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

剧情片新加坡2019

主演:杨雁雁,许家乐,李铭顺,杨世彬

导演:陈哲艺

 剧照

热带雨 剧照 NO.1热带雨 剧照 NO.2热带雨 剧照 NO.3热带雨 剧照 NO.4热带雨 剧照 NO.5热带雨 剧照 NO.6热带雨 剧照 NO.13热带雨 剧照 NO.14热带雨 剧照 NO.15热带雨 剧照 NO.16热带雨 剧照 NO.17热带雨 剧照 NO.18热带雨 剧照 NO.19热带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

详细剧情

  从马来西亚移居新加坡的阿玲在一间高中担任中文老师。她的家庭生活让她倍感沮丧:公公因为瘫痪无法说话,丈夫对她也日趋冷淡。夫妻二人多年来一直尝试怀孕,但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好转,丈夫的不闻不问更让她感到孤独。伟伦是阿玲的一位学生,他通过中文课对老师产生了某种不可名状的情愫,两人的关系随着阿玲给伟伦的课外辅导产生了变化……

 长篇影评

 1 ) 专访影后杨雁雁:阿玲对伟伦有关爱,也有欲望。饰演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澳门国际影展期间,风影电影记者汪金卫对因《热带雨》而拿下平遥、金“驴”(防hexie)双项影后大奖的杨雁雁进行了专访。在专访前,已经在平遥和台北看过两遍《热带雨》。还在台北金驴表演论坛上见到了她。在论坛上,她分享了一些为塑造《热带雨》的女主角“阿玲”而做的准备。

为了这个镜头,杨雁雁打了一个月的针

比如,在拍摄前,为了演好片中“打了八年催卵针”的角色,她拒绝了导演陈哲艺用替身的建议,而是每天都练习用大号针管给自己打生理盐水,足足打了一个月。才有片中打针时“习惯成自然”随性模样的演出。

胶卷相机镜头下的杨雁雁

在台北金驴奖颁奖典礼上,杨雁雁捧着奖座激动落泪,对陈哲艺导演深情“告白”说:“跟你去冒险,很痛苦。但是我觉得,我可能还敢跟你去冒险!”听到此话,陈哲艺当即湿了眼眶。当我在澳门国际影展对陈哲艺导演进行访问时,他也表示在这部戏里对演员、工作人员更加苛刻。“跟我合作的女演员都很辛苦,你应该去访一下杨雁雁,你会发觉我是一个魔鬼型的导演。”这些都让我更加好奇。杨雁雁和陈哲艺的两次合作,究竟冒了什么“险”?对塑造“阿玲”这个角色,杨雁雁究竟下了多大功夫?带着这些问题,我和杨雁雁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深入访谈。 在专访时,坐在对面的杨雁雁亲切而大方,时而跟你玩起“猜谜”游戏,时而开怀大笑、感慨万千。相比媒体采访的正式,不如说更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谈起从《爸妈不在家》到《热带雨》这六年的变化,杨雁雁笑谈“我抗压性变大了。”一开始我没有理解,当做完访谈后,我才明白她经历了怎样涅槃重生般痛苦的心灵煎熬与蜕变重生。 在拍《爸妈不在家》之前,杨雁雁已和陈哲艺合作拍过一个短片,就了解到他是控制欲很强的导演。那时杨雁雁在拍电视剧,抽空去找陈哲艺试《爸妈不在家》的戏。每次表演完,陈哲艺就问“可不可以(表演感)再小一点?”反复几次后,杨雁雁抱怨:“导演,再小一点就没得演了!”陈哲艺说我就要这种感觉!于是杨雁雁尝试去隐忍表演的情绪和层次,让陈导拍板敲定杨雁雁出演《爸妈不在家》的母亲角色。

爸妈不在家

但《爸妈不在家》作为陈哲艺的处女作,筹备了很长时间。期间杨雁雁发现自己怀孕了,连老公、家人都没告诉,先给陈哲艺打电话“报告”。当时陈哲艺还在英国读书深造,半夜接到电话迷迷糊糊地“哦哦”回应。第二天给杨雁雁回电话“你昨晚是不是给我打电话了?你是不是告诉我怀孕了?!”杨雁雁说是,但她还想演。陈哲艺吓坏了,要是演戏出事了怎么办!后来他们约在新加坡的咖啡厅面对面聊了五个小时,最后杨雁雁摊牌“反正你再找别的演员也是冒险,你现在用我也是冒险,不如你就把这个险用在我身上吧!医生说我可以工作,我不工作我会发疯!”并且她不断地给陈哲艺发自拍照片,“你看我身体没什么变化,就可以演一个胖一点的妈妈嘛!”最后,陈哲艺为此修改了剧本,把母亲角色改成怀孕状态。从此杨雁雁放心大胆地吃,到演出时,已经胖了25公斤。 因此,《爸妈不在家》,自然是一次生理上的冒险。 到了《热带雨》的阿玲这个角色,其实陈哲艺是始终不想让杨雁雁演的。其一是因为他们认识太久了,杨雁雁是一个大咧咧的女子,与角色性格毫不符合。其二是因为定下找许家乐来演男主后,更不想让曾在《爸妈不在家》中饰演家乐妈妈的杨雁雁去和他演师生恋。导演自己心理上这一关就很难过。 对于杨雁雁,《热带雨》的拍摄同样是一次心理上的冒险。 (以下内容涉及电影《热带雨》关键剧情) 《热带雨》中,杨雁雁化身为在新加坡工作的马来西亚女性“阿玲”,这是一个面对着学校领导、学生、丈夫、公公、母亲多方重重压力的角色,个性与杨雁雁本人截然相反,需要隐忍的表演。全片只有两场戏是微小的爆发点。一处是在公公的葬礼戏,往火里倒纸钱的发泄。杨雁雁说,那时候的阿玲几乎已经因公公去世断掉了“最后一根弦”,但她依然很坚强、很柔软。葬礼是一场十分心寒的戏,阿玲在葬礼上身为公公的儿媳妇,坐在那看着丈夫和小三、孩子,自己仿佛像是个第三者,更像一个局外人。很让人心疼。

而另一处情绪爆发点,是打了八年催卵针的阿玲,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这场戏特别虐心。他们太狠了,给我放在进组第一个星期拍。”看着拍摄通告,杨雁雁震惊了,问副导演:“你疯了是吧?你还好吧?可不可以至少让我过一过这个过程再拍啊?”本来这场戏里,杨雁雁要出现在镜头前表演。一遍遍地尝试,从不对试到对为止。虽然剧本都有写,但拍摄时要抓住当下的感觉。杨雁雁认为,在拍摄中,演员与导演的沟通很重要。一句“我可以试试看”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拍了足足两天,她也没有想到,陈哲艺最终选了她没出现在镜头前的那一条。 在成片中,虽然杨雁雁没出镜,但声音表演也非常出色。又是哭又是笑,就是哭笑不得的样子,情绪极为复杂,十分难演。听了我的感慨,杨雁雁“大吐苦水”说:陈哲艺最可怕的是,剧本里写的就是那四个字:哭笑不得!这怎么演呐?又没词儿!只能在当下去感觉。 早在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杨雁雁已经感觉到,陈哲艺是那种“剧本不可以改一个字”的严格导演。她笑着说,跟陈哲艺合作,就要“偷偷地加东西”,当细致的陈导发现她加的“私货”,觉得很喜欢,就会保留下来。到了《热带雨》,杨雁雁甚至呼吸、走路、举手投足都要变成“阿玲”这个角色,每一天都要丢掉自我、进入角色。而拍摄的每一分钟都不可放松。杨雁雁说,她最大的感悟是,演员要面对(这一条表演的)失败,恢复期只有1秒,就要重新来过。过程非常痛苦。 在《热带雨》的拍摄过程中,杨雁雁感觉到自己的心被解剖开来。身心高度集中,每天都像把自己杀掉一样。许多个夜晚,当剧组收工,终于可以卸妆、脱下假发,重新从“阿玲”变回自己时,杨雁雁都要大哭一场,才能好好休息,第二天重新工作。“每一天都像浴火重生的凤凰,翅膀烧成灰烬,再重新长出来。”对演员来说很矛盾、很痛苦。既害怕每天将自己打碎、再一片片地拼起的经历,又期待自己会做得更好。“演员的工作何止是虐心!我觉得五脏六腑都很受伤!”我也注意到,在台北的金驴表演论坛上,五位影后入围者面对“演员如何从角色中走出来”的灵魂拷问,也纷纷感慨万千,自曝脆弱、痛苦的一面。这些东西,电影学校都不会教授,都要靠演员慢慢摸索。“要不我们开课吧!”杨雁雁笑着跟我开起了玩笑。

表演论坛

《热带雨》在平遥、台北放映后,片中“师生恋”甚至发生肉体关系的情节,在豆瓣等电影网站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有的观众对片中重要的亲热戏无法接受,认为是男性用身体力量优势强迫女性,属于“强奸”。在电影中,杨雁雁所表演的那一刻就是化身为这个女人。因此我向她询问在这场戏里,阿玲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心境之中。是在“被强奸”吗?情况似乎并非这样简单。 杨雁雁认为,这时的阿玲是一种“迷失”的状态。在这场戏之前的补课戏里,伟伦跟阿玲说话时,阿玲有那么一刻走神了,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一刻轻微的“走神”很重要,这种情绪带到亲热戏中,就有了在伟伦问“我做错了吗”之后,阿玲“轻微摇头”的反应。那一刻,伟伦或许代替了阿玲的丈夫,阿玲对伟伦有关爱,也是有渴望的。其实,对阿玲来说,能和伟伦牵牵手就足够了。她渴望亲密的接触,也微妙地表示难以言说的欲望。这个“表示”的度很难把控,多了就坏了,少了表达不到。杨雁雁说,在那一刻,阿玲还是享受的,还是渴望的。虽然处于迷失状态的阿玲欲望被激发,但她也很快地回到了现实中。“这就是人生。很多事情突然间迸发,让你措手不及。这很虐心。我很少这样仔细地说这场戏。” 虽然距离《热带雨》的拍摄已过去一年,但在宣传期、颁奖季内大量的看片、宣传、采访活动,使得杨雁雁时不时还是要回到“阿玲”的身体中去。拍摄时角色的痛苦虐心感受在反复的回想、阐述过程中逐步加深,让杨雁雁更加感到刻骨铭心。 面对“拍摄最多条的是哪个镜头?”的提问,杨雁雁十分俏皮地把问题抛了回来:“你猜猜看!你猜得出来的!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一场戏。”我猜到了大概——是片尾阿玲回到马来西亚的戏,但没猜到结果——那个镜头全片最后阿玲的微笑。这个短短的镜头足足拍了30条,双双破了导演和演员的“最多TAKE纪录”。每条拍完陈哲艺都说“再来一个”,还好那时的杨雁雁已经千锤百炼,面对全剧组的等待、关注,施展了强大的抗压性。一遍遍地尝试,“一遍遍地原谅自己”。最终拍到导演满意的TAKE后,又多拍了一条放松恶搞的TAKE。把压力化为翻白眼、做鬼脸释放出来。全剧组的人也松了一口气,大家开怀大笑。

专访后的一个傍晚,我和杨雁雁又在澳门文化中心供人抽烟、茶歇的公共露台偶遇。聊起电影,聊起女演员,她瞬间切换到迷妹模式。刚听完朱丽叶·比诺什的对谈活动的她,对“女神”大加赞赏,更毫不掩饰在多伦多看了《兰心大剧院》后,对巩俐气质的无比着迷与崇拜。“巩俐帅死了!”那时在杨雁雁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到“阿玲”的一点影子。“(专访)你发在豆瓣上吧!我们会看!” 几天前,《热带雨》的化妆师给杨雁雁发了一张工作照,照片上,剧组化妆、服装、录音组的人都围着她一个人忙碌。化妆师给这幅照片配了两个字“女王”。杨雁雁看后吐槽:“才不是女王!那是被折磨的!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还有一张照片是许家乐给她看的,是那天拍摄亲热戏前要试机位,许家乐扑在个子小小的副导演身上,场面十分滑稽。杨雁雁觉得很有趣。“特别可爱,我让家乐把这张照片寄给我。”也许,这是杨雁雁走出“阿玲”的最好方式。

 2 ) 一次来自母语的疗愈

新加坡进入了雨季。午后的暴雨每天如期而至。阿玲的车载广播里用普通话说着天气预报,和马来西亚的动荡政局。这是陈哲艺的第二部长片《热带雨》的开场镜头。《热带雨》拍摄制作于2018、2019年,这几年正是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的巨额贪腐案持续发酵的时候。

阿玲来自马来西亚太平——霹雳州首府怡保附近的小城。她嫁给了新加坡人,在新加坡的一间中学任汉语老师。在学校办公室里,她和同事讲英文;在汉语课上,她坚持和学生讲标准的汉语普通话;电话里,她和马来西亚老家的母亲说闽南语;回到家,丈夫和她说一种夹杂英语和汉语的新加坡皮钦语——但通常他们相对无言,他们的感情破裂,很难捱过这个雨季了。

陈哲艺使新加坡的汉语困境交融于阿玲的生活困境之中。阿玲与丈夫不育,丈夫也有了外遇;她的课程也在学校不受重视,可以随意被砍,“只是中文而已”,用英语授课的数学老师说。无论在性别上、还是语言上,她在新加坡感受到的是一种边缘化。

但另外两个更加边缘的人物渐渐聚集到阿玲的身边。汉语课上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学生伟伦喜欢上了阿玲,他是班上唯一真心跟着她学汉语的学生。不伦之恋悄悄发生。而家中半身不遂、无法开口说话的公公,和她的关系似乎也比和儿子更加亲近。他喜欢看胡金铨的武侠电影,会缓慢地会指着汉字“笑”来宽慰她。联系他们的共同纽带是汉语。有一天,伟伦来家里补习作业,他不晓得“帮”字怎么写,公公就在他的手臂上一笔一划写出了“帮”。这一瞬间,陈哲艺似乎让新加坡的汉语有了被传承下去的幻觉。

已经“失语”的上一辈新加坡人、和写不出汉字的下一辈新加坡人,反而都与这个外来的马来西亚女人有着更加亲近的情感,这是陈哲艺用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包装出来的一种情感寄托。陈哲艺在英语环境中长大,他的中文和片中的伟伦一样,是中学之后才慢慢习得的。他曾在采访中说这个故事有部分源自“个人的经历”,他对汉语的执着情感也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

陈哲艺早年拍过一部短片《回家过年》,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浓缩了一个新加坡家庭几十年的变迁。从6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新加坡从一介渔港变身为国际大都市,短片中反映这种变迁的标志物就是人物的语言——家庭用语从早年的闽南语、普通话,到现在的皮钦语。繁荣的背后,陈哲艺试图捕捉的是这种难以脱去的感伤情绪,一种母语的失落。语言是理解陈哲艺的电影的一把钥匙。

新加坡汉语的衰弱是一个已经被很多人讲述的老生常谈,陈哲艺在其中加入马来西亚这剂新的调料,让这个故事变得丰富生动起来。杨雁雁饰演的马来西亚女人阿玲,来自大马华人较为集中的怡保地区。和新加坡相比,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得到了更好的传承。陈哲艺通过语言这面镜子,让新马两地的历史在一场师生恋中呈现。当热带的雨季来临,这个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女人需要面对的是一段婚姻的终结、一段新感情的洗礼,和一场重新获得自我认同的努力——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性别上。

霹雳州也是历史学家王赓武的故乡,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生动地回忆了三、四十年代英属马来亚治下的霹雳州首府怡保的族群状况与华文教育。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对南洋的华文教育着力甚多,经常有中国的教师前往南洋任教,王赓武的父亲王宓文就是当时从大陆来的华文教师。在正统的国语教育之外,当时的闽粤各族群也都保留了各自的方言与传统。这一时期同为英国殖民地的新马两地共享了某种历史记忆。但这种记忆就如电影中“失语”的公公一样,已经非常稀薄。

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也经历过衰退的过程,但总体上维持了完整的教育体系。80年代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之后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开始回暖,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所统计到的数据,“自2004年起,华文独立中学教育展现了一股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学生总体人数由2009年突破六万人、2012年突破七万 人、2015年迈入八万人”。 而在以英语为国语的政策下,独立后的新加坡华人的语言变迁与马来西亚华人分道扬镳。如同阿玲在家庭中与新加坡丈夫的鸡同鸭讲,普通的夫妻分歧,被植入了语言的因素。

影片结尾,放下新加坡的情感纠葛的阿玲回到了马来西亚老家。她和母亲用闽南语拉着家常,屋外突然出现了阳光,让影片有了一个颇有暖意的结尾。陈哲艺对闽南语的亲近感很容易让他陷入这种看似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景:阿玲在新加坡的时候经常关心纳吉布治下的马来西亚乱局,示威人群在吉隆坡要求纳吉布下台——事实上《热带雨》上映的2019年下半年,正是纳吉布被马来西亚司法部门调查起诉的时间。语言脱去了它温情脉脉的外衣,露出了真实世界的一角。

但陈哲艺镜头下的怡保还是如世外桃源般,接纳着外部世界的挫败者。他将阿玲拉回到她习得母语的堡垒,就像王赓武晚年深情回忆起旧时的怡保一样,阿玲在怡保获得的,是语言的庇护,也是情感的回归——也许观众可以批评结尾的抒情过于逃避现实。

 3 ) 热带多雨(余)——导演的偷懒心态

久闻大名,今晚刚看完。最开始被它的“女性电影”title所吸引,因为近年真的很少有华语电影对准女性,更别说拍一部完全的女性电影。

是不是“女性”这个词一加粗你马上联想到的不是“独立”就是“不公”?

就像热带多雨人尽皆知一样。谁他妈的不知道。导演的偷懒就和这标题一样,看似寓意深长,实际循规蹈矩。

一个是师生恋题材的循规蹈矩。各国电影有不少这类题材,但都有共同之处:一定会有补习的桥段;一定偷偷牵手;一定要被熟人看到(男女双方都有);一定老师那方说“我们不能再这样了。”这样的素材比比皆是,导演把女主套在一个模板里讲故事,自然其他更重要的主题的发挥空间就会缩减。可能有人不服“那师生恋不都这么拍吗!”搞清楚啊!这部的定位是女性电影,不是“熟女老师和武打男生咸湿往事”。所以伟伦和阿玲的关系固然重要,一旦走了这条套路,整个电影也会失色许多。这是导演没有拿捏好的地方。(并且伟伦这个角色也塑造得不是很成功,太模式化,就是个理想的青春期热血小男生,台剧里可以抓一堆,说白了还是偷懒。)

二个我要说的是原本的内核——女性。这片最大的败笔也恰恰是内核的循规蹈矩。

女主阿玲简直是“女权斗士”心目中完美的帮扶对象:没有主见、任劳任怨。就这样一个人,要被经历一场禁断之恋。我看了一些影评,大多认为男主伟伦是水到渠成地拯救了这个女人。我想请问——一个只知道情起、脱了裤子来一炮后真的像对待女友一样若无其事问她要不要可乐、害女主撞车的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男生,在大雨中高呼“你让我心好痛!”真的是爱她吗?伟伦根本也是个压迫者。

女主真的好惨喔:没有孩子被嫌弃、是女司机所以被呵斥、是儿媳就要给公公把屎把尿、是妻子就要承担老公出轨。对啊,她是真的好惨,可是他妈的正常人难道不会有一点心气吗?你可以说“那女性的日常就是这么惨啊,被压迫被欺负” 我承认大环境下女性是弱势群体,可是当这些事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时,有哪个正常人会像沉默的羔羊一句(不说反抗)不满话也不说?

再说了,照顾公公当然是因为公公人好啊!他那么老了却还是脑子灵活,并且体谅儿媳,这样的家人值得照顾,没毛病。导演明明可以再偷懒一点找个恶劣的老头(当然他也知道那样更假了,再者无法衬托伟伦的天真。)干嘛瞧不起老年痴呆?

我说明白了吗?当一切看起来很惨的东西聚焦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反应却不符常理,惨就成了假。

难道一定要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主才好突出女性受到不公吗?

这就是导演第二个偷懒,也是万万不该偷懒的地方。因为他觉得一个女性会遭受这些,所以一个女性应该有人为她发声。而不是立足于一个本就可以发声的女性去叙述。他不公正,他只是在拍出人们希望看到的样子,这样观众就可以在看完后伤感地说“真是一部好片,女性真是太不容易了。”

观众降级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湾湾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也是,我也觉得是个还不错的剧。但很多人觉得不错,却是因为它的题材。“湾湾拍出了我们不敢拍的东西!”“我们拍不出来!”

当一部剧/电影仅仅因为“题材少见”便受捧,是一件比佳作稀缺更要令人深思的事情。因为说这话的人,就在你我之间。

懒虫是分辨不出懒虫的。

题材也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佳作的标签。

说真的,“热带雨”这种内在逻辑的片子实在是太多,已经嵌入观众的观片习惯,导致导演把这个“线索”拉出来马上就让一些人觉得好有深度好独立。

对不起,我还是觉得这片应该叫“熟女老师二三事”或者“假人雨中谈恋爱”。

 4 ) 豪雨骤然而至:师生恋是如何发生的

当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则更关心是怎么发生的。

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本难梳理,《热带雨》则用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带出了这场师生恋的脉络。

1、雨天的第一次同车,伟伦对老师表示感谢,同时也鼓励她别忍让无理司机。这显得伟伦比实际年龄成熟,又让阿玲感受到他的小小男子气。

2、伟伦偷拍老师,是一种明知你我有距离但我仍情不自禁的青春萌动。而且我知道你有心事,我想靠近你,了解你。

3、中文补习课,其他学生都跑掉了,只有伟伦留下,阿玲感受到被尊重,她请伟伦在教室一起吃榴莲。榴莲的特性是什么?别人闻着臭,自己吃着香。禁忌之恋或许也是如此。

4、阿玲带伟伦回家补习,伟伦和阿玲瘫痪的公公相处甚欢,不是一家人,却让三人都享受到了难得的家庭乐趣。

5、伟伦的武术比赛,他父母都没去现场,阿玲带着坐轮椅的公公去了,见证伟伦拿了长拳冠军。

悲伤时的身边人、快乐时的身边人,我们总是很容易爱上,不是吗?

6、三人一起吃榴莲,再次以榴莲为喻,不为世俗所容,但当事人或许只想说“真香”。

7、中文补习课,从一对多,慢慢就变成只有一对一了,这是他们的二人世界。

8、阿玲批阅伟伦的作文,写的是师生之间的尊重。意味伟伦将自己和老师视为平等关系,阿玲看得愣了神,笔尖墨水晕开,意味阿玲的心潮涟漪。而这鲜红,也预示着性即将来临。

9、和阿玲发生关系后,伟伦像个男人一样,表现出了体贴和担当,给阿玲空间恢复平静、问阿玲是否要喝水(虽然他家冰箱空空,饮品只有可乐,也再次说明他被父母疏于照顾)。伟伦送阿玲下楼,在电梯里主动牵手。但有外来者闯入,一个小小的电梯,就是新加坡这个移民社会的缩影,而阿玲伟伦和他们之间,被阻碍物隔开。

10、师生恋由于同学抢伟伦手机而泄露,阿玲退缩了。公交车上伟伦执意要牵手,阿玲拗不过顺从了,但用文件夹做掩护,而文件夹书脊上写着:礼义廉耻。意味这段感情必将屈服于现实运行的道德法则。

很喜欢《热带雨》的最后一个镜头,阿玲似乎什么都失去了,但她笑了。

 5 ) 不请自来

(涉及轻微剧情泄露

可能会影响观看)

2013年,陈哲艺凭《爸妈不在家》一片,在戛纳大红,金马大紫。六年之后,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新加坡导演,沿用前作的演员杨雁雁和许家乐,拍摄了《热带雨》。

故事依然发生狮城,关于一个华文女老师和她的男学生。事实上,《热带雨》是又一版“爸妈不在家”。只不过,许家乐长大了,杨雁雁变年轻了。他们从一种亲密关系,转化为另一种亲密关系。

《热带雨》的情欲禁忌,放置在三大节艺术片中,算不上多大事,但却足以把大陆观众看到哗然。即便在平遥放映,它也被迫删减了一分钟。回溯这类华语电影的禁忌源头,最近可考的,大约是贾樟柯《山河故人》的董子健和张艾嘉。一个是说英文的到乐,一个教英文的老师米娅。他们有一段情。不过,大陆版同样删到事后烟都抽不好,许多人都不记得有这么一桩案。我印象深,是因为《山河故人》的三段故事,我最喜欢这一段。

再往前,类似猝不及防的跨年龄组合,可以算上李安的《饮食男女》,以及《饮食男女》的源头,桑弧的《哀乐中年》。石挥在里面的角色,也是个老师(小学校长)。想来想去,是这一职业,最适合充当渡人渡己的电影角色。 《热带雨》围绕生、死和活着而展开。女主阿玲是“求生不得”,公公瘫痪在床,待死而不能。阿玲要应付学校的教书事务,又要帮忙照顾公公的日常起居,身心疲惫。先生冷漠不理解的消极态度,更让他们的婚姻,处在一潭死水无波澜的状态。如此一来,阿玲精神负荷过大,就连面对活着这件事,都感受不到太多生命快感。

阿玲的角色,被设置为马来西亚华人。她从大马嫁到新加坡,但还没有入籍,是中产之家。她不时跟家人联系,卖水果的弟弟也经常捎口信来看望她。单从这处开始,你就会发现,陈哲艺埋下了考据索隐的机关。从大处落笔,阿玲的人物存在,她所担任的华文老师教职,完全可以引到历史上,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如果你认为这是过度解读,那么,华文与英语的并置冲突,电视机里的马来西亚局势新闻。不难发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是有意被并置的两个对象。阿玲每天生活两点一线,即便开车上路,还是置身在水泥建筑和花园城市的都市生活,还有那吞噬人的热带雨。而最后一掠而过的大马乡野风貌,那里阳光明媚。不少人可能会想得更远,把华文和华人,包括模糊、无法达成的母亲身份,与更遥远的唐山中华联系在一起。这是后话了。 在阿玲一次次留意时间,注视雨刮的生活节奏中,仿佛一天不是 24 小时,而是 86400 秒。陈哲艺用寥寥几笔,塑料袋之类的意象,不由分说的豪雨,路边停车的打针注射,说出了文明社会和无望婚姻的隐疾。夫家几位家庭成员之间,貌合神离,从满月和丧事两处,即可窥见。

搭好这个人物的生活空间,观众才能如何正视另一段感情是如何幽暗滋生,疯狂蔓长,像红色墨水那样,在纸卷上打出一个鲜明印记。阿玲是否无爱可诉,找不到别的,更合适的对象。家庭婚姻生活的失败,似乎令她更执着于把学生的华文教好。

她的个性,就是较劲,不放过一线机会。如此一来,出现在她视线之内的男性,先生不见影,公公不得动弹。能说会笑,能跑会跳的,就只有学生郭伟伦。 剧情故事就不多说了。陈哲艺设置电视机里,播放胡金铨的武侠动作片《侠女》,这与现实中阿玲推着轮椅,带公公去看伟伦的长拳比赛,做了呼应。师生二人在补习授课过程中,不断走近对方的错位设置。比如两个人大啖榴莲,吮手指的美味画面,你说没有暗示点什么,那也太不敏感了。更有电梯处,另一位女老师的颜色,乃至提“钢琴教师”,都在指点观众,暗示后面要发生的故事(正如一次次停车也暗示了报废事故的到来)。

陈哲艺的电影致敬可能但不局限于:二人在校园吵架时,有一支铜管乐队,从二人之间穿过。此处,是呼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结尾回大马,家中无人,母亲就好像女儿刚放学回来那样,回头答话,宛如侯孝贤时刻的复盘重现。华语影迷不喜欢,几乎不太可能。

《热带雨》也会引发一些争执。有些影迷义正言辞地说,那是犯罪,不要模仿。事实上,从法律道德层面,现实中对待这一类事件,会是校长的操作处理,即老师可能是过错方。 苛责师生之间,电影所采取的温柔理想化处理。那意思岂不是,对于待死的婚姻家庭,大家只能默默忍受。排卵针不断针刺之下,只是一个女人的人生转机与生命希望。大陆表现师生关系的电影,大多严防死守,不可越线。其中也有一些男老师与女学生的题材,大多是春心萌动,无疾而终。现实中,有过喜欢或暗恋女老师的男学生,十有三四。你把《热带雨》,看做是炽热翻版的《男人四十》,就简直不会感到太多意外。

有趣的是,当伟伦在雨中草地上,喊出像爱情偶像剧般,夹杂Singlish的台词。他好像真的把阿玲,当做了恋爱对象,遭遇第一次失恋。苦于无法用生育维系婚姻的阿玲,被丈夫冷落,遭家庭压迫,似乎忘记了女人本还有欲望与快乐一说。

这不该发生的爱,这总是不请自来的热带雨。 这些年,网络上的电影评价有很糟糕的趋势。不少人选择从道德观念,去抨击一部电影。比如这部电影讲出轨婚外情,那部片子是杀人狂魔。这些都是大毒草,无法接受,得彻底斩除。

看电影这种事,即便不说要你去看更大世界,接触不一样的思想,也是让一个人的思想,变得更加平和、包容。我们了解人类还有那么多悲欢,光明之外,还有阴暗,以及它们之间,晦暗不明的地方。那里有时候阳光普照,有时候会大雨倾盆。

人在许多时候,不免以为整个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围绕自己,自己的舒适区,集体或国家在转动。当你换一个角度和位置去看,你会发现,作为无穷大的世界,作为一个个体组成的人类,它们很可能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子。

这才是电影一次次告诉我们的那些事。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由《热带雨》引发的观影清单

《哀乐中年》 桑弧《饮食男女》 李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男人四十》 许鞍华《钢琴教师》 迈克尔·哈内克《爸妈不在家》 陈哲艺《山河故人》 贾樟柯《将来的事》 米娅·汉森-洛夫

2019年度不容错过

 6 ) 淋入生活的热带雨

[剧透,啰嗦,与电影相关的个人recount+观感,不算是影评]

大学早年,看过Ilo Ilo后成了陈哲艺的迷妹,也在学校的talk见过本尊.十月就在想着看热带雨,然而新加坡的premier时间不合,便渐渐忘了. 直到上个礼拜,想看Frozen而阴差阳错看了热带雨的同事说its weird and underwhelming,并且提到院线员工拿着手电筒中途进入放映场看有没有未成年人,才突然又想起这回事.为了保证观影体验,当夜买了这周末连身份证都查得很随意的私人放映场的票。

看完后想起同事在给了这部片差评之后说,他还是比较喜欢看刺激快乐的爆米花片. 就我看这部片时的凄凉上座率,估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我也爱看刺激快乐的爆米花片,在电影院里被带入全新的向往的世界,将自己代入无法成为的英雄美人,是社畜碌碌甚至无望的生活中最人畜无害的自我拯救方式.

而从Ilo Ilo到 Wet Season,陈哲艺不给幻想,没有英雄,连煽情都没有,只要是合理剧情需要,哪怕这一秒你快哭了,他也不会犹豫在下一秒打住你的眼泪;从人物,剧情到主题都没有和现实错开. 最讽刺的是,看完电影的我一个人食吉野家,刚好几个社团训练结束的中学生求拼桌. 他们礼貌又腼腆,背着社团的乐器和书包,讲着英文,对我又道歉又感谢后坐下开始玩手机. 我一抬头,发现他们的社团tshirt上居然写着礼义廉耻四个字;听着几个小孩吃饭全程用英文谈论迪士尼电影,热带雨浇进我的晚饭. 我开始想为什么我会周末花十几刀去电影院里看自己的生活?

Mrs Lim的表情和季风雨前的天色一样阴沉. 生活中是太多琐碎的无望:个人生活中,漫长又累人的IVF treatment cycle,每天自己注射药物,每周至少一次去诊所做扫描,随着荷尔蒙和扫描结果的变化,注射可能也会改变剂量,非常费心费时费力;这样艰辛的疗程里,丈夫却早就放弃, 全程淡出乃至出轨, 连贡献点基因都以没有mood回绝; 晚上在家Mrs Lim还要照顾偏瘫不能自理,如厕在成人尿布,从轮椅到床之间要看护者负重transfer的公公; 在学校里, 家住公公名下组屋的Mrs Lim 用华文回答讲英文住私宅的上级,同事和学生. 和母亲打电话听听乡音会使她宽慰吗? 也许压力多余宽慰吧,催入籍,催生子. 看似平静反复的日子其实是各种压力编织成的罗网, 网眼小得容不下一点自在和幸福,只有在上班路上的华语新闻电台和家公的老武侠片里找点慰藉. 或许是生活的黯淡让来新多年的Mrs Lim迟迟没有入籍,日复一日地规训一群连自己名字都写不顺的男孩子准备O水准会考华文(整个O水准里我觉得最枯燥的一科),接个电话下个楼的功夫remedial class就跑剩下了爸妈不在家的Koh Wei Lun.

Wei Lun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新加坡男生名字,这个角色也有着一个neighbourhood school中四男生所有普普通通的特点:发育期随时都饿着的肚子,眼睛看着cher的榴莲写不下作文, 对着任何反射面抓头发耍酷,玩命社团,上课时注意力分散,话不多,单纯没坏心. 爸妈在中国做生意常年不在家, 对他的华文成绩有着出于功利的寄望. Wei Lun 的社团是武术,instructor是中国人, 比赛时穿中式衣服,但评分模式,比赛主持的语言都是英文; Wei Lun本人对武术的爱,是基于欧美文化对中国功夫的想象--房间里贴满Jackie Chan和功夫熊猫的海报. 他就是一个爱吃爱玩爱躲懒不大会讲话的小男生, 但因为没有太多来自家庭的照顾, 所以比同龄男生成熟些,也更渴望温暖,Mrs Lim对他好,他就喜欢上了Mrs Lim.

禁断剧情是争议最大的部分.Wei Lun推倒Mrs Lim时观众席里传来惊讶不安的声音, 说实话我看的时候也难免感到有点膈应, 然而这情节本身又是 一个血气方刚的男生和自己喜欢的人共处一室时非常自然的故事发展. 而师生的关系会走到这一步, 起因也是Mrs Lim在诊所遇到脚受伤的Wei Lun后出于关心载他回家. 从这全局高潮溯回开头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看这样一部电影? 因为大部分习惯了现代都市潜移默化的生活准则的人,包括我自己,都不会做让事态发展到这个阶段的选择. 可能最开始就不会多事地去义载学生, 不会因为学生馋嘴就在教室里开榴莲, 不会为了完成补课把学生带回家,不会帮不在场的父母给儿子庆祝比赛夺冠. 哪怕出于热心做了其中一项,也不会那么轻易地让一个陌生进入自己的家里和心里.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冰冷客气地找借口搪塞掉所有能增加生活成本,扰乱生活轨道的事情, 为了维持心里的平衡而用客气画地为牢. 那个狭小的生活轨道里也不一定没有幸福, 但狭小的平衡随时可能崩溃,而人生活在世界上, 总是需要从和他人的共鸣和连结中寻找宽慰和安宁. 如果没有Wei Lun带进来的一束光, 丈夫出轨加上家公的死可能就足以拖垮Mrs Lim了. 当Wei Lun问我做错了什么的时候, Mrs Lim摇头. Mrs Lim 也没有做错什么;相反,她做了戏里戏外许多生活比她优渥的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近乎无条件的给予,对家人,对学生,对缺爱的Wei Lun.

我个人最喜欢的桥段是家公和Wei Lun的对手戏. 多年不见如此有生命力的存在,坐在轮椅上的家公好奇又怜爱地看着来家里补习的Wei Lun,在Wei Lun的手臂上写下Wei Lun不会写的帮字,暖到我瞬间泪崩. Mrs Lim 视角的Wei Lun 拿奖后在榴莲摊喂家公吃榴莲大概也是她很少能目睹的不是出于责任感,而是最自然流露的人的感情. Wei Lun年轻气盛,做事不管不顾全凭喜好;Mrs Lim 人到中年, 一言一行都背负太多压力和责任; 而瘫痪的家公却是看惯人间冷暖,在Mrs Lim被生活压到喘不过气而啜泣时,颤巍巍地提提她要笑. 一老一小的对比和连结,更衬托出夹在中间的Mrs Lim的辛苦和担待.

结尾Mrs Lim 的笑容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陈哲艺的结局. 以华人社会主流成功学的角度来看,Mrs Lim 是彻底完蛋了--失去房子和婚姻,工作前景惨淡,还很有可能变成中年单亲妈妈. 然而Mrs Lim 却能在Taiping乡间的阳光下露出笑容. 陈哲艺自己在事业顶峰拒绝了各种找上门来的资金和机会,而是继续深造,买菜做饭生孩子, 一个剧本磨三年,这绝非主流成功人士能做出来的抉择. 放得下这些虚名和枷锁重新开始生活的Mrs Lim,也只有举重若轻来去自如的陈哲艺写得出来.

我觉得可以处理得更好的两个地方,一个是Mrs Lim的丈夫Andrew的出轨. 虽说Andrew出轨是合情合理的发展,也可以降低Mrs Lim 禁断恋的道德阴影,让观众更能同情她,但我觉得Mrs Lim本来就没有做错什么,并不需要这个道德光环; 去掉出轨, 或者把出轨实锤的镜头去掉,可以让Andrew的角色更圆满,因为Andrew本身也是一个有无奈,有导演同情分的角色. 另一个地方是校长和Mrs Lim在办公室的对白,太直白了. 如果写成校长在反复劝休无果后再暗示Mrs Lim你不要来我promotion的时候搅屎, 会更显这种冰冷客气的虚伪.

镜头和呈现方面,除了已被盛赞的细腻道具和布景,对人体赤裸裸的展示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安排.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是第一次见到女角色坐在马桶上使用验孕棒的镜头去掉头部,取景躯干和下半身; 禁断部分Wei Lun 健硕的身体和急忙忙没脱全的裤子,和Mrs Lim/Andrew洗濯家公时家公被动的老弱裸体对立,既生活化了剧情,也减弱了身体欲望可能会带来的污浊观感.

十几刀的票没有虽让我过英雄美人瘾, 但让我审视下自己的生活怎样被自己的胆小和被社会的定义画地为牢,也是非常值得的事. 之前提到的一碗和电影无缝衔接的吉野家吃得我不胜唏嘘,但并不是悲哀--这些少年可能不能流利念出华文校训, 行为举止却是完全对得起印在社团服上的几个字. 总归是有一些美好的精神,不管是以什么面貌被传承了下来. 如电影结尾是雨季里的阳光, 走出我们的牢笼去给予,也许会被骤雨打乱一时的脚步,但也能让人少点距离,少点孤独.

 短评

想要写出的字,阿公在手臂颤巍巍描了个帮。想要牵住的手,她遮盖的文件夹写着礼义廉耻。想拥有的未来,没有精子在子宫里成活。想拥有的爱情,只有雨水在热带里见证。你的婚姻成了报废的车,我的爱慕却是换错的道。这是我的第一次分手,像新闻里的吉隆坡暴动,学校里的中文课,热带突至的雨,转瞬即逝。

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虽然我觉得陈哲艺属于最高只能拍到八分的那类导演,但不可否认这是非常稳健的出手,平遥两个竞赛单元的其他华语片被一部新加坡电影吊打,是不是接下来要输马来西亚输缅甸了,脸都不要了。

7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片名里的“带”字,更适合当作动词?

10分钟前
  • ____anybody
  • 力荐

平遥场观众不止爆满,还把台阶挤满、坐满和占满,可竟然做到没一个人受不了提前离场,说明电影很抓人,从质感到剧情到将两者巧妙关联起来的节奏都非常不错。新加坡学校里不重要的中文课,或许也就像女主角在家庭中变得无足轻重,再进一步过渡到这个还没入籍的马来西亚福建女性在新加坡社会中的无足轻重,工作和家庭中的不起眼,让师生恋的建立有了压抑的合适空间,爆发起来也就不足为奇。尺度呢,几乎如拨开的榴莲那般大了。

14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杨雁雁的身上有张艾嘉+俞飞鸿的气味,那种只属于她们才有的,像热带雨包裹着靡糜的柔韧气味。

1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老在看武侠片的爷爷,在习武的高中生手臂上,写了一个“帮”字,文化传承的力量喷薄而出。太喜欢看陈哲艺处理这种人和人之间那层微妙又深刻的情感和关系,尤其留白部分,看似轻触一笔,但又力道十足,回味无穷。PS:许家乐屁股好翘…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3.5;雨的降落时刻以及最后的雨过天晴成为起承转合的标识,过于呼应主题而略显匠气刻意且仍有稚拙感。一个中年女性面临情感/职业困境的选择,社会/家庭对女性的低宽忍度(开车、生育),整个社会大生态呈现的并置与杂糅(语言环境、政局趋向),三条线的糅合颇有立意;全片最动人的当属女主/阿公/学生三人同框的场景,阿公替代孩子成为联结分崩家庭的纽带,而学生则替代丈夫施以情感抚慰,他们才构成「家庭」,经由他们的在场,女主才能走出旧我,告别热带雨。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陈哲艺的这一部还是很厉害啊。延续了上一部《爸妈不在家》他最擅长的家庭与情感关系,同时,又往前迈了一步。表面上是一个很容易狗血的感情故事,但是,却又总是在即将狗血的时候,以巧妙的情节处理让剧情走回微妙的合理。而且在各种细节铺垫上很有心思,仅是不同语种切换就很有意思了。而在内里又有新马华人对于本土华人文化的关切和担忧,由之可以引申出很多更深的内容的。最后,杨雁雁和许家乐都很出色,不错。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陈哲艺像是把“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各取了一点点。在华人社会当女性太难了,每一个身份都是画地为牢的按部就班,能被一场痛快淋漓的热带雨掀翻的只能是少数。大马和新加坡,中文和英文,榴莲和禁恋,在对照中拆解家庭。两个主角在“爸妈不在家”还是母子啊如今竟然演情侣了,我打了个冷战~~~~~~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平遥电影节展映】很遗憾展映的是删了一分钟的版本,聊胜于无。女主的情绪几乎压抑到底,只有烧纸、激情、大雨三场戏得以小小释放。杨雁雁演技太好了。相比前作,陈哲艺更加成熟。除了致敬胡金铨杨德昌,甚至像李安一样在婚外恋师生恋故事表象内埋下诸多暗喻。以榴莲吮指、红墨晕染与满地雨水暗示情欲与生产。以武侠片与武术的翻腾动作对应公公的瘫痪,英文与中文的割裂对应族群世代及上下级的关系。一“帮”一“笑”二字精准概括公媳、师生的三人情谊。新加坡阴云笼罩国旗无法飘扬,热带雨让人压抑透不过气,马拉西亚经历动荡则雨过天晴。只有沉稳内敛,浑然一体,毫无狗血做作。只是有些像“礼义廉耻”的符号过于明显。四星半//于金马影展二刷,并于澳门专访了杨雁雁。收获很大。

3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后半段的伟伦就像发情期的公狗……不靠谱的男人和不成熟的男孩真的都很可怕。

36分钟前
  • 江林
  • 推荐

外显为女性和婚姻困境,实则是华语困境,也是华人困境。陈哲艺把一篇抒情散文写给中文。热带雨季不见晴天,在潮湿的新加坡社会,一场文化撕扯像暗流,在代际之间涌动,人们习惯了讲英文,不想讲华语。师生之间的越矩关系背后,是女主破裂的婚姻,是华语难以挽回的失势,你所执着的中文课,不过是对方的人生第一次。陈哲艺成了对华语仍有留恋的人。很多细节都可以带入,仿佛似曾相识、不够新鲜。可是剧本真是太好,足够吸引我走入那场雨,从头至尾甘心被淋湿。这种好体现在实笔虚写上:实写的是痛苦的妻子,全篇都是她,虚写的是,知道一切选择逃避并把压力全抛给妻子的丈夫,寥寥数笔处处到位。尽管人人都在讲英文,华人特有的家庭弊病仍旧顽固,构建在婚姻背后的“生育”,成为离间这对夫妻关系的真凶。于是当父亲去世,这个家庭最后一根纽带断了。

41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新加坡独特的语言环境,给本片一种独特的冲击感,作为华语环境长大的观众,是一种惊喜。但不得不说,本片给“强奸”披上了一种奇怪的保护伞,而且并没有很自然的自圆其说。在这个大环境下,觉得有失偏颇。成长话题老生常谈,但是导演的切入点实在不讨人喜欢了。题外话,男女主在导演首部电影中饰演母子,凭添一种incestuous的诡异感...

43分钟前
  • 逢澶Ty
  • 较差

其实为人师表,林老师怎么也比八卦市侩的周老师要对路。情之所动,越是所谓的禁忌,越有繁多的负面情绪做正面养料。他们在写着“礼义廉耻”的文件夹下牵手,又任鼓乐队喧天的声浪做那咫尺天涯的背景。到底小孩心性,可莽撞也有莽撞的好处,讲究争分夺秒与写满疲倦劳损的成人世界里,哪还有这大块大块的红与黄?她想着还没有过“一起”的概念,他已经被“分手”的想法揉碎。热带雨是这一夏的症候,是马来与新加坡的凌乱,是他与她最出格又最合拍的心动。演员都很有戏感,许家乐太可爱了,盯着榴莲看的神态,超像卡咪龟。我该补6年前就标记想看的《爸妈不在家》了,这一回,爸妈依然不在家。删掉一分钟的大仇我可是记住了。@平遥

4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所以不能生育的人其实不是阿玲,而是丈夫?那丈夫和小三的孩子是谁的?是“小三”和“小三的小三”的?

4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任何删减都可以致命,结果就是有人觉得那场水到渠成的情欲戏是强奸…中国导演实苦,来中国展映的有苦说不出

46分钟前
  • Amelie
  • 推荐

后半段掉的很厉害,从公公过世,到两人别扭时还要被乐队穿过,再到最后的验孕,都因为这些意外是被设计好的而有些扫兴。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电影,阿公在伟伦的手臂上写下“帮”字,看比赛时轻轻的拍手(空气),让难过的阿玲望向那个笑字,我喜欢阿公的设计,摆脱了一般类似角色失去行动能力同时也失智的俗套设计,阿公很聪明,也很达观,他只是动不了。我觉得“动不了”就是我在陈哲艺的家庭电影中得到的感受,他不同于许鞍华的静水流深,也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圆融恬淡,他就是委屈,伟伦、阿玲、公公都是委屈,我们活着,就是委身于困顿。我喜欢看阿玲送伟伦回家,那个镜头从来都是在车内,阿玲一拐方向盘,就把学生送到家了,好几次,我都看不见这座大楼的样子,没有远景,没有全景,只有阿玲从车窗内看见的未知全貌,我觉得这就是委屈。

48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公公和学生这组人物关系意味深长,爱武侠却失语的老人和华文差却喜欢成龙的少年,几场戏就将文化的困境与传承主题揉进了你心里。相比之下女主角马来西亚移民身份和政治状况的背景表达显得就生硬了,不如《爸妈不在家》融合得自然。视听方面没什么可挑的,但情绪上还是差了几口气,后半段散掉,把握一个四十岁女人的状态导演已经尽力了,多亏了杨雁雁(有些瞬间好像俞飞鸿啊!)

51分钟前
  • 琼斯黄
  • 还行

女人就应该为自己而活,你看,离开了丈夫,甩掉了情人,没有了家庭,一切都雨过天晴了!这才是真正的女权电影!ps:立一个flag,杨雁雁今年11月一定能拿影后!

55分钟前
  • 木石子
  • 推荐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场婚姻危机与一段师生恋,导演试图将背景拉升至新马关系以及新加坡在中美间斡旋的处境。想法是好的,但文本结合太浅,只是浅尝辄止。影片更多探讨的,还是一个中年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处境。最大亮点,是低机位摄影,刚好是一个坐着的人看到的世界,视觉中心区域是女性的胸部到大腿之间。那是学生看老师的角度,也是瘫痪老人看儿媳的角度,背后的寓意不言自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沦为性符号与生育工具。影片是非常克制地表现这种伤害的。那种轻描淡写,甚至会让很多人把它误认为是小清新的师生恋。但不是的,这段师生恋并没有那么清新。而我恰恰喜欢导演的处理,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情节,没有情绪渲染,就把它拍成了一种日常,把哭泣拍成连绵不绝的雨水。

57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