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1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2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3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4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5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6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13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14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15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16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17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18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19漫长的告别197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23

详细剧情

  前身为警察的菲利浦马洛(埃利奥特·古尔德 Elliott Gould 饰)现在干起了私家侦探的活计,尽管他做事极为低调极力避免被卷入麻烦的漩涡,但麻烦事仿佛长了眼睛,紧咬着他不放。这次亦然,当老友深夜找到马洛让他将自己送出境外时,看着他躲闪的目光,经验老道的马洛心中就有了不详的预感。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警察就以协助老友杀害妻子的名义将马洛捉拿归案。
  在得知了朋友命丧黄泉的消息之后,对朋友的清白深信不疑的马洛发誓要找到事件的真相。与此同时,一个美艳的妇人找到马洛,委托他寻找自己酗酒而又粗暴的丈夫。两件看似无关的案件,却再暗地里相互关联,不知不觉中深陷阴谋中心的马洛这次还能和往常一样化险为夷吗?

 长篇影评

 1 ) 比原著小说更绝望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是不是要看原著小说,绝对是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因为如果在这之前你看过原著小说,那么我告诉你,这部电影把原著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特别是删减了故事人物),时代背景,结局全部改编掉了。如果你是原著小说的热爱者,我想你不会喜欢它。如果在这之前你没看过原著小说,我想你会看得一头雾水。因为电影沿用了小说中的故事大纲,又对小说中的情节做了极简的处理,电影中一些情节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真的一时半会很难明白。我看过原著小说,坦率的说,我喜欢这部小说,但也不是非常喜欢,喜欢这部小说,主要是因为我喜欢Marlowe这个家伙,“他有着放荡不羁的外表,却有着金子般的心,单枪匹马的和这个黑暗的世界斗争。”我不喜欢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不够流畅和严谨,读时甚至让人有断断续续的感觉。
  电影将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从50年代搬到了70年代,导演这样的改编是有其寓意的。就像电影开头所揭示的,Marlowe一觉醒来,已经是70年代了,Marlowe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更加光怪陆离的世界?他的回答是,继续单枪匹马的和这个黑暗的世界斗争。”但世界已经不再是他了解的那个世界,事实上,电影中的世界比小说中描写的世界更加黑暗,小说中那个黑帮头目,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救命恩人,患难兄弟Terry才去警告Marlowe,别去触碰事情的真相,所谓盗亦有道。电影中他是为了被Terry抢走的钱,才去找Marlowe的麻烦。甚至不惜弄伤情妇的脸。小说中Marlowe坚信自己的朋友(只是一起喝过几次“螺丝起子”)没有杀人,并坚持着他的看法,事实最后证明了他的想法。电影中Terry成了Marlowe的好朋友,但Marlowe最终等到的是Terry对他这种信任的背叛,Marlowe的回答是,愤怒的杀了Terry.几近绝望的一个结局,Marlowe坚持的价值理念体系瞬间崩塌了,,就像是美国梦的破灭,是的,很70年代的一部电影.

 2 ) 观影笔记

(改编自钱德勒的小说《漫长的告别》)
(从摄影角度讲,全程用变焦)


第一幕:男主被猫吵醒,给猫准备食物猫不吃,于是大晚上的慢悠悠跑去外面超市,找猫粮不得还被店员鄙视:我养猫干嘛,我有女朋友。男主一路自言自语,灰溜溜的回家后说:我爱猫。

第二幕:朋友半夜来找,告诉主角由于和妻子吵架,需要借他的车载他立刻去另一个城市。

第三幕:警察找上门,问男主他朋友在哪,男主不说,于是被带到警局,甚至被关了三天。审讯中得知其朋友可能参与一起谋杀。

第四幕:男主被释放,才知道朋友已经畏罪自杀了。他对这个报道深表怀疑。

第五幕:男主接到案子,帮一个女人找到她的作家老公。这一家刚好是他朋友的邻居。

第六幕:男主到精神病院找到藏在里面的作家,并成功劝回家。才知道作家嗜酒,夫妻感情其实不和。

第七幕:男主莫名被黑社会找上门来,得知自己朋友因赌博欠债三十五万,黑社会让男主务必找到那笔钱。

第八幕:男主反跟踪黑社会,发现他们和作家一家有交集,于是找到作家问清情况,得知原来黑社会欠他们五万。

第九幕:男主找到朋友死亡的地点,查询死前的资料。

第十幕:参加作家的家庭party,作家喝醉喝和他妻子私聊,才知道原来是作家欠黑社会一万。两人正聊兴起,去看到窗外作家正在向大海踉跄而去。

第十一幕:作家自杀了,男主也从其妻子口中得知作家曾和男主朋友的妻子有染,杀死朋友妻子的可能是作家。男主立刻告诉警察,没想到警察早已知道这条线索,只是不以为意。男主大骂。

第十二幕:男主找到黑社会告诉真相,但黑社会只关心钱。正当事情往糟发展时,作家妻子却意外把钱送了过来。男主立马去追女主,但出了车祸。

第十三幕:男主再找女主,发现她已经搬家离开,他突然醒悟了什么,立马赶去朋友死去的地方,贿赂的当地的警察,才知道朋友果然没死。

第十四幕:找到朋友后,才知道原来是他和作家的妻子出轨被他妻子知道,才杀了自己老婆,然后假死以金蝉脱壳。男主只是被利用。男主失望之余,开枪杀了朋友。


有趣的细节:
豪宅的保安,喜欢模仿各种电影里的人物,跟进出的车辆搭讪,如果别人没get到,就会让他感到遗憾。
男主的邻居,是一群以卖蜡烛为生,却天天在天台上练瑜伽,脱衣舞和排戏的女生。每一个拜访男主的人都会被其窗外的邻居吸引目光。
黑社会跟踪男主的小马仔,被作为侦探的男主各种调教。比如告诉他如果跟丢了就去哪里找;或跟踪人应该在我的视线以外免得被发现等等,马仔还以为男主是好人。
漫长的告别,这题目细思极恐。原以为是指男主朋友意外去世后,还来不及伤心,就被接二连三朋友带来的麻烦事情焦头烂额,只恨告别太长;看到最后才知道,他是在跟自己心中朋友的美好形象告别。
男主追逐开车的女主,呼叫对方听不到。每次红灯的时候可以追上,但路灯了又拉开,如此三次,最后终于要追上了,结果撞车了,而女主扬长而去。

经典台词:

案件终结,就像把垃圾袋封口。(形容判案草率)

 3 ) 剧情,去他的,有马洛足够了!

自由不羁,天真浪漫,义气正义,固执倔强,叼烟,落寞,体贴,长年不变的黑西装白衬衣打领带,身材清瘦硬朗,耐打,反应敏捷,游走在黑白两道之间,格格不入。

爵士乐伴奏中,男主角一出场,就激动了,这是星际牛仔史派克的真人版啊,气质气场一致啊一致!然后这个马洛还养猫,为了骗猫吃罐头,费心把标签换掉,结果喵星人不领情,离家出走,哎,这么细心体贴半夜爬起床开车去买粮的饲主(自家喵星人敢在凌晨三点喊饿哇哇大叫,一巴掌拍下床,翻个身继续睡,更有可能凌晨加餐过饱,踢里哐啷满屋子消化闹腾),怎么就忍心离弃呢,虽然很可能经常挨饿,瞧那苗条的,咱家喵星人肥得快抱不动了……

我要猫干什么,我有女朋友。
哈,他有女朋友,我有猫。
好吧,超市员工的话有点伤人,现实证明猫不比女朋友好相处,生活没个正经,猫一样嫌弃你。

像马洛、史派克这种天真浪漫到在别人眼里犯傻的男人,真不是靠谱的男朋友和饲主,但他绝对是万里挑一的好基友,按照原著,特里感动得哗哗的,两基友从相遇到告别再到重逢再到分别,真是情义绵长天长地久,任绝世美女把你拉上床,也坚定转身而去,满脑子为好基友翻案。

本片编剧和导演可能反同(警察询问的时候爆出是不是男同的问题,赤果果的鄙夷),也可能被好朋友伤害过(纯属恶意猜测),把特里改头换面,成了背信弃义利用朋友暗渡陈仓的反派,马洛怎么能忍呢,千里迢迢奔赴墨西哥,一个枪子还你,割席断交,干净利落。事了回家路上,真是胸中光明坦荡,忍不住吹响口琴,拉起过路人翩翩起舞。这也是史派克啊,他们就是这种人,不要钱,不要名声,坚守心中净土,很傻很天真,却又别具人格魅力。

好了,以上花痴兼回顾完毕。

说说本片,韦德夫人太丑太老,看过原著韦德夫人出场那页描写,只感到眼瞎,好端端一个绝世美女,丑到这种境界,导演的眼光没话说了。作家还不错,海明威似的造型,自己投身大海,还真是硬朗。黑社会老大的性质完全变啦,监视小弟呆萌呆萌的,木偶美女摊上黑老大这个金主,要注意安全啊。马洛的邻居美女们难以形容,裸身,瑜伽,神游天外,可能只有她们自己才能知道每天生活在哪里,以哪种状态。警察打了酱油,没什么印象,还不如墨西哥的官员有点存在感。

以上奇怪的人设穿插出马洛我行我素的调调,偶尔镜头跑题,比如歪向光天化日之下行狗且之事的汪星人……还有,镜头含蓄而隐忍地瞄了几眼裸女们,男之常情啊。

差不多就这些,全片散漫,剧情糊成一锅粥,没必要纠结挑剔,有马洛足够了!

********************

PS:慵懒中伴着忧郁的爵士和蓝调是他们绝佳的灵魂伴奏。无论本片还是星际牛仔的原声都很棒!

********************

PS2:日剧改编基本符合原著,全盘日本本地化,基情味足,文艺复古情调足,开场歌姬的歌好听,爵士配乐也好,但是场景不够大气(怀疑拍摄场地限制,拍不了更多露天镜头),叙事回味感不足,少点特别的气质。

想把文字里的东西翻拍成影像,总是丢三落四,有所舍弃。

*******************

PS3:原著对韦德夫人出场,和金发美女的描写贴过来,真的太精彩了。本片里黑老大的木偶美女,能在文字里找出相应的感觉。

她很苗条,身材欣长,穿着合身的白色亚麻质地的衣服,颈上围了一条黑底白圆点围巾。头发是像童话里的公主那样的浅金色,头上戴了顶小帽,金发兜在帽中,如小鸟栖与巢中。眼睛是罕见的矢车菊那种蓝色,长睫毛的颜色浅得简直有些过了。她走向过道对面的桌子,除下白色长手套,老侍者为她挪开桌子,永远不会有一个侍者像那样为我挪开桌子。她坐下,把手套放进手提袋,朝侍者报以感谢的微笑,那微笑如此温柔、纯洁和精致,几乎让他挪不动脚。她对他低声说了句什么,他哈着腰飞快地离开了。这家伙生活里还很有奔头哪。

金发的女人世上有不少,现在金发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滑稽字眼。每种金发女人各有特色,除了那些皮肤像漂白了的祖鲁族,性格温顺的如脚下被践踏的人行道,头发如真金般闪亮的女人。有一种小巧玲珑的,唧唧喳喳,咯咯嘎嘎。有一种雕塑般丰腴硕大的,用冰蓝的眸光拦住你。有一种仰视着你,香喷喷亮闪闪,吊在你手臂上,可等你把她带回家,她总是非常非常疲倦。她摆出那种无助的姿态,还他妈的头疼,你真恨不能揍她一顿,但你还是庆幸及早发现了头疼这个问题,还没在她身上投入太多的金钱,时间和希望。因为头疼总在那里,是一件用不坏的武器,像刺客的轻剑或琉克勒齐亚的毒药一样致命。

有一种金发女人,温柔,乖巧,嗜酒;只要是貂皮,不管什么式样她都爱穿;只要有星光露台和香槟,不管哪里她都愿意去。还有一种可爱的小美人儿,假小子一个,自己付账单,很阳光,有常识,精通柔道,能够一边给卡车司机来个过肩摔,一边一行不漏地读《星期六评论》。还有另一种,发色非常非常淡,患有某种不致命但也治不好的贫血。她无精打采,色如鬼魅,说起话来气若游丝。你不能碰她一根手指。其一,你根本不想;其二,她正在阅读《荒原》或用古意大利语写的但丁,不然就是卡夫卡或者克尔凯郭尔,又或者是在研究普罗旺斯文。她酷爱音乐,纽约爱乐乐团演出欣德米特,她能够告诉你六把低音提琴里哪一把晚了四分之一拍。我听说托斯卡尼尼有这功力。世上也就他们这对了。 最后还有一种美轮美奂的展品,嫁过三个相继归天的大骗子,然后又攀上几位百万富翁,一位一百万,最后在安提布岬谋得一坐浅色玫瑰别墅,一辆配有司机和副手的阿尔法罗密欧,一群老朽的贵族朋友。对于这群人,她报以心不在焉的亲切,就像老公爵跟他的管家道晚安。

对面的这位梦中人儿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甚至压根儿不属于那个世界。她无法归类,好似山泉一样悠远清明,水色一样难以描摹。

 4 ) 短评

本片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是全片笼罩在一种近乎非现实的光怪陆离中。气氛其实只能算电影的表面(内容才是实质);但这个片子的气氛却给这个其实并不复杂的朋友变节的侦探故事镀了一层很深的外衣(很多人将它和六七十年代美国的虚无主义联系在一起)。当然片子也未能完全逃脱诸如男主西装革履叼着烟奔跑的好莱坞动作片cliché.(巾城)

 5 ) 简述

这也许不是导演最厉害的作品,但是这样看似单薄没有噱头的故事却把一个生活中寂寞琐碎的男人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开头跟猫咪之间的互动,主人翁的碎碎念就一路延续,这样一个私家侦探是特别的。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心思缜密,神秘的侦探,他善良,相信朋友,和裸女邻居相处融洽,甚至是黑帮老大伤害自己女人来示威时,他表现得不是害怕,而是关怀。他的猫是他最亲近的伙伴,一直贯穿全文,尽管猫中途消失了,可那是他一直念叨的伙伴。他也有着侦探的专业素养,那就是不怕惹麻烦地查案子,不过这些与钱无关,因为他想得到更多关于朋友死的消息。其实整个故事都在讲述这样一个人,无聊地与猫相伴,无辜地被卷入杀人案件,为了朋友和真相,他一步步搜索证实,但是他得知朋友竟给他无故设了一个局,得知这个朋友是这样一个自私的烂人杀了人还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别无选择,直接间接害死两条人命,所以主人翁亲手杀死了朋友,之后便跳跃着离开。这个离开真是一个漫长的告别,那是生和死的告别。也是他和整个被设计的破事的告别。这种告别的气氛在整部电影里都有提及,有人去世,奏着“the long goodbye”的曲子。这首歌很好听,导演在影片中多处使用,使人印象深刻。另外一点,这个主人翁的整个个性和感觉很有戈达尔电影作品里主人翁的味道,长段地独白,自言自语,当然很符合人物个性。

 6 )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大概因为珠玉在前,好小说拍成电影成功的例子不很多。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太过出名,本来对电影没有多高期望值,却发现导演是Robert Altman,二十郎当时曾经喜欢过他那部黑色幽默韩战片“M·A·S·H”。

小说里五十年代的故事被导演移植到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很嬉皮。褪色处理的画面,和一些叠影效果,呈现出一个模糊混沌和暧昧的世界,有迷眩的质感,倒是和原著里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的丧失感气味相通。

再想想,钱德勒的迷弟村上春树好些书就是从这种丧失感出发,把钱德勒简洁的文字渲染点开,用更细腻更闷骚的方式,比如《挪威的森林》。

去年啃了一半的原版《漫长的告别》,准备补上。

 短评

@phenomena 借看片重新读了一次原著,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故事,整个氛围都变了。这个马洛与钱德勒并无甚关系,他活在奥特曼那个迷茫混沌、光怪陆离的70年代,行走在镜中扭曲的幻影与斑斓癫狂的梦境之中。不过Elliott Gould非常符合想象中的马洛形象,音乐也是“一首歌ost”这个门类中的顶峰作了。

10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为二刷Inherent Vice而补,两者在人物设置与整体风格上有很大相似处,PTA从奥特曼那里偷师不少,同样黑色电影的底子都谱上了醉醺醺散漫的嬉皮调子,隐忍诸多问题过去的硬汉侦探成了玩世不恭喃喃自语的探索者,拉伸横摇变焦,摄影上的轻飘更是抹掉了最后一丝硬气。半夜三点起床喂猫的人最后连猫都失去了

1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跟小說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了,但我好喜歡這個被貓鬧醒儘管發著牢騷還是給他買貓糧又爲了貓大為不安的馬洛啊,對門住著韻律操健身的四個姑娘,對異性的寡淡,多麼的70年代。主題歌有三四個演唱版,好聽得不得了,串起了整個電影。

14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试着跳开原作去审视电影,发现还是挺难的。阿尔特曼给了马洛新的定义,尤其是那个光怪的70年代。非常不喜欢埃利奥特的表演,絮絮叨叨的像个精分碎嘴子、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Brilliant cat-and-dog cinema,翻版的《第三人》故事被改造为两种世界的冲突.传统的警探是狗的形象:跟随着木馏油的气味,寻找拖船或木桶;马洛则不同,他有一只猫,它消失了(我们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只得随之进入充满敌意的狗的世界中――后者的特点是:将呆傻滑稽之事以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机智的马洛不会只身顽抗一整个世界,而是共享猫-女人的秘密与暗示,带上橡皮似的柔韧性;但被欺骗和利用是绝不可接受的,正如猫会一眼看穿伪装的猫粮一样.约翰威廉姆斯的主题曲也富有变幻莫测的随性气质,从爵士、摇滚、哼唱到墨西哥葬礼进行曲,it's okay with me.

18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罗伯特·奥特曼的反黑色电影。1.古尔德饰演的马洛太迷人,善良而絮叨,为友情赴汤蹈火,却无力回天,恰似被从50年代抛入到70年代,在这个混乱而信仰失陷的社会里无所适从。嬉皮风格后启PTA[性本恶]。2.影片运用大量前景遮挡或玻璃叠影,加上褪色处理,呈现出一个模糊、暧昧而混沌的世界。3.身为猫奴,却在一开头就被挑食的喵抛弃,此后遍寻不着,之后又在作家家中被狗威胁。4.海明威范儿的抑郁作家与短暂现身的年轻阿诺。5.各种有趣而丰富的细节/闲笔:模仿老电影男主(史都华与格兰特)口吻与过路司机对话的保安,住在马洛隔壁的一群整日在阳台上半裸练习瑜伽的嬉皮女郎,被马洛调教的蠢萌跟踪者,还有全身绷带男(想及[怪房客])送的口琴。6.极重视领带的马洛,却有着随波逐流式的口头禅:"It's Okay with me." 7.片名大赞,送别旧时代。(9.0/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非常不一样的黑色悬疑片,配合奥特曼的大量台词和牛皮糖人物性格,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结尾很让人惊啊,不要惹爱猫的男人。主题曲太好听,被洗脑了,影片里还各种版本,醉心啊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PTA改编托马斯·品钦的《性本恶》,像个犯花痴的小粉丝,罗伯特·奥特曼改编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却被菲利普·马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两部片子却又在突破类型限制方面都做的不错,感觉现在的马洛挺招人喜欢的,混合着1970年代的社会乱象,骨子里依旧有着黑色电影的范儿。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导演对动物的驾驭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31分钟前
  • ada
  • 推荐

吃了押井守在机动警察里的安利,,虽然隔得有点久。。。电影放到男主给不爱吃饭的主子去买猫粮,这不是巴特嘛。。。当然john williams给电影写的配乐早就是我的心头好

34分钟前
  • 蕩蕩
  • 还行

这货不是马洛,这货只是个不停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的卢瑟。

37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5.0】奥特曼镜头下的马洛有着一股“大隐隐于市”的江湖气,这种深入骨髓的浪漫主义男性气质是马洛在影片最后开出那一枪的底气,而他消失在公路尽头的摇曳背影则告破了这部电影的真相:扑朔迷离的侦探故事不过是勾勒人物浪漫剪影的手段。在奥特曼编织的光怪陆离、一切看不真切、疯狂即将把人吞噬的70年代,隐者的马洛起初持逃避状,但当他被卷入事件无法脱身时,他选择了追根究底直至践行心中的正义,影片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诗意的表达:当我们无法抵御时代的进程时,我们可以选择以拥抱和热爱它的方式来对抗它,像最终开始享受70年代疯狂节奏的马洛那样。

41分钟前
  • 文森
  • 力荐

“这是奥尔特曼的马洛,而不是钱德勒的”+1 想当初我是怎样喜爱这本书!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其实就是一个猫奴被迫进入爱狗世界的故事,和女主角初遇后,猫咪就消失了。相较后辈David Robert Mitchell, Altman更侧重于弱化事件,人物与叙事得以完全解放,观众也始终被莫须有的力量所牵引着。“进入”与否最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它的理解。

46分钟前
  • OreoOlymLee
  • 力荐

「多麼想跳開如今的狀態,來重新審視我那失敗無趣的人生」

51分钟前
  • 阿树
  • 推荐

非常好的电影,就是对普通观众来说有点太深了。得读过原作却又不是原著党才会欣赏出它的好。这里的马洛有点伍迪艾伦的劲儿。

54分钟前
  • Mustakrakish
  • 推荐

利·布拉克特,是霍华德霍克斯的长期合作伙伴,为夜长梦多赤胆屠龙等多部霍克斯经典编写剧本。奥特曼与她花费大量时间讨论故事情节,导演想让马龙成为卢瑟,让他沉睡二十年后突醒,游走在七零初的洛杉矶,想要求助于上个时代的道德。结尾的射杀是编剧的意思,奥特曼则认为影片应具有讽刺性,对剧本做出一些更改,包括作家的自杀和马蒂用可乐瓶子砸女友的脸。“这是为了唤起观众的注意力,提醒他们即使马龙的存在,外面仍然是一个真实而暴力的世界。”……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463498687/

5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最棒的“美国”电影。就像侦探可以在任何可用的表面擦亮火柴一样,电影通过大量地消费各种粗俗的质料,偶然地实现了想象力的自由。因为在主流的美国电影中,少并不是多(less is not always more),只有多才是真的多。电影揉杂了多重价值观,但具备美国电影普遍的幼稚特质,就像“正义”“邪恶”,在电影中既不能合理地编码,也不能被批判地解码。

60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一部极敏感的电影,它可以被任何横闯进侦探视野的事件牵引,马洛作为所有事件的焦点将一切收束成一个欲求知晓真相的念头,身处中心却不明就里的他时刻被流畅的横摇拖拽着不断下坠,以散漫的姿态穿梭在由各个特征鲜明的角色构成的迷雾中。对于我们来说,真相的知晓早已不再重要,拥有和马洛一样的投入才是真正令人迷醉的。

1小时前
  • runtime-err0r
  • 力荐

4.5.奥特曼用自己招牌式的机智、神叨与玩世不恭完成了对传统的大男子个人英雄主义与传统黑色电影中所谓”险恶“人心的解构,马洛在七十年代南加州迷离的阳光散射与无根的精神状态中成为一个唐吉珂德式的英雄,表面的随和幽默隐藏的是骨子里的时代错置,而最后一刻的爆发才更深刻地凸显出英雄的本质。

1小时前
  • Rilkele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