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女人

剧情片德国2008

主演:尼娜·霍斯,茱莉安·柯勒,奥古斯特·迪赫,叶甫根尼·希迪金

导演:马克斯·法贝尔布克

 剧照

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2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3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4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5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6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3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4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5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6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7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8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19柏林的女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1

详细剧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第三帝国的心脏柏林在盟军的猛烈攻势下已化作废墟,在短暂的交火之后,成千上万的苏联士兵涌入这座颓败之城。躲在掩体下的德国百姓在步枪的威慑下乖乖走出地面,男人的犯下的罪孽转嫁到女人的身上。无数妇女被强奸,却没有任何一个苏联军官出面制止。 她(Nina Hoss 尼娜•霍斯 饰),是这群备受屈辱的德国女人中的一员,丈夫远在前线,生死未卜,惶恐无助的她只能一次次忍受屈辱。她将自己委身一位苏联军官,只为在这恶境中求得生存…… 本片根据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豆瓣

 长篇影评

 1 ) 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


直到最后愉悦的俄语片尾曲响起,我都没办法忘记这句话:Was sollten wir leben?我想努力去找找答案,可能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电影里,或是可能在今后的生命里。就像电影结束了,一个关于绝对女主角的电影结束了,我们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完了她的故事,她想说的话。

无论是去柏林之前还是去柏林之后,这都是我的第一部电影,第一部不是带着受害者目光来审视Hilter的片子。

其实一个战争片无论怎样都挺难过的,就像阴郁的蒙古长调一样,你就这能静静坐在旁边听,不该说一句话。但奇怪的是,也是不奇怪的是,一部战争片,我居然没有想到《南京南京》,却是《罗马假日》。

柏林女人们并没有要求任何人的同情。法西斯是什么?这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叶整个世界的主义,对手无寸铁的女人们,是什么?可能就是她所说的,来自古语,是一捆火柴棒,联盟的意思。其实没什么意思,所有人,所有女人,都是绝对的受害者。她们莫名其妙地为政治承担了不该有的,或者是可能该有的罪责。但她们的态度,却让我吃惊了。

尤其是当她们说到”如果俄国人像德国人对他们那样对我们,那么没几天德国人就没有了“。虽然我是深谙德国人总是鞭打自己的特质,但一旦被真实地置入了一个具体的情景,这也是难以想象的。历史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直接将什么东西进行比较,但同样作为人类,该怎么活却是可以比较起来的。

电影的前一小时,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是你,该怎么活。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个自己该活下去的理由,但是电影里面的每一个女人都做到了。但到了电影的最后,好像找到了答案。挂念在心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回来了却又离开了。可是我们不知道,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可能还会想起对方吧,irgendwann。生存的意义,和拥有的意义并不一样。

为什么想到了《罗马假日》呢,因从从头至尾,女主都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人。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人。尽管她聪明到十分明白,战争容不下爱情:

Die Krieg verendet das Wort. Die Liebe ist nicht mehr das, was sie war.
战争改变了语言,爱这个词条,不再是原有的意义。

但是后来她明白了,爱情和战争没有关系。幸运的女人遇到了弹钢琴的男人,爱情就是爱情,喜欢就是喜欢。战争在的时候长大了这种喜欢,和平来了却将它扼杀了。所以说,爱情,和战争无关,和拥有无关。爱情,可能就是女主反复重复的:

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
一切都过去了,却没有结束。

 2 ) 夏娃的力量

曾经听一位德国老人讲述他的“童年阴影”,当年苏军占领德国时,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德国妇女,甚至当着孩童的面。
他说,这个创伤,一辈子都不可能摆脱,是永远的梦靥。我看到他的眼神,心一下揪紧。

本来说不看《柏林的女人》,结果还是看了。这部片子对我产生的效果是意外的,我既没有因为片中的场景做噩梦,也没有因为“令人发指的兽行”对人性产生绝望的怀疑(像我看完关于南京的纪录片电影之后的反映),也没有陷入女权主义的激愤思想中。
 
用HR的话概括说,这不是一部控诉的片子,而是让人思考的。
 
看之前我在博客中提到过这段历史。写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南京,我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全城的女人都要像无辜的羔羊一样呢?为什么不能采取轰烈而有震慑力的方式反抗呢?当对方不把你当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来对待时,你就应该用极端的方式让他知道啊。
 
而《柏林的女人》呢,算是回答了一半我的疑问,它展示了一种“活下去”的信念,一种生命本身的尊严。让我有种感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同样是一种高贵。
 
主人公,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年轻美貌的女记者。她的遭遇和所有苏军攻占柏林期间的柏林女子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杀了,有的人被虐致死,有的精神崩溃,有的行尸走肉活一天是一天,她却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完整记录下来,并且抱有坚强的信念:“所有外在的伤害都不能真正伤害到自己”。
我是信仰文字的,我觉得,再屈辱的经历,你能有勇气正视它,把它写下来,展示在世人面前,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尊严。
 
为了自保,她“勾搭”上了一位苏军的高级军官。军官是有教养的苏联人,会弹钢琴,妻子被德国人残忍地杀害了。
她为他提供“服务”,他保障她不再被人侵犯,并提供稀缺的食物。这么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生存方式,却让我想到千百年来女子的处境:如果必须卖,那就尽量卖到更高的级别--比如找到有权势的男人,缔结利益的婚姻。古代很多有智慧的女人都说过,妻子和妓女本质上并无分别,同样是依附男人,同样是没有经济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明明是嫖与被嫖的关系,女主人公和高级军官之间却渐渐生出微妙的情感。某天晚上,她对他说,别走了。于是他们促膝长谈了一整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看到他们看彼此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世上,只有他们之间才能相互懂得,他们都是战争的孤儿。
 
德国投降了,军官发现自己爱上了女主人公,想带她离开。
她说,这年头,爱情的含义已经变了,可是她希望丈夫回来找她的时候,她还在。
 
果然等到了从战场归来的丈夫。这位曾经的纳粹战士看了妻子的日记,自尊心崩溃,说你自己难道不觉得羞耻,不觉得恶心么?
她疯狂地骑着脚踏车去找军官,一路上她见到春日的蝴蝶。
军官被调离,正欲离开柏林。我以为她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要求军官带她离开这个伤心耻辱之地,离开给她伤口上撒盐的丈夫。可是我想错了,下面这段话震撼了我:
 
女人:谢谢你
军官:谢谢我什么?
女人:谢谢你,给我机会,让我了解你。
最后一面。
 
谢谢导演,没有“非黑即白”地去描述这段敏感的历史,掀不得的伤疤,而是不做作不避讳地展示了人性的两面。
我会想起《黑皮书》,《广岛之恋》,《午夜守门人》,《巴黎烟云》等等。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这些“和敌人睡过觉的卖国贼”里面,很有可能掺着为国为民忍辱负重的间谍。可是人们不管这些,人们的压抑太需要发泄的对象了,人们的心理太需要平衡了。
“女法奸游街”,多么经典的镜头。
 
去年这时我去看《拉贝日记》,看到大屏幕上柔弱的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下面,躲避日军的轰炸,好大的悖论和讽刺!
 
小男孩爱看战争片,爱看好人打坏人。可现实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战争一旦爆发,人性恶便赤裸裸暴露无疑。
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正反双方,等等,都是可以界定的,可是人性怎么界定?
 
女主人公的丈夫嫌恶地离开了她,她喃喃自语说,不觉得伤心,因为太忙了,要擦干净房间的地板,还要到处寻找花朵(大概意思是这样,我记不太清了)。
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在肮脏的废墟中寻找春日的花朵,这意象再次震撼了我。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她留下来,表面是为了丈夫,深层次是为了留守家园--女性和家园密不可分。这样的回忆,逃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逃脱。就算她跟着军官去了莫斯科,重建家庭开始生活,一切真的会不同么?留下来,即是对耻辱回忆的一种反抗。
 
女人常被比喻为大地。大地是母性的,宽厚慈悲的,即使经历了萧索的寒冬,依然能孕育新的生命。蝴蝶与花朵正暗示着这么一股微弱的美好生机。
活下来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坚强。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着谈论被轮奸的经历,见面打招呼都变成:几次了?
你可以说这是不要脸,不知羞耻。可在我眼里,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
在南非的《耻》里面,我也读到了类似的力量。
 
战争结束,男人死的死逃的逃,柏林的女人们在噩梦之后,要面对的是一个残破的世界。
她们比她们的男人们更善于变通,知道旧时代早就过去了,新的时代无法抗拒地到来。和平,宽恕,交流,修复,重建才是未来。
 
有些德国男人拒绝未来,比如片中一位女人的丈夫。逃过战争已是不易,他明明可以选择留下来陪着妻子,孩子过和平的日子,他却要选择和战友一起被流放西伯利亚,为了所谓的荣誉。
他的妻子哭着说,你打仗的时候我就天天盼着你回来,你好不容易回来了,你不能走!
可他最终还是在德军投降后服毒自杀。
 
男性脆弱的自尊!
 
片子并没有把苏军描绘成单纯的禽兽,控诉他们泯灭人性的罪行。每一个有运气活到柏林的苏联人,都有鲜血淋漓的回忆和满腔的仇恨,他们的心被亲人的惨死扭曲,即使有善的一面,也绝不会对着“罪恶滔天”的德国人。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
德意志民族得以复兴,肯定不是依赖于这些逃跑的男人。
这个国家重新变得美好,其中一定有夏娃的力量。
 
“受难与赎罪”这样的主题,来自于圣经。当我看到女主人公默默承受一切时,无法不想起这个主题。仿佛她一个人,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在替整个民族赎罪。
联想到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女孩》里面,肉身也有着耻辱和救赎的双重含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日记在战后发表,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些人将之理解为德国人的耻辱,作者于是禁止了此书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
所以完整的片名叫: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无名--柏林的一位女人)
 
此片的官网:
http://www.anonyma.film.de/

PS 其实,看完这个片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感受太强烈所有没有写。

 3 ) 电影慢谈之[0018] The downfall of Berlin 柏林的女人

看过以后,思想备受困扰。这是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正如它的名字,德文是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直译成英文自然是A woman of Berlin,但是我看的蓝光版本却是The downfall of Berlin(即使我完全不懂难听的德语和俄语,但是也知道BT字幕组的活很烂)。后者似乎不太靠谱,柏林的陷落是电影的背景,电影和原著本身,却是一个匿名者说着一个比一场战争的失败和城市的陷落更为让人纠结的故事。

换一个角度,Downfall of Berlin也不为过,这不是一个女人或者几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柏林在面对挫败的时候的选择。二战的电影多如牛毛,却很少有这样的角度。得感谢德国人,这个国家不仅仅勇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也勇于回顾自己的伤疤。

匿名者讲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同样发生在每一个年代。只要人类存在,战争就存在,这样的故事就有可能发生。我是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男人,实在是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如何去应对那样的场景。“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出版后的原著和公映后的电影,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议,的确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种疑问,非黑即白的世界,在面临战争选择的时候更加是不可能。战争造成的上海的确在所难免,是不是为了躲避伤害就不择手段?很多人都会说,女人天生就是弱者,所以只能委屈就全。但是受了这么多年“正统”的教育,都知道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假如看到一个南京的女人,面对鬼子的屠刀而选择苟延残喘、杯盏交错、同呼万岁,真的能够没有怒火?

如果让我真的要做一个选择,我真的会说:理解,但是不可原谅。

蒙古的小肥哥很酷,唱起的呼麦格外悠扬。高加索老头的歌声,跟咱们新疆的调调很像,的确,他们的文化本来就有想通之处。少校的钢琴声引人入胜(House大叔在第6季开始的那几集,一直努力在想办法打开锁起来钢琴,接着引发了一段缘分),无论什么的情形下,音乐的力量无比强大。

 4 ) 女记者和安德烈少校之间,我认为是有爱情的

安德烈少校的妻子死于德国人之手,对德国怀有深刻仇恨,攻入柏林后,他是那个街区的长官,主宰,他纵容手下士兵去强奸,去劫掠,去报复。然后对其中一个知识女性,美女……也就是日记作者,在遭受严重伤害,被多次轮奸之后,表示怜悯,同情,赎罪,照顾,安慰,庇护,宠爱,尊重,最后:我想娶你!

女记者看到别人被强奸后,第一次找少校求助的时候,是比较理直气壮的,你要管好你的士兵。少校根本不鸟她,这时候的少校正在气头上,正纵容手下报复德国平民

第二次找少校,是她自己被强奸后,去哀求少校帮忙,少校还没理她,女记者非常的恨……但是无力反抗,也就受着,然后想找一个军官,成为他的情妇,希望不要随便哪个苏联兵都可以来强奸她

第三次少校去找女记者,女记者很快把衣服一脱,:不要吗?少校扭头走了。这个镜头是个转折,安德烈少校开启人道主义模式,反思报复是不对的,要和谐,不要暴力,施展人文关怀

第四次和之后少校去找女记者,他俩就是情人关系了,女记者本身有委身投靠的欲求,少校也有庇护,赎罪的想法,女记者的邻居也处在少校保护下,少校处罚了殴打德国人的苏联兵,但其中女性,仍有向苏联兵提供性服务的义务,只有女记者个人是少校独占的宠妃,只对少校个人服务,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女记者对这种生活是比较满足的,可以想见,像她这种得宠的军官情妇不会有几个,在安德烈少校的庇护下,她受到的伤害是相对比较少的,以至于可以把这种被宠爱,向同样被强奸的女伴们秀幸福。所以几十万女人都沉默了,只有她在事后写书回忆。

女记者住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私藏武器的德国兵……政委打算来次屠杀,少校给顶回去了,坚持只枪毙了私藏者一个,被苏联同僚骂是叛徒。少校向女记者求婚,女记者也答应了

最后,因为少校阻止了那次对平民的屠杀,被政委告状,少校被契卡抓走了,女记者去送行。

女记者和安德烈少校之间,我认为是有爱情的。在少校牺牲自己,换取其他德国百姓的生路之时,他们两人不再是敌人,也不再是包养和被包养……。苏联和德国人的仇恨,在这时,至少在他们两人之间被化解了

这也是电影的真正主题——可以说是比较俗套的,两个人的爱情,跨越了国仇家恨,跨越了敌我界限,两个同样的战争受害者从互相理解,到最终的和解。

 5 ) 与自己的和解

当我们从国家、民族或者人类的角度去探讨问题,往往会最后演变成后知后觉式结果导向的议论,并无可避免的掺杂进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或者道德观;相反,如果,我们只是从一个人的个体层面来观察和思考,那么大多数的个体则如“薛定谔的猫”,总是会在命运巨大的不确定性前展示随机选择中的某一确定性。所以,这选择无关价值,这结果也无关悲喜剧,对于个体而言,它只是生活。

《柏林的女人》给人这样的思考。看完影片已经两周了,我被其深深震撼,却久久不能成文, 因为我困惑于影片在不同视角上所引发的思考中,究竟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在我读过的已有的评论中,涉及人性深埋的尊严、国家复兴的精神、战争于女性的残酷、德意志民族的坚强,等等。凡此种种,皆不能解释我心中的一个疑问:如若历史的真实是德国二战后就此沉沦,国民精神就此涣散,那将如何区分彼时的“忍辱负重”和“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不同?历史之外虽然没有假设,但是它的前进也绝不是依靠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所以,当我们以今天可见的结果来倒推当年决断和事实背后的动机,会显得多么的单薄和孱弱。更何况,影片中也绝没有回避展示他们同胞间为自己的逃避而互相出卖的自私,这只能加剧观众对于某些“精神”颂扬的怀疑。至于,作为记述者的作者本人是否潜意识的美化了自己一切行为的动机,就更是一件让半个世纪后的我们难以揣测的事情了。

所以,我宁愿回到个体层面上去理解那个历史的片断里发生的故事。如开头所说,我觉得,这无关价值、道德、国家和民族。这关乎作为一个人的内心对于现实中背离的自己能够达到的和解程度。影片在开头为我们呈现的那场舞会是这场心理和解历程的起点,那里保留着内心与现实一致的每个人。随着情节的发展,影片中的大多数德国人,男人和女人,为了外在的形象和风度,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能活下去,为了可以受比较少的凌辱,为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开始了与平稳生活中那个内心自我认识的自己开始了一次次冲突。大多数人的内心与现实中新的自己一次次和解了:他们或她们安之若素,女人们见面拿“多少次了”作为问候语,男人们在酒桌上为“苏德友谊”干杯,生活仿佛从来就是这样的;也有人的内心最终没能完成这样的和解,于是,他们死了,或者自杀,或者被打死。

生活从来都是这样。它要求我们的内心不停的和那个总在背离的自己去和解,这些不只是发生在战争年代。还记得少年时关于自己长大后的宏大理想吗?我们的内心早就和解了如今那个只在庸庸碌碌中朝九晚五“谋生”的现实的自己;还记得曾经为之激动振奋的道德经典和历史先贤吗?我们的内心或许也已经和解了那个在办公室的一角沉迷“潜伏”和“杜拉拉”中手段的现实的自己;还记得当年为爱情而满怀的浪漫和柔软的感动吗?我们的内心多半也和现实的婚姻中那个无奈的自己甚至无底的欲望中贪婪的自己和解了……

和解并不一定总是可怕,例如,尼娜依靠它顽强的生活了下来—但拿什么去和自己的内心作和解却有可能是可怕的,例如,我们在生活中,虚荣、金钱、晋升,甚至动物般贪婪欲望的满足被拿来和解。

所以,这便有了本部影片中主人公尼娜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和解于自己肉体的沦陷,为了生存,但是在这些和解的代价中,你不会找到她的生命中最真实的东西。因此,她可以勇敢的去担当,在众人的慌乱中,在一步步逼近的危险前;她还会懂得爱,还能够去理解并爱上那个同样是战争受害者的苏军少校;她甚至依然还能坦然安静的等待丈夫的归来,在战后,以及在他愤怒的离开以后。

我想,这便是“守执”了。人可以为理想而苟活,而不能以苟活为理想。司马迁在在《报任安书》中说“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今天,太平盛世,不再有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也不再有力不能拒的凌辱,更不用饮盗泉求嗟来之食,但却又有多少人在为理想而苟活,而不以苟活为理想!

或许,也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和解呢?如果尼娜按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坚贞不屈”的去死,难道不是比任何方式的苟活都要好吗?

我想起中学时我的英语老师有一次上课说到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小姑娘想不开有轻生之念,别人如何安慰都不见回还。一个老太太却问她:你怕死吗?小姑娘毫不犹豫的回答:当然不怕。老太太接着她的话说:连死都不怕,那还怕活吗?

“连死都不怕,还怕活吗?”—这多像这部影片里的尼娜用自己的言行展现给我们的精神:圆融、顽强、令人敬佩的活下去,却不在内心迷失坚守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信念和感情。不会有比这种和解更难的事情,也不会有什么发出比这种和解后的人性更耀眼的光。

当下,亦然。

 6 ) 柏林的女人观后感

之前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苏联在遭受战争屠戮后,他们每经过的土地(东欧、巴尔干半岛、德国、中国东北)都留下了他们抢劫强奸的暴行。 这部电影基于真实一名女记者在柏林失守时期的日记,导演并没有非黑即白地去露骨刻画苏联士兵的丑陋,同时也写出了他们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更将曾经法西斯主义德国士兵战败后逃避的行为,更加凸显出女人们所承受的苦难和坚韧。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女主在得知丈夫战死没有任何收入时为了生存无奈委身他人最后沦为妓女,但她的丈夫却最后选择和她在一起。而柏林的女人在饱受强奸折磨后,选择依附士兵让自己活下去,被苏联士兵称作柏林妓女,可是女主在依附上校后两人却互相产生了爱意,但是为了丈夫也只能在分别时刻道谢。即使最后丈夫厌恶她下贱离开后,虽饱受蹂躏,却仍然选择顽强的生活。影片最后一幕中,她并没有感觉到很伤痛,因为她太忙了,要找到火石,打扫公寓地板,还要找一些花……

 短评

战争是野心家挑起来的,受伤害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珍惜我们和平的生活吧。

7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无名女人日记或者上校的女人,这不是在讲苦难和强暴,这是在战火掩盖下含蓄地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人物们因为日记的真实而真实,但影片中的上校没有毛子味,完全表现成一个德国军官了.最后在全苏联官兵眼前牵所爱人的手,回去以后必然死在斯大林的凝视下呐.估计是糟糕的德语字幕害了片子的豆瓣评价吧

12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颠覆三观的电影。这是我看过最震撼的战争影片,已经提前预订了我的年度最佳。觉得豆瓣评分不太高的原因可能是糟糕的字幕翻译,去人人下载外挂字幕观影体验会更好。1、战争、人性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2、幸存下来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坚强。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着谈论被轮奸的经历,见面打招呼都变成:几次了?你可以说这是不要脸,不知羞耻。可在我眼里,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男人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善于容忍、变通。展示了一种“活下去”的信念,一种生命本身的尊严。让我有种感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同样是一种高贵。3,比强奸她们更让她们接受不了的是强迫她们庆祝德国战败。

14分钟前
  • 赵子小将
  • 力荐

战争,把罪孽的报应转嫁到了女人身上。很悲哀的一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唉……女人,为了世界,你牺牲太多了。

15分钟前
  • 奕葶MM
  • 还行

所有的丑陋,源自战争。所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不过是暴力和奴役的借口。而女人,无可避免的成为注定要失败的男人们的最后的暴力对象,一遍又一遍

19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推荐

我想同情你,可你不值得同情。因为这是战争,因为你是侵略的一方。

22分钟前
  • 流言
  • 还行

“阳光法国”版字幕翻译很烂!最好看“威信”版的,切记!本片在网上被宣传为“揭露苏军在柏林暴行”,但我看过后却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片中的苏军在西方电影中已经算够正面了,“暴行”只是他们个性鲜明的一部分,苏军也是人,也爱好音乐、跳舞、喝酒……作品改编自一个柏林女人的日记

2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当你国家被敌国杀了三千万人口的时候,你没资格要求他们保持道德和人性。

26分钟前
  • FireFang
  • 还行

切入点很好,不像一涉及慰安妇的电影就卖惨,但是主题过于分散。

28分钟前
  • QQ的汤包
  • 还行

电影音乐非常的棒,仿佛倾诉着战争的痛苦。影片的镜头干净精致,一如以往的德国电影。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俄军令人发指的强奸,女人们为了生命的顺从,自己丈夫的不理解,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的悲剧。但影片节奏缓慢再加上云里雾里的字幕,让影片的观赏性大减,不过影片所展示的真实的历史算到位了。

31分钟前
  • bay135
  • 还行

11分钟段,一位苏军士官扭身对身后出现的德军扫射,而这位德军身后其实还站着一位苏军士兵,这士兵没被流弹击中,还走向前来给倒下的德军补了机枪!!其实这种电影看多了会萌生“还不如德军胜利了好呢,至少德军军纪要好一点点……”,但也许那时也就换看《莫斯科的女人》了

32分钟前
  • 阿素喇
  • 还行

每个情节都值得深入探讨。二战片常常表现的人性,片中都有涉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钢琴家]那种诗意的惨烈,怎么分这么低呢?

35分钟前
  • 书中仙
  • 力荐

试图揭露苏联红军强奸妇女的丑恶罪行,其实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翻身农民比财主都恶毒。能把这题材拍得这么难看,这导演算是有点道行。

39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较差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这篇写得真不错~不管德国还是俄国,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战争的孤儿”。

40分钟前
  • 半隐
  • 推荐

和《南京,南京》类似,但明显更透彻

42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Der Krieg verwandelt die Wörter. Liebe ist nicht mehr das, was es war. Und trotzdem wünsche ich dass mein Mann die Frau wiederfindet.“

46分钟前
  • Conficlown
  • 力荐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48分钟前
  • 兀自自
  • 推荐

该高潮时就高潮,很有力度

53分钟前
  • 青蛙
  • 力荐

果然不能随便挑个非CC出品dvd就拿回来看。。。 片子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拍战争背景的片子不带一面打着人性牌一面扮演受害者的,这本来就是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每一个人又都是相对无辜的事。

57分钟前
  • \t^h/
  • 还行

战争实现男人的梦想和野心,而女人们却在承受屈辱和伤害。不管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女人都是牺牲最大的。佩服那个年代里坚强活过来的女性,她们的经历让人动容,耻辱的不该是她们,而是那些带给她们伤害的人。

59分钟前
  • 倪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