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战争片其它1956

主演: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梅尔·费勒,维托里奥·加斯曼,赫伯特·罗姆,奥斯卡·霍莫尔卡,安妮塔·艾克伯格,赫尔穆特·丹丁,托里奥·卡米纳提,巴里·琼斯,麦莉·韦特尔,杰瑞米·布雷特

导演:金·维多

 剧照

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2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3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4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5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6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3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4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5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6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7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8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19战争与和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4

详细剧情

  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控制大部分的欧洲国家。在为数不多未被征服的国家中,俄国打算联合奥地利一起进行殊死抵抗。贵族安德烈公爵(梅尔·弗尔 Mel Ferrer 饰)就是这样怀揣一腔抱负的俄国军官。然而安德烈的挚友皮埃尔公爵(亨利·方达 Henry Fonda 饰)却毫不关心战事。他在父亲临终前成为遗产继承人,与贵族之女海伦(安妮塔·艾克伯格 Anita Ekberg 饰)结婚,却在婚后不久发现性格不合而分居。安德烈战役失败被释放归家看望难产而死的妻子。几个月后,彼埃尔与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猎,叫上了安德烈。安德烈对伯爵的女儿娜塔莎(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饰)一见钟情。不久,娜塔莎接受了安德烈的求婚,然而安德烈很快重返军队。海伦的弟弟阿纳托里趁虚而入,骗得娜塔莎的爱,唆使娜塔莎与他私奔。俄法战争开始,娜塔莎遇到了深受重伤的安德烈,安德烈在临死前原谅了娜塔莎的背叛。战争结束后,皮埃尔回到了莫斯科,与娜塔莎结合在了一起。

 长篇影评

 1 ) 看片笔记:或许是百年第一的影视文学巅峰

2019年CC发行的2017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2k修复双碟蓝光,9.5分+ 用了4个晚上看完这部7小时的史诗片(正好对应四部曲),明显感觉它的优点和缺憾一样显著。当历史的车轮碾展了50年的光阴,现在的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冷战的年代,恐怖政治和残酷经济上的博弈与制裁在不经意间滋养了一个帝国的文艺野心,最终催生了这样一部影史上投资最大(至少到目前为止,也基本绝后),同时思想上又最为深刻(托翁的原作毫无疑问可以位列西方近代文学的金字塔尖)的改编影视作品。俄国人那种想成为世界霸主(可惜当时不是)的姿态在此表现为对原著丧心病狂(褒义)的忠实与还原,以及不计任何成本的制作投入,所以从技术角度而言,此片的艺术,摄影,服装,道具…还有选角(!!),都属于不能更一流的顶级;但同时,这仿佛又是一部拍摄给俄国自己人和那些阅读过托翁原著的“粉丝向”电影,剧情推进上的迅猛(不可避免的砍掉很多原著支线,次要人物与情节)会使得路人容易看得一头雾水,搞不清人物关系。不过,邦达丘克能够不可思议地将130万文字浓缩成主线不散的7个小时,当我阅读原著脑海中唤起的所有浮想联翩最终惊叹地发现在荧幕上呈现出100%(很多地方可以说是150%,甚至200%)的璀璨时光之际,不得不感叹,这样的电影恐怕是再也不会有(没人敢拍)了 以下是针对四部曲一些简单的看片笔记 第一部:博尔孔斯基 1,片头上帝之眼俯拍的天空镜头,配合混声合唱的优美旋律,史诗气质展露无遗(以上帝之眼结束也太过震撼) 2,娜塔莎第一次出场,镜头仿佛借鉴《马里昂巴》 3,两军对决运用比较欢快的军乐声也属别出心裁,战场的大全景让我想到《一个国家的诞生》 4,人物太贴合原著了(海伦除外,这个彼得堡最美的女人选角显得老气),只是对于不熟悉原著的人来说,故事进程实在快(时间所限,叙事的无奈是我觉得唯一缺憾之处。相比来说,我国将《红楼梦》拍成连续剧在剧情的舒展上就好很多) 5,皮埃尔和海伦被订婚的一幕,镜头设计颇具想象 6,电影的旁白更增加了作品意识流的气质

第二部:罗斯托娃

1,娜塔莎第一次参加的舞会,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奢华的夜晚 2,娜塔莎在舞会上望着镜子的构图真仿佛一幅图画,而她与博尔孔斯基公爵的起舞让人感动得要落下眼泪 3,此部中,博尔孔斯基,皮埃尔,娜塔莎的三角构图第一次出现,遍观后两部,也再无踪迹可寻

第三部:1812 1,老博尔孔斯基去世时的音乐,是全篇最优美的旋律之一,在第四部中,将这个抒情主题继续发展 2,1812年的波罗底诺决战,可能是电影史上实拍战争场面能达到的最顶峰 3,最后尸横遍野的一幕足比1939年《乱世佳人》的俯升镜头更凄惨震撼

第四部:别祖霍夫

1,焚烧莫斯科有一桢仿佛使用了默片手法。同时证明了靠举国的财力,电影效果可以进入到让人望尘莫及的境界

2,摄影宛如油画

3,彼佳的死运用黑白画面,也许是对无数如此年轻生命死于战争最真实惋惜的哀悼吧

4,当最后俄国兵与法国兵筑起了民间意义上的和解,我们还是用库图佐夫的一句台词来总结这发人深省的觉悟吧:

我们都是人!

2k修复的效果通过蓝光在电视上已然十足惊艳,期待2020年的上海电影节上,这部历史的《战争》能给我们带来未来永久的《和平》

今年是托尔斯泰逝世110周年,去年2019是战争与和平完稿150周年

补充:

CC蓝光,碟一花絮,德国1966年纪录片《制作战争与和平》提到:

1,海伦的扮演者竟然是导演的妻子(这也就可以理解了-_-)

2,娜塔莎的演员,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竟然和奥黛丽•赫本一样,之前是舞者,也几乎没有出演电影的经验。真是冥冥中的巧合

CC蓝光,碟二花絮,电影史学者Denise J. Youngblood提到

1,两位男主角关系并不好,因为博尔孔斯基的扮演者并非第一选择,原来演员退出之后,文化部长指定吉洪诺夫扮演的。邦达丘克与吉洪诺夫虽为同学,但认为他不会演戏,所以现场对其苛责颇多

(邦达丘克与卡司/制作团队,好些人的关系都不好)

2,各家博物馆被要求一定要出借馆藏宝贝用于影片拍摄(所以影片中看到很多的物品是真的历史藏品),Youngblood说该片比较合理的成本(用现在货币)是7亿美金以上

3,邦达丘克本来想以上下部发行,但莫斯科制片厂最后改成现在的四部曲发行,可惜后两部反响不如前两部,Youngblood说也可能与那个年代电视兴起,大家不再去电影院有关

2019年是导演邦达丘克(孤独凄凉地)逝世25周年,这套蓝光的发行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纪念吧

 2 ) 记忆中的两版《战争与和平》

小时候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老爷爷的那四大本砖头似的《战争与和平》,立马被拍晕了,其后遗症便是令我至今都不能下决心去读完这部旷世巨著,但根据原著拍摄的同名电影我倒是认认真真看过两部。
一部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拍摄的由亨利•方达、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战争与和平》。
另一部是由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分四集,共六个多小时。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美国版将一部气势恢弘的名著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去掉了太多历史背景,太多深沉的思考,太多战争场面,让几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安德烈公爵和娜塔莎的性格发展都没有了根基,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这一方面,除了电影时间短,容量有限外,我总觉得,天性乐观到几近没心没肺的美国人在理解那种既深沉又敏感,既理性又感性的俄罗斯性格方面恐怕是存在先天障碍的。
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充分调动了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以恢宏的气势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再现了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的宏大画面,那场面即使放到今天也可以与《指环王》媲美。演员的外形和气质都很符合原著,特别是里面的娜塔莎,温润美丽,活泼善良,我认为比美国版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娜塔莎更有说服力,本片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也是主演之一。难怪该片能获得1969年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的配音亦是上海译制片厂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片中为安德烈公爵的配音,杨成纯老师淡淡的声音高贵、理性、自然、干净,生动地刻画出这个俄罗斯贵族的心路历程。

 3 ) 不要用简单的渣不渣来评判安德烈和皮埃尔,他们两人是一体两面

托尔斯泰的人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向前发展的,还是看原著吧,安德烈刚出场时显得冷酷不近人情,但他在痛苦和磨难中不断成长,他是托尔斯泰心中俄罗斯贵族青年的理想化身,百折不回地探索着民族命运的知识青年和进步贵族的缩影,有俄国民族英雄巴格拉季昂亲王和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影子,也是托翁心中接近理想化的自己。
皮埃尔则是在经历中不断抛弃自己内心的那些软弱,渐渐地接近人民,亲近生活,从最初踌躇满志地试图改革却毫不意外地失败而到最后付诸于十二月党人起义的行动。
安德烈和皮埃尔是既是对比也是在心灵上的一体两面,何况他们彼此深爱对方,完全没必要拿一个去贬另一个,他们的心灵从根本上讲是相通的,所以安德烈会不自觉地亲近来自下里巴人的炮兵图申,会觉得自己团队里的军官士兵们比上层贵族们更可爱,所以皮埃尔会那么深刻地觉得宽容善良的农民普拉东是一个真正的圣徒。
他们以不同方式去探索民族命运去接近下层人民,他们都是思想者和探索着,只不过安德烈最终永远地飞向那片天空,皮埃尔落了地,开始踏实地生活。

 4 ) 战争与和平——电影艺术的顶峰

前苏联经八年时间的筹备,用了五年时间拍摄,动用了十万军队,耗资五亿多美元拍出的这部电影实在太精彩了。托尔斯泰同情深爱他的人民,讴歌他们为把侵略者逐出国门不惜牺牲英勇奋战的爱国精神;他赞美严峻正直坚持自己人生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安德烈公爵,肯定表面木呐内心真诚善良孜孜不倦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的彼挨尔,理解美丽善良追求理想生活和爱情在经过战争洗礼而成熟的娜塔莎。他鄙视无德无才的沙皇和以华西里公爵为代表的荒淫的上层贵族;鞭挞骄奢淫逸的爱伦公爵小姐。他热情歌颂内心始终燃烧着对祖国大地和人民的爱的统帅库图索夫和勇敢忠厚的下级军官杰尼索夫。对拿破伦,也不是完全否定,而肯定他的人格魅力,也给亮点与刚愎自用的老保尔康斯基公爵。我想,托尔斯泰是含着眼泪写年幼天真的小彼佳第一次出征就惨死在沙场,以此,他表明,他反对一切战争。这些,影片都忠于原著,充分表现了出来。影片忠于原著,以浩大逼真的场面再现了奥斯特利茨和鲍罗金诺战役,这既是众多人物的舞台,也使影片非常有看头。 就象托尔斯泰的原著是文学的顶峰一样,这部电影,也完全当得起电影艺术的顶峰。

 5 ) 痛苦但未必崇高

长周末用2天的时间在HBO Max看完了这部长篇电影,有非常多的想法想记录和分享,所以觉得还是写出来比较好。

托尔斯泰的作品我看过很多,大部分我都很喜欢,而《战争与和平》是我最喜欢的。在看这一部苏联的《战争与和平》之前我也看过一些其他由托尔斯泰改编的电影,比如说《安娜·卡列尼娜》,但我觉得都很不如人意,根本没有触及到原作的核心思想。这部1965年的《战争与和平》可谓是超出我想象的好,甚至扩展了我对于原作的理解。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出众的几点是:1.电影是一种和小说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但是此片做到了将原著中主角的一些哲学和生命的思考不尴尬和突兀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没有预期它能够达到的。2.前苏联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使得这部电影里面的战争场面可谓是前无古人,目前没有来者的宏大和壮观。很大程度上呈现了我对于书中战争的想象。3.超越原著和文字之外,这部电影对于19世纪初俄罗斯风貌人文刻画,非常地动人。比如说娜塔莎一家去乡下打猎,在小木屋里面吃饭,唱歌,跳舞的描绘,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还有在战场上有专门拍到哥萨克的勇士们,对于我这样非俄罗斯的人的观众,可以说是对于原文本从视觉上多元的扩充。

当然虽然是7个小时的电影,还是有点难涵盖原著中上千页五六百个人物的命运,这个电影还是有一些缺点。我觉得最大三个缺点是:1.总的来说前两部精彩过后面两部。在后面两部里面,皮埃尔有点沦为工具人,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角色。2.因为篇幅原因,角色的一些行为和心理还是没有办法展开的。比如说安德烈公爵为什么会反感怀孕的妻子Lisa,电影里面对他的心态的刻画有点草率。3.原著里面花了非常多的篇幅去推理和解释托尔斯泰所持的“历史不是由几个重要人物创造的,而是由无数人共同推进”的价值观。可以这个电影缺少对这一点的刻画,可能只有在最后一两分钟里面有蜻蜓点水一下。

接下来我想展开聊一聊我对原著和这部电影更细节的思考。

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喜欢《战争与和平》多过《安娜·卡列尼娜》很大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战争与和平》作为一个小说对于角色的完成度更高。《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的两个男主角,弗龙斯基比较缺少个人的思考,而列文又太多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让托尔斯泰无法自由把列文创造成一个小说角色。同样,列文的老婆吉娣对应的是托尔斯泰的老婆,这也一定程度上较少了托尔斯泰对她的创造性。而《战争与和平》里面的安德烈和皮埃尔,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两个非常饱满的理想化小说角色。娜塔莎也可以说是集中了托尔斯泰对于一个那个时代“完美”俄罗斯女性的想象。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几分钟,皮埃尔见到娜塔莎,屏幕里面闪回娜塔莎从12岁到20岁的那些镜头,我就忍不住哭了。娜塔莎有她作为那个时代女性的局限性,但看到她从童年,到情窦初开,到遇到第一个挚爱安德烈,再到国破家亡,再到最后,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俄罗斯女性的人生,包括《日瓦戈医生》里面的娜拉。虽然她们来不同的阶级,生活在不同的年代。

安德烈和皮埃尔作为两个“完美”且几乎是对立的文艺角色,到昨天我才意识到,仿佛我和托尔斯泰还有其他人都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摆动。如果选择成为安德烈,就很难安于和丽莎或者娜塔莎平凡的家庭生活;如果选择成为皮埃尔,可能时常会质疑自己,觉得自己碌碌无为。在最后我们会在这两个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成为安德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有限,无法达到期待的崇高,而失去对生命的期待。

Again,就像我最开始说的,我觉得皮埃尔在第三部和第四部里面沦为工具人。无论是他去战场,还是留在莫斯科想要行刺拿破仑,都是为了剧情发展而刻意为之的。我实在能以理解他怎么能在最血腥的战役之前,跑到前线去乱窜,还能够找到安德烈跟他聊天,最后还毫发无伤地回到莫斯科。而他在莫斯科沦陷之后留在莫斯科,也似乎像一个没头苍蝇,到处乱蹿,并没有任何组织帮助或接近拿破仑的计划。电影没有给皮埃尔的心理状态和决定提供足够的context,包括他加入共济会或者他对某些哲学思考的狂热。我觉得电影导演是想用皮埃尔来展开刻画战场和莫斯科沦陷之后的炼狱。但是我不是很认同这样的方式。我觉得这样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皮埃尔这个角色的完整性,而且让我觉得这几场戏都很尴尬。

我认为对于安德烈和皮埃尔这个两个角色,或者说这一个硬币的两面,贯穿全文/电影,最重要的主题是: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都很艰难地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有的人醉心名利,有的人纵情酒色,有的人疲于“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有的人献身于宗教,等等。

我第一次看《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十八岁,看到安德烈负伤后和娜塔莎重聚,逐渐康复时却有了新的觉醒而失去了对活下去的意愿,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可以放弃儿子妹妹娜塔莎和朋友们。时隔多年,我渐渐能够理解为什么他面对挚爱,可以失去活下去的意愿。对于安德烈来说,在那个时候,他可能意识到他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荣耀都是浮云。而他一直都不是一个享受于世俗家庭生活的人。但我还不太明白他新的觉醒是什么。

而皮埃尔呢?他会一直思考活着的意义。但无论他能不能够进步,能不能够想出来,他是可以享受安德烈不能享受的躺平和家庭生活的。皮埃尔经常随波逐流,不push himself,不怪自己,没有strong ego,也不怨恨别人。对于皮埃尔来说,他可以忍受活着这件事情本身,而安德烈不行。

爱情

之前我看托尔斯泰的作品,都觉得他写的爱情很干瘪,甚至我都无法感受到为什么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人之间有那么无法被阻止的吸引力。但我觉得这一部《战争与和平》电影将里面各种爱情诠释的非常好。特别是娜塔莎这一条故事线:从她12岁和表哥情窦初开接吻,到在盛大舞会与安德烈跳舞,也被其他各种男子爱慕,再到她被阿纳托里诱惑......

特别是娜塔莎跟安德烈在舞会上倾心的那出戏,我觉得很让人心动。但很明显,他们这样的倾心是非常冲动和盲目的。可能冲动和盲目才是爱情的本质。当安德烈终于到娜塔莎家向她求婚的时候,他马上又感到他怜悯她的童真和脆弱。与安德烈和皮埃尔的连结不同,娜塔莎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是无法理解安德烈的。当然其实我觉得皮埃尔和安德烈也是互相无法理解的,朋友只是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说都是自说自话。

我十八岁的时候觉得娜塔莎不能等安德烈一年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安排。如果用一年的等待换得真爱,这个选择实在是太容易了。而当我二十八岁在一个需要等待的relationship当中的时候,我发现其中的困难不是线性的时间可以衡量的。更不要说十几岁的贵族少女娜塔莎,除了想念她的爱情,这一年中也没有其他可以分心的。

当安德烈再次在战争中受伤,他们重逢的时候,娜塔莎经历了很多不再是之前那个孩子。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他们爱彼此更多了。但这种爱已经超越爱情了。

再看托尔斯泰其他的爱情:皮埃尔和娜塔莎,安娜和弗龙斯基,列文和吉娣(托尔斯泰和他老婆)。很多时候他们关系的发展都是始料未及的。

如果再扩展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实在有太多种不同的开始和结局。身在其中的人,很难看得清自己在哪里,想要什么;而旁边的人,更不知道其中复杂和秘辛了。

人间炼狱

这部电影对于战场和1912年被拿破仑占领的莫斯科的刻画非常出色,其混乱程度和可怕程度犹如人间炼狱。没有视觉的辅助,有时候文字难以让人想象到那种恐怖。我认为《失明症漫记》是我看过的书里面,将末日描写地最难以忍受地真实和荒诞的。

在第三部开战前一天,有神职人员搬着圣象到军营提供服务,所有人都在祈祷和吟唱,场面很壮观也震撼。我作为一个观众,感受到了他们信仰给这个国家的人带来的力量。可是当战役开始,当莫斯科被占领的时候,主角、配角和我都在问:如果神是慈悲的,为什么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没有答案,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答案。

同样的人间炼狱在200年后也一天天上演:2020年的5汗和纽约,2021年的印度,还有2022年阿富汗和哈萨克斯坦。我作为一个观众,作为一个人,一天天的,无法承受这些画面。那么,这又回到第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

 6 ) 最长的电影好似人生的一个叹息

    6个半小时分4部,昨天一天把它给啃完了。 基本上是战争-和平-战争-和平这么个节奏。
   看经典电影,我往往特别注意第一个镜头。第一部开头,是广袤的荒草原上挂着一阵一阵的寒风,奇怪风尽然当娜塔莎一出场的那一幕,确实是天女下凡的感觉。但是安德烈和她还没有正式认识。安德烈沉痛与妻子难产而死,跟路边的枯朽的白桦树对话,当第二天他再路过这个老白桦树时,他惊讶地发现,枯树逢春竟已亭亭如盖矣。他于是想到:我是永恒的,因为我把自己的能量传递给他人。
   当第二部时,我已决定要把这个片子刻录下来,因为安德烈和皮耶尔的关于灵魂的困惑就好像为我而说一样。当然这里终于“金风玉露一相逢”,娜塔莎才过成人礼,第一次参加宫廷舞会。看着安德烈缓缓地穿过空旷的灯花辉映的舞池,向我们走来。 我们像小天使那样期待和兴奋。还真得是"胜却人间无数”。 很早就听朋友说:俄罗斯文化就如那里的气候一样,有种深沉冷峻的气质。这到安德烈,自然就明了。 而娜塔莎简直是比赫本还赫本的赫本(奥黛丽赫本演过另一个版本)。活脱脱是那天鹅湖里的公主。就好象有朋友说的:抱着她,就像抱着一股春风。
   第三部和第四部故事更加曲折,而娜塔莎的心灵的背叛和皮耶尔刺杀拿破仑而未遂是其中的大关键。前面二部的美仑美奂,在这里峰回路转,奇峰突起,沉重的现实,复杂的人性。这才是大师的手笔。 皮埃尔在貌似临刑前的狂笑:他们想绑住我?他们想绑住我?!我就是世界!世界在我心中!!
  值得反复回味的电影。还是似懂非懂,但愿有这个心情和耐性能看看原著。
   


   

 短评

在影院坚持415min还是值得的,生与死,灵与肉,微茫与恢弘,忠贞与背叛,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电影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话说电影原来也可以这样拍。饱含人文哲思,诗意的镜头传递着悲壮苍凉的情绪,特别是片中异常逼真的全景式战争场面(不惜血本实景拍摄,即使现在看都无比震撼),作为高潮段落的博罗季诺一战惨烈异常——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兰西侵略者,库图佐夫将军为代表的沙俄卫国战士们,正邪之间殊死搏斗,被铁蹄蹂躏践踏火光冲天的莫斯科旧城,其间穿插了几位主人公的成长蜕变爱恨纠缠,看得出托尔斯泰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面肯定战争的暴虐残酷,却找不到挽救苍生的更好替代物,只能借助于宗教和人心向善。第一次在影院欣赏片长超过7小时的电影(现场还有意想不到的放映事故与观众版“战争与和平”),值得纪念一下。#资料馆留影#

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1. 每一帧构图和色彩固然已臻化境,其充满力量的镜头语言更为可敬。1a) 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电影能够只用一个或一组或充满细节(旋转的、冒着火星的手榴弹)或干净空灵(战场上空的白云)的画面,就说清原著中持续数页的哲思。1b) 在环境描述方面,上一秒还是大气磅礴的千军万马航拍场面,下一秒便切换到平视角度的铁蹄烈火下的折戟与残躯,再下一秒又展现微风吹拂下萧萧碧草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切的叠加是非常高级的表现手法;2. 配乐精彩。2a) 莫斯科交响乐团的演绎,戏剧性无与伦比。尤其是在对白穷尽时,忽而惊心动魄,忽而柔情百转的音乐,胜过千言万语;2b) 电影中有数次彻底沉默:没有台词、画面凝固、配乐消失。这种偶一为之的留白选择往往出现在最富戏剧性的场景下一刻,仿佛在消化巨响后回声。3. 卡司不能更精准,除了不够漂亮的海伦。

7分钟前
  • La Bayadère
  • 力荐

娜塔莎打猎后在吉它音乐中跳舞的那一段,美丽不可方物。

1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慕名已久,终于观影。1.未看过原著,想借由电影来了解这个故事。哪知前两部分看完,对某些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一头雾水,于是便去查看故事简介,回顾下剧情,再继续观看后两部分;2.看到那些人山人海的画面,叹为观止的同时,感觉也看到了昂贵制作经费的去向。在缺乏特效的年代,动用如此之多的人员演绎那些场景,实在是难得的厉害。不过庞杂的战争场面,缺乏线索人物的引导,让「对相关历史所知甚少、不太了解来龙去脉」的我只是观战而没有代入感。3.时光网:影片拍摄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12105

1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我对名著文学之类毫无兴趣,画面和女主超五星。还有,就是俄罗斯,这才是俄罗斯,我拜托美国人法国人之类不要再糟蹋毛子的名著了成不成

20分钟前
  • ====
  • 力荐

还是前苏联版的最经典,7个多小时,既有恢弘壮阔的大场面,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那些华丽的布景和长镜头充分展现了导演非凡的调度能力……

21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古典主义之美感仅次于大卫里恩....

25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大体上可以看做是 「诗电影」的扩大化,重点还是聚集在几个主人公个人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心灵挣扎的过程中,情感戏诠释如同琼瑶剧,而战争场面虽然有国家无制作成本限制,但是在调度和呈现上却混乱过多,唯有在第三部展现战争全景的平移镜头非常牛。

30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俄语系老学姐补课ing。今日俄罗斯影展看一天。如同健身一定要办卡,史诗一定要去电影院:不花钱你就胡乱暂停快进和聊天,对得起皮导吗?!自带护目镜本片我打五星。感情线方面,皮埃尔vs安德烈,我坚定站胖子。不过胖子开挂得有点过分了:继承遗产,迎娶白富美(不是),现场学决斗规则速成立马打败男小三陶洛霍夫;嫌自己不再是自由人呢老婆就很配合地便当了;战场不死,被俘免刀,最终熬死老友迎娶女主……虽然一通吐槽,但我是喜欢皮胖的。女方最喜欢的是玛丽亚,但谁能告诉我她的感情线去哪里了?好了,细节放一边。跟傻白甜恋爱脑娜塔莎相比,玛丽亚知性又优雅。当然,娜塔莎也好,安德烈也好,别人说他们演技浮夸独白尴尬我是不承认的,因为那很俄,老学姐表示就是这个味儿正。好了,最后赞一下炮兵、炮灰、土豆达人,他们演技全场最佳。

34分钟前
  • 林井林
  • 力荐

1966年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电影史上耗资最贵的电影,它的制作成本是5.6亿美元,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恢弘的战争场面与动人的情感纠葛都在这部近七个小时的电影中细腻地展示出来。不论是电影的长度还是剧本的深度,这部《战争与和平》的确是影史珍珠。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艺术手法不仅体现在对文学性的把控上,他的运镜,转场,调度,配乐都值得反复研习。

35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画面好到丧心病狂(战场上方那个盘旋的硝烟太牛叉),节奏非常赞,有一种独特的属于俄熊的压抑感,原作的思考也很好地用抽象镜头表达出来,苏联好片真是狂砸钱不计回报拍极品好电影的典范,娜塔莎比赫本还美(不懂了,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为吗美型指数逼格差这么多,人家拍得出战争与和平我们只有地道战

39分钟前
  • yamamaya
  • 力荐

9.3 本以为只要将原著四平八稳的还原便是经典,没想到竟还是技术控,摄影运镜无一不佳,大量意识流镜头尽彰俄国诗意,无时不沉醉于磅礴的流动之中。1.场面盛大、摄影华丽,诗意空镜与意识流还原托翁心理描写,确实可谓迷人画卷,只是人物刻画与剧情推进显得浮光掠影。2.由感情纠葛主导,舞会场面不比战争小,抒情华美的画面仿佛在流动,堪称视觉盛宴。皮埃尔对娜塔莉隐秘的爱最让人感动。3.镜头一移,便是满目硝烟漫天、万马狂奔、炮火齐鸣、死尸遍野,战争场面豪华恢弘至极,怀疑至今首见。心如死灰安德烈遭遇炮弹之时迷恋可贵生命,见情敌截肢将仇恨释怀,一切都像云一样散去了。4.莫斯科焚城又可媲美舞会与战场,更多意识流镜头涌现。拿破仑的煽动演讲正对法军狼狈撤退长镜头,战争的虚伪无用直奔眼前。最终获胜的、应当要颂扬的,还是生命啊。

4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毕勃列日涅夫一朝之资源(耗资数亿美元,参与人数逾50万)拍这四部曲电影,真是冷战最酣时才有的“不世出”作品。更可贵是这部片的高艺术追求(尤开创性的舞会摄影与战地调度)及低意识形态干扰,堪称名著改编及大片高作两范畴的典范。

44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七个小时啊……安德烈的大树和天空。

46分钟前
  • xun
  • 力荐

有点害怕读书所以把电影看了。娜塔莎的侧脸皎洁得让人叹息。舞蹈,配乐,聚会,歌剧,雪夜,非常美,看的我这重等俄罗斯情结者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刻画不能说到位,安德烈的转变和娜塔莎的私奔姑且可以称为细腻,但罗斯托夫基本隐形,皮埃内心戏则太少太少,终究得把托本人的基督思想撇开来拍片子吧,

49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战争与和平》是我最爱的一部小说,故对本片的评价难免更受其外的因素影响. 尽管它探索了几乎不可尽数的诸多技法――(声音)叠化、分屏、动作匹配剪辑、极快速的跳切,漂亮的轨道镜头,几处近乎费里尼式的调度――影片依然有佳句而不成佳章;关键原因在于它采用了一种少见的笨拙形式:某种"连环画电影"――通篇依赖原文旁白推进叙事,配以宏伟丰富的画面或是角色们若有所思的表情(第三部结尾的照片集朗诵尤其如此),这展示-解说的模式在大远景大规模的人群调动下像极了一套社会主义特色的文艺汇演,而消解了影像本身的力量,唯有第四部莫斯科大火一场凭借推向无度的混乱跳出了这一窠臼. 不过应当承认的是,在如此巨著的文本厚度之下,本该作为"前文本"的电影确实难负,而注定只得沦为民族主义者自恋的文化宣传品.

51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战争与和平最佳版本!据说为了拍这部电影举国体制拍摄,甚至搭建了一个假的莫斯科!BBC无论什么都能拍成爱情片也是醉了,这部才是真正大气符合俄罗斯文化的最佳改编!《战争与和平》无疑是部博大史诗。恐怕只有本民族才能更精准的理解。

56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俄羅斯的名作還是要俄羅斯拍才正牌。確實像史詩。建築舞會城堡音樂服飾言談都是典型的俄味。戰爭中的愛情親情友情。比美版晚十年倆男主角從外形上顯然不如前者但一個是自導自演女主角就是照著赫本的模樣。老配音翻譯這麽部長篇400分鐘厲害。

58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国家制片厂时代最壮观的作品,无论场面还是群演都非常豪气,有种不管不顾不差钱的豪横。在大场面之余,摄影和调度竟然也有非常多小的心思,包括很多视点的变化。邦达尔丘克自己演,还是怪怪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969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水乳交融,堪称完美的名著改编电影。演员形象气质演技俱佳,配乐布景舞蹈服饰都是神还原。影片运用大量独白和画外音表达哲思,摄影和剪辑虚实结合,表现力非凡(色调变换,镜头模糊,画面分割,抽象与表意空镜头)。那云那树那人。(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