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二季

欧美剧英国2013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导演:欧文·哈里斯

 剧照

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20:35

详细剧情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

 长篇影评

 1 ) 聊聊第二集:Come on!只是一场show!

看到女主角手腕上的纱布,我以为这是苦情戏;再看到她狂奔在一个人人举止怪异的大街上被追杀,我以为这是恐怖片;再看到身穿小迷彩的女2带着女主去捣毁发射器,我以为这是科幻片;最后大幕揭开人人都是演员并以此戏弄犯罪的女主,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真人秀的剧情片!
这个诡谲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知情者,唯独主角毫不知情——这是《楚门的世界》的旧脚本。只是相比15年前的那部电影,这集《白熊》里的围观者并未一起坐在酒吧里望着电视,而是人人手捧一部手机自媒体,进行自己独家的实况转播。围观演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谨小慎微的路人变成了近距离的恐惧施加者,但无一例外的是,这群人都让主角成功做到了崩溃。
相比最后楚门的出走,这集最残忍之处在于,女主角掉入了酷肖的循环。今天刚刚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篇便探讨了生命的永恒轮回。如果说生命只有一次不再反复,似影子一般,那么它就了无分量。如果女主角在谋杀了婴儿之后像她的未婚夫一样干脆地了断自己,责任就在轻忽的死亡中终结。但是人们却用高超的科技将她拴在轮回的轨道上,植入恐惧,消除记忆,再继续植入,那么女主角便在一遍遍负罪的重复中被最沉重的负担压垮(好吧,卤煮听到她杀猪一般的吼叫真是吓尿了)。
是消费主义把女主角推入循环漩涡的吗?可是没有人因此牟利。是娱乐主义干的吗?可是没有群体狂欢。所有充当围观者的演员们都抱着诚挚的心理,他们质朴的笑容都只是为了“惩恶扬善”。我想,恰恰是“善”造就了酷刑,而科技充其量只是刑具。
突然间我意识到,黑镜只是人类人性异化的一个帮凶。从第一季开始,黑镜是众人围观首相与猪ML而娱乐至死的帮凶、是少女成为艳星而消费至死的帮凶、是夫妻情感破裂而质疑至死的帮凶、是少女失去男友聊以自慰而智能至死的帮凶。始终不变的都是我们的劣性——猎奇。每个人卑劣的初衷如稻草一般,最终压垮了自己。刚开始,人人都只是想“看一眼”“听一下”“感受一下”,在科技的推波助澜下,终于自食其果。
也许《白熊》的一开始,人人都只是想体验一下惩罚的快感,而他们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也掉入了另一种循环的圈套。演员们一遍遍走回高处的房屋、踏进汽车、穿上小迷彩,他们自己的生命之轻便也流失掉了,一遍遍用黑镜窥伺着自己残酷无趣的生活。

 2 ) 好看还是深刻?《黑镜子》的选择

        最近《黑镜子》第二季在更新,由于第一季的良好口碑和剧情的话题性,广大网友对这部英剧自然趋之如骛,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观众在看完黑镜子每集不同的小故事后都极其热衷提出自己对于剧情的解读、对编剧的意旨分析揣摩,就像考完试的同学在一起对试题答案一样,愈深刻似乎就越接近了那个标准答案。大家互相询问你看懂了吗的时候,潜台词不过是想探知对方是否理解得比自己更深刻,在这种比较中,大家却似乎忘记了问,《黑镜子》真的“好看”吗?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小说,好看的小说和不好看的小说。此说虽然不近人情,但却也抓住了部分真理。作为一个毫不专业的影视观众,关于是否好看,我觉得我会很看重影像呈现的故事抑或剧中人物,加上重现或者超越现实的气氛。这个电影或者剧集是不是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或者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社会意义想来并不是首位的。在观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想观众不难从第一集“be right back”中看出现代科技丝毫不能填补人类情感,反而使之愈加空洞的绝望;在第二集“white bear”中,我们也会为现代伦理不过是弱肉强食、大多数人内心罪恶的保护伞的事实而感到揪心甚至自省。《黑镜子》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很深刻,对于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荒诞有着敏感于众人的捕捉,说出大家内心的不安。然而反过来说,这部剧集是一部主题先行的剧集,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为纲领的。然而较之第一季,第二季愈加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先行的抽象理念正在束缚剧中人物,也在制约故事的展开。这个观念正在逐渐变成人们的单一行动逻辑,故事的进行似乎也只是为了说明这个理念而已。
        以“be right back”为例,当有了用社交网络数据重建死去男友的理念之后,故事就非常线性地展开,诚然女主角很让人有代入感,然而剧情的发展似乎太单薄而欠变化了,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个悲剧(想要个充气娃娃女友的爷们自然不包括在内),也知道症结所在,也知道看到结尾自己必然感到很虐,甚至看《黑镜子》带上某种被虐的期待了;再说“white bear”,这可能是目前两季中取喻较大,也是比较失败的一集。人们通过惩罚,围观杀童罪犯获得“正义”的快乐,同时仍然受到社会伦理的包庇,法律和良心都成为人们的消费和玩乐对象。这一集对于“正义”,“罪犯制裁”以及“消费道德”有着诸多的涉及,然而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理念完完全全控制了这个故事,故事为了一丝不落地表达这些理念,成为了这个抽象理念的附庸,显得生硬和“隔”,诚如一位师姐所说,文本不好,潜文本再好也没用。同时剧中人物血肉剥离,只不过成为单一行动逻辑的符号而已。这一集中没有一个人有性格的第二面,没有人有反思能力,虽然编剧提及有表现“行尸走肉”的想法,但僵尸片也总还有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吧,《1984》中也有反抗者啊。编剧试图营造的人间地狱中只有僵死的逻辑,是没有未来的死水,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答案。
        实际上,第一季的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与“white bear”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在情境的设定上更加丰富新鲜,象征也非常巧妙,对选秀节目的讽刺一针见血。更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反抗和反思者,是死局中的可能性,给我们带来希望,也给我们带来其反面,即便是泥牛入海,也曾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white bear”相较之,就枯槁得多,只不过给人带来深深的绝望。
        加缪说,“生存的荒诞是一种清醒的智者见地,但意识到生存的荒诞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相反却是生命的开始”。重要的是西西弗斯依然决定要去推石头,而并非石头依然会落下来这个事实。我们并非为了虐而虐,并非为了绝望而绝望。看完《黑镜子》,如果我们真需要领会什么的话,我以为我们应该知道的不仅是什么东西是不可信和虚无的,也许更应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值得追求和相信的。
        《黑镜子》的编剧曾参与BBC的一个电视片《看电视毁一生》,想来与《黑镜子》归旨相同。讽刺的是,《黑镜子》在英国channel4这几周的上映,让观众欲罢不能。看《黑镜子》毁不毁一生呢?我不知道,观众看完《黑镜子》所感受的荒诞、震撼、绝望会不会和“white bear”里的人们的狂热围观同出一辙呢?无关痛痒的义愤填膺是否依然是一种自我催眠呢?

 3 ) 【评黑镜S02《白熊》】 (02.27更新,结语)

毫不夸张地讲,黑镜第二季的第二集,是我在看《黑镜》系列以来,认为最恐怖的一集。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不敢掉以轻心,心情随着女主代入,跌宕起伏。
影片的开头,女主在混沌和失忆中醒来,跌跌撞撞走出门去,很久才发现其他的人,但这些人无一例外手中都拿着手机或相机进行拍摄,明明像是在关心她的一举一动,但是除了举着机器拍摄便无任何反应。这样的情节令人摸不清头绪,我想,估计这次是讽刺围观现象,于是,发生在我国的种种冷漠围观事件开始在脑中上演,好的,继续观影不语。
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女主为了躲避枪击冲进店里躲藏,枪手胆大又嚣张,一路横冲直撞又敲破店面玻璃,女主惊慌失措,这时帅气女店员立马变成侠女,英姿飒爽带领女主逃跑,过程中男店员为了拖住枪手被击倒,女店员荣升为女伴,成了女主的生存依靠。女伴告诉女主,这个城市的人都被一个称为“White Bear”的标志催了眠,只有看客和杀手,而这场旅程的唯一目标就是躲开看客,远离杀手,这样才能生存。
第二个冲突发生在大汉司机救了二女驱车停在树林中闲聊时,魔术般地掏出一杆枪,紧张又一次袭来,并且更加强烈。大汉威胁二女来到一片林地,女主发现这里遍布绞刑架和尸体,又一次吓傻,除了哭啼着服从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其间女伴逃走,大汉发怒,准备用各种手段折磨女主(这一段有着极其强烈的代入感,整个人的心情随着女主恐惧而不安,不禁佩服这些英国演员的强大演技),这时女伴适时出现,给了大汉致命一击,升级为女英雄。
女英雄带着女主逃跑,并准备实施毁灭白熊计划,途中女主记忆碎片频频发作,但最终无果。两人到了机关深处,正准备实施计划时,枪手又一次到来,扭打中女英雄中弹,女主慌乱中拿到一把枪,紧急之下射向枪手。

此时三观重新刷新。

这枪嘭出一团彩花,机关的场景也随即开始切换,露出了白花花的观众席,女枪手摘下面具,女英雄原地站起,照着观众们鞠躬,微笑。原来是在演戏,我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让心重新悬起,那么女主是来干嘛的?接下来的解析,很清晰,也很残酷,女主眼前的巨幕告诉了她和我们一切。女主的男友绑架并虐杀了一名女童,男友在服刑前自杀,而将虐杀过程全程拍下的女主则成了公愤的发泄口。国家成立了“白熊正义公园”,这里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女主逃生记”,曾经身为拍摄者的她如今是一轮又一轮的被拍摄者,一回回地被消除记忆,一次次的慌乱逃生并被站在楼上、玻璃外的游客像观赏动物一般地拍摄、围观,周而复始,永无尽头。
而我们最后看到的,是关在房间里被迫看着自己“作品”的女主痛不欲生的表情,听到的,是她惨痛的嚎啕大哭,然而30分钟之后,记忆几乎再次消失,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等待她的,却是新一轮的折磨。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触犯众神,被惩罚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看完之后心里憋得难受,但又是种享受,这种压抑只能在看《黑镜》系列的时候才得以感受。
对于女主,这种方式实在是最残忍的惩罚。首先,严格意义来讲,失忆醒来后的女主,本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她了。迷茫,慌乱,狼狈又孤独无助,因此才会这样依赖着女伴,失忆的她像个初临人世的婴儿,被迫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最终面对世人的蔑视与愤怒,无言以对,唯一能够说出的句子就是“Please kill me…”,但是人们不可能满足她这一要求,为什么?因为她冷冷围观而无作为,因为她实在罪孽深重。
但是人们似乎忘了,当他们在责罚女主当初面对虐杀无动于衷的同时,他们自己是不是也无动于衷地在进行虐杀呢?这种惩罚行为无异于一百倍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禁想到前段时间被炒上风口浪尖的虐童女教师颜艳红,那张举世惊人的虐童照片风靡国内外各大媒体,响应起骂声一片,不久就引来各种人肉与毒骂,一时间成了人们聊天话题中的恶魔。各媒体络绎不绝地围堵在她家门口,长筒大炮对准着她拍摄,来自网络的公愤更是铺天盖地,当然,来自人群中的这些愤怒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片中那些对女主及男友的所作所为深痛恶觉的人。事后有记者采访颜艳红,问她此时作何感受,她痛哭着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不肯放过我。”这样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而今时今日,我无意重就虐童事件而发表看法,而是这个影片引起了我的思考,面对此类事件,到底应当给予何种程度的惩罚?是包庇纵容,还是判处终身监禁,是让她众生在道德攻击下抬不起头,还是建立一个“正义公园”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绝望而可笑的“逃生记”?
或许永远也没有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答案。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世界不会被罪人毁灭,却会毁于那些眼看罪恶上演而无动于衷的人。”而我仅仅只是希望,当罪人最后置身于残酷的绞刑架上时,仍然有人能够为他们真心诚意地祈祷,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位踩着面包走的小女孩,最后因自己的恶行沦入残酷的地狱时,仍有个听到她遭遇的小女孩为她留下善良的眼泪。

    
概括言之,影片开始像《穆赫兰道》,而后像《迷雾》,稍后成了《电锯惊魂》,接着恍然大悟原来是《楚门的世界》,而末尾,则是《恐怖游轮》。
然而短短的42分钟,浓缩了这么多的精彩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神剧这一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


——————————————2013/02/27分割线————————————————


黑镜第二季全部看完,感触颇深,急急将心中所想写下,聊以分享,愿多多指教。
没错,黑镜系列,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科技,无数见过的或是没见过的,高端的,神奇的,令人惊羡的科技。从Youtube到Twitter,从记忆芯片到人工智能,从记忆消除工具到操纵型卡通形象,黑镜裹着科技的外衣,带领我们领略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但除此之外呢?如果说科技是外衣,那么剥开这层外衣后,又剩下什么呢?

是我们赤裸裸的人性。

君不见在科技的外衣下,包裹的都是我们百分百的思念、悲伤、愤怒、冷漠、猎奇和欲望。
人工智能,寄托的是我们对逝者深深的不舍与爱恋,不愿相信你已离开,而不得不再塑造出一个你来减轻痛苦;白熊公园,消费的是我们对罪犯的愤怒与鄙夷,朝游行的罪犯扔鸡蛋,是想证明自己代表着正义,而坚决与罪恶撇清关系;Waldo,承载的是民众的猎奇,那只蓝色的熊,与政客公然叫板,开黄腔,说出了千万民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因此民众抱着好奇的心理投它的票,看它到底能闹多大。像引诱着小孩子骂别人的大人,孩子骂得越好越能让大人捧腹大笑,笑完后大人说与我无关,这可是他自己说的。我相信其实民众心里也很明白,Waldo参政充其量只是一个噱头,倘若那只蓝熊真的当上了议员,或许会出来更多反对的声音:没人会认为那只熊在政治上将有哪些真正的作为。

黑镜黑镜,那些有着黑色屏幕的冰冷的科技产品,说是放大镜也好,说是照妖镜也好,其实从来都只是一面镜子。把民众的恶趣味放大一万倍,就能逼首相F猪,把民众的冷漠与愤怒放大一万倍,就能建“白熊正义公园”。艺术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看似可怕荒诞的情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伏笔。

或许我们最应该反省的,不是黑镜改变了什么,而是黑镜反射出了什么。
我们依然是我们。

 4 ) 白熊正义公园 - 正义的围观审判者如何可以与杀人犯同样残忍

相对第一集只是略显粗浅的讨论互联网从业者,试图通过网络数据,特别是社交网络的记录来判断甚至模拟一个人的行为、思考、趋向为何可以是“不现实”与荒谬的,第二集探讨的是非常严肃和贴近公众生活的话题:大众如何审判那些被认定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的人。

开头的十几分钟里感到非常奇怪,演员表现非常生硬,有一种“演得很用力”的感觉,而拿着手机到处跑的围观者,甚至可以说是业余了,看完才发现这都是有意为之。

编剧在嘲讽的是一种“表演正义”。比方说,药家鑫开车撞了人,下车拿刀连捅十数刀,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过程是蓄意与残忍的,理应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而即使是这种“法理惩罚”,我们往往也认为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让犯罪者体会到与被害者相同的痛苦”,这就又比方说我们常常诅咒那些RAPE幼女的人要在监狱里遭受无数次SODEMY,这才是“合理抵偿”。如此的联想让我们获取快感,特别是在“审判罪人”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自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因此谴责药家鑫,声援后来被认为是骗子的张显一时是一个不可扭曲,未加反思的潮流。我们需要通过谩骂与诅咒杀人犯,为他编排比注射死亡残忍一百遍的处罚,才更符合我们对自我正义的需要。而在表演正义的狂欢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在“实践正义”的过程中,恰好是在行使与杀人犯同样的残忍。微博与论坛代替了菜市口,操持键盘的网民代换了法场外翘首的氓众,法律只杀死了一次药家鑫,网友屠杀了他无数次,更恨不得将他的父母与同学也抓来血祭。这都是值得反思的。这一集WHITE BEAR,用一种“永劫”的惩罚形式,无数遍的让用手机拍摄下小女孩被虐杀的SKILLIAN遭受到同样的“被人猎杀的绝望”,而也无数遍的让“体验正义”的游客通过手机围观,“狂热地围观其受虐的过程,甚至享受她的痛苦”,这也就是“看似代表正义的围观审判者如何可以与杀人犯同样残忍”。“白熊正义公园”就是一个极端化的公众审判平台的艺术表现。

 5 ) 不存在的男朋友

《黑镜》S2E1乍看真是妹子们的福音啊,人造男友百依百顺,不但省去吵架的精力,还可以让他想干嘛就干嘛,打扫房间做饭干重活修灯泡,还可以对他身上不满意的part进行修改(“乖,变一张马特·达蒙的脸”),甚至还可以让他的penis随勃随起!!!更可贵的是这货还储存了所有A片里的各色姿势,然后像小马达一样随叫随停!!!

妹子们再也想象不到有个汉子出现到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你”,难道这样不就会省去麻烦皆大欢喜世界更加美好了吗!!!科技不仅让汉子们拥有声音甜美爆乳娘的充气娃娃,还让姑娘们拥有技术娴熟温柔体贴不抱怨的人造男友!!!

片子开头sara对痛失男友的martha说:no one is real。我们的确曾浑浑噩噩地苟且在这世上,若不是死亡的冲击,我们也不知道汩汩如流水的生活什么时候会干涸。活着的人的感觉有千百种,无论是仰面大笑,还是撕心裂肺,所有的情绪都是真实的,只是被无意忽略掉了。死亡像是人们跳到深井底下的一滩井水,之前我们向下麻木地坠落,坠落,渐渐埋怨深渊的了无尽头和无尽难测,但是当我们的身体突然碰到冰凉的井水时还是会无可救药地大声尖叫。死亡惊醒了martha,也成为她的尺度,当她发现生活又呈现诡谲的一面时,便在悬崖边勒令人造男友跳崖自杀。她又怀念起生活枯燥的另一面了。

那么科技究竟在“真与假”的感官斗争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VD中人成为吸血鬼之后所有情绪会被放大,快乐会变成狂喜,当然伤心也会变成绝望。我在想我们适应科技的过程就像吸血鬼transition的过程一样,刚开始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新奇和冒险刺激得浑身发热,像吸血一样在社交网络上窥私探秘八卦,然后开始搬弄是非嘲笑同伴传播谣言,最后发现这个已经被我们吸得千疮百孔的小世界也不过如此,朋友们的隐私也没想象中那么惊天动地,明星们的生活也没那么完美,但我们却要支付“永远也回不去了”的代价。我们饥渴地天天刷新社交网络,在无数无聊的状态分享中黯然神伤,曾经偶尔的沮丧被技术放大成巨大的失落感和没有存在感。

人们已经为杂乱无度追逐新奇而付出代价,无论是支离破碎的注意力,还是耸人听闻的纯真,人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已经很难再有“感觉”了。我们与科技煅造的机器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我们的感觉,更可贵的是,感觉在变化。我在社交网络上发状态称我讨厌凤凰传奇,并不意味着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我不可以和我爱的汉子在车里纵情地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即便我在网上贴出小时候的照片并跟朋友们分享打趣那时候的糗事,并不意味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会抱着相框哭。哪怕汉子状态不佳早泄我会觉得沮丧,但起码我不必每天都跟porn里面的荡妇一样浪叫。

科技世界未曾料到的灾难之一是,人人成了感情残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几乎永远都不会离开一台机器,它保证会让我们浑浑然又色迷迷地逃离现实。当我们的眼睛盯着“黑镜子”时,我们无法去体验那些被镜子排除在外的感情。前几天看到的一本书中说“科学对我们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帮助我们控制了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且还因为它展现了我们永不可能掌握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如此怀念一个脸上有痣、吵架时天崩地裂、窝在沙发里懒懒散散、ml有时无法erection的真真切切的男朋友。

 6 ) 《黑镜二》:三种死亡

    人先天具有生产意义的强迫性倾向,哪怕是在面对三个不同人物、不同背景和不同主题的故事的时候。看似松散的排列组合也会具有一种意义一致性的诱惑,使我们充满好奇的发问:为什么有且只有三集?为什么它们以这样的顺序排列?或者更直接的,为什么它们可以被归纳入同样一个名字下面?对于《黑镜》这部有后现代气质的迷你剧而言,这样的追问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抛弃了现代性的、对于具体内容的细碎纠结,悬置了基于所指进行的引申意义的无效努力,而直接指向符号的逻辑与能指的逻辑。

    在《黑镜》第二季中,第一集和第三集的基本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真实的死去,然后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复活(高科技造就的仿真机器人,能够极其逼真地模仿男主人公生前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历史痕迹);而在第三集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真实的活着(在影片结尾的黑夜中他虽然孤独、但依然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但却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死去(他的心血——卡通形象Waldo——已经被夺走,他丧失了自己的符号价值,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成为黑夜里的幽魂)。这一对立的内在张力体现在:虚拟的活着比真实的活着更真实。对第一集的女主人公来说,虚拟机器人不仅提供了真实、乃至超现实的肉体感受,而且也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和交流的可能,而对于第三集的男主人公而言,他的全部真实生活只不过是躲在卡通形象Waldo背后替他说话,而没有表达真实自我的机会。他创造出一个卡通符号,成为它,最后被卡通符号所吞没。同样,我们也不得不说,虚拟的死亡比真实的死亡更真实。在后现代生活中,主体的真正价值不过是在社会网络中激荡的意义效果,而早已抽离了其本身内在的物质属性。当第三集的男主人公从意义的能指链条中剥落下来成为孤独的一环时,他在符号层面上真正死亡了。

    第一集和第三集在对立之外的一致性,表现了后现代对于符号象征性功能的奇妙倒置。齐泽克所引述的关于“国王的两个身体”的悖论——国王的身体是崇高的、非物质的、神圣的符号和屈从于腐败和换代循环的世俗的肉体的结合,它存在于这样让人好奇的事实之中,一旦一个人充当了国王,它日常普通的特性就经由一种实体性改变而成为了一个魅力的客体——在后现代政治生活中已经全然失效。在第一集中,作为主人公社会存在的象征符号不仅不是崇高的、超现实的,反而是肤浅和世俗的。虚拟机器人是一个完美的自我映像,但它永远不可能与自我完全一致——反射作为一种重新标记,自己本身总是已经是一种多余的标记。它只能以一种扭曲的、移位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映。女主人公很快就厌倦了机器人死板僵硬的模仿,她所期待的是看到模仿的失败之处,是重新标记的空白之处,是符号机体上可能出现的、转瞬即逝的人性光辉。在第三集中,Waldo,一个虚拟卡通形象,“is not real”,“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它只会污言秽语,插科打诨,和民主政治的高贵气质沾不上边。但正如主人公老板所言“he is not real ,but he is realer than all the others”,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 but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 在意义平面化和缺乏深度的时代,真正严肃的态度恰恰是嘲笑一切严肃的态度。虚拟机器人究竟缺少什么?Waldo又代表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又要使用那个用滥了的术语“没有所指的能指”来回答呢?在这里是主人能指S1在持续补充着能指链S2,而这难道不恰恰是因为它不指代任何所指,才使它成为所有其它能指的代表吗?

    最后我们回到第二集,“白熊”这一集在整部迷你剧中无疑激发起观众最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说第一集和第三集是关于两种死亡的寓言,前者是肉体的死亡,后者是符号的死亡。那么第二集恰如它的位置所证明的一样,处于两种死亡之间。这里我们又要回到齐泽克对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繁琐解释——第一种死亡试图否定对象的直观性,从而毫无察觉地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成为了对象的他者;而第二种死亡不仅否定对象,也必须否定对象所暗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从而否定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集是第一种死亡,主人公自己死了,但在世界上还活着;第三集是第二种死亡,主人公在世界上死了,虽然他自己还活着。而第二集则是一个无尽循环的悲惨过程——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上死去,但同时一次又一次作为自己活过来。这种不断死亡但却不死的形象,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如果我们回忆当一部关于异形的电影被称为《普罗米修斯》时,这个直接的共同点——活死人形象——难道还不明显吗?超越死亡的生命既是不死的物体,也是被象征秩序剥夺支持的生命。对这一集的解读,需要在智识层面上抵制所谓“对死刑犯的人道主义关怀”或者“娱乐至死”这种肤浅观点,而必须看到一个真实的主体是如何产生的——杀死她恰恰是唯一赋予她一致性的行为。我们的整体社会是如此紧密地围绕着这种“抵制符号化的剩余”而运作的,以至于女主人公的永久死亡或者永久得救,都会使我们失去一切。

    所以为什么这部迷你剧叫“黑镜”,罗德夫•加谢《镜子的锡箔》(The Tain of The Mirror)一书的书名提供了一个答案:当镜子去除它光亮的反射面后,我们看到的是它黑色的背面。锡箔既是反射的可能性,也是反射的局限性。《黑镜》因此是一个关于反射的悖论:没有主体能通过自己看到自己,只能通过在他者中对自我进行复制才能指代自我。这种复制是不完美的(第一集),但却是必须的(第二集),甚至是主体存在的唯一方式(第三集)。每一种复制也意味着一种死亡,任何熟悉拉康的读者都知道它们的名字。

 短评

继续犀利,然而突破性比上一季有所降低。最喜欢第二集,挑战人的道德观逻辑和底线。

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1、鉴于现代人在社交网络所表现出的虚伪性,我认为这种假设至少在50年内不成立,也就是说,科技仍然无法改变人外在的假模假式。2、冲锋枪狂扫微博众傻逼,假正义、伪公知、麻木不仁的看客、处心积虑的阴谋家,送你们一句话就是“都你妈别装了“。3、网络红人什么的真可怕

1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第一集回味长,第二集极扭曲,但第三集才是整季里感觉最英国的。

14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推荐

麻烦把第一集里所有电子产品都打包:那个超薄手机、超薄笔记本、触屏式电子绘画工作台…另外,再给我来一栋那样的英国乡村老砖房,和一个留胡子版的阿德里安.布劳迪。谢谢,一共多少钱?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其实没有上一季那么惊艳了,不过东西嘛都是第一口最好吃所以还是公正的给满分

20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其实相比第一季的耸动我偏爱第二季呢,并未完全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玩概念,实则温柔地杀死你。现代性有时候残酷到让人怎么也抓不住生活的实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的自己其实也是live in the cloud吧,恍惚中我觉得自己说的话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在复制粘贴,多可悲。(201看到哭啊我真是弱爆了

22分钟前
  • Nolita
  • 力荐

第三个故事不是在王尼玛的身上发生了吗

23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我喜欢第二季第一集。我想让失去的人回来。

26分钟前
  • 推荐

(第二集:《白熊》)何止未来,现今大众早已把恐怖事件当早餐吃,罪犯在这个能够得到大量关注甚至欣赏的社会里,乐此不疲,于是到头来,最终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从旁观者到受害者的蜕变——谁说世界在发展进化?我们一直都在弱肉强食,唯一区别不过是以前用石器现在用枪支。

29分钟前
  • Ocap
  • 力荐

额 我需要一个志玲版的。。。

33分钟前
  • Eroica
  • 力荐

今晚连着看完三集之后,忽然瞥到IPHONE黑色的屏幕,瞬间觉得脊背一阵发凉。可怕的并不是科技改变了什么,而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到底是什么。

3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去世的人的“东西”都放在阁楼上……不知道呆在阁楼上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寂寞(☍﹏⁰)

40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社交网络反噬社交主体,信息不等于存在;道德审判反致道德沦丧,娱乐之罪不轻于犯罪;政治娱乐趣味根深,民主不一定得到明智。

43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我有几十个G的视频资料,能做一个苍老师么?什么?中文服务还要另加钱?不是有谷歌么!

46分钟前
  • 离开了的猪
  • 力荐

去年被第一季第一集深深的震撼了,今年的第二季相比去年变得温和了许多,每一集的创意虽然依旧很正点,单独展开都能拍一部不错的小电影,但都没有往更加极点的方向发展,祈祷明年的第三季可以超越首播集那座高山吧。★★★★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生存还是毁灭,进化抑或消亡。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似乎愈发明朗。科技让人类逐渐失去生命的华彩,人性在冰冷的机械时代里早已黯淡无光。所谓的现代文明不过是燃烧未来的虚空假象,我们始终在作茧自缚的道路上奔走匆忙。

49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需要一个替代品,需要一个惩戒园,需要一屏遮羞布

53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第一个故事:女主角无法和模拟自己男朋友的人工智能好好过日子,很大一部分是程序没编好导致的吧,宅男程序员们实在是太不懂得感情了。第二个故事:把惩罚虐童罪犯当成每日娱乐活动,人内心的攻击性总是要找一个渠道发泄,与其以道德的名义惩罚别人,不如多来点足球这种无害而有趣的活动。

57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第一集模拟电话刚打通的时候我就哭了

1小时前
  • RITA
  • 力荐

第二季第二集实在太折磨我了 这是谁想出来的阴暗故事

1小时前
  • 杉源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