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追踪

大陆剧大陆1995

主演:王志文  刘佩琦  岳秀清  何冰  孔琳  吴军  李冰冰  郝戎  李丁  赵丽娟  李连义  张少华  金淑媛  

导演:尹力

播放地址

 剧照

无悔追踪 剧照 NO.1无悔追踪 剧照 NO.2无悔追踪 剧照 NO.3无悔追踪 剧照 NO.4无悔追踪 剧照 NO.5无悔追踪 剧照 NO.6无悔追踪 剧照 NO.13无悔追踪 剧照 NO.14无悔追踪 剧照 NO.15无悔追踪 剧照 NO.16无悔追踪 剧照 NO.17无悔追踪 剧照 NO.18无悔追踪 剧照 NO.19无悔追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16

详细剧情

  一九四九年秋,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北京城里一片欢腾,清查特务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土刀唐胡同里,刚刚接管了旧警察局的年轻派出所所长肖大力正忙着维持群众游行的秩序,偶遇一个熟知兵器的教书匠冯静波,这引起了他的怀疑。为了查清冯静波的身份,肖大力搬进了土刀胡同十五号院,与冯静波做了街坊。冯的真实身份确实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代号"5182"。恶霸四阎王为他发了委任状,接受"白眼镜"的命令。深夜,"白眼镜"前来交待任务,冯的特务生涯从此拉开了序幕。"白眼镜"为冯送电台时被肖大力等人击成重伤,临死前只说出5182几个字。肖大力认为冯有重大嫌疑,让他注意四阎王的行踪,借此对冯旁敲侧击。曾在妓院做使唤丫头的大眉子参加了夜校扫盲班,她爱慕冯老师的才华,常主动为他做家务。冯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请大力保媒娶大眉子为妻。大力找大眉子谈心,拐弯抹角说冯是特务,可大眉子自觉出身下贱,婚事全凭大力做主。  肖大力偶然听到从冯家传出用作联络暗号的乐曲,便也买了一台短波收音机,煞费苦心地进行研究,吃饭睡觉都不忘琢磨那首名为《展览会上的图画》的曲子,在大家眼里他似乎是着了魔。冯从大力的妻子刘亚琴那里听说此事,不禁暗暗心惊,深知自己处境艰难,只得不动声色地应付这一切。他假称挖出一夜壶金子,将活动经费充了公,被评为抗美援朝积极分子。满腹经纶的冯静波邂逅了校长的女儿徐小妤,两人一见如故。小妤仰慕冯的才华,冯也倾心于美丽又有知识的小妤。二人荡舟湖上,面对小妤炽热的目光,冯在欢乐之余也深感痛苦,心情沉痛地说自己是负罪之人,准备自首,但在大力面前却欲言又止。晚上,冯突然不见了踪迹,大力紧张地认为他是畏罪潜逃。敏感的亚琴直奔小妤的宿舍,正好撞见这对偷情的恋人。东窗事发,冯家乱成一团。大眉子不依不饶,要跟那个破坏她家庭的女人"撞头"。冯终于鼓起勇气提出和她离婚,不料受到大力等人的指责与阻挠。校长更以开除作威胁,不许他离婚。气愤的大力把冯反锁在厕所里,让他好好反省历史问题。静波与小妤迫于压力,只得黯然分手。  冯静波在学校从未有过激言行,是个人人称赞的好老师,大力挑不出他的毛病,无可奈何。街道组织大家学习宪法,请冯为众人讲解。冯对镇压反革命的条文心有余悸。特务身份的重压使冯隐忍地生活着,这竟使他在历次运动中躲过了劫难,并且由于他为人和善,处处助人,竟被评为区劳模。而坚信冯是特务的肖大力却被诬以"特务"的罪名送进了劳改农场,亚琴自杀身亡。大眉子意外地发现冯的委任状,偷偷地烧掉了。  四十年过去了,肖大力重又穿上了警服,他依旧执迷不悔地监视着冯的一举一动。此时的冯已由一位好老师变成好校长,他确实感到坦荡做人的快感,同时也更感到自己心底那块石头的沉重。肖大力的儿子新桅和冯静波的女儿抗美青梅竹马,却因父辈的恩怨无法走到一起。昔日给冯发委任状的四阎王已成了海外合作项目的投资者,这令冯惊讶不解。肖大力的铮铮铁骨令冯自惭形秽,也正是肖大力的所作所为,让冯了解了共产党。冯终于幡然悔悟,给大力写了自首信,请他宽恕"昨天的敌人",并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了公安部的大门。

 长篇影评

 1 ) 中国再无冯静波

    冯静波的才华 、修养、人品在这部电视剧中都是首屈一

指的,如果不是那个年代,他本可以成为杰出的学者,他也

有治国之才,可以对国家、社会、民族、文化作出更大的贡

献。
    冯静波奉命潜伏,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一定相当高,为了

保护他,不惜牺牲四阎王和王六斤。四阎王当时是少将军衔

,冯静波应该隶属军统,军阶至少是上校。他那本英文字典

暗示他曾在美国留学或受过特殊训练。给他的活动经费是10

根金条。可见对他之器重和信任。
   王志文把冯静波这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清瘦、高傲、

儒雅而不失暴发力。
    从个人荣辱来看,冯静波跟徐小妤谈恋爱是个错误,在那

个年代这是会要人命的。但这是全剧最美好的一段戏,在那

个灰暗的年代,值得回味、可以称之为美好的东西少之又少

。看着他俩泛舟北海,共同背诵莱蒙托夫的诗,真希望他们

终成眷属。
    冯静波最终选择了自首,经过了40年的潜伏,他仍然心

向国民党,他并未放弃信仰,但是他深知国共长期为敌是逆

历史潮流的。他说他了解了共产党,所以毅然自首。当然,

他也想借此了断肖大力的心结,为了女儿的幸福,高傲如他

居然不惜向肖大力低头,可怜天下父母心!
  

 2 ) 悲情年代

遍览该剧,肖大力和冯静波都不失为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不幸的是生在这个时代。

小人物的命运就像波涛中一叶扁舟,哪里是自己能主宰的?反反复复的政治运动,人们被折腾的天翻地覆,特务也被折腾的天翻地覆,人性也在里面颠来倒去,每个真心实意听党话的好孩子都没有好结果,抗美援朝的断了胳膊一辈子无着落,上山下乡的到了儿没迁回户口,想到郊区当工人的一辈子回不了城。那些假装听党话却都不差,当领导的当领导,嫁大款的嫁大款,发大财的发大财,昔日的敌人底层的被镇压,上层的成了座上宾。冯静波前十九集半都是压抑憋着演的,在运动中始终小心谨慎,但也因此没有害过人,最后半集爆发了,因为他的心中尊重的信念再一次颠倒过来,原先砸烂的,现在又奉为经典,原先唾弃的,现在又引领潮流,原先追求的,现在早已弃之如草芥,一个国民党特务都看不下去了!他居然发出了怒吼而且掷地有声,字无骨骼为墨猪,人无骨骼呢?!谁能回答?!你们不是一直自称最有风骨吗?怎么自甘沦落,自扇耳光呢?!然而个人在时代面前是如此渺小,只有愤怒地吼出无力的讨伐,别人听不听,也只能随他去吧。

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认清了世界的真相你依然热爱生活。极少的人有如此崇高,当自己一生的努力被时代嘲弄,自己也唯有发泄式地自首而已。

此外,有人说冯静波和肖大力最后是同一个人,有道理,但肖大力因为教育程度所处位置导致自己思维层次更低些,大力能感受到痛苦却很少思考原因,冯静波深沉冷静却因此苦入骨髓,既是为自己,也是为这个民族和国家。

 3 ) 当王志文遇上刘佩琦,一部谍战剧,带你读懂那些年的中国……

1949年10月1日。当开国大典的炮声响起,冯静波正坐在北京土唐刀胡同包师傅的剃头铺里,和很多人一样,他也用理发的方式,迎接这座城市的又一次改朝换代。

只是,被问到是否换个新发型时,冯静波摆了摆手,口中吐出两个字:照旧。

同一天,进城干部、土唐刀胡同派出所长的肖大力,也正忙活着。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刚刚散去,忽然间,一个声音传进了他的耳朵。

“这礼炮,严格来说是山炮,这种炮它是炮身短,射程也短……”顺声望去,只见剃头铺里,冯静波正为街坊邻居作着科普。

一个教书匠何以对武器竟如此精通?1949年时复杂的形势令肖大力格外敏感,他盯上了冯静波,而后者正是代号5182的国民党潜伏特务。然而两人谁也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延续40年的较量。

这场较量,正是电视剧《无悔追踪》故事的主线,而两位处于巅峰期的主演王志文(饰演冯静波)、刘佩琦(饰演肖大力)更是让这部精彩的剧本绽放出最绚烂的光芒。

当警察遭遇特务,不折不扣的谍战剧情节,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一部如假包换的年代剧扑面而来。

冯静波、肖大力,以及土唐刀胡同的各色人等:车夫、学徒、剃头匠、磨刀师傅、家庭主妇……他们都是这座城市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然而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却又折射出这个国家历史的变迁。

伴随着开国大典的气势磅礴,小小的土唐刀胡同也一片火热,放眼望去,一切都是日新月异。

惜阴小学换上了全新的共和国地图,三轮车夫也有机会上了扫盲夜校,新成立的店员工会积极的推销着爱国公债,剃头铺学徒焕章更是胸带红花,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当然,最大快人心的还属恶霸“四阎王”的落网,公审大会后,“四阎王”被送交上级继续审讯,所有人都相信,这个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家伙,注定是死路一条。至于老百姓们,新的生活已经触手可及。

面对这一切,似乎只有肖大力还时刻保持着警惕,他紧盯着冯静波,为此,甚至和冯静波做上了邻居,住进了同一个四合院。但后者却始终没有任何动静。

抗美援朝,他谎称在院子里挖到一坛黄金,将上级发给他的活动经费捐给国家。

百花齐放,学校其他老师积极响应,他却始终低调,一语不发。

大炼钢铁,他积极参加劳动,悉心钻研技术,为学校完成指标贡献良多。

当然,极偶然的时刻,他多少还是露了马脚。在朝鲜战场上做了俘虏,失去了一条手臂的焕章历尽艰难终于回国,为了恢复因为这段经历而丢了的党籍,他请冯静波为他撰写思想汇报,申请恢复党籍。

“焕章啊,当敌人残酷的用严刑拷打你的时候,你想没想过去台湾?”冯静波问道。
“王八蛋才想去台湾呢!”焕章回答的斩钉截铁。

刻意的低调让冯静波在历次运动中得以幸免,即使是十年动乱,他也未遭遇太大冲击。讽刺的是,孜孜不倦的追查冯静波肖大力却因为经常收听电台,四处打听消息而被认定为特务,妻子含恨自尽,他也摔断双腿,落下残疾。

当然,胡同中多数人的生活并无变化,除了孩子们上山下乡,或者是其他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某天李三媳妇喊着叫大家伙早些上菜场:

早点去,去晚了就不卖了!今天下班早,他们砸北京市委去……

改革开放,面貌焕然一新,冯静波变身副校长,肖大力也重新披上警服。老对手依然相互较着劲,只是这个世界已悄然发生着变化。

焕章与当初相恋的朝鲜姑娘朴圣爱再续前缘,有意思的是,后者此时已是韩国公民,不过也亏得如此,两人很快就在土唐刀胡同过上了迟到的幸福生活。

学校里,文革时的当权派“旗袍陈”摇身一变,“荣升”为教育局长夫人,继续成为众多老师们巴结的对象。

当然,最令人跌破眼镜还是“四阎王”的卷土重来。原来,1960年被特赦后他去往香港,如今故地重游,早已从万人唾弃的“恶霸”华丽转身为众星捧月的“外商”,这一切,看得冯静波和肖大力义愤填膺,几十年里,俩人难得如此步调一致。

整部剧的最后结局,早在意料之中。历经风雨的冯静波选择了自首,是被肖大力的执着所感化?抑或是片子过审的情节需要?答案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潜伏”的近40年,冯静波什么都没做。然而,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冯静波还能做什么呢?或许,剧中肖大力的一段台词,是最好的注解。

我常想,叫敌人反对的,肯定是好事不是坏事。那要是敌人不反对的事,反过来他还热情的帮你张罗……这事就不好办了,要嘛,他就不是我们的敌人,要嘛,就是我们的大跃进搞错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曹曹和小章章,欢迎关注

 4 ) 一个文青眼中的冯先生

作为一个翻老片的文青儿,我相信,都是觉得冯静波更有代入感,更能理解,甚至到了最后即使冯静波找第三者,看不上自家的妻子,一直到最后也没等到我期盼的父女知心知底的一番长谈,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喜欢冯静波这位“敌方”特务、知识分子。

不怪别的,片里的人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令人看了心寒,看到最后,我能理解冯静波自我告发——其实冯静波有数次都想跟组织、跟肖大力谈了,(最后也是很好的机会,国共合作他放弃了自己的命运也许会为合作的友好填上一份力)——冯静波真是太像知识分子,太不像个特务了,他失败,他搞男女关系引人注目,他在大炼钢铁的时候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没给我出现一副《风筝》中傻儿的控诉和无奈中的清醒。不,他热衷地投入于一项又一项的运动中,几乎比他身边的人都投入,贡献了自家的炉砖又贡献自家的煤,大冷天的,他就这么挨过去了,挨习惯了。

冯静波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冲动,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博学多才,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给身边长大的孩子以好的影响,又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无能”,最后身边的几个孩子,他一个都无法做主,脚踏两条船的脚踏两条船,尖子生去当了兵,自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她不爱又无法给她一个孩子的丈夫只为了她也想结婚……他作遍了好事,也许真的是因为他的身份时刻提心吊胆,他“被迫”做了很多好事,但我也看到他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没有昧了良心,他或许就像是《潜伏之赤途》里郑君如的父母,帮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然而还是“国民党特务”。

我心寒,因为冯静波后来的潜伏过程,他是真心觉得就这样断线一辈子就好,当他一辈子的特级教师就好,他每次路过那黑底白字的对联时都要望一下,他真心觉得自己有罪,他的身份就是罪,他没有像风筝一样抛女弃家响应党的号召是罪(试想,如果他真的坦白从宽了,他真的能如片中的其他人那样有好下场么?他能挺过劳改么?他是否会跟《借枪》、《风筝》、《追捕》里的叛徒一样被迫一步步退让人性,供出其他的朋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他何罪之有?除了立场是错的,解放的那一刻他也就一位相信三民主义的教书匠、还掌握军事技能,这难道是他可以选的?这和红卫兵以家庭出身定人成分又有何别?然而他身边的人呢?他的妻子把他的身份告诉了女儿,让冯抗美自己决定拒绝了婚姻,之后又来怪冯静波,他的妻子怪他让她担心受怕了这么多年,他的女儿认为只有他向党彻底坦白她的梦想婚姻才有一线希望,更别说肖大力,彻头彻尾,您除了救了冯静波一次,您可还对冯静波有一个好脸色?

您是牺牲了很多,您牺牲难道是别人逼着你的?你没有想到电台不在冯静波手里,他要密码本没有用,然后研究了一本被人家扔掉的字典研究了一辈子。你本来想让大儿子拒绝和叶姑娘的亲事,一顺口你又答应了让人家赶紧办婚事。你自己决定“逃也要办案”,你的妻子死了,老母亲没加上最后一面,这难道都是冯静波逼得?难道人家敌方都是欠你的?你选择了一辈子都追查这件事,其他的都糊里糊涂,选了就没后悔的当儿,然而你是恨冯静波的,恨对方不第一时间就向你坦白,恨对方能力很强潜伏到最后也没被你抓到破绽,恨对方的每一次好意…….

开头我真的是绝对肖大力很可爱,到了十六七集的时候,我忍不住发了一条弹幕——【肖大力这种人,离他越远越好,越远越有福气】我为什么不喜欢肖大力?因为他像是在赌桌上一点点把自己输光、输得底儿掉还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太多啦,一定要继续投入,然后翻盘的赌徒。因为肖大力仿佛是坐在读桌牌,看着冯静波,一副【我都牺牲了这么多你还不让我赢】的道德审判。

风筝说得好,这是敌我关系。黎明之前说得好,他们是各为其主,又有大势所趋。

我是看过一本史建全先生所写的书,回头来专门找史先生的作品的,看了这部作品,觉得史先生绝对配得上两只大拇指,看它绝没有浪费我的十几个小时。

 5 ) 山顶上的人——重看《无悔追踪》

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公安反特题材电视剧《无悔追踪》,尽管出自著名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有着公安部这样特殊背景的官方背书,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在国内引发太大的反响。多年以后,当这部当年被埋没的精品剧作被有心人重新发掘,人们发现无论是对共和国史见微知著的描绘,还是在理想主义化角色的塑造方面,它都做出了国产电视剧中少有的深入探索。

《无悔追踪》的故事由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北京土唐刀胡同的民警肖大力在巡逻中发现辖区内一位名叫冯静波的小学教师形迹可疑,为了查清冯的真实身份,肖与冯展开了数十年的较量,在这期间,新中国在风雨坎坷中奋力前行,两个人以及他们各自家庭的命运也因此历经种种辗转反复。然而尽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却始终都坚守着各自的初心和信仰。

一、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按照主旋律作品的传统创作规律,最稳妥保险的做法是为典型角色立传,塑造一位遍布闪光点的正面先进人物。但《无悔追踪》却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了“一正一反”的双雄对决模式来编纂故事。剧中为民警肖大力设置了一位缠斗数十年的“对手”——小学教师冯静波,冯静波这一“反派”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特务之外,他还兼具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如果对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的历史稍有了解,便会意识到这样一位身兼双重身份的“反派”角色,注定将呈现出一种与过往同类作品截然不同的复杂性。

作为一部主旋律“命题作文”,本剧创作的本意自然在于歌颂肖大力式的,忠于共产主义信仰,为了探求真相矢志不渝,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基层民警,但由于剧本的创作者本身就是知识分子,加之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在建国后数十年的社会运动中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冲击,这就让编导在有意无意间将自身对于过去历史事件的种种反思,自我思想变化的轨迹,自我性格弱点的批判,包括对理想化人格的想象,统统投射到了冯静波这一角色身上。尽管冯在剧中未免被塑造得有些过于全能( 虽然他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地理教师,但他却在文学、语言学、历史、经济等方面均显示出一定造诣,甚至对自然科学和手工发明也极为擅长),但他在剧中数十年间种种细微的心理变化,的确反映出了跨越新旧两代社会的一批知识分子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一点,在剧作的前半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整部剧作所抱持的知识分子视角(主要是前半部分)与所呈现出的知识分子气质是相当明显的。这点一方面体现在编导对于各种特定历史时间段与历史事件的高度敏感,该剧的剧本创作始终保有一种强烈的自觉书写历史的意识,通过各种方式(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将新中国四十年的历史浓缩其中,表面看来是胡同里几位街坊的琐碎日常,实际上却已暗暗写就了一部国史。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对历史见微知著的还原,其实是沿袭了《茶馆》的叙事传统,为老舍先生的这部名作进行了一番续写。倘若对共和国成立后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所了解,对片中那些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插笔闲话,就会更加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剧作在角色对话中还安插了大量各种对于语言学、文学、古典音乐、美术等方面知识的展示,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卖弄学识“掉书袋”的嫌疑,但在这些桥段其中,也不乏编导从知识分子视角出发,借助“旧人”之口对“新世”之事所发表的独到见解。

通过片中有限的线索加以还原,可以看到,冯静波属于典型的民国知识分子,他既怀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民兼济苍生实现天下大同的宏愿,同时又在青年时代接受了三民主义的熏陶,将实现民权民生作为自己更为切实的奋斗目标。于他而言,在新旧政权交替之时“不合时宜”地接受“委任”,伺机反攻,过一种“演员”和“苦行僧”的生活,本质上是对自我信仰坚定与否的极致考验。但当他走入新社会,亲身经历了建国初期各项社会运动的洗礼,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他开始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思想与他最初的信仰事实上存在相当多的重合之处。出于一种自我认识水平上的革新,也同时出于一种追求世俗层面个人幸福的需要,他试图坦白真相,回归正常人的生活,但随后一系列更为剧烈社会运动所带来的震荡打破了他的幻想。期间种种社会运动的残酷景象,加上他始终未曾公开的特殊身份,让他反而要比身边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安然度过一次次冲击,坚持到新时代的来临。

二、一个“轴人”

在剧作的前半部分,整个故事的叙事重心更偏向于冯静波。肖大力虽然贵为本剧的第一主角,却更多是以冯的对立面与追逐者的形象而存在,其个人性格中的独特闪光点并未有过多的呈现,此时的他只能算是一个尽职热心的基层民警。直至剧情推进至大跃进、文革等社会运动渐次发生,肖大力这一角色的亮点才逐渐显现,整个故事的叙事重心也开始向肖转移:在一个理性渐失全民癫狂的非常时期,他却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质疑放卫星浮夸风。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被红卫兵围攻,进而被诬陷为国民党潜伏特务。被错误下放后仍然不放弃对冯案的追索,从而不幸遭遇家庭的巨大变故与个人身心的巨大痛苦。文革结束后放弃对于名利的追求,甘心扎根基层,将探寻真相作为自己的毕生心愿。他将对责任心的坚守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首要原则,哪怕为此落后于时代,过一种物质清贫的生活。

与时常因为自我反思陷入痛苦纠结状态的冯静波不同,出身于底层,成长于体制内的肖大力属于那种认死理一根筋的“轴人”,支配他种种语言与行动的原则是对于探求真相本身的执着以及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无限忠诚。在建国伊始的十余年,这种原则普遍的存在于社会中,肖的面目与芸芸众生并无太大分别。但当社会运动的飓风将众人尽皆席卷其中,人性深处的恶之花被浇灌后肆意绽放,造化弄人,肖大力没能抓到冯静波,反而自己却莫名其妙成为了被追捕的对象。飓风结束之后,以反思为名,曾经神圣的信仰大厦尽数崩塌,此时坚持留在“原地”的肖大力反而成为了不合群的一个。如果说,剧作前半部分是藉由对社会运动的切片式微观展现来反思历史,到了进入八十年代的后半部分,剧作的反思对象则变为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社会的迅即转向带来人们身份的巨大变化,肖大力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但他周围的人们却选择了与时俱进。当年的国民党特务摇身一变,成了需要团结的爱国统战对象,当年迫害自己妻子的人,成了教育局局长夫人,海外关系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出卖肉体成了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人们疯狂的向“钱”看齐,肖的“迂腐”反倒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肖大力(包括冯静波)由一系列社会现象生发出强烈的失落感与疑惑感,所指向的其实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在追求物质富足成为主流话语的当下,信仰与理想这些精神层面的追求是否还有价值?这一问题曾经在上世纪末引发过一次社会性的讨论,譬如造导弹与卖茶叶蛋哪个更有意义?尽管今天看来,当年那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言自明,掌握知识早已成为这个时代谋求物质富庶的主要途径。但如果我们将“导弹”从知识进一步引申为精神世界,那么当年的讨论仍然并不过时。

三、山顶与山间

可以肯定的是,本剧成功塑造出了两个看似价值观截然相反,但又都具有高度理想主义色彩的主角。肖大力和冯静波,他们之间追逐者与罪人的人物关系设置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维克多·雨果的经典之作《悲惨世界》。冯静波正如犯下无心之罪的冉·阿让,以兢兢业业从事教育工作的方式“洗罪”,用大半生时间完成了自我的灵魂改造,实现了对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由本能的敌视抗拒到发自内心接受认同的巨大转变,但在内心深处,他同时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所应坚持的底线和操守。另外一边,肖大力则如将法律和正义视为无上之物的沙威,终其一生对自己的对手冯静波穷追不舍,坚信“他当一天王八就得驮一天碑”。和沙威一样,肖大力的信仰在剧中也经历了来自外界与内心的种种冲击,但与因被冉·阿让搭救导致信仰崩溃,最终自杀的沙威不同,肖经受住了这些考验,把追逐真相作为了自己人生最后的追求。但他的追逐又不完全是不近人情,没有丝毫烟火气的。经过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肖家和冯家这对街坊邻居,早已从两家活成了一家。肖追逐冯,是因为他心中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和对公安事业的热爱,但他不去主动揭发冯,是因为他始终坚信执法必须基于明确的证据,不能用无端的主观揣测加以定罪。更为重要的是,与冯一样,肖在内心中同样保有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良知,这种良知因为社会运动本身呈现出的非常态得以被激发。剧作尾声,冯静波的妻子柳叶眉告诉冯,肖大力其实一早就知道冯的真实身份,但肖不忍心毁掉一个与自己同为邻里数十年的家庭,最终选择隐忍观察,而这一等,就是足足四十年。

如果单纯用阶级观点加以区分,肖和冯确实是身处对立阵营的敌人,但如果用人性论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们实际上却是同一种人格的一体两面。他们在骨子里都对自己认定的信仰无比忠贞,不轻易因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站在各自所处的山巅遥遥相望,尽管起初看似相距甚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却在精神气质层面产生愈来愈强的共鸣,对于对方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共鸣与认可所基于的,正是他们对各自信仰的忠诚与执着。

肖大力最为耀眼之处乃是对真相孜孜不倦的探寻和对所从事公安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他的固执除了是一种塑造主旋律正面角色的需要,也暗含着编导对于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条件迅速改善对人们精神世界严重冲击带来的深重忧虑。剧作的后半段虽然更多聚焦于基层民警,但编导在骨子里仍然忘记不了自己的知识分子本色,试图借角色之口发出重利亦不能轻义的呼吁。对信仰的执着同样也体现在冯静波身上,尽管历经多次社会运动的洗礼,但他在内心中始终坚持着一份传统知识分子式的道德操守——保持人格的尊严与独立性,不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攀附权贵或欺凌弱者,心系天下的安危与百姓的疾苦。在多年的相处中,冯逐渐在肖的身上看到了与自己趋同的一面,意识到自己心怀的理想在一个新时代同样有实现的可能。但肖和冯对于各自内心信仰的执着,又决定了他们无法将这段敌对关系,将他们各自担负的使命真正放下。虽然他们共同携手走过了荆棘密布的山谷,迎来了阳光普照的日子,但他们仍然要对历史有一个交代,因为他们都是忠于内心的理想主义者。冯静波最后选择认罪,既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一种赎罪,让自己从数十年的压抑中彻底解脱,也是对自己的对手和朋友肖大力的一种成全,这是对他最好的一种致敬。

如果说肖和冯是两座信奉着各自信仰,不愿因外界的风吹雨打而折腰的山峰,那么在两山之间生存着的,更多是被时代裹挟着的凡夫俗子。他们有的在非常时期乘他人之危,做出落井下石的勾当,有的在他人落难之时挺身而出,不经意间闪耀出人性之光,有的善于揣摩风向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有的终其一生得不到体制信任郁郁不得志。他们如这片土地上数千年来生存着的大多数一样,秉承着利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价值观,他们的行为既可以被讥讽为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也可以被褒奖为与时俱进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群小人物和普通人在大时代的浮沉中为了努力求生基于本能所作出的选择,无法简单的超越时代,用正确谬误的两元标准加以评判,他们各自的选择因为历史的走向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同样是这个国家历史中不容被忽略的一页。但也正因为大多数人如此,方才显示出极少数理想主义者的宝贵价值。

英雄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恰恰是因为他们敢于言庸人之不敢言,行庸人之不敢行。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永远说着“正确”的语言,站在“正确”的立场,让自己在任何时候永远显得光辉伟大的利己主义者。相反,最欠缺也最为可贵的,恰恰是那些能够将自己认定的信仰从始至终坚持到底,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傻子”。肖大力和冯静波对于各自理想的坚持,让他们在社会运动中蒙受了不应蒙受之苦难,也让他们于新时代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但他们最终战胜了这种困惑,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这就是他们最为伟大的地方。

 6 ) 成心的,太成心了

重新刷了一遍这部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剧。

现在看,到处都是让人会心的嗲和成心。

巅峰时期的王志文演一个深潜特务冯静波,木秀于林的风姿(毛衣秋裤倒夜壶都难掩性感),无所不知的头脑,温和知礼好教养,为人还发自肺腑地正直。在水深火热的公共生活里也会喊口号表演,但就是比别人多了一分藏着的气质,文本意义上因为他是特务,然而影像表现上这种“藏着”让人感到的是人物的出离和藐视。

这样美好的一个人(特务!)在深夜里收听莫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序曲,还是以“致5182号”的方式专门播送给他一个人的,庄严,深沉,带着短波收音特有的缥缈,谁见幽人独往来,真是太嗲了!

楼下监听的人民警察肖大力也为这音乐销魂了(尽管文本意义上他认为音乐里编码了敌人的秘密),白天茶饭不思,苦忆旋律而不得,去找音乐老师:

“你哼的这是《天仙配》?”

“不是不是,是这调子…”

“《夫妻识字》?”

“不是不是,是这味儿…”

“《小二黑结婚》…《王大妈要和平》?”

到这里已经要笑死了,还没完。肖大力终于想出了旋律,音乐老师告诉他这叫《展览会上的图画》,作曲家叫穆索尔斯基。

肖大力:“图画…画图…这和地图有什么关系?。。。这个姓穆的是孟什维克,还是布尔什维克?”

编剧实在太成心了。

肖大力后来私拆了情人致冯静波的情书,认为信里提到的莱蒙托夫太可疑了,肖的老婆亚琴实在看不下去,拍案道:“莱蒙托夫既不是孟什维克也不是布尔什维克,他死的时候列宁都还没出生!”

亚琴嫁给肖大力,是城里女学生嫁给进城老干部的标配,夫妻恩爱,但她的温柔都是不自觉地向着冯老师的,太微妙。

该剧塑造人物的能力,像是随便吹口气就出来一群极生动又极典型的时代中的中国人形象,跟戏份多少无关。交错的人物关系和跌宕的命运流转,极致到不可能,但你知道曾经的现实就是这么完蛋到不可能。

可贵的是该剧的品格,虽然处处成心,但并没有愤世的刻薄。片尾曲中说“假如还有来世,我会不会再这样蹉跎”,像千帆过尽,唯有一声轻叹。

 短评

现代版《茶馆》既视感 此剧能解禁倒是出乎意料 原来早就有内容大于形式的好东西应了勒庞《乌合之众》里的那句:谁向群众提供幻觉 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

7分钟前
  • 木有碗碗
  • 力荐

双主人公模式,表演精彩绝伦。无谓的意识形态之争消耗了多少人的青春。2013(39)

11分钟前
  • 江流苏
  • 推荐

反特外衣掩盖的三十年国史,制作考究、细节精湛。润物无声,敌人被改造成新人,干部却蜕化为商贾。尺度之大,实属罕见。强推一把。

16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编年体新中国史记,优秀的年代剧。王志文瘦削而硬朗,那种俊气很有味道。两个人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搭进去一辈子。当年要抓的四阎王后来又成了争相合作的对象,历史真是爱开玩笑,可是,苦了那些认真的人。

17分钟前
  • 小鹿
  • 力荐

披着谍战剧外衣的历史剧,让人实实地看着心塞。时间会改变人,戏里,两位男主角到最后说起话来都有了对方的腔调,戏外,就连今天的我都比二十年前要难理解这出戏。今后恐怕就更难了吧。

20分钟前
  • 馋猫麦昆
  • 推荐

最近沉迷于这种“这tm也能过审”的片子无法自拔

22分钟前
  • 四百击未完待续
  • 力荐

不比现今的《北平无战事》要差,反倒较之更接地气儿,近乎直追张黎的《大明王朝》,历史细节在一群老百姓的生活影像中不动声色地徐徐展开……肖大力和冯静波的角色设定极富意味,刘佩琦和王志文的表演也都堪称妙绝,沙威注定是表象之下的配角,冉·阿让才是真正的主角!京味儿配角们亦极出彩!神编剧!

25分钟前
  • 念东
  • 力荐

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28分钟前
  • WANGWEI_99
  • 力荐

有人骂烂尾?各位,结尾年份是1988年啊。再写下去,冯静波的三观会被颠覆,然后得道入魔,成为丁元英(推荐《天道》)

31分钟前
  • 灭蛆狂魔
  • 力荐

最近在重看,从政权更替到三反五反,从大跃进到文革,从抓特务到互相揭发互相监听,每看一集,都觉得是讽刺。

33分钟前
  • 碧梧
  • 力荐

我们以为荒唐的过去真的不会重来吗?谁知道呢?以及,忙着大炼顾不上间谍活动这种梗还真是个老梗。

36分钟前
  • Kristofferson
  • 力荐

故事略有瑕疵,且80年代的部分有点乱,但毫不影响这部剧的品质,演员的台词、走位、摄影运镜,还有剪辑都是电影级别的,最重要的是浓缩了解放后40年的各种事件,包括反右、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相当写实,里面好几个配角戏份不多,但刻画得极精彩,现如今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剧了

37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外壳是谍战剧,内核却是货真价实的年代剧,不乏有模有眼的讽刺,绝了。

39分钟前
  • z先森
  • 力荐

大陆电视剧无出其右者

42分钟前
  • Beth
  • 力荐

这是一部新中国编年体《史纪》,这是一部胡同版《茶馆》,这是一部国共合作的《悲惨世界》,这是一份社会主义试验结果报告,这是一个计划经济让人失业市场经济让人活命的调研,这是一份两代知识青年被政党裹挟沦为棋子而毁灭的实录,这是时代投击者与信仰坚守者的对比,这是一场对政权的质疑与护卫的辩论。———向老辈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致敬,向历史致敬,向编剧致敬!

47分钟前
  • wsjzm88
  • 力荐

极好的立意。难得是不光有立意还有成熟的技巧和强大的阵容去完成它。极赞。

50分钟前
  • 幸福的大麦茶
  • 力荐

1995年的神剧,台词没有一句废话,镜头没有一个多余。随便哪个配角的演技,都能完爆现在的小鲜肉。精品是不分年份的。

51分钟前
  • 冷酷市民刘先生
  • 力荐

看完了,竟然有一种茫然感,空落落的,电视剧没有任何歌颂,根本不是什么谍战剧,就是平直真实的叙述了建国以后每个重要时间节点,领导人的领导决策,当时的人在做什么,在干什么,在想什么,真实的可怕,意识形态真的有意思,你站在哪个立场,哪怕你是好人,无论怎样两个人都不可能和平共处,人真的是很卑微,为了心中的信仰,自己生活的快乐幸福都不重要,冯静波40年特务,愣是一件特务事情没有做,战战兢兢,虽然满腹才华,傲骨,可是也是自私自利,肖大力为了认证他自己是对的,他心里信仰的不倒塌,40年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浑噩不知,可悲可笑可叹,不敢说太多,这就是我的祖国,我热爱的祖国,我想说一些更想说的话,可是我不敢发出太多的声音,我爱我的祖国,可我不喜欢意识形态,太假太空。

56分钟前
  • Simple Life
  • 力荐

能看到这种剧,就像走路捡了金子一样的

58分钟前
  • wangzhen1116
  • 力荐

一部极为出色的电视剧,出色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这可能是最不像谍战剧的谍战剧,而谍战又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这部剧唯一的失误,就是暴露了李冰冰的年龄。。。

1小时前
  • 贝果在唱歌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