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世界

剧情片其它2010

主演: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崔娜·蒂虹,马库斯·瑞格德,威廉·约翰·奈尔森,乌尔里奇·汤姆森,卡米拉·戈特利布

导演:苏珊娜·比尔

 剧照

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2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3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4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5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6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3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4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5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6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7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8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9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2

详细剧情

  瑞典医生安东(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Mikael Persbrandt 饰)常年工作在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休假时则飞返丹麦,与分居中的妻子玛丽安(崔娜·蒂虹 Trine Dyrholm 饰)轮流照看两个儿子。男孩克里斯蒂安(威廉·约翰·奈尔森 William Jøhnk Nielsen 饰)从伦敦迁至丹麦,母亲的病逝令他与父亲心生隔阂。在新学校中他与安东的长子伊莱亚斯(马库斯·瑞格德 Markus Rygaard 饰)结识,后者因瑞典人的身份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欺凌。克里斯蒂安教会伊莱亚斯以暴制暴,两个同样来自破碎家庭的男孩成为好友。  安东带着两个儿子和克里斯蒂安外出游玩,因误会被人连续掌掴羞辱。安东坚持以宽容忍让的态度化解此事,却不被孩子们理解。在发现库房里的火药后,克里斯蒂安开始怂恿伊莱亚斯加入自己危险的复仇计划。而此时已经回到苏丹的安东因为救治了恶贯满盈的当地大佬,内心正经历着一场道德的煎熬……  影片原名《复仇(The Revenge)》,后更名《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于2011年相继摘得第68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和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两项殊荣。

 长篇影评

 1 ) 无解的题

丹麦女导演苏珊-毕尔所执导的电影《更好的世界》,勇夺今年奥斯卡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奖。凭心而论,这部电影是非常典型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手法和议题上没有太多争议性,一张四平八稳的安全牌。

长久以来,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遴选方式受到许多诟病,首先是一个国家只能选取一部作品参加比赛,在这部分,许多手法创新、批判性强的作品往往就被剔除(这也是中国作品能获得欧洲奖项,却很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主因)。其次是片中英语发音部分不能超过百分之五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审团由大约三百人组成,他们必须看多达二十部电影,然后从中选出最好的。而这些评审成员主要是一些年纪较大、已经退休的人,因此对影片的偏好自然是中规中矩。今年奥斯卡奖的评审过程虽然做了细部调整,将评审团分成几个小组,减少看片的数量,但结果似乎没有太多的差别。

《更好的世界》的拍摄手法和议题内容都在一般的水平之上,只是它是否是2010年间最好的作品,很多人都抱有疑问。《更好的世界》的丹麦片名是“复仇”,但参赛国外奖项时,导演将英文名称改为“更好的世界”,颇有讨好观众和评审的意味。

《更好的世界》的主要议题是“暴力”与“报复”,影片中运用了许多二元元素来突显人性中的挣扎与困境。影片主角安东是一个从瑞典移民至丹麦的男子,平日在非洲的难民营行医,妻子和两个儿子则居住在丹麦一个平静的小镇。由于工作的地方是一个战乱不平的世界,安东必须面对大量的血腥伤害,极尽全力救助暴力的受害者。然而在家乡,安东十二岁的大儿子艾利亚斯却因为“瑞典佬”的身份,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安东尽管知道儿子所面对的困境,但由于工作的性质和与妻子之间的感情问题,他被迫成为儿子生命中缺位的父亲。

安东生命中的矛盾,因为另一个孩子的到来而激化。克里斯提也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在母亲病逝后,他和父亲一起搬到安东所住的小镇,并成为艾利亚斯的同班同学。克里斯提性格强硬,由于母亲的病逝,内心里对父亲抱有强烈的愤怒。然而父亲却因为自己内心的悲伤而不知如何处理儿子的心理问题。在认识艾利亚斯后,克里斯提很快就和他结为好朋友,并对欺负他的男孩出手,用棍棒和小刀狠狠地教训了对方。当大人们质疑克里斯提以暴制暴的行径,认为只会引起更多的暴力报复时,克里斯提回答:如果出手够重就不会了。

安东回家休假时,带着二个儿子和克里斯提一起外出,却卷入一场纷争当中。小儿子和另一个小孩为了秋千起了争执并动手推拉,安东出面将两人分开,却引来另一个孩子的父亲的不满,这位父亲是一个汽车维修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而动手推打了安东。尽管场面极为难堪,但安东认为不应该降低身份和对方动手,于是带着孩子们转身离开。但这件事在艾利亚斯和克里斯提看来,却非常不能接受,催促着安东找对方“算账”。无奈下,安东找到了这个维修工,以言词指责对方使用暴力的错误性,结果对方辱骂安东是个瑞典佬,并动手打了他几个耳光。至此,安东还是坚持暴力的错误性,毅然地带着孩子们转头离去。

安东坚持不肯以暴力回报暴力,这与他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安东工作的难民营中,每天都有大量受伤的百姓被送来,他们全是暴力的受害者,主要的加害者就是一个被称为“大人物”游击队份子。这位“大人物”整日带着武装士兵四处作威作福,甚至以孕妇腹中孩子的性别作为赌注,硬生生将孕妇的肚子破开。讽刺的是,这位大人物却因为腿伤不得不向安东求助。尽管旁边的伤患、家属及护士都要求安东不要救治这个杀人狂魔,但安东还是基于医生的道德出手为大人物治病。对安东的道德试炼并未止于此处,就在大人物的脚伤即将痊愈时,一个被开肠破肚的孕妇却死在了病床上,正当此时,一旁走来的大人物出言奚落和嘲笑了死去的孕妇。安东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他硬生生将大人物推出他的医疗帐篷,冷眼看着大人物被外头的百姓包围并攻击致死。

当安东因为难民营的暴力事件而沮丧时,另一起暴力事件正在他的家乡上演着。克里斯提不能忍受安东所受到羞辱,坚持制作炸药炸毁那名修车工的汽车。这件事本来有机会停下来的,但是却在三个环节上出了错误。首先是艾利亚斯的母亲发现了克里斯提送给他的一把小刀,进而登门向克里斯提的父亲问罪,这件事造成艾利亚斯内心对克里斯提的歉疚,因此不忍让克里斯提自己去炸车。其次是克里斯提在行动执行前的晚上,向父亲提到自己可能会死去,他父亲没有追究细节,反而是愤怒地痛斥了他一番。最后是艾利亚斯透过视频向父亲求助时,安东却因为当天的悲惨事件而无心与儿子对话。结果两个孩子便在隔天清晨出发去进行报复行动。

《更好的世界》呈现的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是人性不完美所造成的困境,面对暴力时究竟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如果忍气吞声,暴力不仅不会自动停止,还会制造更多的受害者。就像艾利亚斯在学校所受到的霸凌,尽管师长和父母都知道问题存在,但没有一个成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艾利亚斯培养出强硬的性格,才能让他彻底摆脱受害者的身份。克里斯提就是一个性格强硬的男孩,但结果是“以暴制暴”,是另一个困境。成人在面对暴力问题时,不仅要思考如何彻底终止暴力,还要思考对孩子的示范作用。例如安东,他认为正是因为孩子在场,所以更不能“以暴制暴”,然而这种软弱以对的方式,却在孩子心中激起更大的反抗意识,如果安东在面对维修工时还手,也许两个孩子根本不会自行采取报复行动。报复与否,没有标准答案。片中克里斯提说的那句话:如果要出手,下手就必须重。这话听来虽很冷酷可怕,但却有这么几分道理。

总体来说,《更好的世界》是一部很流畅的作品,但缺点是过于戏剧性,影片中安排的矛盾困境与现实之间有些许隔阂,而影片最后那个没有酿成悲剧、相互理解的完美大结局,也多少降低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性与冲突性。我喜欢这部片子的议题,但不喜欢这部片子的手法,可能是因为导演是女性,所以里头有女性的感性,但也有女性对冲突的厌恶与回避,结果全片形成一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态势。

这部片子的内容无疑是很复杂而丰富的。暴力的起因往往是愤怒,安东将那个万恶的大人物推出帐篷,是因为愤怒;克里斯提相信以暴制暴,背后的原因也是愤怒;艾利亚斯的母亲在目睹儿子身受重伤时,之所以对克里提斯暴力相向,同样是因为愤怒。无论我们长到多大的年纪、拥有多少知识、对世事有多少理解,都不可能免除突如其来的愤怒情绪,这是人性,也正因为如此,暴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在这个基础上,承受暴力的人,不免以暴力还诸暴力,结果便是暴力的往复循环和放大。

只要有人,就有摩擦,就有愤怒,于是就有暴力。当今社会常常强调父母师长对孩子的教育,认为从这点上可以根除暴力,然而作为父母与师长的人,他们终究是人,他们或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在孩子生命中缺位,或是本身就纠结在内心的问题中,而无法察觉孩子的心理问题,社会从来不是完美的,成人非但无法解决儿童的暴力问题,甚至经常是儿童暴力的根源,就像安东的瑞典移民身份,就像克里斯提父亲的内心创伤。落后如非洲小国,先进如被誉为幸福指数最高的丹麦,都不能从暴力这个问题上解脱出来,因为暴力是人性问题,与道德、财富、教育无关。

 2 ) 《更好的世界》这个谎言无力拆穿

结合看片后的感觉、体会,《更好的世界》译名让我更加喜欢,不管是不是在取悦评审团,比《复仇》隐含了更沉重的隽蔚深意,也更符合全剧的基调。否定了绝对的美好,在弱肉强食的人间,我们只能求“更”美好的世界。是正视了人性恶劣尘霉部分,还保有了打不死英雄的“希望”情怀。至少值得听者思考。当然,按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那也没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不如直接动手好了,反正会思,也思不出所以然。 总之,按图索骥,电影指路。明争、暗斗,无论置身哪一种交际模式,要分类天上、人间来。文明对话是千年松下圣老儿借茶话会、设棋阵解决纷争的素质体现,我们毛头凡人就免了吧,还未脱离倒挂树枝舞刀弄棒的生物趣味,在这儿也别提被装饰神话了的一对一华山论剑;生命与尊严捆绑一起的骑士精神。直击现实的要害,文明自居的人类,就迷恋野蛮的争斗,不是么!不信奉拳头精神,天诛地灭,你不打我,我就打你。 简述了看片的直观感受,现回到电影故事的情境里,告诉你我在胡言乱语什么。毫无疑问,它跟暴力有关,一面牵扯着非洲野蛮贫瘠世界,战争铁蹄下的民不聊生;一面钳住了所谓欧洲文明发达社会,惩罚与宽恕恶战的温床。并通过主场设置于北欧丹麦一处风景秀丽的小镇,对比副场非洲某难民营内血腥并救死扶伤的疮痍,开拓三条脉络,国际化的视野、治理小家的广角及显微镜下儿童的成长教育,多角度,多面线,构建了一部冷酷逼真的现实盲区。 就影片的选题组材,其深得今年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垂爱,并借此讨得外语片彩头无需赘述,奖开过也只能马后炮。而依我寡闻,也是要肯定它的出色。细细品味,它醒目不容遗忘的特质自有玩味沉淀的魅力。是一部相当有水准的故事片,不仅在沉稳凝练的人性刻画上,还在镜头的视觉感受中。而其中对一种压抑的“无力感”描摹,在我观其类似影片的经历中,它是更加老练,跃然生活的精工。 先说一页页精致、开阔、工整的画卷,广告效应不言而喻,那豆黄的麦田,湛蓝的大海,暗绿的树丛,白色的尘烟,橙黄的沙漠,碧蓝的天,灿烂的骄阳,黑点人形海燕,白格子窗海滩阳光房,父子三人逆光中的油画剪影等等,或是当地天然去雕饰的骄傲风光,那就更有显山露水的资质了。而镜头的景深控制,光效控制,色彩冷暖对比,却也都在有心非刻意的调度中,呈现出单纯柔和的文明气息,把锋利无情的暴力内核包裹进了它粉饰的“美好”外衣里。 说反战类题材卷土重来,还不如说它年年都在,只等春风吹又生。《更好的世界》反战在哲学的思辨上,不只是口号,连形式一起。医生职业道德在人心善恶伦理标尺上选择凌驾或妥协的争斗,儒者惯常行为模式中提倡非暴力的可行性意义,消减仇恨可否单方面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实践与反证,恶劣精神的生存环境(无所谓贫穷富裕)对人性的麻痹与侵蚀等。全片若直击观者的感官了,最大的杀伤力便是在这些心理矛盾冲突的绝对主角上。 类似状况,现实中又屡见不鲜,说电影是生活的镜子,何尝不是。那张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与之后的疯狂讨论,及凯文.卡特最终自杀的结局。体现在医生安东面对负伤的武装首领恶魔,在他道德高地开战的救与不救的较量上。而那是人性,他不惧死亡,只有选择的不同立场。当时,我还绝决地倾向情感的天平,谨记南郭先生的教训,现在想来,剧中又有着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所以说要批判都是迷茫的,要辨明是非也力不从心。再说校园暴力,这已无国界。前段时间读环球报就有机构调查显示中美日韩,韩国青少年幸福感指数最低,其中亦涉及了家庭环境、课业压力、校园暴力等诸多方面,而这不应该是单纯关注“垫底者”的问题,全球各国的差距不是重点,消除疾患并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社会才是核心。三天前老派给我看正在Youtube上流行的少年欺凌同学反被狠摔的视频,又是热烈的回应,可见现实的面目一定比在电影中看到的不可预料。这部电影能深刻关注到这一点,暴力升级战争,以小映大,并试图剥离内部连带关系,是做过功课的。 而回到具体演绎剧情的过程中,还有异常讨喜的特征,在苏珊娜.比尔选择符合角色的个性化演员上。至少有三个角色棱角分明立体感凸显。最喜欢内心受伤,坚定以暴制暴的小朋友克里斯蒂安,小演员自带的那种冷峻坚毅的美少年气质赏心悦目,这个小男孩的角色定位也够逢迎讨巧,行动果敢,只言片语,还让他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忧伤,我会轻易被他吸引。站在高楼的天台,我恐高连画面都不敢看,但小朋友的样子深入心底。当然他的精彩戏份都设置在前,为反转的结局服务,与另一男孩儿相对而行。那个戴着牙套的阳光少年,则在接近尾声时,完全爆发了他的热能量,与克里斯蒂安呼应。突然点滴串联在一起,发现伊莱克斯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拥有坚不可摧的爱的力量,感染着看片的我。 显然,相比较两个孩子极端英勇或懦弱的自然性情,大人的角色则完全界定在了矛盾的冲突中,因为成熟,自身担任社会各种角色的增加,思考的范围不断扩充,就越发举步维艰。让所有人重新认识自己,是这部剧送给成年人的礼物。在医生安东的精神上解剖得最彻底,他推倒狰狞嚎叫的杀人恶魔,是不是推倒了他心中“慈悲为怀”的华表,就是见仁见智了。对于把拳头挥向安东的修车恶棍,一直抱着瑞典人滚出丹麦的愤怒,除了车毁,未再追踪,依旧延续了没有答案的提问方式。父亲提倡非暴力精神无可厚非,然孩子伸张正义的举动亦情有可原,站在哪一方,都存在残疾的虚弱感,这便是无解的现实。 那也是电影最后一个耀眼的点亮。对人类自己特别无力,随后彷徨无措,又寄予希望。看伊莱克斯受欺负,会无力;看安东实验非暴力抵抗,会无力;看受伤的克里斯蒂安无法原谅父亲,会无力;看整个社会法制再健全,依然惩治不干净恶人、犯人,会无力。虽然,培植愤怒与暴力的土壤,其本身就是光鲜亮丽的生活!如果夫妻和睦,家庭温暖幸福,学校把爱的种子真正播种在了孩子心田,社会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种族歧视,生存没有压力…… 我是被口号喊大的,人生也是被口号编排的。所以在结尾不得不继续喊口号。对待恶人,我绕着走,那是不屑,不是怯懦!不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我还想说,只有法治才有希望,要司法独立,要媒体独立,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有人权。看看,在只手遮天的天空下,我以为喊出来就真的拥有了。至于战争,没什么可说的。还有不能同意我的,其实我很同意你,我不过是隐藏了热血,掩盖了心底灰色的情绪。

 3 ) 不存在的乌托邦

安东是一位往返于丹麦和非洲难民营之间的医生,两个国家的对比,通过对比映射出电影的主题什么是“更好的世界。”在非洲,安东整天都面临着战争,死亡,贫困,一个又一个的伤者。然而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却用大量色彩鲜艳的镜头来描述非洲广袤的土地,天真的孩子,淳朴的百姓。善良和暴力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度,不免让人唏嘘。安东秉持着医生应有的职业操守,尽力救活每一个伤者。当有一天他要面临暴徒的首领,一个被千夫所指的恶徒,他顶着民众的责难,医治他。当他的腿伤逐渐恢复,他看见一个被自己凌虐而救治无效的女尸,毫无同情心的他说出了一系列污秽的言语。医生面对这个极恶之徒,将他驱逐出医务站,任凭他被愤怒的民众殴打,也会暴徒的生命将会终结在这些民众的手里。

面对如此邪恶,没有人性的生命,那些理性而善良的人该怎么做?当人性中的善和恶发生碰撞时,上帝手中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

回到丹麦,安东要面临即将崩溃的婚姻以及在学校被欺凌的儿子埃利亚斯,一直行善的他,却无法终止发生在儿子身上的暴行。

一位刚丧母的男孩克里斯转到了埃利亚斯所在的学校,并且和埃利亚斯在一个班级。因为母亲的去世,克里斯一直对自己的父亲怀恨在心,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冷漠。

懦弱的埃利亚斯和孤僻冷静刚毅的克里斯成为了朋友,并且以暴力的方式回应了被别人欺凌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他目睹了埃利亚斯的父亲被欺负时,一个非正常的报复计划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无论是在战乱的非洲还是在平静的校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歧视,矛盾,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美好的,走到哪儿都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性与道德之间的挣扎。

暴力的恶性循环是世界性的问题,以暴真能治暴吗?以治暴为由的暴力是一种善良吗?

同情心的缺乏是暴力存在的原因之一。天使与恶魔总是同时出现,更好的世界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乌托邦。

 4 ) 《更好的世界》:心怀宽恕,天下大同

 
    道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代表着人类文明一种高层次的意思形态,而人性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受社会和历史条件影响的本性存在,《更好的世界》通过平和的叙事和类比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影响作用的道德经历和人性来凸显出一种极强的人文关怀,可以这么说,影片《更好的世界》是一部关于道德的电影,是关于不同经历条件下道德觉醒和追逐道德本源的电影。

        北欧是那么清净的一块土地,富裕而又美丽,而在世界的另外一些个地方,却充斥着暴力、贫瘠和贫穷,埃利亚斯的父亲安东穿梭于这两个地方,看过了种种大生大死,安东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道德和人性价值评判体系,对于生命,对于道德,安东有着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感受,他矛盾的生活着。他的儿子埃利亚斯在学校被人欺负,一直忍气吞声,直到遇见Christian,Christian的人性价值评判体系显然是较为趋于原始的,母亲的去世让他愈发的仇恨自己的父亲,而这种仇恨在他幼小的身体里扭曲成了一种原始的复仇本能,而埃利亚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这时候Christian对其产生了较为深的影响,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埃利亚斯需要一个强硬的人去引领他,而Christian扮演了这个角色,可惜的是Christian的道德感较为的扭曲和原始。
        
        当一个人受到侵犯与侮辱时他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大多数时候,出于人性的本能,我们会给予反击,但是有些人选择了沉默的宽恕,这很符合基督教的普世体系,耶稣临死前宽恕了把他送上十字架的罪人们,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耶稣的那种怜悯和高尚的道德,但是安东做到了这一点,在苏丹难民营经历了各种生死,安东对于复仇和宽恕有了较为普世的认识,这样变成了他教育孩子们的思想,但是孩子们却不一定认同这种“退让”,孩子并没有很多的经历,处于人性的本能,他们会选择自己的复仇,而这种矛盾正是此片整片所表达的,正如片名所言,更好的世界正是需要宽容的世界。
        
        本片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点,第一个是安东面对生死、复仇、正义的纠结思考;第二个是孩子们对于宽容和复仇的解读。而这两点的穿插使得此片产生了较大的思想冲突,这正是此片所要探讨的东西,由此梳理剧情,可以发现出导演的深刻用意,苏珊比尔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此片中得到很强的体现。面对孩子一种出于动物性本能的复仇,影片定的基调是不知者无罪,这与今年与此题材有交集的电影《告白》较为的不同,《更好的世界》最终选择的是宽恕,冤冤相报何时了,选择宽恕,天下大同。
        
        由此笔者不禁联想起最近日本地震引起的网络论战,这也是一个关于宽恕的主题,一个关于国仇家恨与人性道德的主题,面对仇恨,一些国人把基本的道德和人性踩在了脚底下,即使过了那么多年,仇恨的种子仍然存活在一些国人的心中,这种原始的憎恨扭曲了部分国人的心,他们忘了,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的是宽恕,而此片所探讨的终极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正是宽恕,这是种道德的升华,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每个人心存宽恕。
        
        此片所探讨的东西深入了人类文明矛盾的核心,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存在着这种矛盾,而《更好的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答案,可以说此片的思考是极具现实价值的,我们为什么久久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正是我们心里没有给宽恕留下足够的空间,暴力与复仇这对相依相伴的原始罪恶一直没有从人类本性之中抹除,以暴制暴永远是不能解除问题的,在《更好的世界》结尾,我们看到了希望,人之初,性本善,埃利亚斯最后的善举给了整片一条出路,也让我们看到希望。
        
        此片整体风格较为的冷峻,思想阐述举重若轻,色调和光线的运用也较为的抢眼,虽然戏剧冲突较弱,但是并不足以盖住此片的光辉,没有说教意味,一切只是在冷峻平和的调子中慢慢酝酿和体现,细腻而又不失大气。女性思想的细腻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作用于此片的基调之中,我们很感动的看到了一个女性导演对于道德和人性价值的深刻思考。
        
        库布里克说:生命的无意义迫使人去创造意义,不论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或许暴力、仇恨与人性本源的联系使我们一直无法做到心存宽恕,但是此片意义之所在即使库布里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这是一部怀着希望和信心的电影,而这一点也是奥斯卡选择它的原因,这是一部极具现实价值的电影,一部沉甸甸的电影。

 5 ) 更好的世界·电影笔记

1、片子不错,不矫情,摄影很棒,最近五年奥外这个最好(比《他们眼中的秘密》和《窃听风暴》都好一些,前者当然剧作还是不错的就是太商业太美国口味,后者太甜太右太人性)。算得现在欧洲文艺片(不是艺术片)里的较高水准了。

2、看了花絮里的导演访谈,不喜欢这个女人的气场。很奇怪她的电影跟她自己说话完全两个风格。尤其不喜欢她对所谓“欧洲电影传统”的吐槽,以及她认为此片是一部“客观的,不予评论的电影”的论调。

3、再说说摄影,说它好不是因为其间各种国家地理美图式的空镜,而是如用光、长景、移动等等细节。手持摄影是潮流,此片的低照度处理的很好。不少心理化的用镜,也不忌讳变焦推拉(有几处用得还真好)。剪辑也不错,有一处叠化(非洲到丹麦那个转场)印象很深;不少地方跳切很到位。

4、看过这位导演的《兄弟》,唔,看来她喜欢拍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哈……克里斯蒂安黑化的过程确实写得不错(要加上删掉的片段看)。

5、看到了《白痴》的女演员Bodil Jørgensen。演学校校长(?)。

6、关于剧作烂尾,看了删减片段,完全删去了克里斯蒂安他爹和伊利亚斯他娘的那点小火花,删去了伊利亚斯爹娘的冷战,删去了学校文化节上的小八卦(这场戏绝对不该删)。而结尾也是删掉了的,原本的结尾是两个小正太在病房里玩遥控汽车,汽车开出了病房然后在走廊上一通横冲直撞,非常富有隐喻的一个结尾。当然,导演认为自己只负责提出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同时她认为此片讨论的是复仇、宽恕和正义。其实直到90分钟此片还没有什么剧作问题,而最终的剧作问题,倒不是技术失误,而是时代大环境使然。这是个症候,用文化研究分析比较趁手了。

 6 ) 叩问美好的世界

《更好的世界》是导演苏珊娜比尔的新作,这位丹麦著名的女导演一向以细腻温婉著称,她擅长将女性最敏感的触角伸向一个男人的情感世界中。她的《婚礼之后》就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在她的电影里,男主角往往是最饱满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她并不像某些作者导演一样,强势的在每一帧的影像中印上独属于个人的记号,而是利用令人赞叹的对细节的控制能力,让每一个观影者深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情绪挖掘者。 《更好的世界》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完影片之后你会发现,它确实是标准的最佳外语片配置。宏大又能够细微的深入人心的主题,导演出色的控制能力,演员集体的出色表演,了不起的剧本以及完美的摄影和配乐。通过极具质感的影像表达出导演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人文情怀,这正是奥斯卡外语片评委最喜爱的。 由于评委必须看过五部提名影片才有资格投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所以在评委会内部知名度最高的《美错》其实并没有捞到多少的好处。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常常出乎大家的意料。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然而,每一天他都必须面对受到疾病折磨以及暴力摧残的贫苦非洲百姓,生与死就像是一层薄纱一般,仿佛一阵风便可以将一个人鲜活的生命带离这个充满了暴力的世界。他坚守的文明在这片生命转瞬即使的疯狂大地上被暴力放肆的践踏。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的婚姻岌岌可危,生命让他必须接受爱的遗失,这是生命的赠与或者说考验。 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非洲某暴力分子的头领向医生求助时,此时职业道德和个人良心之间出现了矛盾,连文明与文明之间都存在着的冲突,心中完美的世界我们何处去寻找。然而当头领出言不逊,侮辱生命时,医生愤怒的将他赶出营地任其被人砍杀,他再一次陷入了迷惑,我们心里完美的准则一次一次被摧毁,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面目去面对?因为自身是学医的,对这一段的冲突以及男主人公的困惑和挣扎很有感触。

 短评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6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命题很大,也属于标准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类型,但结尾太过和谐,非洲那条线也不够展开,相对而言摄影似乎更胜剧情。不过影片整体属于四平八稳很难有失水准的高质片。当我们面对世间各种矛盾与冲突之时,是该以暴制暴还是应该选择宽恕?★★★★

9分钟前
  • Q。
  • 推荐

那些云唱着歌,我坐在车上,望着孩子们追逐着的笑脸,还会感觉到累吗?(人生会有终点,但不是现在。朝着前方前进吧,亲情爱情友谊伴我成长。这是最好的世界!)

13分钟前
  • 老顽固 老思想
  • 力荐

果然拿了奥斯卡,没办法,谁让评委喜欢这一类的呢?

16分钟前
  • 会飞的猪
  • 力荐

有张力

20分钟前
  • Tezikitomoco
  • 力荐

怕了北欧人,他们过得太好了。

24分钟前
  • 卫西谛
  • 推荐

充满了深厚的人文精神的电影。Anton的形象充满了人文情怀、悲悯、能让整个世界都温柔下来的光辉,如果我们能持续矫正面对琐碎之恶”以牙还牙的流行做法,这个世界确实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世界。

28分钟前
  • 一湄
  • 力荐

1.走不出的悲伤情绪,两个破碎的家庭仿佛这个斑驳离痕的世界,关爱是磨合剂,让世界更美好;2.摄影真心喜欢,美丽的画面与苏丹的残破乃至这个世界的不美好行程鲜明的反衬;3.克里斯蒂安的扮演者很帅,瑞典医生安东对3个小孩的亲身说教很给力。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成人黑暗投射到孩童心灵的倒影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36分钟前
  • 恩来居士
  • 推荐

苦逼的正太最具杀伤力,行动力强破坏力大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40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孩子们的故事更像一个模型,而非洲则是真实的战场。用双线对比去暗示无处不在的暴力与仇恨。无论广度与深意都颇用心,斗争与仇恨无处不在,没有哪里是乐土。最精彩的显然是那个饰演克里斯蒂安的小孩,太帅了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明天 估计就会出现许多 牛x人士的评价 来弥补过往的遗失

48分钟前
  • Roman的空想
  • 推荐

四点五星,虽然故事讲述和镜头拍摄相对粗粝,却无法掩盖导演那颗悲悯的心:我们总试图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勾勒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却无奈世界的运转永远不会按照我们的思维轻易践行。于是两个世界都有着罪恶之花的耀武扬威,也会有良善之人的不倦悲悯。一部非常有人文关怀的电影。

4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告白》和这片能比吗。。。。不知日本人咋就拍的那么阴暗呢。

51分钟前
  • 醒夢一如
  • 力荐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人在面对暴力时所处的困境,是宽容,任其为止还是以暴制暴?暴力本身的根源和施暴者的反思让这困难的选择归属到了面对暴力的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中。电影的双线叙事非常精彩,但个人觉得在某几个情节上的处理还是稍显刻意。苦逼正太其实很萌。

5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有时候你感觉你和死亡之间有那么一层白纱,当你失去亲人或者熟人时,那层白纱就会慢慢消失,而你看待死亡也就更加通透了,可那也是短短的一瞬,之后白纱又会偷偷回来,你也会重拾生活。”游走于两个世界,人所处的环境造就了时代的罪恶与善良。(一群小孩在追车大喊着 how are you!)

1小时前
  • yøulanda
  • 推荐

很典型的北欧式剧情文艺片,很人文,很认真,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仇恨与包容什么的,一度让我想起了《告白》。总体来说没什么新意,前半程铺垫不错,后面发力不足,中规中矩之作,值得一看但不值得抱过高期待。看来今年奥斯卡外语参赛片整体比较疲软。

1小时前
  • 麻绳
  • 推荐

两个破碎的家庭,两个崇尚暴力的男孩,非洲和丹麦两条叙事线,故事的核心就是两个孩子的复仇,内容没什么争议性,一切只与道德有关,旨在探讨人自身的价值观。整部影片很工整,一切都是那样的严谨规矩,重要的是影片彰显的人文关怀直击人心。无论人所处的世界如何,关键在于一颗悲悯之心。★★★★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