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恐怖片美国2005

主演:内详

导演:David Lee Fisher

播放地址

 剧照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1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2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3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4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5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6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13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14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15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16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17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18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19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07

详细剧情

  05年版的卡里加利

 长篇影评

 1 ) 一场奇幻波诡的盛典——浅析《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影片讲述了神秘的卡里加利博士及其催眠术和小镇上谋杀案的牵扯和联系。故事层层推进,转折巧妙回环,直至最后真相大白、尘埃落定,在1920年极具开创性。而卡里加里博士的形象,更是被萨杜尔认为“乃是电影所独创的第一个悲剧的典型”。这部片子,无论在摄影、剧本、人物、美术方面都十分具有可读性,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这部令后世反复玩味的传世之作。

1、 充满美学的布景

1920年在柏林首映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被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创者,并且也始终被认为是其最贴切的注解。

得益于三位狂飙派画家制作的布景和道具、怪诞的服装和化妆,在90分钟的放映时间里,影片呈现了一个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种打破常规的制作手段对观众的冲击,从该片1921年在洛杉矶公映时对该片示威抗议的人群规模中便可略知一二——当时光是电影院外的示威人群就已经有2000人之多。

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作为启蒙运动的延长与继续,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飙突进中得到提高与加强,正如其名,狂飙派主张摆脱理性的枷锁,其中蕴含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动力,更重视主观的感情色彩。这种狂飙派所崇尚的风格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参差不齐的树木只有树枝而没有树叶,乌鸦盘旋,仿佛一首阴郁恐怖的孤寂歌谣;整个小镇充斥着浓郁的哥特式风格,尖顶的房屋、歪歪斜斜的排列,压迫感裹挟着恐怖感危机四伏;又比如不规则形状的房门,三角形(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精神病院的大门)、弧形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图形,透出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仿佛在精神世界的梦魇和现实世界的迷惘中失去方向;画面中所涉及到的室内空间都由不规则形状构成,狭窄、拥挤,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压抑、不快的感觉,与此同时出现的怪诞家具,例如弗朗西斯家中出现的仅有高耸椅背并无坐垫的椅子、政府官员办公所坐的椅腿高度是正常椅子2-3倍的椅子,都增强了阴郁诡异之感。

男主弗朗西斯的好友在睡梦中受到谋杀的片段,堪称为影史上永远不落的经典。凌厉的三角形门窗将最尖锐的一头对向熟睡中的男人,暗示危机四伏,使观者在屏幕外随之屏住呼吸等待紧接之而来的危险,又铺垫了男人的死法——被尖锐匕首刺穿。这一片段并没有将凶手的样貌、动作及手法完全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而是巧妙的运用了光影——渐近越来越大的杀手背影暗指恐怖在不自觉之中悄然而至,黑影从小到大直至完全将男人拉入黑夜暗指男人逐渐被死亡裹挟。这一片段的运用在我看来和《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声与影相对于实物来说大大减轻了具象性,而正是这种不具象留给了观众充足的想象空间,延展了镜头语言的界限,达到一种细思极恐、回味悠长的意蕴。

2、 充斥着隐喻的光与影

如果把《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组成细化,那么光影一定在全影片的构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现主义影片中, 加之时代所限,除了能够使观众略微清晰的区分影片中的白天和黑夜,灯光更为本质、强烈的作用则是制造了无数的阴影。这些明暗反差强烈的阴影在人物的脸上呈现出大片眼影和颧骨阴影;在楼梯拐角、街道、房间角落、建筑物的层叠上起到了构图的线条作用,阴影本身象征幽暗、恐怖、未知,同片子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契合且放大了戏剧视觉效果,阴影本身已经不再是镜头构图主体的附着物,而是单独存在,本身即可单独传达氛围和隐喻。导演似乎也已经把阴影作为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墨重彩的在片中加以运用,这种明暗关系的夸张表现,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情绪性以及“表现性”。在电影中使得传统的摄影、灯光、布景以及场面调度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风格。

三、对称美学原理基础的彻底颠覆

表现主义电影另外一大特色即是用倾斜替代水平,全片中甚少能找到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对称构图。我认为,正是因为倾斜、扭曲线条的错列分布,在视觉空间上增加了纵深感和透视感,那些远景中突兀嶙峋的哥特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风格的线条产生的透视,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门德尔松风格的建筑造型使画面充斥了波诡云谲的梦魇般的氛围。

以《布达佩斯大饭店》为例,对称性的构图所传递出的情感多为和谐的、真实的、客观的。对称的美感根植在人们的本性里,更易被接纳,使观看者产生慰藉、悦纳与安全。而《卡》则彻底打破这一美学基本原则。卡里加里是一个神秘的、恐怖的、充满极端主义色彩的人物。他怪诞的行事风格以及对谋杀案的死亡寓言使他成为隐藏在黑暗中的“魔鬼”代表。而弗朗西斯脑海里的对整个故事的谱写,也因为对他精神分裂的揭示而变成一个疯狂、奇异的幻想世界。

故事的开头,弗朗西斯和朋友的讲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后续的故事是作为第一视角而展开的,是以男主人公弗朗西斯的视角和主观意识为基,这也决定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中事物不可能是平和的、安宁的,而势必充满了撕裂、诡异和扭曲。《卡》第一次实现了主观视角的创新, 从青年弗兰西斯视角出发, 从当下延伸到过去,来讲述整个诡异事件的始末。镜头是观察者的视角,即观众的眼睛。观察者用眼睛看到的的一切,包含观察者的意愿,统一在镜头中,使戏剧效果更为写实。观众在不自觉中已经成为了故事的参与者,感受着弗朗西斯的观点、追随着弗朗西斯的探寻。从观众心理角度来说, 更能激发观众对美的直接感受, 针对电影美学十分具有开创性。在诡异故事的重叠回环中,观众已经不自觉的深陷其中,所以在影片最后进行的视角的跳脱和情节的反转则显得尤为巧妙——观众已经不可能以第三者的视角冷眼旁观而取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沾沾自喜了。

四、独创性的妆造,不由分说的魅力

扎实的剧本、焕然一新的主题元素以及演员舞台剧般但又不过多夸张、矫揉造作的演技都是《卡》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让这一切登峰造极的还是人物的服饰和化妆——比如卡里加利博士身上中世纪、充满神秘色彩的黑袍、斑驳的头发加上猥琐的黑框眼镜、精心打理的富有表现力的发型;被催眠者凯撒的芭蕾舞装束般的黑色连衣裙、空洞且苍白的脸部造型、流露出无力感的直垂发型(后世蒂姆·伯顿的片子《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以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夸张的眼妆描绘衬托出一张鬼魅、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梦游者“身份;以及珍妮苍白无力的面色、充斥着死亡色彩的毫无生气活力的洁白婚纱、以及带有宗教主义的镶满珠宝的头纱暗喻着这位“幻想中的新娘”的纯洁性、幻想性和无法拥有性。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妆效和造型上的夸张和怪诞并非在电影中以通用的堆积和累加式的运用,除主要角色外,其余演员的妆造均是正常的、舒缓的,符合时代背景。这种对化妆技巧和妆造的理智运用在不会对观众造成疲累和难以接受的条件下,同时也反映了影片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并非是完全癫狂的、不可控的。对世界完全的夸张化反而会使观众在初认知时产生排斥心理和抵抗心理,将它认知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的“有病的”精神世界的表达,而理智的对夸张元素的运用不但会合理放大主要人物的性格色彩,还会增加故事的神秘度以及可看性,将之描绘为充满奇异色彩的、五光十色的视觉盛宴。

既不对精神世界完全夸大,也不对现实世界以沉重照搬,《卡》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这种恰到好处的巧妙值得后世去学习、去品味。

愉悦又震撼,癫狂且疯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开创了它在影史上无可比拟的艺术格局。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在到外在,“我和她的经历,比你这辈子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要奇怪”这幅波诡云谲的奇异世界画卷缓缓展开。

-部分名词解释即原理运用参考自百度百科及豆瓣

 2 )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里的秘密

 “世上存在幽灵,他们就在我们周围。”影片第一句话便是两个男子的交谈,由其中一位引出自述,将聚焦点转移到他的小镇,接二连三的案件扑朔迷离,好友阿兰被杀使他决定查出真相,最后揭开卡里加利博士的真面。

叙事中,两起谋杀案的真凶与疑似的嫌疑犯交错展开,加剧故事的迷离性。卡里加利博士精神病院院长的身份以及原来一切都是在研究梦游者的精神世界,似乎是一切迷雾的真相。但最后“我明白了他的妄想症。他以为我是那个神秘的卡里加利。现在我知道怎么医疗他了。”这句话似乎又指一切都是自述者的“妄想”。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也为后人开了先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梦游者”、“妄想者”,此电影又像是预言,历经一战的德国社会经济萧条,人们的精神情绪尚未恢复,迷离的德国民众也确实未逃脱被希特勒蛊惑的命运。“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的方式也为我们的精神世界能够游走在虚实之间提供难得的叙事载体。

主人公到底是从头到尾都患精神病的妄想者,还是调查事件最后“被疯”的侦探性人物呢?开放的结局并未明确。影片开始,女主人公就出现了,其瞪大眼睛直勾天空的面部表情,以及主人公盯着她,指其为未婚妻的兴奋情绪也与结局“妄想”相呼应——主人公就是一名简单的精神病患者。博士最后的眼神及话语,又意指主人公确实经历一番波折,和阿兰看戏——好友被杀——揭示真相,在一系列事件中,他首先将怀疑指向博士,即便后来证据不足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和好友喜欢上同一人时,“让她选择,无论怎样咱们还是好朋友”,这都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执着坚定、宽容豁达。

影片的艺术手法很明显代表了表现主义。场景极其抽象,墙上的图案及文字象征意味强,通过奇异的美术图案及“写意”的文字设计来放大人们扭曲的心理世界;布景夸张,尤其是行政办公室里极高的凳子,似乎对官员“高高在上”的形象意有所指;人物造型里,凡是精神不正常的角色都带有“烟熏妆”似的眼影和苍白的面庞来表现内心的恐惧,最后的博士摘下眼镜却一改“病态妆容”,通过正常的神色力求说明妄想与真实。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的精神延展也让人意味深刻。影片的绝大多数角色最后都存在于精神病院,是否是对病态社会及迷茫人性的影射?坚持自己想法的最终被诊为“妄想”,那么是否独树一帜之人通常不被社会所包容?影片第一句的“幽灵”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它就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并且我们都在与之不断地抗争,勇敢地抗争也是活下去的不竭动力。

通过这些多角度的窥探,我想这应该就是《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里的秘密。

 3 ) 【真实历史】其实最早在第一版剧情中,没有开头和结尾

在最早的时候,导演并没有添加开头和结尾 也就是本没有年轻人弗朗西斯和老头对话,以及最后的大反转 在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里也说到了,其实原本弗朗西斯讲的故事就是完整剧情 原故事将精神病院长当成权威,暗示权威是疯子,是真正的隐藏的杀人犯。但后来由于政治需要,导演威恩按照另外一个导演弗里茨朗格(弗里茨·朗)的提出的建议,加上了序幕和结尾,也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禁闭岛】式的大反转——真正的疯子是讲故事的人自己。 上映之后,政府和精神病院等权威机构对结局很满意,引来了主流价值观的认可,但实际上这个大反转的修改,是对权力阶层和政治的妥协。

 4 ) 摘自《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电影、形式与文化》

1、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世界恐怖电影的鼻祖。
2、将个体的压抑情感状态延伸到了环境中。实现这种效果所需的控制力之大,使得构图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不可能是偶然或实景拍摄的产物,而是要在实际绘制出来的扭曲建筑和屈折无尽、通向街灯影绰深处的险恶街道的布景内完成拍摄,给观众造成一种绝望的、悲惨的、无出路的感受。
3、克拉考尔把卡里加里博士这一象征“国家权威”的人物的出现,视为对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建立起的纳粹暴力统治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寓意性的预示。
4、影片是电影美工史上的一次重大创举。以前布景在影片中只是故事发生环境的一种替代物、背景或景框而已。而这部影片却为死的布景赋予了生命,有意识地使布景成为这部电影首要的表达手段。导演维纳的作用较之美工师相比,是第二位的,而摄影师亦同样处于一种被动无为的地位,影片中的摄影机都是固定机位。

 5 ) 从树到棺,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我爱这一切全都发生过
  我爱这一切从来都没有发生
  我爱那些荒唐的现实没有发生
  我爱那些可恶的现实没有发生
  我爱那些荒唐的预言没有发生
  我爱那些可恶的预言没有发生
  我爱一次大战没有发生
  我爱二次大战没有发生
  我爱三次大战没有发生
  我爱十次大战没有发生
  我爱刺杀大公没有发生
  我爱虐待战俘没有发生
  我爱哈雷慧星照耀地球没有发生
  我爱1000万人死于战争2000万人死于流行性感冒没有发生
  我爱容克式轰炸原子弹方程式没有发生……
                ——我爱XXX 第二部分

三个“狂飙社”的表现派画家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和华尔特•雷曼,他们在为《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描画布景为人物造型时绝对不会想到造型变成了预言。影片中的叙说者弗郎西斯生活的小镇是由三角形的房屋堆起来的,顶端的两座尖顶房屋象是希特勒演讲时伸起的双臂。被催眠了的可怜的精神病人恺撒,他是卡里加利博士手中的牺牲品,被操控的傀儡,当他精疲力尽走投无路双臂伸直逃亡在小路上时,姿态多象后世阅兵式中平举胳臂的纳粹士兵。他的姿态和坡上那些凋零的树一样狰狞、凄惨、绝望,那些树木象是没有灵魂的人,举着胳臂,手如爪,疯狂绝望,为求生,残忍攫取一切。
                   
                     







                            

(小镇风貌)






 
(恺撒精疲力竭走投无路)
恺撒奄奄一息,没能逃回他的归属,他的棺材,他日夜沉睡其间的棺材,卡里加利博士的阴谋才得以被弗郎西斯发现。而这一切似乎又是弗郎西斯的妄想。弗郎西斯的叙述是从看见美丽的简开始的,当简幽魂般走上小径进入画内,弗郎西斯钟情的眼神凝聚在她身上,她轻轻掠开密实的枯枝,那些枝杈伸展着弗郎西斯的欲望,疯狂纯情的欲望。他讲述的故事中,好友阿蓝也爱上了简,都是那么纯情,之后阿蓝被杀,简的父亲也被杀了,简被恺撒抓走,幸被救下。象梦,伸展了弗郎西斯潜意识中的愿望,简将属于他,而他无须任何愧疚,不该存在的人都不存在了,他善良,无辜,正义。梦透着人的本性,电影百年,影片万千,类似的故事非常多,自私之爱,混同欲望,梦一样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也反射出世界的内心。三角恋爱,三角建筑,三角形的门,三角形眼影,三角状纵深,全都是倾斜的。倾斜的三角,是那么不安,人是不安定的,社会是不安定的,只有精神病院是安定的。
精神病院的庭院虽然荒凉,布景上总还偏近自然些,现实些。弗郎西斯叙说的故事有他内心的现实,主观的现实,如纵深镜头纵深于幽深的内心。而他叙说之外电影之中的,也是主观的现实。不是局限于三角关系的爱情故事,布景变了,精神病院的内部看起来象混乱的宫殿,地上放射状的图案,弗郎西斯的身份还是故事的叙说者时,他站在中心。恺撒的出现,简的拒绝,让故事中的三角关系崩溃,也让弗郎西斯不再能处于身处中心的幻觉中,弗郎西斯崩溃了。卡里加利博士变成了卡里加利医生,DR. DR.,都是DR.,弗郎西斯被控制起来,他会成为另一个恺撒吗? 禁闭他的墙壁上有着那些狰狞树木的暗影,得意的卡里加利医生宣布他知道怎么治愈他。看来,他也逃不过沦为被操控的命运。
                              
                    
                                                 (精神病院中的精神病人)
也许精神病人真的暗藏通灵的本事,如片中有预言能力的恺撒,这个电影从故事上再一次成了预言。
两位编剧都曾在一战中参军,卡尔•梅育在战时由于行为反常曾被送进精神病院。电影中那所精神病院映射着德国的命运。一战战败后的德国旧的专制体制崩溃,经济濒临崩溃,赔款割地。旧的皇权体制崩溃,新的民主体制在起步之中还不完善,社会混乱。魏玛共和国时期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出台了不少短视的经济政策,撤掉了社会保障金,故意制造的通货膨胀,造成人民生活苦难和对政府的不信任。这一切都在为希特勒上台铺路。一个疯子上台当了总统,一个国家就变成了影片中的精神病院。所有的人将变成傀儡,反抗者进集中营,或逃亡。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是研究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权威之作。在这本书里,克拉考尔通过分析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电影,讲述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体的建立和结束。在谈到影的主题时,他分析到,战争和君主制的结束使人们获得了自由,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由,人们却感到迷茫甚至恐惧,《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就表现了这样的主题,是对人们“恐惧自由”的一种反映。
这话让人不由得又想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上个世纪表现主义兴起的德国,心理学才刚起步,还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名词。弗郎西斯爱简,简自以为是女皇,由此,可见。
德国的历史似乎在重复,看现在新德国的电影,历史在重演。体制变换,经济萧条,人民怀旧,新纳粹又开始活动。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是表现主义电影的经典,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希特勒上台后不少德国电影导演逃到美国,使好莱坞的电影有了变化。表现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成为恐怖片的表现手法,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斯都曾经被表现主义电影影响,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电影风格。 蒂姆.波顿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约翰尼.德普的造型就是仿照本片中恺撒的造型而来的。
从现实来看,美国德国当年的交换是这样的,美国财团暗中支持希特勒上台,之后又敞开大门收容逃亡者,世界大战快结束了才出手,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全都捞到了手。
从电影来看,德国电影从表现主义电影关注自我的内心黑暗世界后,转向了对冷峻社会现实的关注,但这一切被希特勒的上台打断。希特勒上台后严格控制电影市场,电影重新回到自我关注阶段,但不是表现主义电影时期的那种自我关注,而是一种为了获得内心稳定的独裁一般的自恋式的自我关注,只能表现自我的强大,一切都陷进了自欺欺人的虚幻无聊中,刻板乏味,保证了统治的稳定。
导演罗伯特•威恩在那个年代已经开始注意电影的整体设计,在影片开始的段落从镜头的分段和人物的走向和影片整体叙事相呼应。有人说本片的导演其实是那三位“狂飙社”的表现派画家,这对导演罗伯特•威恩是不公平的。本片开创了表现主义的先河,表现手法和当时的电影技术相得益彰,简单直白黑白分明,无须精雕细琢地模拟客观世界,主观呈现于胶片,营造古怪而神秘的氛围。
开始段落中在弗郎西斯的叙说前,最开始说话的是那位倾听者。他说幽灵进入了世界,就在我们周围,影响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这话非常耐人寻味。
当时的德国,人们处于混乱的世界,生活窘迫,现实难以面对,是纳粹主义思想得以发展壮大的温床。影片的开始与结尾相呼应,又是怎样的寓言与预言。

http://ent.tom.com/2007-06-14/0PVE/29481356.html

 6 ) 挺不错

作为一部经常被列入电影课程的学生必看片目清单的电影,1920年在柏林首映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被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开创者,并且也始终被认为是其最贴切的注解。

      影片讲述了神秘的卡里加利博士及其催眠术和小镇上谋杀案的牵扯和联系。故事层层推进,直至最后尘埃落定。而卡里加利博士的形象,更是被萨杜尔认为“乃是电影所独创的第一个悲剧的典型”。但是,该片吸引观众的,绝对不止如此。

      得益于三位狂飙派画家制作的布景和道具、怪诞的服装和化妆,在90分钟的放映时间里,影片呈现了一个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光怪陆离的世界。这种打破常规的制作手段对观众的冲击,从该片1921年在洛杉矶公映时对该片示威抗议的人群规模中便可略知一二——当时光是电影院外的示威人群就已经有2000人之多。

      该片全部为影棚内拍摄,因此故事发生的小镇的风貌全部是由平面绘画和人工道具构成,甚至包括光影效果,都是直接画在布景上,而不是传统的由灯光形成——因此,为了追求正确的透视和光影效果,在同一个场景内摄影机只能以一个固定的角度拍摄;所以撇去影片中的特写镜头,全片更像是一出舞台剧的现场直播。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远景中突兀嶙峋的哥特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风格的线条产生的透视,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门德尔松风格的建筑造型已经足以使得这一切梦魇般的氛围变得咄咄逼人了。而诸如一些高得要弯腰坐上去才不至于头碰到天花板的凳子、两条腿立于地板上供演员凭靠的古怪道具、蒙克风格的肖像画都使这层神秘和怪诞得以强化。但是让这一切登峰造极的还是人物的服饰和化妆——比如卡里加利博士身上中世纪术士的黑袍、扁平的眉棱加上猥琐的黑框眼镜、精心打理的富有表现力的发型(至此,您可能根本想象不出演员维纳•克劳斯此时才30多岁),被催眠者塞萨的芭蕾舞装束般的黑色连衣裙、空洞且苍白的脸部造型、流露出无力感的直垂发型(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得华》中爱德华即以此为原型)。其实使用化妆技巧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在早些时候欧内斯特•刘别谦的电影中就已经略有应用,如用烟熏妆的黑眼圈加上凌乱的发型来作为人物丧失理智的暗示;但是颠覆性的化妆效果只有在此片中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另外,该片对于人物造型的思路有一点非常难得,即人物造型只按照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作者的表现意图来塑造,而并非对每个人物外表都进行夸张化处理;而这点在以后的许多表现主义电影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使得夸张的人物造型陷于为表现而表现的泛滥境地。

      同样,该片的主要演员维纳•克劳斯(饰卡里加利博士)、康拉德•维尔迪(饰塞萨)、弗雷德理希•菲尔(饰弗朗西斯)的演出都非常出色,丝毫不见在之后的德国电影中非常普遍的矫揉造作和仿佛未脱离舞台剧演技的粗糙的夸张。

      从摄影方面看,全片都是以固定镜头拍摄,因此显得比较平实一贯;而且已有一些场面调度的初步实践,如人物的出画入画等。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当时很多电影中都有的现象),即影片中的白天和黑夜(或者室内的明亮或者昏暗)是通过黑白胶片的不同染色效果来传达的,如暖色代表白天、冷色代表黑夜;而比较严谨的用控制场景的光比(如天空和地面的光比)来取得比较接近真实效果的手法,则是几年后在一些比较成熟的制作中才出现的,如茂瑙的《最卑贱的人》;从技术层面看,这也跟镜头通光量、胶片感光度的提高有关。

      至此,《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作为魏玛时期表现主义“最伟大的工艺成就”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不过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成就一部伟大的影片。因此,当捷克人汉斯•亚诺维茨和奥地利人卡尔•梅耶在他们的剧本中融入了他们自己在“精神病院、性犯罪、节日市集上表演”等方面的个人经历,斥诸于一个混合了“残忍、急躁、幻想和疯狂”的角色后,献给一个因经历战争、《凡尔赛条约》而纷乱、暗淡、屈辱且满身创伤的德国,其所有精心设计的超现实工艺便有了一个虽然模糊但终归是现实的宣泄口,而最终成就了一部够得上伟大的电影。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对该片的解读更是大大提高了该片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卡》片其实是作者对当时德国社会和后来的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隐喻——虽然以严谨的态度看来,克拉考尔的观点多少有点被误解。

      流亡美国前后,对完整性的渴望和德国民众的集体意识一直是克拉考尔关注的,而《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正是这种关注的一个产物。“(社会形势)不可避免的恶化,致使大批的德国民众无法自制地靠向了希特勒。早期德国电影所预示的内容在现实中正在上演,银幕上的典型形象最终在现实中出现……关于最终厄运的黑暗预言已经应验。”这段话便是克拉考尔作品的研究者盖特鲁德•科赫对《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观点的总结。虽然科赫之前也曾因为克拉考尔其实很少看过他自己书中所提到的电影,而说明“他对那四十年电影史(地了解)仅是来自他的记忆”,也有更极端者指责克拉考尔的言论乃是“难民(流亡者)对(母国)的复仇”。但事实上克拉考尔把电影和现实联系起来更多的乃是因为电影和现实的偶合而使得电影情节和现实有相似性,而非电影的预言性。所以,关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是否真的是作者对纳粹势力和第三帝国的晦涩预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关键;关键在于《卡》片代表了一群魏玛共和初期的电影作者,而且他们因经历、时局和生存状态而共同发出了蒙克般的“尖叫”——而谁又曾在意蒙克的《尖叫》是不是对第三帝国的预言呢?!

      除此之外,《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一片的题材还是带有很多饶有趣味的元素的,比如影片中涉及到的梦游和催眠术。在19世纪末,德国人冯特奠定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而同时精神分析也经由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苦心经营而开始传播,夏尔科有关催眠的研究也已经在巴黎开展了,并通过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产生影响。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在柏林成立,精神分析被正式介绍到德国。至此,世纪交界的德语世界中弥漫着的心理学硝烟不可谓不浓厚。而通过去学术化和通俗化,这种心理研究倾向更是变成一种颇为流行的元素频繁出现在银幕上,特别是催眠、精神控制之类的元素,非常符合表现主义塑造疯狂、神秘人物形象的口味——如本片和几年后弗里茨•朗的《赌徒马布斯博士》。而派伯斯特1926年的《一个灵魂的秘密》,据萨杜尔所述,要比好莱坞早20年从事心理分析。

      最后,对于影片的剪辑以及开头和结尾处的现实主义场景,其意图和来龙去脉至今亦有争论,但是无论最初的版本是何种面目,始终不会影响到这是一部杰出影片的事实。《卡》片除了开电影表现主义的先河外,还启迪了当时电影界制作电影的方式,继卢米埃尔的火车头和梅里爱的月球之后,人们又一次惊呼原来电影可以拍成这样;而在人们一惊一乍的同时,它还有意无意地成了“恐怖 / 惊悚片”这一类电影的鼻祖,甚至因为片中的一些手法,它还夸张地成了“黑色电影”的滥觞。不过最重要的是:有感于此片,一批精力充沛且富有创见的电影人便开始崛起,德国电影从此走进了鲜衣怒马的年代。

 短评

先锋派电影运动。狂飙社。表现主义,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和真理。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用特殊手法反映现实世界。主观唯心、自我表现;重视表现形式和手法;不求形似,重视写意;悲观主义,宿命论。

6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1920-1924)表现主义开山作及最佳代表作。果然欧洲是个有美学底蕴的地方,三位美工师都是大价钱请来的狂飙社名家。编剧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尔梅育,一个人开创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德国20年代美学流派。听说想让弗里茨朗做导演被拒绝了,也许,如果真的是有个性的朗,就不会出现如此天作了吧

11分钟前
  • 小羊仔
  • 力荐

愉悦又震撼,扭曲又疯狂 —“我和她的经历,比你这辈子经历过的任何事情都要奇怪……” —“我应该找到治疗他的办法了!”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这部片的真正导演是三个表现派画家,即布景师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和华尔特·雷曼。当时表现主义运动盛行,最主要体现在绘画方面,赫尔曼·伐尔姆宣称“电影应当成为活的图画”,这句话就是这部影片的美学基础。

15分钟前
  • Nobervem
  • 力荐

8/10。普遍认为博士象征暴君权威,病院内垂直线沿着地板延伸,高高在上的台阶和扭曲菱形窗表达了被绝对监管的独裁社会,凯撒代表被洗脑的无辜民众,唯有遇见睡美人简才唤起本善,脱离精神的控制,而简到小屋寻找父亲,被博士展现凯撒所躺的棺材所吓坏,也体现了父权和子女的关系(引诱控制),但这种权威的说法在官僚主义场景中被否定:官员的高凳和置之不理的态度让博士处于弱势者,博士的谋杀带有反政府倾向,蒂姆波顿的企鹅人正是借鉴博士的无政府主义形象(黑色礼服、礼帽、拐杖、烟熏装和白色乱发,走起来如同一堵活动的墙),新加的结尾则使以为发现真相的弗朗西斯陷入疯狂,博士从暴君变为善良的治疗者,颠覆了理性民主战胜非理性专政的编剧原意,但这种改编也以精神分裂的扭曲方式寓言了战后德国的疯狂,增加了影片复杂而生动的多义性叙事。

1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三个美工师才是主角

23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剧情好复杂,我都看晕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ktFokKPAAY?FR=LIAN

27分钟前
  • 胖丁
  • 还行

影史经典,表现主义力作,恐怖长片鼻祖!今天看来或许是稚拙和粗糙的,但在1920年,在依靠白帆布大屏幕、长方形立柜式放映机、黑白、无声,而且电影仅仅被认为是没有叙事能力的所谓“流动摄影术”的时代,这种诡异风格、氛围,开创性的非理性主义电影心理学,这样天马行空的表现力无疑极具创造力,因而堪称伟大!不要轻易以今非古,要知道人类第一次行走有多难。9

3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解謎到一半,原以為是本格的詭計,如何破譯夢遊者的不在場證明。沒想到後來的反轉,是敘述性詭計。相比佈景和美術,劇本的局中局的設置反而更為精妙,改變畫幅的嘗試也很驚人,這才是20年代......

34分钟前
  • 阿树
  • 推荐

oblique angle, set/costume, composition, acting style, cinema could represent mental states with the disturbing force of contemporay painting and theater. 缓慢的字卡运动(suspense,mystery), iris-in/out(多为从边缘部分圈入), mask(有些是菱形的), 平切,shadow(较少,但谋杀时有用).

37分钟前
  • paracelsus
  • 推荐

剧本模式虽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却内涵已然非常超前;影像并没有太多开创性,只是表现主义大师的绘画布景耐人寻味。

42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风格、气氛、社会性、讽刺性、惊悚感,全都极其出色!简直不敢相信近100年前就有如此了不起的电影!

44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力荐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开山之作,先锋电影代表作。字幕光怪陆离,大量遮盖镜头,全部场景棚拍完成,绘制奇异光影效果,造型风格化,剧情怪诞离奇,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权威的恐惧心理与难以掌控命运的悲观情绪。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B】结局加分,表现主义的布景瞬间不仅仅只是作为视觉化的存在,电吉他配乐违和。

49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今天看豆邮,发现居然有人因为我11年前看不懂这个电影的好写的评论,来骂我无知。那马克一记,啥时候再找来一看吧~

51分钟前
  • 旖夏
  • 还行

表现主义代表作,NB布景,NB布光,剧作也很赞,尤其第六幕对文本的消解。有两版配乐还都挺有意思。现在看来唯一不太能忍的就是表演上“以慢为美”,这是舞台剧传统所致,而夸张的表演倒没有什么问题。另外镜头的连续性做得不是太好,切近景时候经常不接。

5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无声电影总能唤醒我们心中对形式主义的热爱,所以当这个故事成为之后近一个世纪各类恐怖电影的模板后,取代新鲜感的是被表现主义阴森布景烘托出的心悸,并且悬疑,you got it。有人认为一战后涌现的这些折射现实异化的电影是对人心无端恐慌的发泄,预言了二战前夕法西斯的崛起,了解这一点会让你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它。

56分钟前
  • Aesthetic Mass
  • 还行

11/30 从形式到内容的无懈可击:异想世界布景、表现主义演技、环形开放结构、完美无缝配乐。昏黄靛蓝残红萌葱染色加分,倾斜构图插白飞字特效绳缚赞美。哥特罪案气氛与超现实揭秘向环环相因,悬疑节奏一流。可能是最早的心理分析路线佳作。时势造英雄,类型片典范。 (1920的德国...... 此处省略1万字

1小时前
  • mecca
  • 力荐

德国表现主义开山之作,恐怖电影先驱。所有场景均为棚拍绘景与搭景,影片通过夸张怪异的图案和光影、扭曲的透视、棱角分明歪斜变形的屋房门窗、哥特式的字幕、遮盖镜头强制特写及颜色各异的胶片渲染了阴暗可怖的氛围,将精神分析式的心理与情绪外化。ps:克拉考尔说本片是对纳粹主义的预言。(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重看#表现主义经典作,堪称后世之师;不规则的几何造型(包括字幕卡字体),倾斜角度的街道,涂鸦的墙壁,如梦魇般的蜘蛛小径,一切都像是噩梦重演;反转惊喜,呈圆形的叙事结构,规整的章节体;利用影子反映谋杀场景,教科书级手法;自下而上的打光赞,衬得分外邪恶恐惧。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