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后七日

剧情片中国台湾2010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太保,张诗盈

导演:刘梓洁,王育麟

 剧照

父后七日 剧照 NO.1父后七日 剧照 NO.2父后七日 剧照 NO.3父后七日 剧照 NO.4父后七日 剧照 NO.5父后七日 剧照 NO.6父后七日 剧照 NO.13父后七日 剧照 NO.14父后七日 剧照 NO.15父后七日 剧照 NO.16父后七日 剧照 NO.17父后七日 剧照 NO.18父后七日 剧照 NO.19父后七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5 20:36

详细剧情

得到父亲(太保 饰)去世的消息,女儿阿梅(王莉雯 饰)从台北回到乡里,和哥哥一起为父亲操持后事。在师公严格指挥下哭丧,折纸莲花的唠叨妇女们,被太阳晒爆的罐头塔……阿梅时时被荒诞的乡下丧葬习俗、彼此联系诡谲的乡里人情弄得哭笑不得,与父亲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成年以来的二人  疏离,在回忆中才慢慢贴近。繁琐冗长、笑多过泪的丧事终于处理结束,阿梅独个回到城市繁忙生活。几个月后,阿梅过境香港机场,习惯性想买一条“黄长寿”烟给父亲,突然惊觉父亲已经不在了,一直没好好流过的泪此刻终于决堤……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

 长篇影评

 1 ) 我忘了我只剩一人

生生死死一向是诸多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古往今来谈论生死的作品也不胜枚举,要驾驭好这样一个亘古不变老生常谈的主题,并非易事。《父后七日》是一部谈论死亡的电影,但它不像其他电影,正襟危坐来谈这样一件遭人避讳的事情,反而,它把人死后办理丧事到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细致呈现,其中不乏荒诞。

电影中台湾许多丧礼习俗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相似,其中最为荒诞的是“哭丧人员”这种在传统习俗中应运而生的职业。片中女主角阿梅在父亲去世后对哥哥说,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有句老话叫累到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哭,“哭丧人员”就能帮到你。你要怎么个哭法,悲恸、隐忍、呜咽……“哭丧人员”都能动之以情。这种荒诞礼俗对人真情的消磨,恰恰讽刺了时下诸多华而不实,虚情假意的表面功夫。

电影的小品风格以及松散架构,为的是适应故事情节的薄弱与不连贯,但这种手法也更好的将观众领入一个个片段式的回忆中。其中颇为感人的是女儿十八岁生日,父亲载着女儿的摩托车在桥头停了下来,给女儿一个肉粽子,还叮嘱女儿不要告诉哥哥。接着父亲便教女儿骑摩托车。这些片段是女儿再次经过桥头,摩托车载着父亲遗照时浮现于脑际的。

父亲去世后四个月,女儿在酒吧漫不经心的给友人们讲起:我爸挂了。友人们不无惊讶心疼,女儿又冷冷说道: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后来女儿在机场情绪失控,便是因为她经常忘记而又让她变得沉重不堪的东西。女儿哭得悲恸,这一次,没有人像丧礼“哭爸”那样在她旁边对她说快点哭出来。机场休息室烟雾缭绕,孑然一人的女儿顿时怅然若失。

 2 ) “父后七日”原著散文

       “父后七日”原著散文
  作者:刘梓洁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拼。
  
  葬仪社的土公仔虔敬地,对你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这是第一日。
  
  我们到的时候,那些插到你身体的管子和仪器已经都拔掉了。仅留你左边鼻孔拉出的一条管子,与一只虚妄的两公升保特瓶连结,名义上说,留着一口气,回到家里了。
  
  那是你以前最爱讲的一个冷笑话,不是吗?
  
  听到救护车的鸣笛,要分辨一下啊,有一种是有医~有医~,那就要赶快让路;如果是无医~无医~,那就不用让了。一干亲戚朋友被你逗得哈哈大笑的时候,往往只有我敢挑战你:如果是无医,干嘛还要坐救护车?!
  
  要送回家啊!
  
  你说。
  
  所以,我们与你一起坐上救护车,回家。
  
  名义上说,子女有送你最后一程了。
  
  上车后,救护车司机平板的声音问:小姐你家是拜佛祖还是信耶稣的?我会意不过来,司机更直白一点:你家有没有拿香拜拜啦?我僵硬点头。司机倏地把一张卡带翻面推进音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那另一面是什么?难道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我知道我人生最最荒谬的一趟旅程已经启动。
  
  (无医~无医~)
  
  我忍不住,好想把我看到的告诉你。男护士正规律地一张一缩压着保特瓶,你的伪呼吸。相对于前面六天你受的各种复杂又专业的治疗,这一最后步骤的名称,可能显得平易近人许多。
  
  这叫做,最后一口气。
  
  到家。荒谬之旅的导游旗子交棒给葬仪社、土公仔、道士,以及左邻右舍。(有人斥责,怎不赶快说,爸我们到家了。我们说,爸我们到家了。)
  
  男护士取出工具,抬手看表,来!大家对一下时喔,十七点三十五分好不好?
  
  好不好?我们能说什么?
  
  好。我们说好。我们竟然说好。
  
  虚无到底了,我以为最后一口气只是用透气胶带黏个样子。没想到拉出好长好长的管子,还得划破身体抽出来,男护士对你说,大哥忍一下喔,帮你缝一下。最后一道伤口,在左边喉头下方。
  
  (无伤无痕。)
  
  我无畏地注视那条管子,它的末端曾经直通你的肺。我看见它,缠满浓黄浊绿的痰。
  
  (无病无煞。)
  
  跪落!葬仪社的土公仔说。
  
  我们跪落,所以我能清楚地看到你了。你穿西装打领带戴白手套与官帽。(其实好帅,稍晚蹲在你脚边烧脚尾钱时我忍不住跟我妹说。)
  
  脚尾钱,入殓之前不能断,我们试验了各种排列方式,有了心得,折成L形,搭成桥状,最能延烧。我们也很有效率地订出守夜三班制,我妹,十二点到两点,我哥两点到四点。我,四点到天亮。
  
  乡绅耆老组成的择日小组,说:第三日入殓,第七日火化。
  
  半夜,葬仪社部队送来冰库,压缩机隆隆作响,跳电好几次。每跳一次我心脏就紧一次。
  
  半夜,前来吊唁的亲友纷纷离去。你的烟友,阿彬叔叔,点了一根烟,插在你照片前面的香炉里,然后自己点了一根烟,默默抽完。两管幽微的红光,在檀香袅袅中明灭。好久没跟你爸抽烟了,反正你爸无禁无忌,阿彬叔叔说。是啊,我看着白色烟蒂无禁无忌矗立在香灰之中,心想,那正是你希望。
  
  第二日。我的第一件工作,校稿。
  
  葬仪社部队送来快速雷射复印的讣闻。我校对你的生卒年月日,校对你的护丧妻孝男孝女胞弟胞妹孝侄孝甥的名字你的族繁不及备载。
  
  我们这些名字被打在同一版面的天兵天将,仓促成军,要布鞋没布鞋,要长裤没长裤,要黑衣服没黑衣服。(例如我就穿着在家习惯穿的短裤拖鞋,校稿。)来往亲友好有意见,有人说,要不要团体订购黑色运动服?怎么了?!这样比较有家族向心力吗?
  
  如果是你,你一定说,不用啦。你一向穿圆领衫或白背心,有次回家却看到你大热天穿长袖衬衫,忍不住亏你,怎么老了才变得称头?你卷起袖子,手臂上埋了两条管子。一条把血送出去,一条把血输回来。
  
  开始洗肾了。你说。
  
  第二件工作,指板。迎棺。乞水。土公仔交代,迎棺去时不能哭,回来要哭。这些照剧本上演的片场指令,未来几日不断出现,我知道好多事不是我能决定的了,就连,哭与不哭。总有人在旁边说,今嘛毋驶哭,或者,今嘛卡紧哭。我和我妹常面面相觑,满脸疑惑,今嘛,是欲哭还是不哭?(唉个两声哭个意思就好啦,旁边又有人这么说。)
  
  有时候我才刷牙洗脸完,或者放下饭碗,听到击鼓奏乐,道士的麦克风发出尖锐的咿呀一声,查某囝来哭!如导演喊action!我这临时演员便手忙脚乱披上白麻布甘头,直奔向前,连爬带跪。
  
  神奇的是,果然每一次我都哭得出来。
  
  第三日,清晨五点半,入殓。葬仪社部队带来好几落卫生纸,打开,以不计成本之姿一迭一迭厚厚地铺在棺材里面。土公仔说,快说,爸给你铺得软软你卡好困哦。我们说,爸给你铺得软软你卡好困哦。(吸尸水的吧?!我们都想到了这个常识但是没有人敢说出来。)
  
  子孙富贵大发财哦。有哦。子孙代代出状元哦。有哦。子孙代代做大官哦。有哦。念过了这些,终于来到,最后一面。
  
  我看见你的最后一面,是什么时候?如果是你能吃能说能笑,那应该是倒数一个月,爷爷生日的聚餐。那么,你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无从追考了。
  
  如果是你还有生命迹象,但是无法自行呼吸,那应该是倒数一日。在加护病房,你插了管,已经不能说话;你意识模糊,睁眼都很困难;你的两只手被套在廉价隔热垫手套里,两只花色还不一样,绑在病床边栏上。
  
  拢无留一句话啦!你的护丧妻,我妈,最最看不开的一件事,一说就要气到哭。
  
  你有生之年最后一句话,由加护病房的护士记录下来。插管前,你跟护士说,小姐不要给我喝牛奶哦,我急着出门身上没带钱。你的妹妹说好心疼,到了最后都还这么客气这么节俭。
  
  你的弟弟说,大哥是在亏护士啦。
  
  第四日到第六日。诵经如上课,每五十分钟,休息十分钟,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这些拿香起起跪跪的动作,都没有以下工作来得累。
  
  首先是告别式场的照片,葬仪社陈设组说,现在大家都喜欢生活化,挑一张你爸的生活照吧。我与我哥挑了一张,你翘着二郎腿,怡然自得貌,大图输出。一放,有人说那天好多你的长辈要来,太不庄重。于是,我们用绘图软件把腿修掉,再放上去。又有人说,眼睛笑得瞇瞇,不正式,应该要炯炯有神。怎么办?!我们找到你的身份证照,裁下头,贴过去,终算皆大欢喜。(大家围着我哥的笔记型电脑,直啧啧称奇:今嘛电脑盖厉害。)
  
  接着是整趟旅程的最高潮。亲友送来当作门面的一层楼高的两柱罐头塔。每柱由九百罐舒跑维他露P与阿萨姆奶茶砌成,既是门面,就该高耸矗立在艳阳下。结果晒到爆,黏腻汁液流满地,绿头苍蝇率队占领。有人说,不行这样爆下去,赶快推进雨棚里,遂令你的护丧妻孝男孝女胞弟胞妹孝侄孝甥来,搬柱子。每移一步,就砸下来几罐,终于移到大家护头逃命。
  
  尚有一项艰难至极的工作,名曰公关。你庞大的姑姑阿姨团,动不动冷不防扑进来一个,呼天抢地,不撩拨起你的反服母及护丧妻的情绪不罢休。每个都要又拉又劝,最终将她们抚慰完成一律纳编到折莲花组。
  
  神奇的是,一摸到那黄色的糙纸,果然她们就变得好平静。
  
  三班制轮班的最后一夜。我妹当班。我哥与我躺在躺了好多天的草席上。(孝男孝女不能睡床。)
  
  我说,哥,我终于体会到一句成语了。以前都听人家说,累嘎欲靠北,原来靠北真的是这么累的事。
  
  我哥抱着肚子边笑边滚,不敢出声,笑了好久好久,他才停住,说:干,你真的很靠北。
  
  第七日。送葬队伍启动。我只知道,你这一天会回来。不管三拜九叩、立委致词、家祭公祭、扶棺护柩,(棺木抬出来,葬仪社部队发给你爸一根棍子,要敲打棺木,斥你不孝。我看见你的老爸爸往天空比划一下,丢掉棍子,大恸。)一有机会,我就张目寻找。
  
  你在哪里?我不禁要问。
  
  你是我多天下来张着黑伞护卫的亡灵亡魂?(长女负责撑伞。)还是现在一直在告别式场盘旋的那只纹白蝶?或是根本就只是躺在棺材里正一点一点腐烂尸水正一滴一滴渗入卫生纸渗入木板?
  
  火化场,宛如各路天兵天将大会师。领了号码牌,领了便当,便是等待。我们看着其它荒谬兵团,将他们亲人的遗体和棺木送入焚化炉,然后高分贝狂喊:火来啊,紧走!火来啊,紧走!
  
  我们的道士说,那样是不对的,那只会使你爸更慌乱更害怕。等一下要说:爸,火来啊,你免惊惶,随佛去。
  
  我们说,爸,火来啊,你免惊惶,随佛去。
  
  第八日。我们非常努力地把屋子恢复原状,甚至风习中说要移位的床,我们都只是抽掉凉席换上床包。
  
  有人提议说,去你最爱去的那家牛排简餐狂吃肉(我们已经七天没吃肉)。有人提议去唱好乐迪。但最终,我们买了一份苹果日报与一份壹周刊。各卧一角沙发,翻看了一日,边看边讨论哪里好吃好玩好腥膻。
  
  我们打算更轻盈一点,便合资签起。08。16。17。35。41。
  
  农历八月十六日,十七点三十五分,你断气。四十一,是送到火化场时,你排队的号码。
  
  (那一日有整整八十具在排。)
  
  开奖了,17、 35 中了,你断气的时间。赌资六百元(你的反服父、护丧妻、胞妹、孝男、两个孝女共计六人每人出一百),彩金共计四千五百多元,平分。组头阿叔当天就把钱用红包袋装好送来了。他说,台号特别号是53咧。大家拍大腿懊悔,怎没想到要签?!可能,潜意识里,五十三,对我们还是太难接受的数字,我们太不愿意再记起,你走的时候,只是五十三岁。
  
  我带着我的那一份彩金,从此脱队,回到我自己的城市。
  
  有时候我希望它更轻更轻。不只轻盈最好是轻浮。轻浮到我和几个好久不见的大学死党终于在摇滚乐震天价响的酒吧相遇我就着半昏茫的酒意把头靠在他们其中一人的肩膀上往外吐出烟圈顺便好像只是想到什么的告诉他们。
  
  欸,忘了跟你们说,我爸挂了。
  
  他们之中可能有几个人来过家里玩,吃过你买回来的小吃名产。所以会有人弹起来又惊讶又心疼地跟我说你怎么都不说我们都不知道?
  
  我会告诉他们,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
  
  是的。我经常忘记。
  
  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我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直到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直到机长室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彷佛是你。
  
  你说:请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3 ) 習慣,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失去一個人,最難的是什麼?不是日以繼夜揮之不去的想念,不是從此以後無法再見的憂傷,而是習以為常以為永遠不會改變的習慣。    電影『父後七日』改編自劉梓潔榮獲『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描述父親過世後返鄉守喪的七天,如同一場荒謬的旅程,歷經數不清的繁文縟節與家族鄰里的龐大陣仗之後,女主角「阿梅」以極其平常卻又難以言喻的心境想起父親。 平常,是因為散文和電影中完全沒有出現大悲大慟或過度煽情的橋段,反倒以略帶詼諧的方式呈現父親生前百無禁忌瀟灑自得的心性,這一切,沒有因為父親驟然離世而改變。 當想念與記憶合而為一,父親彷彿不曾離開。唯一不同的是,那些記憶中鮮明如昔的畫面再也不能對父親談起。 一種比感傷更深邃的心境:從此以後,父親不在場。 散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彷彿父親就坐在對面,微笑聽她細訴別後種種。情感的鋪陳循序漸進,短短三千字,一氣呵成,看到最後那一刻,完全不自覺眼眶已泛紅。她說的明明都是尋常事,這才發現,原來情感厚度全是平凡日常堆疊而成,根本無須刻意煽情。 我想,情到深處讓人淚流不止的真正原因也許是內心怎樣也排解不了的酸楚,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只要不經意的觸發,情緒立即潰隄。    散文非常成功的抓緊讀者情緒,在最後那一刻,水到渠成,讓人自然流淚。電影大致沿用散文橋段,另外添加道士阿義與阿梅姑姑的一段往日情,雖然最終是天涯相隔的無緣戀人,但彼此之間情誼依舊深厚,無論婚喪喜慶,他們都是彼此的支柱,也藉此突顯原鄉情感的重要性。 電影情節雖然比散文豐富,但情感的深刻連結卻不及散文,感覺父親不是坐在對面微笑傾聽,而是隔了好幾個人,只能遠遠張望。我在電影中看到鄉村豐富的人情味,也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有趣互動,然而故事的主軸─阿梅與父親之間的情感,相形之下,就被沖淡了。如果能再多些散文裡的情節,感情會更細膩。 印象最深的是:阿梅騎車載父親的遺像返家路途中,疊印當年她穿著女中制服膽戰心驚的騎車的畫面。後座的父親與她背對背,一邊唱歌一派輕鬆自得的模樣,她原本不會騎車,父親笑著對她說:『別怕,有爸爸在。』 當時不管多害怕,都有爸爸在;現在即使害怕了,爸爸也不在了。    看到這裡,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小學時,爸爸牽著我的手帶我去上學的畫面。當時天天都在趕時間,一路上車很多,我們很少說話,我只記得爸爸由始至終緊緊牽住我的手,最常說的大概是:『小心車!』長大以後,我不再牽著爸爸的手出門,但每次出門前,只要他在樓下,一定不忘叮囑一句:『走路留心,過馬路要看車!』 當我想起這個尋常畫面,深深體會到阿梅獨自騎車載著父親遺像瞬間想起父親的心酸,熟悉的路上曾經是美好的父女時光,而今,只剩她孤獨一人騎在路上。 因為,爸爸已經不在了。 她說她經常忘記“爸爸不在了”這件事。父後之後,她沒有太大改變,繼續忙於工作,繼續如常生活,也許潛意識希望爸爸一直都在,所以總是忘記他已經不在了。    散文最後,有段非常動人的描述,可惜電影僅以OS帶過簡單的畫面處理,如果可以稍作鋪陳,情感的力道會更強。 有一天,她在從香港回台灣的班機上,在飛機即將降落前,她像往常一樣想幫爸爸買條黃長壽,沒想到:『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看到這裡,我哭了。我突然意識到失去一個人最難的不是日以繼夜的想念,不是時時存在的憂傷,而是早已內化成體內一部分的“習慣”:習慣為他做什麼,習慣他在某個地方。  習慣,才是最難平復的傷口。 因為,習慣改變了,一切就變了;一切變了,安全感也消失了。 該如何重新找回心裡的安全感?這才是父後最大的難題。 父後七日之後,才是習慣“失去”的開始。而我們總是太習慣擁有,太難適應失去。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我想,面對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仍非易事,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以餵養心中的勇氣。但也許此刻我們應該對父母和心中珍愛的人多一點關懷:記得要常回家,記得在日常生活中善待彼此,記得在有緣交會的時候惺惺相惜。 當所有的“記得”都被我們好好記得,等到失去的那一刻來臨,心中盈滿的愛,將以最柔軟的姿態,守護我們穿過黑夜。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ccc4d0100lzmw.html

 4 ) 有时候,我会忘记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 ——《父后七日》

有时候,人在电影院,我却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黑暗的空间中,眼睛看着前方的一块光亮,那更像是在看自己,看经历过的人生,看那些长长短短被投射到了银幕上。

盖伊·马丁《我的温尼伯》结尾,电影从温尼伯的风物景貌回归到了家庭亲人。听上去,絮絮叨叨的梦呓话语终于要结束了。那一刻,导演本人的旁白声音变得更加深情。到底是记得还是不记得,他对记忆产生了怀疑——说有时候自己忘记了哥哥离世,忘记了父亲在他21岁的时候走了。雪花一般的斑点划痕,白雪飘零的温尼伯,我的故乡。有时候,当你太想念一个地方,照片上的背景变得比照片里的人更重要。看到一家人的合影,加上那样的画外音,不知道该说这部影片是太私密还是太感人。

几乎可以说是巧合,《父后七日》结尾,当朋友问起丧事,女儿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从某天听闻死讯的毫无防备到某年某月某天毫无征兆的泪水决堤,这中间,电影用群像和多视角记下了丧葬期间的见闻录,牵扯出女儿、儿子、侄子和道士的内心波澜和各自故事。

一开始,我觉得既然这么个人又像散文体,电影应该是深情回首,女儿与父亲,往事点滴,慢慢落在心头。当女儿和道士一起念到: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亲像少年时欲去打拚。真是平平淡淡,句句上心。由此,我愈发明白了一件事,丧葬过程对当事人和旁观者永远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就好比无人光顾的地摊上,女人和父亲唱《伤心酒店》,悲伤谁人知,痛苦吞腹里。

我忘不了小时候家乡的出殡队伍,西乐腰鼓队、花圈大挽联。当时真觉得诡异,死都死了还讲排场。后来才慢慢懂得,有些东西真的只是作与外人看的,私底下还会为借钱治丧兄弟翻脸。这一切还真是传统文化闹的,不过再闹,比起旧时的繁文缛节,头七十四天到三年服丧,那今时今日的葬礼还是简短了一些。

在这部电影里,死亡的到来是那么正常的一件事。你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好准备,但是其他人马上可以开动,这就是群体的力量。寻常生活的每一天,总有人都在遭遇死亡,可是多数人浑然不知。师公和尚轮番来,看到这些片段,我想起了大体类似的故乡。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忠实记录,那些不可思议的习俗,说跪就跪、要你哭就哭,请人哭丧还有不同哭法;那些完全不合时宜的玩笑,PS遗像、三人往事、爆裂啤酒罐,直欲把葬礼变成一个搞笑舞台。中国人的红白之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别扭。喜事搞得别人下不了台,丧事又搞得别人动不了情。

轻描淡写的议员和小护士,寥寥几笔,《父后七日》变得不是那么悲悲戚戚,整个族群和村落变得清晰可辨。我一直觉得,影片希望观众的情感是克制的,从而能接受女儿在结尾突然到来的情感崩溃,得到一种清醒的感动。要知道,女儿在七天时间里也不是天天以泪洗脸的,有时候还滑稽可笑。哭得越卖力,不代表你和长辈的感情深。你不哭,那也不代表你冷血没感情。在女儿难以入眠的晚上,我一度甚至希望《父后七日》可以安放点恐怖因素,就像《童年往事》里的黑猫,对死亡有所敬畏和恐慌。后来也想明白了,那边是小孩子,这边是有足够心理抵御的成年人,所以一路下来,也只是身体上的疲惫劳累更多。

除了那段父女合唱,父亲骑车载女儿回家一段也是《父后七日》的精彩一笔。太保饰演的父亲更接近于常人喜欢的一类,比《爸,你好吗》的动物园一段强了太多。他其实记不得女儿生日,平时幽默笑呵呵,没啥大作为。学开车的桥段也常见于其他电影,而挂画像那段就别有用意(在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里,走队伍拿画像的都只能是男性子孙)。画像是父亲,倒挂画像就出现了虚拟的一幕,父亲倒坐在后面让女儿载——对应了之前的学骑车。就如原著和电影一样,女儿用个人仪式完成了对父亲的祭奠。而同样是这部《父后七日》,它让我再一次想起了奔丧往事和定格在51岁的父亲。有些东西不能忘,或许,也不会忘。可为什么有时候,我依然会忘记……

【外滩画报 见刊有删减】

 5 ) 空笑梦

这个台湾文艺片的水准之高,已然直追日本。父亲的葬礼,竟然可以用诙谐的幽默来表达,笑中有泪,绝赞。

里面的三首歌非常好听,开篇,在有议员的酒桌上,《爱情恰恰》(陈小云);阿梅和爸爸一起卖磁带时合唱的那首《伤心酒店》(江蕙&施文彬);以及在灵前拍照时张诗盈唱的《空笑梦.》(江蕙)。

找来原曲再听。二姐江蕙厉害,陈小云嗓子真是靓啊~~~

 6 ) 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

來自台灣的電影"父後七日"(導演: 王育麟 / 劉梓潔), 看前有點擔心會哭足全場, 帶備紙巾. 幸而完全不是煽情片, 而是攪笑片, 但又拍得細心感人, 只是最尾一段有點眼淚而已. 是今屆電影節最難忘的電影之一.

女兒從台北趕回苗栗老家, 趕及見父親最後一面, 之後是七天裡的後事. 第三天大殮, 第七天火葬.

繁文縟節以幽默滑稽的手法演繹, 令人哭笑不得.

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

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女兒被吩咐什麼時候不可以哭, 什麼時候要哭. 於是吃了兩啖飯時忽然被叫去"哭爸", 便含著大口飯都要跑到棺木前大哭; 忙著摺衣紙時又要忽而跑去"哭爸", 非常攪笑.

唯一瑕疵是回憶讀書年代的女兒外貌和現在完全沒有分別, 有點牽強.

喜歡最後一段, 父後四個月, 女兒才告訴友人父親掛了, 進出台灣香港, 穿梭機場間, 一個想買支煙給老家的父親的念頭, 令她哭了一個多小時.

 短评

“一有机会,我就开始找你。”通过一个诙谐荒诞的场景设置,以苦中作乐又悲中带喜的方式来追忆感人的往昔。导演十分注意细节部分的描述,好几处情节都能感受到父亲对于女儿的关爱,且那么自然不做作。影片结尾的处理更是让我十分喜欢。★★★★

4分钟前
  • Q。
  • 推荐

与父亲的爱似乎总是这样 无声无息但强烈的存在

9分钟前
  • 不侠与
  • 力荐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

1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难怪说葬礼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忙碌到没有时间,甚至忘记悲伤。

17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電影拍出了台灣喪禮特有的荒謬感,真正的悲傷與思念從父後七日開始.........

22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有关于亲情的我的泪点总是很低😭

26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父爱,生前之轻,世后之重。“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3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有点伤感

32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有幽默与讽刺,又有怀念与感动,这一出五味杂陈的台湾民俗风情画。少些文艺腔与无病呻吟,台湾电影其实很好看,在今年看过的台湾电影里,这个比较优秀,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40分钟前
  • 忘了时间的猪
  • 还行

最痛的不是这七日,是七日以后那无数个日子。当亲情成了一种习惯,以后就是无尽的痛。本片让我想到了【步履不停】【东京物语】【入殓师】等无数个经典,当然【父后七日】是独一无二的!★★★★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想起給你買包黃長壽

44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感动,父爱如山却又如涓涓细流,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4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没有刻意煽情 但还是令人感动

51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让人感动的亲情

55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愿子欲养亲还在

57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闽南语小清新。太散了,散得也不好看。当人类学资料看看还行。。。

1小时前
  • 阿子
  • 还行

与生活贴得太近,能让人动了真情,破涕为笑又突然转喜为悲。

1小时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多看些台湾电影,弥补些生活中的人性空白。

1小时前
  • Quentin
  • 力荐

“以前人家说,累了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这么累人的一件事情”。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