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先生

恐怖片美国2013

主演:乔恩·福斯特,莎拉·琼斯,马克·斯达格

导演:Karl Mueller

播放地址

 剧照

琼斯先生 剧照 NO.1琼斯先生 剧照 NO.2琼斯先生 剧照 NO.3琼斯先生 剧照 NO.4琼斯先生 剧照 NO.5琼斯先生 剧照 NO.6琼斯先生 剧照 NO.13琼斯先生 剧照 NO.14琼斯先生 剧照 NO.15琼斯先生 剧照 NO.16琼斯先生 剧照 NO.17琼斯先生 剧照 NO.18琼斯先生 剧照 NO.19琼斯先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52

详细剧情

A young couple moves to the woods and soon finds their nightmares and reality colliding.

 长篇影评

 1 ) 从未改变

看过影片我的第一反应是查百度百科,我想看看更多关于琼斯先生的生平。

令我没想到的是,百度百科居然没这位先生的词条。这真的让我极其震惊,要知道百度百科什么犄角旮旯的人物都会或多或少的收录些信息。

于是我只能去看了下维基百科。其实也没能得出更多信息,大部分电影里都讲述了。有点不一样的是,琼斯在深入乌克兰村庄调查前,也曾两次到过苏联,并且也曾写过苏联可能存在饥荒的文章(第三次,也就是电影里的这次,应该是要坐实之前的听闻)

不可避免的,我会想到59-61。从这个角度来看,曾经苏联做过的,又重新发生了一遍。现在苏联解体了,于是有些事情才可以如此“公之于众”。而我们有些事情显然是有人至今不愿意让人知道的。

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愿意从各个角落获取更多元的知识,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不要被一种声音一以贯之。

 2 ) 饥荒

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电影中表现几个极度饥饿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1.琼斯随手扔在车厢里的橙子皮被几个人一拥而上哄抢,琼斯用一条面包换了一件皮大衣;

2.千里无人烟,琼斯推开一间房门,里面有老夫妻并排躺着,他们已经饿死了。

3.琼斯又饿又冷,几天没吃东西,只好在白雪茫茫中啃一块树皮。

4.母亲已饿死在路旁,婴儿坐在她身旁哇哇大哭,一辆拉着尸体的车经过,车上下来个人,把女人的尸体扔到车上,然后把那个婴儿也抱起放在车上,她也哭不了多久了……

5.几个孩子坐着,一个大些的女孩在一个锅里煮着几块肉,分别把煮好的小块肉放到几个孩子桌前的盘子里,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地吃着,也给了琼斯一块,琼斯边吃边问:这是什么肉……女孩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直到琼斯推开门看到倒在雪地里的一个人的腿,他开始呕吐起来。

6.在雪野中,琼斯看到一只狐狸,狐狸也看到他了,彼此都很饿,但谁也没有力气去使对方成为食物……于是只好各自走开

 3 ) 真·孤勇者,站在光里的是个大骗子确实不是英雄

电影包装在一个小说家的《动物农场》的故事里。琼斯先生是一个对真相有着巨大执着的英国记者,即使他所发表的很多内容都并不受到欢迎和追捧。1933年,他想了解真实的苏联现状,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听闻同伴离世和见到传说中的杜兰蒂的生活,他决定独自去母亲曾在的乡下一探究竟。他见证了饥饿并决定在回到英国后报道出来,但来自苏联政府和杜兰蒂的阻挠和污蔑使他备受煎熬……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琼斯和他的报道以及他最后所受到的迫害都是真实的,杜兰蒂的普利特奖和虚假报道也都是真的。琼斯30岁死于“抢劫”而杜兰蒂坐拥奖项活到76岁的现实在电影的最后出现,像是一声警钟一直敲,把电影的余韵拉的无限长。

我超爱这部电影。

作为电影它的视听绝佳!不管是那些特写,光影,还是调度都符合普通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其中我最爱的是琼斯几次离开的背影,一腔热血的奔赴战场的样子特别深刻;对于爱情的描绘也都是很美的,虽然是个无比短暂的爱情。

一些背影
短暂爱情

另外就是颜色的对比:所有鲜活的城市都能看到鲜活的颜色,而遭受饥荒的火车和乡村仿佛是黑白的,连橘子的颜色都显得特别出挑,这个设计增强了剧情的对比。

配乐在我这也是满分,场景变换配合的交响乐在紧张中又增加了一些悬疑的气氛,使整个电影的气氛都得以烘托起来,使人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所讨论的话题是沉重的,涉及历史政治甚至战争等等,很多人关注真相关注斗争,但我更想关注和表达的是透过这些事件所呈现的是一个新闻人对真相的执着和他的一腔孤勇。他愿用他的好奇支撑他去经历真正的饥荒,去真实的报道,去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揭开所谓的真相。虽然《孤勇者》这歌都唱烂了,但歌词中所描绘的人大概也就是琼斯先生这样了。

那个站在光里的不是他,他是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的孤胆英雄。

他没有长寿,没有得奖,他是揭开事实的一缕清风。

愿世上能少牺牲一些这样的勇士。

 4 ) 【转】闻一:乌克兰的三次大饥荒

【作者简介】闻一,1937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毕生研究苏联、俄罗斯历史。主要著作: 《俄罗斯通史(1917--1991)》(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光荣与梦想——2010,重读俄罗斯》(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乌克兰:硝烟中的雅努斯》(中信出版社,2016年)。

乌克兰国立大饥荒受害者纪念博物馆

 5 ) 孤勇者永远值得我们珍惜

电影《琼斯先生》讲述的是一位热血记者——只身揭露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真相的英国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他的报道不仅收到前苏联当局的强力阻挠,也为众多常驻莫斯科、得到当局“长期优待”的西方记者所不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纽约时报主任记者沃特·杜兰蒂(WalterDuranti)。琼斯于1935年被前苏联当局刺杀于中国热河地区,而与当局长期“合作”、掩盖真相的杜兰蒂却名利双收,获得了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并于1950年代寿终正寝。在琼斯身后,乌克兰大饥荒等前苏联统治的真相陆续被披露或证实,杜兰蒂和他的普利策奖也就此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片中有大量令人震惊的镜头:琼斯的好友、同行克莱布(Kleb)被暗杀后,杜兰蒂的公馆却一如既往地举行着声色犬马的宴会;在初入乌克兰的火车上,众人疯抢琼斯偶然掉到地上的橙子;琼斯在农村的第一天,就发现了一对已经饿死在床上的老夫妻;负责收拾饿殍的工人,神情木然地把饿死在路边的母亲和守尸大哭的孩子一起装上运尸车;饥寒交迫之下,三个小孩给琼斯分享的肉块竟然来自她们已经饿死的哥哥的肢体;他与一只饿坏了的狗久久对视,终于谁也无力攻击对方……

当然,琼斯并不孤独,例如克莱布的女友、德国记者艾达(Ada)最终拒绝了杜兰蒂的收买和威胁,返回柏林继续坚持初心。琼斯被当局拘捕后释放,但被威胁不能说出真相,否则就会“撕票”扣押在莫斯科的六名英国人质。他的编辑在伦敦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介绍了一位新朋友给他,赫然就是乔治·奥威尔,正是他鼓励琼斯不要向“恶”低头。这次见面及琼斯随后发表的报道,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奥威尔后来的名著《1984》和《动物农场》。这可能就是真相的魅力——只要人们知道了、听到了、看到了,一定会在某一天、甚至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开花结果。

 6 ) 英雄记者惨遭白左诽谤

普京:乌克兰自古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但是,“列宁和他的同志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种非常粗鲁的统治方式——分离、撕毁了它自己历史领土的一部分。”

幽默吗?至少乌克兰人笑不出来:

1930年代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土地之肥沃,全球罕见,号称“欧洲的粮仓”,然而……

乌克兰有个专有词 乌克兰大饥荒(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

“在禁止农民占有收获的粮食后,1932年12月6日,苏联颁布了另外一项秘密命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

约有240万至750万乌克兰人死于大饥荒,街道上随处可见饿殍:

死人太多,苏联从1939年就不敢搞人口普查,直到1959年才重新开始组织人口普查。

2013年乌克兰民众纪念大饥荒80周年:

饥荒之外,苏联还将大批乌克兰知识精英冠以子虚乌有的“波兰地主和德国法西斯组织在乌克兰的军事组织成员”的罪名进行大清洗……

种种惨剧,导致乌克兰至今都在死磕俄罗斯,失去了重新组成罗斯民族的可能性。

2017年10月,《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作者安妮·阿普尔鲍姆,出版《红色饥荒:斯大林对乌克兰的战争》,详细描述1933年达到顶峰的乌克兰大饥荒:

阿普尔鲍姆挖掘了大量资料,威尔士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的经历尤其引人瞩目:

1933年,琼斯在乌克兰遭受饥荒的地区徒步走了40英里,为这场浩劫写下了一份对于西方媒体来说非常罕见的亲历实录。

2019年,波兰、英国、乌克兰合拍的传记片《琼斯先生》,再现不堪回首、刻骨铭心的历史:

《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沃尔特·杜兰蒂,凭借13篇鼓吹苏联的文章,获得1932年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所谓的苏联问题专家,在莫斯科过着帝王般的生活。

在充斥着美女、美酒、毒品的奢华派对上,穿着丁字裤的杜兰蒂,厚颜无耻地告诉初来乍到的琼斯:

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

你不喜欢漂亮妞,又不喝酒,岂不是很无聊?

琼斯软中带硬:

扭腰屎报的女记者在当时的西方精英中颇具代表性,他们未必喜欢莫斯科,但非常厌恶希特勒,他们愿意支持包括苏联在内的一切潜在的反纳粹力量:

万一你错了呢?

她非常雄辩:

琼斯忍无可忍:

杜兰蒂曾精准预测托洛茨基必败于斯大林:“这位格鲁吉亚皮匠的儿子在他看似简单、粗暴的外表背后,隐藏着冷血的精明。”一举奠定了自己作为王牌记者的国际声望。

嗅觉如此敏锐,怎么可能不知道眼皮底下发生的饥荒?

只能说,利益左右了杜兰蒂的报道,让他信口雌黄、粉饰太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扭腰屎报90年前就是这副德性;尽管呼声汹涌,普利策迄今仍未收回杜兰蒂的奖项。自由派……唉,烂透了。

琼斯私下采访了一些外交官和记者,得知饥荒的消息,冒着危险悄悄潜入乌克兰,进行实地采访。

琼斯母亲在乌克兰做过英语老师,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乌克兰无边无际的麦浪:

琼斯摸出照片比对:

谷仓依旧在,只是一片雪皑皑……

在一户农家,琼斯发现自己吃的是人肉,当即吐了个不亦乐乎。

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在《血色之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中写道,父母抛弃自己的孩子并吃掉他们,结果自己也死于饥饿,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琼斯在乌克兰的笔记:

我走过12个集体农庄,哭声无处不在... ...

“没有面包,我们没有面包超过两个月了。”农民正在吃牛饲料,只剩下一个月的供应。他们告诉我,很多人已经死于饥饿,很多人都快死了!

有好心的农民提醒我,晚上千万不要出门,因为已经有太多被饿到绝望的人了... ...他们很容易干出绝望的事... ...

1939年3月29日,琼斯回到柏林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饥荒统治下的俄罗斯》,被《伦敦标准晚报》、《纽约晚报》、《芝加哥每日新闻》《伦敦早报》等十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刊登,震动欧美:

克里姆林宫的宠儿杜兰蒂,立刻在扭腰屎报发表《俄国人虽然饥饿,但并不挨饿!》进行反击:

“我对这种所谓的饥荒进行过详尽调查......

虽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粮食短缺... ...但并没有出现因饥饿而造成的死亡,一些死者只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疾病而死亡的......

“声名狼藉的琼斯在夸大其词,并未如实记录真实的现代化俄罗斯。”

杜兰蒂指责琼斯故意造假、耸人听闻。

一个是初生牛犊,一个是金光闪耀的普利策得主,公众应该相信谁呢?

琼斯惨遭新闻界驱逐,杜兰蒂只手遮天:

1933年11月17日,罗斯福政府正式承认苏联,杜兰蒂被誉为“莫斯科的英雄”。

琼斯欲哭无泪,连小孩都奚落他是个疯子。

1934年琼斯前往远东,开始世界真相发现之旅(World Fact Finding tour);

1935年8月琼斯深入蒙古采访、报道,被土匪绑架,不幸遇难。

当时,琼斯并不知道他的向导与苏联秘密警察有联系。

 短评

在这个时刻,我觉得应该给满分。

5分钟前
  • tintin
  • 力荐

电影前半段节奏掌握的很好,后半段直接垮了。深入乌克兰,在前线探查饥荒真相的部分应该用更大的篇幅和更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这个片子什么都没有拍出来。像这种片子拍成这个样子只能说浪费了好题材,这种程度的传记片也不知道是怎么进的竞赛单元。电影内容还不如电影海报好看呢,谁设计的海报应该加个鸡腿。

10分钟前
  • 抱抱
  • 还行

69th Berlinale 相当期待,也就难免失望。对男主角那种聪明超群又“天然瞎”的人设,是观看这部电影的障碍。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有点可惜。

12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詹诺在我心目中已经是半个俄国人了。

16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我看到的第一部直接表现1932-33年前苏联乌克兰大饥荒史实的历史电影,导演是和我们同时代的48年出生的波兰女导演,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历史现实。仅从这两点,我就该给影片高分! 历史真相不能忘记,更不应埋没。 该片描写的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揭露大饥荒的英国记者琼斯先生,揭示真相后,不仅得罪了苏联,在西方世界政客中也不被认同,被社会讥讽为“疯子”,之后他在中国热河采访时,年仅30岁就遇刺身亡,猜测是前苏联特工干的,但无定论。由于史料限制,影片对主人公开掘得并不深入,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1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报假新闻的人得普利策奖了,报真新闻的人被污蔑和暗杀了……

20分钟前
  • Z叁0
  • 力荐

乌克兰的累累白骨,对这个民族来讲是一个灾难,对某父来讲是一个统计数字,对鼓吹USSR的欧美左壬来讲,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骗局。主角揭露了这个骗局,为此遭到了伊曾经同侪们的抛弃,AKA皇帝的新衣和左壬对苏的迷恋,在二战后变得更加鲜亮,真正终结这两者的,反倒是麦卡锡和赫鲁晓夫了

22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这部电影不评论了,因为好的作品会不言自明 ⭐️⭐️⭐️⭐️⭐️

25分钟前
  • Q
  • 力荐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目测有奖。阿格涅什卡·霍兰又一部苦大仇深揭露苏联黑历史的影片,影片非常迷人的复杂之处——真相与利益的纠缠,也恰好指向今天的“后真相”时代,琼斯的悲剧就在于说出了“不合时宜”的“真相”——二战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使得英美政府必须与苏联达成某种利益交换。奥威尔现身并且撰写《动物农场》的过程成了影片的一个结构。虽然片子在前三分之一比较像美剧,不过从琼斯先生摆脱监视混进闷罐车厢开始,到一整段乌克兰集体农庄调查,拍得真是荡气回肠。这大概又是一部内地大银幕无缘得见的电影。因为:“动物们是平等的,不过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2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I feel so related... 霍兰的美剧底子挺适合这个故事的(虽然还是略有点太美剧),融合了film noir风格(noir好像在波兰近来很流行?),效果比两年前的那部好太多;在这里,Communism绝望,Captalism自私,爱情的火星从理想与信仰中燃气终灭于难以跨越的距离/鸿沟,最后是一个hopeless的结局,多么contemporary... 感觉导演的solution有点是,现在能想到的好事就是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信息,有个能更全面思考的机会

31分钟前
  • 力荐

看得出阿格涅丝卡·霍兰拍政治惊悚片已经轻车熟路,最近几部摄影也都挺别具一格的,当然部分桥段还是拍得太电视电影。

32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纽约时报们,你们不会赢!

3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真人传记片,记录了英国传奇记者Gareth Jones潜入乌克兰并第一个向西方曝出乌克兰大饥荒的经历。电影前半段稍闷,到乌克兰之后那段惊心动魄:在火车上几瓣橘子遭饥民疯抢,被村里三个孤儿款待,结果被告知吃的是他们哥哥的肉,到处饿殍遍野...而这一切的真相是斯大林欲通过农业集中化达到对乌克兰种族清洗的目的。那个年代的记者真是值得敬佩,通讯落后,单枪匹马,一个人的“看见”揭穿整个苏维埃的谎言。而真实历史其实比电影拍的还要残忍,现实中的琼斯在30岁生日晚被苏联人刺杀了。影片插入了很多叠画画面和默片素材,再加上全片墨蓝偏暗的色调,复古味浓。

3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以此片纪念无数在斯大林统治下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

39分钟前
  • 郑允昶
  • 推荐

情节编的非常可疑,体验了欧美政府与媒体对华这次疫情的操作后,信它们一成都有问号

40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莫斯科衣不蔽体,用鸦片躺进上帝怀抱。斯大林诺饿殍遍地,靠树皮躲进共产温床。西方经济萧条,资本盘剥民众。东方一片繁荣,权力蚕食人民。饿狼尚不吃人,饥民彼此啖养。谎言编织出普利策奖杯,真话却在威尔士被孩童投石。耳边响起婴儿的啼哭,胃里装满孩子的人肉,这里是动物的农场,还是人间的炼狱。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关于新闻自由、被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动物庄园》背后的故事,又一段似曾相识的苏联黑历史。琼斯先生在乌克兰的那段游历如同地狱写生,为说真话而付出生命的人永垂不朽。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特意在俄乌翻脸的日子看了这部电影,唉,有这样的历史,还指望乌克兰能和俄罗斯真正愉快玩耍吗?

50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开头有些慢热,但进入乌克兰之后对饥荒的展现触目惊心,以及归来后被一众pinko同行的诋毁阻挠(#FAKENEWS NYTimes点名)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片的主题其实并不在Holodomor本身,题眼依然是记者对真相不惜一切的追求。从头至尾用奥威尔《动物农场》来串联做的并不是太好,为数不多的几段配乐大赞

5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外来视角下的乌克兰大饥荒,重点是讨论英美媒体人的操守和良心。苏联对乌克兰的滔天罪行,几百万条命的血海深仇,还需要乌克兰人自己来讲述,让外界理解他们对莫斯科政权抵触之必要,融合之不可能。(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疯狂输出弹幕…

57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