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喜剧片英国2015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布隆森·韦伯

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

播放地址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3 20:49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员的故事,他的工作是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相关亲人,而当他被告知即将被政府裁员后,他决定将最后一位死者的亲友全部找齐……

 长篇影评

 1 ) 他的坟前空无一人,却挤满了鬼

(剧透,慎入)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八百万种死法。”

第一次想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作为一点小小的感受。

我拒绝将这称之为评论。(其实也算不上评论,只是为了放一点我喜欢的截图。)

我不知道是从哪得知这部电影的,也没有看过简介,不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候在下载列表里发现了它。

《寂静人生》,也许能让我得到一点宁静。

前三个葬礼场景都让我如坠云雾,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一直出现在葬礼上?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

牧师还夸他告别音乐选得好?

他说要给那些人(已经是骨灰了)多一点时间?

直到一通电话解开了他的身份之谜。

怪我孤陋寡闻。我确实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职业的存在。

他收集起死者的遗物,仅靠着这些物品就为他们撰写了鲜活动人的追悼词。仿佛我们知道他们的一生,知道他们怎样活过。

是他为“无缘死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看似一丝不苟严肃古板的约翰,其实也很可爱。

(连餐桌都能治愈强迫症患者)

斯托克在外人眼里就是个疯子。离职前往猪肉派原料里撒尿,用牙齿咬着皮带吊在三楼为慈善募捐。

约翰得知后非常惊讶。

看到告知自己被解雇的上司的车子停在路边,他也心生一计。

他甚至亲自尝试用牙齿咬住皮带将自己吊起来。(说实话看到他解下皮带我还以为他要自杀。)

那些呼应的小细节。斯托克和女儿都用书本垫沙发。

看完之后内心平静了很多。整部电影的画风太喜欢了,背景乐也好听。

(严重治愈强迫症)

一个竭尽全力为死者寻找亲友的人,在上司看来只是工作进度缓慢、尽做些毫无用处的事情。

一个与孤独死去的人打交道的人,自己最后也孤独死去。无人参加他的葬礼,只有一群鬼魂,前来与他重逢。最孤独的葬礼,却也最热闹。

 2 ) 他将永不孤独

为无人知晓的逝去者寻找家属,选下葬地,办有尊严的葬礼,天主东正伊斯兰教。
为逝去的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送别。
可是自己却没有家人,一人独居,还曾经被嘲讽。
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
偶尔有几次改变:送的一只派、一条鱼和货车掉下的哈根达斯。
寂静地让人绝望的人生。
他心底也向往比利不羁的人生。用牙齿咬着皮带、跟流浪汉喝威士忌、在讨厌的人车前尿尿。
然而他即将被辞退,一份他已经做了22年的工作,看着新来的女员工胡乱处理着骨灰他异常失望。只希望好好送最后一个人,他异常努力。又在得知死者家属不愿意去葬礼之后痛苦地蜷缩在座位上。
他那么惧怕孤独死去,过马路不停左右看。
却在为心仪女子买画着宠物狗杯子的路上唯一一次忘了左右看,也让他送了命。除了教父无人陪伴的葬礼和没有墓碑的墓地,孤独的下葬,还有让may无法闭眼的约会。一切看起来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这一天她来了,他一定在那里微笑。
人们渐渐离开,他又孤独地躺在那里。
他又将这样孤独地安息,正如他想的那样。
可是。
他们都来了。
他将永远不会再孤独。
still life。

 3 ) 嘘

  这部片子很淡,淡才好,也没好到让人惊叹的程度,但引人思考的就是好片。

  片子讲一个四平八稳的英国人,看起来很符合“中庸”的价值要求,永远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吃同一个牌子的鱼罐头和吐司面包,上班下班,独居,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职业是替那些无人认领的死者联系家属;他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业,兢兢业业;他替不同种族的人操办葬礼,选择适当的音乐,目送其下葬。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录这种生活,波澜不惊,没有说教意味的台词,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却让人在这种平淡中化开,感受它。

  影片的最后,主角生命终结于一场车祸,一切平淡止于这场车祸,之后呢?是寂静,死之寂静。或是从一开始,就是寂静。

  导演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寂静人生》,生前寂静,死后仍寂静,就这样活过一场,波澜不惊。

   想到这里,不禁宛然。年少的时候,总是做着热血的梦,渴望轰轰烈烈,渴望异化,渴望超越。最后呢,大多数人还是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前两天看访谈节目,蔡琴说:“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的意义,为什么存在,我来这个世界是要做什么?”

  天文说:“这是个物化的世界,人与物的关系是‘我记得’,‘记得’,于是物有了意义。”此处对应了《小王子》所表达的:我与物建立了某种关系,于是,此物对我来说是独特的。

  绮贞说:“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说两句我自己的看法。人生的追求很多种,最徒劳的不过是从不敢面对自己,自私而盲从,愚昧而劳碌,有为无为有何区别?终归一场空。

  幸运一点儿的是懂得及时行乐的俗人,这种乐小看不得,是实在的世俗的喜乐,一场游戏一场梦,透彻地体验过一遭,不枉来人世混迹一回。

  更高尚一点儿的是信仰者,他们孤独地坚持着,尽管自己过得潦倒极了。许多生前无闻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搏不过命运罢了,生命开着他们的玩笑,蹂躏着他们,将他们的才华猛烈而透彻地挤压出来。或者像这部片子的主角,大概早看淡了自我,活过一场不过是与世界发生过联系,他的事业是与逝者发生联系,无所求,无所谓意义。

  最高的境界大概是独乐亦众乐吧?这种人占极少数,除了运气,须应了木心先生的话,要头脑,心肠和才华皆好才行。

 4 ) 《寂静人生》: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

“如果你死得比我早,我活得比你久,我会去参加你的葬礼。”

我跟彼得潘说,他发来一个搞笑的表情包,一如他的风格,这是个乐观的人,应该也算是个朋友吧,虽然连面都没有见过。

“你不要再蠢啦,你出门结识那些人,再有趣也是萍水相逢的人,也可能正是因为距离产生美,才会相处愉快,还是脚踏实地,好好想想怎么搞钱吧。”

这是我在济南的朋友怼精说的话,细想一下,他也算能够打个车就见着面的好友了,但,我现在越来越少见面,最近一次互动,也是上个月他豆瓣回复我,问我上次我答应送他的书,可能我们的关系更像他偶尔的调侃,

我们不是朋友,充其量算个网友呢。

细想一下,我有过很多朋友,挚友也有不少。曾经二十几岁,也认真设想过,如果马上要告别这个世界,希望再见哪些人,那时候,不怕你们笑话,我的朋友是top级的顺位。

现在,想来哪怕见面变得容易,又何苦去给人家添麻烦呢?而且,死了就不是一了百了吗?不管是不舍还是后悔,又有何分别。烧成灰,活着的会痛苦,死了的还知道什么呢?

一直下意识回避的问题是,

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又有谁会为了我的永远消失而悲伤,悲伤的时长又有多久呢?

我听过关于死亡的版本是我姥娘,经常听到老家那边熟人传来零碎的消息,经常看见她一个人坐在村头的菜地里哭泣,那个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疯跑过的地方,我姥爷辛勤劳作的地方,我知道她在怀念谁,全家人也都知道,但无能为力只能视而不见,直到她也追随她的悲伤而去。

《寂静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一个从事社区服务人员的大龄单身男约翰,他的工作就是为那些独居死去孤独的人处理后事。可能是同病相怜,也可能是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一板一眼认真活着的人,主角非常走心地对待他的工作——那些孤独活着,悄悄死去的人。

即使无人投诉,上司嘲讽,约翰也尽量留给这些无名死者更多的冷冻时间,更多的骨灰暂存时间,期待或许会有远方的亲朋好友来认领。哪怕无人出席,只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冷清葬礼,他也根据死者留下的物品,尽可能拼凑出一篇走心的祷文,直到因为工作效率太低,花销太大,他被裁员。

约翰平静地接受这个噩耗,告诉上司,手里还有一单业务没有处理。他从要求一周时间,再到找借口延期,再到不惜无薪用自己的时间,去根据死者留下的一本相册去寻亲。

短暂相爱过的酒吧招待,叛逆的继女,曾经一起喝酒聊天的工友,广场上分享过大麻的流浪者,断联很久的女儿,住在疗养院的战友。固执的男主抽丝剥茧地拼凑着这个永远消失的陌生人的一生。

约翰甚至试验过他在牢里用牙齿咬住皮带试图自杀的场景,作为一个一直跟死人打交道、同样孤独活着的人,可能这最后一个客户,也可能是约翰的未来吧,正如同路口那个每天站在露台抽烟的老者,作为观众的我们,甚至剧中人约翰,都曾经以为,约翰会像以往那样,帮他处理身后事。

谁想到,最后客户的女儿突然找来,说她愿意参加父亲的葬礼,甚至表达了主动约会的意愿,约翰也鼓起勇气,尿到极品上司车上来泄愤,他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生活突然开始绝处逢生,有了一点亮色,木讷的他,第一次露出微笑,去商店精心挑选送给约会女孩的礼物,然后是突然的一场车祸。

又是一场冷清的葬礼,除了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亲友,只不过,这一次没有约翰,他变成躺在棺木的那一个人。木然的工作人员拉着他的棺木走向墓地,与另一对热闹的葬礼擦肩而过,一个女孩扫了一眼他的棺木,然后木然地转身,那是他最后的客户,他努力很久换来的温情葬礼。

这一次,他的前女友,短暂生活的过继女,他的女儿,他的战友们,甚至是只有约酒之交的工友,广场上一起流浪的伙伴,他们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一个我们永远不知道死者是否知晓的葬礼,一个每一个在场的活人都充满悲伤和怀念的真正的葬礼,来自于一个热心肠的陌生人——约翰的努力。

而讽刺的是,这位天使一样的好心人——约翰,他却孤独的死去了,他的葬礼空无一人,只有导演为了催泪强加的四处而来的鬼魂,那些他奉献一生,送别最后一程的孤魂野鬼。

作为一个90%的无神论者,比起死后的世界我更在意活着的时候,也正因为此,做很多事我都是抱着就当作人生最后一次机会,去狠狠努力的。对于葬礼我也很反感,觉得就跟所有节日一样,只是愚蠢的人类假惺惺的安慰剂罢了,毕竟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不应该每一天都好好爱他(她),哪需要搞个特殊的情人节?

但矛盾的是,我是有认真考虑过告别这件事的,我想郑重送别我在意的人,也希望一些人能够来参加我的葬礼,或者准确说,我渴望跨越生死,极致的感情。

可事实上,哪怕只活了三十多岁,按照人类平均寿命计算,可能也就在半山腰的位置,很多人就跟狗熊掰玉米一样,不管曾经多炽热的情感,都变成笑话。

到现在,我甚至对萍水相逢的朋友,都可以轻易说出,有机会我会出席你的葬礼。

可能我也开始认命,我发现,曾经觉得可以把生命交付给他的挚友,跟这样只是有一点有趣的陌生朋友,其实都没差的,反正,我们都无法确认,哪个人是永远不会走的,那些感情是多少年都不会去后悔的。

是吧,既然无比亲近的那个人都可能消失在人群,变成最熟悉的路人甲,那萍水相逢的朋友为什么不能许下诺言,反正都没差啊。

我们不过是寂静人生里,总不愿意认命地,非要杜撰出什么梦幻岛,非要假装,有些人活着可能太忙,可能有他的难处,所以才没有机会好好对待你。而你又愚蠢地以为,你死了,化成没有任何价值的一捧灰,他反而会,为你悲伤到不能自已。

面对这一切,我也不知道该狠狠嘲笑,或者痛快大哭一场,毕竟38岁的我,已经很难找到一个人,一件事能够让我100%的快乐或者悲伤了。

 5 ) 活人哀悼死人,走后将被死人纪念

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有约翰(艾迪·马森饰演)的同行,他的职业“另类”而陌生,我甚至难以准确地说出他工作的名称。但我分明体认到某种肃穆,让人不由己地反思、动笔写点什么。

约翰日复一日地调查死者身份,号召死者的朋友参加葬礼——这一工作本身,暗含龃龉:一个有名字之人,在亲朋好友的环绕下离去,约翰无需在场;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无人纪念,寂静离开。约翰的工作,让人联想到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让人体面地迎接死亡。可正如约翰的老板、同事的质问:你为这些寂静生命的付出有什么意义?死去的人会知道你为他们做的这些吗?如果生者没有惋惜,死者无从增益,工作的目的何处安放?

我想,约翰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前后两种思维并存的局面,即一方面诉诸宗教赋予逝者以安息,一方面约翰倾其所有关注个体生命的本真。但帕索里尼将“上帝之爱”、“宗教救赎”处理成某种缺席,即神父的悼词仅是一项程序,旨在提示人生旅程的有始有终。内在的,约翰的关怀,是一种“僭越”。约翰向那些流浪汉、酒鬼、瘾君子、生前不被周遭接纳、存在与离开无人关心的群体,表达了充分的博爱。

其次,谁可以被记住?历史关乎伟人,而文明确是奴隶建造的金字塔、是力役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无名无姓的你我他立起的巨石阵。约翰,同他的服务对象一样,在历史上不足挂齿。约翰一丝不苟地记录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为平凡人立传——帕索里尼用影像的方式为约翰立传——而我们,又口耳相传帕索里尼的故事。有关平民的记忆闭环由此形成,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其中的逻辑不难窥探:竭力保存个体的故事,让个体在现世多存在一刻,提醒活着的人:活着就是与遗忘对抗。或相忘于江湖,或相忘于闾里。遗忘是终点,与之对抗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凛然与决绝。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客旅,只在某一段时间,互为他人生命的一部分。彼此共享时间、经历,分享彼此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慨、或仇恨的记忆。他人永远是被观察的他者,自己不是自存的原因。仰赖他人的慷慨,个体的形象得以建立。换言之,现世尚存的个人记忆,无非是他人记忆拼凑起来的残缺。威廉·斯托克,他不是个好工友、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这一定是威廉·斯托克。但约翰不相信这就是威廉·斯托克的全部——他试图展示一个平凡人的丰满面目,以一己之力与偏见角力。

我常说,读小说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生命。其要义在于,人生苦短,但可经历的生活又如此斑斓,人的选择、精力、时间又如此有限。阅读故事,就是使生命在经验的意义上增添一丝醇厚。约翰是在更现实的意义上,进入他人生前、死后的生活。他的生命在任何一刻戛然而止,都不是徒然虚妄。因为,我知道,那些我哀悼过的人,将以相同的方式纪念我。

 6 ) 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

1、 我有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不会青史留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被彻底的遗忘,不留一丝痕迹,就像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寂静人生,最终归于一片寂静之中。这个想法让我感到非常恐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本身的思考把自己置身于永无休止的空虚和空洞之中。

2、 电影的主人公叫约翰,受雇于政府某机构,负责帮助孤独死去的人寻找到家人,处理好他们的身后事,送他们走完最后一程。在现代化的社会,在冰冷无情的城市里,每天都有人孑然一身孤独的死去,他们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他们死的时候没有人陪伴,无人知晓,直到尸体发臭,直到他们寸步不离的宠物猫狗被人发现孤苦伶仃再也没有依靠。他们之中大多数的人找不到亲属,即使找到了亲属也没人愿意出席他们的葬礼。他们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一群人,很多人是在死掉之后才会被人逐渐遗忘,他们却在死去之时就彻底被这世界彻底遗忘,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死去了。

3、 约翰有个蓝色的大相册,收集的是他工作时候遇到的孤苦伶仃死去的人们的照片。蓝色的大相册里有各式各样的脸,他们曾经笑过,年轻过,生活过,经历过,他们也曾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丰富多彩,但最终他们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去,没有任何人记得他们,就这么被彻底地被遗忘了。他们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约翰的大相册避免了他们被永久地遗忘的厄运,他翻看着他们,端详着他们的一张张脸,像老友般,彷佛给予了他们第二次生命。的确,每一个生命都不应当被轻易的遗忘。的确,每一段生命都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4、 约翰对待他的工作有一种宗教般的一丝不苟和虔诚。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文精神。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就是“敬畏生命”。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他们是飘来荡去宇宙之微不足道的尘埃。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人,无论他们成就地位如何,他们都应该被善待,不应该被轻易地遗忘。我们对远古先人的祭祀,我们对祖先的祭拜,对先人的追思和追忆,我们对历史的铭记,形成了人类文明最基础的东西, 是我们文明的开端和发源。我们要给予每一个平凡生命的足够的尊重,铭记他们,敬畏他们。约翰敬畏每一个被遗忘的人,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墓地,根据他们的信仰举办葬礼,甚至挑选好葬礼的音乐,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头到尾出席他们的葬礼,送他们最后一程。

5、 而约翰自己,同样是孑然一身,同样是孤苦伶仃,他生前是平淡的不起眼的,死后马上被人遗忘,归于寂静一片。但在他的葬礼上,绝不会像他的人生那样的寂静。那本厚厚的蓝色相册,每一个人,每一个被他照顾得很好的孤独的人,每一个生前就被遗忘的人,这些美丽世界的孤儿,都会出席他的葬礼。

 短评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8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9分钟前
  • 力荐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1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20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22分钟前
  • 🥨
  • 力荐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2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31分钟前
  • \t^h/
  • 还行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3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41分钟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43分钟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45分钟前
  • 小鱼儿
  • 力荐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50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55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59分钟前
  • 虾子
  • 推荐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1小时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1小时前
  • egwood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