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归正会

恐怖片美国,英国,澳大利亚2017

主演:伊桑·霍克,阿曼达·塞弗里德,塞德里克·凯尔斯,维多利亚·希尔,菲利普·埃丁格,迈克尔·加斯顿,Bill Hoag,Kristin Villanueva,Ingrid Kullberg-Bendz,Ken Forman,克里斯托弗·迪伦·怀特,弗兰克·罗德里格斯,Gary Lee Mahmoud,Joseph Anthony Jerez,Sue Jean Kim,泰勒?伯克,Van Hansis,Del Montgomery,艾瑞卡·菲,罗纳德·皮特

导演:保罗·施拉德

播放地址

 剧照

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2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3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4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5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6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3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4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5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6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7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8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19第一归正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46

详细剧情

伊桑·霍克扮演一个前军队的牧师,他在儿子不幸去世之后始终沉浸在悲痛中,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个教堂成员,曾是个激进环保主义者,遭遇了丈夫自杀,于是两个受伤的人有了人生交集。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会将宗教和环保的话题放在一块?

贯彻全片的悖论,「A life without despair is a life without hope」,导演没有煽情感染观众,而是提出冷静的质问,让我们去揣摩。

导演将环境问题这颗定时炸弹放在了宗教的门口。

所有的宗教流派直到今天,都从未正视过环保的问题。地球暖化与环境破坏是不争的现实,人类今天所做的一切行为将会加速迫使人类文明走向最终的毁灭。那如果当下人类即将面临的灭亡仍不足以让宗教重视,请问还有什么问题是宗教应该重视的?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挑衅。美国作为基督教国家,宗教议题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而将当下更敏感的暖化话题放在宗教面前,相信很多基督教徒都非常讶异。这两者都是美国社会十分关注的重要话题,信仰与环境,但往往很少能从媒体舆论中找到两者的交集点。这也是为什么这电影在美国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响,而在中国却反映冷淡。

神父 Toller 的日常,直到遇上怀孕的 Mary 和她的丈夫 Michael,神父的心理活动开始产生变化。Michael 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对未来表示绝望,对人类所作的一切环境破坏深恶痛绝,「如果我确信地球的未来是令人绝望的,那我孩子的诞生在世上还有意义吗?」。

神父用「没有绝望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来解释。

但直到神父也站在地球这一边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向神父 Joel 抱怨,「Somebody has to do something.」,Joel 却评价他「你总是待在花园中」(表示他总是悲观地对待生活),评价他没有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神父没有用同样的警言「没有绝望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解释自己。

Michael 的自杀触发神父 Toller 转变的临界点。在 Michael 死后,带着自责的神父酗酒问题更加严重、心理问题愈发明显、更加疏远与冷漠那些关心他的人,直到最后内心不断积攒的怒气导致他走向了极端。他始终每一天都在日记中跟自己斗争,挣扎在他的信仰当中。他的最终选择却是用血腥去警告人们这一直被蒙蔽的真相。

真实世界中没有人会去怀疑一位基督教神父能走向恐怖极端,甚至不能想象一名神父穿上炸弹背心的样子,而电影使用这个强烈的思想反差对比向观众发起冲击。也许无法忘记神父亲手穿上炸弹背心的那个镜头,一位披上象征着喜乐意义的白色圣袍的神父,内里却裹着象征死亡与血腥的炸弹背心。

环境问题决定我们人类未来的存亡。与其遮蔽双眼地祈祷,不如睁开双眼看看我们的周遭。

电影中教会的幕后有股强大的力量在操纵左右。资本不仅可以操控教会上的座位表,更能控制人的言语。被指责为环境污染祸首的能源公司,却能通过捐助教会来虏获人心。破坏着上帝所创造的地球,而所作为得来的金钱却用于捐助教会,异常讽刺。人类对金钱的信仰丝毫不亚于对上帝的信仰。

神父 Toller 以为信仰能带给他正确的答案。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站在交叉路口的他并不知道正确的答案到底是什么。Michael 问他「上帝会宽恕我们吗?」,Balq 问他「上帝跟你说过他对地球怎么安排的吗?」,Joel 问他「万一这是上帝的计划呢?」,神父都没有答案。

宗教信仰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跟上更迫在眉睫的问题,地球的环境问题在圣经中找不到真理。地球与神父一样病入膏肓,也同样被遭到资本主义的漠视。中间穿插的蒙太奇镜头,从地球的自然景观逐渐过渡至人类工业文明的猖獗。残忍的画面让观众思考,这正是我们人类每天对地球所做的事情。

看完了电影后,应该会带着问题与疑惑。也许导演并不想灌输任何结论给观众,相反他想将电影敞开,留出足够多的空间让观众去反思电影中所出现的悖论。比如贯彻全片的悖论,「A life without despair is a life without hope」,导演没有煽情感染观众,而是提出冷静的质问,让我们去揣摩。


白天从外看他是一个笃定的基督教徒,一个信任可靠的神父,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夜晚从内看他是一个患上胃癌拒绝治疗的病人,一个有酗酒习惯的离婚中年,一个不愿敞开自己的孤独男人。电影让我们能够观察这个神父的内外两面。

他在社会中表现得冷静、智慧、可靠。而独自在房间的他,却会表现得暴怒、思绪紊乱、抑郁、甚至自我否定。他夜晚坚持用书写日记来面对自己,只有面对日记他才可以保证绝对的诚实。

这是我从未见过的 Ethan Hawke,饰演一个内心从坚定信仰,转变到向信仰发出挑战,一个走向极端终点的神父。这没有任何先例可以给他作参考,甚至现实中也难找到这么极端的例子,这必须要演员自己的揣度剧本中角色的心理演化过程,去塑造一个这样外表平静心理活动猛烈的角色。这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他的挣扎不能是流于表面的痛苦,不能是空洞的歇斯底里,不能是不痛不痒的呐喊。

Ethan Hawke 从始至终毫无缺点的表演,十分触动人心,这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4:3 的画幅比例,全片几乎是固定镜头的拍摄,没有任何动作运镜。这种接近现代艺术的手法处理为这部电影增添了超现实感,令人容易将起联想到欧洲电影的风格。镜头总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远处。电影是冷色调的,是一个很严肃,不需要华丽修饰的故事。波澜不惊的表面下,实则是难以平复的黑暗涌动。

有两个镜头我很喜欢,一个是将粉红色的胃药倒入威士忌的镜头,一个是将疏通剂倒入杯子的镜头。一个混浊焕丽,一个清澈粘稠。

 2 ) 丧子牧师与环保极端分子

威尼斯是对地球变暖反应最敏感的地方之一,水位线越来越高,许多历史大宅终将没于水底。在这儿谈论环保以及放映环境相关题材的电影,就再合适不过。在关于变小节能救地球的开幕片《缩身》之后,第二部竞赛片《第一归正会》,也跟着讲述了一个极端环保分子对身边人群的决定性甚至自毁性的影响。

保罗.施耐德早期的编剧成就(《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远远大于其后来的导演声誉。他年轻时一度热爱那些深耕内在精神的电影,从不敢想象自己能拍到同样的深度。直至前些年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者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修女艾达》)吃饭,才觉得“是适合写个这样的本子了。”

由于没有信仰和基督教知识,我不敢妄言这部“走心的电影”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导演的精神表达欲望。但从电影故事的流畅度、可观性和与之相关的拍摄表达技巧上,《第一归正会》显然与启发导演的《修女艾达》差距甚远。后者固然有着东欧剧变的大时代背景优势,但精妙的剪辑,才真正形成牵引角色情绪和行为达到最合理逻辑的漂亮节奏,国家公诉人和立誓修女、荡妇和贞女的角色对立设置,让故事殊途同归地进到家庭悲剧,巧妙诉说出可能被遗忘之平庸的恶。而保罗.施耐德则做出了一个不让人愉快也难让人深思的“囚牢”,把角色框于正方形画幅中,喋喋不休地以牧师对环保极端分子的说教以及牧师痛苦日记的画外音,去推动故事发展。

伊桑.霍克扮演一位牧师Toller,曾在军中服务,儿子死于伊拉克战场后,转到地方上一个更像历史名胜的教堂兼任“导游”,“在独立战争时期,大陆军曾据守这里,南北战争时,黑人也在一块颜色明显不一样的木地板下躲藏”,他为学校孩子和给小费的游客进行着详细讲解。与《海边的曼彻斯特》试图传达的丧子之痛相似,Toller与在慈善机构任职的妻子离了婚,并且相信这么大的人生灾难后,两个人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再走到一起了。

与此同时,一位怀孕的教友Mary(阿曼达.塞弗里德)找上门来,希望Toller能帮帮她那对环保议题走火入魔的丈夫Michael。电影的前半小时几乎都是牧师对环保极端分子的一场垦谈工作,大意是想让其与妻子一道,把孩子生下来,“相信我,失去孩子的痛苦将远远大于孩子来到这个糟糕世界的痛苦”。影片拍摄时,恰是阿曼达怀孕期间,因此表演经验远逊于伊桑.霍克的年轻准妈妈,在以人物脸庞大特写和展现身体技能近景为主要时间的电影中,还算不错的完成了这次“本色演出”。

(以下涉及剧透)
不过,电影故事几乎全由伊桑.霍克一人支撑。在拒绝被拯救的环保激进分子Michael以极其可怕的方式自杀后,本来在努力筹备教堂250周年庆典的Toller,却在对教会现实能力的失望(其严重仰仗于Michael所激烈对抗的化工厂)以及自身健康现状的灰心丧气中,传染病似地选择了同样极端的方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去跟随他头脑中认定的那个上帝。杂糅而入的恐怖片类型音效,不断将情节推向自毁性的高潮。

然而,除去极端选择到来前,一场从逼仄室内困境中“双修双飞”的幻梦好戏之外,Toller的情感和行为转变,尤其是对环保极端主义突如其来的信仰,还是铺垫得非常没有说服力。没有了马丁.斯科塞斯,保罗.施耐德没能力再造一场《出租车司机》中特拉维斯对镜自说自话的经典场面,也没本事如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那样,去制造出一些关于“上帝缺席”的奇妙意象。角色的重大转变欠缺说服力,也就让那个本该可以叫绝的结尾——在“基督教圣战”和“耶稣式牺牲”中被迫摇摆——玩弄得有些刻意和做作了。

 3 ) 无解的保罗施拉德

1 无聊的影像语言和故事

故作的简洁影像 压抑的氛围 毫无技巧的调度 。

牧师?熟悉的布列松感 。

宗教?全篇都在念经。大哥 宗教片不是这么表现的。

全篇最有力量的镜头来自于小空间内的设计:四比三,稍微的俯视,简单的背景。啊 《修女依达》?(后来看到说他受Ida导演的启示,果然。cao。)

剩余全篇,乏善可陈,空洞五味。确实不是导演的料。

2 无解的保罗施拉德

无来由的愤怒和无着是贯穿施拉德整个创作生涯的核心。话说在盛产愤怒与无着的七十年代,那个愤怒无着的出租车司机才会成为时代的象征。之后的愤怒的公牛,基督最后的诱惑,明显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勉强锋芒犹在。但空洞的三岛由纪夫传, 豹人,俨然是不光彩的失败。

愤怒和无着必然想纾解,宗教算是出口。但施拉德的根基显然还未能洞悉自身的迷思和宗教的本质。作品时编导的精神外化,但他时时刻刻都想掩藏自己的浅薄而故作深沉,究其原因还是思想的深度和技巧的欠缺。

施拉德早已消失在审视的视野,重新归来的这作品,乃是所有问题的集中,或许年岁已高的成熟,或是老当益壮的自我证明,他的野心在于想证明自己已经处理好了自己一辈子的缺陷和问题:愤怒和无着。从答案来看,依然不及格。相必他也着急,看的人也着急。他的答案是:cliche和let it go。然后戛然而止。让人大跌眼镜。

你一思考,大家就尴尬,做不擅长的事情还拼命表现,看的人也恼火。 别想着成大师,该退休啦。

 4 ) 在秘而又宣之间

在聊《第一归正会》之前,绕不过《乡村牧师日记》。

《第一归正会》是一部全面向《乡村牧师日记》致敬的电影,亦是对《乡村牧师》精神性和历史性的继承。保罗·施拉德延续了布列松的叙事节奏和超验风格,与《乡村牧师》跨越时空演绎了一曲不合时宜的信仰和秘而又宣的恩典之间充满奥秘的协奏曲。

《乡村牧师日记》是一部完全按照“圣像”美学进行创作的电影。保罗·施拉德,即《第一归正会》的导演在研究《乡村牧师日记》之时,认为这部电影的超验风格是借鉴了东方圣像画艺术的构图风格。这种艺术表现目的不是突出环境,而是将人的面貌“唯灵论化”,使之具备一种静态和永恒的质感。

《乡村牧师日记》首先从形式上构建了一位年轻又虚弱的神父形象。正如上面提到的圣像画构图法,同景别同机位画面勾勒出一幅幅平面人物,他们脸上多是无表情的凝视,常常处于沉思和出神的状态。在电影技术追求纵深感,打造第三维度的那个时代,布列松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简洁又平板的画面使观众可以更深入人物内心隐秘的世界。

构图线条也并非传统的稳定结构,多为倾斜,以此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挣扎。导演还会经常拍一些门窗来象征人物的囚禁。侯军在《基督教与西方电影》一书中,将“囚禁”分为三个层次,一为肉体的囚禁,教士由于严重的胃病而日渐衰弱的身体。二为社会关系的囚禁,特别是以伯爵一家为例的家庭关系破裂来表现堕落透顶的乡村,并以此折射出了二战之后的精神危机。第三个层次的囚禁,则是表达在一个不被辖区教民接纳的环境下,教士与自我软弱进行此消彼长的信仰抗争。

整个故事结构与中世纪的“耶稣受难剧”的结构一致,即“十字架之路”;每个段落就是这条路上的一站,影片结尾也出现了与耶稣受难类比的镜头。随着故事的发展,年轻教士仿佛走上各各他,越来越逼近死亡。奇妙的是,他越发虚弱的同时观众越能感受到一股与之抗衡的力量互相作用,达到看似反戏剧却具备戏剧张力的效果。

全剧的第一个高潮,即教士与丧子的伯爵夫人之间的对话,形成了虚弱的教士与充满感召的谈话之间呼之欲出的力量。伯爵夫人本来对年轻的神父表现出与常人无异的讥讽态度,但由于教士敞开内心,让受难者进入自己的隐秘居所,一起面对内在世界的明亮与幽暗、怀疑与相信,由此谈话开启了人与人深入的相遇。这个对话模式与《密阳》中女主角和女执事的谈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你自己害怕死亡吗?”

“是的,夫人。但是我必须诚恳地说,自杀是困难的,尤其是为了名誉。比起我自己的死,我更害怕你们的死亡。”

教士说完,伯爵夫人无声走向了窗边,她轻轻关上了窗,这个举动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和转折,意味着她开始接纳年轻教士。随后她又缓缓走向了镜子。我们知道,电影中的镜子通常都有符号意味,即人物的另一面开始浮出水面。伯爵夫人安静地坐在镜子旁,这一画面构造隐约地与圣母玛利亚的绘画构图有着某种契合,似乎在如泣如诉着她们失去儿子的悲恸。

“祂带走了我的儿子,祂还能对我做什么?我已经不再怕祂了。也许我不该告诉你,我正在对自己说,如果这世界上有上帝所无法掌控的地方,如果到达那里必须永远地遭受永远的死亡,每一秒,我会带着我的儿子到那去,然后对上帝说道,尽管做你能做的事来惩罚我们吧。这可怕吗?”

“因为我也一样,有时也会这么想 。如果哲学家和异教徒也拥有上帝的话,尽管他也会去最高的天堂避难,我们的苦难也会将他唤回人间,就像你所知道的,我们的上帝并没有躲藏。”

对话在一来一往中形成互相的角力和拉扯。年轻教士批判伯爵夫人的悖逆,她时而反击时而质问,教士逐步叩响对方原本紧闭的心灵,卸下了她层层的虚幻面具,徐徐引导并使她直面他者。他们的谈话有时火药味十足,有时涌动着无法诉说的痛苦,谈话的动态力量越发表现出上帝在二者之间静默的存在。电影理论大师巴赞这样评论这一场谈话:

在整个法国影坛上(甚至在文坛上),比牧师(即年轻教士)还给伯爵夫人颈项那一场面给人以更强烈美感的时刻恐怕不多。然而,这种美感根本不靠演员的表演,也不靠对话的戏剧性和心理因素,甚至不靠对话的固有含义。体现出有悟性的牧师与一个绝望的灵魂之间的这次交锋的真正对话,从本质上说,是难以表达的……语言知识预示或酝酿着接受圣宠的强烈感受。因此,这里没有用任何浮华的言辞表达对宗教的皈依。纵然,这场言辞渐渐激烈,随后又终归平缓的极为严峻的对话使我们确实感到亲眼目睹了一场超自然的风暴,这些对话仍然只是‘冷场’,它们是沉默的反响,是内心隐秘的揭示,而沉默才是这两个灵魂的真正对话:恕我贸然对比,对话犹如上帝圣容的反面。”

谈话最终以伯爵夫人意识到自己永远的沉沦而结束了。她跪在地上,年轻神父站着。我们因此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转换,从刚开始伯爵夫人站着与年轻教父坐着来凸显教父的弱者地位,而随着谈话的逐渐深入,我们越发感受到年轻教父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他对伯爵夫人灵魂的怜悯,反而使他——一个弱者更加拥有某种权柄。

最后,他的安慰并未挽回一个灵魂。但,他对着跪在地上的伯爵夫人,作了十字架的手势,并说:“愿平安与你同在。”伯爵夫人在离开人世的前一天,写了一封信给神父,其中说道:“我并不相信顺从就能解决一切,事实上我从未顺从过。但是,在你所表达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了你带给我的平静。”

这段对话引发我们思考,安慰有时候并不能带来最终期待的目的,或引人悔改或使之扬弃罪恶;安慰有时候无法满足安慰者内心的弥赛亚情结,挽回一个深陷泥沼的灵魂。倘若安慰的能力只能局限于带给一个人片刻的平静和安宁,我愿意对那个人说:“愿平安与你同在。”并在心中默默为他划上十字架。由此,安慰并非支配性的存在,正如影片的末尾,在贫困与疾病中死亡的牧师,写下了日记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关系?一切都是恩典。”

两部电影形成了情节和气质上的对位,在此基础上《第一归正会》处境化地增添了新的内容。电影先是刻画了一位同样身体虚弱、酗酒且孤僻的牧师形象,比起《乡村》里的年轻神父,伊桑霍克扮演的牧师则多了几重新的创伤,牧师因经历丧子之痛而与外界疏离、自我隔绝。

其次是会众的自杀加深了绝望的气息。对于Michael——一个深陷悲观情绪的环保主义分子,牧师试图 去安慰他,尝试用自己的苦难说服对方,大意为:“你看我比你更惨,你的痛苦我并非不能理解,我都死了儿子,我熬过来了,你也可以的。”

这种以比惨为内核的安慰并没有改变Michael的决定,他对地球的未来早已不再抱有希望,对没有任何行动的人类也丧失了信心,最终选择了开枪自杀。为环保而“殉道”的举动刺激了牧师,以行动至上证明存在的方式为牧师之后的抉择埋下了伏笔。

牧师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安慰者,也被人以糟糕的方式慰问着。诗班女领唱对他穷追不舍,她的安慰动力来自于,牧师身患疾病没办法照顾自己。因此,她试图监控般了解牧师的状况,却因为自以为俯就的态度以及不给对方任何空间的方式激怒了牧师。

“我承受不住你的关怀,你在我身边徘徊,还有你的殷切期待,你总是不断地提醒我的缺陷和失败,你想要从来不存在也不会存在的东西。”

“你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女领唱哭着说.

“我鄙视你,我鄙视你跟我说的话,你只关心鸡毛蒜皮的小事,你是绊脚石!”

压垮牧师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逐渐发现丰盛堂这个受成功神学影响的教会,其背后最大的奉献金主竟是牟取暴利、肆意毁坏生态的工厂头目,丰盛堂处处以他马首是瞻,由此可见宗教卑微地屈服于权力和资本。牧师所在的第一归正会由于深受詹森主义的浸染,正如他衰残的身体般,无法回应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只能独守在尴尬的封闭系统之内坐以待毙。

在表达“囚禁”这一层面,电影一步步揭示了牧师的精神崩溃、教会之间的立场冲突,生态环境的覆灭命运,几个现实密织罗网搭建了一个自下而上寻求出路,却无法突破、备受诅咒的异化世界。牧师逐渐淹没在绝望深海中,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宿命。

然而,正如牧师曾安慰Michael时所说的,没有绝望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两者同时存在就是生活本真。电影没有一条路黑下去,而是在明暗交错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最高级的安慰形式,它比《密阳》中的世俗性陪伴,比《乡村牧师日记》中不可言说的默观更为深刻,它表达的是一种唯有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才能打破囚禁,即上帝沉默的反面——祂不仅仅超在于万物之外,也临在于创造物之内,祂亲自行动,与人团契。

电影借着孕妇玛丽来完成这一救赎的隐喻。她总是主动来找牧师,牧师也只有与她在一起时,才会暂时摆脱抑郁和悲观,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在房间里进行的“魔法神秘之旅”,通过面对面贴在对方身上,尽量做到最大的身体接触来表达一种亲密无间的团契关系。而神秘之旅的第一站,就如我们看到的——自然原初的美。

如同《创世记》中亚当与夏娃骨中骨、肉中肉的关系,所有同上帝具有类似性的关系都反映了三位一体相互融贯的、原初的、相互授受的寄居和彼此渗透;上帝在世界中,世界在上帝中。[6]画面隐喻了上帝的初始创造,一种神圣的相互融贯关系。

《创造中的上帝》一书中提到了相互融贯(perichoresis)一词,用来描绘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永恒的神圣生命的循环特征。通过他们永恒的爱,他们彼此居住在对方之中,寄寓在对方之中,以致他们成为一。

长久处于疏离状态的牧师,依然想要毁灭自己来完成某种生存意志。他在牧袍之下绑上了炸弹,由于看到玛丽出现在了教堂,他不忍心只好卸下炸弹,为自己披上荆棘条,血肉模糊仿佛为了实现某种受苦的意志,最后他将杯中之酒倾倒,换上了机油。

在一个远景镜头中,Mary站在明亮的门外,下一幕的景深构图映衬出两个空间的明暗对比,象征着牧师的自我封闭系统终将被打破。此时,玛丽呼唤了一句“Ernst”,这是全剧中唯一一次牧师不再被称为牧师,而是以一个人的名字被称呼。

盛满机油亦是承载死亡的苦杯碎地,Ernst和Mary在《倚靠主永远膀臂》的歌声中拥吻。正如莫尔特曼所说,孤立和缺乏联系,对一切生物来说都意味着灭亡。活着(Lebendigsein)意味着在与他人和他物的关系中存在。生命就是在联系中交流。电影至此,将Ernst推向了宣召的光明中。

本文的最后,让我们回到影片的最开始,即Ernst站在讲台上,与会众们一起诵读的《海德堡要理回答》,也正是本文在一层层认识安慰历程中将要攀爬到的最顶点:

生与死的唯一安慰是什么?

What is thy only comfort in life and death?

我的身体与灵魂

That I with body and soul

生与死之间

both in life and death

都不属于我自己

am not my own

乃属于我信实的救世主耶稣基督

but belong unto my faithful Savior Jesus Christ

祂用宝贵的血

who with his precious blood

完全涂抹了我一切的罪恶

has fully satisfied for all my sins

并且救赎我脱离魔鬼一切的权势

and delivered me from all the power of the devil

他保守我

and so preserves me

 5 ) 字数限制,乱写的笔记

摄影和台词很棒

“The desire to pray itself is a type of prayer. How often we ask for genuine experience when all we really want is emotion (or a motion).”

电影对传统议题的切入角度可谓是相当尖锐,环境、宗教、cult等主题交织在一起,对disenchantment和后现代主义信仰的poignant讨论,甚至是一种苍白、fragile、但是无比坚定的非传统的爱。而且怀孕的女主角名字叫Mary,preceding the birth of a baby boy 是极端者的自杀。男主的somatic symptoms(呕吐、腹泻等)其实可以被解读成一种manifestation of spiritual purging,同时伴随着喝酒、血液,他的意识中聚集了许多符号,尤其是最后三分半。对于环境变化的讨论顾虑有点多,或许毕竟open to interpretation可能点到即可。

What does nausea accomplish?

结尾的无fade out直接黑屏的剪辑是我没见过的,momentary confusion之后觉得wow cool。

 6 ) 笔记

I know that nothing can change and I know that there's no hope. Despair is a development of pride so great that it chooses one's certitude rather than admit God is more creative than we are.(Thomas Merton) 想了想还是在豆瓣上打了满分。一开始10分钟就狂刷我好感,让我怀疑伊桑霍克会不会正巧又演了一个我最喜欢的电影。而且就在我已经决定打满分之后,它依然有很多情节超出我的预料!观感真的很好 这个电影的整体剧情架构其实不是很容易让人买账,而且牧师心理的转变也不是特别有信服力(不过我觉得不是大问题),最后的走向什么的我也觉得不是很喜欢 但是细节我实在是都太喜欢了,开头拍摄教堂的长镜头,之后牧师日记的叙述,他所讲的很多话我都非常喜欢。比如我写下日记却又不会划掉,我用了pride这个词,我讨厌我刚刚用了pride这个词。 他开头说的实验我理解的是记日记的实验?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自己之类的。但是没有什么会按计划出现,他后来还是把日记前面撕了,而且还没记多长时间他又打算自杀去炸教堂了。 镜头感真的很漂亮,总有一部分情节是在镜头之外的。而且重看的话会发现教堂座位安排也很有趣。 我觉得对于主角的设定还是比较传统……我不是特别喜欢嘤嘤嘤 主角的想法和他的语言的对照,写的太好了 开头迈克尔一直在强调世界走向灭亡,而主角只是觉得他有抑郁症问他想不想自残 “我回顾了一遍他说的话,我觉得我当时该说什么,什么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什么能说的更好”写的太精彩了! Mary客厅的灯就是一个眼睛。 而且还有影片对于黑暗的展现。Mary家里黑暗的房间。牧师凌晨三点醒来之后外面的夜。还有牧师远看教堂是黑色的地面和深蓝色的天空。 Mary说她会和她丈夫一起做这个事情。然后牧师问她你是不是也想让我这么做,Mary先是拒绝然后肯定。这段我都蛮喜欢的。到他俩一起呼吸的时候,我很喜欢鼻子碰来碰去的感觉。后面Mary的头发掉下来这个细节我也很喜欢。 不同的液体融合在一起很棒。 最后我真是半非常喜欢半感觉一般。 我很喜欢用荆条自残那一段!那意味着牧师觉得自己为了Mary不去炸教堂违背上帝的旨意。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某种方式惩罚自己。他怨恨,但他不能怨恨Mary。他扯着衣服大叫。 后来喝汽油又没喝那一段。我觉得喝汽油本身这个想法就挺好的。 最后接吻然后戛然而止。

 短评

非常《出租车司机》,看的时候觉得画幅不同于常规,机位,摄影视角,画面组成都不同于常规,其实都是导演故意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教士从拒绝到觉醒到挣扎,但叙事的方法很跳脱。导演在拍一部让自己开心的电影,观众们能跟着乐就跟着乐吧。伊桑霍克演的教士诠释了斯文禽兽,我看的分分钟想被S。

10分钟前
  • 香槟塔
  • 还行

恐怖片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4.5 宗教环保这些所谓的主题完全不重要好吗,作用只是在于设置情景,关键是用镜头所带来的逼仄空间感、压迫的环境以及各类声音所构建出来的精神上的恐惧感。ps: 原来还是从修女艾达那里得到的灵感,的确像是找对了方向的帕夫利科斯基。另外好就好在和布列松伯格曼没有任何关系。

18分钟前
  • 本位
  • 推荐

前100分钟可以说是完美的BP相,庄严的摄影,层叠有致,执行精确如纽约时报特稿一样的文本,以及Ethan Hawke无暇的表演,而这一切都终结在他手中酒杯滑落的那一刻——那是这个角色自我的崩落,是本可能诞生的另一部《血色将至》的崩落,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当代叙事创作以另一种形式走向终结的错觉。WTF!

2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B+/ 不惜以过载的文本搭建人物的内心困局,看似漫溢实则凝冻,看似外放实则内收,看似剖析实则呈现——而这一切如果没有足够彻底足够精准的影像执行力是做不到的。因此结尾或许没有把这游丝之气支撑到底,不要有太多的迂回,或许反而能突出影像所直达的凝练通透感。/ 二刷,一次对《三岛由纪夫传》舞台美学的现实性重构。

2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不管你是老伯、布列松还是老塔,我只爱我的Ethan Hawke. 中间太出戏,但结尾够烈,Amanda是真怀孕。

30分钟前
  • vivi
  • 推荐

#Venice2017# 片名应该翻成「第一归正会」。施拉德拍了个美国小镇或者市郊的环保话题版的「乡村牧师日记」,还掺了点类型元素。可惜就是太说教了,全在喋喋不休地讨论上帝与环保话题。某些地方还用了点声画叠用但是完全没有形成结构。看得出来预算很低而且摄影完全是数字美学,不过很讲究

3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My Son, My Son, What Have Ye Done/年度十佳。施拉德终于找到沉浸于形式的路径,视觉简约,但剪辑具有节奏。耳朵舒服,难以理解与德莱叶、布列松(两位最不重视“听”)的类比。难道大家都只看故事梗概吗???

35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3.5 其实氛围已经渲染得很好了,庄严、压抑而阴沉。角色受困于自身的信仰危机与救赎无路,甚至是局促的镜头画幅与空间场景都在为其制造“困境”,同时不得不思考着一个自己无能为力的特别宏大的主题,只能在幻境飞升中换得一次喘息的机会。情感转变的铺垫和说服力也许不够,但可以肯定的是,每每看此类宗教题材的电影都有一种无法共情太多的遗憾。

40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还行

7,是一种很舒服的闷,复古艺术片的闷感。有点喜欢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Schrader此終是活過70年代的人,也是具宗教感的導演,老馬有火,反叛有理,神聖裡頭也略帶邪氣,上帝有沒有缺席似乎不重要,最終都要朝向超然聖凡之路,人唯有學習耶穌走過的路後(只不過這份激進路線從不被認真看待,耶穌也是革命家來,他的死也不只是宗教感),所以他眼下無論是的士司機,舞男、小說家,還是牧師,都以行動超越自身。但何不火爆到底?對世界太認真的人終究會走向自我滅亡,相信自我犧牲來換取他人救贖,Schrader 的核心思想無疑是Bresson的《Pickpocket》,不過,世界是否還能以「愛」作為救贖?你看Bresson 後期電影也絕望,連他也否定價值,變得虛無了。電影也是體現了他本人所想的Transcendental Style,作出影像性整合和重新思考,雖然Bresson、Dreyer,小津處處烙印,怎樣也想不到三位一體過後最終路標竟然是 Manoel de Oliveira?

43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喜欢德莱叶、布列松、伯格曼不代表你就能成为德莱叶、布列松、伯格曼

4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除去极端选择到来前,一场从逼仄室内困境中“双修双飞”的幻梦外,Toller的情感和行为转变,尤其是对环保极端主义突如其来的信仰,还是铺垫得非常没有说服力。保罗.施耐德没能力再造一场《出租车司机》自说自话的经典场面,也没本事如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那样,制造关于“上帝缺席”的奇妙意象。

49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备受创伤摧残的主角因巨大的存在焦虑而对自己进行了一场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灵魂放逐,随之导致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现实世界产生了错位,并因这种错位所导致的质疑而走上了用反抗来进行修正的道路,且在通过近乎自毁式的绝望痛击而获得了某种短暂的超然后,终于接受洗礼领略世间真情而成为人,施拉德一生的创作皆以此为轴心,本片中更是直接将超然凝练为神性,将焦虑放大于“污染”这一自然的癌细胞,进而由此展开了一场内心世界的天人交战,可谓是对其作者性的一次高度概括和升华,纵使较之《迷幻人生》中的威廉·达福,同样在深夜写作和游荡的伊桑·霍克获得了更为令人欣慰的归宿而不够残酷,但这部奇特的黑色电影仍旧可以排进我的施拉德前五。

5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保罗施拉德这几年一会儿拍拍这个一会儿搞搞那个的,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需要急切表达的吗,至少这个电影里看不大出来。宗教和环保,哪个话题都很难讲清楚,这个还揉在一起讲... 总之很奇怪,主角信仰的突变没有任何说服力

5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B】在静止的中景/全景镜头中自然将角色压迫,走向极端(4:3的画幅更保证了来自影像空间的挤压),而后又在与女主的相处中,通过轻盈的运动来实现短暂的解脱。两处关键段落(冥想飞升和结尾),突如其来的室内全景,门框内外的光影反差,在正反打之后衔接以违背极简风格的运镜,于是自然走向欢愉的救赎。正如骑自行车的那段台词一般“运动有着让人惊奇的治愈力量”。

57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What the hell? 感觉这才是电视,还是最令人无法入戏的那种(非间离的不入戏),通篇废话与废戏,乱七八糟如坐针毡,且没有看到所谓形式带来的任何补救甚至仅是散发恐惧的效果,它就像是被玩弄了一次。

1小时前
  • 奥利
  • 很差

个体与信仰矛盾,世俗与神圣纠缠,了解众生苦痛被绑在十字架殉道之后,面对温柔与私欲还能否坚定,这是基督最后的诱惑,是人类始终不伟大的根因。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首先,是教堂塔顶的一个小十字架,以及一本摊开的日记,《第一归正会》大多数时间是中景或全景,它的极简主义形而上学似乎顺接着布列松的乡村牧师及伯格曼的《冬日之光》,老塔《牺牲》之后,“信仰”再一次在信仰拥抱科学主义的后现代语境中出现。环保与极端主义是这个时代致死的疾病。信仰摇摇欲坠,一个恰如其分的克尔凯郭尔式文本:2010s的无限弃绝骑士。但在那场圣歌中,阿曼达·塞弗里德的“最后一分钟拯救”一方面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却又在升华中悄然回归伦理,在那场拥抱之后,它依然是一部美国影片,而不是欧洲。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当年教堂给黑奴庇护,令徒众获得救赎;如今信仰供游客观摩,被资本裹挟捆缚。负荆的背上扎出鲜血,酗酒的胃里生出肿瘤,救下的野兔已不能再死,扶起的墓碑亦无法复生。母胎里的新生给不了毁灭的先兆,圣经里的新约寻不到苦痛的解答。绝望的男人拾起绝望,对自己上膛;希望的男人摆脱希望,便获得永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