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故事1

大陆剧大陆2002

主演:洪剑涛,周小斌,毛孩,范明,姜超,沙溢

导演:尚敬

 剧照

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2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3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4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5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6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3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4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5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6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7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8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19炊事班的故事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25

详细剧情

  中国首部军旅情景喜剧。  空军某基层连队的炊事班有这样几个人:经常说要冷静处理班里发生的大小事务却总也处理不好的班长胖洪(洪剑涛)、爱揪别人小辫子爱打小报告一心想做班长的副班长老高(范明)、热情能干但容易冲动性急的采购员大周(周小斌)、个子不高鬼点子不少爱唱歌爱闯祸的河南小伙小毛(毛孩)、馒头蒸得一流没事喜欢写点文章的帅胡(沙溢)、和胖洪一样很肥爱吃爱喝有时会吹点小牛的小姜(姜超)。这六个人与连长及其它班的战士一起,围绕小小的炊事班发生了一连串与吃有关无关的妙趣横生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你一生的故事》正确改编之我见

1. 片名叫个“ARRIVAL”是怎么想的?与主题有啥关系?放在这有啥独特性(外星人来地球的片子是不是都可以叫《降临》)?本来用《The Story of Your Life》就挺好的,或者你想一个酷一点的名字啊,比如“Once upon a Time in the Future”啥的。

2. 不应该是硬科幻,应该是软科幻。我觉得全书需要硬化处理的元素只有三个:视镜、七枝桶和七枝桶语言:

2.1 视镜:弄来大飞船毫无必要,又花钱又没什么用处,就按书里写的,通过“视镜”交流最好。这个大概也不难弄,因为透过视镜看七枝桶就跟视镜后面有一个三维的房间一样,所以拍的时候真的后面有个空间就好了。 更主要的原因是,不管是大飞船还是飞船里幽闭的气氛,都往科幻惊悚的方向走,因此每一次沟通都要费很大的劲,这非常不利于交流,说句话都那么费劲,更别提说很多话学习一门语言了。这就像请客吃饭把席摆得太大了,大家说起话来都拘束。像原书里,不那么紧张,视镜在帐篷里,七枝桶好像在家里,其实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唯有这个氛围才能展开对语言细致的探讨。 我觉得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氛围很重要,搞成空气都要凝固的氛围这故事就不能展开讲了,并不是只有神秘恐怖才高端,在这里,弄一个游刃有余的环境把语言和世界观都讲清楚才叫高端。要宏大,宿命感完全可以放在女儿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里讲。

2.2 七枝桶:这个硬化起来是最花钱的了。我对电影里弄得也不满意,搞得太恐怖了,实际上七枝桶应该有点可爱的,有点顺从的。书里写七枝桶表演吃东西、走路,而且还一个表演一个翻译,多萌啊。七枝桶“ 是百分之百地合作。时间一天天过去,它们热心地教我们学习它们的语言,并不要求我们向它们进一步传授英语知识。 ”全片的核心应该是对语言和世界观的揭示,要学习语言就必须有一个流畅的环境,两个庞然大物在雾中飘来飘去怎么学习,应该是两个轮子在房间里滚来滚去的感觉。 大小应该跟人类差不多,不应该坑坑洼洼的,怎么说,应该往水母靠而不应该往章鱼靠。

2.3 语言:这个最费心思。语言A(口语)我就不讨论了。语言B(书面文字)显然是故事的核心。我觉得电影里搞得太玄了,让人分不出来笔画。实际上应该是一种人类也能书写的文字,书中露易丝就拿钢笔在纸上反复练习,对七枝桶世界观的领悟必须通过书写这种文字来建立。 像电影里艾米亚当斯从词库里挑出词语组成句子完全就是错的,写下第一笔的时候就有整个句子的面貌,第一笔对句子的各个成分都有贡献,这样的语言怎么还能通过拼贴造句呢? 要视觉化这种语言,必须要有细节,如同托尔金造精灵语一样,不用构建整个体系,但至少要构建一个具体的图形,要能指出图形的每个笔画的含义,要能说出笔画如何错综复杂地勾连,无始无终地表达一个整体的意思。

3. 书的主题可以分两段,一是七枝桶如何感知世界的,为什么学会它们的语言就能看见未来(核心是因果论和目的论的对等地位);二是在这样的世界观之下该何以自处,也就是自由意志该怎么办,很像是反向的祖母悖论。

3.1 本来我觉得书中是通过大量论述和沉思来说明问题的,所以难以视觉化,下午我又看了一遍小说,感觉是,特德姜写得真细,很有层次,他把领悟过程分成了分明的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领悟一点,并给出一点思索和线索,在后面的阶段里逐渐解开,因此读者就能对这个世界观产生“领悟”而不只是“理解”。这个过程需要读者的主动参与(这也是应该拍成软科幻的原因,花的钱多了,自然门槛要放低)。

特德姜也提供了绝佳的用来讲述的例子,最好的就是费马原理(当然这也是这本书的动机),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物理学家向语言学家解释光沿最短时间的路径旅行的情节。

再比如露易丝让七枝桶表演写下句子的过程并录下来分析,结果发现第一笔就包含着句子后面的信息,这样的例子也应该保留,有助于读者(观众)逐渐领悟。

扎实地按照特德姜设计的路线走,是最好的。

3.2 这本书的世界观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七枝桶并不是拥有超能力,只是它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我们不同,因而能够看见未来,这也是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语言习得的原因,在这点上,电影的改编完全失败:

再来考虑光的折射,光以一个角度触及水,然后改变其路径。可以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解释:因为空气与水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光改变了路径。 这是人类看待世界的方法。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光之所以改变路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它抵达目的所耗费的时间。这便是七肢桶看待世界的方法。两种全然不同的解释。 可以将物理意义上的宇宙视为一种语言,其语法极度含混。每一个现象都是一种表述,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一种是因果角度,一种是目的角度,两种都是成立的。无论上下文如何,任何一种解释角度都不会因此失效。 当人类和七肢桶的远祖闪现出第一星自我意识的火花时,他们眼前是同一个物理世界,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却走上了不同道路,最后导致全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类发展出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而七肢桶却发展成同步并举式的意识模式。我们依照先后顺序来感知事件,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他们则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

3.3 特德姜的设计,还强在他预先对各种反驳设置好了回答,并不是说这里的世界观是无懈可击的,只是只要你沿着他的路线走,是挑不出毛病的。

在露易丝还没有全然领悟七枝桶世界观的时候,她已经想到了自由意志的问题,想到了如果有一本未来之书,那就会出现自由意志对未来定数的反叛,这是个悖论。我觉得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精彩的:

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这是大处,还有小处:“ 要是七肢桶事先早已知道它们会说什么、会听到什么,为什么还要白费唇舌浪费语言? ”这里他的解释也是那么精彩: 语言也是一种行动 。

这样的设计就创造了书最后露易丝和另外一个语言学家以及七枝桶说以及看着别人说早已定好的台词这样绝妙的情节。

可惜电影放着这样的设计不用,往里面塞一堆民众恐慌、媒体报道、大国博弈的陈词滥调。

最可怕的是,反转情节的设计简直违反了这个世界观。艾米亚当斯从未来得到商将军的电话号码和夫人遗言,怎么看都像是时间旅行后改变过去。这种错误是从七枝桶来地球的意图开始的。如果七枝桶来帮人类是为了人类3000年后帮它们,这还是想一次为了逃避未来毁灭的行动。

这里的错误似乎是钻了一个空子,因为谁也不能说未来之书里本来写的不是这样。但是艾米亚当斯在未来也不知道商将军的号码显然是错的。更大的错误我觉得,是七枝桶的世界观并不是由果推因的,而是同时并举的,这两个情节似乎违反了这一点。

七枝桶到底为啥来地球?其实按照七枝桶世界观,这里可能本来是没有为什么的。强说的话,就按书里说的最好:来看,来观察。

4. 闪回,就照小说里来就好,应该有对话,感情要落在实处,并且闪回情节和主线情节是互为补充的。

叙述的时间点应该是七枝桶离开的时候,露易丝达到了她能达到的对七枝桶语言最大掌握程度。过去和未来纷然而至。这样,两边都成为回忆,没学会语言时候的闪回也好交代。

5. 艾米亚当斯这个人物塑造很有问题。开头弄的像两耳不闻天下事的学究,但是上校来的时候又热切地想参与。全片持续处于惊慌茫然大喘气的状态,却又敢第一个脱下防护服。

这种惊慌型的科幻女主我们见得太多了,编剧,你自称读完小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那为啥特德姜每一个没毛病的设计你都要改掉呢?露易丝明明是个对语言学很有激情、机灵开朗、没事会嘀咕一个冷笑话和物理学家一起嘲讽上司的女人,从她和女儿的交往中也可以看出她是努力想做个有趣的人。如果篇幅够长,你可以慢慢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像老白),但这么短的时间把人物搞得弱弱的,困惑的,在闪现未来的时候显得怪难受的,我只能解释为编剧不停地往科幻惊悚片上靠,再加上老掉牙的外星人炸地球的段子。

6. 大概而论,科幻有的是对我们认知之内的反思,有的是对我们认知之外的想象。《你一生的故事》有趣之处在于,它是对我们认知方式之内的想像。它通过我们了解的现象和理论构建了一个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并不高于我们的世界观,却非常神奇。这就像数学中有一些精巧构建的方法,证明一个错误的结论,这样的证明过程本身是一个迷人的智力游戏。为什么是错误的结论,特德姜自己在后记里写了:“ 对于那些喜爱物理学的读者,我应该指出:这个故事中对费尔马最少时间律的讨论略去了它在量子力学方面的内容,因为该定律的经典解释更符合小说的主旨。 ”

本来这样的故事在科幻电影里是不多的,所以很有搞头。结果呢,搞成了毫无新意的认知之外的想象(鬼魅般的外星人)和认知之内的反思(地球人对外星人态度),并且,全是老段子。

开头(我是说从大学开始)磨磨唧唧,好不容易进入了飞船,又磨磨唧唧,搞得恐怖兮兮,终于开始学语言,又被各国博弈取代,最后还搞得是一个营救结尾......编剧你如果真的尊重特德姜,为什么连两个七枝桶的名字都要自己重新起?

7. 综上,这是一次错误的改编,从头到尾,从基调到细节,从整体到局部,全错。

附上一个《你一生的故事》://www.douban.com/group/topic/27007597/

p.s. 特德姜代表作当然是《你一生的故事》,但最适合改成电影的小说应该是《巴别塔》。

补充:过了一天,回想一下,说这片是硬科幻其实也挺对不起硬科幻这个词的。飞船大部分时候杵那不动,没有任何特殊地貌,爆炸就一回一个镜头,七肢桶云遮雾绕动作甚少。从场面上不能得到任何满足。总的来说感觉有点缺钱。

话说回来,有钱也没用。这不是一场战争只是一次访问,打不起来,怎么虚张声势都没用。所有惊悚立刻打水漂。

和外星人聊天聊出看见未来的能力,本来软硬适中。

按原本的意思走,花钱少,又能烧脑又能烧感情,烧脑烧到位了震撼不比炸飞船少,感情烧到位了回味可以绵长。可惜了。

补充2:又琢磨了一下给五星的朋友的短评。感觉影片就第二个主题(如何面对已经昭然的未来)也不是全然没着笔。

结尾露易丝接受男主的求爱,接受生孩子的邀请,结合起前段已经指出的孩子的悲剧命运,突然领悟到露易丝的“义无反顾”的观众应该会很感动吧。

确实很感人,片尾的拥抱是保持了力量的。

但是不提自由意志的问题,这里露易丝的“选择”就像一个个人决定。翻译一下就是别的知晓未来的人有可能会试图反抗命运,这就会造成悖论。如果有确定的未来,那知晓未来的人必须完全服从。

我在想,如果没有自由意志,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知晓未来。

我觉得这个电影的思维还是基于“时间旅行”的。完完全全地,电影改编没有走特德姜的路,那本是一条新奇而迷人的路。

对我来说,科幻片是始终需要创新的,这似乎是它的本质决定的。如果没有新点子,就是一部失败的科幻片。

但我好像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感动了。我从一开始就关注着影片上不上正题,结果拖了半天也不上,上了一下又跑偏了,所以自始至终对电影没好气,并且惊悚的营造对我来说毫无作用,因为我知道外星人其实是友善的。但是事先不知道故事的人大概是可以投入进去并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的吧。

但是,好的电影要能经得起至少第二次看。

 2 ) 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的语言体系

《降临》改编自美国当代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你一生的故事》,是以语言学取胜的科幻小说,曾荣获1998年星云奖。科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先使整个设定令人信服,电影同原著一样,着重构建了第三类接触的对话体系,这套体系在小说中着笔墨太多。在电影中,它几乎也占满篇幅,然而这一切加法都是服务于做了减法的母女线,给予观众对未来部分的遐想。 影片对于外星生物和其语言系统的描述有别于以往,它的形象符合小说中的描绘——“看上去就像七条交叉的肢支起的一个桶。呈中心对称状,任一条肢都可当作手臂或是腿。”;“它的肢没有明显的关节,解剖学者猜它们是由脊椎骨构成的。”;“每边都有眼睛,每个方向都可称为‘前方’”。——人类将之称之为“七肢桶”,它们的形象超越了很多电影对于外星生物的想象,像站立行走的七爪章鱼,和人类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深喉系统。尽管也能发声,但在七肢桶的体系中,文字是更有效、直接、迅速的“语言”。 女主人公露易丝在与七肢桶的语言接触中,逐渐发现其语言结构与人类截然不同,它们的语言能同时表现因果。语言和文字是两套系统——文字不像人类文字那样呈线性时间,而是平面上的水墨符号(小说中是这么描绘的:“弗莱普和拉斯普贝里会堆砌符号,形成一个大集合,这样来写一句句子,这样形式的书写让我想起原始的象形文字”),没有前后关系,可以任意阅读(思维方式也是没有前因后果,可以任意看到“过去”和“未来”,目的是为完成“过程”)。所以它们能随心所欲支配文字,不消用语言表达,更不受线性时间控制,而它们发表的信息量多少取决于文字的大小。因为在非线性时间中这一切都是平行的。而人类的思维和文字,是有因才有果,是由线性导致的。电影中,那些像水墨画的文字,加上讲求因果,颇具佛家禅意的轮回意境。 所以影片也是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全片可以视作露易丝写给女儿汉娜的一封信,不过这封信是先讲果再究因,这也是该片故事结构的独到之处。编剧故意在电影伊始,就用极大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辑道出“你一生的故事”的结果,之后的正片才是起因,目的是为了完成“过程”。剧作上,故意模糊了起因与过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的线性时间是编剧的伎俩,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明白首尾形成了一道环(汉娜'Hannah'的名字也是一道环)。其中埋藏的包袱、因果关系都安排在精确的情节点上,不像另一部讲述宿命论的海因莱因小说改编电影《前目的地\宿命》(Predestination)那样笨拙生硬的拼凑。 在露易丝研究七肢桶的语言体系时,编剧也在一步步铺陈她“学习”到了超越时间的语言,将未来的母女关系碎片化地渗透在她脑中。还没有意识到非线性叙事的观众,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未来,会认为这是回忆。露易丝预见了自己的未来,也遇见到女儿短暂的一生,她没有违抗命运试图改变未来,因为命运是不可阻挡的(片中,她也说过女儿是“不可阻挡的”)。因为,她所掌握的新语言,让她有了同七肢桶一样的思维方式,能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既然知道了结局,还会去改变未来吗?完成“过程”才是目的。要知道,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也是为完成“过程”,它们看得比人类更加长远。露易丝改变尚将军看法的那场戏,同样是先遇见到结果(将军的解释和感谢),再透过结果去完成过程(用中文打那个电话)。 剧作上,对于未来(结果)做了留白的减法,因为一切都不用讲太透。作为观众,也完全可以通过“过程”去延展(想象)“起因”和“结果”,真正形成了一道环。 综上所述都是内在,影片外在对于语言系统和鸟蛋飞船的描绘也是引人入胜,那鬼魅的音乐更是推波助澜,甚至像是七肢桶语言的变奏。初登飞船时的引力戏,也打破了地平线构图,甚至还极好地运用了Dolly Zoom的变焦拍法,来表现内部空间的纵深透视和炫目。整个美术设定和气氛烘托极为出色,完美地将小说中的非线性文字(因为看小说感觉根本无法搬上银幕)用线性的影像表现了出来。

 3 ) 《降临》编剧自述:如何把不可能改编的小说改成神作

从小我母亲就喜欢读书给我听,像所有母亲一样,不过她读的不是苏斯博士或贝兹·拜阿尔斯之类童书,而是海因莱因、布拉德伯里、阿西莫夫的科幻故事,那是些讲述新奇世界的故事,充满了新奇的想法和未来的无穷可能。这是我儿时的重要营养。不过在我成长的俄克拉荷马州,我也很早就学会了对此保持安静,不事声张,因为在我的家乡,大人们在提到“科学”一词时,偶尔会带着讽刺意味在空气中比划个双引号。
 
尽管如此,科幻小说还是成了我的文学初恋。在跟她分手多年后,姜峯楠的故事又把我带回了她的身边。姜峯楠属于“稀有动物”, 他的小说令人欲罢不能,既让人智力激荡,又在情感上给人真切的触动。他用一套理论物理的学说,就能把我按在沙发里,深陷坐垫之中啜泣不已。他的作品具有纯粹的文学性质,我在打算改编他的这个故事时,也基本没有考虑小说材料的“电影性”。我更关心小说在情感上给了我怎样的触动。
 
《你一生的故事》让我久久无法释怀,白天我罩在它的影子里,就连夜里睡觉也令我魂牵梦萦。我知道我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我不知如何着手,也不知道找谁来做,唯一知道的是,我必须想法儿去做。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直到那时我已经自主创作了十三个剧本(非受雇、非受托的剧本),其中有六个是科幻剧本。我只写过唯一一部恐怖片剧本,但它也是唯一卖掉的,于是我很快发现,人们肯找我写、信任我写的也就只是这种剧本而已。每次只要我把姜峯楠的那篇故事拿给制片人看,他们都会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怀疑, “这玩意儿令人挠头啊,我要的是斯蒂芬·金的那种故事!”
 
经过多年的寻找,写了不少的非恐怖类型剧本后,我终于碰到了支持《降临》这个项目的制片人,他们就是 “21圈”公司的丹·列文和丹·科恩。他们两位像我一样爱上了《你一生的故事》。多年来,我的车上一直放着姜峯楠的书,书的页角都卷了起来,现在这个项目终于有了点眉目。我把我的想法正式写成了梗概,四处作创投游说。
 
可是我的点子没能卖掉。一个字也没卖掉。
 
人们拒绝它,最常见理由是“太依赖于执行结果了”。好吧,说真的,什么电影不是依赖执行结果呢? 这句话其实就是委婉地说: “我们觉得你写不好这个故事。”
 
那时,我已经设计出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我在姜峯楠的最核心的主题和思想中看到了很多扩展的可能性,所以我停不下来。这就像你穿上了最好的跑鞋,脚踩在起跑器上,指关节都撑在跑道上了,但起跑的枪始终没有响。于是我去求姜峯楠,让他允许我在未得到投资许诺的情况下,先把剧本写出来,也就是要他延长改编授权期限。我尽力把我的想法说给他,仿佛在说:“我借你的车去开一下,回来可能会给你额外惊喜,没准还会全身喷一遍新漆。请相信我吧。”
 
他真相信了我。接下来的一整年我都在琢磨科幻电影的剧本为什么不容易写好。下面就是这个剧本教会我的部分道理。
 
1.有时候平凡的真理比美丽的谎言更有趣。
拥抱你的电影故事,它本应是什么样,就会是什么样,你会自发与之靠近。如果它是个动作片,那么角色和故事都会在打斗桥段的结构里展开。如果它是音乐剧,潜台词就会都在歌曲中。我们这部电影则关乎一种过程 ——破译一种新的语言,同时也传授我们自己的语言。
 
为方便那些没看过预告片、没读过原著的人,我再赘述一下故事:十二艘外星飞船在世界若干地点降临。美国军队找来两名科学家帮助与外星人沟通,一位是语言学家路易斯·班克斯,一位是理论物理学家伊恩·唐纳利。他们的任务独具挑战:外星生命没有可识别的语言(他们有七条肢体,被称为“七肢人”) ,人类无法理解他们,也许他们也无法理解人类。外星人着陆点的各个国家都派出了团队,试图搞清楚这些飞船悬停在地球上的目的,结果导致了全球关系紧张。大家都意识到,跟一个真正的外来者交流,很容易发生误解甚至铸下大错。
 
在我的第一稿中,我让路易斯向七肢人传授最基本的词汇。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一组蒙太奇镜头,是路易斯上语言课,教外星人动词、名词、主语、谓语的概念。
 
几位制片人马上推翻了这场戏的设计。 “这不性感。为什么不使用更具体的词呢?” 这些家伙都很敏锐,他们是对的。我一边点头一边记笔记,回去重新审视这个过程,我突然意识到:基本的幼儿园水平的词汇才是绝对必要的。
 
再次跟大家见面时,我把人类想要外星人回答的核心问题,全都写在了一张纸上。我把问题分解开,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解,聚焦在最基本的问题上。我明白自己听起来有点可笑:我在这里替一个女人的行为做解释,她要向外星人传授生活用语的细节,诸如“吃”“走” “家”。可是这部电影不就是关于过程的吗?我真的非常执着于完整呈现路易斯的这些过程。
 
2012年,我拍下了下面这张纸的照片(我甚至把“太阳系仪(orrery)”一词 错拼成了“orrerry”):


 
我跟他们叽里呱啦地讲完了构思后,两位制片人睁大眼睛看着我,说:“刚才那些全都要,全都写进剧本里。其实你大部分的蒙太奇小段落都可以换成这些唠唠叨叨的东西。”这次他们又对了。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我那堆胡言乱语,把它们变成路易斯的语言写进了剧本。电影里,上校试图理解她的思考过程时,她说的就是我写下的这些话:
 
路易斯走向附近放着的一块更大的白板,写下了终极问题“你们来地球到底有什么目的?”
路易斯:好吧,这是我们的目标,对吧?搞清这个问题。
韦伯上校:对,这比什么都重要。
路易斯:为了到达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让他们先理解什么叫“问题”,并且理解询问信息和得到回复在本质上意味着什么,然后还要澄清单个“你”和全称的“你们”有什么区别。我们要问的不是外星人“约翰”为什么来这儿,而是你们所有的外星飞船为什么降临在地球上。
她在那几栏词语之间奋笔疾书,用箭头标出相互间的关系。她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毕竟这是她的专业领域。
路易斯(继续):要理解目的,就需要理解意图。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搞清楚他们到底是有意识地做出决定,还是仅仅受不明动机驱使,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以“为什么”开头的原因疑问句。更要命的是,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学会他们的词汇量,这样才能理解他们的回答。


 
2.让聪明的人做聪明的事。
要描写那些比我更聪明的角色,这个任务已经够难为我了,但是我碰到了比这更具挑战的事情:我得描写那些远远比我更聪明的角色们所遭遇到的一生中最大的智力挑战。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我跑去跟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们交朋友。我花了很多时间跟那些大脑极度聪明的人在一起,观察他们如何交谈。无论他们是上班还是下班,他们都使用很多的行业术语,使用各种业内熟知的典故。我跟不上他们,但没关系,反正这就是他们的正常精神状态。如果我要求他们澄清一些概念或理论,他们也会很乐意地耐心回答,但通常他们会认为这些在他们的圈子里都是尽人皆知的。
 
那么,什么话题能让神经外科医生的眼睛放出光彩?什么能使火箭专家感到一天没有虚度?是跟同伴分享一种新的思想。这些人习惯于理论上的狂喜,就像我们一般人在一起谈论一部新电影或某个新出的游戏。这对我意味着,我得接受那些说明性的段落。聪明的人们通常都好为人师,我不得不放弃自己学到的重要编剧法则:不要让角色暂停下来为事物做解释或下定义。有时这种解释和定义是需要的。
 
在早期的一稿剧本中,路易斯第一次意识到外星人的图形文字是直接出现在屏幕上的,她看不到写出来的过程。当她发现七肢人是用几条肢体来创造一个圆形符号时,这场戏是这么展开的:
 
路易斯:天啊!这是一种非线性的书写系统!
伊恩明白了她在说什么。
伊恩:这么说来,他们的思维也是非线性的。
路易斯拿起一块跟大屏幕同步的平板电脑,在上面画起了七肢人的字符图来。她只用了一只手,但她做得很好。
韦伯上校(通过对讲系统):解释一下。
她一边画她的字符图,一边向韦伯解释。
路易斯:想象下,你要写一个长句子,两手同时写,从两头分别同时往中间写。为了做到这个,你必须知道你将要写的每一个字,还要知道整句话将占多大的位置。
伊恩很费劲地企图在字符图上找到一点可辨识参照的图形。
伊恩:这是——你在写什么?
这时她画完了一个华丽的字符图。
路易斯:我问了他们有关可预见性的问题。我问他们是否知道“之前”“之后”的概念,或者他们是否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样,我让影片的角色使用了 “非线性书写系统”这个术语。如果这个术语最后没能进入终剪版本,我的尝试就彻底失败了。
 
3.如有疑问,就回到源材料。
剧情长片的编剧工作是一种孤独的甚至是徒劳的存在方式。每一个剧本都像是一套全新的问题集。我经常在叙事上碰到无法逾越的高墙,或是写着写着就把自己写进了死胡同。每当感到非常无助时,我就想起有人已经做了开拓性的工作,那就是原作者。
 
收录《你一生的故事》的那本旧书的页角都卷了起来。在我写作的那段时间里,它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我像一位牧师参阅《圣经》一样时不时地参考它,即使我写的那一场戏在原故事中根本不存在,我仍然可以通过姜峯楠的词句找到感觉,得到灵感,有时它们也提醒我写这场戏的背后所隐藏的目的。这是改编者的巨大优势: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然,原著也是房间里最可怕的怪兽,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你不过是企图在一种新的媒介上模拟原作的伟大。我完全可以坦白,有时候我会拿餐盘把这本书盖住,要不然我会感到它在那里静静地审视我(容我再坦白下:我这种伎俩从未真正奏效过。)
 
4.不要受困于自己的局限。拿出创意来。
第一稿深入写下去后,我对自己无法对语言进行描述感到非常沮丧。我曾过度使用某些修饰语, 于是我的自我批评机器就开动起来,它大肆嘲笑我的无能,在描述真正语言时竟然语言贫乏。
 
有一天我跟妻子出去晚餐(她本人也是作家、制片人、导演),我说起写作遇到的困境,她让我举个例子,于是我就在一张纸片上画了起来。我画了一个外星人字符图的草图。
 
“你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用到剧本里呢?” 我听了一楞。
“你说什么,在剧本中插入图形吗?”
“是啊。 让图形来替你解释”。
 
当天晚上一回去我就打开编剧软件,鼓起勇气,把我画的几个外星人的短语示意图作了扫描。这时我才发现:没有一款编剧软件可以使用图形。没有“插入图像”的选项。我只好在编剧文档中添加大量空格,另存为PDF格式,再在另外的编辑程序中打开,然后手动粘贴图像到剧本中的相应位置。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使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每修改一稿,我就得重复一遍这个过程。工作量荒谬地增大了,全是因为我相信,没准我的一个小小的视觉提示,可以带来比纯文字更大的冲击力?
 
还有一个例子甚至都不是字符图,而是一个场景,韦伯上校和科学家伊恩·唐纳利担心路易斯的心理状态, 一起去找她,因为她不借任何参考图像或软件就实时翻译了一些七肢人语言。这时候观众得知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也了解到沉浸在外星人的语言环境里,可能会重构我们的大脑思维。
 
那场戏的一页是这样的:



这种反常的写作方法(指上面剧本截图中的那个圈)不能经常使用,否则也就失去了效果。我后来就不再用图形来试图给剧本增色了——部分原因是,你越使用视觉辅助就越离不开它。我不得不大量重复那个PDF的过程。最后我只用了五到六个PNG格式的图像文件,有一阵子,我甚至可以随口说出那些图所在的确切页码。
 
将来在别的剧本中我还会这样吗?可能不会。人总是见机行事的,你建立起来的系统就是当前问题需要的系统,无论你设计出的工具是否还能派上别的用场。
 
5. 理智很重要,情感更重要。
本片改编过程中,从头到尾我花时间最多的,是解决故事在智力和政治层面上的那些设定问题。但是,故事主线是路易斯的个人情感历程,那条线贯穿全片,一旦别的东西影响到了它,整个故事就垮掉了。所以,任何其他场景的戏都可以牺牲——修改、拿掉或精简到只剩骨头。好在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我一起找到了路易斯个人情感发展的最重要几步,而这成为了我们必须保卫的圣山。丹尼斯有视觉呈现的天分,他擅长用视觉形象诉诸情感来讲故事,同时也能结合角色面临的智力挑战,有时甚至在一句对白、一个画面中也能看到他融合理性和情感的能力,这才让电影鲜活起来,让我们能真正“感受”到故事——归根到底,姜峯楠故事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带给我的感受,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与观众交流和分享。

海瑟尔回答Reddit网友提问的摘要:
“改编工作就像掉进了爱丽丝的兔子洞。我读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特别是涉及到语言学,或者费尔马定律的很多东西。”
“我还仔细看了克里斯多夫·诺兰早期的一部短片《跟随》(Following),我想看看使用非线性的叙事,究竟能传达多少东西。”
“路易斯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的敏锐让我想起我妻子,我的剧本初稿有很大部分都是在她出外拍她自己的片子时写的。偶尔我会去探班,但在她离家那阵,写这个剧本变成了我思念她的方式。她本人实际上不知道这点。”
“丹尼斯逼我写的那段汉语普通话的台词可是费劲透了,我花了好几个星期来打磨才让他满意,结果那家伙就这么跑掉了,那场戏居然没有打字幕!我猜,他是想要表达语言的某种本质吧!我爱死丹尼斯了!不过他也的确是个狡猾的狐狸。”
 “关于外星语言,我很早就做了大量的草图设计,甚至在剧本中直接插入我的那些图形。我清楚地知道,我要讲的是一种非线性的书写系统,它具有环状的结构。后来几个懂点语言学的概念艺术家把我的草图拿去,发展出了一种真正的语言,大约有一百多个符号。真实太酷了。”
“电影的核心主题中,涉及到沟通的清晰与准确性问题,即人们不应该过依靠本能反应、造成误读。我花了很多时间咨询一位语言学家,后来在制作前期和拍摄期间,麦吉尔大学的杰西卡·库恩女士一直陪伴着我们(她是玛雅语言学家、加拿大句法学及原住民语言研究会主席)。这么说吧,路易斯的角色设定就是:她是美国著名语言与人类进化研究专家丹·埃弗雷特的学生。丹刚刚出版了《人类大脑的暗物质》一书。为了保留故事中的所有语言学细节,我跟制片方费了很多口舌,而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电影里呈现的各国政府应对外星人的方式,只是我们这边所看到的情形,不是一种准确、客观的描述,它是被我们军方和情报系统过滤过的,各有各的偏见。所以,如果大家看到电影里面有哪个外国力量被抹黑了(我们尽量减少这样的情形),那反映的也是美国方面误读了其它国家的意图,而不是在反映其它国家的内部决策。除此之外,我也要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和反派。我不知道这方面的呈现是否在第一次看电影时就能发现,但我们剧本里面对其它各个降临点的内部斗争情形还是有大量描写的。”
 
作者:埃里克·海瑟尔
编译:西夏
转载自:八光分文化
原文链接:http://thetalkhouse.com/how-i-wrote-arrival/

 4 ) 时间与沃夫假说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我的脑海里依旧全是它。 观影过程中最震撼我的是它对“沃夫假说”(Whorf Hypothesis)的应用(影片中也有提到这个假说),然而这一点我想可能大部分观众都没有注意到,实在是有些可惜。 沃夫假说是一个语言心理学上的概念,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它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会因为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摘自维基百科)。 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论的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语言并不会影响思维方式(参考不会说话的婴儿)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实验结果支持着沃夫假说(如语言影响颜色和味道的感知)。 这部影片显然是在延伸这一概念。试想,如果有一种语言能够改变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目前我们对于时间的认知是线性的,即有因必有果,所有事情都发生在一条笔直的时间线上,我们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我们处在某个时间点上,看不见过去,也到不了未来。 而外星人的语言(影片中特指他们的文字)并不遵循时间的线性这一特点,正如他们的文字是圆形一样,时间也是,没有因和果。这也是为什么女主习得他们这种语言之后能够看到未来的原因,时间对于她来说不再有先后之分。 我也一度被“为什么中国将军要再一次告诉女主他当时说过的话,明明随口提一句就好”以及“如果女主已经知道结局,她会选择改变吗”这样的问题所困扰,然而很快我便反应过来,这种问题其实也陷入了时间线先后顺序的逻辑问题,我并没有开放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一个没有开头和结局的世界。 所以,开拓你的想象力吧,这个故事,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亲情故事。

 5 ) 线性意味着清晰,而混沌才更接近真理

(文/杨时旸)

在很多人惯性的接受史中,科幻电影是喧闹而热烈的,它至少应该充斥着大量炫酷的炮火与爆炸的音效,外星人注定邪恶又蛮横,人类大都无畏而团结,在毫无悬念的胜利之后,最终,男女主角会手牵手奔赴夕阳。

显然,和那一切熟悉又无聊的设定相比,《降临》或许会让普通观众产生重大的疑惑。它冰冷、沉郁、凝重,其实直到最终也未能对情绪进行有效地纾解。它是对于商业意义上“外星人入侵”故事类型的“反动”,却骄傲地树立起一种新科幻的标杆。那些不知来由的外星生命驾驶着陨石般的巨大飞船,悬置于人类的地表,它们并没有发动攻击,只是不动声色。相较于以往故事中炮火连天的屠戮,这恒定与安静更加摄人魂魄,更重要的是,它本身的静谧开始氤氲出有关存在的哲学意义。

客观地讲,这部电影的成就一多半来自于那部特德-姜的原作《你一生的故事》,那个故事有着收敛的篇幅和克制的语言,却描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宏大。就如同那部作品的名字一样,它描述的是一个孩子简短的一生,从孕育到亡故,以母亲的口吻悲悯地讲述,但最终,那个称谓——你——却从狭隘的个人延展成对人类的指涉,瞬间,那个故事的意义变得汪洋而铺张,成为了针对人类的寓言和谶语。 作为一个华裔科学家和作家,特德-姜从骨子里融化了东方禅意和西方理性之间的界限。他先是讲述了一种科幻故事中最坚硬的设定——外星文明抵达地球,但却立即抛弃了一切俗套的后续,用东方禅意中那些不可言说的韵味接管了阵地。

在电影中,外星生物的书面语言是一个个墨圈,如同中国水墨中的闲笔,那一个个恣意又克制的圆环,看似晕染但实则规整,它代表着情感和理性难以言说的结合,瞬间得以表达一切意义和感觉,但旋即又都消散不见。再没有什么视觉形式比这更适合用来表述特德-姜想要表达的一切了。他想拆解人类已有的一切经验——对于语言、沟通、理解以及时间的长久执念。无论语言还是时间,早已成为了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我们使用它们,也陷入它们。我们的思想得以被语言表达,但我们也被语言绑架;我们用时间划分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我们也在时间中囚禁自己,过去的不可重现,现在的不可逾越,未来的不可妄念。而在突然降临的外星文明看来,人类的语言和时间观念都如此奇妙莫名,我们当做全部经验甚或文明积淀的内容,在他们看来更像是牢笼。它们给人类送来了武器,一种全新的观念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方式,这或许比任何表面上具备攻击性的武器都要更有颠覆性。

更多的人理性地、物质地看待我们的世界,这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之后,自我认识的一种进步,所谓科学是文明的基础,这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普遍的共识。但人类的语言,却并不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属于文化,文化中的内容永恒存在微妙的配比,有些部分不可捉摸。而这个世界的运转却都要经由语言得以沟通。所以,这个故事首先不可避免地探讨了隔绝和沟通。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代表着两种面向,文化的和科学的,他们的组合基本上代言了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而语言学家的女性身份更象征着一个孕育者的角色。

语言学家被选中,是因为以前她帮助美国军方在中东作战时担任过翻译,军方的人说,你准确又高效地翻译了那些语言。她说,然后你们准确又高效地处决了那些人。这是一句嘲讽,却也成为了整个故事一道隐秘的入口。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沟通,它原本应该指向和谐相处,但最终,高效而准确的沟通却指向杀戮与毁灭。那么,与外星生命的沟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人类想搞清楚,外星生物从哪来,以及目的是什么。一切都从语言开始。沟通过程却成为了自说自话。而这个过程之中,在恐慌、不解、戒备的同时,却也伴随着某种曼妙的启蒙。相较于人类所有文字和语言都必须通过表意、表音、象形或者诸如此类的方式承载逻辑和内容,外星人的沟通方式更像直接侵入人们的感官、大脑和梦境。如果说人类和人类沟通,需要一个拾取语言,消化理解的过程,那么外星文明向人们表达意义时则更像某种幻化。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可以直接抵达本质。而在人类看来,这过于高效的过程,无法被有效解码。误解与戒备由此而生,由此加深。更反讽的是,对外来侵入者的戒备,反倒进一步推动了不同文明中的人类的自我孤立,相互分裂。那些全球联动机制,一点点关闭联结。当孤立与对抗到达峰值,危机也必然来临。而最终化解这一切的则是互动与沟通。从这个意义上看,特德-姜和导演像个执拗的孩子,在一片阴冷肃杀的氛围中,仍然保留了某些暖色的内核。

就像外星人颠覆性的语言系统一样,他们也改变了人类对于时间的认知。它把人类抽离出自己所处的时间节点,让我们得以俯瞰时间轴,可以回溯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一切是扭曲的、散碎的、可以随意组合变动的,但绝不必须是线性的。语言学家让未来的自己,依靠着一句荒腔走板的中文,拯救了人类。

相较于更加大名鼎鼎的诺兰的《星际穿越》,《降临》更加绵长深邃,它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想象之上,却又决然地向哲学领地进发。它拆散了时间,又重组了时间,无论从故事本身的叙述方式上,还是故事所呈现的内容上,都采用了这种非线性的方式。有时,线性意味着清晰;而有时,混沌却才更接近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德-姜的写作野心就像那些外星人的语言方式一样,想甩脱语言文字的逻辑,直接进入本质。阅读文本会比观看改编的影像更加明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上看,与其说《降临》是一个科幻故事,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思辨和童真的哲学讲稿。那些外星文明的巨大飞行器,莫名其妙地来临,又毫无预兆地消散。它们以表面上制造危机的形式,解决了某种人类横亘在彼此之间的沟通危机,输送给人类一种崭新的认识论,然后从此匿迹。那场庆功会上,各国国旗悬挂在一起,最后一面旗帜上印刷着那道墨圈。

它们还会再度降临吗?或者,它们是否曾经早已来过,所以,我们才会被塑造成今天的样子?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

 6 ) 你该如何度过,你余生的每一天

其实预知未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古往今来,不同的文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这个话题。我一直在想,假如我是Louise,假如我知道了我之后人生的轨迹,我应该怎么去生活呢?假如说连我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我还会依旧这么做吗,还会依旧这么说吗?假如我知道我女儿会在年纪轻轻的时候便死于绝症,我还会有勇气去生下她吗?

我一直觉得,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来自生活的种种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在前方等着你,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遇见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你永远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又会在什么时候离开。我不是一个热爱挑战的人,但我珍惜生活给我的一切,好的不好的,because to be alive is to be engaged, take chances and live in the present. 倘若我真是知道了我未来的一切,我会绝望得疯掉吧。

所以我才佩服Louise的勇气,能够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给她的所有的东西,即便她知道有的故事注定是个悲伤的结局。因为这都是你的轨迹,无论你接受还是逃避,它都在那里,与其生活在绝望里,不如张开双臂去拥抱所有的,哪怕这会让我们心碎,但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记得之前和一个同事讨论过人和命运的关系。倘若说人生种种,全是上天注定,你所做的一切,说的话,遇见什么人,都是predictable,你会不会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我一直很抵触这样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人的意志无限大,什么都可以被改变。但后来想想,这也是最基本的因果循环啊,古人常说,善恶有报,人在做,天在看。如果说连你的抗争和努力都是注定的,你会不会突然觉得人类的渺小。我们无力改变任何东西,宇宙以它特有的order维持着,我们或许只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这真是个让人矛盾的话题。

我一直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在这个宇宙。之前看过一本说,说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为了完成一个目标,可能是一个崇高道德的目标,也可能只是一个日常琐碎的目标。倘若完不成这个目标,便会无休止地循环,知道完成为止。人真的是一个奇妙的生物啊,有的时候会突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的时候又会突然很恐慌,害怕时间从自己身边一点一点溜走。小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己长大的样子,长大了却又想变回小时候。倘若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控制时间,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或许我可以回到过去,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那些逝去的亲人,我会尽力去弥补我的遗憾,我会不顾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又想,这真的是我愿意的人生吗?人生本来就该体验酸甜苦辣,遗憾和悔恨,也是人生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啊,

这真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当你能够读懂自己的过去未来之后继续生活,就像看电影知道了情节,读小说知道了结局,你还会依旧充满热忱和好奇心地过完余生的每一天吗?我不知道。我可能会和Louise作出完全不一样的选择,抱歉,我只是一个凡人。

所以Louise的"weapon",是馈赠还是不幸?

十一月的硅谷有一些寒冷,从电影院走出来,路上皆是行色匆匆的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无论是程序员,投资者,创业家,还是工人,卡车司机,甚至路边的乞丐。我裹紧了身上的外套,拂去了车上的寒霜。其实有没有知道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关系呢,作为渺小的人类,我们最大的快乐,不就是生活中的种种际遇吗?

题外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全片唯一没听懂的,竟然是Louise用中文打的一通电话,汗颜……另外,对于最近很火的预言家,baba那个,难道她也是被外星人附体了?

Jessie
2016.11.13 Sunnyvale
记于十七年一遇的Super Moon

 短评

不是最好的科幻片,但是最好的科幻文艺片。维伦纽瓦不管接手什么题材,总能不动声色的把它变成自己的风格。因为没读过原著,反而get到了那种一眼望穿时间长河的悲哀。PS如果这片是太空神棍片,那“星际穿越”岂不是...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原著的核心还是保留了,拍得唯美忧伤。还是想吐槽中国部分,艾米亚当斯那句中文到底是什么鬼?

11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大豆价格将第三个月继续下跌。”

13分钟前
  • 猪大腿
  • 力荐

开头5分钟就瞬间入戏,情绪渲染太到位了,以至于飞船降临、语言沟通都略显沉闷,好在最后又把开头的情绪推到顶点……切入点极小,而主题极大,绝对不是今年的《星际穿越》《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更像《生命之树》。如果你已知故事的开头和结局,还会享受其中的过程吗?生活是个周而复始的命题。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3.5 一开始挺玄的,结果格局越来越小,看完想想这都算不上啥科幻片了,其实是个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假如明知未来会由幸福走向黑暗,你还会不会选择同一条路”这样一个本质小清新… 跟外星人尝试沟通这大设定并不新鲜,而且故事讲着讲着真有点神棍了,还好整体氛围还算真诚吧

2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维伦纽瓦就是这么克制,深沉而内敛,观感就像小时候我们好奇地进入一个未知山洞一般,头尾形成闭合的环。整个故事里,科幻只是外壳,母女情感才是真正的哲学的内核。导演刚开始就简洁的铺陈出情感楔子,然后直接进入故事,干脆,打破时间线,并留下想象空间。4

23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究竟是礼物还是诅咒。掌握看透生死的本领,到底是福音还是灾祸。人类如婴孩腔体似子宫,慕光而行习得他族之语,泼墨般的圆承载着复杂信息,回环非线性的时间又曾在哪个节点,碰撞出新生。你从睡梦中醒来,读懂了异星的谶语,悟到了爱人的离开。你的一生看得到终点,却走不出时间。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在人性这个古老的命题上,它讲的依旧是“如果”的问题,如果你能预见未来所有的悲伤,你会怎么做?你会如何去面对,如何选择生活?有些人会逃避,有些人更加珍惜当下的点点滴滴,很有哲学意味。这只是电影要讲的一部分,关于语言和沟通的缺点同样引人深思,导演的反类型处理更加的高明且作者化。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特么就想知道那句中文是什么

33分钟前
  • 不问七年
  • 还行

比小说更神棍,文艺版克苏鲁。外星人:我们来打... 中国人:打麻将啦!美国人:打仗啦!Louise:打字?外星人:打...打个招呼。美国人这次从中国人和毛子手里救下地球,表示维护世界和平还要靠我。

36分钟前
  • Zipporah
  • 还行

2016年,是四川人的胜利之年:1.川普当上美国总统,向全美国推广四川式普通话,2.年度大片《降临》里,外星人来袭,中国官方的第一反应是邀请他们玩四川国粹:打麻将。四川,全宇宙的中心。

37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好莱坞主导话语权时代,外星人开口便是英语,这部以纯语言学角度切入,探讨不同物种和个体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线性时间和自由意志的悖论,岁月流逝不枉此生。全片基调神秘唯美舒缓忧伤,将抽象情感以梦幻般具象视觉符号表达。开幕至今看的五部居然都涉及中国,且都作为强权他者形象被提及,科幻更如此。

4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特德-姜的这部小说并不适合被视觉化,但目前的处理确实深得原作的意境。外星人的语言犹如东方水墨的闲笔,如雾如烟,瞬间呈现一切意义旋即消散。它讲述了沟通与隔绝,我们都被困在某一种自以为是的文明和偏见之中,它呼吁沟通和交流,它拆解了时间。与其说它是科幻,不如说它更像哲学。

41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外星人教你书法 美国人教你说中文

43分钟前
  • Okami_Bear
  • 力荐

娓娓道来的一部科幻片,Amy那段中文真的不考虑配个字幕么。。。

48分钟前
  • 克劳迪卡佛
  • 推荐

实名反驳最赞说是比较失败的改编,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看的科幻片

53分钟前
  • 小雀斑饲养员
  • 力荐

感触最深的是这一句话.我们的语言跟我们的文化一样混乱。

54分钟前
  • 力荐

商将军竟然能听懂女主说的中文,商将军才是了不起的语言奇才!

58分钟前
  • 志大无胸
  • 还行

Hannah,你知道吗,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59分钟前
  • 筷喜旺
  • 力荐

氛围不错,音乐也不错,很小的一个科幻片,明知结局仍要前行的旅程。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