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

剧情片大陆1983

主演:张伟欣,刘延,赵越,位北原

导演:胡炳榴

 剧照

乡音 剧照 NO.1乡音 剧照 NO.2乡音 剧照 NO.3乡音 剧照 NO.4乡音 剧照 NO.5乡音 剧照 NO.6乡音 剧照 NO.13乡音 剧照 NO.14乡音 剧照 NO.15乡音 剧照 NO.16乡音 剧照 NO.17乡音 剧照 NO.18乡音 剧照 NO.19乡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9

详细剧情

  为人憨厚、乐于助人的余木生(刘延 饰)是一名船工。妻子陶春(张伟欣 饰)对木生百依百顺,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我随你”。  听说离村子几十公里的龙泉镇开通了火车,陶春想同表妹杏枝(赵越 饰)去看看,木生不同意,陶春没有坚持。陶春一直有腹疼病,木生并没有放在心上。夫妻俩上集卖猪,卖得钱后,陶春在商店给木生买了两包好烟,给俩孩子买了圆珠笔和玩具。她自己很想买一件酱色的上衣,但木生想用剩下的钱买猪崽,陶春还是那句“我随你”。陶春又一次腹痛,木生以为是老毛病,照旧让女儿买仁丹,杏枝看到气愤地把仁丹扔在地上。经医院检查,陶春患得是肝癌,已经到了晚期,无法医治。木生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回家后的木生回首往事,深感内疚,他还能为生命既将走到终点的妻子做点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自然主义的田园诗

胡柄榴《田园三部曲》在1980年代能够成为一股清流,实有选材、主题、摄影、人物等综合因素,在诗画般的风光里讲述农村普通人物家庭的故事。也许当初带有很强的探索性质,也被很多业内人士挖掘出所谓第“x”代的批判封建和不舍乡愁的矛盾心态,貌似深刻精炼,但今天看来,似乎过于上纲上线学院化概念化,我反而愿意从更加简朴的普通观众的角度,记录下第一次看片的几点感受。

我不觉得这是一部老片,盖因影片的节奏和画面呈现的十分的自然从容,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也没有赋予太多时代要素、表演也十分贴切自然吧?如果说有陌生和距离感,那也是只是这样一种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并不了解;但这种不了解,可以理解为空间的距离感、不一定就是时间的距离感——君不见在今天中国的西部穷困山区,还有温饱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民,片中那些不易的生活场景并没彻底消失;退一万步,东南亚、非洲不是也有更多的还在刀耕火种的群落族群么?这些都证明了本片的最大亮点,历经这么多年后再看的感受,就是因为其老老实实的叙事风格,平铺直叙的节奏组织,稳稳妥妥的摄影画面,真实贴切的人物言谈举止;没有一惊一乍,没有刻意蒙太奇、各种变焦切换,没有夸张动作~~这在当时众多电影留有很多戏剧化特征,比如台词、动作等方面,包括影片相应社会主题的风气下,确实是有创见的。

这种自然主义的尝试又没有走向稍后的过分和极端化,乃至形式化。包括所谓张艺谋的大红灯笼、老井等所谓反映原生态生活的新浪潮。《乡音》不仅在影片技术上遵循了顺其自然的风格,在更核心的故事人物上,我觉得也是尊重了客观现实和人物主观意识的。恰恰不是有些评论说的批判封建主义不够彻底。男主工作勤恳、为人正派,有些大男子主义但并不过度,对春妹的态度也并不是随意的使唤,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农村长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也是分工现实)使然;在得知春妹病情后,他是内心真正痛苦和后悔的,也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弥补的~~其对春妹病情,确实是一种忽视、但也是一种未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其知识体系里尚未认识到病状所蕴藏的更多可能性和严重性。我认为这更多的揭示了知识普及不够、教育的失败~~不一定要上升到封建主义和小农意识等高度去。

但是是否没有这些所谓的影片的隐喻就拉低了本片作为《田园三部曲》的格调和意义了?这恐怕是有些所谓的业内人士尤其是关注所谓X代导演所不愿意承认的语境和事实。也许有些人确实在片中看到了那些东西吧,我尊重他们的深刻和眼界高度;同时,正如我前面感受到的这部片子给我的一种“新片”相遇感,我想说,平凡的春妹一家、不幸的春妹、一群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纯朴的人们,你们的真善美感动了我,你们的不幸让我悲伤;但愿上天更加眷顾好人,但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更加努力地去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提高最根本的教育水平,让他们生活的更加富足、健康、幸福~~

影片的结尾,男主推着独轮车送女主去看火车,沿路群山环抱,阳光灿烂,山清水秀,温情脉脉。固然是残酷结局的一点乍暖还寒,但又何尝不是面对命运的一种坦然和安详?悲痛但不哀伤,这是苦难坚韧的中国农民最美的品质,无关时代,他们用最深沉的爱谱写着对这片土地与人的命运之诗~~

它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 ) 失去的田园,逝去的贤妻。

失去的田园,逝去的贤妻;摆渡,火车,就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夫妻的恩爱一定是一方的主动低姿态才能获得的,可是天妒红颜,恩爱的总不会长久。
女主角得肝癌也是合情合理设置了,她从来都是逆来顺受,长期被压抑,怎不肝气郁结呢?是人都要有平衡的,她的委屈从何宣泄呢?外泄不了只能内伤自己了。
女主角是李小璐的妈妈,比她好看多了。
编导在电影里通过明汉的一句玩笑话,把油榨留到2000年带年轻人回来看,可以看出1983年就有这种文物保存意识了,真是超前啊。

 3 ) 看似幸福,实则也是一出悲剧

《乡音》里的陶春和木生在老人们看来,真是幸福的一对了,可当陶春得了肺癌时,我们这些观众很是感概,这看似幸福的一对,实则是一出悲剧啊。再看杏枝和明汉,这是老人们眼中最不踏实的一对,他们追求新事物,喜欢新观念。然而当我们看到陶春这样的悲剧时,却觉得只有他们才能幸福啊。在一般人眼里,苦难的人不会幸福,而幸福的人也不可能苦难。然而从实际上来看,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比如吃过苦难的人反而容易成就幸福,而看似幸福的人却时常会苦不堪言。所以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承受苦难的时候,他未必不是在创造一种幸福;相反,当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享受幸福的时候,他也未必不是在酝酿一个苦难。在影片结局处,陶春和木生两人相伴去看火车,却又让人洋溢着一种温暖的幸福。

 4 ) 《乡音(Country Couple)》:在家时青衣绿叶,出嫁后面黄饥瘦【第4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http://blog.xzdy.co.cc/2012/03/country-couple4.html

乡音 (1983)

继续看金鸡奖获奖影片。本片获得1984年第4届金鸡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个家庭妇女的悲惨一生。村子中有一户人家,男人撑船,女人在家做家务,两个孩子则按时上学。女人非常传统,任何事情都听男人的,也舍不得给自己买任何东西。女人表妹是时尚青年,看不惯女人家里男人一手遮天,就经常与男人顶嘴。表妹男朋友是镇上的新青年,表妹的爷爷对他不太满意,因为他没有男人的力气。女人有腹痛的毛病,但她依然忙上忙下,男人也很少关心她。直到一天,女人卧床不起被送进医院后,男人才开始关心女人。女人患了肝癌晚期,命不久矣。男人明白是自己的错误,就在女人回家后就处处关心她、呵护她。表妹也是如此,经常来看望女热,并给她买了她从来不舍得买的衣服。女人渐渐明白自己活不长久,当男人让她说出自己的心愿时,女人告诉男人,她想看火车。就这样,男人推着板车载着女人向镇上赶去。

本片是一部看了会让人心碎的电影。影片故事并不离奇,只是普普通通的家庭故事。它通过一个农村家庭妇女的不幸,表现了中国农村的愚昧与落后以及传统思想对人生活的毒害。同时,电影还反映了中国农村中爱情的现状,以及年轻人新的爱情观。当然,影片最后还是给人希望,告诉观众们新的生活即将到来。总之,本片如此简简单单的故事,就表现了如此多的内容,可见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电影故事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男人与女人的生活,另外一部分是表妹与男朋友的生活,这个两方面都分别诠释了电影主题。

在男人与女人的生活中,女人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女人形象。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脾气、无个性,对男人言听计从,她简直女人“三从四德”的典范。男人则是典型的父权社会的权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香的喝辣的,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撑船。可见,他们的生活是儒教礼仪下的夫妻生活,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封建家庭。在这样的生活中,女人哪里是男人的亲人,就是佣人、厨子、管家的结合体,还不如猪圈里的那头猪呢。也正因为于此,女人积劳成疾,患上肝癌将不久人世。这一切都是中国传统思想而造成的:男人愿意使唤女人,女人愿意被使唤。女人的口头语“我随你”,随来随去把命随出去了!总之,封建思想害死人啊!

电影另一部分,展示的则是新时代青年的爱情生活,它映衬了男人与女人生活的可悲。表妹时尚、明事理,懂得追求自己的幸福;表妹男朋友爱岗敬业,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去精神。他们两人的结合,反映出新中国 、新时代、新思想给人们带来的幸福。通过与男人与女人生活的对比感受到,表妹的生活比女人的生活精彩很多,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表妹不会因为男朋友的使唤而命丧黄泉。总之,表妹的生活展现了新生活的美好,也反衬出女人不幸的一生,可怜啊。

通过以上可以知道,电影通过新与旧的对比展现了封建传统思想对人的毒害,歌颂了美好的新生活。虽然在一般意义上来说传统并不代表封建,比如表妹爷爷的牢骚,但是传统的东西总是有着一些弊病,这是无需质疑的。所以,本片也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传统的定义。这也让我想到,继承传统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不能全盘接受。

至于电影后半部分男人对女人的改变,这些并没有打动我。男人之所以改变是因为良心的谴责,他要弥补自己的过失。即使男人知道自己的做错了,也已经为时晚矣,他是不可以原谅的!

最后来说一下电影版本。本片网上没有资源可以下载,只有56.com和土豆网的在线视频,而且这两个网站的在线视频画质相当模糊,音质也很差。所以,看的过程中基本上看不清人的相貌,很多对白也听不到声音!所幸的是,土豆网在线视频中有一个版本带字幕,透过字幕可以让人看懂剧情。否则的话,这部电影真的没法看了。但是本片看过之后,我根本不知道几位演员的相貌,画面太朦胧!因此,对演员的表演和电影的拍摄我就无话可说了。

只是电影中的两位女演员,张伟欣和赵越还是很漂亮的,即使画面模糊也能看出它们是美女。不过,现在人们提到张伟欣都要想到李小璐,谁让她有个明星女儿呢。其实,张伟欣也是一个明星,获得过很多影后的。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不同于八十年代同时期的中国电影,描述了普通中国家庭的情感生活。换句话说,影片描述了中国传统的媳妇形象,她们就像片中的谜语一样:在家时青衣绿叶,出嫁后面黄饥瘦,一次次被打下水,露出水泪水涟涟。

张伟欣

张伟欣

赵越

赵越

序列:0764

土豆网

2012-03-30

 5 ) 一支爱和希望之歌——从《乡音》序幕看《乡音》主题

一支爱和希望之歌
——从《乡音》序幕看《乡音》主题
范达明

    人们都说《乡音》是一出悲剧。但它首先应当是“一支爱和希望之歌”(萨杜尔语)。它用独特的“乡音”来讴歌的。没有木生与陶春这对夫妻建立在辛勤劳动基础之上的小农家的“爱和希望”,及其伴随陶春被病魔即将夺走生命而导致这对恩爱夫妻及其充满希望的小农家的即将毁灭,就没有什么感动人心的悲剧可言。其实,在那近乎隔世的山区“角落”的近乎原始的社会存在条件下,这对劳动夫妻那独特的“爱和希望”,先决是作为一种既定的情境规定而贯串与渗透在全片之中的。很多评论对这一至关重要的基点估计不足,往往更多地把着眼点放在这对夫妻之间表面的所谓“男尊女卑”、“夫唱妇随”之类的“不平等”、“不公平”的伦理关系上,而在论述这一点时又没有从这一“角落”的社会存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条件入手,这种就事论事、随心所欲的评点,缺乏起码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以致把影片本来赞颂的,事实上也是属于“我们民族的精魂”(王一民语)之美德的东西,当作了封建伦理的糟粕来加以贬斥,也引起了对这部影片主题的众说纷纭的议论与多多少少的曲解。
    作为“一支爱和希望之歌”,这一全片主题在影片序幕中得到了集中的、聚光镜似的体现,而且是用具有巨大形象感召力的默片式的银幕画面语言来体现的。请看看还是十年前的新婚夫妻,在经过一个不眠的暴风雨之夜的分离后,妻子在黎明的河边望寻着丈夫归来的感人情景。这里完全用得着唐人王建《望夫石》的诗情画意: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此处在王一民的文学本中亦可找到“望夫石”的提法。)
    果然,陶春望见丈夫归来了——
    Cl—19(全)余木生拉着木船,艰难地走在河滩上。
    Cl—20(大全)陶春向余木生跑去。
    C1—2l(全)余木生一身泥水地拖着木船走着。
    Cl—22(中•跟)陶春激动地向前跑来。
    Cl—23(近—中)余木生艰难地走着(拉),陶春跑到余木生面前,眼含着热泪看了看 他,似乎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说,一侧身把绳子背在自己肩上。木生望着妻子,陶春温情地微笑着,转身拉着绳索。他俩一前一后拉着木船向前走去。
    维系这个新婚小农家基本经济生活来源的谋生手段——木船,被暴风雨刮到了河滩的下游。不管这木船是集体所有还是他们小家庭私有,它总是为他们所具体占有着和使用着的。现在他们夫妻俩正同心协力地在以他们自身的全部体力来维护与保全他们这一劳动资料的木船。它象征着他们的生产力。这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相依为命的爱的基础。这里,也已蕴涵着他们后来既定的生产关系乃至生活或家庭关系,证明了陶春后来形成的“我随你”的口头禅所根源的自然历史基础和社会客观必然性——请看,眼前显然不是丈夫在寻找妻子,而是妻子在随丈夫的踪迹寻找丈夫,并随丈夫一起把木船——他们第一位重要的生产工具拖回家中。妻子找丈夫,丈夫找木船,正是意味着妻子随丈夫,丈夫随木船,即家庭关系随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依赖性。生活本身一定会也只会证明的社会的或家庭的经济结构,终归是生产关系与家庭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决不可能颠倒过来。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如果单纯从家庭伦理意义上言,妻子追随丈夫应当说在影片中也并非是建立在强制的夫权专制上的(C 1-6告诉我们,丈夫当时恰恰是叫妻子在家耽着,并安抚她说:“这是常事,没关系,你睡吧”),而是建立在夫妻恩爱体贴与妻子对丈夫那几倍于自己的体力辛劳的体谅的自觉自愿之上的。(这是理解陶春对丈夫的包括“我随你”在内在的全部伦理水准的基石!)而这种夫妻间亲密无间、不分你我的恩爱与信赖关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只要人类某一民族还保持着一夫一妻的家庭婚姻制度,它总会被视为一种伦理的美德。当然,究其最终,这种伦理关系与夫妻关系,还是由他们生活之中的特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所构成的特定的生产方式来决定的。而《乡音》的序幕用无声的电影语言,已经充分地显示了这个社会“角落”的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生产方式的几乎与世隔绝、与时中断的原始性与落后性——而这一点作为先决于男女主人公个人存在的既定社会存在,是绝对不能由他们自己来负责的! 序幕把这种社会存在的原始性落后性与这对夫妻间的恩爱性依随性的描写,以前者必然决定后者的因果性关系真实客观地结合起来(这是影片编导的令人赞叹、令人惊奇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立场带来的伟大勇气和伟大胜利!)——整个序幕无非就是用电影画面书写出来的在风雨同舟艰苦劳动过程中陶春对木生由衷的“我随你!”即“我爱你!”的这样几个大字而已——全片陶春口头上的“我随你!”都应当把它理解为她内心的“我爱你!”“我爱你”的情意用“我随你”的语句道出,正是中国劳动妇女与西方女性所根本不同的表达她们由衷爱情的独特而传统的言语方式。这就是“乡音”。整个《乡音》,也就是一支用“乡音”唱出的“爱和希望之歌”!
总之,全片的序幕,已经意蕴了《乡音》的基本的主题内涵,体现了影片作者对他们的主人公的基本肯定的审美认识与伦理评价,因为正是在这些主人公身上寄寓着“我们民族的精魂”;而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原始落后的东西,则要从他们生活之中的既定社会存在本身的原始性落后性上去探源——也正是在此,我们找到了所埋藏着的导致我们心爱的主人公们命运的必然的悲剧性的种子;至于陶春的癌症病发,所谓“作了生理的和病理的处理”云云(钟惦棐语),无非是使这一必然的悲剧性的种子得以萌发表现出来的一个突破口罢了。而世间的一切必然性的发展,无一不是通过这种突破口的偶然性才得以开辟道路的。

1984年5月10日写于YC
原载《西陵影讯》1984年6月号(总70)第3版
2010年2月2日13:14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注释:
    ①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第342页。
    ②王一民:1983年1月31日给笔者的信。
③钟惦棐:《袅袅〈乡音〉》,《人民日报》1984年2月20日第7版。

 6 ) 乡音里的政治隐喻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觉得是讲一个反封建与维护封建之间矛盾的电影,讲的故事也无非是些人性以及伦理等之类的争议。因此给这个片子打了一个四分。
今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不禁又想起了这部电影,也许是后知后觉,突然就领会了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所以,我修改成了满分,下面谈谈一些感受。

结合当时的时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中国电影也吹来了春风。第四代导演终于耐不住寂寞要登上电影舞台了。他们是被文革迫害的一带,因此他们的电影里无不发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苦难生活的感叹和反思。
<<乡音>>是一部正宗的反思片。片中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其代表的政治隐喻要是颇有意味的。

首先说说女主人公陶春,她代表的是那种“夫唱妇随”的中国传统女性,丈夫说什么,她都随丈夫,一句句“我随你”,代表着队丈夫的忠贞和真诚,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去成全丈夫以及整个家庭。陶春的形象代表的是逆来顺受的中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党说什么,人民就听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就毫不自私地奉献出什么。

丈夫木生,他的忠厚、正直、善良却又偏执、强势在整个家庭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妻子的个人感受,事实上,妻子在丈夫的绝对地位下,也丧失了个人思考的性格了,以至于妻子得了癌症,丈夫不以为是地认为吃几片人丹就没事了。丈夫是爱妻子的,爱的方式过于自我和偏执。党国也是爱人民的,爱的方式极左极偏。

杏枝这个人物的设置是比较有意思的,她的独立、自主、前卫,以及批判木生家没有“民主”,都隐隐约约代表了导演的希望寄托所在。她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影片,使得影片的时代感增强。杏枝和男友的恋爱,期间发生的小插曲,也含蓄地表达出新一代独立青年要求独立、自主和个性的强烈欲望。

当木生发现妻子得了癌症晚期的时候,才猛然觉醒,决意改变自己的统治风格,他开始善待妻子,让妻子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自己说话的方式,而且尽自己可能去做妻子认为分内应做的事情。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的关系,在妻子和丈夫之前显现的如此相似。

然而,导演要表达的想法似乎又是矛盾的,他想告诉观众陶春是错的,丈夫也是错的,可是他又让陶春化身为贤妻良母式的美丽女性,把丈夫刻画为忠厚善良,知错能改的男性。还有杏枝也是,虽然她代表着导演的希望,但是导演在刻画她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美丽温柔的女性形象。
这里就说明了导演在当时那个年代,对于政治上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态。以至于留下对人物是非的评判让观众,然后人去定夺。

在片尾,丈夫木生拉着妻子陶春走向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而我们的国家也要她的人民看看世界。这样的结尾是开放性的,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


 短评

最后那段太苦情了。老爷爷有句台词:还是吃农民饭好,颇为讽刺

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拍的很细腻,情感真实动人,尤其后半段令人心碎。这种家长里短、真情流露最是能够打动人的。导演用春姐木生,杏枝明汉两对情侣的比对,来说明男权对女性的压迫,倡导女性要有觉醒意识。胡柄榴导演很喜欢刻画这种温婉如水的动人故事。

8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那个年代的女性或隐忍、或反抗的是丈夫的肆意使唤和无穷无尽的家务劳动所指向的家中夫妻不平等的地位;而今天教育普及和就业大增的时代,女性有了精致的容貌和对生活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却要抵挡太多诱惑还不时遭遇来自爱情婚姻忠诚度的拷问,究竟哪个更难?

9分钟前
  • Yiannis
  • 还行

假如我是清流水,假如流水换成我

1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一种苦涩。。

13分钟前
  • 蓝袜子
  • 推荐

神似六七十年代台湾健康写实主义苦情戏,拍得文绉绉的,假到不行。不如瞧瞧颜学恕《野山》。

14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女人 中国的女人该怎么走

16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李小璐她妈果然比李小璐顺眼多了。在家时青枝绿叶,出嫁后面瘦肌黄,一回回打下水底,提起来泪水汪汪。

20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第四代导演群体,开始了电影语言的革新

22分钟前
  • lee
  • 较差

纯。感人。

23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力荐

在揭示愚昧的丑陋荒诞的同时,迷失在古老生活悠长的意趣之中。这使得‘第四代’导演的二期作品呈现出一种矛盾、游移的叙事基调。——戴锦华抓的很准啊

25分钟前
  • 低等游民
  • 推荐

胡炳榴田园三部曲之二,也是建国后最早的女性主义电影之一。浓墨重山中女性的悲歌,不知道她是苦瓜还是福人,但我知道“海鸟是小姑娘变的”,她的名字,叫精卫,她呕心沥血衔着石子,想填的是那些女人们的眼泪淌成的无边苦海。但是,该片将对女性的哀叹与对乡土破灭的哀愁杂糅在一起,减弱了对男权中心主义封建残余的批判力度。拍这部电影时,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在西方早已尘埃落定,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而中国女性仍然还在眼泪汪汪地生活着,这种与世隔绝带来的时间差着实让人心惊。

28分钟前
  • 卷耳电影笔记
  • 还行

极具时代特色的电影。虽然配音很假,但情感很真,这片子有中国的乡土韵味。突然明白了老谋子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人拍出的乡土电影受到批评的原因了。就是那种小桥流水的感觉才是中国乡村的感觉。

29分钟前
  • 季轩
  • 推荐

朴实地传达出女性在旧思想里守本分一切随夫的令人愤懑,家里的一把手总想着攒钱,从不为春姐考虑过一丝一毫,直到孩子就快没了妈,可悲之处不只是春姐的命运,温顺如春姐,尚不知自身的可怜,才是最可悲的,不是谁生来就该受委屈,夫妻之间没有谁伺候谁。

32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

为女主人公的命运鼻酸过。

35分钟前
  • 堅定de錫兵
  • 推荐

刚记事儿的时候看的这个片,对未来的人生还是颇有影响的,牢牢记住了女人时时刻刻“我随你”的严重恶果。

40分钟前
  • 高玉宝
  • 力荐

不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而是过失以后的恍然醒悟,拨乱反正但伤害已经造成,结尾新旧音响的交织。

44分钟前
  • Whyddy
  • 推荐

戴锦华在《斜塔:重读第四代》中写道:“而我们在本文中更容易得到的结论却是:对愚昧的弃绝,固然是对陶春悲剧(死亡本身)的制止,却并非是对陶春的拯救,因为他要以牺牲陶春之美、古老生活之美为代价。于是陶春致死不仅源于愚昧的谋杀,也是对文明的一次必要的献祭。”//“第四代导演逐渐由对现实生活斜塔式的瞭望与规避中的触摸,更深地朝向古老的中国,朝向冲突中的负极——愚昧的世界。”//第四代二期作品 胡炳榴田园三部曲之二 自然与愚昧与女性主义

46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http://www.56.com/u23/v_NTI3NjIyNjA.html

50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推荐

散文化的纪实手法,诗化历史的态度。想批判却又陷入了对于传统之可爱的缅怀之中。明明代表着开放自由的红衣少女,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轻狂无知。

53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