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风云1954

爱情片美国1954

主演:马龙·白兰度,卡尔·莫尔登,李·科布,罗德·斯泰格尔,Pat Henning,爱娃·玛丽·森特

导演:伊利亚·卡赞

播放地址

 剧照

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1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2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3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4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5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6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13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14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15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16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17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18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19码头风云195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42

详细剧情

  纽约港的码头上,以约翰尼为首的黑社会势力无情地压迫着码头工人们。曾经是拳击手的特里(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饰)来到码头为约翰尼工作。他的朋友乔伊因为向犯罪委员会揭发约翰尼等人的罪行,被其手下,也是特里的哥哥查理从楼顶上推下摔死。乔伊的妹妹伊迪(爱娃·玛丽·森特 Eva Marie Saint 饰)发誓要为哥哥复仇,与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展开调查。知情人都不敢出面告发。特里也目睹了乔伊被害的经过,虽然同情伊迪的遭遇,想要帮她逃离黑社会的迫害,但他没有告发哥哥的罪行。在与伊迪的接触中,两人渐渐产生感情。当伊迪得知他是杀害哥哥的帮凶,她拒绝了他。之后哥哥也为了救特里而被约翰尼杀害。无数罪恶的事件让特里决心去揭发约翰尼的罪行。在码头上他被约翰尼的手下打成重伤,神父和伊迪赶来支持他,一直沉默的码头工人们也觉醒了,他们团结在一起,为了正义抗争。  本片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更能打动人心的黑白电影

相对于现在的特效片来说,我更喜欢黑白电影,总觉得黑白电影更能用剧情和演技打动人心。《码头风云》反映了50年代初期纽约码头各种势力互相斗争, 讲述了码头工人特里能够站出来指证工会上层盘剥、残害工人罪行的故事,影片真实的反映了码头工人的生活、觉醒和斗争,看得人很心酸,黑白色的画面让剧情更显凄凉阴冷。而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不动声色的把握住了特里良心的反省和自责,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等等复杂的情绪。

 2 ) 神性保护伞

周末看了3部电影(碟),这是近来少有的情况了:《坏中尉》《双面维罗尼卡》和《码头风云》。

《坏中尉》是部冷酷黑色风格的美国电影,很有一些马丁斯科西斯早期电影的风格,马丁本人也给这部电影作了评价,可惜影碟是盗版自法国二区,看不懂法文具体的评价是什么。Harvey Keitel,这位马丁早期电影中的常客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出彩的表演,很适合演这种自暴自弃的角色,尤其是自渎那一段难度很大,他在演这部电影的大致同期也出演了另一部黑色电影经典——《落水狗》。看完了后查了下IMDB,《坏中尉》被标注为”Cult Film“,评分才6点几,可能是影片中部分内容过分亵渎了。

《双面维罗尼卡》,小资们的必看电影了,我觉得此片延续了基斯洛夫斯基《十诫》的风格,还是比较“波兰化”的,不像《红蓝白》那样法国化。像波兰维罗尼卡和法国维罗尼卡都看到一些同样的场景,如艰难行走的老妇等手法是基氏在《十诫》等早期电影中常用的。

很喜欢始终贯穿整个片子的黄绿色镜头色调,有一些画面像油画一样,克拉科夫学生游行那一段拍得很美。看了片子后翻了一下台湾远流的基氏自传,确实是用了滤色镜。总的来说,更喜欢影片前半小时的波兰部分。

重点想说一下《码头风云》,Elia Kazan指导的黑白作品,可以看到马龙白兰度年轻时候的表演。这又是一部戏剧张力充足的影片,从一开始,一句废话一个无聊镜头没有,直接进入故事情节主题。

看了这部电影才明白,原来一个工会也能演变成黑帮。只要集权,就会变成暴政,用哈耶克的话来说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变成“不服从者不得食”。观看此片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触,在西方国家,宗教所具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对邪恶的威慑力。无论坏人再坏,可以把不服从自己的码头工人推下楼摔死,用货物砸死,也不敢产生对神父施以暴力的想法,坏人们不敢在教堂里杀人,也不敢用卡车撞死神父,至多是往神父身上扔烂番茄。这样,有良知的神父(像本片中的一样)就可以成为在极端不公正的环境下伸张正义的代言人和精神支柱,所以你总能看到神父冲在最前面而不必受其他反抗者所遭受的生命威胁。而在没有或业已失去这种宗教传统的国家中,没有这样的“神性“角色存在,因此我们更为熟悉的情况是,当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遭受不公,而权力部门腐败又投诉无门时,只能咽下苦水,而不能指望向一个有神圣保护外衣的人来申冤。在这样的社会中,无法无天的境界是可以达到的,而在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可以无法,但不会“无天”。这也可以看作是宗教的积极意义之一吧。

回到电影,马龙白兰度的小混混形象刻画得不错,《教父》中那含混不清的口音对他本人来说并不难把握,因为他正常时候的声音本来就有点含混不清。除了白兰度之外,我认为此片中演技出色的还有黑帮老大和神父二人。

 3 ) 来看“教父”怒怼资本家!

马龙·白兰度;

大名鼎鼎的“教父”。

多少人特地找《码头风云》来看,只是因为他。

这是马龙·白兰度在生涯突破之作《欲望号街车》,和夺得戛纳影帝的《萨帕塔传》之后,继续和导演伊利亚·卡赞合作的作品。

伊利亚·卡赞,这个名字如今只有老影迷能记得了。

但没有他的话,马龙·白兰度的生涯轨迹可能完全不一样,说不定会大器晚成,而不是在而立之年就成为一位好莱坞巨星。

当时马龙·白兰度不仅一度是伊利亚·卡赞的御用男主角,他还参加了伊利亚·卡赞创办的“演员工作室”学习表演,这很可能是他演技从熟能生巧到炉火纯青的一块垫脚石。

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这两个后来一起主演《教父2》的家伙,也都是“演员工作室”的学员。

《码头风云》的时候,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不会令人失望。

故事聚焦美国纽约港码头,讲述一个叫特里的退役拳击手,从加入黑帮,成为杀人帮凶,到良心挣扎,最后决意与黑帮为敌的过程。

特里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心路转变历程,这就要求演员要诠释出角色的前后变化。

扮演特里,马龙·白兰度一出场就是一个愣头小伙的样子,眼神里无时流露着玩世不恭的感觉;

遇见女主角伊迪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对于伊迪,特里有着两种心情。

一种是对于伊迪哥哥查理死去的愧疚;

另一种就是标准的苗条淑女,君子好逑了,马龙·白兰度顺便演绎了什么叫撩妹教科书。

重要的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他的表情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特里从一个早早躺了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为爱痴狂,懂得思考对错的人。

也许是想复制《欲望号街车》,马龙·白兰度和费雯·丽两种表演风格的碰撞出奇迹,伊利亚·卡赞这次也选择了一个更倾向于表现派的女主角。

爱娃·玛丽·森特,演艺事业起步于百老汇,她舞台剧的表演习惯延续到电影,因此在她转型电影不久的《码头风云》,她的表演具有着表现派的夸张表现。

而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更注重真实自然,所以在《码头风云》中,也是可以看到两种表演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到了后半部分,特里从困惑中走出,最终蜕变成了一个狠辣的斗士。

马龙·白兰度的神情自然过渡到一个果敢、无畏的状态。

如果说前面他是一个你可以随意上前开玩笑的哥们,那后面他就是一个你绝对不敢随便上去惹他的愤怒公牛。

观众很难察觉到他是怎么转变过来的,这就是他这次表演的成功之处。

第一个奥斯卡影帝,也就是这么拿到手的。

优秀的表演,如果没有优秀的剧本也是白搭。

《码头风云》对主角特里的角色弧光塑造堪称教科书。

促进角色转变是多方面的。

有爱情,有亲情,还有隐藏在角色心底的良知;

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有三个角色作为代表。

爱情是伊迪;

亲情是特里的黑帮哥哥,两人车内对话的那场戏也堪称经典,不只是表演上的,内容上解释了这对兄弟的痛苦过去,这令到两个角色都变得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同情。

可以说,兄弟情的表现,比男女主角的爱情更为动人。

所以真不要误认为这是黑帮爱情片。

良知就是巴里神父了。

神父成为了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关键角色,因为基督教在美国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所以他的介入,成为了工人们反抗黑帮,反抗资本家的重要力量。

三个方面可以分为三条故事线;

爱情是男女主角的谈情说爱;

亲情兄弟在黑帮的成长经历;

良知是巴里和伊迪追查查理死亡真相的剧情主线。

三条故事线互相穿插交通,驱动着剧情的推进和特里的成长。

一切是那么地扎实,才使得高潮部分极具爆发力。

果然最佳剧本是没跑的。

《码头风云》的意识形态输出较为突出,堪称是有点黑帮版《摩登时代》的意思。

这令到反派角色有些脸谱化,也成为了电影批评的争议点之一。

伊利亚·卡赞如此想要表达对资本主义的控诉,想必是和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好莱坞政治黑名单事件”有关。

当时,包括卓别林在内的多位“左派影人”被驱逐出好莱坞。

因为顶不住压力,他选择供出同行,以求自保。

这让他的事业没有受到影响,但却背负上了叛徒的骂名。

多年以后回看《码头风云》,其实也并非只有马龙·白兰度和怒怼资本家的主题令人兴奋。

还有后来出演了其他经典的演员。

爱娃·玛丽·森特,50年代末被希区柯克相中,出演《西北偏北》

由于这部商业制作是《007》系列的模板,所以她也堪称是“邦女郎”的原型了。

扮演大反派约翰尼的李·科布,没过多久就演了《十二怒汉》,同样演的是一个动不动就咆哮,给主角制造威胁感的狠角色。

相信更多人是通过《十二怒汉》对他留有印象的。

对于不那么熟悉好莱坞历史的观众,看到“教父”马龙·白兰度和这些演员对戏,会不会有种关公战秦琼的感觉呢?

对了,这还是195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就算不是马龙·白兰度的影迷,也可以尽情食用,体验到真正的电影艺术。

 4 ) 英雄泻出纵横才

有种理论认为电影是不需要演员的,因为电影是声光的艺术,与表演无关,导演可以完成他想要的作品并且他真正需要的是他的摄影师、布光师、剪辑师等,而不是一个或两个念台词的、做动作的“演员”。演员的表演只是素材,跟道具一样,某个演员或许把一段戏演得很好,但在剪辑师的剪下,他可能只把演员的表演中不相连的一两秒剪下,于是演员自以为的表演不文一名。

对于我,暂且还学不会看电影的人,这样的理论基本可以滤过,因为那是创作人员的事,一个观众只是看到结果。

昨天晚上把伊利亚·卡赞的《码头风云》看完的结果,是今天下午回忆起来,我依然对马龙·白兰度充满无限敬仰,这部片子有多么经典,它获得的那些奖项已经告诉我们(虽然偶尔那些奖项代表不了什么,只是偶尔),但我首先想起的还是马龙·白兰度在电影中的,你知道的,一切。
电影或许不需要演员,但电影需要伟大的演员,需要一个特写上去,你就知道这是那个人物此刻的、应有的表情。白兰度不是那种老派的好莱坞男星,他的表演有着与众不同的生动。
在《码头风云》里,白兰度演出了一个从混混逐渐成为英雄的过程。与女主角沿街走的那段和酒店里的表演自然动人,不羁、散漫、专注、认真。在大街上用的是中景,一个不短的镜头,白兰度耸耸肩,从地下捡起女主角的手套,坐在秋千上,“我不喜欢郊区,我怕蟋蟀”,又把手套很自然地戴在手上,用另一只手从口袋里拿出口香糖,咬一截,再咬一截。这是他遇上生命中第一件美好的事时的冲动,充满魅力。
在酒馆里则先用近景,然后逐渐变成白兰度的特写,所以我们得以看清他细腻的表情,配合着肢体动作,一开始是欢愉的,当话题逐渐改变,深入到他不想触及的内容时,他开始变得烦恼,甚至开始了一贯的自责。女主角站起离开后,他挠额头的动作着实让我惊喜。
当然,在车里与哥哥的对话则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两人的表演都感人至深,而白兰度说出“我本来可以往上爬,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竞争者,我本来可以出人头地,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是一个没用的混蛋”时,我记得车外街灯的光一下下从他脸上打过。

整部影片有着符合它名声的流畅和动人,紧凑的剧情就没必要复述了,人物形象完整,我想说,它绝对值得看。

 5 ) 令人产生劳动的同感者

(文章摘录自罗兰-巴特《神话修辞学》)

卡赞(Kazan)的影片《码头风云》是个神话制作的好例子。大家毫无疑问都知道它表现了一位英俊的码头工人(马龙.白兰度饰) ,懒散,且有点儿粗暴,其责任感(信念)因爱情和教会(以精悍的神甫面目、斯佩尔曼的风格样式呈现)而逐渐激发出来。这种信念的萌发因与清除行为不轨、充满欺诈的工会这一事件同时发生,且似乎促使码头工人反抗某些剥削者,就令人暗想这是不是一部“具有革命干劲的影片一部左派”影片,意在向美国观众揭示工人问题。

这实际上再次涉及预防受真相影响的问题,我在讨论其他美国电影时,已指明过这种完全新式的技巧:我们把资方的剥削活动转移到一小撮恶棍身上,经由这公开表明了的小恶,像一个细微而又难看的脓疱那样被集中关注,却暂时忽视了真正的恶,我们不去点出它的名称,我们将它消除了。

不过,只需客观地描述卡赞电影的“角色”,就足以毫无争议地确定其制造神话的能力。无产阶级在此被构织成一群懦弱者的形象,屈从于奴役,他们对自身所处的这般状态很清楚,却没有勇气去挣脱它;资本主义国家与绝对的公正混同了,它是反抗犯罪和剥削的唯一可能的依靠:工人要是能上达到国家及其警察局和调查委员会,他就得救了。至于教会在炫耀的现代风格的外表下,只不过是工人根本性的苦难与国家一资方家长式的权威之间的一股调停力量而已。再说,所有这些对公正与信念的微小而强烈的愿望最终都很快平缓下来了,消解于效果良好的等级秩序的大稳定性内,其中工人劳作,资方袖手而观,神甫为双方各司其职而祝福。

另外,恰是结局流露了影片的真意,就在许多人以为卡赞巧妙地留下进步主义印迹之机:我们在最后一组镜头中看到白兰度以超凡的努力,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信念的好工人,来到正等着他的资方面前。而这老板明显是漫画式的形象,人们说:看,卡赞是如何恶毒地丑化资本家的。这儿是运用布莱希特提出的揭露神话制造(demystification)方法的最,佳场合并检验我们从影片一开始就从主角得出的相互粘连的结果。在我们眼里,白兰度是位真实的英雄,尽管有缺陷,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心,这是与观众的参与、呼应有关的,没有这点的话,我们一般不愿观看只是还过得去的表演。这位英雄重新发现了自身的责任感和勇气,此时他愈发强大、有力,虽是负了伤,精疲力竭,仍然不屈不挠,朝资本家走去,而后者将恢复他的工作。我们的共通感就无限制地勃发了,我们不假思索地完全与这位 新基督融为一体,我们毫无保留地分担了他所受的苦难。不过,白兰度痛苦而崇高的担当精神其实却是引向对永远不变的资方地位的被动确认(尽管用了种种漫画式的讽刺手法,给我们编织而成的,还是重返等级秩序;与白兰度、码头工人、全美国工人一起,我们以胜利和宽慰之感,将自身放回到资本家权势的执掌之中,此时刻画资方权势的腐朽外表,已不会再有什么效用了:我们早已被与这位码头工人命运的共通感捕捉住了,他重新寻获社会公正的意义,只是为了向它表示敬意,并将这意义作为礼物馈赠给美国资本家。

正如我们所见的,恰是这种剧场现场的参与特性,客观上使之成为神话制作的情节。我们一开始就受到调教要喜爱白兰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再批评他,甚至也不再意识到他事实上的愚蠢。我们知道,正是为了消除这种机理的危险,布莱希特才提出了角色的间离方法。布莱希特或会要求白兰度展现其单纯和轻信,使我们懂得尽管对其不幸抱有同情之感,但搞清楚不幸的原因及消除不幸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用如此说法归结卡赞的错误:应多对白兰度本人作出评价,而对资本家则少作判断。因为我们更多地期待受苦者反抗,而不是盼着对虐待者作讽刺漫画式的描绘。

 6 ) Is he D&D or a canary?

《欲望号街车》的班底。马龙白兰度的影帝之作。
故事蓝本取自当时某报刊登的一个真实事件。拳击手Terry一直在黑帮的帮助和“示意”下打拳,退役后被安排在码头工作。黑帮为了抽取提成而控制了码头工人的工会,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几个反抗者都被一一做掉。Terry实际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他受过黑帮恩惠,自己可以不劳而获,哥哥也做到了二把手,于是渐渐形成了“先下手为强”的处世哲学;但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可那种横行霸道的做法,尤其是为除异己不择手段。于是,爱情的融化、牧师的点醒、哥哥被暗杀,都成为他揭竿而起的推动力。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良心的发现。正如Terry所说,我不是背叛了帮派,而是背叛了过去的自己,那个一事无成的bum。本片的最大亮点就是把Terry的思想转变表现的真实可信,而本片的升华来自结尾:Terry在勇敢的站出来反抗后却无人响应,甚至一度遭人唾弃,直至在众目睽睽下被打得半死,群众才嘻嘻哈哈的把大反派推下水;另一方面,一个肥胖的背影示意关掉电视,从整个事件中全身而退,暗示了“大反派”其实只是小角色,压榨和斗争还远未结束。
除了极个别桥段有点狗血,令人想起马教主外(但人家早了40年),马龙白兰度的表演无可挑剔。本片在1954年奥斯卡上大放异彩,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八项大奖。

 短评

本片别名一定是《无产阶级之惩戒》..对白和人物塑造还成,但镜头语言没多大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个人意识的觉醒与反抗,不过工会等于黑帮的概念还是过于简单了吧。白兰度的表演在好莱坞真是自成一派,

4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万恶的资本主义政府下的工会是腐朽的、落后的,工人是愚昧的、冷漠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3.5星

5分钟前
  • 皆空
  • 还行

故事简单破烂不惊 看着在有意的放大表演 各种细节各种貌似临场

10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B】当年的主旋律电影,尤其是神父的角色,简直高大全伟光正,看得到后世许多励志片的影子。一部片子居然提名了三个奥斯卡男配角!吓尿!

14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1955奥斯卡最佳影片。1.马龙首获影帝之作,虽影响力不及欲望号,但表演更为自然写实。2.卡赞拍此片,目的是给黑名单告密行为辩白。3.车内兄弟的经典对话场景,"用责备而充满爱意和忧伤的语气来表达他深深的痛苦",明灭的光线则似内心挣扎的具象化。4.背叛与良心,乌合之众,鸽子笼,配乐大赞。(8.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Impeccably shot and acted. Don't like the ending and Bernstein's music is overbearing.

19分钟前
  • 飘飘然
  • 还行

白兰度经典的“捡手套”即兴表演非常棒,看出来Eva刚开始被白兰度的表演吓住了。这么结尾有点猎奇啊,怎么像成功版的Breathless。影片对环境的交代不及格,到结尾才大概知道几个地点间的空间关系。卡赞总有浓浓的棚拍感。

2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电影紧凑的剧情和节奏几乎毫无赘余,大放异彩的配乐令人心颤,人物内心的悲壮和觉醒仿佛一支利箭穿透屏幕,戳中观众的心窝和泪腺,也许需要一支烟才能平复自己无法控制的复杂情绪。在黑白色庄重的画面里,这部电影让年轻的马龙·白兰度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魅力,而后一直铭记于心。

22分钟前
  • 韩伯愚
  • 力荐

写实风格,外景拍摄,马龙白兰度方法派范本,黑名单事件,告密者的辩护。阿瑟·米勒退出之后,舒伯格的新剧本表现出对纽约港和天主教势力的强烈批评,而卡赞将30年代心理影片遗风融为了社会问题剧中的人性深度。有学者认为本片带有麦卡锡主义与无意识法西斯主义痕迹。

2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一只鸽子停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我也站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如果我们早知道自己都是被啄食的猎物,你会拍打翅膀,我也会挥动拳头,不再沉默。

29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摄影光照效果太赞了,继《第三人》后让我觉得拍得很美的黑白片,配乐很赞,和某部很相似,暂时想不起来。出头鸟很危险,最佳策略是先私底下发展群众基础,而发展群众基础可以利用和善的公众人物或是悲女子等人物来团结大众。信仰与利益的交战、个人与集体的冲突。逃避责任就是装的和别人一模一样。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一个资产阶级导演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反思与控诉,代表了该阶级内思想先进分子的觉醒。Marlon Brando将一个无产阶级群众面对强权时的表现表演得令人信服而更有阶级力度。

3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3.5。男主矛盾的外因设置可看性强,构图和运镜也漂亮。腥味四溢的码头腐化了人心,生计为上的愚懦观念颠倒了黑白,临终干架之前后,旁观者从静默、骚动到抵触的转念递进太秒速,以站位一边倒的符号化表达也浅了些。如果砍掉正三观结尾,如果没有神父一角,或许就是教父成长记了。

3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城乡结合部青年民工的窘迫遭遇

3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白兰度的表演是伟大的:电影一开始,角色任由等同黑帮的工会摆布,带着奄奄一息甚至阴柔的气质;但后来,不管是女孩、上帝还是工人应该夺回力量的真理拯救了他,整个人连眼神都恢复了神采,就算被打到趴下,也能再抬起头。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和米勒的萨勒姆女巫直接对话的作品,两位大师有些不可思议哈

4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工人们只需要一个被打得快死了还是站起来走向工厂的领导者,然后他们就能用脚投票完成剩下的所有反抗。但先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44分钟前
  • 雁城
  • 推荐

个人意识和良心的觉醒,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抗罪恶强权;马龙·白兰度在车里反问哥哥当年拳击比赛的黑幕那场戏真是有力度,“我本可以成名,不会沦落到这地步”;白兰度表演松弛,道德焦虑拿捏得好,配角各种熟脸。

49分钟前
  • 穿山
  • 推荐

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演技,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我竟然很神奇的联想到【神枪手之死】中的凯西·阿弗莱克。★★★★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确认不喜欢伊利亚卡赞,意识形态还敢更浓点么?女主的长相完全不是黄金时代审美的标准,不过我很喜欢;最后李克布那个单手伸指威胁人的动作瞬间穿越到十二怒汉去了@_@......

51分钟前
  • RIC
  • 还行

白兰度的眉毛修得太精致了好吗~~违和感简直不能更强。集体觉醒动机不够充分,过于理想化,节奏拖沓,拙见,属于当今一年能出几十部的电影。t100

54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