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女人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劳拉·邓恩,米歇尔·威廉姆斯,莉莉·格莱斯顿,杰瑞德·哈里斯,詹姆斯·勒格罗,勒内·奥贝尔若努瓦,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约翰·盖兹,阿什莉·阿特金森,詹姆斯·乔丹,马特·麦克蒂赫

导演:凯莉·莱卡特

 剧照

某种女人 剧照 NO.1某种女人 剧照 NO.2某种女人 剧照 NO.3某种女人 剧照 NO.4某种女人 剧照 NO.5某种女人 剧照 NO.6某种女人 剧照 NO.13某种女人 剧照 NO.14某种女人 剧照 NO.15某种女人 剧照 NO.16某种女人 剧照 NO.17某种女人 剧照 NO.18某种女人 剧照 NO.19某种女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16:35

详细剧情

荒凉严峻的美国西北小镇,命运交织的平凡人生兀自翻涌著。因为劳工索赔被拒,心有不甘的男子愤而携枪挟持人质,迫使女律师不得不硬著头皮隻身涉险劝说;为了建造新家,一对夫妻努力说服当地老人家出售他囤积多年的沙岩,却也让他们的婚姻裂痕隐隐浮现;为了担任法律课程的讲师,年轻女律师千里迢迢地来到偏远小社区,意外与牧场女工逐渐亲密。

 长篇影评

 1 ) 《某种女人》:我认识的蒙大拿女人

Teresa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蒙大拿女人。即使在美国这种不查户口,大家来自天南海北的社会里,要遇到一个蒙大拿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很简单——蒙大拿人太少了。我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哪怕是一个蒙大拿的城市名字,而我对它的印象,只有逃犯的乐园,加拿大边境,寒冷而荒凉的冰川戈壁,以及黄石公园北门的入口。

而我在认识Teresa之后不久,就发现她是一个典型的蒙大拿女人。她几乎有着美国女人身上粗韧而朴素的那一面的全部性格——她化不好妆,身材高大,买中产阶级最常买的那几个牌子;她穿凉鞋的时候不往脚上涂指甲油,这在我们这个奢侈品公司是很罕见的;她有两个孩子,住在离蒙大拿最近的大城市;她性格直爽而亲切,并不咋咋呼呼;我和她组面试panel的时候她很诚恳地告诉我她对候选人的意见,而且基本上见一个喜欢一个。最后,她回到了蒙大拿,买了农场那么大的房子,让她的两个孩子有了一个彻底自由的成长空间。

这是我认识的蒙大拿女人。她们最大的优点是从不向生活抱怨什么,并且真心地觉得一切都可以忍受。在Certain Women里面,三位女主均是如此:她们的手里是斧子和猎枪,她们的身上是防弹衣,身下是骏马;她们默默无言地忍受着生活的一切苦难和郁结,并认为这是必须忍受的。从来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她的岗位,或者说她的生活;她们的欲望是如此含蓄,以至还未出口就已经完结。大城市女人身上的“嗲”和“作”,在她们的身上则完全不见踪影。她们是美国女人身上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最原初的那一面。

电影由三个女人的故事剪辑而成,一位女律师,一个女主人,还有一个农场的冬季牧马人。她们之间除了一些偶然并无太多联系。我几乎是立刻爱上了电影中这种“蒙大拿”式的叙述方式:粗粝、朴素、不加修饰,极少背景音乐,所有镜头都像加了一层灰一样黯淡。女主人公们全都穿着中性颜色的衣服(Kristen Stewart除外,可是她并不是女主),电影语言是缓和的,像没有旋律的音乐,沉重的鼓点一下一下,敲在你的心上。近景、脸部特写,让人感觉她们的生活无比真实。这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正如这些蒙大拿女人一样。

 2 ) 片段之中生活

一年前看完Clouds of Sils Maria,第一次在公众号里提到Kristen Stewart.


一年后,看过几部不尽人意的电影后,我终于想起来她参演的这部片子——Certain Woman.


觉得这部电影很好,于是想写点什么。



微博上提到这部片子时大多译成“某种女人”,这样的译法很容易让人认为,电影里出现的女性是一个类型的,是“一种女人”的代表。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是由三个不同的故事构成的,每个故事围绕一名女性展开,而这三名女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共同特点。因此我认为翻译成“某位女人”“某个女人”更好一些——这三位女性只是几十亿女性中的极为普通的三人,她们都是个例,各自面对不同的生活境遇。事实上,这部影片很妙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虽说它是由三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的,但其着眼点其实已经细化到某一具体的剖面上了,比起“故事”,更接近于“片段”。这样的片段在我们的生活中虽不能说是处处可见,却也十分普通,并不具有一般戏剧作品所必须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更为隐晦,因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律师Laura向因工致残的客户Fuller解释了八个月,告诉他无权再起诉该公司,Fuller却一再坚持;而Laura找来的某男律师,只是说了与Laura一模一样的话,Fuller就同意说Okay。


律师在美国属于高收入的工作,因此竞争也十分激烈。在这样的行业中,女性“理所当然”般受到一贯的歧视。一样的法律条文,女律师说出来的效力就仿佛要差些。


终于接受现实的Fuller挟持了大楼保安,打电话叫来Laura的警察不假思索就让Laura进去和他交涉——工作的时候,他们看你是个女性,于是就认为你不行;而到了这种时候,却没想过你身为一名女性,力气还不如大楼保安,自然是极为危险的。


而Laura也不好拒绝,听话地穿防弹背心,听话地进去,再听话地出来——如果是男性呢,或许更容易反抗些,至少可以质疑,警察也不会如此强势吧。


被逮捕后的Fuller,妻离子散,只能不断给Laura写信。而Laura一封都没有回过。对于Fuller来说,无所谓内容,哪怕只是说说天气,只要能够从某个人那里得到一点点的信息,就足够证明自己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证明自己不是完全孤独的。而Laura刚好成为了这样一个人。


从一开始接手这个工作,相信Laura一直都处于这种无可奈何之中。我们可以做出合理的猜想——因为这个人难缠,辗转很多(男)律师,都无人愿意接手,最终落到Laura手中,她身为女律师,本就难得到工作,因此迫不得已成为了Fuller的律师。


几天前还是Fuller挟持的人质,几天后却成为他唯一可以依赖的人。想一想都觉得火大——凭什么呢?


如果说被你纠缠八个月是我的工作,好不容易你决定放弃,眼看着我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却又被当做人质挟持——有几个律师会遇到这种事呢?又是好不容易从你的枪口底下逃脱,却还是无法摆脱你——


因工致残妻离子散的Fuller的确值得人同情,但不代表他可以一味的向Laura索取。


还是说,女性律师这个时候就必须扮演圣母玛利亚一般善良而宽容的角色。


如果从一开始拒绝就好了——可是自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说不的时候真的不多。




Gina很想要Albert门口的乱石来造房子,于是和丈夫一起去拜访他。可丈夫总是在无意间让Gina“play the bad guy”,无论是在与女儿的关系上,还是在商量买石头的事情上,丈夫似乎总是不能与自己达成一致,甚至还向反方向推动。


Gina或许过于强势了,虽然只是买石头这一个片段,但从其计划与行事上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她最终的确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石头——这让我不禁猜测,也许迄今为止,凡是她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最后她望着那一堆石头,独自一人——或许就是因为她能力很强又意志坚定,这样的女性常常被描述成一意孤行或不择手段,这样的母亲与妻子,或许真的不招人喜欢。


但这样的丈夫与父亲,似乎会让家人觉得更有安全感更幸福。



对于Beth来说,那个走错教室的姑娘不过是个“当地人”。因为是“当地人”,所以可以带她去附近的餐厅。她们之间的交往仅仅是每天晚上吃饭那三十分钟,这三十分钟里,Beth随口向姑娘抱怨两句行程之远,生活艰辛,而姑娘乐意听,这就足够了。

她甚至从未问过姑娘的名字。

可显然,这个姑娘是很喜欢Beth的。她特意牵了马过来,为的是给两人仅有的这一点点的交往尽其可能地增添些乐趣。

这个姑娘是有点孩子气的,或许与她的成长环境有关。每日早起喂马,养狗,与动物打交道,渐渐变得与它们一般单纯直接。

直到某日,Beth再也受不了来回八个小时的车程,辞职不干。得知这个消息的姑娘立刻走出教室——原本也没有选这节课。她凭着从Beth那里听来的模糊地址,一路开去她所在的城。

四个小时,到达那里已是深夜。又等了五个小时,等到早晨律师事务所上班,终于打听到Beth上班的地方。

只是从后视镜里看了一眼,便认出Beth的车。

Beth见到姑娘,只说了一句,我还以为来错了地方。

又问,你开车过来的?

姑娘说,我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如果不来找你,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Beth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她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但真的无话可说。

你看,你有冲动的情感需要表达,但不代表我就需要接受。

这样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看,真的是够浪漫也够感动的。但对于Beth来说,则是完全无意义的,你完全不需要跑来找我,我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我完全无法回应你这样的感情。

姑娘说,你辞职了?

Beth再一次感到尴尬,她说,我原本打算告诉你的,但路程实在是太远了。

实际上,Beth一定认为,她没有任何义务要告诉这个姑娘——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约定,我们连朋友都算不上。

如同Laura,Beth在无意之中似乎“伤害”了别人,不知不觉就“伤害”了别人。

只是像往常一样做着自己,像往常一样一个人生活,为了生存而努力着,却因为某种仿佛可有可无的“联系”而“伤害”了完全无关的,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人。

喜欢一个人从来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从喜欢上这个人开始,就不能要求他对你的喜欢做出回应。

得到回应是幸运,得不到是正常。

姑娘尽可能对Beth好,尽可能延长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做的很好。

但她所能做的就只有去见Beth一面了,这一面之后的事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她一个人就可以说了算的。

那么其实只要她努力过了,争取过了,见到了,就应该满足了。

就好像,我喜欢你,我一定一定要告诉你,告诉你之后,我这边就完成了。




Kristen很擅长演这种有点awkward,有点欲言又止,有点害羞,又有点矛盾的角色。


年轻的女教师总是被成人夜校的学生以各种问题刁难——就算不是故意刁难,他们却总是不信你的,你很难让这些年纪比你更大的群体相信你有能力教给他们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是男教师就不是这样一回事儿了,他们似乎自带一种威严,就算讲错了,你也不得不屈服。


Beth很担心自己将来最好的出路不过是卖鞋,姑娘问她为什么会担心找不到好工作,Beth说,我妈妈在学校食堂工作,我姐姐在医院洗衣房工作,卖鞋是我家里的女孩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了。

女性在找工作的时候的确要吃亏很多,这一点在各个国家都差不多的。

对了,这个电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小说中走错教室而对Beth一见钟情的是个男人。电影将这个角色改为女性,从而让这份情感更加难言和委婉,也让Beth的拒绝更加无法干脆。

海报上的四位女性都演的很好,这部小制作、低成本的电影,在刚刚结束的NYFCC与Sight&Sound评选中,均获得了奖项。

总的来说,虽然我的生活与这里的三个片段看上去毫无关联,但从每一位女性身上,我都看到了自己过去或现在的样子。

顺便一提,这部影片的导演,果然也是位女性。

最后,过了一年,我对Kristen Stewart的爱有增不减(捂脸

2016年有四部她参演的影片上映,除了Certain Woman,还有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Café Society和Personal Shopper.

其中既有小成本,也有大制作。

我去年过于忙了,所以到现在只看了这一部,但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以她的发展,今后在大荧幕上见她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多。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看到一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中出现了Kristen Stewart的名字,那么请不要怀疑,它绝对值得一看。

 3 ) 台词记录

“It'd be so lovely to think that if I were a man, I could explain the law and people would listen and say, "Okay".”

“Let's you and I make an effort to be nice to your mom today. Because she works really hard. She does a lot for us. Because neither of us would do very well without her.”

“I don't mean to keep you from getting to work or anything”

 4 ) 后劲蛮大,尤其是第三个故事

《某种女人》后劲蛮大,尤其是第三个故事。乍看起来第三个故事是最隐忍的,几乎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就是一个城市女律师到小镇与牧场女工的偶然邂逅而牵扯一段隐晦无疾而终的暗恋的故事,但实际上人物弧光是完整的,内心冲突是热烈的。结局女工与女律师在停车场的几句像客套话一样的对白,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只有观众的上帝视角才知道女工之前是多么疯狂而出格的跑到城里四处打听只为能见她一面,从而深刻体会到她那无声的深深的失落与悲伤。

一度很不理解导演这样建制三个故事,三个人物基本上是互相独立的,事件与风格也差别很大。特别第二个故事,中年夫妻的一段生活小插曲,充其量只能算一段人物剪影。重新捋一遍,猜测导演的意图是这三个人物高度集中代表了独立女性于爱情、婚姻、家庭的各种可能环境与呈现。第一个故事的中年女律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了独身,情人似乎只是排解寂寞的;第二个故事一位典型女强人努力在自己的梦想、家庭和夫妻、妇女关系上寻找平衡;第三个故事则是孤独的年轻女工在面对爱而不能时所做的选择。如果有一条线来贯穿三个故事,我的感受是“孤独”。女律师关闭心扉的孤独;女老板努力求沟通、理解而不得的孤独;女工爱而不能且不可言说的孤独,蒙大拿地广人稀的人文调调来做背景板倒也恰如其分。

的确,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作品,女性的声音相比起来少之又少。当我惊讶于电影也可以这样拍时,有没有一种可能,现有的电影理论基础就是基于男性视角和偏理性思维建构的?毕竟语言即思想。

随笔

 5 ) 比较、判断、认同、摒弃的知觉嵌套

当电影放映机点亮大银幕或电影播放在电脑屏幕的时候,与此同时,另一部“电影”在观者的心灵舞台悄然上演。不同于电影上映时“创作者的创作就已经停止”的实质,心灵内部影片的结构和情节却被永无停歇的修改着,创作者就是观者自身。 观者在观看影片的过程就是观者的感觉、情感和情绪随着画面或音乐而推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视觉或听觉的摄入,根据其强度和活跃度的不同刺激着观者的心灵,比较的过程的产生是自然和原始的,人们不会对一成不变的对象产生特殊的印象或观念,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恶都是来自于这些作用于对象的性质和其寓存于之主体的比较结果,差异性造成印象的加深和观念的形成和自然推移。针对比较后产生的相对强或活跃的情感,联动了其它类似的情感和情绪,喜悦、悲伤、沮丧、同情等等,情感结构的本身具有排他性,它聚合着相似的情感而忽略或排斥相异的,这个过程不是一步完成的,因为观者的经验所积累起的知觉体系是在循环往复地筛选、结合或分离印象和观念。例如影片中律师劳拉的当事人挟持了一个保安人质,应警察的请求她进去和她的当事人沟通,当她的当事人要求她佯装他在背后拿枪抵着他,而他要从后门逃走。当他把枪放到墙边的时候,而且劳拉还将目光停留到了枪的身上,看多类型片的观众就会不自主地想到劳拉会突然拿起枪而反客为主,当劳拉没有这么做的时候,观者又及时的地修正自己的认知而预测她的下一个举动,观者不会只停留在主角的言行和情感带入,任何激起他们情感的角色的言行均会令其进行知觉系统的动作,例如观者会对当事人对于律师劳拉话语的反应和回答做内心判断,符合其预想的会使其产生满足甚至是喜悦,即使没有符合,如果其造成了某种惊奇的效果,也会令观者的内心涌起一种相似于喜悦情感而产生新的认同,这种由一种观念到一种观念的推移是自动完成的,它会作为下次观感的基础而存在。再看影片中在马场工作的姑娘,当她在夜校发现老师丽兹没有来的时候,她连夜开车去市里,观者对于女孩的这个举动会作第一时间的判断,一部分观者会认同女孩的行为,而担心的是市里的丽兹对于女孩的突然到来持怎样的态度;另一部分的人不赞同她的举动,内心会随着带有一种窘迫感,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如此的不当和草率,同时也预测丽兹的反应是嫌恶的,观者会从女孩的举动而联想自身,如果观众以前也有类似经历(这里不局限于同性情感,异性同样适用),女孩的行为唤醒了这方面的意识,更会使自己有蒙羞和谦卑的感觉。当女孩在停车场遇到丽兹,下车走向她时候,观者的思维和推理是最活跃的,这里有千万次的思维碰撞与缠结,它们在任何一刻都不具有单纯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也没有同一性,我们又如何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呢?观众内心惧怕她们会面后的对话、反应和结果,认同女孩冲动行为的观者会非常担心丽兹的反应会伤害女孩,但这种伤害通常不会回照观者的内心,或者说对于观者自我影响很小,而不认同女孩行为的观者也同样担心丽兹的态度会伤害女孩尤其是自身,实际上不认同女孩这种行为的人,更可能和女孩是相似性格的人,所以化身影片中女孩而感同身受的人是她们,而不是前者。观众对于影片中任何对象的这样一种知觉过程而产生的愉悦或厌恶,会导向他们对于影片的最终观感。随着观看影片阅历的丰富,我们的情感也是一个完善和迟钝的演变过程,当然能对于心灵起刺激作用的对象或者说那种性质和其主体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感动到我们的影片也就奇货可居了,夸张的感官刺激已是司空见惯,强烈视觉和听觉的轰炸激起是人类表层的印象和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的活性降低,人们也就不会对其产生变化的情感,而另一类影片传递出那种细腻的情感才可能进一步挖掘人类内心,触动心灵隐藏着的敏感部分,形成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微妙意象,《某种女人》无疑是属于这样的影片。

 6 ) 某种孤独而坚强的女人

第一个女人,孤独但自立,有性无爱,被文盲情绪化男客户纠缠,不被信任,但体现出了较好的专业素养,她也许被环境塑造的过于敏感了,后面会做些变化吧。

第二个女人,强势、理性、目标明确,被老公劈腿,和家人关系疏离,事业有成,可能有些情感障碍,但我还蛮喜欢这个角色的。

养马的女孩,孤独,粗旷,有求知欲。法律课讲师,城市女性,有知识,被工作支配。前者希望得到后者的爱与帮助,不过自顾不暇的人很难去顾及他人了吧。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处境,这些处境塑造了她们。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局面往往难以打破,但她们依旧在努力。

 短评

只喜欢第三个故事。

2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生活即影像,镜头不障目,前两个故事不如弃之……Lily Gladstone 那条线下,我K依旧雌雄双禧!!!

4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1.静水流深,克制内敛,或无奈或麻木或孤独的情绪在内心深处自然涌动,一如云层绵密的天空。2.以三人的平行对照取代多线交叉,极简主义与反高潮叙事,暗示分隔的构图,均在鼓励观影者自己去看。3.两人在马上涉过黑夜,兀立的暖黄路灯弥散出光晕,就像小太阳照进心底。4.重逢即别离时的无言。(8.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三人的次序逻辑在于“递进”,让我们在递进的主动性中看见起于性别的悲伤。最后的光亮几乎完全绝缘于“好转”,而更像一种日常的精神自足。

8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干净的女性主义电影,以简约的手法呈现了美国内陆女性在事业、家庭和爱情上的三个片段,减法做得刚刚好。暮光女怎么无声无息就去演了个女同故事啊,好感度up up…(答应我,下次乃一定要演个自己当主角的拉片)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骑马那场,真是性感。像是约了一炮

15分钟前
  • 艾伦不要抽筋
  • 还行

我也曾像她一样,半夜开车去找一个人,一路上消化了愤怒,恐惧,焦急,紧张,彷徨,苦闷,孤独,最后剩下羞涩和甜蜜,去打一个招呼:I just knew if I didn’t start driving I wasn’t gonna see you again. 然后默默离去。我喜欢你,或许和你没关系。

20分钟前
  • yaoyanan
  • 力荐

大半夜对着一个持枪疯男人,逐字逐句读着他工伤的调查报告;木屋里挨着那个尴尬胡须男,不得不在手机上打字提示他离开;荒郊外为了再见她一面,驱车四小时经过那些薄冰和路障。天气恹恹,这冬天萧索严寒。我还是继续喂马、搬砖、上楼梯;你照旧上班、独居、喝奶昔。仿佛从无波澜,假装生活仍一成不变。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前两个故事太碎了,第三个故事最完整好看,小姑娘演的也很好。最赞影评里有人翻译了第三个故事的原著小说,看完之后觉得导演把主角换成女孩子简直是神来之笔。

27分钟前
  • 门儿包
  • 还行

荒凉萧索的影像基调与三个故事的叙事相当契合,虽无明显的线索串联(如果有,倒反而刻意了),但通篇的孤寂余韵不绝,在无限延展的公路上,在失语的车厢内,在夜色包裹的马蹄声中;写封信给我啊哪怕只是谈谈天气,看我一眼啊即使我们已形同陌路,千山万水告别一次就够。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无论哪种美学风潮在流行,情感和影像双重精确的电影,都会永驻时代。

36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最会拍女人的导演之一,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喜欢它的轻盈,没有负载的诉求。

42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舒服的女性电影,难怪这么快就被CC收录。冷色中的暖意,第三个故事很棒,与蒙大拿州刘易斯敦的冷清萧索呼应,周围群山白雪茫茫,三个女性内心微光不熄,波澜不惊的生活里日复一日重复一种节奏,偶尔出现一些转折也寂寂然地平复;日常化、生活化,心理轨迹流露在那些独处的时刻,转过身生活依然在继续。

4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k自己挑大梁泡妹子的百合片呢

47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还行

看完后的感觉像是iphone手机拍了一个全景—平铺直叙了三个故事,观详三个女人,第三个饲马女的演技真是好到爆,情绪的变化和张弛,都在眼神动作的微妙变化里

51分钟前
  • 冬令时
  • 还行

看的时候观感度没特别好,看完了后才慢慢回想觉得滋味无穷。三段故事里最爱第三段(真的是拉拉这么简单吗?我不觉得),对Michelle领衔的那部分没有特别的懂。然而纵使有演技不断上升的Kristen,老牌常青树的Laura还是三度奥提的Michelle,都难掩盖LilyGladstone爆表的演技。三角色的交集有趣而深刻。

5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真的美

1小时前
  • 猫猫
  • 推荐

就我自己而言,这绝对是年度最无聊的电影了。心情可以直接从片中末尾莉莉·格莱斯顿开车回家的眼神中体会出。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得知Lily Gladstone的角色在原著中是男性以后,一下子决定加到五星了。她的眼睛太美了,被离开的长镜头击中。导演不善言辞,说片子只是开车从这到那,但这才是我心目中女性电影应有的样子,有着最平凡的角色和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却是她们构筑了整个世界,是荒凉天地中的生气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