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卢卡斯·赫奇斯,米歇尔·威廉姆斯,C·J·威尔逊

导演:肯尼思·洛纳根

 剧照

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2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3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4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5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6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3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4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5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6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7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8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9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8:35

详细剧情

李(卡西·阿弗莱克 Casey Affleck 饰)是一名颓废压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哥哥乔伊(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饰)去世的消息后,李回到了故乡——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根据乔伊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 es 饰)的监护人,李打算将帕特里克带回波士顿,但很显然帕特里克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和朋友们,但李亦不愿在这片伤心地久留。 原来,曼彻斯特埋藏着李的一段绝望的回忆,他的过失使得两个女儿葬身火海,妻子兰迪(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亦因此而离开了他。此次重回故乡,李再度见到了已经再婚并且即将做妈妈的兰迪,与此同时,帕特里克那失踪已久的母亲艾丽斯(格瑞辰·摩尔 Gretchen Mol 饰)亦联系上了帕特里克,希望他能够成为她的新家庭中的一员。©豆瓣

 长篇影评

 1 ) 真正的绝望是屏蔽了一切人间烟火

(文/杨时旸)

李在各个房子之间穿梭,修水管、通马桶、扫除门廊的积雪,有人觉得他可爱,有人嫌弃他笨拙,有人认为他粗鲁。他完成一项又一项无聊的工作,像个无头无脑的机器人,对一切似乎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孤独的走路,极少言语,魂不守舍,心不在焉,像个行尸走肉,经常在沉默不语和突然暴怒之间切换。人们只知道李是个落魄的维修工,没人在乎它的身世。

或多或少,我们身边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做着一份薪水低廉的重复性工作,不好不坏,毫无存在感,有些奇怪但终究无害。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兴趣了解他的过去和内心,通常觉得他们或许天生如此,也会一直如此。

《海边的曼彻斯特》把这样一个人做了一次回溯和剖白。这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它有关惩罚与自我放逐,讲述了无法自拔的痛楚与意外降临的救赎。

李的哥哥去世了,他不得不回到故乡,处理一些事情。这个变故直接把李扔回了过去——故乡以及从前——他一直以来逃避的一切。这成为了一次很有趣的转折,让李的身份具备了背景。他开始显露身世,换句话说,塑造他性格和举止的原因开始被追溯。李原本有着正常而美好的家庭,孩子,妻子,一群一起喝酒打闹的朋友,家人,兄弟,还有和他亲近的侄子,但一场大火毁掉了一切,两个孩子未能幸免于难。最令他无法谅解自己的是,那场火灾是因为自己的一次疏忽造成的。妻子离他而去。他自己也拒绝了全世界。

对于灾难给一个人造成的创伤有很多种写法,《海边的曼彻斯特》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它把最煽情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折叠、隐藏,近乎舍弃,不得已时才泄露一点点,它只交代了前因,再交代了后果,中途那些痛彻心扉的过程,在整部电影中都被故意省略和剔除了,这种故意留白的叙述方式正暗合着主人公自己的心境——他同样故意忘记那一段。但越是如此避而不提,人们越能自己脑补出那些难以描摹的痛苦。省略和留白成就了这部电影。它用克制的方式写出了原本就难以言传的绝望。

李的木讷是因为他故意封冻了情感,他得知哥哥的死讯时毫无心理波澜,看到哥哥的尸体也一样,和侄子相处,仍然无动于衷,他处于世界其中又一直超然世外,不是超脱,而是疏离,他放逐自己,把世界关在门外,觉得一切索然无味。

时间是药物,有时,可以治愈一些什么,但有时会让人沉溺于药物本身。人们依赖时间洗刷掉所有记忆,但最终发现只是对逃避成瘾,想忘掉的一切却依然坚固。当你在时间的河流中逆流而动,逃避的一切都会轰然而至。

《海边的曼彻斯特》中设置的那场返乡之旅就是一场回游。它强迫着关闭世界的李重新与世界接壤,把流亡的自己镶嵌回那块老旧的版图上。那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治愈。某种程度上说,那像是一场没人知道结果的,突然降临的休克疗法,让李重回逃避的环境,见到不想见到人,要么崩溃,要么重生。

这故事中在现实和过去之间交织。曾经,李和哥哥,还有自己的小侄子开船出海,一切都那么美妙。如今,所有事都已经更改。青春期的侄子,周旋于几个女友和自己少年心气的生活里,而他自己成为了遗嘱中的监护人。他想摆脱这个角色,但又不忍太过决绝。无意中,这成为了一种角色扮演和心理治疗。李重新开始部分扮演起父亲的角色,他是他中途而非的角色,而侄子开始重新拥有了变调的父爱。当然,李是在拒绝、恐慌之后,慢慢地试探与接纳。其实,最能治愈孤独和疏离的就是日常的琐碎,在很多绝望的时刻,人间烟火是救命的绳索。

有些伤痛确实很难彻底消弭,只能封存。即便李已经稳定了很多,当他的前妻和他在街头偶遇,两人提及过往,还没说什么,两人就都已经失控。但这次回乡之旅,开始融化了一些东西。李想办法处理遗嘱里的麻烦,想办法重新适应人际关系,他已经被自我钝化了,现在开始重新练习一种人类原本应该具备的交际反应。你看着他在躲闪游移和不知所措之后慢慢回魂,想卖掉那几支无用的猎枪,给侄子心心念念的船换一个新马达,看着他为了让侄子和女友有私密的一小时,他和女孩的母亲坐在客厅里努力聊天……

最终,李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式面对未来,一种与熟悉的世界相切的距离,既不像以往那样远离也未能真正融入。这故事有着冰冷和灰霾,绝望和沮丧,它告诉人们这世上有些痛楚终究无法痊愈,但至少,他的生活中已经透进了些许光亮。

 2 ) 那些摧毁我们的事物如此之多,而我们无法为之命名

我在洛杉矶一家偏僻的小电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院里人很少,准确来说算上我只有八个人,但在电影正片结束之后没有一个人离场,白色字幕在黑色背景之下滚动,直到完全消散。临走时我想偷偷看一眼一同观看的人的模样,但最终还是独自走开。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Lee在哥哥去世之后所面临的抚养侄子Patrick的难题,以及回到曼切斯特小镇所勾起的与前妻Randy之间悲伤的记忆和误解。导演采用闪回的手法,将回忆与现实拼接从而创造不同纬度和时间点中矛盾的共鸣,最终聚合到人物间情感的和解和对生活不幸的妥协。

  鲜有美国电影能给我带来如此的压抑之感,但细想一下,这又与东方电影营造的压抑感不同。导演没有放大演员对于自我的感知,也没有让其背负某种特殊的时代特质,换句话说,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普通而克制的,如同曼切斯特这个海边的小镇。而这种普通消解了电影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出极易代入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如此致命,仿佛在向所有荧幕前的人宣判:你们并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多,你们也无法承受生活的悲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懂如何选择,不懂如何陈述自己的想法,甚至无法清晰地致歉,但你们都会变好,你们会一直过下去。

  这部电影的压抑不在于抑制了情绪,或是放大了悲哀,而是真真实实地将一切呈现出来以后告诉我们,你看,这就是一切的可能,你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消沉与绝望并不意味着输给命运的悲剧,重新振作开始新的生活也不是战胜了自己的悲伤,甚至这一切情绪的转变都并非源于主观意志。生活是缺乏动词的,更不用说附加任何形容词去修饰。它就是一个过程,如同一道伤口被划开然后慢慢自行愈合,所谓的毁灭或重生是相当少数的(但被艺术作品和新闻过度放大了),毕竟普通的我们是如此无能,甚至连自杀都不知道怎么开枪。

  但我们还是结结实实地被摧毁了。摧毁与毁灭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个面,后者是一个点,后者更容易进行艺术加工,因为容易把握重点,而这部电影则成功地展现了前者。导演对于时间叙事的把控自然功不可没,但我认为真正达到效果的是影片中充斥的生活的噪点。我们总是对直接的原因最为敏感,而导演则将其小心地掩藏起来,然后正面描写那些琐屑的稻草如何一步步地累加。他把Lee的火灾这个中心的悲剧事件塞在闪回的思绪中,而在正向的叙述中则放入如找不到汽车,开错路,多嘴的路人,尴尬的聊天,刻意放大的噪声等等鸡毛蒜皮的烦心事。

  这些偶然且无意识的小不幸在大多数艺术作品中都会被隐去或者只引出一两个作为诙谐的插曲,因为它们无关紧要且缺乏艺术性,而在这部影片中则被导演当做的了主食。将其解读为使影片生活化或添加讽刺的幽默不无道理,但我觉得还是狭隘了。在影片中我所看到的是这些噪点如何相互编织成网,并在中心悲剧的牵引之下将人物拉到一个浑浊,僵滞,无处着力的境地。如果说我们的无能将我们从毁灭中拯救,那所需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其所吞噬并困在一片毫无诗意的阴霾中。Lee也尝试爆发过,他咆哮,打斗,哭泣,试图挣脱“被摧毁”的状态,但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甚至爆发本身也不过是众多的网眼中的一个。人无法自救,只能等时间渐渐给我们松绑。我们不会永远完整,也不可能一直处于“被摧毁”的状态,这两者都太过浪漫。而在一个充满噪点的生活中,这两者总是相依相存,如同曼切斯特海边的浪潮,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最伤感的悲剧不过是以“今天早上父亲去世了”开头,而最美好的喜剧不过是以“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尾,但这两者都太轻。而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在里面遇见了更加温暖而坚实的画面。在影片的结尾,Lee将路上捡到的皮球丢给Patrick,Patrick 没接到,当他捡起来丢还给Lee时Lee也没接到。于是Lee说了声“Let it go.” 但Patrick依旧跑到一旁把球捡了回来并丢给了Lee。这次Lee接到了。我不想说这个画面意喻了什么,也许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画面,但我愿意为它再次安静地坐着,直到影片完全结束。

 3 ) 经典台词

1.我的心都已经破碎了,它会一直破碎,相信你也是。”

2.你不明白,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3.“其实我们无处可去,身上背负着伤痛,没有救赎、没有解脱,可这才是人生啊。”

4.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5.我选择不与过去和解

6.生活便是这样,痛苦和悲伤永远无法被真正忘却,它们就像轻拍岸礁的浪,时刻侵蚀着人脆弱的内心
被生活杀死的人,终究还会被囚禁在生活里,海边的曼彻斯特,便是Lee一生的囚牢

7痛苦必将永存,但生活还要继续,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也会有短暂的春天

 4 ) 想要写出好故事?一定要看《海边的曼彻斯特》

如果你想要写出一个好故事,或者有个编剧梦,那么一定要看《海边的曼彻斯特》。

这部电影给所有现实题材的剧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如何在现实生活的范畴内,去发掘人性的幽微起伏,并制造真实的戏剧性。

这个尺度其实很难把握,用力过小,难免会平淡;而用力过猛,又会显得造作。

这就需要编剧有极强的感知力,对生活体察入微,但同时又懂得克制,凡事点到为止。

这让我想起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他的成名作《一次别离》,几乎把“真实的戏剧性”这一极难实现的矛盾效果,做到了极致。

如果过于真实,戏剧性何来?如果过于戏剧,又如何真实?

法哈蒂从容地踩在那根金线上,说:这是可以实现的。

《一次别离》从一起离婚官司开始,逐步升级,透过这一次小别离,我们看到了“伊朗贫富阶层的疏离、信仰与现实的割裂、以及整个中产阶级的分化”,而这些看似庞大虚空的概念,又全都包裹在了一次“雇佣保姆的纠纷”中,始终没有跳脱出日常生活的范围。

这是编剧功力的体现,由树木见森林

自《一次别离》之后,再次让我感受到“真实的戏剧性”的,就是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

影片讲述了一个负罪的中年男人,如何自我放逐,在麻木与悔恨中,过着自己丧丧的人生。

听起来,是一部典型的闷片,对不对?

其实不然,这部电影有着出色的悬念设置,看起来一点也不乏味。

(以下开始剧透,观看需谨慎!)

影片可分为前后两段,分别由一个悬念支撑,引领叙事。

前半段的悬念是:这个男人到底怎么了?

这个男人就是影片的主人公——李,一个住在波士顿的勤杂工。

影片从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为我们刻画了李的怪异举止:他整日面无表情地工作,精神恍惚;面对女雇主的性暗示,也无动于衷;他待人冷漠,但却易怒,一言不合就飙脏话;在酒吧里,只是因为别人多看了几眼,他便大打出手;而回到家,他便瘫软在沙发里,失去了形状。

在波士顿冰冷的雪天,李就像是一只丢了魂的野狗,四处游荡。

在呈现这些细节时,导演始终不动声色,也从不解释,只是单纯的呈现。

但观者却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有一种“近乎窒息的悬念感”,正凝结在空气中。

那种悬念感,一点也不亚于“凶手是谁”。

它让我们不禁猜测:究竟是什么遭遇,把这个男人变成了这样。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后来,李接到电话,得知哥哥因心脏病过世,他因此不得不回到故乡的小镇——曼彻斯特。

而跟着他一路回来的,还有曾经发生在故乡的一段伤痛往事。

该如何追溯这段往事?该如何为“闪回”设计一个合理的“触发点”?

本片在这一环节,做得尤其出色。

在办公室里,律师向李宣读了哥哥的遗嘱。遗嘱中,哥哥将儿子帕特里克交给了李来抚养。

听到这一消息的李,一脸错愕,嘴里面说着“这不可能……”眼睛看向窗外。由此,记忆一点点袭来。

在闪回的段落中,我们看到:李曾经也有一段幸福的生活。

那时的李和妻子,就住在曼彻斯特,他们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过着惬意的日子。

可是这一切,却被一次意外终结了。一天晚上,因为李的无心过错,导致房间失火,三个孩子葬身火海。

站在废墟前,看着三个孩子的尸体被发现、装袋、抬走,李被彻底击溃了。

最终,愤怒的妻子,选择离开;而万念俱灰的李,一个人去了波士顿,成了现在的样子。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了,李的种种不可理喻的表现,实际是一种“创伤后遗症”。

人原本是经验的动物,今天的“我”,是由无数个过去的“我”堆叠而成的。

而李却丧失了这种经验的能力,因为他的生命,永远停在了悲剧发生的第二天。

那种悔恨和无奈,就像是一团精准定位的乌云,笼罩在这个中年男人的身上,让他变得沉默、木然、歇斯底里。

至此,第一个悬念的答案已然揭晓。

我们再来看闪回的触发点,是不是设计得很巧妙?

没错,正是哥哥在遗嘱中将儿子托付给李,使得李想起了由于自己的失职,导致孩子惨死的往事。

所以他才说出了“这不可能……”因为哥哥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安排,而自己也不可能再担起这样的责任。

此后影片进入后半段,而悬念也自然的转换为了:这个男人能否走出去,重新做回一个父亲的角色?

应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整个剧作逻辑,非常严密。

虽然全片不断在“过去”与“现在”间切换,但每次闪回,都有着合理的触发点,使得全片的叙事和情绪,一气呵成,毫无断裂感。

就像是李刚刚得知哥哥离世,开车回到曼彻斯特的路上,画面突然切入了几帧,只见年轻的李,穿着暖黄色的T-shirt,坐在船上,享受着海风。那是一种意识对记忆的阻隔,在触碰真的伤口之前,人总会先想到一些温暖的东西,来拖延伤痛的抵达。

除了整体的剧作逻辑,《海边的曼彻斯特》中还有大量的剧情设计,非常精彩。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人性的把握,以及内心活动与外在叙事的结合上,是很有想法的。

印象最深的有几处。

第一处是李开车带侄子到医院看去世的父亲。

车停在医院门前,叔侄俩有一段对话。

李问侄子,是否要去看看父亲的遗体,一切取决于他的意愿。

侄子思忖片刻,说道:那就走吧。

不想这句话却造成了误会,侄子的本意是“那就去见见父亲吧”,而李却理解成了“离开这里”,结果侄子推开车门,而李却发动了汽车,险些酿成意外。那一刻的李怒不可遏,对侄子破口大骂。

这一段情节的设计,太真实了。我们能想象李的心情吗?

他曾经对亲生骨肉犯下的罪,是因为无心的过错;而此刻险些伤到侄子,也是个无心的过错。

可是,命运弄人,总会将一些意外的灾祸,降临到具体的人身上,让他们去承担无因的罪责。

李时常感到愤怒,但很多时候,他并不知道该怨谁,也只得怨向自己。

第二处是关于侄子帕特里克的。

在医院见到父亲冰冷的遗体后,帕特里克转身离开,不愿多看。

此后,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悲伤,而是照常生活、上学、组乐队、谈恋爱……

直到有一天,他回到家,打开冰箱,看见冷冻的鸡肉掉了出来,重重摔在地上。

那一刻的他崩溃大哭,呼吸困难。

当李询问原因时,帕特里克回答:我只是不想让他冰冷地躺在那里。

记得帕特里克曾经问李,父亲的遗体看起来是不是像睡着了一样。

李回答,一点也不像睡着了,不过就是一具尸体而已。

又是伤痛,造就了李的冷静:人死了就是死了,任何说法,也无法给这种失去带来安慰。

而帕特里克对死亡的理解,显然要更年轻,他希望父亲早日安葬,睡在春天温暖的土地下。

第三处难忘的情节,是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睡着了。

恍惚间,他看见孩子们正坐在自己身边,小女儿问他:“爸爸,你没有发现我们烧起来了吗?”

李抚摸着女儿的脸:“亲爱的,很抱歉,我真的没有。

之后,警报声响起,李被惊醒,才发现自己忘了关掉厨房的灶火。

那是李在片中唯一的一次哭泣,双手掩面,很短暂,却胜过“嚎啕大哭”给人的震撼。

记得悲剧发生后,李被带回警局,在警官的询问下,李平静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讲述完毕,警官说,好,你可以走了。

李不敢相信,我可以走了吗?什么罪都没有?

警官说,虽然你犯了一个不可挽回的大错,但我们不能因为忘记关火,就判你的罪。

从内心来讲,李是多么希望有个人站出来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或者更决绝地说,这特么就是你犯下的罪,你要为此负罪终生。

可是,都没有,他等来的只是:你犯了错,但又不是你的错。

他被夹在这种无处安放的委屈里,痛恨自己,痛恨命运,痛恨无常。

那是一种空洞的痛恨,不知道有多大,也不知道有多长,就那么一直悬着,升不到天际,也落不得大地,最后飘成了空气,让这个男人活着,也让他在每一天的黎明死去。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李才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心碎的台词:“I can't beat it.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没办法翻译的。

因为无论怎么翻译,都把它的含义说小了。所以,就让我们全盘地去感受它,才是最好的。

I can't beat it.

像是在诉说一种结果,但更像是重申一种选择。

我不能,我也不想。这就是我此刻的态度。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催促一个人从伤痛里尽早地走出来;或者说,想要轻率地了结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不现实的,那比世间所有廉价的鸡汤,还要糟糕。

有些伤痛,你注定要带着它,去走一段不知道还有多长的路。

而这,就是我们在说出“这就是生活”时,所意味的一切。

《海边的曼彻斯特》赢在一个好故事上。

一个好的故事,不仅在于本身的好,更在于讲述的方式和细节的雕琢。

就像我在开头说的,一个现实题材的剧本,最难处理的地方就是营造“真实的戏剧性”,在生活的范畴内,在人性的幽微处,照见真实,看见生活。

《海边的曼彻斯特》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5 ) 悲伤逆流成河

喜欢这种阴冷、无力却又幽默的调调!也喜欢结尾男主角的决绝,生活里没那么多让人幡然醒悟的事情,太dramatic,电影里的lee始终没法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所以才不断逃避。曼彻斯特的短暂经历,也不足以改变什么,即便有侄儿和故人的不舍!
电影色调如同曼彻斯特这座海边城市一样冷咧阴朦,颓丧的男主也是一身晦气,隐忍的悲伤小心翼翼地防备着。人声合声与管弦乐的配乐,极富感染力地渲染着男主哀痛无助的过往,在Lee处理哥哥葬礼的主线上,每一个主要时间点的往事插叙也是十分精心合理,让人逐渐深同感受Lee负罪彻骨的丧气以及为何害怕女人恐惧抚养等反应。该片的写实风格打动人心,没心没肺的侄子在父亲去世后还能泡两个女朋友,但想到父亲躺在冰柜时情绪的崩溃,无所谓的逃避下是内心极大的煎熬,而Lee即使得到前妻的原谅,依旧要将悲痛藏身,伤一辈子也好不了。没有上帝般怜悯,没有鸡汤般的大团圆,只有冷酷的现实向,这就是电影的难能所在。主角和配角演技也是开挂,卡西自身切合人物的气质演起来游刃有余,米歇尔凭借着极少的戏份能够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可见她那段OscarMoment有多惊艳。给予悲剧充分的尊严,时间无法愈合的人生常态。
不用逼自己接受,放下,与过去握手言和,可以不再挣扎还手,被回忆虐打成狗。不一定与往事干杯,也可以被往事干翻,慢慢享受。不要怜悯,救赎,更不屑快乐,幸福。承受,上路。

 6 ) 走不出悲伤的人

这是一部非常“丧”的电影。时隔四五个月终于下定决心重看,还是被悲哀击溃。

故事是很典型的美国独立电影感觉的:Lee(卡西·阿弗莱克)独居在波士顿做公寓大楼勤杂工,得知哥哥Joe(凯尔·钱德勒)因心脏疾病去世的消息,他驱车赶回家乡曼彻斯特。Joe的16岁儿子Patrick(卢卡斯·赫奇斯)的监护职责同时也落在了Lee的头上,需要他一并解决。其实最早在圣丹斯首映后看到这个剧情介绍的我,内心是拒绝的。这种中产疗伤电影,主角无非就是以下几种情况,1和前任重修旧好,2遇见新的爱情,3和侄子冰释前嫌,甚至4得到上帝的救赎。有太多太多这样的电影了,多到觉得没有再看的必要。而看毕才知道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完全相反的:走出过去、遇见新感情、冰释前嫌这里一个都没有,它说的是一个被悲伤击垮再也回不去的人,它说的是一个活着仿佛死了的人,它说的是死亡的力量——死亡不仅带走生命,更给生还的人留下痛苦,而这痛苦可以有多大呢?

肯尼斯·罗纳根一共三部自编自导的长片(他写了更多话剧),无一例外都跟死亡有关。第一部《你可以依靠我》上来就是一对姐弟的父母出了意外,导致他们成了孤儿;第二部《玛格丽特》故事起因是主角间接制造了一起车祸导致路人重伤去世;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又是以死亡开始,全程用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其他的人物,以及——更多的死亡。

很难不注意到本片最大的特点是毫无征兆地不断插入多断闪回,没有任何字幕或效果提示时间跳到了哪里,有些甚至很短只有一个镜头。起初我对这种做法不甚适应,直到影片的情节慢慢开始才发现是这样:Lee驾车回曼彻斯特,看见海对面隐约的房屋和树木,闪回一个他坐在船尾吹着海风的镜头;Lee感到医院,无奈还是晚了一步,到达时被告知哥哥已离世,和医生乘电梯去底楼太平间,这时候突然切回哥哥被确诊的时候,一家人在病房里五味杂陈演变为争吵。我想这些闪回就真的像是人很自然的思维体现:或许Lee已经有一阵没有和哥哥联系,或许他们联系了但哥哥身体听上去还稳定。但看见好久没见过的熟悉的海面,会想起几年前的夏天自己享受的片刻宁静;看见医院冷冰冰的天花板和白炽灯的时候,才会突然一下想起医生告诉他们坏消息的那一天。其实从确诊那天起,这悲哀的一天就已是注定,只是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到来。Lee早就预知到了这天,所以似乎是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曼彻斯特是一座位于波士顿东北约40公里、人口五千、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小镇,也曾出现在其他的电影里,比如《情声深诉》(1970)和《假结婚》(2009)。它是一个普通的风景秀丽的麻省海滨小镇,有度假旅游闻名的海滩。这里的居民生活安稳富足,许多人家还有小船以供夏天出海。曼彻斯特作为影片的标题,不仅是一个地名,同时也像是一个角色,而导演镜头下的曼彻斯特是灰蒙蒙的。电影里,天空和海的界限模糊不清,不知道那一大片灰哪里是空气哪里是冰冷的海水。连街道建筑都显得普通冷清,没有特点。这个镇子也小得不可思议,似乎所有的居民都互相认识——Lee所到之处,人们窃窃私语:这就是那个Lee吗?是他,就是他。人们投来复杂的神色,而Lee也习以为常似的全部接下。或许Lee已经很久没有回曼彻斯特了。他记忆里的曼彻斯特,有轻风徐徐的夏天。兄弟二人带着Patrick一起出海,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

但现实似乎永远是冬天。东海岸的冬天,寒风刺骨,阴冷无尽。曾听过无数的年轻人半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努力工作存的钱,都是为了退休搬去加州晒太阳。东岸的冬天一来就是半年,在这样的天气里,似乎连悲伤都会被无限放大。

回忆的片段慢慢拼凑成整体,Lee和Randi(米歇尔·威廉姆斯)是如胶似漆的年轻小夫妻,三个孩子个个可爱,房子看上去舒适温暖,很有家的感觉。Lee也有一群狐朋狗友,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喝啤酒打乒乓球,一大屋子人吵吵闹闹。很简单但是幸福的普通人家生活。电影进行到这个时候,Lee的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观众们的好奇心达到了峰值。所以随着谜底揭开,我们和Lee一起陷入大型崩溃。这样的一个连正面镜头都没忍心给的悲剧,普通人要怎么才走得出来?

罗纳根是一个纽约上西区犹太家庭中长大的的剧作家,父母都是心理咨询行业人士,条件优渥。这让他非常擅长描写人物心理的同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中产知识分子视角——“人的生存状态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他的几部前作故事和人物在这方面的设定都比较明显,其实这种完全围绕单个人物思考和纠结的故事很容易陷入影响叙事的怪圈(比如《玛格丽特》),因为纯粹依靠角色的内心活动和道德判断,能说的还是有限的。就算《玛格丽特》设定在导演最熟悉的上西区,也不觉得纽约这座城给故事的重量增添了筹码;主角虽然出于道德纠结忙忙碌碌做了很多事,我感觉最终的刻画还是归于单薄——不仅仅是因为我对主角的行为没有认同。

环境和社会是人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很聪明地,电影的创作者们(不仅是导演,故事最初的想法是来自麻省本地人马特达蒙和约翰卡拉辛斯基)把角色的身份置于了普通的海边小镇的家庭,让他自带一种工薪阶级的接地气气质。虽然最终因为罗纳根的视角问题,电影仍旧没有把矛盾集中在外界条件上,比如Lee的老板虽有台词但只是拌嘴,不制造麻烦;Lee的哥哥虽然不希望他走,却什么也不多说随他去;Lee似乎没有经济上的压力,没有误工的压力,就算要抚养侄子也没有钱方面的压力,等等,这些琐事电影选择不去提及,所有的矛盾完全是来自Lee的内心的,是他自己的选择。其实我想Randi经历的痛苦不会比Lee少,甚至更多,但是电影没有给她更多的描写,而是让她直接选择了改嫁、释怀,重新建立家庭。而Lee选择去做一个公寓维修管理员,因为这份工作要求他投入许多体力劳动,每天打扫前门、去不同的人家检查漏水,跟不同的脾气各异的住户接触,在这种条件下,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连坐下的时间都没有,自然被回忆缠身的时间会相对少些吧,他是在用辛苦而消耗体力的工作麻醉自己。选择离开自己以前的工作、选择离开曼彻斯特去波士顿,都是同样的原因:他可以过得更好,但他一心只想离开自己过去所有经历过的人和事,用余生惩罚自己。

但因为故事悲剧的特殊性,观众会本能地产生更多情感上的认同。除了各位配角同样也写得很好以外,最重要的是卡西阿弗莱克把Lee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棒。在警局试图自杀那段令人动容,我想Lee本来是做好自己这辈子都要在监狱里度过赎罪的打算,没想到警长直接对他说“这是意外,你回去吧”,他才一下子觉得天塌下来,自己连最后赎罪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不如一死了之。而除了警局那场戏稍微动作大些,其他时候几乎都算是收着演的。不是有个说法是现在的人表面看上去平静但内心其实已经崩溃了吗?Lee应该说是他的心早就碎成渣了,碎成灰了,没有了,什么都找不回来了——“哀莫大于心死”。我想他无法跟任何人诉说的原因是,他自己仍旧处在矛盾的漩涡里:内心深处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对火灾负责,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他不知该向谁道歉,Randi吗?还是说谁应该向自己道歉?这是一个痛苦的不上不下的状态,而Lee选择了全盘由自己接受。

Lee回到曼彻斯特以后,工作也暂时做不了了,每天带着侄子在熟悉的镇上处理各种事务,见到过去每天见到的景色和人,回忆就像开闸泄水一样自己再抗拒也阻止不了它们扑面而来。在闪回中,Lee是一个朋友很多,性格外向甚至大大咧咧的人。而现在的他,变得脾气喜怒无常,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喜欢双手插兜眼睛盯着自己脚趾。生活的悲剧能多么彻底地改变一个人,卡西的表演让我有了最深切的认识。

侄子Patrick是戏份第二多的角色,小帅哥Lucas演活了一个正处叛逆期想保持自己酷酷形象但父亲意外离世不得不藏起内心波澜的高中生形象。“我在冰球队,有两个女朋友,还有个乐队,我不能离开我的朋友们”,他这么说道。罗纳根笔下的青少年似乎都是这样,脾气臭,脸更臭,说话冲,不知道他们到底想怎样。但这次的青少年形象比《玛格丽特》里那个女高中生要来得层次丰富很多了。Patrick和父亲平时的关系是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想必和普通高中生一样矛盾不少;他肯定也很久没有见到叔叔,两人相见甚至都不太聊起父亲的过世。他的行为举止早就褪去了同龄人的稚气,像个小大人一样强忍着悲伤也要照做每天安排好的事。只有在看见冰箱里速冻鸡的那场戏他崩溃大哭,才会想起他毕竟只是个16岁的孩子。罗纳根说过,自己喜欢刻画青少年的形象,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和大人的反应自然会很不一样。Patrick这个角色,和Lee一样,既有本身故事背景的悲剧笼罩,又维持了人物自己的性格,电影里他们会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有一些很有趣的台词。观众们不会陷入巨大的悲悯,也不会把故事完全变成喜剧看待:缜密而丰富的对话下,是苦涩也要坚持的生活本身,它不能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情绪来解释。电影的在悲和喜之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总的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罗纳根三部长片中最完整也最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一部。虽然还是留着莫名其妙的配乐和令人出戏的导演自己客串(那个穿蓝颜色加拿大鹅羽绒服的就是他,那场戏真的太奇怪了),以及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配角戏份,还有略显奇怪的女性角色刻画,但故事整体真诚动人的光芒是无法被掩盖的。卡西这个角色太好了——我想不到任何近些年的电影有比这部更丰富的人物肖像。罗纳根的故事都有个激发一切发生的突发事件,比如《你可以依靠我》、《玛格丽特》中的车祸,和《海边》中的火灾。这种大型变故,甚至都不能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想法,谁会真的制造一起车祸导致路人在自己面前断气,或者不当心一把火把自己家房子烧了一屋几命全没了呢?或许我们不能“感同身受”,甚至假如真正认识Lee这样一个人也完全不知如何宽慰他,因为任何人都做不到。《海边的曼彻斯特》传达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只能任由卡西这样用悲伤惩罚自己的余生,任由曼彻斯特冰冷的海风深入骨髓。

罗纳根的前作因为和制片人、发行公司的意见不一致,被雪藏在剪辑室五六年之久,并在上映后两周就销声匿迹,还差点因此被告上法庭。他本来顺风顺水的职业生涯一度被此事打击至谷底。这次由一个讲述死亡的故事来宣告自己回归,此时竟像是一种命运的轮回。

奥系最佳提名9部电影如果只选一部观看,我会推荐《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它没有华丽的镜头,抓马的表演,也完全没有疗愈作用,甚至致郁。小时候我住一楼,一个小姐姐住六楼,我们时常一起玩。突然在有一天她爸爸患急病去世后,这段友谊也随之结束了。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她,想起那些被悲伤和变故击垮后消失在我生活里的人。现实不是电影,没有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让人走出来,很多人或许永远都走不出来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描绘了这样一个永远走不出悲伤的人,并且拍拍他的肩膀说:"It's OK"。


拓展阅读:

1 New Yorker关于罗纳根的一篇人物小传:THE CINEMATIC TRAUMAS OF KENNETH LONERGAN

这篇提到了一些他的前作《玛格丽特》和制片人、发行方的纠葛

2 The New York Times的影评,关于电影深处体现的阶级、种族隔离问题有不少提及,对这方面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十分推荐阅读。

Review: ‘Manchester by the Sea’ and the Tides of Grief

3 关于麻省小镇曼彻斯特的简单介绍来自wiki 页面:Manchester-by-the-Sea, Massachusetts


wx/blog: 米粒电影院

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短评

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

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四星半。如果被生活判了死刑,还有什么值得留恋?一场死亡揭开了旧伤,也把最暖的亲情带到面前。细碎的拥抱和拍抚,像零星的火种,终于点燃了男主的心中余烬。即便他心里藏着全世界的冰雪,那也会慢慢溶解,丧门星也会有春天。凯西表演冷静震撼直让人心痛心怜,用幽默外壳下的重度悲伤直指人心。

1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最后乔在帮老人修锅炉时,老人说自己的父亲在95年出海突然消失。看似突兀的这场戏其实也是电影的主题:世事无常的生活不过只是一成不变的插曲,日子始终在继续,渔民依然每天出海,候鸟迁徙南飞,乔还是乔。

12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2016TIFF

16分钟前
  • 布鲁斯老师
  • 力荐

破碎的我怎么拯救破碎的你,阴冷肃杀的冬日海边,冷意钻入骨子无可避退,人生中的低谷寒潮已无可能褪去,不如全力拥抱破碎的自己;多处人物台词重重叠叠,我们从未打算走入他人生活,只愿守住自己的孤岛,沉沦在自己的泥淖。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好的生活流电影,难得的是叙事手法又带着变化。叔侄俩各自面对各自的失去,亲情恬淡而走心。没有刻意追求正能量,但曼彻斯特阴冷的海,就这样被琐碎和小幽默一点点填满。——就像全世界的雪,最终会带来全世界的春之苏醒。毫无疑问我的年度最佳。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典型的“中产阶级伤痛故事”通过穿插的剪辑打碎了压抑的情绪,喜忧参半的剧本看得出非常花心思,不是暖心的鸡汤,也没有让人沉浸在心碎中,度把握得很好,两个多小时不显漫长。而且算是卡西的独角戏了!他真是个气质独特的演员,没有所谓的“夺金时刻”,却把情绪慢慢渗透到了每一个镜头里

2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音乐略满,阿弗莱克妥妥的影帝提名;作者应该受过女性伤害,女性角色都有点怪。

27分钟前
  • Meng
  • 推荐

Lee说话是不是美国周杰伦

32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这几年奥斯卡颁奖季不错的电影,剧本都不能用麦基的《故事》来判断好坏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从那套“好”剧本的标准看李这个人物,它的塑造方式犯大忌,但作为生活流的故事,正是这些所谓的“坏”让这个故事变得不一样,有了一种新鲜的感觉,李这个人物的丧和悲伤反而变得不狗血,更生活了。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最怕的就是这种电影,看完以后什么都讲不出,就想静静地待着,静静地沉溺在挥之不去的抑郁中。结局仿佛看到了光,又好似什么都没有。

42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又名《回忆杀》。有遗憾和失望,二刷后感觉对角色的好感甚于电影,卡西的角色写得演得太饱满了,让我对这个角色产生了依恋感。

4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葬礼进行的时候,他听着宝宝的哭声,与那个试图安抚婴儿的男人共享着眼底羞为人察觉的一丝焦虑。他想伸手接过孩子,用他或许尚未消散的那种魔力让宝宝平静下来,又旋即意识到自己不能,也没有理由去为旁人阻止这种连锁的消耗。他累了也尽力了,相信所有人都是一样。

4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有時關不上冰箱的門 腳趾撞到了桌腿 臨出門找不到手機 嚎啕大哭 你覺得小題大作 只有我自己知道為什麼

49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消耗着耐心看完了满心期待的《海》。朋友说好片,我说没感觉。她说我就是日子过得太顺了,我想可能真实是相反面。丧上加霜的PTSD患者和他最后的倔强。有没有同给一星的?想聊聊

51分钟前
  • ALittleSerina
  • 很差

生活流,如何绕过苦难,丧到骨子里的卡西,绕不过去的苦难。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那些劝我们向前看的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

59分钟前
  • 11km
  • 推荐

人生的伤口,二十五岁之前怪父母,二十五岁之后怪社会,最惨就是巨大伤口摊开在那里,腐臭流脓永不愈合,然而,无人可怪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人与人之间最艰难的永远是交流,所以才亿万年来一直在谈话、争吵、道歉和喋喋不休。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我冷漠的躯壳里,是抚不平的伤口和解不开的死结。

1小时前
  • tosk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