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战地情人

剧情片英国2001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佩内洛普·克鲁兹,约翰·赫特,克里斯蒂安·贝尔,大卫·莫瑞瑟

导演:约翰·马登

 剧照

战地情人 剧照 NO.1战地情人 剧照 NO.2战地情人 剧照 NO.3战地情人 剧照 NO.4战地情人 剧照 NO.5战地情人 剧照 NO.6战地情人 剧照 NO.13战地情人 剧照 NO.14战地情人 剧照 NO.15战地情人 剧照 NO.16战地情人 剧照 NO.17战地情人 剧照 NO.18战地情人 剧照 NO.19战地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3

详细剧情

  希腊小岛塞佛伦尼亚岛,纯美恬静,仿若世外桃源。岛民世代居住生活在这里,与世无争。然而二战烽烟很快打破了这份宁静祥和。意大利军团上尉安东尼奥·柯莱利(尼古拉斯·凯奇饰)带领士兵驻扎进小岛,双方都保持着敌对的距离。跟随柯莱利的唯有一把排遣孤寂的曼陀林琴。一次偶然的机会,柯莱利邂逅当地姑娘佩拉吉娅(佩内洛普·克鲁兹饰)。两人在最初的相处中格格不入,但佩拉吉娅优雅的举止与坚韧的性格很快打动了柯莱利的心,柯莱利天籁般的琴声也令佩拉吉娅神往不已。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随着战事的日益临近,坠入爱河的两人不得不做出最后的抉择。
  这部发生在二战硝烟战火中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战地情人》,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路易斯·德·伯尔涅斯的畅销小说《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女主角佩内洛普·克鲁兹凭借此片荣获2001年第14届欧洲电影奖“观众-最佳女演员”提名。

 长篇影评

 1 ) 喜欢影片中医生老爹对女儿说的那些话

1爱情是激情燃烧过后留下的东西 发现女儿在和毛头小子谈恋爱,他说“他配不上你,他不是能接受妻子比他强大的人,他总是个男人嘛。” 发现已订婚的女儿爱上侵略国意大利驻岛上尉时,他这样说:“爱情只是一时冲动的爱,就像地震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它去时,就是做决定的时候,要做到形影不离,永不分开,这才是真正的爱。爱不带来兴奋与刺激,不是活下去的主动力,也不是想象着被吻的感觉,这种爱情的方式谁都会,可是当爱情燃烧完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爱。听起来不是很有趣对吗?事实如此。这就是你对那个上尉的想法对吗?佩拉吉娅,你的行为必须对你的未婚夫和他的母亲负责,还有为我们的岛早日解放祈祷吧,这样你和他才有可能。” 2受伤时不抱怨,有伤口一定要治疗。 “我要我女儿明白,战争和地震,是如何破碎一片平静的大地,我要她明白,为何上帝有时祝福我们,有时又会迁怒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痛苦,我要她从大自然的教诲中学习,受伤时不抱怨,只要伤口能痊愈就好。” 战争结束,女儿在他的栽培下,成为岛上首屈一指的女医生,她对上尉默默思念,眼中常含悲哀,父亲给上尉写信,这样说:“你知道我不是个虔诚的教徒,不过我相信,有伤口一定要治疗,如果有人的伤口可以治疗,那我们一定要找到治疗的方法为止,如果上帝给我们机会活下来,一定有他的原因。” 3爱是我愿意陪伴你 影片最后,对抱怨妻子唠叨烦人的乡亲,他这样说道:“你爱你的妻子吗?如果你爱,我建议你对她好一点,在她未叫你之前,自动把柴带进来,当她冷的时候,帮她披上披肩,每次从田里回来,送她一朵花。”

 2 ) 我把心声弹拨在指尖

人生走过大半,才知道,遇到爱的人是人世间的幸运儿。面对销烟与战火,才知道生命中能拼上性命争取一回的东西真不多。

战争中的爱情总是这么耀眼,面对随时会来的死亡,每一分一秒都是金子。所以奋勇,所以抛下了所有只为成全自己内心的一点渴望。

看着这样的爱情故事而感动, 是因为我们在眼下看似安逸的生活中,活得妥协而卑怯,自私而软弱。

……

高中语文老师曾经就我当年的一篇批判向的电影影评作文,对全班作了一个思想指导,就是说意识一定不能非主流,否则肯定得不到高分。

可是人生不是作文,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人们往往没有什么典型的主流意识,他们只想享受平静、美景、健康和爱人的脸庞。没有什么所谓的正确和错误。

那一群意大利士兵这样想的,最后死于盟友军的手里。

女主佩拉吉娅 这样想的,但是在战争开始的前期,她写了百来封情书去等待和呼唤她的初恋情人,直到自己的心凉透。

佩拉吉娅 的初恋情人这样想的,他饱含着要保护爱人和家园的信念,坚守阵地,隐忍无限的思念,直到为了成全所爱,卑微地渴望用搭救情敌的方式挽回其已经失去的爱情。

上尉安东尼奥·柯莱利 这样想的,于是目睹了所有的战友死在眼前,染满了帮其挡子弹让他得以幸存的战友的鲜血,直到不得不和自己的爱人分离,不知何日能再相见。

还有那个被自己的人以背叛的罪名吊死的女孩子,她爱错了人,对生活的一切美好寄予了太大的信任。

……

这世界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没有什么美好与丑恶的绝对界线,但确实有许多生存与毁灭的抉择时刻。

佩拉吉娅的男友是守护者的角色,他展示了爱的最大的宽容,成全了爱人,哪怕她背叛和辜负他们的诺言。

佩拉吉娅展示了爱的勇气、坚守、牺牲与忍耐,在开始爱上上尉时,她作过仍维护初恋婚约的努力,只是战争和爱情来袭,她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在流言蜚语、俗世成见面前,她勇敢地跟随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爱情(这点普罗大众都是千难万难做到的)。最后为了爱人的生命,忍痛决别。

在战后无尽未知岁月里,她终于冷静地决定不妥协于生活,不在孤独和磨难中将就于悠悠岁月(这点普罗大众的又一痛点)。独自生活、行医、面对地震这样的灾难。冷静而从容。

其实我觉得在这两个角色面前,上尉的角色个性是比较弱的,如果结局不把书里的老来再相聚的情节改成电影现在这样,七年后的回归的话,上尉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败笔了。

在战后还想着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并回来为自己的爱人续写她的爱情梦想,才是真男人该干的事。否则,就是一个在战争中醉生梦死还要发泄一下身体的会点音乐勾搭女性的渣男了。

……

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为主角的电影。 佩内洛普·克鲁兹 演的很细腻,女性的不服从命运的倔强,爱情中的两难、挣扎、忌妒、满足,分别的痛苦,孤独岁月中的冷静、寂寞、坚强,再见面时的喜极而泣,层次丰富。

她的演绎的光芒,盖过了凯奇的演技和 克里斯蒂安的帅气。

……

最后表白凯奇的努力:带意大利腔的英语口语应该不好练;意大利歌剧的唱腔,颤音与高声部的技巧,感受到了,挺好听的;电影中段那曲如泣如诉的曼陀铃,听得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十五六岁初尝爱情的时光。

并谢谢,电影完美的结局。

(我以为豆瓣吞了我的第一帖,所以换个角度又写一篇。特此留念。。)

 3 ) 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战地情人》观影笔记

近期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当属一部老片《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可能是片名过长不好念的缘故,国内通常译作《战地情人》。但后者的译名,总感觉透着一股俗劲,会影响在观影前的第一印象分。看完全片后,很显然我更中意于前者直译,因为曼陀林这个奇妙的乐器,是本片中最重要的道具没有之一,所以还是直译的味道更好一些。

为了尽量减少剧透,这篇观影笔记将直击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段落。我没读过这本据说在英语世界不是一般畅销的原著小说,所以一切点评分析,都是基于电影中的人设,与原著无关。

1. 曼卓斯为什么输掉爱情?

当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一,柯莱利上尉将要住进医生父女家里时,相信观众都能预感到,这位从亮相伊始就自带魅力光环的柯莱利上尉很可能会与女主佩拉吉娅发生点什么剧情。

但毕竟佩拉吉娅与同村的参军小伙儿曼卓斯有婚约在先,所以在期待剧情推进的同时,又不禁替本片捏了一把汗,三角恋的故事不好讲啊!很有趣的开头,可千万别被烂俗的三角恋桥段给拖后腿演砸咯!

这种故事要想讲好,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处理从女主这个角出发的两条边如何此消彼长的细微过程。因为,如果与未婚夫曼卓斯的感情消褪没有合理的缘由,那么与柯莱利上尉感情线的进展就会显得孟浪而冒犯观众。

电影不像原著小说,没有那么多时长可以铺陈细节,更不合适以大量旁白方式凸显人物内心体验的变化,那么本片是如何处理的呢?聪明地从人设出发,让女主佩拉吉娅与未婚夫曼卓斯天然就具备一种不谐感。

作为一个海岛小渔村,故事发生的塞佛伦尼亚岛在1940年代战争爆发前还是一个比较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的希腊岛民质朴而粗粝,渔民的儿子曼卓斯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容易热血冲动,当意大利对希腊宣战时,征兵官简单的几句号召,就让曼卓斯对素未谋面的敌军怒不可遏,争先报名远赴异国他乡阿尔巴尼亚的前线赴死。

他又有一些顽皮中二,影片开头时岛民们庆祝圣耶拉西莫斯节时的尬舞、在节日礼炮第二响之后夸张的诈伤、在出征前一晚村里的践行宴会上对佩拉吉娅一番深情表白背后暗藏的整蛊恶作剧,这些生动的段落又让这个人物显得有几分滑稽可爱。

佩拉吉娅是怎样一个人设呢?她自小随父亲学医,父亲在片中是当地村里唯一一位大夫,而且一直立志要为本地修史,文化程度相当高。有此家学渊源,佩拉吉娅的文化素养在村中应该也是罕逢其匹,从影片稍后部分展现出来的佩拉吉娅写给曼卓斯的100封信中的文字段落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与滑稽、闹腾、热血的曼卓斯相反,佩拉吉娅的性格相当沉稳安静,几乎从来没有很夸张的表情和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印象中影片中两次不那么沉稳安静的时候,一次是得知希腊军在阿尔巴尼亚打了胜仗逼退意大利军,当时以为马上就能和未婚夫曼卓斯团聚;一次就是看到已经浑身是血在鬼门关不知走了几遭的柯莱利上尉被扛了回来)。

仅仅是人设上的差异,还不足够营造这对未婚夫妻间所固有的不谐感;未婚夫在由夏转冬长达100封信的时间间隔里都生死未卜杳无音信,无疑会大大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裂痕,但还不够致命。真正压垮这头感情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在精神世界的高度不同频。

在曼卓斯返乡与佩拉吉娅第一次重逢的时候,佩拉吉娅问:“每天我都写信给你,写了有上百封,可是你却一封也没回过?”曼卓斯表情痛苦地从怀中掏出用橡皮筋捆好的那上百封信,答道:“我从没学过阅读、写字……”

于是在之后的几天里,佩拉吉娅为曼卓斯把信一封封地念出来,念到最后一封信,也就是佩拉吉娅自述自己对未婚夫的感情是如何发生至为关键的转折时,却被曼卓斯打断。原来此时他听到一队意大利占领军列队前进的声音,进而感慨他不应该待在村子里,他应该去的是战场,是前线。

此时有一个演技爆发的小片段令人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当念最后一封信被打断时,佩拉吉娅微微地眉头一蹙,这个细微的表情被女主演佩内洛普·克鲁兹拿捏得极为精到,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标志着此二人在精神世界彻底的分道扬镳。

曼卓斯对佩拉吉娅的感情,是宏大的、笼统的。此时他的脑海里,已经被家国情怀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不可能满足佩拉吉娅这个角色对内心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细腻的需求,而佩拉吉娅对于感情,是细致入微的、高分辨率的体验,在这个问题上,二者几乎找不到共同点可言。

影片进展到这里,可以说无论有没有柯莱利上尉这个角色的存在,至少佩拉吉娅对曼卓斯的感情,是再也回不到影片开始时两人在海边嬉戏的时光了。

也许有些朋友会为曼卓斯叫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那样一个抵抗外族侵略的特殊时刻,曼卓斯心怀家国,宁舍温柔乡也要千里赴戎机,他何错之有?

的确,对于二战这段历史和救亡这个情境更加感同身受的我们,很自然容易更同情曼卓斯这个角色。但是,历史和生活,并不总是由宏大叙事构成的。

读史的后人,所处的是上帝视角,眼中尽是时代的脉搏、历史的潮流;但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微观个体,大时代和大历史,与平常老百姓隔了太多重人和事,时代的一粒粒灰就足以形成每人面前的一座座山。

身处佩拉吉娅的境地,我们不可能苛求这个人物去硬要理解世界反法西斯伟大斗争的历史潮流,也不能苛求她去对曼卓斯近乎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怀无条件理解。

这样一个人物,在此时此境,感受到的就是她对于感情的体验,很久以来都没有得到对方合乎预期的共振,以至于对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真正对的那个人产生了怀疑,仅此而已。

2. 佩拉吉娅的情感成长

恋爱需要学习吗?有人认为不用,因为这是人类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必然具备的动物本能。但从本片中佩拉吉娅的经历看来,恋爱是需要学习,而且可以学习和成长的。

影片前半段她和曼卓斯的爱是真的,后半段她和柯莱利上尉的爱也是真的。只不过爱有深浅,爱也会结束。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对爱情有过特别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少年初识情滋味之际,一切都有可能成为爱的诱因——对方长得帅/美、性格可爱、在一起玩得开心、对自己关心爱护等等,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找到了爱情。

佩拉吉娅也是这样,她和曼卓斯青梅竹马,一起跳舞、一起在海边嬉戏,这个过程中,两个人自己的内心体验都非常美好,对相互的彼此感觉同样美好,在彼时的他俩看来,这些不正是爱吗?正处于感情上升期的他们,看到的都是对方最美好的一面,他们相信,各自性格的差异都不足以成为白头偕老的阻力。

此时的爱情,青涩、美好、又盲目。盲目到什么程度呢?曼卓斯出征前,两人在各自长辈的陪同下,在神父的见证下完成了神圣的订婚礼。到了第二天临行时,佩拉吉娅承诺要经常写信给曼卓斯,也叮嘱曼卓斯要记得回信。曼卓斯没有给予正面回应,以一个帅气的飞吻作为无言的回应。

到了影片后来我们知道,曼卓斯从来都不识字,连读信都不会,更不可能写回信。然而这么重要的信息,身为未婚妻的佩拉吉娅竟然一无所知,可见他们的感情有多么青涩盲目,也可见得,大家在此前的相处过程中,都是尽力呈现给对方美好的一面,隐去自己的短板不足。

尽管盲目,但当曼卓斯要去前线参军离开,两个人面临长时间的分离甚至可能天人永隔,外在环境的急剧变化成为了二人关系的催化剂,从好感阶段直接大跨步迈入订婚状态。

这一段让我不由想起了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同样是战争时期,香港的沦陷成全了这一对本不会走到一起的恋人。有时候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两个人的关系走得比爱情本身更快,也会掩盖一些原本就存在的问题。

一段感情,无论起点多么高亢激昂,总会进入激情消褪的平缓期,各自的短板缺点不可能向对方一辈子隐藏。在平缓期你眼中看到的对方,一定不如上升期眼中的对方,两人性格、阅历、才华上的差异逐步显现,对感情的考验才真正到来。

更大的考验还来自于对比。就在佩拉吉娅对曼卓斯的感情发生了质变的同时,柯莱利上尉出现了。柯莱利上尉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也是轻佻而滑稽的,身为基层军官的他,走在炮兵方队的外侧,于本地观望的人群中,一眼就扫到了佩拉吉娅,喊不正经的口号、行挑逗意味的军礼,然后留下一个与众不同的背影——他身后背着被包裹住的曼陀林琴,就仿佛背了一个巨型鸡腿。

随着柯莱利上尉住进医生父女家,二人的互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佩拉吉娅和柯莱利上尉,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一个是被征服方的民女,一个是征服者军官。对一个攻占了自己家乡的敌军将领,她预期对方是野蛮的、耀武扬威充满敌意的,但真实的柯莱利上尉却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一个在曼陀林弹奏和歌剧演唱方面造诣甚高的音乐家、一个富有思想底蕴的哲人,总之,这是一个入伍以来竟然从没拿枪指过别人的另类的“敌人”。

如果不考虑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关系,单就人本身的素质而论,前面说过,整个塞佛伦尼亚岛上可能都找不到一个能在精神世界和佩拉吉娅匹敌的年轻人,但如今,这个不仅匹敌、而且足以胜出一筹的柯莱利上尉出现在眼前,而且还自带BGM和魅力光环。

在精神世界和文艺素养这方面,柯莱利上尉填补了佩拉吉娅生命中的真空地带,他对于佩拉吉娅毫无疑问是唯一的存在,也是没有竞争对手和参照物的存在。

他们之间的感情进展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以至于能够对感情形成阻力因素的,只有感情以外的世俗世界的东西——与曼卓斯的婚约如何处理?敌我关系的大是大非如何对待?

在第一部分曼卓斯为什么会输掉爱情里讲过,念最后一封信被打断之时,也就是他俩的婚约在佩拉吉娅的内心中死亡之日,内心的这一层束缚在此之后不复存在,剩下的就是在人情世故层面上如何息事宁人。

敌我关系的大是大非,也因柯莱利上尉这帮“敌军”的过于非典型而逐步得到消解。如果影片中只有“敌军”与“我民”的歌舞联欢,消解会苍白无力,因为姜文的《鬼子来了》里同样有类似的片段,但那里的联欢之后伴随的是血腥屠杀。

好在影片里对柯莱利上尉这帮另类的敌人之塑造,充满了浪漫和喜剧色彩:作为占领军的他们,在本地的强梁“刁民”的嘲讽面前左支右绌全无征服者的威风;入伍新兵可以不会开枪开炮,但一定要会一门音乐才艺;整个炮兵连队的音乐造诣明显在战斗造诣之上,重音阶甚于军阶;想为本地岛民做件好事排掉一战时期遗留的旧炸弹,结果出现各种逗比乌龙;甚至当得知母国意大利投降之时,全军官兵第一反应不是痛苦、愤怒或羞愧,而是狂喜,因为终于可以结束战争回家了!那股喜悦和庆祝的气息洋溢于荧屏,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到底是谁打了胜仗谁要投降……

所以经过影片中这么多细节的铺陈处理,观影的我们看不到大是大非的存在感,敌与我的界限也随着德意两方后来的决裂而变得益发模糊,我们能看到能感受到的,就是两个同样充满文艺气息、精神世界也同样多姿多彩的这对男女,一步步相爱了。

有了曼卓斯那段失败感情的前车之鉴,有了老父亲关于人生情感经历的点拨,虽然此时仍然处于感情的上升期和盲目期,但相比和曼卓斯在海边嬉戏和从军前的订婚那时候,佩拉吉娅成长了,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清醒地认识到了,当上升期的激情退潮之后,她会迎来怎样的体验,以及到那个时候,她是否还能像此时这般捍卫这段感情。

当她真正想清楚之后,她面临着人生感情经历中最大的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前未婚夫曼卓斯背着奄奄一息的柯莱利上尉出现在她面前!前者明知道后者是他致命的情敌,也明知道佩拉吉娅早已“变心”,但仍然有此君子之举,把情敌从鬼门关前奋力抢救回来,只是为了重新争得一次选择的机会,希望佩拉吉娅能够为此而感动,并重新爱上自己。

这一关,一般人很难很难过。如果我们身处佩拉吉娅当时的境地,道义上的感激、青梅竹马的回忆、民族大义的赞赏……这些感情之外的东西,都会和感情掺杂在一起,变成一种复杂的混合物,让我们难以判断和抉择。

但此时的佩拉吉娅,对感情的认知,已经完成了从朦胧到清晰的进阶,她只听从于内心,只从最纯粹感情的角度去做选择取舍,她还给了曼卓斯当初的订婚戒指。

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这就是佩拉吉娅在成长后给我们展示的答卷。

3. 迷人的柯莱利上尉

关于柯莱利上尉这个角色的人设,在前一部分讨论了不少。这一部分想首先结合尼古拉斯·凯奇这位演员的演绎来谈谈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

印象中在豆瓣和海外影评都看到过一些批评的声音,有些批评者们认为这部影片中的凯奇,以临时抱佛脚现学的意大利语口音英语来演绎这么一位军官,不是最佳选择。有的国外影评人甚至直接毒舌:“凯奇演的更像是一个美国人,而不是意大利人。”

但我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口音问题没让我感到是个问题。相反,我个人认为凯奇的加持为柯莱利上尉这个角色增色了不少。首先声明,我只是凯奇大叔的一位曾经的路人粉,对凯奇巅峰年代的作品赞赏有加,对成为烂片之王以后的凯奇完全无感。

我一直有种感觉,凯奇这位演员具备某种混合的气质,一种能把悲剧感和喜剧感毫不违和地混合在同一张脸上的那种气质。在某些微表情的状态下,他会给人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感;然而在很多电影里,他又有那种嚣张、轻佻、甚至有些欠扁的桥段。

所以他相当适合去饰演那种不太正经的、常常会走霉运的非典型正面人物或者非典型反面人物,前者如《勇闯夺命岛》,后者如《战争之王》,而两者结合到一起,既正且反的角色,除了那部经典的《变脸》,就当属本片中的柯莱利上尉了。

柯莱利上尉最初出现的时候是更像反面角色的定位,侵略者的身份、初见佩拉吉娅时轻佻的举动,让人不禁担心会发生一段侵略军强抢民女的故事,也让人为正义凛然的未婚夫曼卓斯而捏了一把汗。

这个角色在观众心目中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去反面化,是因为一次次对心理预期的打破。熟悉心理学的都知道,对一个人的评价,实在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我们认为一个人好或者不好,往往不是因ta本人的客观状态决定,而是因ta的客观表现与我们对ta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差值而决定。古谚所谓的“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首失节,一生之清苦俱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柯莱利上尉也是如此。在我们思维定式中,侵略者会做的事情,他一件都没做。他的言行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作为占领军军官却在市政府门前的受降谈判中碰壁,欢迎新战友的破冰沟通变成了他的即兴清口歌剧秀,在医生的数落面前没有以势压人而是像法庭辩论中那样提出抗议,各种有趣的桥段与反差萌,让这个有关侵略与征服的故事显得一点沉重感都没有,也一步步地烘托出这个角色的独有魅力。

真正让柯莱利从有魅力升格为迷人、进而彻底“洗白”变成正面角色的,还是那个经典的桥段,也是剧中最重要的道具——柯莱利上尉的那把曼陀林首次隆重登场的那一幕。

医生父女期待的曼陀林琴声迟迟没有响起,只能听到空荡荡的节奏敲击声,画面上分别是沉醉于“演奏”中的柯莱利、一脸懵逼的医生,和安静等待的佩拉吉娅,三人的表情神态同现于一幕显得十分有趣。

不耐烦的医生终于忍不住发问,好容易从陶醉中回归神来的柯莱利道明了原委,此刻的他,已经置身于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前面的节奏敲击声,是为管弦乐队留出的四十五分半小节,是一段轻松优雅的前奏乐章。

当曼陀林琴声终于响起,医生已经离开,镜头给了佩拉吉娅几个特写,此时她的微表情在片中相当少见,眼神游移闪动,仿佛在思考什么,也像是在寻找什么。也许像此时屏幕前的我一样在想着,如果不是这场战争,眼前的这位演奏者,会是怎样一个人生状态?

音乐上的天赋暂且不论,这里的柯莱利上尉,是一个走到哪里都背着曼陀林,在战争中也要脑补出并享受着一整场音乐会的人;是一个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心世界的人。从后面逗小女孩玩耍的片段、炮兵官兵忘情投入地合唱那首经典的桑塔露琪亚的片段等等太多地方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柯莱利上尉是不完美的,有时候甚至是相当笨拙不靠谱的。亲自指挥爆破一战遗留旧炸弹那一段,作为一个失败的军事操作案例简直是太成功了。

到了影片后段,放下武器准备回家的意军官兵,目睹战友被德军杀害决定倒向游击队同德国人奋力一搏时,也看不到任何主角光环的加持。

作为专业的炮兵部队,在炮位和伏击掩体都提前准备完毕的情况下,面对无论是远距离的敌军军舰,还是中近距离的敌军坦克与步兵,精心瞄准连发数炮竟然全部打偏无一命中;当火炮已经无能为力不得不举枪巷战时,柯莱利的举枪射击姿势又是活脱脱一个军事小白,与网上常被调侃的黑叔叔怪异射击姿势相比也专业不到哪里去,敢情儿这帮人的天赋树技能点全点在了音乐上!

这种不完美,并非刻意为之的喜剧化处理,它是这个故事本身对战争的一种控诉态度。这帮人技能点的点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战争的错。

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总体战,几乎把主要参战国的所有青壮年人口都裹挟进了战争机器,一群本来有着各自人生轨迹的不同民族的青壮年,被迫在战场相逢,无论你过去的专长是种田、烹饪还是音乐,到了这里评判标准只剩下杀人的技巧。

然而即便在这种战争修罗场的局面下,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影片中的柯莱利上尉,始终保持了他痴迷沉醉于音乐世界的文艺、善良的本色,以及能够随时把周围的人们带入音乐世界享受美妙音乐所带来快乐的奇特感染力。

对于战争,他可能是个差劲的不专业的军人;但对于生活,对于长期与世隔绝缺乏新鲜事物体验的塞佛伦尼亚岛民,对于身边早就厌烦了战争渴望回家的战友,对于同样注重内心世界丰富体验的佩拉吉娅:柯莱利上尉,足够迷人。

影片最后,战争结束,渡尽劫波的柯莱利和佩拉吉娅终于重逢走到了一起。有人说这个结尾相对于原著过于happy ending,但我想说,只有这样的happy ending,才配得上柯莱利这样迷人的和可爱的人。

4. 洞见人生百态的老父亲

从影片一开始,老父亲就好像电影的旁白叙事者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没错,旁观者清,这位老医生一直都是影片中看人情世事看得最门儿清的那个人。

在佩拉吉娅与曼卓斯的热恋期,当女儿试探性地谈及嫁娶时,老医生就当头泼上一盆冷水:“你们俩都太年轻。大家都结婚得太早。我常想你只有嫁给外国人才会幸福。”这三句台词仿佛三句预言,分别印证了之后的故事进展。

从电影拍摄技法看,影片设置这么一位带着上帝视角的角色提前埋下各种伏笔,为这段故事增添几分宿命般的厚重感;从这个角色的内生逻辑来看,老医生仿佛先知那样料事如神,也不算出格。

这位老医生熟知本岛历史,对历史上本地发生过的战争屠杀和地震了然于胸,他的台词里多次提到这一点。

屠杀与地震,事关生死,是比爱情分量更重一个层级的母题。沉浸在故纸堆里的老医生,经历了两千多年诸多次生死命题的洗礼,在精神世界里仿佛走过了普通人多少辈子的轮回。以这样的精神体验回头看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和女儿的感情之路,那么老医生表现出来的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也就不是无源之水。

影片中,老医生的金句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摘录。老医生对女儿的感情,其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一直随着剧情进展而调整。

在曼卓斯这条线,最初泼冷水,然后接纳、配合参加完订婚礼,然后又为女儿的感情设置一道保险阀(力主婚期后推,等曼卓斯打仗回来再完婚;要是没有这波操作,女儿见到柯莱利上尉就只能恨不相逢未嫁时),最后为女儿指明怎样体面地结束这段感情,给曼卓斯母子一个交代。

在柯莱利这条线,老医生总体以鼓励和推动的态度为主,但也不忘适时地泼上一桶冷水,不对,是两桶。第一桶是泼在柯莱利上尉头上,当时柯莱利对佩拉吉娅刚刚完成第一次表白,佩拉吉娅动心却不松口,柯莱利不得要领怏怏而回。

老头子幽幽地旁敲侧击,说自己当初追佩拉吉娅母亲时,人家也是有未婚夫滴。加完这把柴,就紧跟着泼冷水,借历史上这片土地发生的屠杀和地震告诉柯莱利,世事无常,尤其是在这个乱世中,少做计划为妙。第二桶是泼向再次进入热恋中的女儿,告诉她真正的感情,看的不是在感情的上升期两个人有多么激情燃烧,而是到了激情褪去之后二人还能保持怎样的状态。

老医生在这两条感情线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看似有些反复摇摆,但是背后遵循的是完全统一的逻辑。看多了太多的人间生死世态无常,老父亲的智慧已经足够将感情提纯,把感情中掺杂的其他杂质剥离,还原出最纯粹本真的感情来。他的推动鼓励、接受现实和泼冷水,背后的驱动力都是鼓励女儿从最纯粹的感情出发而做各种决策。

他希望女儿体验到的爱,完全遵从于内心最本真的声音,不掺杂民族大义、世俗评判,不被激情澎湃的热恋期迷惑双眼,也不因外部世界的急剧变化而不得不做出可能有违于本心的选择,总之,是那种剔除掉一切杂质、而且当各种绚彩幻化于乌有一切复归于平淡之后真正纯粹的爱。

这是多么的理想主义啊!现实生活中的婚配嫁娶,要考量的因素太多太多,能到达这重境界的,有几人欤?

也正因其稀缺可贵,我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领略到这世间罕有的、不掺杂质的纯粹感情,原来是这个样子。

好好欣赏这部影片吧,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

 4 ) 相关影讯

【幕后制作】
 
  本片改编自路易斯·德·伯尼尔斯于1994年首次出版的同名小说,作为轰动一时的畅销小说,该书曾稳居英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三年之久,先后被译成18种语言出版发行,平均每20个英国家庭就拥有一本《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 。
  小说刚刚面世不久,制作人凯文·娄德就买下了改编拍摄权,他找来好友罗杰·米歇尔担任导演,并将小说推荐给就职于Working Title Films的制作人蒂姆·贝万。贝文说:“尽管小说的叙事结构非常复杂,可其中的丰富情感和爱情故事非常适合拍成电影。”一拍即合的三人开始了漫长的筹拍过程,可当距2000年5月的开拍日期不到半年时,罗杰·米歇尔突然患病,只能遗憾的退出拍摄。虽然当时选角工作尚未展开,但尼古拉斯·凯奇已经签约主演,开拍日期无法更改,制片方急于找到一位能够把握此类题材的欧洲导演。贝文回忆说:“曾执导过《莎翁情史》的约翰·麦登是我们的首选,而他在看到剧本的当晚便欣然应允。”麦登解释说:“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着我,因为那是占领军在被占领国邂逅的爱情,这种独特的背景非比寻常,年轻的女主人公必须在忠诚与爱情之间苦苦挣扎,她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当得知小说原著其实源于真实的历史现象后,麦登对影片的兴趣越发浓烈起来,他发现意大利人与德国人之间的盟友关系并非与生俱来,而看似充满敌意的意大利人与希腊人却是同一类人。
  为找到展现影片故事的理想地点,主创人员几乎走遍了爱奥尼亚海的所有岛屿,甚至连地中海和爱琴海的小岛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不过既然要呈现塞佛罗尼亚岛的灵气和壮美,实地拍摄自然必不可少。在岛上考察时,主创人员还有幸拜会了曾在当年收留过意大利兵和难民的当地人。在麦登着手选角的同时,制作人马克·哈夫曼频繁往返于伦敦、雅典、罗马和塞佛罗尼亚之间,以将拍摄所需的一切运抵距希腊西海岸500海里的岛屿。在助理制片的一再游说下,希腊政府同意为剧组提供人员、武器和战舰,希腊旅游局也决定在塞佛罗尼亚岛的旅游旺季协助影片拍摄,而装载影片拍摄器材的64辆卡车经过长达一周多的艰苦跋涉才从伦敦抵达塞佛罗尼亚岛。
  作为影片的领衔主演,尼古拉斯·凯奇不但要忍受在50多度的高温酷暑中穿着毛料军装的痛苦煎熬,还要硬着头皮学习弹奏曼陀林。他回忆说:“其实我毫无音乐天赋可言,只能不知疲倦的反复练习,我模仿和默记下3、4首歌曲,这种方法确实立竿见影。”另外,在扮演意大利角色的众多演员中,只有凯奇不是意大利人,所以凯奇在影片开拍的7个月前就开始学习意大利语,而任其方言教练的正是曾参与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和《泰坦尼克号》的琼·华盛顿(Joan Washington)。“尼克的口语听起来棒极了,他能和剧组的意大利演员流利交谈,”华盛顿说,“尼克的父亲是意大利人,所以尼克不但貌似意大利人,而且会用意大利人的肢体语言,他的血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相关影评】
 
影片后半段为成年影迷打造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阿波罗导报》

尽管尼古拉斯·凯奇有着意大利血统,但他仍是彻头彻尾的美国人。 ——《奥斯汀纪事》
 
  曼陀玲弹奏轻快灵动的乐声,抵御战场硝烟的刺鼻气息。《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实践了这一奢望。金戈铁马的萧瑟在爱情萌发的瞬间被消融得了无痕迹。尽管现实生活中,个人命运是难以跳脱历史时空的,但是二战烽烟中希腊小岛塞伐罗尼亚面临意大利和德国入侵的历史,被英国作家路易·德·伯尔尼埃涂上了玫瑰色。爱情能否化解仇杀?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的生死恋情,以纯真化解了两个家族间的世代怨恨,似乎提供了一个文学范本。与它的悲凄结局相比,《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尾声美满,只是姗姗来迟,如同一声悠长的叹息,带着韶华流逝的感慨。
  炮火如死神使者的狞笑,面对它的威胁,战争中的爱往往是匆匆一现,却又璀璨无比。文学两大母题——爱情与死亡,交织纠葛,好事的文人墨客想让自己妙笔生花,有不少就在这个框架上跳跃腾挪。《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同样毫不示弱,惹得电影界按捺不住,将之搬上银幕。如果看了电影再读小说,就可以明白小说文本的深邃。与文学拷问人性的烈度相比,电影犹如一杯泛着亮丽泡沫的香槟。原因是小说的色彩载负着希腊神话和罗马古文明的余光,笔触沉重。即使在描摹勾勒意大利军官科莱利上尉与希腊美女佩勒姬亚的缠绵情意时,亦不时展示德意法西斯独裁者的凶残丑恶。可以说小说放纵恶,让它如同疯犬一般撕咬美。也许正是在二战这一历史氛围里,抒写爱情面临死神的强暴,才使作品获得了1995年英联邦作家奖“最佳图书”的荣耀。
  海报据说小说出版后,书中对二战时期欧洲这段历史的叙述,激起不少非议,尤其是有关希腊的。如果只将它视作文学作品,按理不必求全责备。看来人们似乎对意军上尉和希腊姑娘的这段恋情当了真,才有如此反响,从一个侧面看出作者笔下的爱情感染力之强烈。事实上,书中对历史的述说淡化了爱情小说的传统韵味。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目的是还原生活中爱情本应占有的比重,还是源于他对历史的特殊爱好。书中对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无忌惮的嘲弄、对希腊首相梅塔克萨斯的形象描绘等,如同一个个不知趣的不速之客,频频入侵科莱利上尉与佩勒姬亚爱意交织的领域,使嗜好言情小说的读者不免添几分恼怒——这败坏了他们多年来养成的胃口。然而,小说作者却毫不理会,他固执地这么写。交战中入侵者与当地居民间原本只有国仇家恨,如何让恨转化为爱,必须有个有说服力的充足理由,这理由又必须诞生在历史的土地上,滋生在那个时空里。
  战争和屠杀无情地践踏人性。对二战时期德意法西斯罪行的痛斥,粗率地责难远不如对士兵内心的具体剖析。当然这么写难度增加了,可却是对作家文学才华的检测。小说成功地写活了科莱利上尉,也写活了德军中尉冈特·韦伯这个善良的纳粹军官。从这些人物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法西斯是如何强奸士兵的人性的。那才是对战争、对纳粹的深刻揭露,沉重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时期都无法摆脱,也似乎永远无从忘却。同样,战争对佩勒姬亚的未婚夫、希腊渔夫曼德拉斯个性的摧残,也是小说中令人无法忘记的。
  《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尽管常常用历史干扰爱情,但爱情仍成为小说的主调,特别是小说的后半部分,已成为七旬老翁的科莱利上尉与鬓发如霜的佩勒姬亚重逢,感慨万千,也使读者为他们的美满结局感叹不已。假如没有战争,青春年华绽放的男欢女爱不至于会蒙受如此的岁月沧桑。可如果没有战争,他与她又如何能相识?历史造就了这对有情人,正是历史,使这段爱情如陈酒般醇厚。或许可以这样说,历史酿造了这段爱情!曼陀铃的乐曲只是作为背景的旋律。

 5 ) 曼陀罗琴代表的爱情

大部分的中文译为《战地情人》,英文的直译是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即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

讲述的是一个希腊海岛的美丽女子佩雷吉娅爱上一个占领他们土地的意大利军官安东尼奥,

此男子没有殖民者的霸王嘴脸,长得很帅,扮演者是尼古拉斯·凯奇,热爱和平心地善良,

最重要的是他擅长弹曼陀铃琴,美妙地能惊动全人类。

后来在漫山遍野之间,他们一起。

后来战争在结束的时候才爆发,曼陀琴的琴丝最终成为医生救人的工具,它便失去了它的魔力。

后来留着炸弹碎片的海滩,他们分开。

 

在我学识有限的范围内,我见过的城市分为三类:

一类繁华而嘈杂,一类温柔而沉静,一类满目疮痍。

故事发生在塞佛伦尼亚岛,有着蔚蓝而沉静的地中海风情,

没有意大利热情的色彩,只有希腊那悠悠的淡雅。

我一直会因为一座城市而爱上那里的人,因为我相信城市是人们的集体回忆,

那么城市的气脉便是在那里居住着的人们的气息。

有一度,这座温柔而沉静的城市在战争和地震的劫难中徘徊,

在繁华喧杂在满目疮痍之后,它依旧可以回到温柔而沉静,

人们依旧很美,依旧敢爱敢恨,依旧可以充满勇气的继续好好生活。

 

影片的结尾说:此片献给牺牲在塞佛伦尼亚岛的意大利士兵,以及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们。

 

那么城市是真实的,战争是真实的,天灾也是真实的,应该爱情也是真实的,修改的大概只是故事。

影片中佩雷吉娅的父亲告诉她说,爱情是冲动的,很快过去,爱情过去的时候,便是我们决定的时候,

而在冲动的爱过去后,要日日相对,其实那才是真正的爱。

对吗?原来故事也是真实的,就发生在你的身上我的身上。

 

曼陀罗琴声悠扬在战争前夕平静的夜,那是虚幻,

无数人死去后,安东尼奥终于最终出现,才是真实。

 

即便如此,

片名叫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我想无论是法国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

他们的爱情观大都在游荡在务虚中,对于他们来说琴声大概可以绕梁三十年,浪漫便是发生过;

中国官方却译为《战地情人》,我想到头来中国人还是虚实的,琴声过后情人要归来,

浪漫是最终的好结果吧!

 

于是,我们总是很沉重。

 

温柔沉静的城市越来越少。。。

 6 ) 超级感人的战争爱情片《战地情人》~~

那天晚上跟妈妈一起看的,开场的时候,在一个普通的村庄里,一对年轻的情侣,后来,他们订婚了,女的叫佩拉吉娅,很难想象这是战争片。而且跟美女在一起的还不是我欣赏的尼古拉斯·凯奇,很好奇,他会以怎样的姿态出场~
后来,在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他HLL的现身了,带着他的部队,调侃的对站在路边的佩拉吉娅说“向美女问好”……
感觉很好的,我在想 他们会不会一见钟情,然后佩拉吉娅就不要他的未婚夫了,一系列的纠缠,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安东尼奥是意大利人,很浪漫,喜欢唱歌,喜欢音乐,很有魅力的人,不仅是女主角,还有我这个小HC也被他的一举一动吸引了……

  后来,德军本该投降的,不好战意大利军人应该回国的,只是天意弄人,在最后一晚, 安东尼奥不相信他们的谎言决定保卫自己。佩拉吉娅在晚上与安东尼奥分别的时候,送她回家的司机说 “我会保护好他的,因为,没了他,你的世界就毁了”可惜,德军早已洞悉。意大利军人惨败,德军还枪杀俘虏,还好,司机抱着安东尼奥,所以他没有被射死,在德军亲点尸体的时候,德国长官毫不犹豫的杀死了那个没有被射死的人,但是,当他看着满身是血的安东尼奥,不知他是不是想起了前一天,他们还一起唱歌跳舞的快乐,所以他放过了安东尼奥。
在荒芜的郊外,受了重伤的安东尼奥被救了, 不是佩拉吉娅,是她的未婚夫,安东尼奥活了下来,佩拉吉娅的未婚夫还帮安东尼奥安排了回国的船,在分别的时候,佩拉吉娅终于难忍心中的不舍之情,说出了那一句:“I love you"……
后来,佩拉吉娅又遇到了她的未婚夫, 她问他为什么要救安东尼奥,他说:”我想再让你爱我一次!“
  多么震撼,没有他,安东尼奥早死了,他没有用伤害情敌的方式来保卫爱情, 相反,他一直在保护安东尼奥,在帮助安东尼奥,但是,爱就是爱不爱就不爱了,很纯粹,佩拉吉娅没有因为感激就亵渎了爱情的伟大,她没有后悔……她爱安东尼奥。
最后,我们都很希望安东尼奥可以回来 ,小岛恢复了平静,但是,就像佩拉吉娅的父亲说的那样,活着,就总是有些事情没有完成,心里的伤始终要愈合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之后,在一切快要重新开始的时候,她,又遇见了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苍老了,但是很健康,就像她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们,终于在一起了,深情的拥抱,在纷乱的战争背后,藏着浓浓的真情。

  看完这个片子,真的觉得和平是那么的重要,只有和平,爱才能平静的持续,人的心才不会受伤
热爱和平~
相信真爱~~
天荒地老,矢志不渝!
                                                                ---- 2009年01月31日 20:48

 短评

够经典,但是结尾太老套了,给人的回味没有了。应止于那张唱片的音乐响起,叠出画面的是她面向意大利方向、大海和那封医生父亲写出的信的画外音。把结尾和想象留给观众。

10分钟前
  • small脉望
  • 力荐

人美,景美,音乐美。本是一群不该在战火中的人,残酷的战争往往衬托的是永恒的爱...

11分钟前
  • Le Samourai
  • 推荐

编剧真的很一般 也浪费了这组cast 只不过 漂亮宝贝 两点钟方向 向她致敬 这句不错

15分钟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较差

又一部让人伤心的战争电影,让人热爱和平

17分钟前
  • 赵天霸
  • 力荐

桑塔哈吉斯,你爱你的妻子吗?如果爱她,就请对她好一点。她还没说的时候,就把劈柴拿出去;她冷的时候,就给她披一条围巾;每次从地里回来的时候,给她带一朵鲜花。

20分钟前
  • Eva . Z
  • 力荐

他轻轻的弹奏起曼陀林,和她的眼神交汇,那一短暂的瞬间,他们深信对方的爱。

23分钟前
  • 推荐

2008/10/25深夜CCTV-6。意大利占领军真是温文尔雅。

25分钟前
  • 鸟甲
  • 推荐

最喜欢的男女演员表演的精彩的故事

26分钟前
  • E
  • 力荐

1,什么都不可怕都不可悲,最可怕最可悲的是同盟军的背叛!!!。2,德国,意大利,希腊。3,爱从你的眼睛里流入,也会从你的眼里流出。

28分钟前
  • 紫领 爱
  • 力荐

多想去看看希腊岛屿的风景,很美;只要有伤痛,就要努力的去治愈;另外,可爱的意大利军队,肿么老是这么倒霉啊,真乃军事史上的一朵奇葩啊!

29分钟前
  • 橙二侠
  • 力荐

某站把电影翻译成了《战地情人》,我还是更喜欢它本来的名字《上尉的曼陀铃》。潘潘素淡了眉眼仍然美的不可方物,凯奇还在当红的上升期,甚至男二竟然是贝尔,现在回看真是顶级阵容。贝尔和凯奇的人物塑造都很丰满立体,唯一遗憾的是潘潘的心路历程太突然了,应该再刻画细腻一点的,肯定评分会比现在高。不过潘在有限的戏份空间内已经竭尽全力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去表达和诠释了,在演技方面潘是满分的,人设薄弱是导演的问题。全片真灵魂主角是女主爹,简直是行走的金句机,太通透太智慧。

32分钟前
  • 推荐

在爱情故事中,这是最完满的。开头上山受苦遭难期待奇迹,结尾下山生活琐碎执子之手。也因为太完满太HE似乎损失了回味与想像的魅力。但是两位主角太致命。凯奇叔噘着厚嘴辱睁着毛茸茸的蓝眼睛,谁不想让战争赶紧滚蛋,让他和佩内洛普一起跳舞。它不需要余韵,它只要结结实实地满足平凡而美好的愿景,就是最美的。毕竟他们是南欧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就一定得BE。

33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很早看的了。。。今天cctv6放了一遍。。。发现还是很有记忆

36分钟前
  • Promeneur
  • 力荐

“上帝让你活着,一定是有原因的。”电影普及了一段我不知道的凯法利尼亚岛二战历史(德军枪杀手无寸铁的意大利士兵惨无人道啊),讲了一个曲折圆满爱情故事。加之尼古拉斯凯奇、佩妮洛普克鲁兹俊男美女,四星妥妥值了!

40分钟前
  • 海德文
  • 推荐

永远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哪怕经历了多大的灾难,地震,战争或者心灵的创伤----有伤口一定要治愈。 贝尔的冷峻的太迷人了,凯奇饰演的意大利上尉很有意思,曼陀铃很好听,还是喜欢不上克鲁兹。

42分钟前
  • Thoreau
  • 推荐

NicolasCage的那双眼睛哟,任他不帅也动人。

45分钟前
  • Ruby超人小姐
  • 还行

欧阳推荐的,对这部电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总会在午夜想起他说:“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Bale演了一个挺欠打的人物。

46分钟前
  • MaxZ 等等等等
  • 推荐

故事看的很别扭,不是故事别扭,是心里别扭,Cage故意想把腔调意大利化,一开始还真的觉得挺像,但是越听越别扭……有点儿愣。很喜欢最后地震的情节,也属于小收煞,是我见过最好的小收煞。另看了第二遍才想起来里面有Christian Bale。。。

51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三星半。原来当年是希老请求意大利支援,去侵占希腊的,战败了希老那伙人不爽,还要灭意大利人,米天理~~没料到凯奇的曼陀铃居然还有两下子。没料到佩内洛普的未婚未这么有义气,虽然这义气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但还是让人挺感动的。

55分钟前
  • Mena
  • 还行

我不愿看到他和她KISS

59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