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慕

剧情片加拿大2008

主演:斯科特·斯比德曼,雷切尔·布兰卡德,肯尼斯·威尔什,戴文·博斯蒂克

导演:阿托姆·伊戈扬

 剧照

爱慕 剧照 NO.1爱慕 剧照 NO.2爱慕 剧照 NO.3爱慕 剧照 NO.4爱慕 剧照 NO.5爱慕 剧照 NO.6爱慕 剧照 NO.13爱慕 剧照 NO.14爱慕 剧照 NO.15爱慕 剧照 NO.16爱慕 剧照 NO.17爱慕 剧照 NO.18爱慕 剧照 NO.19爱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9

详细剧情

中学生西蒙(Devon Bostick 饰)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身亡,这些年一直同舅舅汤姆生活,在外公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西蒙用影像记录下外公的回忆,拼贴出渐渐模糊的父母形象……西蒙的老师萨宾(Arsinée Khanjian 饰)布置下一篇翻译作业,内容是叙述者对父母卷入一次恐怖袭击的回忆,西蒙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与叙述者融为一体,使同学们误认他在当众讲述自己的私事,萨宾要求西蒙继续创作,同学们在网络视频中的互动讨论颇为热烈,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陌生人也参与其中,纷纷对这位“恐怖份子”的儿子表达了看法。靠拖车为生的汤姆偶遇萨宾,一番接触之下,汤姆发现对方居然是死去姐夫的前妻,而汤姆的一段不愿揭开的心灵负担也被萨宾盘问了出来…… 本片获2008年东京电影节评审团票选最佳加拿大电影。©豆瓣

 长篇影评

 1 ) 你像个怪物,但又很温柔

电影在艾娃(Isabelle Huppert)的身影中结束,演职人员表一行一行静静升上来。即便没有背景音乐,我也已经被电影的情绪淹没了,就像电影里乔治(Jean-Louis Trintignant)的那场噩梦,装修尚未完成的公寓,双脚被走廊里的冷水浸泡,被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手捂住呼吸。电影那个片段青灰色的色调恰切的描述了我看完电影的感受。那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手就捂着我的嘴,压在我的心头,好多天都挥之不去。我忍不住想到影片里乔治问安妮(Emmanuelle Riva),“我的形象是什么?”安妮笑着回答,“有时候你像个怪物,但又很温柔。”安妮的答案多恰如其分的描述了这部电影,有怪物式的冷峻,却又依旧很温柔。

《Amour》沿袭了哈内克作品中惯用的单线叙事,只在开场有一段打乱时间的倒叙:救火队砸开一件公寓的门,看到死去的安妮平躺在床上,枕边撒满了鲜花。而余下的影片,就完全是平铺直叙,哈内克用他的冷峻镜头展开了一场死亡之旅:

年逾八旬的老夫妻安妮和乔治都是巴黎的退休音乐教师,他们的女儿艾娃也是一名音乐家,举家在国外居住。夫妇俩一起去听音乐会,照料彼此的生活,活得安静而有尊严。有一天,安妮突然中风,在乔治的坚持下接受了手术,导致她右半身瘫痪,必须依靠轮椅。乔治拖着衰老的身体照顾妻子,安妮内心更加敏感,学生、邻居甚至女儿的探访,都会令她烦躁痛苦。一次乔治参加完一场葬礼回家后发现安妮瘫倒在窗边,安妮试图跳窗自杀。安妮发生第二次中风后,因乔治答应安妮再也不送她去医院,只好请兼职护士在家照顾她。她的病情退化,情形惨不忍睹,乔治痛苦的看着,看她逐渐失去语言功能,甚至不能成句的发泄痛苦,整夜的叫着“妈妈”和“痛”。最后,为让妻子免于病痛和自尊心的折磨,乔治用枕头捂死了妻子。

即便是已经温和下来的哈内克,依旧要面对许多非议。当挚爱遭受苦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哈内克在电影里提供了一个可能性,这自然不是最好的办法。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权利,哪怕她曾绝望的想要跳窗自杀,哪怕她整夜地没有意识的喊着“痛”,甚至哪怕要面对她羞愧不已的失禁,她都依然有活下去的权利。可是,这是爱吗?费尽心思的延续着没有意义的生命,到底是为了谁?可是,用枕头捂死她,大概也不是爱吧。放置在生活里这就是一道无解的题。所幸,这不过是电影。爱有千万种方式,千万种表达,千万种注释,唯独不分对错。即便是杀戮,冠以爱之名,那也是温柔的杀戮;不论做何种决定,终究觉得不妥。只能狠下心走出第一步。随之而来的后果,是痛苦,是解脱,也都只能依着爱的重量,或轻或重,全盘接受。乔治用胶带封上卧室的门后,那只鸽子又飞进了客厅。乔治用一条毯子终于抓住了它,他紧紧的捂着鸽子,温柔的抚摸着包裹在毯子里的鸽子,就像从前他温柔的抚过安妮的脸。我想这对于乔治是解脱吧,他留下信,好像还能听到安妮在厨房里洗碗,还能看到她有些通红的鼻头,还能听到她嗔怪着提醒他穿鞋穿大衣,还能听到她用好听的音调说“merci”,他要和她出门了。一次很远的远门。我相信他留下的那封信便是最后的温柔,所谓开放式结局,不过是哈内克用的简明的电影语言。

哈内克对衰老和死亡的描述是冷酷的,没有丝毫遮掩。右半身瘫痪后的安妮口齿含糊,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每次上轮椅时僵直的身体;失禁后难堪的赌气着要进起居室时难以让轮椅挤进窄小的门。哈内克用一个个长镜头把安妮在病中的困窘和难堪拍的让人心寒,而乔治的苍老也不容忽视。他扶着安妮的时候总是很吃力;他在安妮拒绝喝水时突然爆发的坏脾气;他起立后要停顿好久才能伸展开腿。还值得一提的是乔治参加的葬礼——一场由乔治口述的荒诞闹剧,众人在看到放置在电动小车上的骨灰匣缓缓滑入灵柩中时竟然都在偷笑。这些细节都从各个维度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衰老所带来的身体衰弱及耻辱,大家庭的分散冷漠和人情的缺失...都让问题没办法理直气壮的用简单粗暴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去评价。和往常的哈内克的电影一样,无论是镜头的调度、移动还是环境,都是极简的。他的镜头就固定在那儿,甚至基本不移动,把整个场景收入眼底。长焦和超长时间的固定镜头,让电影的画面仿佛静止了,痛苦无处逃脱,而两个老人的美好的爱也一样。

我记得很久之前曾有过一种疑惑,既然有了照片,为什么还是有写实主义的绘画?同样的,既然有了真实的人生和纪录片,为什么还是有写实主义影像风格的电影?哈内克几乎抽离了所有的主观感受,让观众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是个旁观者”的感受,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哈内克在得奖后说,“我自己对于这个主题(年老)的印象是,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被政治化了,实际上有很多关于老人的命运这样的电影。我并没有采用类似的手法,因为我认为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命题。”在《Amour》里,他冷静到残忍的讲述死亡,又细致到温暖的描绘爱情,这种amour不激烈,甚至连生存的欲望都没有,只有通达的生死之际的陪伴。如果哈内克是怪物,那一定是最温柔的怪物。

 2 ) 生命那麼美,那麼長

這不是一篇影評。

昨天和B一起看的。之前已經被豆瓣上的影評劇透了,知道Georges最後會用枕頭捂死Anne,卻沒想到這一幕會被展示得這麼真實、詳盡,全無避重就輕或模糊處理,兩個老人漫長的發力和掙扎,Georges撲在枕頭上憋得通紅的臉,讓我不禁倒吸了好幾口涼氣。

Georges親手結束Anne的生命後直到劇終那一段,更是漫長得挑戰我能承受的底綫。他做事情看起來如此有條不紊,誰能體會到他内心無法言説的痛苦?他用圍巾撲那隻鴿子,看起來和他用枕頭撲Anne那麼相似,不同的是他放走了它但殺死了她,相同的是爲了給予對方最值得珍惜的自由。

臨到劇終Anne再次出現在洗碗池邊,雖然我事先知道這個情節,淚水還是溼了眼眶。Georges無處可訴的一腔深情在這裏幻化爲最具震撼力的具象,然後他追隨她的腳步而去。琴瑟和鳴、相濡以沫的伴侶,卻要承受這樣的結局,人生的殘酷,盡在不言中。

此前那些細節,不知爲何我一點都不覺得陌生,也不覺得冗長,仿佛生活本來就是如此。器官一步步走向崩坏,機能或緩慢或劇烈地逐漸退化,必然伴隨著作爲人的尊嚴的一步步喪失,這是我想象過無數遍的事情,現在都被真實、毫不迴避地呈現。那虛僞而粗暴的護工,那不懂得照顧他人情緒的學生,甚至那衹在乎自己的感受、時刻要表現對母親的關心卻對父親的痛苦不聞不問的女兒,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而他們也必有各自的苦痛。

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不是知道這些事情,而是看著它們在自己愛的人身上發生。她的美、她對生活的熱情、曾和他高度共鳴的頭腦和心靈,在他眼前被時間的力量生生蹂躪和肢解,而他不能閉上眼睛或轉過頭去,連呼喊也被窒息。

 3 ) 那些我们不敢面对的

总想为《爱》写点什么,却什么也写不出来,距离第一次在电影周上看过《爱》已经很久了,却再也没有勇气看第二遍。理由很简单,它太真实,太沉重,就像那些我们一直不敢面对的事,杀人吮血,刻骨铭心。

《爱》或许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简单却深刻的电影,它从头至尾充斥着人性的力量,在两个小时并不漫长的时间里,冷静克制地仅着墨于讲述一个故事,却足以把观众心中的情绪带到顶峰,经久不去。老去、死亡、病痛、孤独,那些人生中我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那些我们心知肚明却噤口不提的隐痛,被哈内克搬上了银幕,残忍得变本加厉。谁也逃不开衰老和死亡,我们都将直面这一切,生活难道不比电影残酷吗?

哈内克的叙事功力令人惊叹,片中配乐寥寥无几,无非自然出现的钢琴曲,就足以让观众跟随故事生出情绪。电影的前半段还有些许的小幽默,也有突如其来的惊悚,后段叙事却渐渐冷峻,直指人心。意象在片中贯穿始终:漏水的楼道,忘关的龙头,飞来的鸽子,墙上的油画,有的安谧,有的躁动,就像死亡一样,不可控制也不可避免。两位老人的表演登峰造极,丝毫不让观众游离出故事之外,表演真实得让人窒息。

若论起电影的社会性,老无所依的题材数不胜数,而哈内克却无心探寻只因旁的都与“爱”的主题无关。封闭空间里剩下的只是几人情感的角力,单刀直入的矛盾冲突最终都归于“爱”的名义。这般极简的叙事、平视的视角让人感觉真实而又无力,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谦卑”的电影,真诚,坦白。而多少电影又背离了主题和灵魂,还在用无关的噱头或是奇技淫巧博人眼球呢?

片中的一幕死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非议,这不禁让我想起“安乐死”的议题。笔者所在的荷兰是最早通过“安乐死”的国家,“安乐死”其实是对生者权利和意愿的尊重。电影中的这一幕,有区别,却也有类同。许多观众无法对片中展示的价值观进行认同,其实我看《爱》的时候,当乔治拿起枕头时,也先是吃惊,不解,随后心中却升起无尽的悲凉。电影中的细节已经无数次提醒观众:Anne去意已决,当George回家看到Anne跌坐在窗口,Anne已有了跳楼离世之心;当Anne翻起相册时,她不是已经说过,人生之于她,已经太过于漫长了么?当她彻夜喊着“痛”,喊着“妈妈”时,她难道不是已经无法再忍受下去了么?当George给Anne喂汤时,她莫非不也是无法接受最后的怜悯了么?巴掌打在Anne的脸上,却也重重打在了George的心上,这样下去的苟延残喘,只会带来互相伤害,保姆已经用梳头和镜子彻底摧毁了Anne仅剩的一点点自尊心,他又能带给她什么呢?

于是我泪流满面,明白了George的用意,与其让爱人痛苦着死去,不如让她快乐地活在他心里。一辈子的相濡以沫,又怎么会不懂得爱人的心意呢?那些只看到“谋杀”的观众,恐怕涉世未深,对“爱”无法理解吧。

在明年奥斯卡走向愈发扑朔迷离的时刻,我反而更坚定地把目光投向了《爱》,没有多么复杂的理由,大抵是它敢于回归最初最老的故事命题:关于爱以及爱的定义。在无数影人试图诠释之后,哈内克仍然可以用这样一部电影拷问观众的良心,探索生命的意义:时光可以杀死一切,却杀不死我们之间,亘古不变的爱情。


翻页://movie.douban.com/review/5679248/?start=100#comments

 4 ) 我不要看着你心灰意冷的活下去

       我能想到最残忍的事情,就是看到你心灰意冷的活着,我挚爱的亲人、爱人。
       21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遇到好的爱情,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一定能遇到与他相守一生的平淡但温存的爱情。因为我亲眼看到了。不止在大银幕上,在17寸的显示器上,我是真真切切的看到了。
        2004年的时候,姥姥被检查出了尿毒症,在她从患病到离世的五年中,全家人都像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阴影,尤其是对姥爷而言。但在这几乎没有情节的漫长日子里,姥爷就是坚守在姥姥的身边,为他瘙痒、洗澡、擦背、做饭。虽然妈妈有时间就回去帮忙,每周三次的透析也是妈妈带着姥姥去,但是起居小事都是姥爷一个人默默担着,日复一日,五年如一天。
        姥姥离世的那天,年近80的姥爷守了一夜的香和灵位,任谁去劝,他也不愿意合眼。第二天清晨,妈妈和哥哥把灵位搬走,姥爷还含着眼泪对着姥姥的遗像三鞠躬。后来为了缓解心情,妈妈带着一家人去了三亚旅游散心。在亚龙湾的沙滩上吹风时,姥爷突然说想放一盏孔明灯。当灯放起来的时候,我才看到姥爷写在孔明灯上的愿望“希望老伴在天堂过上好日子”,然后我就偷偷跑到一边擦眼泪去了。
       三月的最后一周,当我伤心的看着刚养不久的雏菊凋谢的时候,我也接到了姥爷去世的消息。我一直觉得,是太过相爱的两个人无法承受生和死的阻隔与思念,所以才会相隔不久离世。否则身体那么好的姥爷怎么可能突然查出患了肝癌。
       姥爷最后的时刻,妈妈选择了放弃治疗。原因是,与其看着家人这么痛苦的活着还不如让他解脱。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但是我理解妈妈的选择,就像我理解《Amour》中老爷爷的做法一样。那些说老爷爷是谋杀犯的孩子,大概是没有经历过看到家人生不如死的疼痛吧。
       不煽情的悲伤才是好悲伤,几乎没有背景音的安静残忍画面让我想起《无人知晓》。生活就是这么困难,比电影还要困难,有时候简直是没有情节的煎熬,是没有旋律的哀鸣。残酷隐忍让人悲伤的流不出眼泪,绝不像《一九四二》那样极力煽情,需要配上一只管弦乐队营造出万马齐喑的悲伤垫乐,似乎不掉几滴眼泪就显得自己很没人性似的。
      鸽子。油画。钢琴曲。以及那些寂静无声的画面。有形的与无形的,一切是巨大的冲击和意象。
      所以,我太过爱你,我不要看着你心灰意冷的活下去。如果你觉得尊严被病魔夺去了,生活是那么痛苦,我希望你在天堂能一切安好。

 5 ) 《爱》: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星级:★★★★

2001年《钢琴教师》获评委会大奖,2005年《隐藏》获最佳导演奖,2010年凭借《白丝带》获得金棕榈,2012年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再次凭借《爱》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棕榈大奖。《爱》让很多人感动,甚至几乎出现在所以媒体、影迷、电影人协会和专业电影奖项的名单上。迈克尔•哈内克一如既往的严肃和严谨,他说自己是一个没多少想象力的人,所以观众经常在他的电影里看到他以往作品的影子,从主题、类型、导演风格,甚至故事的残酷性上。他说他选择拍什么样的电影,起点始终是他自己的个人生活,但他从不会把他的个人经历拍进电影里,他的电影只是给观众提出问题,给电影一个尽可能开放式的展示,没有任何他自己的评判,让观众去思考,答案全在观众自己那里。

《爱》就是那种只是在展示的电影,它让人想到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长片单元另一部呼声很高的灵性纪录片《轮回》(《Samsara》)。《天玄地黄》导演罗恩•弗里克在20年之后,花费5年时间跑遍全世界25个国家,用延时摄影和降格处理的方法剪辑成这部“画面唯美到令人窒息”的纪录片。《轮回》探讨的是生命这一深邃的哲学命题,影片却没有一句对白,宇宙“万物相连”“天人合一”和“生命轮回”的命题都是通过影像来表达,片中凯恩斯主义和马太效应等影像的表达方式更是令人震撼。整部电影就是在展示,导演没有任何评断,他只是在留白,所有的思考和最终的答案都归观众私人。这和《爱》的做法很像,尽可能的在剧作上做开放式的结局和留白处理。再比如土耳其著名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这部电影也曾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摘得评委会大奖,片中留白的力量同样很强大,似乎对白和事件都无法拼凑出所谓的真相,电影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残酷的事实在于画面和电影之外,需要观众去思考,去探寻。通过不同角色的对白和社会体制现状来探寻真相,让人无所适从也是很正常的,完全留白给观众,似乎文艺片大导演都很信任影迷们的智商。

在这一点上国内同类题材的导演就信不过观众了,比如《飞越老人院》就像张扬导演用拿来主义的创造方式赶鸭子上架,拉不出屎往死里憋,当然说好听点这叫应景式商业创作。《单身男女》和《大魔术师》的魔术冷饭,他们再炒一遍;《老男孩》和《艺术人生》式的歌舞和段子,他们也学着原样复制,当然还有那类计算和爸妈还能相处多少时间的微博段子,生怕观众不明白,非要喊出来。它让人觉得很庸俗,目的性强烈,情节生硬,过于说教,毫无棱角,除了老龄化问题可以让人思考并被自己感动自己之外,其它一无是处。当然,我在这里拿它和《爱》对比,显然是自讨没趣。我们应该提香港导演许鞍华的《桃姐》,人人都爱桃姐,《桃姐》也为了商业化选择了让一众知名的电影人玩客串。许鞍华对于这一老龄化题材的处理也常常被媒体提到她自己和老母亲的现实处境,许导演也不忌讳谈论自己老了以后可能同样会选择老人院的话题。很多人喜欢她的这一点,她的真实和她对电影的爱。作为当年香港新浪潮那一代的领军人物,也只有许鞍华还在像当年一样拍电影,用电影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他们当中很多人如今已经不拍电影了,或像严浩和谭家明一样先有新作问世,也有像徐克和于仁泰一样开始拍商业大片了。比如《桃姐》中镜头在老人院里流转,悄无声息的捕捉着人世百态,这是带着创作者情绪和观点的镜头,镜头中除了那些真实生活在老人院里的老年人,还有带着任务在表演的演员。再比如最后影片最后对待生死的观点,牧师引用《圣经》中《传道书》的那段“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表达创作者和现实中真实人物的那种“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的心态,用宗教让人心从生死中得到解脱。

再回到《爱》,看看影片留白的力量。迈克尔•哈内克说很难说清楚一部作品纠结会带给观众带来什么,它就像去听一场音乐会,很难具体说清楚它的具体收获。这也正是他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他的电影展示了一个严肃沉重的故事,你却看不到他的主观个人化的评断,但观众却会有不同的观影感受,有不同的收获。国内很多人都注意到衰老、疾病、生死和尊严这一个层面,却很少有影评提到中产阶级的价值观这个问题。片中的乔治和安妮(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和埃玛妞•丽娃饰演)这对老夫老妻是欧洲典型的中产阶级,他们是钢琴音乐老师,有着不错的收入,体面的工作和高雅的品位。这群人很好“面子”,为人处世讲求体面,这和中国的一些有钱的知识分子家庭很像。他们做事往往都要追求品位,待人处事彬彬有礼,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们表面上都会装在大度和笑脸。探讨中产阶级虚伪一面的影片很多,比如《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比如美国人的《毕业生》,比如费里尼、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布努艾尔、法斯宾德、戈达尔和侯麦等人很多电影,或者你可以找张秋的那本《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世界电影大师的中产影像》来读读,我相信大家都了解中产阶级这群人的“面子工程”,他们往往把这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爱》中的这对夫妻不用为了医保和金钱发愁,困扰他们的是面子和尊严,是别人眼中他们的形象。在安妮颈动脉栓塞手术失败之后,她被疾病判处了死刑,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生活起居要靠别人来料理。她的情况越来越越糟,一天天的失去了行为和自理能力,作为人的尊严和面子形象也跟着失去了,这让她生不如死。这当然是很多中国观众难以理解的地方,他们觉得这对老夫妻太理性了,简直疯了。中国大部分观众都是靠电视剧培养起来的,如今只要你打开电视剧,国内的节目尽是些相亲、买房、结婚、梦想、选秀、各种无聊的广告和庸俗的肥皂剧,整个大陆都是这样,你还指望观众能有什么样的审美品味?电视就像一个给观众洗脑的巨大邪教组织,给观众日复一日的洗脑,让人渐渐的失去了自我思考和认知的能力,就连稍微有点自由的空间的网络都要被相关部门监管了,大家都在为相信相亲结婚买房努力着,都在追求一些所谓的梦想,却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一下生活,享受一下人生,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多为自己活几天。大家都在努力忙着赚钱,就像钱是自己的主子一样,没有钱的时候是屌丝,哪天发了财也把自己搞的像煤老板一样,谈何品位和自我。比如你见身边还有经常读书买书的人吗?尽管如今国内的书籍是最便宜的白菜价,网上购书还一个劲儿的打折或折现促销。在中国的甘肃,农村的进城农民工在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妻子8年之后最终夫妻绝望,夫妻俩在黄河边徘徊12个小时,最后妻子主动要求丈夫将自己推入江中。他们除了面对的是疾病的折磨,更是拖欠的债务和儿女们的未来,孩子们要上学,未来还要花费更多的钱。我不敢分析这起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悲剧发生的问题根源,但大家自己心里都会明白。这和发生在法国巴黎的《爱》很像,都是爱,却也有不同的区别。还在为了挣钱和温饱而拼命的人,是很难理解面子的问题,当然人人都懂得尊严,但面子工程不同于尊严,它更矫情,所以就会有人不认同《爱》中乔治用枕头闷死安妮让她早日解脱的“爱”的表达方式。

《爱》虽然看着简单,却可以看到迈克尔•哈内克一贯的风格,沉稳,含蓄,内敛,主题残酷,开放式的留白和极简主义。这算是他最私人化的一部作品,这里的私人化指的是故事的格局很少,只有一对老夫妻,几个拜访者和一座两室两厅一厨一卫的公寓。哈内克对电影做着减法,最大限度的弱化了故事的戏剧性,弱化了对白、摄影和场景调度,重点放在了提炼情绪,就是那种全人类共通的情感。除了影片的开场,摄影机的调度复杂之外,片中几乎每一场戏都简单像一出独幕剧。电影开场的复杂摄影调度是有原因的,它隐藏了一个秘密,同时也交代了这座公寓的格局。摄影机的调度是随着警察的破门而入,摄影机跟随进门的警察去了客厅,警察推了书房的门,门被锁死,他打开两扇窗户,然后返回到门口,有人找他讲述这家人的情况,镜头接着跟随警察来到卧室,观众看到死亡的安妮衣着整齐的躺在床上。秘密就在卧室里,有人猜测最后乔治也自杀了。答案应该是这样,乔治最后写了遗书,封死了卧室的门,然后躺在了床上。电影最后当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女儿伊娃再次来到父母的公寓,她开锁进门,在房间走了一圈,房子空空如也,连家具都已经没有了。片中其他的场景几乎都是调度极简,全部都是全景的景别中演员大幅度走动的时候,摄影机会有一个简单的摇镜头,或者伴随着简单的场景切换;当演员坐定或运动幅度小的时候,影片几乎都是一个全景,采用定焦镜头,中间偶尔切入正反打双机位,就像电影那两款夫妻俩的面部特写海报那样。比如于佩尔的戏份几乎都是坐着交谈,比如最后乔治闷死安妮的重头戏,从乔治来到床前到最后,一个长镜头有6分多钟。这虽是一个倒叙的故事,却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故事从开始到最后都在一座公寓里完成,一切都是极简。迈克尔•哈内克的作者化风格已经娴熟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师的境界,你几乎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它平静、耐心、细无巨细的纪录片着一切,不带一丁点主观的个人情绪,这是这部看似简单的电影最难做到的地方。伊朗出生的法国摄影师戴瑞斯•康吉的镜头以情绪化著称,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和大卫•芬奇的《七宗罪》等电影都是出自其手,他在《爱》中的镜头竟然可以不带任何情绪,连画面的色调都是无限的趋于当时所处的场景和环境,这对任何摄影师都是个高难度的挑战。

《爱》的另一个高难度的地方在于细节和留白,它不怕观众看不懂,它只是在展示,靠有心人去看。比如安妮的求死之心,片中乔治参加完葬礼提前回家,看到安妮从轮椅跌倒在地上,窗户开着。他们没提这事,但背后的意思是乔治深爱着安妮,心里挂念放不下她,所以会提前回家,这让本来想自杀的安妮决定为了丈夫好好活下去,才会有了接下来的锻炼和学生亚历山大•萨洛(Alexandre Tharau)探访时的容光焕发,当然这也很中产阶级的面子工程有关。萨洛也是片头的那位演奏会的钢琴家,他在法国有钢琴王子的称号,《爱》中的钢琴曲都是出自其手。再比如安妮痛苦的喊着“疼”和“妈妈”,这肯定也不只是像护理人员口中说的那样,是这类病人无意识无意义的话语。安妮在清醒时就问乔治,让她这样毫无自尊的活下去是想看着她的形象被毁吗?他们之间是爱让对方彼此相互坚持,也是爱,让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早日解脱。这和去年比利时电影《直到永远》的主题很像,影片改编自比利时第一位接受安乐死的病人马里奥•韦斯特拉特(Mario Verstraete)真实经历的电影,他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当疾病让他失去了行为能力,他慢慢觉得自己的人生完了,理想完了,未来也完了。与其没有尊严不快乐的活着,还不如凭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人生,他选择了安乐死。这种在道德和人情之间摇摆的故事看上去颇具争议,但争议背后当事人得到的理解、亲情和爱也更加让人感动,这类关于安乐死的残酷亲情片很多都是这样。

《爱》是一部需要观众细心品位的电影,每一句对白和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着创作者没有言说的用意。片中的流水、鲜花、鸽子和油画,甚至老头的噩梦和听着钢琴曲时的幻象,以及最后这对老夫妻一起穿戴整齐的离开公寓这类看似颇具寓意的东西很明显。电影中让这对恩爱的老夫妻最终选择这种残酷的“爱”的表达方式有外力和内力的双重原因,鸽子代表外力,第一次鸽子出现,乔治将鸽子驱赶出公寓,随后他解雇了护理人员,也不再愿意有人来探访,开始不理会电话和留言。乔治第二次抓住鸽子,温柔的安抚之后将其放生,他其实骨子里不排斥他人的好意,只是这些善意对他无济于事。他拒绝他人(外力)也和“面子”有关系,而内力则是来自两个老人之间的爱。乔治的爱让安妮可以打消求死之心为他而活,但那种活对于双方来说都渐渐的成了一种噩梦,流水和鲜花的温柔意象可以寓意他们之间的爱。油画则寓意他们的心境,就像泛黄的记忆一样成了虚无缥缈的存在,正是哈内克在减法之后所要提炼的情绪,就如同乔治讲叙儿时看电影时的感动。这些明显的意象反而不那么有趣,更有趣是乔治和安妮那些看似普通的对白。比如乔治对女儿说“你的同情对我们没用”,“不要像外人一样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才最好”,对护理人员说“我衷心是希望有一天也会那样对你”。《爱》让人感觉一种残酷的温柔,又让人觉得如此的真实和无奈。人在生老病死这个问题上谁也帮不了谁,谁也替不了谁,疾病最终会不带任何情面而来,摧毁人的一切,身体、语言、记忆、意识、信仰甚至行为,运气不好的人谁也逃不掉。任何的同情和关怀对于当事人也都无济于事,这就是生活,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承受。用不了多久,你也许记不住这部电影的细节,记不住摄影、场景和场面调度,甚至记不住那几句戳痛人心的对白,但你能记住那种绝望的情绪,就像乔治讲叙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那样。迈克尔•哈内克不认为这里的“爱”只代表着夫妻之间的这种爱,还可以泛指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片中这对老夫妻对女儿的爱。其实无论是哪种“爱”,归根结底那都是爱。


凤凰网娱乐 稿件

 6 ) 最后一片漂离的大陆

       一年前,外婆终于被查出有神经官能综合症。用上“终于”一词是因为她的症状早在四十余年前便已显现:她与同事一言不合就能爆发激烈的争吵,在压力过大时总会感觉身体的某个部位隐隐作痛乃至暂时失语。在我三岁那年,她和外公分居,搬来和我们同住,这些症状有所减弱,但每到病痛出现时又会复发,并且愈加严重,她开始感觉到难以名状的巨大孤独,时常在小事上大发脾气,严重时她甚至试图自杀:第一次她吞了积攒数周的安眠药,第二次她用刀片割腕,当然,都被及时发现了。事后问起,她说感觉身体快要散架,不如这样来得痛快。我们愤怒地斥责她消极的态度,但始终找不到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来否定她的想法。

       在看《爱》的时候,我对Georges的最后做法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那既是熟悉哈内克的观众等待已久的残酷一击,也是某些人在同样情况下的最终选择。影片的前半段有一处情节,Georges去参加熟人的葬礼,回来时发现Anne坐在打开的窗户下面。从Anne脸上复杂的表情,口中“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回来?”的质问,再到Georges后来不自然的沉默,不难看出Anne也想选择以自杀的方式逃脱瘫痪的折磨。瘫痪对她而言不仅仅是禁锢自由的枷锁,更是摧毁自尊心的一颗炮弹。她不想让人在小事上帮忙,不想照镜子,不想让人看见自己在轮椅上的样子,Georges心领神会,赶走了护工,甚至不愿让女儿进屋探视。所有的细节都是哈内克无声倾泻的洪水,狠狠地冲刷着每个人的心。

       哈内克向来是一个擅于展示人类恶意的导演,无论是早期的冰川三部曲还是后来首度摘得金棕榈的《白丝带》都以极端的手法描绘了无处不在的原罪:肉欲、贪婪、愤怒、怠惰、冷漠、嫉妒。它们被压抑着,在看不见的地方汇成一道道暗流,不断侵蚀着社会和道德的根基,让摄影机下的家庭和生命倾覆。而这一切无非是我们自身的恶意所创造的死循环:毁灭使原罪的数量增殖,原罪使毁灭的过程加速。

      但哈内克此次并非心怀恶意而来。《爱》想表达更多的是对生老病死的无奈,对他人情感上的依赖和一种生命的尊严感。尽管导演的镜头语言一如既往地冰冷,固定机位和几处距离感强烈的长镜头把观众锁在了局外人的位置上,逼仄的室内空间和无法自由活动的Anne使得气氛无比压抑;尽管生命力和耐心的损耗无时无刻不是一种刑求般的折磨,让人焦灼地等待铰链松开的那一刻;尽管影片有一个哈内克式的残酷同释然并存的结局,不断闯入室内的鸽子和放入鲜花如棺椁般被封存的房间直接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打下了烙印。每当Georges以超乎想象的平静和爱意搀扶和安慰Anne的时候,你还是能感觉到镜头背后那双眼睛的悲伤,和安哲罗普洛斯的《塞瑟岛之旅》相似,以冷静的包装封存了一份感性的内容。

       我记得在家中的老相册里看过一张黑白户外照:在看不出天气的海边,外公坐在一块岩石上,穿着松垮的军装,抽着烟。外婆站在离镜头很远的地方,抬头看着天空。路上没有行人。很久以前读过一个故事,在故事的开始,两座巨大岛屿合成一大片陆地。后来它解体,漂往两个方向,岛屿不断分裂,不断风化缩小,最后成了海底的细沙。后来外婆午睡时梦见照片里的场景,醒来后去阳台浇花,终于想起那天有云从头顶狂奔而过,像是通往自由的启示。再后来,他们分开了。
    
       距离和苦难的终点不一定会有幸福,有时妥协与放弃能够避免某些更为可怕的事情发生。Georges同Anne的爱势必会成为驱使一方为另一方终结痛楚的动力。你可以说这种做法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但你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给予自由的方式,一段被迫提前告别的爱情。哈内克写出的故事或许总是显得有些残忍,不过这次它至少套上了一层温柔的外壳。

      缺失了重要部分的生命好比一片逐渐解体的大陆,破碎的部分将跟随地壳和洋流运动的方向四散漂零,就像是存留于他人脑海中关于死者的记忆。时间是不断上涌的潮水,逐渐吞没失去母体的土地,世代更迭之后,他们在世界上留存的大部分痕迹都将被消除,这是死亡和离别使人畏惧的原因。在送走了爱人之后,在构成生活的最后一片陆地漂离之后,Georges追着Anne的幻影离开了公寓。乔伊斯《都柏林人》的终篇旁白般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是的,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落在晦暗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没有树木的山丘上,轻轻地落在艾伦沼地上,落在西面山农河汹涌澎湃的黑浪之中。它落在山丘上孤零零的教堂墓地的每一个角落,迈克尔•福瑞就葬在那里。它飘落下来,厚厚地堆积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碑上,堆积在小门一根根栅栏的尖顶上,堆积在光秃秃的荆棘丛上。他听着雪花隐隐约约地飘落,慢慢地睡着了,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就像它们的结局那样,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的身上。”

 短评

Geroge坐在沙发上放着CD,幻臆中Anne在窗前轻轻弹起钢琴曲,恬淡伤感。自此泪水决堤,爱太伟大,以至于无声却动人。两位老人表演真实、震撼,年度最佳电影。

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哈内克真是禽兽啊,艾曼妞丽娃都85了还要演裸戏……

4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不知不觉就掉下眼泪,那个临别的故事真是谁都无法忍住吧。最后有些魔幻的收尾,如同往常一样地关上门离开,不同的是再也没有人在等谁回来。两个老人没有去讨论未来、讨论生死,但他们的每个举动都牵挂着对方。这样的故事,该多么让人相信爱情却怜惜它的易逝!无愧金棕榈的年度佳作!两位演员太好

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过之后缓了好一阵。除了前期宣传的直面生老病死、病痛对爱的折磨外,还有强烈的无力感,渺小的人最终不得不面对的痛苦。极简主义风,密闭空间的情节拓展。空镜用得很棒,让观众有时间去消化剧情带来的情感冲击。冷静到冷酷的哈内克。海报很温柔,电影却不仅有温柔的一面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重看了一遍,得承认当年看走眼了。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是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敬意,敬其对个人尊严与爱的超越肉身存在的完整性的追求。惟结尾捉鸽子戏凸显刻意的意义灌输,可去掉。

12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每个镜头都透露着冷峻的气度,但与此同时又充满了人的柔软深情。这温柔的残酷,残酷的温柔震彻心扉!无愧金棕榈。

1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生命与死亡就像那只鸽子,抓不住也留不下,只有白头偕老的爱才是永恒。极简克制,内功深厚,诸多意象,细节制胜,绝望压抑,也有难以复述的细腻感动,两个老演员表演太震撼。

1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一对恩爱的老头老太太,一天老太太中风瘫痪了,吃喝拉撒都由老头照顾,老头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就用被子把老太太给闷死了。于是大家都感动的哭了。

21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能得到的唯一甜头,生命在你面前无穷的铺展,没有尊严,无所谓羞耻,你不能嫌它太漫长了。你只是无能为力。

2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爱一个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要陪伴他到老。然而我们最不想让爱人看到的,就是自己老去甚至将死时的惨状。永远的悖论。

25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1.苦不堪言,爱如刀割;2.当你遇到影片中的问题,给你一个选择,你愿意选择照顾还是被照顾?3.眼睁睁看着所爱之人遭受痛楚与难堪,却无能为力的悲痛,多么重的痛;4.情节就像让人喝了一杯苏打水,没啥味道却还让舌头残留着一股咸涩味,实在不舒服。开头、结尾的设置稍稍有趣。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哥又相信爱情了, 哈内克侯孝贤了,小津了。不过中间还有有他标志性的片段,专门吓那些装文雅又贪睡的观众

30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公寓已然变成爱情坟墓,同时经受内外两股力的打击:护士、女儿造访、鸽子和片头的破锁而入都是外力,威胁着“封闭式爱情”;在死亡面前,彼此的爱是唯一的精神寄托,这是内力,即便“爱你爱到杀死你”也是爱的至高境界。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年轻的情人们常说,“好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真的,你们该去看看这个电影——看着生命从你深爱的那个他(她)的躯体里,慢慢离开,无丝毫浪漫可言。老,是件残酷、具体的事情,可笑的是,好像只有死,能勉强抵挡它。哈内克的残忍之处在于,他不讲述寓言,只陈述事实。

35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不仅是华服少年鲜衣怒马,也不仅“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或“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如同空镜叠加呈现的效果,爱、死亡、生活皆客观存在,要么我们默默忍受,要么亲手毁去,长达近两小时的温情铺垫后,突如其来的残酷和魔幻,生之荒谬无奈;狭小空间的长镜和调度,青灰色调,自然光线。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哈内克在一个室内环境里像拍出了无限天地:演员、调度、声、画…对细节锱铢必较。晚上跟一个他的灯光师的朋友吃饭,说到片头长镜重拍了几十次,各种静止、推轨、跟拍,像高山一样险峻刺激,不容丁点差错。两人在餐桌前那一场,那个颜色!光线之美几乎让我尖叫:这种既冒险又无差错只叫人回望古油画。

39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每每看见行将就木的老人,悲悯之外,更觉恐怖。老,意味着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记忆衰退;老,意味着肤如沟壑,齿秃发落,面目可憎;老,意味着百病缠身,苟延残喘,与药为伍;老,意味着性格乖戾,思想陈旧,与新鲜事物不能相融……哀莫大于老,可我终归也有老的一天;本片拍出了我心底深深的恐惧。

4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想起10月中那则夫妻黄河边徘徊12小时,丈夫将瘫痪8年的妻子推入江中的新闻。天朝这是没医保没钱,但有的都是爱。用不了多久,我肯定记不住这部电影的细节,记不住摄影场景和场面调度,甚至记不住那几句戳痛人心的对白,但我能记住那种绝望的情绪,就像老头讲叙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那样。★★★★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痛苦的观影。另附真事:同学家爷爷奶奶,奶奶老人痴呆症,爷爷守着,一日三餐喂稀饭。当年总去他家下棋,上上下下都被老奶奶盯着,那就像两只活着的眼球,附在了一具无生命的躯体上。这么照顾了三五十年,可能是儿女不孝或其他原因。后来,爷爷掐死奶奶,自己上吊,双双没了。当年,听后只是觉得恐怖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是疾病扼死了你的灵魂,占据了你的身体,那躺在床上苟延残喘的,早已不是你。是它杀了你,它还将继续蚕食我们剩余的尊严、爱与回忆。我必须杀了这恶魔,因为我爱你。我的爱人,让我保护你。

51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