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谋杀案

犯罪片美国1954

主演:雷·米兰德,格蕾丝·凯利,罗伯特·卡明斯,约翰·威廉姆斯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2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3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4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5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6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3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4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5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6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7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8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19电话谋杀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3 12:38

详细剧情

汤尼和玛戈是貌合神离的一对夫妻。汤尼常常为了他的事业和爱好,把娇妻忘在一边,二人感情亮出红灯。而生活寂寥的玛戈和作家马克不可避免的擦出爱之火花,他们约会、通信,不料竟被汤尼发现。汤尼没有声张,只是写了一封匿名信给妻子以示警告。然而现在马克竟然造访家中,为了一雪耻辱,加之图谋得到妻子玛戈的丰厚财产,汤尼暗生毒计。汤尼向旧时同学列斯开出了一千英镑的价钱,让其参与他布下的一整套严密杀人计划。这套计划有设计精妙的凶手不在场证据,电话、钥匙,窗帘,统统成为这个阴谋的道具设置。然而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列斯不但得不到赏金,还要赔上自己的性命。而汤尼却也急中生了智……

 长篇影评

 1 ) 谋杀案的动机源自于对家具的迷恋吗?

警官,你好,为了邀请你参观我琳琅满目的家具,我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

不少谋杀案的潜在动机或许都是源自于对家具的迷恋与展示财物的欲望,正如城市中警察与逃犯的追逐镜头生动具象地展开了街巷楼宇的建筑结构,谋杀案件与侦探电影也以一种类似的方式展开了房屋与卧室的空间质地。谋杀与犯罪的发生给予都市间飘浮的窥淫欲以合情理的借口,使得警方义不容辞地成为城市间秩序与隐私的干预者和僭越者,而观众的眼睛也伴着警方的介入,名正言顺地成为整个事件来龙去脉与多个空间门室屋厅的偷窥者。

借用形式主义的一些巧妙说法,谋杀案是对于家具财物与私人空间的陌生化,这意味着过去不入流的犯罪调查被上升为文体流派的正宗,人们得以借此“第一次”看见家具。侦探视角的描述语调则是对于家具的一种修辞格,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保持新鲜感,而不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侦探推理的动机和凶手遗留的线索使得家具成为一种有所保留的承诺,它保证了观赏与思觉的意义本身。

借由犯罪与凶杀,观者的眼睛得以接触到房间中隐秘的私情与琳琅的家具,反过来说,也正是渴望揭秘私情和展示家具的强烈欲念,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凶杀案的发生。《电话谋杀案》描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故事,Tony弄巧成拙而精心策划了一场谋杀案,以此来揭秘Margot同Mark的私情,作为对于女方的惩戒,同时也反映了Tony对于家具物品的特别迷恋。

这种恋物癖式的痴迷在影片不少地方都有体现:

他在警方调查完案发现场后会精心地整理褶皱的地毯,一丝不苟地将其铺平。

Swann先生触碰完相框后,Tony会小心地擦去指纹。

他邀请在场的警员喝茶,有条不紊地端出每一个杯子,似乎是在邀请警众作为难得的客人参观他的房子和物品。

在向妻子阐述Swann先生入室盗窃的目标时,编造他是为了偷取他的网球奖杯

可以从各个细节看出Tony真的很在乎他的网球事业和过去的荣耀

自然也不必提起墙上如数的相框和油画,不必说Tony对缝纫包的了如指掌,也不必说起具有东方风情的家具点缀,总之Tony和其他案件中的男子相比,很特殊的一点在于他对这个家是抱着深情的依恋与关照的,这表现在他对于家中事无巨细的过问和整理,表现为对保持家具整洁与安放秩序的强迫症,表现为在家具物品上寄托的强烈个人情感与私人记忆,比如网球比赛照相、奖杯与在剑桥的合影。

这种特点一方面属于一个精明到完美的罪犯,他会尝试抹去所有蛛丝马迹的败笔,另一方面属于一个勤劳顾家的中年男人,他对于家庭安全与婚姻完整具有绝对的偏执,以至于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使其紧张到难以忍受,这种偏执在影片中的现实反映体现在对于家具的迷恋上:类似于恋物癖是对于创伤和无法满足的欲望之回应与弥补,家具迷恋也治愈着男主关于网球比赛生涯的创痛,安慰着他因网球比赛而支离破碎的婚姻与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郁郁失志。

在和Swann的对话中,可以看出Tony将婚姻的破裂与爱情的源头都归于网球,分别作为一个不被支持的参赛者和网球比赛明星


这种家具迷恋其实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下面主要就我所知分三个部分来随便谈谈:

1.财产与家具

首先要从门左边的这幅画讲起,它让我想起庚斯博罗的一幅风景画,继而让我想到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的第三集“财产与艺术”中一些发人深省的话。(我以为这并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本雅明所说的“事物之间隐秘的联结”)

庚斯博罗的风景画
我们看,我们买,我们也收集昂贵的物品,但最昂贵的物品已经变成了油画本身。油画一般都描述物品,这些东西都是现实中能买到的,画一个东西,放到画布上,再把它放进家里,画里的东西,通常和外面买到的一样真实。如果你买一幅画,你也买下了画中物的表象。绘画常常呈现财宝,不过绘画本身也成为一种财宝,美术馆就好比宫殿,也像是银行……画中意义丰富的物品成了收藏品,那些开得了宴会,买得起牛马房子的人,把他们每代人的肖像都挂在墙上,用绘画来歌颂世代传承的权力和财富,绘画描述了这种优越感的基础。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观看之道》的截图

换句话说,约翰·伯格指出油画的一个重要功能——记录并显示对于财物的占有。这种传统即使在风景画中也有其延伸,他在评论庚斯博罗的风景画时如是说:

“画中他们所处的自然并不是卢梭式的自然,这是私有土地,态度显而易见,要是要是有人偷了个土豆,他有可能被当众鞭挞,私闯领地的处罚是驱逐出境,毫无疑问,这幅画最重要的乐趣是能让安德鲁夫妇(画中的主角)能把自己看成是私有领地的所有者,油画技巧又把这种乐趣重新渲染成了他们的土地,并增强了这种乐趣”
《观看之道》中的截图

真是发人深省的文字,侦探小说和电影在其产生之初是否也有可能承载了相当一部分对于财物占有的乐趣呢?随着侦探巨细靡遗地调查一个庄园,一栋房间,一座地窖,财产所有者的财富(如果他的罪行还没有被昭彰的话,那么他将继续光荣地占有这些财物,但我们都知道为富不仁是一般套路,那他大概率是危险了)也一步步彰显在观众的眼中,侦探小说和电影也借此承担了与油画相仿的对于个人财物的展现,而失去了牧场和庄园的现代都市中这种展现的主要载体往往是家具。

都市中的侦探小说和电影又和庚斯博罗的油画有着极大的不同,如果说上面提到的画中安德鲁夫妇享受着占有树木、土地、天空、蔬菜和羊群的乐趣(一种丰饶的乐趣),那么《电话谋杀案》里Tony借助满墙的照片和油画,在贫乏与瘫痪中表达着一种渴求占有的欲望,城市网格中卑微的甲壳虫渴望着天空与自然,为婚姻放弃网球事业的他将过往的奖杯和照相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作为怀念(他的妻子其实并不在乎),中年失魂落魄的Tony借由剑桥的照片回忆起曾经人上人的光辉日子作为适时的慰藉。

如果说庚斯博罗画中的安德鲁夫妇在丰饶中享受荣耀的乐趣,那么Tony便是在贫乏与瘫痪中谋求着失落的慰藉,有趣的是Tony在面见Swann先生时假装拄着拐杖,正如所有的贵族和落魄贵族一样,伪装着外表的体面,支撑着垮掉瘫痪的精神,家具承载着他精神与记忆的创伤,正是这种创伤促成了他策划犯罪的动机。

对家具的迷恋也表现为Tony对于家具有类似鲜明的领地意识,比如他和Mark撕破脸后逐客的果决

2.雷蒙德·钱德勒情结

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在气质上非常接近于雷蒙德·钱德勒式的硬汉派小说,表现为对解谜的智力游戏明显缺乏兴趣,而将侦探故事当作观照人生的严正艺术,侦探主角不再是高人一等的神明,而化为偷情郎和小说家,一桩电话谋杀案照着两个中年小人物日复一日在泥泞、尸体和欺骗中前行的身影,他们犬儒而粗鲁地迈向一个晦暗的目标,希区柯克的幽默之中饱含着辛酸,旁观着大都市的罪恶和婚姻道德的困境。

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1959

全片充满着硬汉派的直截,不屑于藏遮情节,或是变转叙事,最明显的证据便是借侦探小说家Mark之口对完美犯罪与本格推理的讽刺:

Tony后脑勺面向观众的镜头简直是神来之笔,可以想象他此时的表情一定很精彩。

这处桥牌的譬喻作为影片情节的伏笔,暗示了后面Tony在策划谋杀中犯下的很多愚蠢错误,结尾的氛围正是“never realize till I found everybody was looking at me.”

特别有趣的是,我依稀记得Atwood在《好骨头》中有一章调侃雷蒙德·钱德勒关于家具方面的迷恋的短篇《爱上雷蒙德·钱德勒》:(摘抄如下)

能和雷蒙德·钱德勒来上一段风流韵事该是多么愉快!不是冲着那些残缺的身体和酸叽叽的警察,也不是冲着潜在的、别开生面的性爱,而是因为他在家具方面的兴趣。他知道家具会呼吸,有感觉——和我们不一样,是以一种更受抑制的方式, 就像“室内装潢”这个词本身——家具折射出霉斑和灰尘的整体感觉:一束投射在古旧衣服上的阳光,一捆扔在廉价办公椅和椅背上的磨损的皮革。我想着他那些沙发,被填塞得圆鼓鼓的,罩着丝缎,是一种苍蓝的色调——他那些残忍冷酷、无实体的金发情人正有着这种颜色的眸子。那些沙发缓慢地跳动,犹如冬眠的鳄鱼的心脏。我想着他的那些躺椅,它们都配有不怀好意的枕头。他对草坪和温室也了如指掌,对汽车内部装饰也是行家。
我们的风流韵事将会以这种方式发生:我们将在旅馆或者汽车旅馆见面,昂贵或者便宜的都行,这不打紧。我们会进入房间,锁上门,开始探索家具的秘密,用手指抚过窗帘,摩挲壁画镜框上的假镀金,抚过真正的大理石,抚过奢侈或俗气的卫生间水槽里破了角的瓷砖,吸入地毯、旧烟头、泼翻的琴酒的气味,吸入速战速决、毫无深意的性爱的气味,或者吸入从英国进口的椭圆形透明香皂那馥郁而抽象的气息——对我们而言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家具的反应,以及家具对我们的反应。只有当我们嗅过、抚过、摩挲过房里的家具,在上面打过滚并将它们的味道铭记在心后,我们才会扑入彼此的怀抱,扑到床上(加长型的?桃红色的?会嘎吱作响的?狭窄的?有四根床柱的?配有羽绒被的?铺着柠檬绿的绳绒织物的?),终于做好了准备,要把刚才对家具做的一切在彼此身上再做一遍。

文风相当有趣的短篇,也具有极端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是非常Atwood了!硬汉派的侦探小说写作或许天然地和家具迷恋不无关系,这其中的道理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只是在看《电话谋杀案》时又产生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或许是由于“硬汉”强烈的性欲和特殊的性癖吗?还是说硬汉派粗线条的文风中需要复杂的家具描述作为调和?我至今也仍然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

3.到底是人群使我们变得模糊,还是我们所占有的物品?

最后,我想起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中的话:

侦探小说最初的社会内涵是使得个人踪迹在大都市人群中变得模糊。

这里的“个人”在本雅明的语境中更具体地指向“闲逛者”,随着现代城市的兴起,闲逛者得以随意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关注着城市的隐秘空间,守护着自己的孤独,正是这些闲逛者在人群中藏匿着罪恶,遮蔽着罪行;值得一提的是《电话谋杀案》中Swann和Tony便是典型的闲逛者的形象,以那段酒吧中初次见面,之后Tony偷偷跟踪的发现云云最有代表性,简直像极了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城市中云游的闲逛者似乎都带着彼此不可告人的罪恶而生活。

然而对于家具的关注使得我们将目光移向闲逛者占有的资产和财物上,或许不仅是侦探小说中的闲逛者藏匿模糊着个人行迹,其所占有的家具也模糊着他们的面貌,使得他们得以隐匿在照相、奖杯和人偶的背后,通过对于家具“物的迷恋”遮藏自己的行踪,隐瞒自我的欲望和罪恶,尝试谋划完美罪行的实施,最终使得自己的形象和犯罪的证据在物的迷阵中模糊变异,杳不可见。

 2 ) 不错的犯罪片

《电话谋杀案》出品于1954年,整个50年代都是希区柯克的创作巅峰期,其最受欢迎和好评的电影几乎全部都来自这十年时间。而在50年代中期诞生的本片,从一开始在卡司阵容上便比之其他几部经典作品逊色了几分。本片没有请到好莱坞黄金时代数一数二的顶级男星詹姆斯•斯图尔特或是加里•格兰特担纲男主角,而是请来了曾凭《失去的周末》酒鬼形象收获奥斯卡影帝的雷•米兰德。而他与生俱来的些许邪气,与这个角色气质也十分的吻合。女主方面则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摩洛哥王妃格蕾丝•凯莉,其本身也算是影片最靓丽的一道景致了。

 3 ) 《电话谋杀案》:一次非典型希区柯克式完美犯罪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一生共拍了50多部电影,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名垂影史且广受影迷追捧的银幕传奇。然而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既不是让每一个观众的汗毛都感觉惊悚的《精神病患者》,也不是巧妙的探讨了人们窥探欲的《后窗》,不是执那个年代商业大片之牛耳的《西北偏北》,也不是被无数文艺观众爱得死去活来的《眩晕》。而正是这部在名气和评价上比之之前几部希式公认经典略逊一筹的《电话谋杀案》最合我意。希区柯克一生都在他的脑海里设计和研究着“完美犯罪”,而唯有这一次,他可谓无限接近了这个梦想。然而令我如此喜爱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这出“完美谋杀”的精妙,更在于大师用一次与自我风格迥异的探索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非典型的希式悬疑之旅。
     《电话谋杀案》出品于1954年,整个50年代都是希区柯克的创作巅峰期,其最受欢迎和好评的电影几乎全部都来自这十年时间。而在50年代中期诞生的本片,从一开始在卡司阵容上便比之其他几部经典作品逊色了几分。本片没有请到好莱坞黄金时代数一数二的顶级男星詹姆斯•斯图尔特或是加里•格兰特担纲男主角,而是请来了曾凭《失去的周末》酒鬼形象收获奥斯卡影帝的雷•米兰德。而他与生俱来的些许邪气,与这个角色气质也十分的吻合。女主方面则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摩洛哥王妃格蕾丝•凯莉,其本身也算是影片最靓丽的一道景致了。
      说回电影本身。本片的“完美谋杀”剧情想必已经无需赘言,但凡看过的观众大概都有类似的观感。剧情本身概况起来十分简单:丈夫与妻子貌合神离,妻子有了外遇,丈夫本身就愤懑难平加上妻子十分可观的身家财富,便起了歹念。于是丈夫设计了一出完美谋杀的巧局,买凶杀害妻子。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我之前所说的“完美谋杀”其实在片中并不完美,而是在行动过程当中出了纰漏。被雇来的杀手阴差阳错非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身为幕后主使的丈夫竟然可以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将这原本出乎意料的不利局面顺水推舟继续使之朝自己原本期望的目的发展——嫁祸妻子这一招可谓比买凶杀人更加的高明和天衣无缝。因此这“不完美”的计划最终反倒使观众感觉愈发的完美起来。
      而不得不提的,是大师在本片中与众不同乃至突破了自我风格的几点探索和尝试。首先是身为悬疑大师的希区柯克一生都在专注于悬疑片这一个类型。然而本片却从一开始就最大程度上的摒弃了悬念。观众从一开始便早早的知道了凶手是谁,甚至凶手的计划都被直观的暴露在观众面前。引领着观众饶有趣味看下去的,变成了凶手的计划是否能够顺利的执行,会有怎样的结局。而对于更加精明一些的观众而言,这个结局其实也是早早被确定了的,因为那个年代的好莱坞注定了坏人不能得逞而无辜者必须生还,因此与其说观众在期待最后会发生什么,不如说是在期待这个完美缜密的计划是哪里出了差错而毁灭的。而从凶手最开始的详密计划到后来的意外反转以及巧妙的随机应变,观众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最大化的体验到了这种另类“悬疑”所带来的乐趣。
      除此之外,希区柯克在本片中玩的另外一个伎俩大概更不易为观众察觉。那便是他巧妙的让观众对我们普遍认为的“反派”雇凶杀人的丈夫有了更多的同情色彩。这大概是因为作为“受害者”的妻子毕竟也是自己出柜在先,在道德的层面上而言,她其实算是过失在先。而看片过程中观众这种对凶手和受害者兼而有之的同情与期盼的情绪,其实是导演在考验着观众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希区柯克喜欢用金发美女作为片子的女主角,这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而且一定是浅色金发美女。有人甚至为此推测这是不是希区柯克内心的恋母情结,或者男性崇拜心理什么的,事实上,希区柯克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心理需求,恰恰是因为观众的心理需求所致。希区实际上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喜欢用金发美女的,比如《辣手摧花》中的女主角就是黑发,很多男人无比喜爱的奥黛丽·赫本原本也是很有机会和希区柯克合作,但是因为档期原因告吹。确立这种金发美女主角的电影其实应该是英格丽·褒曼合作的几部电影时,希区柯克发现的一个规律,他发现男人更喜欢金色头发的美女,这也许与男性本身的天生自卑和占有欲有关系。也许是由于和英格丽·褒曼的合作很顺利和愉快,因此在和褒曼的合作到期以后,他转而需要一名类似褒曼的女人,于是格蕾丝·凯利就成了第三任“希区女郎”(如果琼芳登是第一任,英格丽·褒曼是第二任的话)。
      琼·芳登主演都是希区柯克在好莱坞早期的作品。其表演风格带有30年代好莱坞典型的夸张与怪诞,同时又有40年代新兴电影表演的质朴与浓情似水。琼芳登最重要的表演武器是眼睛,绝对是立刻可以将任何男人秒杀的那种眼神。褒曼主演的都是希区柯克在好莱坞成熟期的作品。英格丽·褒曼的表演颇以高贵冷峻的气质著称。尤其是在《美人计》中的高贵与典雅的气质绝对是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美色象征。褒曼在其柔弱时恰能让男人有种很不错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她的高贵气质给人一种强压的感觉,唯独在她柔弱时,男人才会感觉到自尊与占有欲。凯利主演的第一部希区柯克影片就是《电话谋杀案》。这部影片的故事更趋于简单化,也许是因为《夺魂索》的票房失利,希区柯克的自信受到了打击不敢再推出以长镜头为主的影片,故事情节也以简单为主,矛盾更加集中和突出。不过希区柯克一直没有放弃对电影艺术的探索,这部《电话谋杀案》不仅是希区进一步稳固自己的电影风格,同时也在技术上做出了优秀的尝试——3D电影。不要以为3D电影时最近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也许当我们再电影院里被皮克斯《飞屋环游记》的“黄金四分钟”感动的眼泪哗哗之时,同样不要忘了3D影片的“革命先行者”希区柯克在此时的创新之举!试想,如此扣人心弦的电话谋杀情节,用3D影片的方式展映出来一定是极其震撼的吧,不过限于50年的技术所限,这种效果并不好。
      继续说凯利,凯利在片中的表演非常符合希区柯克的要求,基本上是希区柯克想要怎么“折磨”她,她就怎么“逆来顺受”。她所展现的内敛,带有一些柔弱的气质,同时不乏坚强和毅力的性格被希区柯克所看重。因此她就参与了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和《后窗》,从表演风格上说,《后窗》更能体现她这个特点。试想如果不是她嫁给了一个什么莫名其妙的摩纳哥王子,她绝对会为希区柯克的电影立下更多的功劳。虽然表演风格略有生涩,总之至少比希区电影后期的女主角蒂比·海德莉要好很多。自格蕾丝·凯利以后,希区柯克又捧红了金·诺瓦克(迷魂记)。金·诺瓦克最经典的也许是站在钟楼上的恐慌的表情,这其实是一种内心自卑与软弱的象征。是一种无力抗拒的象征,这种眼神和表情绝对能够打动男人并使之产生征服欲望。爱娃·玛丽·森特瘦弱的身躯与希区柯克在《西北偏北》中所营造的恐怖气氛极不相称,况且她又是特工。不过也正是如此,才引起了男人内心的保护冲动与征服欲。大家都知道找软柿子捏的道理,所以如此瘦削的女人怎不引起男人内心的怜爱?珍妮特·利作为绝无仅有的被杀死的希区金发尤物,《精神病患者》中的珍妮特·李在浴室谋杀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极度恐惧的表情几乎是希区柯克电影的标版广告。不过她同时也兼具了以上所有金发女的特点,智慧(多数是小聪明),忧虑,狂躁,柔弱,坚强与好奇,为情所困等等。不过她却被杀了,一个多么完美的隐喻,这等于是对男人内心的一种极大的讽刺,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符合男性需求的完美女人,是并不存在的。
      蒂比·海德莉是希区女郎中最不为人称道的,因为人们认为她的表演太过于造作,被人们称作是花瓶。尤其是在《艳贼》中更是如此,不过《群鸟》中她的表演不失为是一种美。某种环比来看,她有爱娃·马特·森特柔弱身躯,同时又有金·诺瓦克的眼神,还有她自己特有的稚嫩与瘦弱。但却并不完美,这正是大家对她看法比较差的原因。希区为什么喜欢金发女呢,希区柯克自己的解释是,看着血从金色头发缝上流出来很有感觉,因此别人也就断章取义的认为希区柯克喜欢“折磨”女主角,甚至和他的“演员禽兽论”相挂钩。通过分析以上各位金发美女就能发现一个规律,其实希区女郎都是针对着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的心理欲求出发的。他对女演员的某些表演以及性格的塑造,都是女性在男性主导社会的“原罪”的体现,是对男性至上的最大讽刺。观众(特指男性观众)在看到影片时所感觉到的欲求满足,只能更让其感觉羞愧难当,而男性观众对片中女演员的移情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把自身的欲望释放了出来。由此可见,希区柯克的大师称号并不是盖的,他选择金发美女的初衷以及最终归属,都是男性观众,以及男性所主导的社会中的欲求与满足,这也许与他的天主教背景有一定关系。不过由此也暴露出了他的弱点,女性角色的性格往往固定和一成不变,因此男性角色的性格特征也就跟着千篇一律,因而就降低了其整体的艺术性。

 4 ) 用最简陋的场景拍出了最棒的悬疑片

大学老师推荐我看的,其实我不喜欢看黑白影片,总觉得与时代脱节。但这部影片真的改变了我对黑白影片的看法,虽然是在上个世纪中期拍的,但情节,服装一点都不过时,也满足了我对悬疑片的所有要求,但于一般悬疑片不同的是,这部影片观众是最早知道凶手的,但我的目光还是被牢牢吸引了 想看看主角是怎么发现凶手的,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现在的悬疑片都太套路了,不能吸引住观众,其实这么早就拍出了这么好的影片,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5 ) 谋杀的艺术

这部电影简练到让人无法挑剔。希区柯克仅用了不多不少两分钟,玛歌一前一后分别与东尼和马克的拥吻,让观众迅速理清人物关系。随后,通过人物对白进行铺陈,交代二人私通的来龙去脉,并且埋下许多伏笔,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至东尼关门转身的特写,电影的戏剧性前提的建置基本完成。配上片名,观众不难知道这将是个什么故事,却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猜想,因为导演给出的信息只能让观众知道这么多。悬疑由此产生了。观众想看下去。
   从巡警背后的房子,观众得知故事发生的地点;从玛歌的报纸,观众得知马克的职业(这个很重要,正因为他是美国作家,才使后面他的推理在逻辑上成为可能)。这是在视觉上提供给观众的信息,在听觉上,即大量的人物对白,提出“遗失的信”这一议题,使观众与二人一起思考,是谁偷走了信呢?无论是否猜到是丈夫东尼偷得,导演目的已达到——观众被拉进了这一戏剧性情境。
   一切戏剧都是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本片的冲突在片名中已经透露了,即谋杀。毫无疑问,谋杀必然产生冲突,因为有人谋杀就会有人被谋杀,而没人愿意被谋杀。我们知道,主题通过人物和动作说明,没有人物就没有动作,而没有需求就没有人物。而需求,我们从主人公优雅从容的对白中逐步得知,他要的就是妻子的死亡。故事的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主人公东尼与列斯谋划完杀人计划后,本片出现了第一个情节点,即列斯拿起沙发上的钱揣进自己的口袋里,东尼面容冷峻。故事到这儿转折,谋划完成,谋杀开始。
   第二幕的结尾情节点在法院宣判玛歌死刑。观众会发问,玛歌会死吗?如果说这一情节点之前她的命运跌进了谷底,那么在这一情节点之后,必然地,她将从谷底扶摇而上,这即谓之转折。
   找出了情节点,本片的段落也就出来了。即故事的四个点,开端、第一幕结尾的情节点、第二幕结尾的情节点、结尾。它们分出的情节段落依次是:玛歌与马克私通、东尼谋划杀妻、玛歌含冤入狱、真凶落网。当然这只是大致段落,可以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分段。比如,在第三段中可以再分段,分为杀手失败被杀、东尼处理现场、警检方的调查询问、玛歌被宣判死刑。第四段也可分,分为马克的推理、检察长的探询、三人交锋、玛歌回家、东尼自投罗网。
   作为悬疑大师,影片的情节设置自是不会让观众失望。而悬疑效果的渲染,转折这一技巧功不可谓不大,故事如果没有转折,全在观众意料之中,又何来悬疑?本片在一开始就运用转折了,三人并没有按原定计划去看电影,编剧笔锋一转,东尼选择留在家里。东尼与列斯的谈话,转折可谓层出不穷,但导演煞是克制,硬是千回百转,最后才道出谋杀计划,观众甚至都忘了,他们不是谈车的买卖来的吗?之后,玛歌的钥匙、东尼的手表、杀手被杀、玛歌被抓等等,转折再转折,观众难以猜到下一段情节,悬疑尽显。
   张弛的技巧,只需拿出东尼与列斯的谋划那一段看看就能管中窥豹。俩人起先话家常,气氛轻松,紧接着随着回忆,说到钱柜的钱被偷,二人交锋,稍紧张。但话锋又转,转向二人的互相关心,聊家庭,再转,谈杀妻,又转成平静的叙说,再转成慢悠悠的胁迫……起、落、张、弛,让人叹服。
   希区的悬疑在后面对检察长的抑扬中也颇能体会出来,当检察长不认可马克的推理时,我以为他是真傻,后来才发现是装傻。
   伏应手法就说一个妙用和一个遗憾。妙用在玛歌的剪贴画的剪刀,这是后面的杀人武器。遗憾在东尼细心处理指纹,后面竟丝毫没有提到。
   至于选择的手法,的确是最大化地推动了剧情。主人公每一个选择都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使得本片滴水不漏。
谋杀的故事成了鲜活的艺术。

 6 ) 没有按剧本的谋杀案

一个按剧本的谋杀案,就想电影中侦探小说家说的那样,他不会去实行他书中所写的犯罪,因为那些是按照他的想象,完全理想化的,现实总是有很多不可预料到的意外。比如片中妻子晚上打算出去,手表突然不走,杀手心慈手软(杀手在看到女主时有些犹豫)没能快速杀死对方,然后反被误杀。

谋杀案失败后,男主反应迅速想到嫁祸给妻子,可惜由于钥匙露了马脚。

影片里也有些槽点,最无语就是妻子的背叛反被刻画成让人值得同情的。小说家为了救女主去让男主当替死鬼,我心里一万个草泥马,你偷了情还要人家丈夫去替死?三观极不正常。你无情别怪我无义,你错在先我就在一旁看着当个绿帽王?影片最后男主开门进来看到这奸夫淫妇依靠在一起也很难受吧。第二,没明白男主很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急着案发后第二天就花钱,还有他花这些钱和对他不利的证据没什么影响,为什么警探抓住不放?第三,对最后的钥匙,虽然证明了假设,但是任然证据不足。一切物证都指向了女主,杀手也死了,男主只要说无意找到了钥匙,不就行了。对妻子手提包里钥匙一口咬定不知道感觉也不会对他有直接致命的影响,证据太少了,而且都是猜测。西方陪审团不会注重证据,他们会自己很主观的判断,妻子偷情,情书勒索,于情于理对女主都不利。最后我希望男主没事😂

 短评

有被弹幕里支持男主谋杀妻子的人吓到,这些人比希区柯克的片子更加惊悚。

6分钟前
  • 她丢失的纸盒
  • 力荐

在人类的欲薮深处隐匿着控制的欲望,反映在希区的电影中就是“知情太多”的属性,我们都乐于将这种属性的角色代入自身,本片的特殊性在于这个角色是凶手而非希区大部分影片中的正面角色,但即使如此在欲望驱策和观影惯性的影响下,我们依然在矛盾的情绪中悄悄期盼凶手成功【9↑】

8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杀人不遂反被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找手脚利索的人,为何我总是希望能看到坏人亡命天涯的一幕?所以肥希尽管全是悬疑,犯罪,但估计没有一部属于黑色电影。影片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精细的推理和不断出现的“意外”,所以任何周密的布局都是浮云。

10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力荐

重温,4星半。谋杀计划很是完美,破案过程太过牵强。

12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用105分钟告诉你名牌大学学生靠不住。将观众诱入伪全知视角然后巧手翻覆玩弄于鼓掌,每一个步骤都是心理控制教科书。虽然文本尤其是台词占据了主导但是镜头和演员调度依然极为精当。结局改成Tony把Mark“编造”的真相告诉警察然后婚姻苟延残喘会更好。Grace Kelly和Robert Cummings都美得不像话。

1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一桩事先张扬、几乎完美的谋杀案,以致于到最后一刻都在为那百密一疏而惋惜。希区柯克这次对渣男女是蜜汁怜爱啊...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电影非常精彩,男主聪明反被聪明误百密一疏啊可以碰上了个猪队友,各种反转高智商的对决看的特别爽,但结局让人不爽,不是说一定要让这个渣男赢,固然这种凤凰男还想杀老婆肯定该死但这对奸夫淫妇幸福的在一起就对了?老婆天天光明正大带着小三在家,小三理直气壮让男主顶包,我不知道这电影想表达什么

20分钟前
  • 六元的小凶许
  • 推荐

从来没有为一件案情的侦破这么高兴过。男主想要杀人诶,而男二一心想救命,那些共情男主的🤗🤗就像我一直所认为的,在恋爱结婚之前,先让自己的心智成熟到能接受自己的伴侣离开自己,抱着注定会分手的决心去恋爱结婚。两个人不相爱了,和平分手才是最好的结果,没必要搞的你死我活,不杀死对方不解恨。如果认为恋爱结婚就是要永远在一起,那还是不要恋爱结婚了,这绝对是造福社会。

24分钟前
  • 失忆后又相爱
  • 力荐

希区柯克不仅在调度场面、镜头方面是大师,调度观众感情方面也是一大好手,本应被人同情的玛戈到片尾都让人喜欢不起来,本应是坏人的丈夫和杀手却总让人希望他们可以逍遥法外,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懂法或者不遵纪守法,而是我们都无意识地在导演的几个情节暗示下,对丈夫角色产生了同情,以至于片尾神仙眷侣手挽着手在一起时人们都不觉得是happy ending。

29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好看得很啊!虽然钥匙这个线索是弄得有点太复杂了,搞得要所有角色不停地解释才行似的。。凶手大哥比较可怜。。格雷斯凯莉的确是漂亮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3.5,看过希区柯克里面比较差的,希翁得多爱这个故事才能强努着影像化,摄影机最终沦为小说的翻译员,尤其是前半段拖沓平庸简直不像导演的一贯水平,后面倒是剧力陡增无奈对白实在太多,一个逻辑漏洞:就算这段时间丈夫不去思索钥匙之谜,但他有意无意去查看地毯的概率也是相当大的

36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还行

精简意赅,绝无赘笔。百密一疏,弹无虚发。

4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电影院里喝着啤酒看3D版的希胖简直视觉冲击(嗯,并不享受)本片妙在前半部我希望计划出包后半部却希望丈夫得逞。本片启发了无数后来的悬疑或黑色电影。PS:以稳定环境为前提设计的完美犯罪,会被突发状况打得满身洞。真正的完美犯罪根本不需要这些多余动作,能找到一个确保法庭脱身的因素足矣。

42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不完美的谋杀,却是差点完美的悬疑片,第三把钥匙是中心点。最后一段警长解密有点拖沓故弄玄虚。经历了60年后仍然让人看得完全投入剧情无法自拔的电影都得五星伺候。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酣畅淋漓的推理,完美的舞台范,希胖子把实验性和耐看性结合地无比巧妙;不过,怕是没有哪个国家会在行刑前一天将死囚放出来吧?小纰漏,小缺憾。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睡你老婆,喝你的酒,在你家指手画脚,还把你精心策划的谋杀案搅黄了,你们看这个片子心里真的不堵吗?

49分钟前
  • 過期貓糧
  • 还行

非常精彩的一部电影,环环相扣,说法变来变去好像很复杂,却大家都能看懂,手法真的很高。唯一搞不懂的是很多评论在骂女主和情夫是奸夫淫妇,跟凶手共情的。拜托,他为了钱和女主结婚的,还天天打网球不工作花女主的钱,女主于是跟他离心出轨了,虽然女主不离婚确实错了,但是男主为了钱不光不离婚还打算杀人不是更错吗,他可不是因为爱女主被绿而报复杀人,那样还情有可原。我以为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犯罪者收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为了过度惩罚违反道德的人而让犯罪者逍遥法外。女主被冤处死是活该,凶手就该成功蒙混过关?所谓的被害人一定得是完美被害人,只要道德上有一点错,哪怕被杀都活该?如果故事换成一个一无所长的女人为了钱嫁给男人,婚后天天玩乐,男方无法忍受于是出轨了,女人就为了钱决定谋杀他,你们也觉得他活该死了?

54分钟前
  • C_筱攸
  • 力荐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剧本很棒,利用钥匙作为突破道具,正如“没有完美的谋杀案”,也无“完美的谋杀片”,瑕疵也正是考验观众智商的时机;台词很满,但节奏明快,剧情紧凑,非一口气看完不可。格蕾丝·凯利的衣服颜色随着剧情深入的变沉;拍摄此片期间,《后窗》雏形概念形成。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尝试去挑刺,从头到尾,从犯罪动机、谋杀策划、施行步骤、临机手法、反转细节、现场反应,一直到最后,所有的临场应变,所有的推敲逻辑没有任何瑕疵。紧凑节奏推进全片,后面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让人欲罢不能(一把钥匙掉包的疏忽)。如今这样的剧本也是很难见到了。肥希的悬疑片就是明摆着告诉你:看我直播,我早就让你知道凶手是谁,但是从始至终告诉你,您看好了,我是这么杀人的。直到最后处处反转出人意料,然后你是停不下来的。8.7

5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故事漂亮,电影语言无懈可击。那些所谓的硬伤基本上都是没理解台词里传递出的细节,丈夫不仅仅是嫉妒,从他事后还债的速度看得出他还很缺钱。评论里那些认为出轨就该死的才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出轨只是道德问题,谋杀和栽赃陷害则是罪恶

1小时前
  • 苗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