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秋雨

爱情片中国大陆2005

主演:前田知惠,张晗,靳东,毕彦君,杨立新,西川秀司,大串达人

导演:孙铁

 剧照

秋雨 剧照 NO.1秋雨 剧照 NO.2秋雨 剧照 NO.3秋雨 剧照 NO.4秋雨 剧照 NO.5秋雨 剧照 NO.6秋雨 剧照 NO.13秋雨 剧照 NO.14秋雨 剧照 NO.15秋雨 剧照 NO.16秋雨 剧照 NO.17秋雨 剧照 NO.18秋雨 剧照 NO.19秋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40

详细剧情

日本姑娘栀子(前田知惠 饰)被爷爷桥本正文送到了中国学习京剧,老人何冀初(毕彦君 饰)接待了她。在何冀初的家中,栀子见到了何冀初的儿子何鸣(靳东 饰),何鸣高大帅气,年轻有为,栀子无法抗拒的爱上了他。   徐妙春(张晗 饰)是何鸣的师姐,她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心里很是难过。栀子的爷爷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让栀子没有想到的是,何鸣的爷爷竟然是桥本正文刀下的冤魂。得知这一切的何鸣愤怒至极,悲伤的栀子选择了离开。然而,她对何鸣的真挚感情打动了徐妙春和何冀初,在她前来告别之日,两人将她推上了舞台,在那里,等待着她的,是装扮成“杨四郎”的何鸣。

 长篇影评

 1 ) 一场还不算太冷的《秋雨》

 在一个咖啡因作祟的夜晚,看完了《秋雨》。

那些有关京剧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霸王别姬》。看过《霸王别姬》后,我差不多二十年没进过电影院。因为在影院里只能看大片,而我排斥那些所谓的大片。它们犹如一座金碧辉煌的豪宅里大理石餐桌上的山珍海味,极尽奢华,却冷得吃不出家的味道。电影成了一张好看的皮囊,心却被掏空,因为没人关心它到底要说什么。 而在我看来,电影最迷人的地方恰恰是它所揭示的东西在观者心头的萦绕,和引发观者展开的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生活的深层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秋雨》算是部小片,外表不太炫目,但它更像我心中的电影,虽然专业我不太懂。用光唯美,胶片感浓厚。朴素但讲究的场景,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画面固然重要,但一部好片必须有好的故事。而故事从离观者身边开始讲述,总比从远处来得容易让人听得进去。这是一个薛晓路写得不错、孙铁也还讲得不错的故事。

算上桥本栀子从未露面的爷爷,寥寥六个人物,却在啼笑皆非的相遇后,上演了那样一段情仇纠葛。蒲公英般的日本女孩栀子,欢快地飘落到有着隔阂的父子何冀初、何鸣之间。她的到来和对京剧的热爱,不仅让父子冰释前嫌,也让她与何鸣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反应。《四郎探母》圆了两个异国恋人的梦,却也击碎了栀子的师傅、何鸣的师姐徐妙春的心。在年夜饭到来之前,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然而栀子爷爷关于饺子的故事,让一切戛然而止。尽管最终,宽恕让每个人都得到了救赎。

几位主演虽不是一线大腕儿,但每个都恰如其分。前田知惠中文说得真好,她日本女孩特有的清新干净其实自然本色就好,不许要太多表演的成分,她站在那淡淡一笑,就是栀子。靳东瘦到让人心颤的身板,却赋予了何鸣那样神采飞扬和充满力量的眼睛,有板有眼的身段念白,利落到让人吃惊的鱼跃,除了天分更多的还是功夫和心思。尽管他演不出北京男人的痞,但这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是山东人。毕彦君把一个角儿的范儿和神儿不露痕迹地融入一颦一笑,将父爱与善良从眼眸中温暖地散发,便是老戏骨的功力。这也证明了与其为巴结票房选择知名度,倒不如讨好角色保证契合度,就像穿衣服,品牌不重要,适合自己的才能穿出味道。

电影网把它归类为情感/爱情片,我倒觉得其实它更是一部伦理片,它所探讨的远远超出了男女情爱。何鸣和栀子的故事存在,是因为它要牵出的那段历史过于沉重和鲜血淋漓,美丽的爱情只是要在撕裂观众的心脏前施以麻醉。那场血腥的战争在《秋雨》中被压缩到了最小的篇幅,这也是影片的独特之处。中国每年不知要出产多少讲述那场战争的影视剧,大都被各种惨烈、血腥和仇恨占据。是的,战争本就是残酷而血腥的,也给像何冀初这样的家庭的几代人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而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和事实,无论你放不放得下,都在那里不会改变。对站在历史身后的我们来说,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而解决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态度。

有时,站到自己的对面去看,很必要。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才能知道为何那双脚走出了那样一段路。战争留给手握屠刀之人的创伤或许不必刀下之人少,毕竟,除军国主义者之外的正常人心灵都难以承受那样的凌虐。如果过错方能真心忏悔,我们也该学着慢慢宽恕。因为赎罪和谅罪一样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站在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像何冀初从杀父仇人的讲述中认识到父亲何放轩是有何等气节的英雄而决定为他修坟;就像何鸣从逼自己唱戏的父亲何冀初身上读懂了那份固执的背后是怎样的抱憾,而为了他的幸福父亲又是怎样试图隐藏惊天的秘密;就像徐妙春从执着的栀子身上领悟到为何自己不可能是铁镜公主,而《四郎探母》一定是属于自己的情敌和暗恋之人的故事。

正如栀子的解释,冤家既是亲人又是仇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更多时候关乎权衡和取舍,因此世上才平添了那么多纠结。

很多事情我们需要跳出当时,站到远一点的地方才能看得清楚。任何瞬间点燃的情绪都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冷却后,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那样以为。这个温度和尺度孙铁把握得不错。有时,一刹的激越倒不如缓缓的堆积来得动人。如果没有《我认识的鬼子兵》的搁浅,恐怕也不会有《秋雨》的靠岸。这是六年的冷却沉淀出的思考与深度。

观影几遍,我才落笔,仍不肯定它要讲的我都理解了,也不完全明白为何它要叫《秋雨》。男一靳东的解读是,它寓意雨丝让本意寒意极浓的秋天更寒。我倒觉得这场《秋雨》不算太冷,尽管它的结尾高潮让人有种凄冷之感,但事后慢慢回味却微微有些暖意。

因为,它告诉我们要向前看,虽然前路或许并非坦途,但至少或许会有希望。

因为,人之本性仍为善,至少剧中的每个人都在用善良理解和包容,相信并希望生活中多数人亦是如此。

其实,名字只是个无关紧要的符号,它不是脸,不是手,也不是脚。如果玫瑰不叫玫瑰,而叫牡丹芍药,它依然是那般的芬芳。

重要的是,无论创作者的灵感是何等的苦痛,呈现给观者的必须是美的形式。绘画如此,电影亦然。能在观者心头萦绕一抹余温的作品,才是真正动人的艺术。

 2 ) 秋雨之秋雨骤降

原觉得这是个不知所云的名字。,甚至不如在日本时的译名《北京之恋——四郎探母》,即使是这个译名,也觉得难以涵盖整部片子。直到看了导演的自述,才知道一部反映日军侵华的片子几易其稿,才改成如今这个穿上温情外衣的样子。所以最后定名为秋雨,有淅淅沥沥的凄凉感,好吧,也算说得通。
好片子永远不怕晚,不过,也太后知后觉了…
无意间,泪雨滂沱,毕彦君老师演的真好,许多细节处拿捏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我看见了熟悉的长安大戏院,看《秋雨》的拍摄时间,有点憧憬,或许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中粮…,只是憧憬而已。
太过巧合、确是惊人之举,战争中的日本爷爷杀了誓死不降的中国爷爷,心存悔恨的他在辗转知道中国爷爷有个遗腹子之后,一直在殚精竭虑地寻找,在网上冒充中国父亲的同龄票友交往谈论京剧,并且让自己的孙女从小学习中文,在日本爷爷的影响下,日本孙女从小也非常爱好京剧。直到孙女长大成人,日本爷爷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了中国爷爷(可以说是仇人)家中寄住并师从中国儿子的徒弟学习京剧,而中国爷爷的孙子因经商不顺也恰好回到家中,与日本孙女一见钟情。有点拗口,但基本剧情就是这样。我愚钝,未看原著《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但是听说剧本改的和原著也大相径庭,总之我不知道日本爷爷心中究竟怎样想的。也许这样做,他(日本爷爷)就能得到救赎?
太天真了,太自私了,正如中国父亲(文革中被认为是汉奸之子,所以自我检讨喊破了嗓子)所说,你说出来了,可能会舒服一点,但是你给我带来的国仇家恨和对我的伤害是用永远不会消失的。但是他又用无比博大和宽容的胸怀原谅了日本孙女——因为——她是无辜的。
不过再细细品味一些豆瓣上的影评,我更懂得了中国父亲拿出自己曾经的戏服相拥而眠。那一刻,她一定也因为自己的父亲沉冤昭雪而欣慰吧,毕竟在有生之年,从敌方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怎么说,老怀大畅吧。
只是他们(中国父亲和日本爷爷)都没有想到,他们的第三代会有彼此相爱的可能,而这不幸成为事实。
日本爷爷很自私,他觉得只有说出真相才能得到救赎,他以为只有知道真相才能让这对有情人的感情得到判定、或者说、恋情得到祝福?
只是他不曾去想,这历史的重担让年轻的爱情来背负是否太过残忍?
感动于中国父亲的胸怀,他决定不破坏第三代一双小儿女的跨国恋情。宁愿自己默默承受。在给日本爷爷的回信中,他重申,我不会原谅你,但是我也不会把事情真相告诉孩子们。
但是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按照人们的美好愿望前进,未关的电脑,已经接收和回复的邮件让本来就痛苦万分的何鸣(剧中的中国孙子)在一霎那间洞悉更残酷的真相。
镜头切换到舞台上,四郎在听到日本姑娘栀子的开腔后的愕然,一句“我的——妻”中间犹如跨越万水千山、只一个妻字重若千钧,在髯口后面是怎样宝光流动的一双眼睛。不得不赞同某知名导演对何鸣的扮演者(靳东)的赞誉——他是少有的能用眼神演戏的——几乎所有人都通过那一双深如井的双瞳,望过去、一直望过去,直望进四郎(何鸣)心中…
他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影片在大雪夜里戛然而止,确实连我也觉得拍不下去了。中国人民以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了一个热爱中国、热爱京剧的日本少女的心愿,甚至,给了她珍藏多年、代表怀念和回忆的中国父亲视若拱璧的戏服和头面、可说是情敌又是师傅的中国男儿的师姐让与她和爱人同台出演《四郎探母》的心愿。也只能给她这么多了。她最最想得到的,他们给不了
何鸣能给,但是他会给她吗?
即使碰触一颗火热的心去,她能要吗?她负得起么?
世仇、国恨,这一切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来说、让她来做选择太残酷了。
也许有的事情真的是不知道比知道为好
原来爱情真的不是两个人之间的唯一
所以,只能这样,伴着雪夜和昏黄的路灯、一切的一切在戏台上终止
心好痛…

 3 ) 秋声外,梧桐雨

居然又翻出了点15年写的咯噔文学

师姐

当师姐就那样悄然卸下她吊着嗓子的戏腔下的伪装,一次次用轻浅却又满承情意的眼神瞥向那个少年时,当她孤寂一人躲在房里练着身段对上贴着他照片的镜子时,我且只以为她会是一段感情的破坏者时,而她始终沉默地目睹着两人的进展。那些伤心绝望那些十年的等待终究只是一个人独自承受。 她促成了男主的留,促成了男主台上精彩,甚至咽下满腹的醋味为她开脱。 她曾是戏台上那明艳的铁镜公主。 她曾视他做唯一的驸马。 她教着女主唱那段《四郎探母》 她捧女主上台,说:"去,见驸马。” 又可曾有谁心疼过她。

他爸

何冀初真是眉眼里都是戏,提起过往的风华,那样傲然地昂首的模样,举手投足间花旦的风采,该是如何痛恨得曾害他如此的某些人。 嗓子毁了 一身腰病 杀父之仇 更兼国仇 却在最后放下一切那样潇洒的离去。 那位不屈的烈士坟前,当已苍翠成林了罢 雪冷一梢,情暖不老。 前一代的仇怨,自有前一代的冤仇。后一代又何必执着,卧槽这种开明人哪里找 男女主可略 因为一段《四郎探母》cut看的电影。 然后前半部分一路是在“卧槽唱京剧的男人帅没边了”中度过,没做好功课没看过影评的去看简直在下半段猝不及防…… 然而其实在我看来这剧男女主并不出彩,大抵也就是影片的归结点意在“呼唤人们应当正视历史,告诫人们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任务,从而使本片与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具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意境、更深刻的内涵、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by百科)这样的东西存在吧。 男女主唯一出彩的地方大抵是穿着戏服讲述杨家将的背景,京剧的架子,端起来怎一个帅自了得,而女主随即的那一阵剑鞘的掉落,好嘛又词穷 。

 4 ) 一部戏味儿很足的文艺片!

日本女京剧票友漂洋过海奔京城学唱戏、中国男老生演员转行失败回梨园找饭辙、结果女票友成了女票的故事hhh总体是个十分隽永的片子,不时点着中日关系、民族情感、戏曲发展、时代变迁等世纪之交的时髦话题,也比较巧妙地选了《四郎探母》这出本就意有所指的戏,辽宋战争中的国仇家恨、杨家将故事里的忠孝节义以及木易与铁镜、四郎与四夫人等等……这些历史上或戏曲里的故事与人物似乎都在片子里中日双方两个不同的家庭之间得到了相应地体现,虽然片中具体的矛盾设计过于戏剧化且表达得稍显突然,但用这种方式来聊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却颇具几分意趣,不俗套不做作,总体氛围还充满了京剧独有的那种朦胧的美感,尤其是最后一幕中日两方的后人在长安大戏院合唱《四郎探母》、老伶工乘雪离去以示内心最终之和解的场景,不可谓不妙!导演编剧着实是懂戏!另外虽然片子在表现唱念做打等京剧的专业技术时屡屡漏怯,但考虑到大部分都是演员自己来的、而非另寻专业京剧演员代替的,所以大体上能表现出一个不错的票友水平便当知足了!而其中白二爷更是把那演了一辈子旦角儿的老伶工到老了举手投足都还是旦角儿范儿的劲头拿捏属实是的恰到好处,靳东也是相当令人惊喜,扮相好、身上利索、嗓子挂味儿,还有日本女演员,可想而知也是很不容易了!

 5 ) 走出硝烟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用自己的鲜血和血肉书写而成。自猿进化到人之后,历史就在一件件激烈凶残的战争厮杀中被推动前行,人类历史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就是人类的战争史。
 
  光绪二十二的中秋节,当电影这种新鲜玩意儿第一次在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出现时,统治中原已200余年的满清政府正处在飘摇动荡之中,就在三年前,甲午战争战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满清政府失去对东北、山东、香港、铁路、海关的控制;1899年义和团兴起,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陷落……也许是历史的机缘,在电影进入上海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一直处在战火硝烟之中,军阀混战、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国内战争等,中国电影在中国战火中诞生、成长。
  电影在战争中存在,“战争”又在电影上重演。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间,战争片扮演重要角色,从“回忆革命史到再现中国革命战争上的辉煌史诗”,中国银幕上始终硝烟滚滚。尤其是中国八年的抗日历史成了战争片中的重要内容,记录日本军队在中国的种种暴行、展现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中国军队顽强反击都是1949年以来抗日电影中的经典主题,比如《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等,这些电影叙事上无一没有脱离以上主题。在数十年老三战统治银幕的年代里,观众总是在电影中观看到我军的无往不胜敌军的节节败退、我国人民的机智和勇气而倍增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200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导演孙铁将报告文学《我认识的鬼子兵》搬上了银幕。电影《秋雨》讲述的是这场战争两位直接参与者的后人相逢在了现代社会,他们相爱了,但是横亘在中间的是惨痛的历史回忆,这回忆直接关联到两个家庭的仇恨、两个国家的仇恨,两位年轻人在爱情和民族中两难选择……
  方军所著的《我认识的鬼子兵》1997年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方军本身就是一位抗日志士的后代,同时他也曾是一位军人,在书中他详细的采访了几位健在的日本老鬼子,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当老鬼子对作者道出曾经在中国战场上的所作所为所见时,这位中国老军人不止一次的在书本中出离愤怒和痛哭流涕。当同名话剧上演时,不止一次在剧场中自发响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但电影《秋雨》在创作过程中,面对真实并翔实的历史材料,却将镜头对准在了二十一世纪的一对异国男女,关于战争的场面也仅是机枪营长在死亡面前所彰显的自尊和战场上的鬼子在除夕夜对饺子的狼吞虎咽(关于饺子肉让国人极度愤慨,但不得不承认,当时大多数的鬼子并不知道此肉的真相)。面对一本纪实文学,最有价值的无疑就是真实的材料,但,为什么作者没有让大炮、机枪、狰狞的鬼子、受难的中国人民占据画面呢?而去描写战争结束几十年后的一对男女的爱情上,没有让观众去痛快淋漓的感受敌人的可恨和英雄的可敬呢?

  描写战争,但却没有了至少很大量上减少了战争中的“硝烟”,《秋雨》对战争的反映方式并不是第一次在中国电影中出现,1988年的吴子牛导演的《晚钟》、1990年冯小宁导演的《战争子午线》、1995年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这些一如既往的跟随着中国电影前辈的脚步去描写抗日战争的影片却一次次的在学术和大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观影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大众在突然发现以上这些电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晚钟》的主角是战争末五个苦大仇深的中国军人对三十三个日本军人 ;《战争子午线》是六个为成年的八路军小战士、《南京大屠杀》则是1933年南京城内的一对中日合壁的家庭。战争还是那一场战争,但电影中主人公却发生了变化,《中华儿女》、《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游击队》等中英雄人物身旁的士兵甲、士兵乙成了这些电影的叙事者,他们不再是抗日电影中英雄人物背后模糊的脸孔,在银幕上他们表达着他们在战争年月中的坚决、勇敢、困惑和痛苦,而非只是战场上千军万马的厮杀、嘹亮的小号和永远不倒的红旗。叙事角度的改变,同时叙事内容也被改变,这些影片提供的不再是一个模本的战争记忆,他们――这些历史书籍没有姓名的普通人述说着他们所经历的战争。

    在战争过后,战争电影直接不仅要展现历史经历,与此同时的在它的创作之中,导演个人的历史观主导着整部电影的主题走向,表现一个民族在现代是如果去阐释或者质询这一个具体冲突。从90年代初期的《晚钟》到2000年的《鬼子来了》,战争片中个人化阐释不可避免的和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强烈碰撞。
   尤其是姜文在2000年推出的《鬼子来了》,它的叙事主题和当局态度成了此种碰撞最好的注解。《鬼子来了》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有关战日战争的版本,电影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国人国民性的探讨上,描写日本鬼子的侵略却没有浓墨重彩的揭示鬼子的种种暴行,除了故事结尾处熊熊燃烧的挂甲台村外,“战场”的踪影无处可觅。《鬼子来了》在国内的被禁,纵然包括了导演姜文太不过于听话,但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理由,就如同有学者会指出: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是一个民族永难愈合的伤口,对暴力的过早遗忘,是政府的电影审查和大众的观影心理都难以接受的。
  这位学者的意思是:国家和人民无法接受《鬼子来了》的原来是,八年的抗日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是一次极大的伤害,而不仅仅是马大三具有黑色韵味的个体生命所能代表的,生活在新中国新时期的中国人民不能忘记了民族曾经的痛苦,如何不能忘记呢?那就是作为媒体工具的电影要一次一次的展示给我们鬼子在中国的种种暴行,一次一次的撕开伤口,并且在伤口上撒一把盐,这样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就会成为一个永远难以愈合的伤口。

  让我们注意一个概念:民族的伤口(民族的痛苦)。
  我们完全赞同“民族的伤口”来自于日本侵略者的暴力,但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事实,那具体的事实是什么呢?那就是日本侵占我们的领土、掠夺我们的资源、残害我们的同胞。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我们收回了领土,重新掌控了资源,但是那些在抗日战争中失去生命的3500万的同胞呢?
  他们已在痛苦中早早的远离了世界,再也无法分享到胜利的果实。他们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侵略的最直接牺牲者,他们才是一个民族最大的伤口。

  学者杨守森曾指出,人类总倾向于将战争强调为民族战争、阶级战争、革命战争,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这是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和“日本”是这场战争的双方,是所有生活在其领土上人们的心中的最高精神准则,战争中人民的大无畏的勇气和力量就来自于“国家”二字的召唤。但是,“国家”并不是这场战争的实体,这个国家中千千万万的人民才是。死去的数千万的中国人民和数百万的日本人正是在为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日本军人奔赴战场为天皇而战,为大和民族而战,即使这是错误的)而与世界告别。《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挂甲台村的村民,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场战争中伟大的马列主义思想如何指导我们的党夺取最后的胜利;日本人花屋小太郎也许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离开父母到中国来参加战争,但是相同的是,他们的生命在整个不可逆转的战争历史中成了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无能为力到还不知道为什么会失去生命时,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者已逝,生者呢?在《秋雨》中,战争夺去了少校的生命,但多年后其他人却并没有远离战争的喧嚣?老鬼子山下心灵的折磨、老何生命的不完整、何鸣和栀子之间的两难选择,战争的痛苦依然延续在后代的生活中。
  为什么《我认识的鬼子兵》的作者方军在鬼子的讲述和史实面前会出离愤怒和痛哭流涕?他愤怒的是日本鬼子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和无耻行径,他的痛哭是感到了整个民族的伤痛吗?不,他所痛哭的正是在那些被日军挖眼、剖腹的中国婴儿、被日本兵抓住眼中充满绝望、恐惧的女游击队员、那位站在村口的大妈等待着她永远不能再回来的儿子……
  战争年代中个体生命的脆弱才是我们民族永远的伤口!

   克拉考尔说: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为直接的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指导的“回忆革命战争史上辉煌史诗”,战斗大捷、革命英雄无一不反映出新兴国家民族上高涨的自豪感;八十年代初理论界兴起的关于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的讨论、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整个民族在文革后的拷问与思考影响到了文艺的创作,电影也将更多的触角伸到了残酷战争中的普通命运,思考人与战争、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胜败结果和暴行并不是战争的全部,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什么是战争?为什么会有战争?

 6 ) 随手记

十年前的片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头、另一个结局。不同民族、抛不开的历史和爱情,这如今不以为然的问题想必在当时也是颇有意味。但倘若真是如此,那这片子也不过是个时代话题,以后再深究吧。
不过东哥是真瘦啊,八尺颀长身躯......就是看着不像做过生意的(好吧是我定式思维了)。
四郎探母也是一个缺其不可的料:因为这几个人都是唱这个故事的,也就较其他人更能理解这种“下一代的纯洁爱情是无辜的”,接受铁镜公主活成了现实。就是他俩感情进展太快了点吧,前面看得怪怪的(别跟我说他们都是颜控,一见钟情)。
and 最后的风雪特效要不要那么假,不过看在是10年前的小制作,原谅它好了。

其实我比较好奇吴宇森说的靳东表演“开拓了表演方法一个新的空间,甚至让我觉得以往看过的表演都是一个套路”是什么意思~

 短评

当时考南广就是这部

6分钟前
  • 我看见了......
  • 还行

前半段纯爱dokidoki,本来跟三个公主一起唱四郎探母超有感觉的,突然剧情就一泻千里了。不过总的来说立意和节奏都还不错,京剧院自带一种诡异的戏剧感,勉强给个五星。

1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紫日里的日本小女孩长大了.

14分钟前
  • 猪 笑 仙
  • 力荐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18分钟前
  • 猫皂
  • 推荐

本片是靳东刚毕业的第一部电影,虽然表演痕迹较重,但完全抹不掉靳东眼神的魅力,所谓天赋就是这么一种东西。但是对于男主是怎么喜欢上女主的,刻画却并不怎么细致,略感突兀。相反,女主对男主的恋慕倒是淋漓尽致了。

22分钟前
  • daisy
  • 力荐

不温不火,甚至有些唯美浪漫,却又有那些深思。挺不错的。

27分钟前
  • 小东邪
  • 力荐

因为靳东看的,十年前的靳东就已经在一眼一动中展显了他的魅力,他是会用眼睛演戏的好演员。单纯说剧情,前半段感情来的比较突兀,但情节轻松,完全可以当作一部跨国小恋曲来看,后半小时画风转,但这个转变也在前面有了隐含铺垫,结局,这种国恨家仇,该如何忘却......

28分钟前
  • 推荐

一出关于京剧与中日友好的小品。在除夕吃饺子之前,我希望这个电影演三个小时;除夕吃饺子之后,我希望这个电影只演三分钟。为了所谓的戏剧冲突安排的巧合真是看得人尴尬万分。但是最后栀子代替师姐唱铁镜公主,何鸣的那几秒犹豫真是看得人唏嘘不已。四星吧。

29分钟前
  • 猩红山峰
  • 推荐

何鸣哥哥的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很吸引人,演员靳东下了不少功夫吧。好看!

33分钟前
  • 看看
  • 力荐

四郎探母

34分钟前
  • 如果大雪
  • 推荐

情节就不提了,人设也不追求了(其实也就男主傻逼得比较惨,对不住戏妆颜值,日本女主很日系花痴),但是,为什么一四郎三公主包饺子对唱的高潮居然有全然违和的背景音乐!耳朵跟不上导演的分裂简直气死了!>< 还有四郎背后的毛毛没有在逸夫舞台看到的可爱><

38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完全是冲着靳东去看的一部电影,演技没话说,当然更惊喜的是全员都演技在线啊!

43分钟前
  • 莲叶河豚豚
  • 力荐

国仇家恨对后世子孙的影响,结合梨园背景。靳东在里面真的很出彩,喜欢他用京剧方式念白《四郎探母》故事,那个身段也是没sei了!最后那日本姑娘上台时俩人合作了,我真想哭.....

44分钟前
  • YLS
  • 推荐

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文艺片了,不温不火的拿腔拿调,让人心安的光与影,悠扬的笛声,流转的眼波,京腔、生涩的普通话、京剧念白杂糅在一起,与如淅沥秋雨凄凉的故事相得益彰。男神当得上“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只是似乎老一点更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前半段五星不够打,后半段像脱缰的野狗

45分钟前
  • 照照
  • 力荐

一曲四郎探母的坐宫犹如神来之笔,天衣无缝嵌入剧情。靳东好帅,徐老师的演员神似李胜素。

47分钟前
  • 白羊座穆先生
  • 推荐

男女主身高差和气质差简直般配到爆!就是我看的清晰度感觉不太高的样子。可能也是老电影了。

51分钟前
  • 晓然
  • 推荐

喜欢,无关主题。原来四郎探母这段戏可以这么好听这么好看。还有何老板那间清贫雅致的房子,何鸣眉间的温情儒雅,这次第,怎一个美字了得!

55分钟前
  • 石坚
  • 力荐

真的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京剧的题材很不错

56分钟前
  • 沐之晴晴
  • 力荐

我私藏多年的鲜肉终于以老干部的形象火了起来#咦#

58分钟前
  • 缺觉鹿
  • 推荐

好难得如此有韵味有文化有故事的国产电影,秋日的光线和秋雨好美好浪漫,靳东的眼神,果然是谁没有帅过!!!好喜欢除夕包饺子那段,但结局我得消化下。。唉

1小时前
  • 火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