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童年2017

记录片其它2017

主演:内详

导演:玛格丽特·欧林

 剧照

童年2017 剧照 NO.1童年2017 剧照 NO.2童年2017 剧照 NO.3童年2017 剧照 NO.4童年2017 剧照 NO.5童年2017 剧照 NO.6童年2017 剧照 NO.13童年2017 剧照 NO.14童年2017 剧照 NO.15童年2017 剧照 NO.16童年2017 剧照 NO.17童年2017 剧照 NO.18童年2017 剧照 NO.19童年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4:52

详细剧情

  Which human skills are we trying to learn the forthcoming generations? Childhood is observing 6-year-olds in a pre-school in Nesodden outside Oslo in the Direkt Cinema-tradition, made to debate when children are put into a school situation.

 长篇影评

 1 ) 关于贝瑟妮的结局

太喜欢这个结局了。

打完BOSS后大家都自脱离游戏回到了现实,但在游戏里互有好感的贝瑟妮和艾利克斯终究没能在一起——他们回到的是各自开启游戏的那个时间,贝瑟妮来自2016年,而艾利克斯却来自1996年。

贝瑟妮一行人走出学校禁闭的房间,路过镇上那个可怜的丧子怪人的家,却发现有了改变——在原本的2016年,艾利克斯因为于1996年进入游戏失踪,他的父亲痛失爱子,家庭支离破碎。而当他从游戏中回到1996年以后,历史改变,在如今的2016年,他的家庭美满幸福。

在这个新的2016年的这次相遇,于贝瑟妮他们不过过去了几个小时,于艾利克斯却是整整二十年。

跨越了二十年,艾利克斯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两个可爱的女儿。

贝瑟妮曾经沉醉于自己的公主梦中难以自拔。她实在美丽可人,几乎只要她想,喜欢的男生就会和她在一起。这让她建立起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一心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人,甚至因为自己没有受到某个男生的关注而焦虑,就在考场中和网红姐妹花视频抱怨,完全不顾其他人正在考试。

而现在,她真心喜欢的,曾共度生死的人,突然年长她二十岁,且已经有妻有女。

多么多么可惜。

但是艾利克斯对她说:“我的大女儿,我给她取名叫贝瑟妮,用来纪念那个,曾经救过我一命的女孩儿。”

她突然就笑得很释然。

 2 ) 《勇敢者游戏》真是一个见证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颓势的电影系列

当然,不要只顾着看扁人家,毕竟如果没有引进片,天朝观众现在可能连这种次品也无福享受。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疯人院”,微信号:dianyingfengrenyuan)

如果不是为了更新影评,笔者未必会专门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但根据笔者的阅片积累,在自己看过的电影中,《勇敢者游戏》或许是最能体现好莱坞乃至世界主流电影潮流变迁的电影系列之一。要想通过这个系列从侧面探讨这个现象,最好还是得把整个系列看完,于是笔者近日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结果本来不抱太大期待的笔者,看完这部《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反而更失望。

在此重点以第一部作为参照物,不仅因为它是系列的开端,也因为《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的剧情其实承接的是这一部。第一部1995年底在美国本土上映,次年在我国上映。作为早期分账引进片中为数不多的特效大片之一,它算得上是我国80后多数影迷的童年回忆,况且还有罗宾·威廉姆斯的个人魅力加成。

(1995年的《勇敢者游戏》第一部)

但这一部《勇敢者游戏》似乎只是我国的译制经典——它在美国本土虽有商业上的成功,但享誉度并不高,IMDB上的评分也只有6.9分(满分10分)。而这一部在当时的欧美电影界的最大价值除了罗宾·威廉姆斯,也就是工业光魔公司(好莱坞第一大电脑特效制作公司)在特效制作中第一次运用PSD技术(用过PS的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但即使是这么一部电影,在文本上也有着一个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且不说东西方同类型主流电影,就是它的两部续集都未必做得比它强,那就是高完成度。

首先体现在人物动机上。《勇敢者游戏》系列都提及了家庭与成长的关系,且都把成长问题作为人物历险的导火索,但第一部强在它突出了救赎。罗宾饰演的男主角小时候玩游戏棋时,被卷入游戏世界中,女玩伴由于被惊吓而来不及拯救,从而为此愧疚了大半辈子,刚好两个刚刚成为孤儿的小姐弟俩后来也接触了这款游戏,为了完成这款游戏,小姐弟俩找到了男主角和他小时候的玩伴,于是对亲情、对友情的救赎让他们四人共同面对这款赢了就恢复原样、输了就万劫不复的游戏。第二部中作为主角的小兄弟进入游戏的契机仅仅是一点小矛盾,而且游戏过程中他们没离开过自己的房子,与除了姐姐之外的其他家人甚至与社会、与地球都是隔绝的,赢或输、生或死都是他们仨自己的事;第三部中也没交代主角如果在游戏中输光了三条命会怎样,似乎除了变回原样,也没什么更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在游戏里那么拼命。

其次体现在危机事件。描绘一个故事中的危机事件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可以靠编剧构思,可以靠视听语言,也可以靠先进的技术,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观众和主角一起感到紧张,从而和主角一起想想该如何解决危机。第一部里游戏一重启,随着已经成年的男主角从游戏里回到现实世界,游戏里的飞禽走兽、牛鬼蛇神也跟着跑了出来,大闹现实世界,这让主角们取得游戏的胜利变得极为紧要;第二部套用了密室惊悚片的手法,一方面通过房子里的相对相对安全和太空中的险象环生进行鲜明对比,另一方面通过将作为游戏BOSS的机器人、外星人刻画得诡异、可怖,至少对观众造成了危机感;但在第三部,无论是致敬第一部的丛林走兽也好,套路化的BOSS也罢,丝毫不让观众找到一点紧张的理由,而且主角们本身在现实世界就有些许本事,在游戏里还有三次冒险机会,又有游戏角色特长加成,克服困难绰绰有余,只能通过主角的作死来提供喜剧式的危机事件,多了笑料,少了惊险,反而更像对《勇敢者游戏》的恶搞。

最重要的是人物弧光的描绘。第一部里男主角重玩游戏是为了回到小时候,挽回父亲对他的爱;女玩伴重玩游戏是为了挽回男主角和自己的童年,给自己从头来过的机会;但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帮助小姐弟俩,因为通过了解了这两个孩子的遭遇,他们俩意识到家人的关爱永远不可或缺。在游戏过程中,他们也给予了小姐弟俩亲人般的关怀。第二部的主旨也是家人和解,但它是靠片中作为半个NPC的宇航员的台词和盘托出,然后小兄弟俩才开始在宇航员的督促下互帮互助。第三部关于人物的成长虽然不靠直白生硬的说教,但在游戏世界的剧情中,影片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耍荤段子,人物弧光并不明显,而在主角们回到现实世界后,又是该干嘛干嘛,给人的感觉是这游戏白玩了。

而这个系列文本上的退步与每一部所处年代好莱坞对电影行业的态度不无关系。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北美院线虽然有不少以明星为噱头的电影,但那时候电影在娱乐行业依旧处于无可替代的显赫地位,明星们对电影质量依旧很重视,所以那时候好莱坞主流电影整体上卖点与质量兼具、形式与内容俱佳,奥斯卡也是不少主流电影的常客,《勇敢者游戏》第一部只是其中的泛泛之众。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好莱坞对内容的重视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哪怕没有大明星也不例外,因为从业者们普遍相信好内容也能捧红一个演员,在这个背景下,即使是2005年的水准下滑的第二部,质量也不逊于现在相当一批同类好莱坞电影。而现在最影响电影质量的不是经济问题(好莱坞几十年前也有过经济危机,也不妨碍佳作频出),也不是工会罢工问题(钱不够可以靠国外投资方,好莱坞又不是近几年才依靠国外的金主),而是失控的政治正确思潮,政治正确本没有错,但为了政治正确反而在创作上做起了平均主义,除了美国白种男人,其他性别、国籍、种族的角色都不能受到半点“轻视”,从而导致创作者为了保证电影内容的“安全”,忽视了文本的质量。《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所受的影响算轻的了,《星球大战8》《水形物语》《美女与野兽》等片简直是政治正确失控影响电影的绝佳案例。

(时光网2017年12月11日的报道截图)

即使是《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这样的质量,烂番茄前期新鲜度还能高达82%,北美杂志评论普遍好评,若不是北美舆论界与观众审美集体下降,那便是哪怕这种水平的主流电影在好莱坞也变得“不可苛求”了,只是星球大战这个IP下的电影才可能有一边倒的好评。现如今,拍摄条件不是大问题,毕竟连中国的大导演都懂得用IPHONE X拍电影了;投资也不是最大的问题,毕竟还有亚洲的金主们;倒是失控的思潮对好莱坞电影的创作制作添了不少乱,真乃百害而无一利!

不过,咱也别急着看扁人家。毕竟好在至今我国依旧按计划引进着一定数量的普适性强的主流类型电影。即使这些电影启发不了中国电影,即使未必多数中国观众会喜欢,又即使它们质量参差不齐,至少它们使中国主流电影观众的选择变得不那么单调,让市场少了些困兽之斗。要不然,以这两年保护月电影市场的趋势,今后只怕院线满眼都是骗观众智商税、情怀税的土产坑爹货们。

 3 ) “贫穷”并没有限制你的想象力

大吉大利,晚上吃鸡

我记得我以前有过这样的幻想,那时候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自己玩游戏玩爽了,晚上躺在被窝里做梦,幻想自己进入到游戏里,或者游戏角色都来到现实,跟俺一块叙叙旧。

这多年过去了,想想当年小时候自己也是挺弱的,竟然会有如此中二的想法。然而没想到如今却有人把当年的“中二”想法拍成了电影,竟然还挺好看。


谁还不是有情怀的中二少年

1995年的《勇敢者的游戏》是我跟小学同学扎堆看得第一部电影,要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那天是我生日,我第一次逃学,还带走了一帮小伙伴,去我开录像厅的舅舅家,看得就是《勇敢者的游戏》(当时录像带还用的港译《逃出魔幻纪》),当然印象深刻。

如果没记错的话,《勇敢者的游戏》是好莱坞第一部用CG技术制作现实中动物的电影,包括片中有毛发的狮子和猴子、还有狂奔的犀牛、大象等等。因此该片的经典程度也不言而喻,再加上在那个“没吃过没见过”的年代培养起来的情怀感,自然在个人心目中占有极高的位置。

而当这部电影推出续集的时候,也就是《钢铁侠》导演乔恩·费儒拍得那部《太空飞行棋》,看完之后大失所望。该片更像是山寨,而非续集,没有了经典的“Jumanji”,换成了山寨一样的“ Zathura”,最终票房2900万,失败中的失败。

所以,对于这部《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以下简称《决战丛林》),最开始我个人是不期待的,虽然电影阵容喜人,但我担心跟第二部一样砸了招牌,再加上之前预告片水准也一般,看不出个子午卯酉,所以还是对该片还是平常心对待。

当然电影的最终效果是令人欣慰的,除去被广受好评的搞笑环节,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在于设定。

用个俗套的称呼,《勇敢者的游戏》系列的核心在于“穿越”。不过这部《决战丛林》其实跟第一部是完全相反,当年的《勇敢者的游戏》是让游戏世界的元素穿越到现实世界,即便现在看来,这个设定还是颇具脑洞。

那么本作如果再延续以往,显然就会陷入第二部拾人牙慧的桎梏,所以本片换了一个角度,同样是“穿越”,主题故事是让主角进入到游戏世界

其实就是开篇所言的“中二幻想”。

简单的一个反转,效果立刻不一样了。


反转穿越

首部游戏元素进入现实,除了单纯的视觉奇观,“荒蛮大闹城市”的设定其实跟《侏罗纪公园》、《美国狼人在伦敦》的卖点类似。但《决战丛林》逆向的转化,将角色带入到游戏世界观中,随之出现的两个噱头:

★其一,游戏设定的跨次元化

★其二,角色的对立特征建立

游戏中的续命、NPC、角色功能还有闯关模式,从二维世界进化成了“全方位4D体验”,这是有趣的地方,几位角色遇见每次“重复一句话”的NPC、地图、还有城镇等等元素,喜欢玩RPG游戏或者横版过关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甚至会感觉非常亲切。

而对于角色来说,进入游戏之后各自“扮演”不同游戏角色,乃是好莱坞电影角色“二元特征”的一个典型案例。举个例子,超级英雄电影,真实角色形象与化身超级英雄之后的形象之间的反差,象征着角色的进化,这是美国大片非常惯用的特点。

即便不是超级英雄电影,很多励志主题的电影也在强调角色前后的差异,都是在强调故事主题对角色的正向引导。而到了《决战丛林》中,直接用了“换人”来完成这个设定。


变身人设,最大亮点

全片最有意思的就是这里,众所周知,一般在团队戏份中,角色设定基本上按照功能性划分为福将(主力)、智将(智囊)、莽福将(搞笑)、帅将(耍帅),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指环王》,福将阿拉贡、智将甘道夫、莽福将金雳、帅将精灵王子。

这是非常典型团队角色功能设定,东西方通用,我们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基本也是这样,都能找到角色的对应功能。

《决战丛林》也是这样,但特殊之处,角色功能性在进入游戏“换人”之后完成了功能性的变化。

★书呆子nerd,原本是智将,变成了“性感而又深沉”的近战英雄,代表福将

★运动男,原本是福将,变成了“嘴炮”小弟,这个角色其实就是《暗黑2》中的佣兵,或者《火炬之光》中的宠物,吃蛋糕就会爆炸,代表搞笑的莽福将。

★电波系少女,原本应该是搞笑功能的莽福将,变成了伸手灭绝的刺客、盗贼类角色,而且性感火辣,代表了帅将

★白富美,原本肯定是帅将了,结果变成了地图学大叔,代表了智将。

★飞行员,这个角色特殊,半路加盟,算是支援力量。

这样角色前后功能性的转化,就会产生大量的突兀和不适应之感,从而产生大量戏剧冲突,进而产生喜剧效果,而且前后差异越大,喜剧效果越大。

比如最搞笑的角色,不是我之前认为的凯文·哈特,而是“美女变大叔”的杰克·布莱克,后者这个角色的戏非常足,因为前后差异足够大产生大量戏剧空间,他教“星云”色诱敌人那段简直笑喷。

相反,凯文·哈特的嘴炮自然有趣,但这个角色身上的戏不是很多的,假如这个黑人运动男进入游戏之后,变成了一个搞笑的白人,估计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在好莱坞这样的行为是行不通的。


“贫穷”并没有限制想象力

《决战丛林》在这样的设定之下,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玩,但在游戏元素设定上,并没有天马行空。

截止目前,《决战丛林》的北美票房有2.51亿美元,全球票房暂时5.2亿(还在上映中),这个成绩估计索尼自己也没有想到。因为个人感觉,索尼在经历了《捉鬼敢死队》重启失败之后,对这片有些底气不足,因为耗资仅有8000万外加1000万的营销费,合计9000万)。

这个数字意味着该片只是中等成本好莱坞目前平均成本是7500万),耗资仅有《美女与野兽》的一半(1.6亿成本),《银河护卫队》的1/3多点(2亿成本),而且在2017年年度票房榜上,《决战丛林》排名第九。在前20榜单中,仅有《小丑回魂》《逃出绝命镇》这俩“怪物”的成本比本片低。

在这个成本的前提下,电影在特效和场面方面的水准是有限的,并不像第一部那样五花八门的视觉冒险,这是比较遗憾的。

因此,《决战丛林》在有限的成本之下,还是老老实实的走冒险路线,两大视觉奇观,即直升机逃离万兽峡谷和结尾天地绝杀比较养眼,整体在视觉方面并不突出,而是强调荒蛮冒险。

整体就是真人版的《绝地求生》,就是我们说的“吃鸡”。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的梗完全适用于该片,这个梗是美式俚语,几十年前,赌钱赢一把最低能赚2美元,一份包含三块鸡肉和土豆蔬菜的饭是1.75美元,当你赢一次的时候就有足够的金钱去买一份鸡肉饭了,因此该词常常成为当时求好运的一个说法,相当于我们扎金花之前说得“天灵灵,地灵灵”。

PS,有人说这个梗来源于《决胜21点》,个人持保留意见,因为这个俚语早就有,只是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之中而已。

所以,《决战丛林》全片就是“吃鸡”般的设定,偌大的荒野地图,有着一些城镇和工业化的场景,整体还是一片荒芜的特色,丛林打斗、抢夺战利品,只是角色不拿枪而已,偶尔还有各种坑充当“毒圈”的功能。

而且,电影风格更像《神秘海域》或者《孤岛惊魂》

终究而言,电影的成本有限,在场面上不算突出,但电影设定和反转人设是非常有趣的,是该片最大的亮点,成本并没有限制《决战丛林》的创造性。当然了,如果成本再高一些,这么多有趣的角色放在一起,来一场如第一集版的视觉场面冒险,电影就完美了。

最后还是推荐一下,喜欢玩游戏的一定要看,找几个游戏哥们一块去,观影过程会非常欢乐。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ilm

 4 ) Jumanji测评

作为一款动作、解密类游戏,Jumanji有四个角色可选,飞行员alex是锁死的,目前还要等新的dlc更新。
游戏整体开放性不错,地图很大,但是主线流程偏短,NPC较为智障,关卡设计开放性有余,精巧程度和难度都不足,四个角色强弱差别太大,平衡性太差。新手指引做的也很烂,我过了第一关才找到自己血条在哪....
中翻整体没大的毛病,但是部分对白有偷懒嫌疑。
总的来说打折19块入的,还是值回售价的。

 5 ) 《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与前作相比如何?有哪些联系?

可以说是童年的回忆,我比较喜欢冒险游戏类的,打怪闯关,挑战勇气与智慧 。

虽然没有第一部给我的惊艳感,但整部电影无尿点,情节搞笑刺激,团队协作很重要,画面与特效都不错,有视觉冲击。人物设置的逻辑性很强,每个角色特点也很鲜明,适合全家老小看,最后要表白一下巨石强森!实力派演技爆表!

 6 ) 大块头的轻喜剧

其实对于我而言,大致感觉如果给外国科幻电影按内容分个类的话,肯定有一类是属于游戏的。

从1982年的《电子世界争霸战》到2011年的《创:战纪》,从1995年的《勇敢者的游戏》到2015年的《像素大战》,你真的能看出游戏机对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影响,那种痴迷与快乐是其他任何产品都无法替代的。

作为卖电子游戏的龙头之一,索尼对于游戏类电影情有独钟,从他将《寂静岭》《生化危机》搬上银幕就可以看出来,游戏这个题材真的是长盛不衰。

无论是直接拿游戏改编,还是以游戏为主题,如何在剧情内呈现出创新意识是每个编剧最为头疼的事情。

不得不说,童年在电影频道首次看到罗宾·威廉姆斯的《勇敢者的游戏》,我真是一脸懵逼,从此对各种科幻电影不可自拔,而且必须走进影院观看特效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

《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就不难看出作为主演的道恩·强森(DwayneJohnson),还是很有喜剧天赋的,大块头之下难掩他想搞怪,蠢蠢欲动的表演细胞。

巨石强森模仿霉霉,这高大的身板配上泰勒甜美的嗓音太搞笑了!_腾讯视频

因此,他出演这部搞笑与探险兼具的电影《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我一点都不意外,探险家的装扮超级适合他,而且他的大块头看上去永远都那么可爱,配上他萌萌的笑容,也是我的男神之一了~

这部电影在剧情设计上可圈可点,加上喜剧演员、杰克·布莱克、凯文·哈特的联袂出演,

一个书呆子内心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的傻大个,

一个内心美女外在粗糙的死胖子,

一个内心校霸却身材矮小的迟钝鬼

构成了电影里最有趣的反差三人组。

探险四人组的精彩演出真的让我回到了那个跟小伙伴们一起玩小霸王游戏机的时代:魂斗罗,超级玛丽,银河战机……这些美好的回忆在镜头拓展像素化的时候尤为深刻。

这是一部挺适合带着孩子,一家人共享欢乐时光的电影,但是只能谈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电影。

请看预告片:

《勇敢者游戏》终极预告 巨石强森挑战“弱鸡变猛男”_勇敢者游戏:决战丛林_电影_高清1080P在线观看_腾讯视频

 短评

说是翻拍,我倒觉得比原版更好。原版还是桌游时代,每步棋一惊一乍,过分依赖特效,说实话有点审美疲劳。这部利用成人与少年两个身份之间的落差做文章,既有游戏的荒诞感,又是对成长的曲折表达,而且笑料十足,是讨好青少年的爆米花电影中较为聪明的一部。对任天堂游戏的各种戏拟充满会心的趣味。

5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既是翻拍也是续集,桌游变电玩,Alan小木屋致敬Robin,原作是游戏来到现实,新版是进入游戏,灵感是《无敌破坏王》+《创战纪》?本作强化原作勇敢+合作主题,加入角色技能及弱点齐心协力破关,用真人与游戏角色反差做笑料,但缺少惊险波折的关卡,boss也是毫无存在感,连boss战都没有能算合格的电玩?

7分钟前
  • 瓦力
  • 还行

合格的娱乐片,搞笑动作与冒险,游戏设定还是很有代入感的。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Dr.Bravestone 到底doctor在哪里啦

1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整体还是非常有趣的,真实体验版“吃鸡”,设定极佳,角色功能性穿越之后的转化带来大量喜剧效果,白富美变成胖大叔,书呆子变成近战英雄,运动员变成吃蛋糕就爆炸的嘴炮男,“星云”美呆了。笑料非常赞,场面一般,峡谷那段最好,因为投资不大,这一点是非常可惜的,索尼没敢砸太多钱,没想到逆袭了

18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笑翻啊啊啊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 黑人太搞笑了 虽然最后感觉有点蛇尾 还是值得四星

21分钟前
  • 我就是树袋熊
  • 推荐

及格的爆米花片,很多游戏梗,信手拈来,游戏迷表示秒懂。巨石强森版死宅弱鸡高中生,形象反差大,制造出很多笑点。游戏里的萝莉可能是抠脚大汉,帮你挡刀的哥们可能是萌妹子。剧情谢绝氪金,简直良心游戏。就是有点套路过老,惊喜不大。看了开头十分钟,就能猜到结尾。

24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还行

好处主要是拿“多身体人物”和“多人物身体”找梗的质量不错的笑料,以及对视频游戏叙事,文体和视觉呈现本身的模仿;除此之外全是陈年老套路,以及莫名其妙的反派。视觉也很陈腐,大概值得一看的只有进入游戏那一下明显是来自VR的影响。好好一个可以开发postplot乃至人生况味的项目被做得如此平庸……

2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弱点是吃高热食物就会爆炸。

26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很可爱很好玩儿的一部,好多地方笑死了…我喜欢这样的设定。虽然很多地方比较老套,但在电影院看得全程都很开心特效不错剧情也还ok不会出戏,就值得推荐了。

27分钟前
  • AEIOU
  • 推荐

成本限制太大了 没啥特效只能靠笑点撑起全片 真正的闯关时刻却不过瘾 倒是每个人物都很好笑就对了

28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还行

重启得不错,每个人的性格都很突出,成长占了主导地位。特别喜欢杰克·布莱克的表演,实在太萌了。

30分钟前
  • Ron Chan
  • 推荐

【C+】把儿童片改成了青春片,冒险套路已很难创新,转而在喜剧部分上下功夫,对各个角色,和电子游戏形式的笑点挖掘算是非常尽心了。剧情低幼但不至于脑残,总的来说,是个能让人看开心的片子。

3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1.这游戏可以说是非常良心了,不用打怪练级、开箱子、挂机,最重要的是不用充钱,也就不会遇到人民币玩家。不足之处是会弹(索尼)广告。2.道恩强森的摩托车的质量比坦克还好,你确定不是在演速度与激情?3.电影教育我们:沉迷游戏可能导致脱发,甚至长出奇怪的东西。4.游戏中的大叔现实中可能是软妹子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睡着了,然后中途退场了,实在太无聊了。装成游戏中的角色,真的好傻

37分钟前
  • 12
  • 很差

要啥有啥,笑点很足,作为喜剧爆米花已经够好看了!刚看完后还挺开心,想起了小学的时候看完第一部时那种宛如新世界大门被打开既惊喜又激动的感觉(第二部实在太渣,烂到被大脑直接自动忽略),接着又想到这部为啥不和经典的第一部联动一下啊,忽然才缓过劲来……罗宾·威廉姆斯已经不在了……

41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把teen movie的惯定程式华丽包装至“成人”的奇幻冒险爆笑喜剧,抓到的笑点和人物成长轨迹线之间的契合无比精确,每一秒的节奏都是用节拍器精密计算出的“大卖”。在论如何将看上去很“蠢”的老套路操纵得自然顺畅、娱乐度观赏性(外加复古感)爆棚上,这是第二个《侏罗纪世界》。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笑点密集,气氛欢脱,主旨简明,是非常标准的爆米花合家欢电影!

45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好一桶好吃的爆米花,你在商业片中所需要的一切应有尽有,没报啥大期待却完全被笑料乐到,被特效爽到,甚至比上世纪的那部更有趣。

4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三星半。这或许是2017年目前为止拍的最工整的商业类型片。抛开初始部分铺垫略冗,全片的行进节奏相当流畅。简化的主线、适时的笑料填补,再加上几位演员相当不俗的喜剧表演能力,令观者代入感颇佳。但年轻演员的表演,一些转折性的段落,显然还有推敲的空间。

51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