、贾木许别躲,说的就是你们。)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偶然与想象》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三个小故事,不是分段。

主持人 松野空松

那洪尚秀、拉斯·冯·提尔、埃里克·侯麦呢?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

洪尚秀又不是所有电影都分段,而且他每次都分的不一样。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两个贾(贾樟柯、贾木许)也不是每次(都分段)惹。

#FIFF23#DAY8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金基德电影的个人体验

   金基德是一个电影奇才,他的电影涉及了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许多困境,给出的视角和答案也别具一格.23岁了,差不多这个年龄,加缪写出了<局外人>,魏宁格写出了<性与性格>,叔本华也早早的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加缪是出车祸死的,魏宁格自杀了,叔本华安详去世.这些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思想者.他们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发了我对金基德电影的联想.
  金基德与维特跟斯坦
  语言的含义往往跟个人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不同人对同一句话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尽相同的.金基德的<空房间>,<弓>,<漂流欲室>等对白都很少,语言被消解了,只通过影像来表现,观众的感受更加单纯,受到的干扰更少.
  在S·方迪的<微精神分析学>中有这样的表述"...一个词有一定的含义...但是,它不能准确的表达说话人的思想...而说话人的思想本身又不能全面的反映说话人内在深层的思想过程...","...词的形成和产生是多么的不稳定!...无数古老的词义和语音尝试在本我中不停的冲动,争鲜斗艳...形成心理实体...复现表象和情感...在潜意识中组成事物...在前意识中语言化...最后形成词离开前意识...","...而词呢?它在事物形成之后很晚才偶然产生...词的产生使人们忘记了事物...事物不再出现...词不可靠,它是虚的...它不仅不能表达潜意识的杂乱无章...而且还会背叛那些原本可以表达的东西...由词而形成的话语简直就是进入无声的虚空之前的一片模糊混乱的嘈杂...我不禁想到,要是大家都不说话,谁也不会失去什么..."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是"凡不可言说,应当沉默",当词越来越虚,终于被沉默取代.此时无声胜有声,金基德的电影就是如此.
  孤独的个体想要的是什么?
  微精神分析学中的虚空中性动力,伊德,尝试,不时会从脑中浮现,也许,人确实是孤独的.
  金基德与尼采
  尼采有一句名言"重估一切价值",社会发展至今,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断继承和变化,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道德标准的束缚,僵化的固执偏见以及一些太过人性的东西,引发了社会的种种现象.而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佛性皈依,彼岸的向往.金基德给出了他的看法.
  金基德电影中的女人
  关于女人,尼采有一句很有争议的"到女人那去,别忘了带上鞭子"(把鞭子交给女人,让女人鞭策自己?),而魏宁格说女人就是性欲本身.金基德电影中的女人也不乏性欲化身的含义,如春夏秋冬又一春.而<漂流浴室>最后"男人在水草中游动,镜头拉远紧接着出现女人阴毛的特写"更是有着生命的洄游之意.金基德镜头中的女人,她们是与男人一样的个体,一样的孤独,一样的需要爱,都是害怕孤独而尝试去爱,去填补心灵虚空的芸芸众生.
  金基德与存在主义
  金基德说他拍的是10%的边缘人群的生活,其实我觉得他拍的电影涉及的是每个人多少都会面对或可能面对的问题,揭露了生命中真实的一面(而这正是大多数人想要逃避或被蒙蔽的一面).金基德的一些表现手法(如真相,空房间),不免让人萌生世事荒谬之感.最初看完<局外人>的时候,对加缪真是惊为天人,感慨万分.而看金基德的电影也有这种感觉.<空房间>里的人情百态,<收件人不明>里众多人物的结局,<真相>中主角的幻想,似乎都带着点存在主义的味道,人生的荒谬,令人唏嘘.
  金基德与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人生三阶段":1美学阶段,贪图享受的阶段;2道德阶段,开始考虑生命意义后严肃的人生阶段;3宗教阶段,个人面对上帝的阶段.在金基德的电影中都有表现,道德问题,宗教问题,他都给出了他的回答.克尔凯郭尔悲怆的一生,金基德镜头下人物的种种命运,人生的意义和出路是什么?克认为:宗教的方式是一切生活方式中最好的一种,因为只有选择这一方式,才能由于取得真正的信仰而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应该承认人作为被造物这一有限性,面对人生的无限性.维特根斯坦也说人应该有爱和信仰.金基德电影中对爱和信仰的表达和思考,如此丰富细腻而又简洁明了,东方的含蓄和西方的哲思交融,让人惊叹.
  向大师致敬.

 5 ) 和尚练武不念经

在金基德导演的电影序列里,春夏是很难得的一部没有造成生理不适的片子,从画面来说甚至是唯美和身心愉悦的。

为了远离世俗,寺庙造在山上还不够,还要飘在湖中央,隔水而居。这个设计确实妙,清晨笼罩在水面上薄纱般的雾霭,和晚上倒影在水中灯火通明的庙宇特别像画中景。

寺庙里老和尚却并不教小和尚佛经佛理,也没有给上功课,他教小和尚的是采药、识药和捣药。老和尚自己还暗修武功绝学—弹指神功。寺庙里的发生事情就是救人身体、强人体魄,但就是没有人读经、念佛、修心养性。

金基德对于读书和社会教化一直心存疑虑,他电影里的主人公都必须是野性的,没有被书经教化污染过,小和尚自然也没被社会习俗污染,文化、涵养、道德、担当,这些违反天性的属性不能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都会避免虐待动物,淫邪,杀人,或极端愤怒,更何况对于出家人。但《春夏》里面出家人的社会身份属性并没有对小和尚的行为有一丝的束缚,因为小和尚是本源意义上的人,不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我们赤裸的原始欲望和心理属性是被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基因所决定的,教化是盖在赤裸躯体上的一件外衣,而精英阶层的外衣尤其牢固且华美。在知识分子话语权的世界里,这层衣物代表了一切,他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让他的外衣更华美,以区分那些衣不蔽体,裸露欲望的下层人,他们拍的电影里,都在赞美教化的成果,或者怜悯被教化落下的粗人。金基德不一样,他一上来就把所有人的外衣都扯掉,在金基德看来不管是破衣烂衫还是锦缎华服,藏在下面的灵魂和欲望都是一样的。而对于知识精英来说,这样时刻盯着本性看事情未免太过单调直白而粗鲁,他们自然不会让这样的金基德混进他们的圈子。归根到底还是金基德揭穿了他们没穿衣服的丑态,让人难堪。 和尚坐牢出来,回到寺庙后,他还是没有找到修炼佛法的经书,找到的却是老和尚留给他的一部武功秘籍,他也开始练功。 把身体练好最重要,别读经书读那些有的没的走火入魔了。

 6 ) 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

      原以为又是通篇冷峻的情色,像[漂流欲室],没想到是讲轮回和因果报应。镜头唯美,以“春、夏、秋、冬”为标题,贴合人生的四季,实在精巧。

     韩国导演很有一帮好开色情玩笑的,比如[杀人回忆]里就有夜间到树林里手淫的男人,再如[偷情家族],竟能把男女上床拍得如吃剩饭一般无趣,但最狠毒的,还是金基德。此人最早一部有影响的电影是[漂流欲室],直译好像是叫[岛],小报上给韩国情色电影作盘点,总落不了这个片子。那里面的性爱苦不堪言,把活鱼从水中捞上来,削去几片肉,再重新放回水里,这个动作基本上可以概括它的残酷。然而这残酷没有来由,徒具形式,因此显得苍白。但后来的一部[收不到的情书],却是个很有力量的东西,比[岛]更加残忍、粗旷,但凶残的有理,并有反思的野心。

     再后来就是这个[春夏秋冬又一春],突然一下子抛开了生理卫生和文化反思,只纯讲佛理,好看是好看,但总总归是有些奇怪。故事前半部情节流动感很强,后半部则稍显愚笨,尤其结尾,似乎不明确轮回首尾就会一起失去方向。金基德到底还是摆脱不了对形式感的追求,也摆脱不了浓墨渲染性爱,这一次他埋藏了暴力,却露出了小和尚的屁股。“夏天”这一段,让整个电影的温度突然升高了几度,但那和尚和少女原始、粗俗的性爱,其实没有丝毫情感的热度,这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片子的后半段越来越冷,越来越冷,直到结冰,直到融化后又一个春天到了,却似乎更冷。于是我终于明白了这个一向表现“残酷的暴力和残酷的性”的金基德,为什么会突然放下屠刀,他想说的恐怕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宗教的所谓慈悲,其实才是世上最最冷酷的东西。

     这电影,金基德表面讲佛,留白处却近禅。比如那许多的动物,被害的鱼,交媾的蛇,意图都太明显,反而不巧妙。倒是四处飘荡的寺院,结冰的湖面和枯荣善变的老树,构成了更为恒久不变的相对具体。我不知道因果报应和宿命是否对等,但[春夏秋冬又一春]显然是宿命大过因果,否则,后来那孩子何以将石子塞进鱼和青蛙的嘴里,他不如再用细绳密密捆了,不显得这个轮回更为彻底?

     韩国很有一些明事理的导演,他们顺应本国的产业优势,却又坚持贯彻着属于自己的电影意图,这在中国,是很久不曾见到的事情了。张艺谋、陈凯歌唱对台戏式的打法,对中国电影的独立和尊严都是一个考验,对他们自己的艺术生命,则很可能是一次狂欢式的饮鸩止渴。
 
http://www.blogcn.com/user7/sixdoors/blog/1424419.html

 短评

概念先行的电影做到这部是极品了吧。这是美工决定影片风格的绝好例子。还是喜欢“夏”一段。至于“冬”一段,金基德确实疯了……

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arte观赏之风景片,轮回,顿悟,都说有禅意,那是装的,个人不喜金基德,矫情。

7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春之杀戒,夏之色戒,是因,秋之罪孽,是果。冬之修行,是救赎之道。又一春又是杀戒,是轮回。可见金基德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难怪要疯。

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不能再好了!

1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万物苍生没变,心变了;眼鼻口耳闭了,心没闭。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17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画面很好,精神却没有很好的领悟到~~

2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四星半 作为人类,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弱小于自己的小生灵玩弄于鼓掌之间,而让我们背负上命运之石的,又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在人的本性面前,佛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

24分钟前
  • 氟西汀
  • 推荐

一个花和尚的轮回和救赎。

2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过的最有禅意的电影。关于轮回、人性之恶、因果、救赎、觉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经历怎能领悟,不遭苦难怎能修行解脱。摄影和音乐美得让人心碎。春夏秋冬,鸡猫狗树,鱼蛙蛇龟,苦集灭道,水上孤寺,地上心经,无墙之门,无形之法,蘸水练字,负石致远。(9.5/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春是生死的负重,夏是情欲的勃发,秋是因果的了断,冬是自我的修行。水上浮庙宇,人间化禅境。如果是我身处如此胜景,恐怕早就欲念全消了吧?金基德果然是个只执着于讲自己故事的怪咖。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3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春天里的罪恶和忏悔,夏天里的欲望与情爱,秋天中的生与灭,冬季里的重生与不屈,再到春的又一次延续,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人于世俗循环大约如此。8.2

44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太難看了。好好說話。

45分钟前
  • W TENG
  • 较差

这无疑是金先生最好的一部电影。生的轮回,代价竟然如此沉重。有人说,金基德就像一个执着的苦行僧,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以至于走到顶点时,只剩下他一个人。老和尚自焚那一刹那瞬间升华一切。金基德最后自己上阵,在冰天雪地中拖着石磨前进,他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拍他的人生?答案自在他心中。

50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金基德身体素质真好。

53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力荐

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起点……

5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木盛则春,火盛则夏,金盛则秋,水盛则冬,四季交替,冬去春来。运命之石、轮回、业报、修行、顿悟、救赎。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1小时前
  • 砚小朵™
  • 力荐

又一春里,童僧直接把石块塞进小动物嘴里,从直接度和伤害度上说,都比往小动物身上绑石块更严重,而且他比前一个春里的童僧从作恶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金基德强调了他的傻笑。此一细节足以揭示人类的无可救药和恶之走向。

1小时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固定的景和漂泊的人,爱欲情仇与四季交替,本不连贯的春夏秋冬,成为生命轮回的标志驿站。恪守良久的无形房墙在月夜下被轻易撞破,兽欲驱动中,符号门便沦为无用,所谓与世隔绝以独善其身,到头来还不是不堪一击的虚禅。历尽红尘方得归空,俗世是一趟弯路,却非走不可。→2018.7.24二刷。

1小时前
  • Ocap
  • 力荐

里面有佛教“轮回”的概念。是否也说明人类劣根性的从不改变:杀戮,欲望。拍的很美丽,像水墨画般幽静雅丽。

1小时前
  • 2013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