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

喜剧片美国2018

主演:查理兹·塞隆,麦肯兹·戴维斯,马克·杜普拉斯,朗·里维斯顿,艾米丽·海内,伊兰妮·谭,克里斯塔尔·伦伯格,马塞林·休格特,科琳·惠勒,嘉蜜拉·赖特,史蒂文·罗伯斯,谢德·鲁佩

导演:贾森·雷特曼

 剧照

塔利 剧照 NO.1塔利 剧照 NO.2塔利 剧照 NO.3塔利 剧照 NO.4塔利 剧照 NO.5塔利 剧照 NO.6塔利 剧照 NO.13塔利 剧照 NO.14塔利 剧照 NO.15塔利 剧照 NO.16塔利 剧照 NO.17塔利 剧照 NO.18塔利 剧照 NO.19塔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16:35

详细剧情

  马洛(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饰)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三个孩子中还有一个是刚刚出生没多久,嗷嗷待哺的婴儿。生活被家务和照料孩子完全填满的马洛感到非常的窒息,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又接到了学校的电话,通知她她的大儿子不能够继续就读普通学校了,需要转到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在弟弟格雷格(马克·杜普拉斯 Mark Duplass 饰)的建议之下,濒临崩溃的马洛请了一位名叫塔利(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饰)的夜班保姆来帮忙,刚开始,马洛并不信任这个看上去没多大岁数的女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利所展现出的能力和体贴俘获了马洛的心。马洛的人生,因为塔利的出现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篇影评

 1 ) 凿壁偷光者的现代童话

从《朱诺》中未婚生子的少女,到《青少年》里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再到《塔利》中罹患产后抑郁症的妇女,导演贾森·雷特曼一直试图把视线落在特定的女性群体身上。他最擅长处理轻喜剧题材,这系列作品虽触及到了棘手的社会问题,却依旧基调轻快,并最终落入温馨明亮的大结局。整体看来视角可贵,却算不上深刻,但如果说艺术的目的是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那么贾森·雷特曼作为一名创作者,显然已在他擅长的领域完成了任务。

《塔利》的故事是清晰的三段式结构。影片前三分之一用近乎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事无巨细地展现了已婚育妇女马洛的生活。分娩前忍受着身体的不便照料家庭,生下第三个孩子后更是日夜不能安眠,与此同时儿子自幼患有焦虑症并面临被退学的境况。影片没有激烈的人际关系矛盾,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来源于步步紧逼的生活。照顾新生儿的各种细节不断堆砌叠加,奶瓶尿布吸奶器等道具充斥着屏幕,马洛被婴儿咬伤的乳头特写更是触目惊心,虽然加入了轻快的配乐,但旋律仍时时被婴儿的啼哭所镇压。电影成功创造出一种普遍困境——不够富裕又没有丈夫帮忙的婚育妇女,如何支撑起家庭的同时又保持自我的完整?

于是顺理成章地,夜间保姆塔利登场,故事进入第二阶段,情节开始发生转折。塔利的形象几乎与人们刻板印象中的保姆全然不同,她年轻时髦,没有婚育史,精力旺盛得像一台永动机。聊起“拯救世界”这样的宏大问题,她毫不羞赧,亦无畏惧。这部分情节虽然依旧填充了大量的生活细节,但导演的镜头变得更为细腻柔情,现实主义题材逐渐向浪漫主义倾斜。在塔利的帮助和影响下,马洛的神经逐渐放松下来,她开始变得积极乐观,重拾化妆和健身,建立了更为良性的人际关系,并恢复了与丈夫的性生活。

贾森·雷特曼虽一向以捕捉和还原生活细节见长,却并不追求极端纪实的影像风格,即使拍摄对象是平凡人庸常琐碎的生活,他还是注重调度的流畅和摄影的美感,并设置了多处并不隐晦的意象,以此隐喻以马洛为代表的妇女群体的生活,并为后来的情节埋下伏笔。如美人鱼变成人类的过程,比喻女性从女孩到母亲的身份蜕变;保姆只在夜间出现的设定,象征着马洛隐藏的、只有在独处时才悄然释放的内心需求;至于影片开头、中部和结尾都出现的刷子,也与马洛对塔利的心理依赖相对照。

故事的结局亦是故事的高潮。马洛和塔利心血来潮去布鲁克林喝酒,回家时因酒驾发生车祸。马洛昏迷住院,至此真相被揭开,原来从未有过什么夜间保姆,塔利不过是马洛严重抑郁时分裂出来的另一个自我,是她即使生育了三个孩子仍无比怀念的年轻时的自我。在情绪近乎崩溃的时刻,马洛依靠着这份想象把自己从低谷中拯救出来。

《塔利》让人格分裂这一设定不再只局限于悬疑惊悚类型片中。其实回看那些夜晚塔利与马洛间的对话,不难发现其中早已埋下了塔利是马洛分身的线索。她们如此契合,如此相像,毫不忸怩地诉说着憧憬与困惑,这分明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自我剖白。但马洛告别分身之后的剧情安排,则让《塔利》对社会议题的探讨最终只停留在了相对浅表的层面。马洛摆脱了对塔利的心理依赖,安然接受了母亲这一身份,完成了自己人格上的整合;始终缺席的丈夫,因为这次车祸,开始主动参与到家务中来;敏感内向的小儿子,也试图勇敢表达自己的诉求,放弃了用刷子刷身体的“偏方”。一切错误都得以修正,一切伤疤都得以抚平,一切道路都开始通向美好的远方,宛如童话故事里千篇一律的结局——“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类似的结局处理,也同样出现在《朱诺》和《青少年》中。如此这般,影片的格局从探讨普遍的女性困境压缩成了展现个人的成长历程。丈夫的幡然悔悟来得太轻易,命运的橄榄枝也来得太轻易,这难免令马洛艰辛的自救过程少了些分量。

美好结局并没有错,它暖人心田,但充其量也只是一粒安慰剂,而非一剂强心针。马洛是幸运的,塔利的出现照亮了她的生活。但放眼大银幕之外的现实,观望广大的底层女性,会悲哀地发现,并没有光自动降临到她们头上,她们只能在晦暗的围墙内凿壁偷光,在崎岖的险峰上踏出羊肠小道,并在狼藉与苟且中逐渐忘掉年轻时睿智而独特的自我。对于她们来说,《塔利》的故事仅仅是一则成年人的童话,是疲惫生活里一个缥缈的梦想。诚如《第二性》中所写:“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塔利》是温和的,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也没有义正言辞的批判。对于不尽责的丈夫,电影和马洛都选择了原谅。它既不是女权主义的,也不是大男子主义的,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它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个温吞的立场。它在影片前半部分戳破了有关婚育的彩色泡泡,又在影片后半部分制造出了一片更大更美好的泡沫。

总的来说,《塔利》是一部缺点和优点都十分明显的电影。它将目光聚焦在产后抑郁症上,男性导演的身份让影片的视角更显可贵;然而其轻喜剧的类型,又限制了影片更深入的表达。或许《塔利》会成为一块敲门砖,使更多的创作者注意到同类题材,也使产妇的身心健康纳入到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中。

 2 ) 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看完Tully想写写一些看法和想法,语言组织得不是很好,请见谅

Marlo出车祸的时候,车上面DMV年审是2016年,她77年出生,所以她是39将近40岁.

女人40,嫁了一个不是特别爱的老公,做着份一般般的工作(在protein bar公司当HR),自己带着3个小孩,其中小女儿刚出生,小儿子有情绪问题被学校劝退,这份压力可想而知.

Marlo在生第2胎的时候已经有过一次产后抑郁了,她弟为了让她生完第3胎之后能够轻松点,给她请了个夜间保姆.

于是Tully便出现了. (但Tully其实是她精神分裂出来的一个人格,代表的是年轻时候富有自由精神的Marlo)

Tully 初到她家的时候,一进门脱了外套露出平坦的小腹,不难想象Marlo有多羡慕嫉妒.Marlo把孩子交给她之后准备上楼睡觉,Tully信手拈来用英文名著里的句子”And so to bed”跟她道晚安,而毕业于英文文学专业的Marlo则一脸懵逼.

Tully活力十足,不仅帮她带孩子,还打扫房间甚至做了纸杯蛋糕. (其实是Marlo自己做的,她把纸杯蛋糕带去儿子学校给小朋友吃,还告诉他们蛋糕是nut free的,不是自己做的怎么会知道)

在Tully的照顾下,Marlo渐渐恢复元气,这个时候Tully约她去酒吧喝酒,然后提出要离开的决定.

在她们喝完酒回家的路上,因为酒后+疲劳驾驶Marlo出了车祸. 医生问她老公Marlo 有没有过精神病史,还说她严重缺乏睡眠. Marlo 的老公还觉得很奇怪,自从有夜间保姆之后她不是睡眠有很大改善了吗?

事实上女主精神分裂之后白天晚上都不怎么睡觉,终于在出去喝酒的那天撑不住,酿下车祸.

之后Marlo的丈夫在登记她资料的时候说出了她婚前叫Tully,应该很多人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女主是精神分裂了. 但往回看,我觉得导演没有刻意在隐藏她精神分裂的事实,实际上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有迹可寻.

人到中年,我们总是会想起年轻时候自由不羁的自己,那时的我们身材多好,多有存在感,多么精灵古怪,按Tully 的话说就是: 整天想着怎么征服世界. 可当我们结婚生子(特别是生了3个孩子之后),这些自由精神,这些活力通通都不见了. 每天重复着乏味的日子,把以前学到的外语和知识逐渐忘光,每天被各种各样的琐事透支着,这种生活就是个dead end.

到了最后Marlo 躺在病床上,Tully走进来说: 很显然,我们不能再见面了. 这个时候Marlo 应该内心已经明白Tully 是自己幻想出来的.但Marlo还是说了句: 我不希望你走 (她希望能够留住那个自由有活力的自己) . Tully 表示,她只是陪Marlo 走过最艰难的这段时光,接下来她要靠她自己. 然后Tully 说了句点明全文的话:“谢谢你给了我生命”. Marlo说: 我也是.

不难看出Marlo是想成为一个事业和家庭兼顾的独立女性,才符合美国社会的“主流”. 主流社会要求女性拥有用不完的精力,事业有成儿女成群,还能挤出时间健身化妆和参加社交活动. 就像Marlo说的,超级妈妈会给小朋友办生日会,还会做小黄人纸杯蛋糕,而她已经精疲力尽累到没办法做这些了. 在我身边这样的女性比比皆是,一边读PHD一边照顾好几个小孩,每天出了实验室直奔菜市场,晚上哄完孩子睡觉还要继续赶论文,为了证明不输给男性,我们像Marlo一样透支自己的体力,到最后筋疲力尽. 看到很多人在讲Marlo这是丧偶式育儿,我觉得她老公其实算不错的丈夫和爸爸了. 他也有跟老婆一起做饭,也有辅导孩子做功课,反正我爸从来没辅导过我做功课,更没做过饭. 我妈带着我们3个孩子还要去工作,即使有保姆,我看她一直也都是精疲力尽的状态.

真正的问题在于,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在养育孩子方面,女性的牺牲往往比男性多很多. 这时候忽略客观条件追求内外兼顾的话,结果就是把自己累垮. 讲真,这个时代对女性的不平等,总打着男女平等的幌子.

 3 ) 塔莉:一部具有避孕效果的电影

导演贾森·雷特曼和编剧Diablo Cody这对组合果然没让我失望,再次通过冷幽默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讲述普通人生活中极具共鸣性的经历。对于身为人母后女人做出的牺牲与选择有着现实又准确的刻画。每句台词,每个情节都能感同身受。这片,母亲看完抱头痛哭;未婚女性看完日常恐婚;平时不注意避孕的,本片具有避孕效果,保证你看完后不再随随便便;当然本片最适合的,则是那些想生一个以上孩子的夫妻们,你真的想好了吗?

我是贾森·雷特曼的粉丝,喜欢《Thank you for smoking》,及他和Diablo Cody首次合作的《Juno》。Diablo Cody用她独特的幽默感写出了很多优秀女性为主角的故事,特别着重于女性成长与选择,从青春期到结婚到生孩子,可以说每部都蕴含她个人对成长的感悟。而贾森·雷特曼对节奏和音乐的掌控又与Diablo的剧本很搭,特别是这次少了呱噪,但依然不缺少睿智、讽刺性十足的对白,保证你会像看Juno一样又哭又笑。而且,这次观众可能会对女主角有更多共鸣,毕竟,相比于怀孕的未成年少女,塞隆诠释的女主角可是千千万万母亲的代表。

当然,并非所有的母亲都像这位女主角那样,选择生三个孩子,还坚持不请保姆,一个人被生活的压力完全压垮。她前半场时的样子就是所有女生最怕成为的样子:黄脸婆加大肚婆,做不完的家务,不听话的熊孩子,让她失去了美貌、智慧、理想、追求和自由。与在地狱里的牢犯没有区别,只能用惨不忍睹形容。而她的丈夫?完全没有分担。她却任劳任怨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觉得孩子是“上天所赐",不希望外人帮忙,直到她真的崩溃掉。

多少女人因为舆论的压力,觉得孩子一定要自己喂,自己养,一定要母乳,一定要生两个(甚至更多)? 像这样细致展示一个家庭妇女日常的电影之前几乎没有过。因为这样的电影在多年前肯定都找不到投资,没人愿意从家里出来到电影院看到的还是家里的黄脸婆。。。但正是这些女人,撑起了一个个看似完美的家。如今女性电影的崛起让探讨“母亲的日常”的本片成为可能,是时候该关注一下这些平凡女性的内心了。

塞隆真有为本片增重,其外形转变的恐怖程度不亚于她之前获得奥斯卡的Monster,所做出的牺牲真心令人佩服。但成就本片的依然是剧本,就算是繁琐的生活依然充满转折和惊喜。

唯一我觉得缺陷是,影片展示了作母亲不易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涨奶和堵奶带来的伤痛,但偏偏没敢点名这一切背后的根源性问题:为何要生三个孩子?连女主角都说:“你年轻时学的知识在生完三个孩子后都白费(忘记)了。” 这样的生育和家里”囚禁“方式几乎是每个现代女性恐惧的,但却又天天都在发生。为什么?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我们并不都是维克多利亚贝克汉姆,如果并不富有、没人帮忙,女人为何要为难自己,承受如此多痛苦?

不点明这些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海外,生孩子是自由,甚至宗教和传统的原因,计划生育和流产都是不被广为接受。家里有三个孩子是“正常”的,反而独生子女是“不正常”的。在这种价值观下,本片就无法给出我一直等待的答案:救赎母亲的只有女人自己。虽然我们无法控制衰老,但我们可以控制生几个孩子。根据自己情况和意愿有计划的生产才是拯救自己的唯一出路。

在我看本片具有冲奥实力,但这时上映主要是母亲节即将到来。十分值得一看!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女孩,千万别觉得这个讲述母亲心酸的电影与你无关,除非你一辈子不生孩子,但衰老也还是会找上门。本片中对个人选择的讨论值得每个人关注。

 4 ) 《塔利》有哪些精彩看点?

或许真实二字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褒奖。

无论是孕期还是哺乳期,对一个母亲来说,生养一个孩子,精神上的折磨或许远大于生理上的拖累。

电影中很多细节都对此做了逼真的还原。

可想而知,在灯塔国,普通家庭抑或是中产家庭,养育孩子已经剥夺了女性正常的生活归属,能看到自己的儿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而电影中家庭温馨的场面也使得整体的观感不再那么压抑,这个调和让本来一个有点沉重的氛围得到了一丝缓解。

Tully的空降,更像是女主精神压抑的抚慰剂,夜班保姆有着自己情感困境,但是她的出场不仅仅是简单的nanny,她让女主不再画地为牢,虽然丈夫良好的品质和勤恳工作的态度守护着这个平凡的家庭,但这只是生活硬件上让女主有所依靠,真正走出自己的精神牢笼,离不开Tully这个外人的融入。

关于这一点,从女主驾车落水时Tully化身一条人鱼,解开她的安全带锁扣就可以看出。

溺水和人鱼是很浅显的隐喻,不言自明。

整部影片,从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开启一个普通家庭中年女性的生养危机,到最后饱满的阳光洒落厨房案台,和丈夫共同烹调听歌,孩子不再入画,仿佛他们已经长大,没有了羁绊,只有温暖,情节轻淡,但举重若轻。

而在天朝,我们的孩子可能还会遭遇du奶fen,jia疫miao,不过看完这部电影想必很多女性不会再考虑要二胎,毕竟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普通国民不堪承受,美帝尚如此艰难,何况我们,当然,这是后话了。

故事并不惊艳,但是因为这份真实的代入感,让观众感同身受,也许这才是它出彩的地方,也是我们得到的启发。

 5 ) 你准备好当妈了吗

母亲节来临之际来看这部电影感觉很有意义。如果你看完电影,觉着挺温馨,未来希望满满,那么恭喜你你准备好当妈了。在美国当妈好像比在国内当妈还要难一些,大部分孩子都是自己带,产假也休不了多久,要想生完孩子上班托儿所一月起价一千多刀。美国日常对话习惯就是要尽量装着自己可好了要体面客气,即使自己这天过的像sh*t, 也要用上扬音调回答说自己别提多棒啦。真实的生活体验和你表面上的表现相差太大就容易精神分裂,歇斯底里。女主开始红着眼圈过度疲劳的样子像极了我好几个有娃上班女同事。

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恍然大悟,前面好多奇怪的情节突然都能说得通了。女儿给妈妈洗头(我觉着超可爱的!)的时候说为啥妈妈化妆,我奇怪明明塞隆还是素着个脸哪儿有像monster high的Draculaura(看看女二总画俩大粗眼线)。女儿也说有时候妈妈会不像自己。还有Tully每次直逼灵魂的发问,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了,潜意识里还是最喜欢自己信得过自己。Tully制服诱惑塞隆老公时时(这是2broke girls的制服嘛)塞隆一脸老母亲的微笑感觉怪异极了,其实真相大白诱惑老公的其实是塞隆自己。影片最后,塞隆车祸住院,老公去医院前台登记保险信息时,老公不解地和塞隆哥哥说她自从请了晚间保姆帮忙,状态看起来很好啊,怎么会疲劳过度…他哥欲言又止的凝重神态,护士问塞隆姓啥,老公随口一答,Tully,一切真相大白。接下来省略的镜头塞哥就会告诉他其实塞隆从来都没联系他帮忙请的夜间保姆,一直以来照顾塞隆的只是她分裂出来的二十多岁的自己。也可见老公的失职,这么长时间晚上从没下楼看过孩子,带防噪耳机打游戏,晚上睡的跟死猪一样完全不知道管哭泣的婴儿,不知道塞隆是怎样整夜不睡照顾孩子的。也完全没发现Tully 从始至终都是不存在的。还和护士说,不理解为什么塞隆会吧孩子一个人撂在家,护士反问,你不是在家么?他语塞了。塞隆每晚拖着身心疲惫的身体上楼看到老公打着游戏对孩子不闻不问的样子,也不生气(要是我早吼我老公了)还是疲惫却充满了爱的眼神。这个镜头演了两次。塞隆告诉Tully自己很爱老公,他每天上班都很辛苦努力。也解释了塞隆愿意自己承受一切都是因为对老公孩子的爱。作为一个职业女性(hr),只是在休产假,又不是要靠老公养(不是说全职主妇的老公就可以不帮忙)凭啥你天天就工作逗娃打游戏,送娃上学带婴儿做家务做饭全是女人的责任?生理构造决定了女性天生就要承担更多责任。我妈说,刚生完孩子你就变成了个奶牛,走哪儿都要带着你的小牛或者吸奶器,否则一会儿就要涨奶疼得很。这也是看了这个电影跟妈妈讨论才知道的。作为一个无娃职业女性,我亲身体会是工作其实是很开心的,即使加班到深夜也感觉自己在拯救世界赚大钱别提多爽了。工作上的挑战超有意思完成之后特别有成就感(也许这是摩羯座特有属性), 工作完回家一躺看电视或者和朋友约着出去玩去健个身,那种you deserve it的感觉别提多爽了。 如果老公超靠谱愿意在家给我带娃做家务我乐意养他。全职主妇其实才最辛苦,很多人可能还要看别人脸色,因为自己是被“养”这的那一方。我还没孩子没亲身体会带娃有多辛苦但是我现在已经可以负责任的说那些个bb女的生活好轻松不用打拼赚钱的人都可以闭嘴了,因为家庭被剥夺工作自由的权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那一晚Tully 说自己和室友关系搞砸了,其实讲的就是塞隆自己和影片开始遇到的酷黑姐的恩怨,26岁的塞隆和室友吵架了撂下狠话,然后关系再没能回到当初like she said, girls don’t heal.活到三十岁,朋友渐渐没了,身材也不苗条了,梦想也没了,只剩下老公和三个孩子。但塞隆用26岁的自己对三十多岁的自己说,这一切都值得,家庭就是她满满的梦想。遇到人生困难,其实也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

结局我相信是个好的。儿子爱的抱抱,老公醒悟决定多帮忙,一起聆听爱的symphony。去泡吧去听摇滚和朋友疯是很棒,但是在家给老公孩子切爱的黄瓜也其实不错。活这一生,什么都想经历一遍,重要的是关注现在,就是现在这一时一刻,好好感受每一分钟,生活也没有看起来那么没希望。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长得好快,是不是成就感满满呢?

ps. 影片散场一黑人大叔(被老婆拖来看电影的)问我老公觉着这个电影怎么样,估计是想吐槽这种夸张女性责任的电影很无聊。我老公说他挺喜欢的—“it’s like <fight club> for woman” 。

 6 ) 这次,塞皇和漂亮小姐姐一起深夜带娃互表衷肠~

关于影片《塔利》(Tully)

《塔利》是一部结局让人“意外”的电影,只是影片被打上“喜剧”标签,这样的分类有点生硬,因为电影让很多准妈妈看哭了!

导演Jason Reitman(《在云端》、《朱诺》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作为男性,能站在女性立场去向男性社会明确展现出一个生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在“丧父式”的环境下,孤立无援地拉扯、养育孩子的艰辛。

意在希望更多男性能回归家庭,承担起父亲的责任,用更多时间去关心身边的妻子,尤其是当她们怀孕生子的这个阶段。

主演塞隆这次又自毁式的“增肥”,让自己变“丑”挑战演绎了从孕妇、产妇到黄脸婆家庭主妇。演技了得!

而演Tully的是加拿大八零后女演员Mackenzie Davis(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她曾在《黑镜》第三季第四集里演过感人的百合戏。

看过的姬友一定还记得这个戴眼镜的妹子吧!

黑镜剧照

话说,Dongdong觉得MD身上散发着无法阻挡的“姬”气啊!你们觉得呐?

而且,她出演的《奔腾年代》第三、第四季,导演分别是Stacie Passon(史黛西·帕松)和Kimberly Peirce(金伯莉·皮尔斯),前者执导拉拉片《脑震荡》,后者执导跨性别电影《男孩别哭》

反正,她在剧中总是那么姬……

《奔腾年代》剧照,白衬衫的是MD

《塔利》这部电影和百合一点关系也没有,它的结构设计倒是和去年的一部法国片《真事改编》尤为酷似。

编剧Diablo Cody凭《朱诺》拿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次和导演再度合作,却在故事上没有展开更深入的探讨,整个结构也缺乏创意

Diablo Cody

不过即便如此,有塞皇和麦肯兹的颜值、演技双项在线,上映后,在国外收获不错的口碑,毕竟,影片让广大妈妈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为姬友,看完这部电影反而有一种庆幸感,觉得直女们实属不易

结个婚要随夫姓(中国称王太太、张太太……)孩子也要随夫姓,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经常扮演一个甩手掌柜,而很多妻子还会安慰自己说:“他给孩子辅导功课了。”

哎哟喂,为什么你不和他换一下,让他来干你平常的那些活,而你来辅导孩子功课,上班前吻一下孩子的脸,吃完晚饭上楼去打游戏,不是很OK吗?

影片结尾导演还是手下留情,给男性群体拯救回好爸爸的形象——丈夫Drew最终意识到自己太过于疏忽自己的妻子了(Dongdong认为这种疏忽已经到了混蛋级别

于是良心发现,他开始主动分担起家务活,带起了娃。

可现实生活里,又有几个男人会被一部电影感化?即便小感动到,又有几个真能坚持下去?还不是没过多久,又甩手不管,懒成巨婴。

所以,姬友们,比起直女们,我们的生活质量其实要比她们高很多,毕竟两个妹纸一起带娃才最合拍、最有爱呢!

图为GLAAD总裁Sarah Kate Ellis和妻子Kristen Ellis-Henderson以及一双儿女。

PS. 影片虽然不是百合片,但是仔细观看的朋友还是能从马洛和塔利的对话之间了解到,马洛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同性恋情。

马洛还在在酒吧对“Tully”说:我都把我的老底告诉你了。

但是,Tully接下来马上和她说,她要离开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看作为,马洛自己潜意识的不想再谈起这段过往。她后面有遇到更让她深爱的德鲁,就是她现在的丈夫。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觉得还是不用把这段对话延展了。因为其实马洛自己都没有确定这份感情到底是不是les。我觉得一个女人,如果家庭生活如此孤立无助的话,任何曾经美好的感情,都会让她怀念。

注意,Tully这个角色的每一句台词,其实都是马洛自己在说,Tully的出现,并不能真正让马洛过得更好,Tully是她极度劳累出现的幻象,也是病兆。有些人极度劳累会发烧,有些人极度劳累得肝炎,有些人极度劳累会猝死,马洛就是精神高度紧张下的极度劳累,出现了幻觉。

所以,里面Tully说的很多话,其实是有点胡言乱语的,比如Tully让塞隆去睡觉,塞隆问:“你说什么?”其实这个时候她已经是极度疲劳脑子混乱了,Tully就说了一个作家的名字Samuel Pepys,发音和英文的睡觉sleep很相似。

这段对话其实本身没有意义,它要体现的是马洛那一刻一直在硬撑着让自己醒着。但脑子却因为极度缺乏失眠出现混沌的思维。sleep sleep,别睡着,你去睡吧,我带宝宝……她多想有人帮她照顾一下宝宝,她想去睡觉啊,可她又没办法睡。

很多姬友一直以为这电影是百合片,感觉被“骗”,其实,这大概也是导演想让观众一开始进的“圈套",因为他需要剧情的反转。让观众猜测不到结局真相,才能让反转来得更淋漓尽致。

塞隆和小麦的演技都很好,这故事也比较贴近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和中国的稍有区别,因为中国人生孩子,大多数情况有家里老人照顾。

还有姬友问我,这部电影中国为什么不会上映呢?

我的答案是:这种电影中国会上映?这电影都被美国一些观众说成美国式反婚反育了,现在咱这里正愁不生二胎呢,再让这样的电影上院线?多不和谐哈哈。

作者:深秋小屋Dongdong

关注深秋小屋公众号 ladyscn

后台回复 塔利 可获取影片熟肉资源。

 短评

为了饰演产妇,查理兹·塞隆每天早晨喝两大杯奶昔,并每天设闹钟让自己半夜2点起来吃通心粉和奶酪,最终增重50磅(大约45斤),拍完电影之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这50磅减掉。

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20 is great and then 30 is around the corner like a 5 am garbage truck in the morning"剧本牛逼台词精巧,当《青少年》成家立业。即使是塞隆,精神萎靡大腹便便也很难让人感到性感,为人父母真难。

7分钟前
  • Alaric
  • 力荐

总感觉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点没有拍出来

10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我会推荐所有我认识的姑娘去看。二十岁的我们都还是小仙女,留她在心里,在我们四十岁的时候会跑来和我们一起度过生命中男人不想帮你或者也帮不了你的难关。另外就是,要有钱要有钱要有钱。

14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力荐

女主老公真是叹为观止……这跟单亲带着4个孩子有毛区别?

15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推荐

分类分成“喜剧”是什么心肠?啊?根本是“恐怖/惊悚/悲剧”。看了一下,是《青少年》《朱诺》《瑞奇和闪电》的编剧,一直在坚定地表达各年龄段女性的困境纠结痛苦与快乐。美人鱼梗自然又巧妙,那曾是美人鱼的自己在水中赶来救援的一幕,落泪。真希望男人们都看看这部片子,不要辜负美艳盖世的狂怒姬塞大王增肥45斤,变成如此明晃晃一头壮硕母熊,袒露出长着货真价实赘肉的肚子手臂和腰。【最后丈夫的猛醒太轻飘飘了,还是想代表所有孤立无援的产后抑郁的妻子们揍扁他。

17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很难不让人想到导演之前的作品,这部电影就像《朱诺》的成年版,像《青少年》的姐妹篇。可就是这样小而普通的格局,让人看到导演和编剧的有心,才更让人体会到成长的可爱与可怕。我们终有一天会长大,那个曾经抗拒年轮的我们,终将在现实的撕扯下,学会面对,莞尔对那个年轻的自己说再见。

19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看预告时一直以为是一部探讨女性母亲身份的电影,“先爱自己才能爱孩子”之类。看完才发现是又不是,如何成为好母亲只是故事的载体,导演想要探讨的大概是每个人如何与青春,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还是很动人。

21分钟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力荐

日常恐婚恐育教育片。谜底揭开的一刹那泪流满面。人生是TM一辆永不回头的列车啊

24分钟前
  • Amino
  • 推荐

一个只想讲道理却完全讲不到你心里去的一部电影。我和我朋友在电影院看完,同时脱口而出,什么鬼?!差点没睡着,两分已经很仁慈了……

25分钟前
  • 不会游泳的鱼儿
  • 较差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认为自己压根就不应该来到这世界上。可一看到老娘的面庞,还是会触动最脆弱的那根心弦,会给未来的时钟继续上弦。

2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今日美式反婚反育广告。在电影院里一阵又一阵后脊发凉,看完出来真的特别想大哭一场。Tully是仿佛Marry Poppins一样从天而降的奇迹,最后却也证明只是黄粱一梦。即使是塞隆一样的大美人也会沦落为一个疯癫的黄脸婆,就这还是在全片完全没有涉及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怕了,不约。

30分钟前
  • AilsonAir
  • 推荐

不止婴儿,其实每个大人都会在夜晚长大那么一点点。可他们害怕跌在地上需要搀扶,害怕忘记刚学的意大利文,害怕变成凌晨五点出现的垃圾车。于是他们穿上制服伪装,长出鱼尾逃走,用毛刷安抚不安和躁动。假装坚强的大人们,藤壶对船有害,听觉细胞不会再生,换掉了所有木板,你还是那个勇敢长大的自己。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3.5 一部由细节组成的电影,剧情可以说是没有,但也完全不可透,所以还是挺巧妙。看短评说是主妇版搏击会,哈哈。其实多孩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确实非常值得一说,里面的各种生活方方面面的折磨,看得人心痛,并不得不陷入对未来的绝望。但电影最后还是把格局收小了,解决方法也不太有说服力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有些人总说“那个年代中国的妇女怎么就没这么多事”,可不就是嘛,那个年代可没有人的概念。

38分钟前
  • 克里斯托福
  • 推荐

属于那种初看平淡无奇但越品越能让人产生共情的小片,即使观看者与片中角色毫无交集,于一部分观众来讲,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种观看者与片中角色错位制造的远近适中的距离而使影片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是那种不止于视与听的美。导演还是挺见功力的,其实就单纯按照前80分钟的故事发展拍下去也行,但硬是峰回路转了一把,如果事先没了解电影的观众必定会对最后那十分钟的“揭晓”而感瞠目结舌,但仔细一想这一司空见惯的设定放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又好像极其合理。另外最惊喜的地方在于,原本会以为又是一场塞隆个人秀,结果Mackenzie Davis的表现丝毫不拖后腿,与塞隆的几场对手戏也几乎不落下风。以及,这片怎么都不该被打上“喜剧”标签啊,看完还能笑出来的得是什么心态...缺憾也有,比如最后的那场车祸戏,再想想其实是有着更好的处理方式来代替的。

4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赛隆女王的搏击俱乐部式育儿法

4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trailer太骗人了 我一直在期待她们亲 但最后走向居然是【老婆车祸了 天天打游戏的老公才终于幡然醒悟回头是岸 】excuse me??? 又一次要等待男人来救赎女人?为了MacKenzie我怒加两星 Yorki实在太可爱了。

48分钟前
  • Jus
  • 推荐

把孕后人生重重举起而又轻轻放下,依稀看到了“朱诺”和“在云端”的影子。养孩子永远比生孩子更辛苦,结尾的反转算是小惊喜。肥胖走样、一身橘皮的塞隆女王太敬业了!(“过了30岁人生就是凌晨5点的垃圾回收车”,我死了~~~~~~)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到豆瓣的高评分才去看的,有点失望。感觉完全没拍出来一个母亲真正的无助和艰难,反转也没什么力度。结尾是一直不管不问的丈夫经历车祸后怕失去妻子,突然就变得参与育儿担负责任了,整部片子就是拍给爸爸们看的吗?

53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