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三季

综艺大陆2020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剧照

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7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8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9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10

详细剧情

  《局部》第三季,“伟大的工匠——意大利文艺复兴湿壁画”,由看理想主讲人,画家陈丹青主讲,继续跟随他的语言,洞察与审美深度寻访意大利数十座教堂、修道院,实地拍摄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工匠创作,揭示文艺复兴的另外一面。

 长篇影评

 1 ) 历史的痕迹不可消失

陈丹青的《局部》第三季开播了,开篇是'重看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演义'。 “在每个城邦的血光烈焰中,所有教堂高奏管风琴,墙上画满圣母与圣婴。”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团乱麻,他们的主流社会选择性遗忘杀戮,用宗教美化世界,很难想象那些横空出世的天才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危险恐惧死亡颠沛里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欧洲人的教堂是艺术的储存室,他们曾经视人命如草芥,残暴摧毁新的事物和思想,却任由艺术家层层涂抹叠加留下各种有具体针对性事物的想象,欧洲的壁画里的人物神情眼神身体姿势,延绵记录着当年的社会百态。 政治混乱和战争肆虐不妨碍艺术发展,甚至刺激文化的创作,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真诚地杀戮并记录着,保留着,没有试图推翻重建,踏着鲜血走出一道道历史脉络,用壁画这种或那种艺术形式粉饰罪恶,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作品。 那时教堂的壁画凝固了历史,画中人物眉梢眼角的活络传神,直抵灵魂,而灵魂一代代流传,将历史深深浅浅印刻在活着的人身上。 很久以前去过佛罗伦萨,着迷它的教堂,石子路,石桥,壁画,雕塑,路过的人群。那种被重重的作品四面八方围绕着的窒息和饥渴感充胀了整个身体,每一瞬间都在溢出来,实在是吸收不了,偏偏还什么都想记住。 欧洲让人午夜梦回,就是这些墙上的画,城市拐角的雕塑,石桥下流淌的水,远处的教堂顶。 《局部》看得人多少有些累,大概是不懂的相关东西太多了,明明是连贯的,能看出个碎片化来。 感受到无知的瞬间还是有些许痛苦的,碰到个人审美能力的极限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精神上的贫瘠和单薄,很多时候第一反应是困倦,注意力开始漂浮,世界多少有了些灰色。 要想从不熟悉的,文化浓度高的节目里得到愉悦,过程有点像背单词,生吞活剥断断续续识字到一个阶段,之后才慢慢有阅读的快乐。

 2 ) 艺术来源于真

大道至简的美,纯朴的美。 这些伟大的工匠对纯朴的美的追求,这种天真,才有了马索利诺的那幅《施洗约翰生平组图》,以及乌切洛的《洪水》。除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位巨匠,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不胜枚举。我想伟大的工匠不光是创造了作品如此流芳百世的大师,更是懂得欣赏美和保存美的意大利人和这些“次要”的画家层层铺垫,步步生花,才造就了文艺复兴的辉煌。在一次次的拜访和瞻仰中,我领略到美于人们在心灵中最重要的意义。这样对美的朝圣不光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升华。仿佛此刻我就站在意大利的各个教堂和美术馆甚至是医院里瞻仰着四周墙壁上的大作。 想起蒋兆和《流亡图》,想起梵高的练笔《海边的渔夫》如此天真但又如此留有余韵。正如杜尚所说作品有名无名,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我自以为对被提及较多的作品已有大部分了解,对文艺复兴的画作更是信手拈来。而陈丹青《局部》中对文艺复兴时期各位大师的解读无疑是给了我当头一棒,让我很清醒的认识到我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解读不过是停留在最浅的一层,伟大的工匠带给我的冲击就是让我感谢艺术,打开了我渺小的心智,所谓的伟大,就是能让你意识到自己微不足道的同时,拯救你。 陈丹青本身讲的不止艺术史,还有艺术史观。看到他在书中展现数不尽的才华,我佩服他的博学多识,用如此生动的语言让我信服,我谈论的追求美,不过是些信口开河的空话。在此之前,也许在此之后,我都不知道怎么去寻找到真正的美。但局部作为一个取景器,它远远胜过这19年我所受过的艺术教育,何其有幸,我在19岁的末尾,看到了局部。 绘画的诚恳和好心肠,胜于大师。我最喜欢马索利诺绘画的神气,喜欢那种自然而又带着神韵的流露,好像上帝替他接过了笔继而画下了这些内容。他的《天使报喜图》如此与众不同,最贴合我的想象。如此圣洁,如此高古。《施洗约翰生平组图》更是让我喜欢,也是马索利诺最后的作品。希罗底身旁的两位女孩,最为有神韵,让人无法自拔。 品味完陈丹青的震撼,我也体验过自己的震撼。从互联网上看到的洛阳博物馆半张佛面的神秘,激起我的兴趣。而到了现场,洛阳博物馆的文物应接不暇,神秘莫测 ,个个好像都有话想对我说,让我看花了眼。而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雄伟挺拔,气势磅礴。在它面前实在感觉渺小,只得瞻仰。龙门石窟的石刻从头到尾走完,无不赞叹的。古人如何与我们对话,打算用这样伟大的作品来震撼我们的心灵。站在洛阳古都的遗址旁,我无法不为这13朝伟大的建筑而歌颂…… 想起《三傻大闹宝莱坞》,大谈印度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想必在这样框定的体质下,谈起什么都是非黑即白。我们同样,应试教育体质下,即使艺术考试同样有这样和那些标准。同样作为初学者去绘画的梵高和中央美院的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是不是用艺术的心去对待绘画,真正以绘画的名义去完成绘画这件事。我真正觉得,伟大工匠带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去发现世界的本质,探寻深藏于世界的有关真实世界的倒影或寻找这真实世界的一点点踪迹。 民间画家,无名工匠,也许现在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仍要致以敬意,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反观中国考生被逼着画的素描,很难称其为佳作,更别说是艺术。我有在四川美术学院的朋友,高二一年,去了成都集训。整天如军训一样的作息,每天都画画到凌晨。我看她很多次都在抱怨自己的生活,我们是不是太为难,要让艺考生们急于展示出能代表自己的大作;还是我们早已忘记了艺术的初心,傻到已经忘记追求真正的美好。而画出这些可称为永恒的画作的大师,他们又追求什么呢? 这些伟大的工匠,用一双跨过千年的巧手,告诉我他们对艺术的追求,纯真,天真和本真。当然,这只是我微微一瞥中,所能幻想的最大限度,而无法领会到大师真正异想天开的过程。但我依然感到震撼,依然为伟大的艺术而倾倒。 艺术来源于真,不同于真善美中的真。我理解的真,是天真的幻想,纯真的思考和追求本真的创作。艺术起源于人类,好像人类如此伟大,短短的人类历史就有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诞生,并带领人们一步步探寻世界的本质。 还真没有谁能制定规则去评判艺术,即使是资历颇深的陈丹青,人们也没必要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今日观局部,开阔了眼界,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学会去看艺术。比如我现在知道了,其实文艺复兴90%的湿壁画都很少有人看。因为湿壁画很少能出版,不像油画。湿壁画一出版,丧失了细节,缺失了神圣。我们也一样,不能没有了画册就没有了艺术。形成用艺术的视角去欣赏艺术也很重要。当今流媒体中多少流于表面的传播,更加让人警惕切莫丧失了对艺术作品真的追求。 艺术来源于真,切莫丧失其真。从局部去窥全局,这样的视角未必不好。 再谈起文艺复兴,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半梦半醒状态。文艺复兴的伟大更在于解放了人性,让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个真真正正的人。而在信息洪流时代,这些作品何不同样伟大。我们一样被自身的观念束缚,被偏见紧固,囚禁在盲目和黑暗之中,回看这些冷门的大师画作,为自己感到羞愧的同时也感到庆幸。于我而言,这便是这些作品的伟大之处,亦是《局部》的精彩之处,它真正让我瞥见的,不止文艺复兴时绝大多数我根本不了解的画作,还真正让我意识到对自己了解的不足之处。它更能让我成为我自己,所以我感谢它,感谢艺术。 所以我更想说,艺术让我成为我,因为艺术来源于真。再谈回去,大道至简的美,这些艺术的伟大之处,这些如星宿下凡的大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看到了“真”,并将他们流传了下来。现在回看,实在震撼,让人迷倒。

 3 ) 文艺复兴,只出现一次

许多人画画,都想留下点什么,让后世记住他们过去的牛逼。

在文艺复兴时代,出现如此多众星璀璨的画家、如曼特尼、皮耶罗、乔多、如此多贵族如美第奇家族、教皇,用油画、壁画来记录辉煌与财富名声。画家与贵族、画家与墙壁、这种画画与时代伟大结合,只出现一次,错过了,人类就进入另一个时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全球化。

而如今,你普通人再去纯画画、不管你画的多好,你没有那样时代背景,没有一大群人陪着你玩。反而是娱乐至上,手机电脑,信息时代主宰,公众舆论被肆意操控。你的画,与时代的关系,可能还不如电影工业与当前时代关系结合,传播,达到记录,流传千古的效果。

你看见了前人伟大变革的作品,一想到明天,继续面对单调喧嚣的信息媒体,浮躁的淘金者,失去信仰的同胞,可能历史也就记录了最新电脑与手机,关于人间的故事消失了,你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呢?做个讲故事的人,叙述那伟大的时代,启发后人创造性,我不知道。

后世如何评价今天的人,可能没啥好评价,你们曾经很闹,但是你们没留下什么值得骄傲的绘画静态艺术,也许伟大的动态视频记录,如好的电影《芙蓉镇》《悲情城市》《美国往事》《2001 太空漫游》值得留下。

我并非说油画壁画已死,每个时代有自己记录的方式,你需要自己去看清时代与人的关系。

 4 ) 最好的艺术史片

看完第三季觉得十分迷茫,不是不好看,是太好看了,以至于我不知道下一步该看什么艺术类纪录片。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一季比一季要卓越,我最爱第三季,因为讲述的是最迷人的文艺复兴湿壁画,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开始看艺术史纪录片的初衷。然而在偏离初衷的情况下,在不知道第三季如此迷人的情况下,我依然一集一集地看完了第一季第二季,这是局部的魅力,而第三季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奖励和彩蛋,砸得我目眩神迷,甘于沉溺其中。真希望这是个永远不会完结的长篇。真的,这真的是太美好太奢侈的美学教育,感谢导演,感谢陈丹青。从前,我总是特别抗拒宗教艺术,所以相比文艺复兴宗教湿壁画,我更喜欢看沙龙绘画、巴比松派和印象派(但我欣赏不来野兽派抽象派和现代艺术),想从文艺复兴看起也只是因为想从头了解西方美术史发展,没想到第三季如此如此让人震撼,跟随摄影镜头和陈丹青的讲述,你会一点一点了解到文艺复兴湿壁画的魅力,也许,下次我会没有那么害怕宗教艺术。

 5 ) 有生皆苦,一点点甜头足以

局部第三季的第六集,说的是意大利锡耶纳城,有一个五百年的,墙上尽是美丽辉煌大壁画和雕刻的阶梯医院,这所医院病床与壁画同在,镜头所到之处真的就是近乎小编心目中天堂的呈现,看在眼里,胸口涌动很强的被照顾,安慰,眷恋的温柔。

会在心里产生一种隐约的释然,就让一切随缘吧,生命流逝,你我留在这里,沐浴在神的爱怜里,也许遗憾就没那么多了。

那个年代的人,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爱是神的旨意,是乍泄的春光,能抵抗世俗的艰难。

普通人生病时,大抵只能在俗世里忍耐和保持沉默;小人物的苦难,在历史中不过面目模糊的廖廖数笔。

你会发现,不同的国家和社会,都会陷入相似的困境。意大利病人的苦恼,我们也倍感熟悉。

而那个年代的艺术家知道如何用远方和高处的美与爱来抚慰病人身心。

丹青老师在视频里说希望自己可以生一场小病,躺在阶梯医院里仰望头顶和眼前的大壁画,切身感受下艺术的抚慰。 这让小编想起了一些模糊的情绪,和人间烟火相连接的,传世的艺术作品总是有力量源源不断触及人的灵魂,也许当年在壁画下众多的病人中只有几个人偶尔感受到了抚慰,暂时脱离了病痛无休止地折磨,毕竟遥远的歌声无法切实解决现实中身体的苦楚。 只是,只是小编愿意相信这些作品是有力量的,此生能拥有过这种信任和接受的情绪,是艺术赋予的恩德。 在意大利,小编常常被这样的作品五雷轰顶般刺激,整个人飘飘荡荡的,沐浴在阳光下那种内心说不出的喜悦,永难忘。

艺术家做创作,颠倒众生,总是可以拐弯抹角表达心底最深,最难割舍的心意,在哪里都能把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考量,通过深邃婉转又无法被忽视的方式,用作品传遍世界的角落。

疾病是人类如影随形的朋友和敌人,壁画里的神话故事,或者是人间幻象,无时无刻传递着时光凛冽,若白驹过隙的世界里,也许岁月慌乱,你我还可以绵绵相守互望。

很多人,都将从我们的生活里退场,无论留没留意,愿不愿意。

然而,在这里,你并不孤单,神的慈爱就在墙上,明明白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今时今日的世界,不知道有没有希望能感受到来自几个世纪前远方的慈爱,温暖到被疫病困扰的我们。

有生皆苦,一点点甜头足以。

 6 ) 《局部》第三季开播发布会笔记版

给《局部》铁粉整理。同时,感谢丹青老师。

第三季发布会全程视频

会场大背景上映着第三季的总标题:伟大的工匠——意大利文艺复兴湿壁画。

1、主持人史航致开场词

2、看理想创始人刘瑞琳女士作发言

刘瑞琳:“看理想”这个名字是陈丹青取的,意思是“看得见的理想国”。

刘瑞琳2015年3月26日新片发布会上的“狂言”:我们要用做出版的态度做视频;我们不仅是来做视频的,我们还是来改变视频的。

刘瑞琳:观众只愿免费看视频、听音频是难以猝变的时代病。

刘瑞琳:《局部》前两季点播量1.1亿,豆瓣评分9.5。

刘瑞琳:《局部》是看理想系列中最精良也最值得深思的节目。这是看理想得到的最高奖赏。

刘瑞琳一句带过节目录制过程中的准备、沟通、协调、拍摄、奔波种种辛苦。

刘瑞琳提及陈丹青的话:欧洲最好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

(我的感受:《局部》拍湿壁画,陈丹青讲湿壁画,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刘瑞琳:这是陈丹青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刘瑞琳:与BBC纪录片相比,《局部》的画面、音乐、素材、剪辑更细腻丰富多变,信息量更大,更具现代感。

刘瑞琳:《局部》的节目效应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还在积累势能。接下来还会有与《局部》相关的主题旅行、节目众筹。

刘瑞琳:以后回顾互联网观看史,《局部》这样的节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3、优酷文化内容中心总监王晓楠作发言

有关局部的一组数据:

《局部》第二季是优酷平台有史以来唯一一部播出半年后访问量依然上升40%的视频节目,这说明观众会反复观看。(我认为还说明:《局部》的首批观众并不多,但依靠口口相传,它有长力,这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数据,足见《局部》的质量。)

与上一个数据相关的数据,《局部》的访问来源中,通过搜索进行访问的方式排名第一。(我的理解是:《局部》的点击量依靠的不是推荐位,而是口碑和回头客。)

站内推广位上的资源,《局部》被搜索的占比是第二个资源的三倍。

局部受众年轻而均衡,18——24岁、25——29岁、30——34岁的观看人群均占20%。

出现在《局部》页面的弹幕中,词频第一的短语是“老师”,第三是“感谢”,第十八或第二十位是“第三季”。

史航讲了一段非常有文采的话形容《局部》节目和陈丹青,然后请陈丹青上台讲话,陈丹青走到台边说“不扯了,就看吧。”史航向他确认“那就直接放了?”陈丹青根本没听,扭头冲台下说了句“谢谢大家来”,就下去了。

4、播放《局部》第三季第一集

5、史航邀请陈丹青和《局部》主创上台分享

陈丹青特别要求《局部》团队全体在场成员一起上台分享。他说:“凳子不够,我们一共七个人。”其实在之前两季的发布会上,他就屡次强调过团队的功劳,甚至多次说《局部》是导演谢梦茜的作品,他只是个演员。

团队成员上场后,陈丹青和有一阵子没见过的他们先行拥抱过,发现有位叫“小杜”的成员不在,连声向谢梦茜问他在哪儿。

谢梦茜介绍团队成员,录音师李硕,摄影指导老胡(胡朝京),制片小庄(庄兴源),航拍摄影王玥,摄影师小杜(杜元闯,不在场)

丹青老师见到自己的团队成员,这才终于打开话匣子,不断说团队趣事,讲俏皮话。

他说:“我们七个人,就像马克思讲的那样,在欧洲大地上,有一群幽灵,在意大利大街小巷上,就想找个没地儿的人(口误,应为“没人的地”,丹青老师近来口误渐多了,哎!应该和年纪有关。丹青老师五十岁时都还宛如三十许的健壮青年,近几年才明显开始老了下来,从他面上的皮肤和肌肉,以及他的声音与呼吸可以觉察到,好在他依旧神旺气足),我们可以拍,声音比较好控制。”

史航本意是让《局部》团队每个人说两句,打个招呼,然后进行嘉宾对话环节,陈丹青执意将团队成员留在了场上:“我要他们一直陪着我,我一个人没话说。嘉宾下一轮。”

陈丹青有自己独特的控场节奏,有自己特有的独断。这看似是个性,其实是对付出努力的团队成员的尊重,也是向观众强调,《局部》不只是一个人的作品。

史航张罗来六把椅子,踌躇于自己还得有把椅子。陈丹青故意发噱:“让史航站着!”

众人坐定,陈丹青一如往常,对到场的人先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看过这个节目(这本书)?举一下手。”

这是陈丹青在木心分享会和《局部》分享会上通常先说的一句话,说明他很在乎大家是不是这个节目(这本书)真正的观众(读者),在乎受众的观感,在乎他所面对的对象的真实性。

接着陈丹青大声鼓动团队成员讲话:“说!都讲话!”

导演谢梦茜分享拍摄结束后的花絮:每次节目录完陈丹青都要催同事下梯子,让自己上去,用自己的手机拍壁画,仿佛录这么久就为了最后那五分钟自我陶醉的拍摄时间。

(谢梦茜讲完,史航坐在一边又开始控场,陈丹青回头故作冷面:“你什么时候又坐下了?你又不是我们团队的。”)

录音师李硕分享了饮食细节:陈老师对吃的要求特别简单,只要有海鲜饭就行。意大利特别多好吃的,他饿了只要吃海鲜饭和小庄庄做的面。

摄影指导老胡分享了有关服装的“麻烦事”。这个陈丹青在拍摄期间的Vlog中说到过,他自己精心准备的两套用来拍摄的新衣服,被坚决地否决了,说是和摩尔纹(数码照相机或者扫描仪等设备上的感光元件出现的高频干扰,会使图片出现彩色的高频率条纹)有关。

制片小庄分享了安全问题。说高速上车出了问题,陈丹青也跟着在马路上跑的事,以及他们在罗马古道的土路上骑自行车拍摄的事。

(陈丹青补充说团队的辛苦。说他自己总被分配住单间,团队成员的住宿却很艰苦,在佛罗伦萨时他们住在圣马可教堂修道院僧侣的宿舍。天没亮起来拍外景,陈丹青有时也要配合,说自己起来眼泡是肿的,可他知道团队其他成员已经忙了很久了,他们从早上五六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饮食方面又吃得非常差,拿个东西随便咬咬就了事。陈丹青拿手机拍了一段拍摄结束后,已经是深夜,大家吃东西果腹的花絮,他坚持要谢梦茜将这一段花絮放在第六集片尾,让观众看看拍摄是怎么回事。)

摄影王玥分享拍摄细节。说陈丹青对艺术品的热爱,说拍摄时陈丹青每到一个场景都会提醒,把自己搁在画面的一小角就行了,要多拍画。另外分享了一下无人机拍摄的细节。

陈丹青说自己的团队太朴实,都只是说“陈老师怎样”,他又补充了一段:杨亮是幕后总领导,人事安排都是他,感谢将谢梦茜分给他的团队。

陈丹青说他那时还只知道谢梦茜是杭州人,1987年生(史航在旁边插话:“这个可以不说的!”)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回来,拍了两三年纪录片,得了很多奖。但她没有美术拍摄经验,一开始做了四天动画,陈丹青让她全删掉。但是到第二季,谢梦茜已经熟门熟路,资料自找。到第三季她几乎变成专家,陈丹青每写完文案就给谢梦茜看,她当下分出哪些要露脸,哪些只需要念,同时疯狂找资料。陈丹青说,当然谢梦茜的厉害绝不仅如此,他已经不敢想象和另外一个导演合作会是什么样,每次片子剪完,他觉得他是在看梦茜的作品,而他只是一个拙劣的演员。

陈丹青让谢梦茜多讲,谢梦茜只简单说了几句:过去六个月做后期,和陈丹青全程都有交流。很多画面比如第二季片头是陈丹青的想法,她只是将他的想象力付诸实现。

陈丹青又讲述了自己决定拍湿壁画的背景:

2017年秋,他受邀请在佛罗伦萨待了三个月,在周边的小城看到了那些湿壁画,发愿要拍。

2018夏秋开始写文案,15到20天一篇,反复修改。

又过了八个月,开拍,用了近五十天的时间拍摄。

能够成功拍摄,最应感谢的人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会副主席、教授Franz,一非常好玩的老头,70多岁,他的秘书曹一剑,一个来自浙江的出国留学生。他们帮忙联络当地政府同意拍摄计划,意大利官僚体系很拖沓,反应很慢,同一件事需要反复做功,见官又难。同意拍摄计划之后,两人开车去一家家教堂落实,临开拍前,他们又跑了一次。拍摄过程中,他们又全程跟组跑了一遍。

中间有很多挫折,其中有一个始终没能克服。罗马一教堂最终没得到进去拍摄的允许,只好在墙外面讲,配画册中的图像。

陈丹青又说,Franz和曹一剑两周前来中国文化交流,看了前两集样片。老头子看到一半说我要哭了,回去要说服意大利广播电台买下来,找一个和陈丹青声音很像的人配上意大利语解说。陈丹青不太相信这事能成。Franz说意大利人会好奇各种有关意大利的议论。Franz正在国内联系。

陈丹青隔着屏幕朝外大声用英语说:感谢你们,我们爱你!

6、网友问答环节

网友:壁画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局部》如何做到近距离赏析?

陈丹青:什么叫亵玩,Ta还要艹壁画吗?(回放中已被删除)摸是可以的。

史航:并不需要特别的许可?

陈丹青:非常严格的,主教不让你进就不让你进,有一家教堂,主教是个苏格兰人,动用了梵蒂冈领导和罗马市长的关系,经过十几轮交涉,也没用,因为主教的独立性是被尊重的。

网友:米开朗基罗的湿壁画据说是特制的,你觉得这是他的严苛性格还是艺术自觉导致?

陈丹青:读书读傻了的问题。我什么都不知道。

网友:您觉得湿壁画是绘画的集大成者吗?

陈丹青:又是读书读傻了。集大成又怎么样?不集大成又怎样?今天全世界已经几乎没有湿壁画了。只有一小撮人还在弄湿壁画,作为一个保留的画种。

史航:这些问题都是打个样,一会观众就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省略的。

陈丹青:读书太多的人不要问我问题。我65岁才读文艺复兴专著,66岁开始拍。

网友:陈老师身上独特的气场和犀利的目光是如何养成的?

陈丹青:因为我当过八年知青。

史航:那就别想了,这个很难实现了。

陈丹青:可以啊,现在已经号召大家到农村去了嘛。(感觉陈丹青在冷着脸逗闷子,史航颇感无奈。)

网友:会讲雕塑、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吗?

陈丹青:第十二集讲了一点点雕塑。因为一百集也讲不完湿壁画,我根本没有空间去讲雕塑,而且雕塑我不懂。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我都得现学。

7、嘉宾环节

演艺嘉宾:黄轩、焦俊艳

史航让陈丹青坐到中间的位子,陈丹青执意坐在边上没动,慢慢喝了口矿泉水。

谈丹青印象

黄轩:颠覆了预期,以为很严厉,其实很友好。

史航:他有画家特有的审视的眼神。

焦俊艳:看过《局部》第一季,特别喜欢他飙脏话,第一季他说到一个“憨”字,也是我见到他本人的感受,觉得他憨态可掬,有一种艺术家的执着和专注。

谈观看感受

黄轩:眼界被打开,想再去佛罗伦萨看看这些画。

史航:“文艺三杰”的叫法是将艺术史脱水了。只在乎一流不在乎二流就只能三流。

陈丹青:我这里(节目中)出现的全部是一流!一些无名画家是超一流的。美术教育有一批固定名单,但是名单之外还有人(第三季片头“还有我,还有我!”)。一百年前留洋的画家带来一部简化的美术史,木心都不知道其他人,这就是我跟他生气的原因。(这是《局部》第三季的文化价值,陈丹青在还原艺术史的本来面貌。)

焦俊艳:丹青老师台词不错。

陈丹青:每一段台词我要讲七遍以上。从此我觉得演员太可怜了。

谈后续期待

史航:你们希望《局部》拍什么?

黄轩:中国古代书画。

陈丹青:学问太深,不敢讲。书画只是一部分,此外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好东西,蛮委屈的。高难度,没有信心,又得阅读。但我(画)看得多,越看得多越不敢讲。讲湿壁画是它们告诉我说,你讲我呀!

陈丹青:我简单介绍一下这十二集,第一集是给出一个十五世纪的概念,第二集是讲什么叫湿壁画。湿壁画被严重忽略,不易见到,数量很大,地位很高。美术馆所见其实是十六世纪以后的绘画,最伟大的画其实是13世纪——15世纪的(宗教)画。第三集开始讲具体画家,每集一两个。

焦俊艳:丹青老师讲什么我都爱看。

行业嘉宾:林瀚、晚晚(雷宛萤)夫妇(木木美术馆两位创始人)

美术馆简介

陈丹青:木木美术馆是过去两年最受关注的美术馆。有798和隆福寺两个馆。他们居然把大卫·霍克尼和欧洲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拿过来了,通常在欧美都不可能的。可见他们的财力、野心和对公众的慷慨,我砸这件事情,就让你们开眼。而且他们这么年轻,我非常惊讶。

创建初衷

林瀚:想在国内做一个和全球同步的美术馆。今年和明年我们的展览计划不逊于全球任何一个最好的美术馆。

晚晚:探索新的可能性。

林瀚:木木美术馆最大价值是给公众建立了渠道。

艺术与宗教

史航:丹青说到教堂就是古代的媒体。

林瀚:科技无法解决的事情,比如死亡,交给宗教或艺术。

陈丹青(别人在长篇大论,他似乎在一旁放空):我不懂宗教,但是我热爱宗教艺术,我觉得全世界到今天最好的艺术是宗教艺术。为什么?长篇大论,还要拍十二集。

希望中国出现什么样的美术馆

陈丹青:二十年前我回国定居,当时中国不太有美术馆,我呼吁城市的名片是美术馆。2004国家文物局开美术馆会议叫了我,一去一看全是单位里的人,我问叫我干嘛?他们说因为你对我们有意见啊。我没想到2008奥运后,就像变戏法一样,几千座美术馆出现。但是我们美术馆没有东西,都要靠借展。中国古代的好东西全部封锁在老博物馆,不让你看的。中国流落在国外的东西也很难借全。我希望能看到有文脉的中外美术史的固定收藏,但是几乎不可能,一百年后也不可能,除非发动战争。现在木木在做这些事,一个局部一个局部请过来。

克孜尔壁画

史航:之前在木木美术馆有一个克孜尔壁画的展览,是吧?

林瀚:木木美术馆是中国唯一一个收藏克孜尔原作的美术馆。克孜尔是中国四大石窟之首,比敦煌还早近三百年,敦煌吸收了克孜尔的师徒文化。但克孜尔壁画散落在全球的博物馆,中国只有残壁。我们把它买回来,还资助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它。克孜尔壁画的命运比意大利湿壁画惨多了。希望陈老师快去拯救一下。

陈丹青:我什么都做不到,只是在这一季我有好几集都拿敦煌壁画做一个对比观看。

林瀚:克孜尔壁画出现在三世纪。

陈丹青:中国的湿壁画比意大利湿壁画早了将近一千年,希腊罗马比中国又早了七百年。

林瀚:希望陈老师去克孜尔拍。

陈丹青:我问过这个事,敦煌还是故宫里面的人,说不可能让拍。

林瀚:很希望陈老师会拍。这些事都是很难的。有个朋友鼓励我,说在中国做所有事情,就是三个字,在路上。

压轴嘉宾蒋方舟

蒋方舟:在台下看丹青老师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在台下看到他渐渐像个漏了气的充气娃娃。他是做事的时候很开心,宣传的时候百般不乐意的人。我是在丹青老师的U盘里看的《局部三》,他像小孩展示新玩具一样,激动得把U盘往充电口插,一边插一边说怎么插不进去啊?我看了前三集,最喜欢第二集,因为有很多主观判断。我看《局部三》的时候想,丹青老师一直说自己在伺候观众,其实他对此一无所知。现在的观众被惯坏,观众不懂就说装逼。

陈丹青:我是在装逼,我他妈从小装到现在,装成了已经。

蒋方舟:丹青老师是个矛盾的人,一方面表现得谦虚和无知,一方面说自己在装逼。我看《局部》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任性的老好人。老好人是他伺候的这一面,任性就是其实他没有那么在乎观众的感受。

陈丹青:对!没有观众这件事情,我根本不管的。

蒋方舟:他问了我的建议,但我觉得他并不会真的在乎我的意见。任性的老好人就是一个赤诚的人,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呈现给别人。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有一个故事,讲如何保存萤火虫的光。小说主角将甘蔗筒凿空,用那么一点糖汁养一点萤火虫,萤火虫的光闪耀了几百年。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说,当一个时代将无意义和荒谬的东西视作正常时,文明就衰落了,此时成就的是讽刺家。但我觉得,当一个时代都是讽刺家,都是刻薄和否定一切的人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人想要逃离、想要避难呢?而陈老师的《局部》就是甘蔗筒和避难所,让越来越多的萤火虫可以挤进来。

陈丹青:文学家就是不一样。谢谢!我知道我是个任性的老好人。

8、观众提问

观众:《局部》的英文名为什么是《Local Perspective(一隅之见)》?

谢梦茜:梁文道取的。

观众:如何看仿制品?

陈丹青:古代没有摄像机和录像机,所以仿制。没事的,只要不是现在仿制的就好。

观众:《局部》有相关书单吗?

陈丹青:为了做第三季,看了八九本,发现有趣的就划下来,不是很多。但是说实话,我连书名都忘了。不要把我当读书人。我的节目是娱乐节目,不是知识节目。我很讨厌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知识不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趣。我做这个节目真的想娱乐大家。

观众:具备一定技术后怎么决定下一步画什么?

陈丹青:不知道,一点都不知道。我跟你一样,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画什么。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个业余画家,现在差不多做成了。别担心。

观众:希望观众通过节目收获什么?期待什么反馈?

陈丹青:有期待,但超出预料的是,找到我的观众非常杂,有80多岁的老太太,有40多岁的警察,有30多岁的国家干部,有7岁的小孩儿。我喜欢看到意料之外的观众,而且我不希望他们是画画的。

观众:那您希望观众对你的节目是什么评价呢?

陈丹青:我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们,今天是个机会,你来告诉我啊。

观众:我是个读书不够的人……

陈丹青:我是给文盲讲的,我希望你是个文盲。

观众:我是希望能给我们这种不专业的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对接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和时代……

陈丹青:谢谢!观众里十个有九个的反馈我都不喜欢,说什么我不是专业的。但是接下来的话我就开始喜欢了,说我喜欢,看了好几遍。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话去掉。我们是个人就可以看画。谁规定过你没有学过音乐就不能进音乐厅?美术馆挂了牌子说你不学画就不能进美术馆吗?所有人能不能戒掉这句话?我最怕听到这句话。我听到说我不是专业的,我他妈就想打他。这说明我的节目非常失败!

观众:进入美术馆应该看一幅画还是看更多画?

陈丹青:随你便。

观众:画了画之后,应该自己收藏起来还是送给朋友?

陈丹青:随便你。

观众:最喜欢《俄罗斯的约翰》。第三季首集色彩明亮,空镜中的城市很有趣。

陈丹青:谢谢,这就是我期待的(观众回馈)。

观众:第三季第一集,有一幅画中婴儿被刺,印象很深。我发现刚才展示的所有画中都有人,我对他们的表情感兴趣。有没有专讲人物表情的单集?

陈丹青:有一些。

观众:《局部》第二季我印象最深的是您那句话“我没有上过高中,没有上过大学”。我是重点高中生,985毕业生,美国交换生,英国留学生,海归后在北京顺利996,我就觉得自己变傻了。后来又看了《退步集》,观点并不高深,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你有观点。您没读过书,您有观点。我上过这么多学,我没有思考和观点,就像一个傻子。看了《局部》第二季后有点觉醒了,不想当傻子了。我想加点憨气,甚至是灵气,您觉得我可以做些什么?您这些思考和观点来源于什么?

陈丹青(抑住笑):我二十来岁也非常傻,也不会说话,班上发言讲两分钟就不知道讲什么了。没上过初中高中大学都是真的,但我上过中央美院研究生班。2000年在清华教书时填履历表,我的学历填到初中为止,要填证明你上过学的老师,我填的是“毛主席”(这句话被删)。上山下乡时我们高兴坏了,不用上学了。

观众:感谢!陈老师第一季说《局部》是给三四线青年看的,我就是这样的青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局部》让人安静,看着看着就不焦虑了。

陈丹青:我听到的对《局部》的最高赞美,让我愿意做下去的,是很多人说看了《局部》会安静下来。巴斯卡还是蒙田说“人类最大的悲剧是回到家里还安静不下来。”如果你真是这样,我受宠若惊。

观众:最喜欢《易县的罗汉》、《绘画与时间》。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也许就是这个让我安静下来。

(这位观众的分享显然是触动了陈老师的内心,于是有了下面这段话。)

陈丹青:我告诉大家一个我内心的愿望。我16岁插队,25岁回北京上学。我的少年时代和一部分青年时代是在边远的小山沟里面的。那时什么媒介都没有,我知道现在边远地区每个人至少有个手机,有手机就可以上网,我只要想到今天有一个像我当初一样的少年,非常喜欢艺术,但又走不出去,还要打工谋生,但是一天累下来,能在手机上看个15分钟——这个傻逼讲艺术,我就值得做。我真的是为他们做的,我不太想到大城市的人,尤其不想到艺术学院的人。

观众:我就是陈老师口中的艺术学院的学生,正在打工谋生。看了第三季第一集非常感动。很多离开学校还想继续画画的人,没有机会出去看原作(情绪激动)。

陈丹青:我告诉你一个例子。一个东北女孩儿多年前发画给我看,我觉得有感觉,像梵高早期的东西。我跟她一直有联系。后来她打工,结婚生子。后来我做了《局部》。她突然问我,到荷兰要多少钱?我说吃得省一点,吃得差一点,包括飞机票,一来一去,两万可以。她攒了两万,忽然一下都被骗走了。我说有志者事竟成,你再重新开始。大半年后她又挣到那笔钱,但被荷兰签证官拒绝。她要去看的就是那张梵高站在海边的画,年轻人会有这种念头(执念),我让她指着荷兰签证官鼻子痛骂,我看得起你们国家的梵高,我就是去看这张画,你以为我移民!她说我不敢。我就请尤勇帮忙,给了这个女孩签证,她去了,看到了那张画。但我知道,一旦她去了那儿,她看到的会是整个欧洲的眼界。所以她回来以后,奋勇打工,去年她又去了意大利,把我走过的地方又去了一遍。今年她可能又要出国了。有志者事竟成,你们活在一个可以出国的年代。我年轻时想都不敢想这件事情。

观众:谢谢陈老师。请问接下来《局部》会讲得更深还是更浅?

陈丹青:我没有明白你的意思。

观众:我是观众里年纪比较大的。我特别敬重您,您是我们能见到的一位艺术家。我看《局部》,别人平静下来,我是激动起来。我最喜欢的三集是讲:蒋兆和的《流民图》、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还有讲希腊雕塑的那一集。感谢您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艺术窗口。

史航:你们在看《局部》的时候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绪(发出来),也许有一天陈老师也会看一看弹幕。

陈丹青:我很喜欢看弹幕,第二季开始学会看弹幕。

史航:我想到一件小事。去年日本一个出租公司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租车是为了在车里待着,不是为了去任何地方。《局部》可能就是这辆小车,锁好车门后没有人来敲窗。提醒大家,1月8日节目上线。请嘉宾和《局部》团队上台合影,还有那个没上台的蒋方舟!

9、嘉宾合影

豆列:局部笔记

 短评

陈丹青是真的爱那些画,真与假,终究能被看得出来,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响。很多时候,他就用美术史一般的语言,一次次地呼喊“看,这么美的画”,那些久远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再得,就是因为纯净。

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没有心的人,只会在伟大乐章和作品面前流下眼泪,使它们传承下去,不至于流失,是我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

11分钟前
  • 力荐

反正是 成功勾引了我返回十五世纪

13分钟前
  • 尧尧
  • 力荐

赞美。湿壁画的高古、天真、元气,都可以用第二季的“偏离规范”来理解,其一是技术突破,即“一种手法刚被发现时的欣喜”,水性快干(达芬奇搞失败的干壁最后晚餐)、透视法(乌切洛乐不思蜀的广角洪水)、写实人物(曼特尼亚、基兰达约的表情)、风景(弗朗切斯卡的倒影和建筑),陈丹青崇“古”,崇的其实是探索中的新,不拘一格(横比北宋,纵接现代艺术),这种命题作文中涌现的个人风格,奠定文艺复兴从工匠到大师的转折。其二是偏离美术史的陈见。贡布里希有个观点,文艺复兴不是受古希腊罗马启发,而是一代人为了标新立异去古典中挖掘,其实这个节目也有点这意思,最后拾遗于“无名”,是要返回“前”艺术的真,那种在一切资源限制之下的真心,那是fantasy的黄金时代,陈丹青放了一句奥妙的话:毕加索知道那灿烂的时期不属于他。

15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讲法常规,视觉上很美。

1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15岁;第一次去意大利,我36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我65岁了。------陈丹青(这娓娓道来的语调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2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索性直接成了旁白了,还没有第一二季自然。陈丹青先生真地老了。

29分钟前
  • Late
  • 推荐

有幸

31分钟前
  • Dlee
  • 力荐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

33分钟前
  • 力荐

第一集所用到的古典音乐有:巴赫《赋格的艺术》第一首 BWV1080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 “落泪之日”(Lacrimosa),KV626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第一首第四乐章 HWV351

35分钟前
  • 🌍Amani🐒
  • 力荐

应该编进教育大纲,通过艺术史的眼,看历史和培养审美

37分钟前
  • King
  • 力荐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学究式的教条,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观看,陈丹青的艺术家身份以绝对自我、绝对主观的介入,是一种可感、可思、可供玩味的视角。陈丹青帮我们重新找回了艺术欣赏的本心。

41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这一季真的是各种意义上各种棒,我怎么才看啊?????感觉是最全面的国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解读纪录片了。拍的也美,视效也超级棒,都给我看!

42分钟前
  • glow
  • 力荐

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绘画,甚至连审美都不算好,可我痴迷一样的喜欢听陈丹青说话。

47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强烈要求这个系列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51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好像没有前两季好看

56分钟前
  • 舒小简
  • 推荐

陈丹青是我永远的老师。

58分钟前
  • ┎ʃΘþャ虍ᵧ〓⿻
  • 力荐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1小时前
  • 烤芬
  • 力荐

这哪是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一件艺术品!干货满满,受益匪浅。要是去年能有这一季就好了,一定能对我去年的佛罗伦萨之行起到重大作用。

1小时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陈丹青眼里永远有光

1小时前
  • 茉豆茉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