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1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2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3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4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5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6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13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14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15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16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17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18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19惊爆十三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37

详细剧情

  1962年10月14日,一则由飞临古巴上空U-2侦察机所拍摄照片中透露的情报信息,引发了一场当时世界两大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空前危机。美国情报官员在这组情报资料中发现,苏联正在距离佛罗里达不到150公里的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的圣克利斯托瓦尔修建基地,部署中短程导弹和运 载核武器的伊尔-28重型轰炸机,这些导弹足以摧毁全美各大城市并且造成重大伤亡。全美上下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也将整个世界推向了核灾难的边缘。总统约翰·肯尼迪(布鲁斯·格林伍德 Bruce Greenwood 饰)和其弟罗伯特·肯尼迪(斯蒂文·卡普Steven Culp 饰)沉着应对这场一触即发的核战危机,影片透过白宫高级特别助理肯尼斯·奥唐纳(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 饰)之眼,再现了危机重重的惊天十三日。

 长篇影评

 1 ) 本片充分照顾到了美方的面子

1.本片充分照顾到了美方的面子。
2.因为只站在美国的角度拍摄,所以关于苏联潜艇差点发射核导弹的情节没有了(本来比较期待这段的,X特警前传倒是偷了这一桥段来用)
3.总统特助真的比总统还NB,我甚至有一种错觉,谁才是总统啊?
4.美国的飞机老是飞到他国的领空,被击落也是自找的,看这里似乎飞在他国领空是理所当然的。

 2 ) 古巴导弹危机

下载这部电影是因为很喜欢以前看过的一部阿尔帕西诺和罗素克劳主演的《惊曝内幕》,被这一真实事件及两位影帝的精彩表演所打动。

在电影天堂看到《惊爆十三天》,没有去看剧情介绍,便下载了。

作为一个总统,压力真的很大,虽然拥有非常大的权力,但既要和其他国家的首脑斗智斗勇,还要和自己的手下周旋。肯尼迪手下有很多好战分子,他们一次次的想要开战,肯尼迪和他的两个助理一次次的化解。

古巴导弹危机前发生的猪湾事件,让美国非但没有推翻卡斯特罗政权,反而还把古巴推向了苏联。美军在土耳其等地部署的导弹,对苏联产生震慑作用。因此苏联也秘密地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导弹,想要在战略上扭转颓势。美军的U-2侦察员拍到了导弹基地的照片,美国政府陷入了恐慌,海军空军的将领都主张空袭古巴导弹基地,但是肯尼迪考虑到空袭会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并且这一次会用到核武器。人类难逃一场大浩劫?

总统的扮演者比历史上的肯尼迪要英俊,总统夫人也是。凯文科斯特纳不是太适合总统特助这个角色,还是更喜欢他在《刺杀肯尼迪》及《麦克法兰》中的教师角色,他把控的更好。这部电影导演在剧情紧凑度的拿捏上做的还是非常好的,尽管是一部历史剧情片,却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也和我自身的观影心态有关吧,即将进入而立之年,对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影片更感兴趣了。

2018年1月13日

 3 ) 左望:古巴导弹危机—《惊爆13天》

本文由左望团队匿名成员“笔的一生”原创写作,特此说明。

不平静的事件总是会忽然发生在一个平静的早晨——这是科尼· 奥唐纳在被总统约翰·肯尼迪告知有大事发生的第一反应。

科尼是一名二战的退伍老兵,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总统的助理,为其筹谋规划。他有着美满的家庭、颇有前景的工作以及深爱的恋人,而这一切被几张照片给搅混了,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建造了导弹发射场。

此时正为美苏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为扩张势力而争锋相对,美妄图拉拢革命刚成功的古巴新政府却失败,权衡利弊之下决定封锁古巴的经济线从而逼迫其就范,归属到自身势力之下。在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美对古策划了一场“暴力入侵事件”——猪湾事件(吉隆滩战役),却损失惨重,以失败告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迅速察觉并声称美国正在侵略古巴,这使得以肯尼迪为代表的美国政府颜面扫地,政府多数参谋对此大为光火并企图重新扳回一局。

而古巴在经历了这样一场暴乱之后,已然无心与美交好,其外交重心逐渐向苏方偏移。苏联也不负古巴所望,为古巴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古苏关系发展迅速。在关系增进的同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认为可向古巴提供军备并秘密运送导弹来牵制美国,此前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都部署了大量导弹,苏联重要的战略地区均处于核弹、战略轰炸机的直接威胁之下,如果成功在古巴部署导弹,苏在军事上对美才能重回平衡,此提议获得了苏联政府的认可,苏向古运送导弹的行动在紧密进行中。

苏联在明面上声称只向古巴供应传统型武器,暗中却将地对地中程弹道导弹(SS4型导弹)以及三千四百名技术专家运往古巴,这本是苏古方秘密进行的任务,殊不知美国政府已然发现了这一行动。

繁忙的政府之中,肯尼迪与政府的多位参谋与部长正在开会,参谋们心有不甘,他们对猪湾事件耿耿于怀,这次苏联与古巴的挑衅行为令他们的想法出奇地一致,他们要打一场“胜仗”来洗刷之前行动带给他们的屈辱。一旁身为猪湾事件当事人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却相当沉静,他没有像会议在场的大部分人那样认为这次美方应主动进攻,不想这种想法却被参谋们认为是懦弱的表现,肯尼迪与科尼,还有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时任司法部长)据理力争,他们认为政府方的保守参谋派的提议并不是当前面临危机的美国政府最佳的应对策略,肯尼迪在了解到事情的前后之后嘱咐科尼向空军方执行飞行任务的年轻上校直接下达命令,要保证该任务万无一失,不能出现任何纰漏——飞机没有受到“任何攻击”。上校应允,带着他的队友出发了。

1962年10月14日是星期天。在这个万里无云的星期日凌晨,两架美国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受到了狙击但没有伤亡,他们成功拍摄了大量照片。

经专家分析,该地对地中程弹道导弹能载运三百万吨核武器,射程约为一千里,安置在古巴的导弹的射程南起美国东南方的城市和军事基地,北到华盛顿,发射后约五分钟到达,能致死八千万人,美国认为这是苏联妄图在军事上反守为攻的战略,政府迅速拍板不能放任亲苏国家发展核武器,应在源头上扼杀这种可能。但他们在制定战略上却发生了偏歧,军方试图向古苏方开战,他们对此态度强硬,妄图采用封锁和空袭等秘密行动终止苏方的赫鲁晓夫撤离古巴的导弹,而一向被认为是鹰派作风的肯尼迪却犹豫了,他认为这次苏方的行为是一种挑衅,苏方希望美方开火,从而为这场战役取得名正言顺的借口——而他不能,也不可以开战,无论是为了谁。

肯尼迪、罗伯特与科尼均不愿意看到战争的发生,肯尼迪把军队最终的开火权收到了自己手里,他对部下下达的指令是,美军方只能与苏方军舰联络沟通,在总统下达命令前决不允许开火,即使苏军舰越过了封锁线也不允许,美方只能派军舰一路跟随、联络、警告。这一作法展现了肯尼迪作为总统在危急时刻展现的理智与担当,我想,也正是因为他在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之中的正确做法,他才会被许多美国人视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在经过重重决策之后,美政府决定实行海上封锁计划。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美国的强硬态度却没有撼动苏联的决心,苏联派向古巴的多只船只在遭到美军封锁之后多数返航,却有六艘依旧无所顾忌地行驶向古巴。这无疑是一种挑衅行为。

美国对古巴实施的海上“隔离”,于10月24日上午10时起正式开始。

在这期间,许多人们走上街头呼吁止战。

10月26日,星期五。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赫鲁晓夫承认苏联导弹在古巴的存在,但把它们说成是纯粹防御性的。

10月27日,就在美国总统答复赫鲁晓夫来信之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又收到了苏联领导人发出的第二封颇为冗长、带官腔的并带有更大火药味的信件(这也许是由苏联外交部写的)。信中包含着实质上不同的立场,其实质是谋求实现一种相互交换。这令美国政府方对苏联的内部形势捉摸不定,无法做出决策。

27日当天上午,曾执行过任务的上将驾驶一架美军U-2战略侦察机在苏军中程导弹阵地上空侦察,探测和捕捉雷达信号。在探测过程中,U-2侦察机被萨姆-2防空导弹击中后坠毁,上将中弹身亡。

“噩耗”传到美国空军司令部后,军方暴跳如雷,认为苏军公开挑战,打响了古巴危机“第一枪”,美军绝对不能示弱。美空军将领决定空袭苏军防空导弹和中程导弹阵地,再次被肯尼迪否决。他决定继续外交努力,延缓空袭日期至30日。

肯尼迪认为,在古巴导弹部署成功的那一刻起,空袭这一战略已经不适合美方了。核武的危险后果并非美方与苏方所能承受的,这场战役,若是打响,没有单赢局面,只有两败俱伤,他不想让这样子的悲剧上演。

肯尼迪和国安会权衡了赞成与反对从土耳其撤除导弹的两种主张,最终确认了空中打击和入侵的时间表。

正当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激烈紧张地辩论应采取什么对策的时候,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摆脱危机的办法。

他说,为什么不可以不理睬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而只回答第一封信呢?

最终,肯尼迪向赫鲁晓夫发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议”的信(以下内容引申自资料)。

--------------------------------------------------------------------------------------------------------------------------------

亲爱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细地阅读了您1962年10月26日的来信,对您表示愿意迅速谋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声明表示欢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联合国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进攻性导弹基地上施工,并使古巴一切可供进攻之用的武器系统都无法使用。

……

但是让我强调一下,其首要的因素还是要在有效的国际保证之下,停止在古巴的导弹基地上的工作,使这一威胁继续存在下去,或者使这些问题同欧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广泛问题联系起来而拖延这一有关古巴问题的讨论,肯定将会加剧古巴危机并严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们能按照此信和您1962年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办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见。

约翰•肯尼迪

--------------------------------------------------------------------------------------------------------------------------------

美苏战争一触即发的此刻,人们的心都在紧缩着。

影片并没有大幅度的表现群众的情绪,而是用科尼一家的氛围变化与情绪转变来描绘人们的不安。

美方连夜赶到苏联大使馆与苏联代表见面详谈,科尼坐在会谈室外,面对着受到惊吓的年轻苏联女共产党员,视线最终落在了她的衣领上的苏联共产党党徽上。

会谈结束后,苏方杜布莱宁大使向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总统特派员罗伯特•肯尼迪感叹道“你跟你哥都是好人”。

回到家里,科尼和自己的妻子见了面,两人在一番言谈后抱紧了对方。妻子询问科尼怎么了,科尼的话引人深思。

科尼紧锁着眉头,道:“如果明天太阳还升起,那是因为还有好人,那是……我们与魔鬼的一场拔河。”

也许有人会笑称原来科尼还会发好人卡啊,但“好人”二字却显得如此沉重,魔鬼一词,指代的究竟是苏联,还是核武呢?

谁也不知道。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得不到控制,所有人似乎都在等待敲响的警钟,这注定是一个不眠的夜晚。

接到回信的赫鲁晓夫领会了肯尼迪的暗示。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电台广播了赫鲁晓夫的回信。信中没有再提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并且同意撤回古巴堆放的大量导弹。

危机解除,科尼在一片晨光中,面对着吃早餐的家人说道,太阳升起了,每天太阳升起都带来了某种启示。孩子们问他是什么启示的时候,他却没有回答。

影片最后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像是总结,又像是未完待续...

我们追求的是何种和平?

我说的是真正的和平,使世人活的有价值的和平,不是一时而是永久的和平。

人为的问题也可由人去解决。

归根究底,我们全都居住于这个小星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

我们都心系子女的未来,我们都是凡人。

附录

1.总统肯尼迪在白宫开会的时候经常安装录音机,电影中大部分对话直接取自肯尼迪的磁带。

2.肯尼迪同意秘密从意大利和土耳其移除美国导弹的事实直到多年后才众所周知。

3.古巴导弹危机刚开始时,肯尼迪呼吁对古巴进行全面军事入侵。

4.上校的饰演者是历史中参与轰炸的人员的后代。

5.这部电影的闭幕词称,这部电影是在洛杉矶、华盛顿特区、罗德岛和菲律宾拍摄的。

6.电影快结束时,办公桌上有一块写着字的匾,上面写着:“大海辽阔,我船却渺小。”这块匾是里科夫上将在1963年送给肯尼迪的礼物。

 4 ) 人类命悬一线的时刻

不是惊变18天或28天,此片也不是科幻片,但的确和人类毁灭有关。它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可能接近毁灭边缘的一个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顶多听过这个名字,不了解这个事件的严重性,起因过程结果和含义。
 
交代一下背景。1962年,美苏冷战正酣,双方都已发展出了能毁灭世界的核武器和能直达对方国土的洲际弹道导弹。然而由于两国距离远,洲际导弹的预警时间相当长,对方都有时间做出反制举动。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苏联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在美国后院的古巴部署了可以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这样核弹在5分钟内就能炸到华盛顿了。在同一天,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此事在影片中也有提及。
 
古巴原来的巴蒂斯塔政权是亲美的。卡斯特罗推翻了这一政权,同时也试图保持和邻近的美国的关系,但是仇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拒绝了古巴,并加以封锁和煽动颠覆。可以说古巴倒向苏联,有美国自己的责任。
 
接着说导弹危机。5分钟到达的核弹是无法让美国政府容忍和接受的,但是如何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而这部电影也主要是站在美国的角度来描绘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的。苏联方面只有外长、驻美大使和驻联合国大使露了面,最高领导赫鲁晓夫和神秘的“强硬派”贯穿始终却从未出现,也反映了肯尼迪等人当时的处境。
 
本电影中出场的核心人物有三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Kenneth O'Donnell(本片主角,凯文·科斯特纳饰演),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此外出场的还有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国务卿(负责外交和部分内政事务)、国防部长(文官)、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最高军职职位)、国家安全顾问、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中情局局长、空军参谋长李梅(叫嚣动武最响的)等等。军方人物普遍支持空袭和入侵,武力解决问题,然而作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明白,一旦动用武力,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所难免,而美苏拥有的核武器足够终结人类的历史。
 
肯尼迪决定采用折衷方案,封锁古巴海域阻止苏联继续运送武器,苏联无视封锁继续前进并派出潜艇护航,美国军舰未经总统授权向潜艇投掷深水炸弹,却不知这些核潜艇携带有核导弹。深潜而无法与莫斯科联络的苏联潜艇舰长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决定发射核弹。然而由于大副执意反对而没有实施(苏军潜艇发射核弹需舰长、政委、大副一致同意)。双方在古巴海域发生摩擦,一架美国U-2侦察机误入苏联领空,另一架在古巴被击落。在全世界人都认为美国势必报复,大战不可避免的时刻,美苏双方的内部各种势力也互相倾轧,人类的命运未卜。本片讲述的就是这高潮迭起的13天的故事。最终,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顶住压力,作为理智和有良知的领导人,避免了人类毁灭的悲剧的上演。
 
本片剧情和上述史实略有出入,因为站在美国的角度讲,没有描述苏联潜艇的故事。片中还穿插了很多政治桥段,自己人和敌人的阴谋全套层层叠叠,增添了本片的层次感。

总体来讲,有如此震撼人心的真实事件作为蓝本,如同《银行大劫案》一个道理,本片不会难看。看的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啊,人类能够仍然生存到现在全靠这些人的一念之间。当然如果是虚构题材,震撼力就大打折扣。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非常緊湊的故事,能給人一個反思的機會

一個以古巴危機為背景、以真人真事改篇的故事。將幾乎影響世界的13天濃縮為2小時。雖然戲中不乏大美國主義,但確實被戲中營造出來的那種緊湊、繃緊、劍拔弩張的氣氛所吸引!在那個緊急的情況下,總統要面對來自內外不同的龐大壓力,若然一已的信念不夠堅定,只要有一微小的錯誤,便可能鑄成大錯!尤記得戰機被擊落的一幕,那一刻的呼吸的幾乎被止著了!
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導演幾乎沒有動用過一刀一槍就為我們製造了如此緊湊的氣氛了!

 6 ) 囚徒困境中的信任

当初是顺着维基百科的叙说,找到这部电影的。那时候在维基百科里面知道了“囚徒困境”这个词。它告诉我说,美苏之间互相的核讹诈,就可以被看作典型的囚徒困境案例。
对于人类来说,相互信任永远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圣经上说,上帝为了阻止人们建立通天塔,将人类分成各种不同的语言,于是争吵出现了、隔阂产生了、信任消弭了,通天塔的乌托邦不了了之。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现代性雄伟书写的展开,一幕幕血腥的杀戮、战争接连上演,人类互相信任的程度似乎又降到了新低。而且十分不幸的是,这一次急剧加重人类不信任的,乃是意识形态的力量。

战争与革命
经典的历史教科书中这样叙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崭新的苏维埃政权。的确,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论的注脚,列宁的成功是标志性的。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者们往往被宿命论裹挟,手头政权促使他们狂热,促使他们坚信武装夺取政权、在全世界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乃是理所当然的道路。君不见那个岁月的时代精神:
“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道理很简单。战争是资产阶级发动的、罪恶的。而趁他们发动战争之际,各国工人联合起来进行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自此便海晏河清,万世清平了。可是作为灵活到骨子里的政治家,列宁同志马上发现了此一口号的狂想性。他意识到,也许这个襁褓中的苏维埃注定是要跟环绕伺立的坏人们并存的——甚至还要打打交道。可是真的跟他们和平也是不行的,那岂不是背叛革命?怎么办呢?韬光养晦罢、静观其变罢!列宁恨恨地说:
“一旦我们有能力战胜资产阶级,我们马上就会掐住它的脖子”!
命运的确给了苏维埃政权积蓄能力的机会。在赫鲁晓夫时代,挟二战中红色法西斯战胜黑色法西斯的胜利之威,苏联的军事力量已是今非昔比、翻天覆地。在东欧,一个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像遗产一样从希特勒转移到斯大林手里。环顾世界的东方,一个又一个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真乃雨后春笋,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制度下,苏联在热带雨林和古巴那样的地方都找到了自己的小兄弟。在西方,在资本主义的后院,左翼运动风起云涌:欧洲共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左派存在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第三世界国家和殖民地,反抗、斗争似乎也合并进了苏式狂潮。苏联已经作为一种完全可与西方的价值观、制度和生活方式相抗衡的载体,成为诸多西方知识分子和人民朝拜的对象。
世界形势,似乎真的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这个时候,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们已经悄然发现理论家们所没看到的问题:核子武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整个战争理论出现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在冷战背景下,在相互的意识形态隔绝的背景下,在苏维埃制度铁幕重重的背景下,大国之间如果冲突,小冲突势必升级为大冲突,大冲突势必导致局部战争,局部战争又将演化为全面战争,而这一次全面战争的后果将不仅仅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那次战争以后,就没有人能够活下来写战史了——那会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核大战,核战争的双方将拿出可以毁灭地球几百次的核武库存攻击对方,产生的辐射使地球生态失去平衡、烟尘将覆盖地球的大部分地区,从而导致气温下降、生物灭绝,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各项基本条件被逐渐侵蚀殆尽。到时候资产阶级被消灭、无产阶级也被消灭;资本主义政权垮台、苏维埃政权同样垮台。在马克思那里,“无产阶级”还心怀“失去锁链,得到世界”这样无本万利美梦,而赫鲁晓夫时代,无产阶级已经沦落到“失去锁链,失去世界”的悲苦境地。苏共二十大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理论,温情脉脉的取代了布尔什维主义原本杀气腾腾武装夺权的“普遍真理”,这背后其实不过是对这种现实的认识而已。

古巴导弹危机的冲突双方是美苏吗?如果这是一道历史题,回答显然是yes。可是看完电影我觉得,yes只能算答对了一半。因为还有一种力量在隐隐的发挥作用,那就是毁灭。美苏在表面上是冲突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同一条战线上作战,共同的敌人是毁灭。意识形态的“搅局”使得这一点相当难以看清楚:好战的军事家们思考如何能够战胜,好战的理论家们认为这是实现“世界革命”的大好时机,唯独处于风暴中心的少数政治家意识到:根本没有胜利可言,有的只是毁灭。看完这部片子不仅心生感慨: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中华民国的学术著作译为“意底牢结”——这个译法真是一语中的!为了那个牢结,毁灭可以不计。
因此,导弹危机的解决方式不是战争,也不是谈判,而是桌面以下,正式场合之外,透过老同学、老熟人之间的关系搞的秘密协定。这有点像中国政治的搞法。
因此,肯尼迪总统才会说“我猜赫鲁晓夫现在一定和我承受同样大的压力”——他们俩都处于风暴中心,反倒能理解对方。
因此,肯尼迪总统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来跟赫鲁晓夫沟通:他把军队的最终的开火权(甚至包括向天开火的示警行为)统统收到自己手里,命令军队只能与苏方军舰不停联络,在收到总统亲自命令前绝不允许开火——即使红海军越过了最后的封锁线也不允许,只能派军舰一路跟随、联络、警告。
因此,影片的最后苏方杜布莱宁大使才向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总统特派员罗伯特•肯尼迪感叹道“你跟你哥都是好人”。

……
   在真实的历史中,1962年10月27日周六早晨时分,美国海军对一艘苏联核潜艇投深水炸弹。核潜艇上的舰长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决定发射舰上的核导弹,由于三副执意不同意(按照当时苏联核潜艇的规章必须三位最高军官一致同意才能发射导弹),最后潜艇上浮来请示莫斯科的命令。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一枚SA-2反空导弹击中坠毁。几乎所有人都预料美国会在数小时内进行报复,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不可避免。肯尼迪决定不报复并表示同意继续谈判。他向赫鲁晓夫密电表示同意赫鲁晓夫的第二封、比较官方的信中建议的撤回布署在土耳其的导弹。
仔细想来很后怕、也很诡异。如果说前现代的社会,君主决定臣民命运的话,那还是由于他崇高的地位,还比较好理解。可是人类的命运在那个瞬间,竟然只寄托于一个小小的舰艇三副!如果那位三副考虑问题仅仅出于僵硬的军事规章,如果那位三副在上级的压力下屈从,如果那位三副一时糊涂…….整个人类的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不,是终结了,而且是稀里糊涂的终结了。
在“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思想已成核时代主流的格局下,人类能够走出信任危机吗?古巴导弹危机,信任很脆弱、很脆弱,就像一个快要淹死的人,还背着沉重的包裹,靠大家的竭力抢救才算勉强救活。人类也许真的很没出息,只有到了都快要全部毁灭的节骨眼儿上,才明白信任的重要。不过庆幸的是,人的理智还是起了作用。自那以后大国之间有了军事热线,大国间爆发核战争的几率也许不大了,但是恐怖主义的核打击呢?专制国家、流氓国家的核力量呢?这里面涉及到现代性、宗教文化冲突、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国际新秩序……实在是有够复杂!人类既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接着怎么走,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民主和平论也许是一个可期的美好前景,但是实现的路途荆棘遍地、坎坷重重。

 短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我越来越喜欢看开会片了。本片虽然和真实历史有所出入,但是我觉得特别好的在于本片通过一个纯美方的视角,完美地展示了古巴导弹危机后果之恐怖以及走钢丝般的囚徒困境博弈(无苏方视角对这个剑拔弩张的氛围的塑造是很有帮助的,这点我反对很多点评中的观点),是一部非常紧张的惊悚片。对白宫幕僚的刻画也超过了传统傻逼政客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尽管这方面也是偏虚构的,并且以总统助理为主角削弱了群像,导致其他在历史中发挥真实作用的人刻画很水,但总的来说算合格了。当然这是美方视角的美国电影,那肯定是给美国说好话的,还包含美式价值观输出,但是做得蛮好,要搞这种输出真需要学习一个,哪怕是现在老美要搞输出也要好好学习一个经典。这样的电影很能吸引观众去了解这件事背后真实的历史,那作为电影的目的也达到了。

7分钟前
  • MonkeyKing
  • 推荐

"If the sun comes up tomorrow, it is only because of men of good will. And that's... that's all there is between us and the devil."

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那段历史的跌宕与混沌,以及那些历史舞台中央人物的克制与坚毅成就了这部电影,电影本身其实中规中矩,要按着吕美特那个路子来真有成为杰作的可能。

1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我们追求的是何种和平,我说的是真正的和平,使世人活的有价值的和平,不是一时的和平,而是永久的和平,我们的问题是人为的,因此也要由人解决,归根究底,人类最基本的共通点就是都居住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我们都关心子女的未来,我们都是凡人”

18分钟前
  • yyychang
  • 推荐

“你有没有概念,上将?这不是封锁!这是沟通!是一种新语言!是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间的对话!”这段台词简直道出了整部电影、整个历史事件、全部战争甚至人类间互动的真谛。

20分钟前
  • 张文豪
  • 推荐

把古巴导弹危机时期那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还原得非常好,"O,GOD.THY SEA IS SO GREAT AND MY BOAT IS SO SMALL"就是结尾有些主旋律……

2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古巴导弹危机,最接近核战争的十三天,电影很紧凑,惊心动魄,好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知道核按钮会带来什么。再之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核威慑在保证互相毁灭之后反而带来了和平...也是很有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古巴是跳的最凶的,对比现在的朝鲜。

29分钟前
  • 小药水
  • 推荐

(7/10)古巴导弹危机题材。白宫视角,对美国低层人物和民众、古巴和苏联都没有刻画。在这场冲突中,美苏两边最高领导层都是明白人,武力是用来谈判而不是战争的,但下边的人头脑热血,他们渴望“决一死战”。肯尼迪打开赫鲁晓夫写来的信时说了一句:“他的压力也很大吧。“

3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虽然不像zxb治下搞出来的那些简单粗暴的英明神武,但美国人也总有把自己塑造得道德高尚的情怀。凯文科斯特纳的那个虚构角色设定很有意思,美式邬思道啊。

36分钟前
  • 费米
  • 还行

选取凯文饰演的总统特别助理作为切入角度其实从真实度或娱乐性来看属于两面不讨好,影片也就在纪实和戏说之间摇摆走向失败。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反而是国防部长这类小配角。

41分钟前
  • 无趣
  • 还行

终于回到拉萨,有wifi的世界了,这片子是几天前在珠峰大本营睡不着和早起等日出时看的,我觉得这肯定得是最高观影体验了

43分钟前
  • .H
  • 力荐

冷战的思维决定后人看待这场危机的角度不同,这部电影尊重历史进程,连中印战争的小细节也没落下,旨在表现心存善意的人如何和一心想挑起战争的人周旋,世界的危机虽除,好人得罪了权势,肯尼迪兄弟之后接连被刺杀,行伍腔的人啊,你们哪怕能注意这互相试探中唯一牺牲的飞行员,想想谁能保佑在天空的他

47分钟前
  • Mr.Raindrop
  • 推荐

实在看不出科斯特纳所饰演的这位总统助理在整个事件中起了什么关键作用,而且,既然影片已经让美国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现实中真正的重量级人物直接登台唱戏了而且每个人的戏码还都不少,那干嘛还非虚构一个不太重要也没起什么关键作用的人物来做主角?

50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放弃自己的判断是不道德的。There's something immoral about abandoning your own judgement. 囚徒困境典型案例。

52分钟前
  • 门房大爷
  • 力荐

誰都知道最後沒打起來,為什麼還看得那麼緊張?我想主要原因是它聚焦層峰決策圈,同時突出圈中人的不穩定性格、負面情緒和非理性言論。總統爆粗口和倆出租車師傅互撕帶來的緊張感當然不同。看著人類命運交到了一群 智能不覺得比好萊塢明星高明太多的人手上,誰手心不捏把汗。他們真是這樣一群人麼?

54分钟前
  • Reader
  • 还行

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这部信息量极大的片子,我自己有两点感触:一是军人职业化和客观文官控制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太有必要了,军人团体一旦被政治裹挟就容易走向极端。二是对于手握重权的人来说,关键时候的犹豫未必是件坏事,权衡利弊后的深思熟虑往往胜过激情役使下的果断拍板,尤其在危机应对更是这样。有的时候,妥协比坚持更需要勇气……

58分钟前
  • 7700
  • 力荐

执委会大部分人变成了路人甲,勉勉强强把故事讲下来了

1小时前
  • 上林苑
  • 还行

聚焦古巴导弹危机的政治惊悚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开会,但是其紧张程度分毫未减。年少时看惯了好莱坞战争片的狂轰乱炸,对英雄主义深信不疑,随着年龄增加,渐渐意识到所谓的战争英雄很可能只是卷入风暴中的一枚棋子。本片完整的展现风暴是如何悄然无息形成的,以及身处风暴中心的人所要面对的压力抉择。在一个特别的政治时间,你的语气,态度,方式,腔调,都有可能让事情走向不可挽回的局面,所以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演员是总统。政治博弈如同打牌一样,大家都努力隐藏自己的底牌,只有疯子和蠢货才会不计后果的将手中的王牌甩出去,而更可怕的是对方竟然也不计后果的甩出王牌,于是这场疯狂的赌局将无限纠缠下去,幸好两个手握超级王牌的人没有这样做,因为那将赌上整个人类的命运。也许不是每一个总统都能成为伟人,但可以确定的是,谁都不想成为罪人。

1小时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不管我们对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有什么成见,起码在这件事情上他们能够定住两国军界的压力,本身就值得尊敬。因为如果没有他们,那也就没我们这代人什么事了。

1小时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可能在很多政客眼里肯尼迪是个懦弱的总统,但是在下一次大选中他又有很大机会连任,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暗杀了肯尼迪,这是可能的。可以参看《刺杀肯尼迪》。

1小时前
  • 八部半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