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传来的歌声

喜剧片其它2000

主演:Lars Nordh,Stefan Larsson,本基特·卡尔森

导演:罗伊·安德森

 剧照

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2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3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4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5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6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3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4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5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6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7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8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19二楼传来的歌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9

详细剧情

  「或许得开始承认那些令我们无能为力的环境,我们自己也得负上责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们的潜能发展。你看本片,应该明白人类的行为有多愚蠢。紊乱将人蚕食,情况越来越严重」 ─导演 洛伊 安德森(Roy Andersson)    极具野心的挑战性钜作,宗教、经济、世代关系、家庭、情爱,种种议题都经过奇特而荒谬的扭曲,呈现出世人经常视而不见的一面。如弥猴一般在十字架上单手晃荡的耶稣塑像、心智退化的老人在满室各怀鬼胎的贺客面前度过百岁生日、放火诈财的父亲,写诗发疯入院的儿子,独特的视觉语言,在看似连结松散的场景之间,构筑了导演心目中当代世界的深层面貌。    在一个不知名所在的奇特夜晚,怪事接连不断地发生:毫无尊严的公司职员遭到屈辱的裁员;外来移民莫名其妙地被不良份子袭击,整个巴士站的人袖手旁观;玩大锯活人的魔术师真的把志愿上台的观众开膛剖腹。一团混乱当中,灰烟满脸的卡尔出现了,他刚刚放火烧了自己的家具店,想骗火灾保险金。一整夜,人人都忙乱的无法阖眼。    第二天,局势混乱的程度有增无减,保险公司与卡尔正在角力,整个城市陷入完全动弹不得的大塞车当中,当一切在千禧年一开始就似乎都失去了控制的时候,卡尔慢慢察觉到世界的荒谬,也渐渐了解要作一个「人类」有多困难。    这是一部由一系列小品组成的情节松散的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影片中每个人都变得失去理智,一些无条理的怪异行为发生了。一个小职员遭到侮辱性的解雇,一个新移民在大街上遭人袭击,一个魔术师在表演中出现了不该有的失误。在这些怪事中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浑身是灰的Karl为了得到保险金烧毁了自己的家具店。最后他们体会到世界有多荒谬,做人真难。    得奖:2000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长篇影评

 1 ) 写诗的人是可爱的

今日在电影资料馆看了关于罗伊·安德森导演的纪录片《人生如是》,才发现之前自己一直弄错了,之前以为这部《二楼传来的歌声》是《你还活着》之后的一部。看来导演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冷静了,期待周四的《寒枝雀静》。
但相比起《你还活着》,我更喜欢这部,导演对这个荒谬世界的表达添加了更多的情绪,而不只是远远看着。人物与情节之间的联系也更紧密,虽然还是由于我的脸盲和人物众多分不清谁是谁,但在零散的情节里,还是能看出一条清晰的线索。烧了店铺想骗取保费的卡勒的大儿子因为写诗而疯掉了,小儿子总在重复哥哥的那句诗“安坐者是可爱的”,卡勒觉得自己境况凄惨,去教堂倾诉,又去商人那里进了些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像来贩卖,想让自己的银行账户里多个零,而自己曾借过钱,如今已不在世的亲戚和一个因为种族歧视被杀的俄国人一直纠缠着他,耶稣像更是卖不出去而被丢进垃圾堆。穿插在这条线索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情节,魔术师将上台参与表演的观众的肚皮切开,军官们假惺惺地向困在牢笼般的床里的将军庆祝他的100岁生日,无数人拉扯着笨重的行李想要逃离此地到达自由却被行李压垮。这一切合乎逻辑的荒诞一步一步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愚蠢,很是绝望。
纪录片里再现了很多电影制作的过程,导演在布景上很下工夫,片子应该基本上都是在棚里拍摄的,很多远景都利用了视觉差来布景(所以才通篇固定镜头吗?)片中角色也都不是“美”的,跟你跟我跟芸芸众生一样。演员的化妆也风格明显,包括群众演员在内面部都画得苍白,跟影片本身一样怪诞。
这是一部可以引发思考的电影,让我再多想想。

 2 ) 信仰缺失的尘世末象。

信仰缺失的尘世末象。
放火骗保的父亲、写诗住进精神病院的儿子、路人对暴力的漠视、魔术师失误锯开自愿者的肚子、城市交通的失序、毫无血色的脸、对圣像的抛弃、牧师抱怨着利益上的损失……
 
罗伊•安德森,1943年生于瑞典。1968年,罗伊•安德森那时正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戏剧学院学习电影,假期的时候他开始参与拍摄一部有关社会政治事件的电影。回到学校后,一位叫伯格曼的老师把他带到一边,建议他不要卷入政治性的电影中。1981年,他在斯德哥尔摩一个破旧的大楼里建立了一个叫“Studio 24”的工作室,在其中分出了办公室、化妆间、设备储藏室、剪辑室、看样片的小放映室等。在这里他拍了2部短片和一些商业广告片。
《二楼传来的歌声》最初只是想讲一对父子的故事。儿子是一位诗人,要朗诵瑟塞•瓦列夫的诗歌。这部影片的拍摄团队大约有十人,每个人都要分担很多工作。他们用35mm摄像机拍摄前期演绎和彩排的“样片”,基本也都是由这些人走位。
片中处决一对兄妹的场景,源于1942年的纳粹暴行,这张记录暴行的黑白图片在罗伊•安德森15岁时就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
影片几乎全部为固定镜头。

 3 ) 千禧年的末日警示录

       在华语影片异军突起的2000年戛纳电影节上,一部名不传经传的瑞典电影斩获了“边角奖项”评委会奖。这部片就是《二楼传来的歌声》。它没有像当年其他获奖影片那样一直处于影评界的风口浪尖,而是一直藏匿于某个二楼的阁楼上,时不时的发出“从二楼传来的幽怨歌声”。
       据我所知,导演罗伊安德森是广告界出身,他在从影之前善于拍摄一些奇奇怪怪的广告短片。跟大卫芬奇,斯塔姆辛,包括宁浩这样的广告出身导演不同,罗伊安德森的影片中甚少出现那些时尚元素很强的精美画面,喧宾夺主的视觉效果,他影片中的流行商业性元素很低,取而代之的是其强烈的“作者”风范。他的电影产量极低,从影三十多年以来只拍摄过四部长片:1970年的《瑞典爱情故事》,1975年的《羁旅情愫》,2000年的《二楼传来的歌声》,2007年的《你还活着》。产量极低的他对影片的要求精益求精,仅《二楼传来的歌声》就拍摄了5年之久。他的创作过程有严重的断流,70年代的两部片过后沉寂了将近30年的时间,终于,在千禧年的时候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二楼传来的歌声》。
       《二楼传来的歌声》是罗伊安德森2000后重回影坛的标准代表作,经过30年的洗礼和沉淀,他的影片最终呈现出目前这样一个既没法借鉴,他自己又没办法超越的电影形态的终极存在(2007年的《你还活着》就跟《二楼传来的歌声》过于相似,甚至就是同一部影片)。他对于人类文明的思考统统都幻化成了他独特的影像风格,他的影像风格中有两个角度去值得注意,一个是长镜头的使用,一个是短篇集式的拼贴。
      长镜头的使用在通常的情况下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合理的场面调度以保证对场景内戏剧关系进行完整的记录,或引导悬念,也就是巴赞所提出的长镜头理论,像奥森威尔森,希区柯克多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在巴赞理论上进行加工引申,发展成的更为复杂的情况,通常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展现,在东方就是侯孝贤之流,用固定长镜头展现人与环境融合的一种情绪的沉淀;在西方可能就是塔可夫斯基之流,用移动长镜头去揭示整个世界运作的奥秘。但无论是哪种,画面中的主体与周遭环境(多为自然环境)的关系通常都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脱离现实关系的长镜头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而罗伊安德森的长镜头与其他著名长镜头流派大师的使用完全不一样,他的长镜头在某种程度上就有点脱离现实关系的意味。镜头展现出来的场景不是严格基于现实关系的场景,而是经过简化处理过的,象征意味浓厚的变形:比如那些公司企业的内部环境,比如那个仿佛是2012诺亚方舟的上船登记处,比如结尾那个阴阳世界交替的荒野。这些场景的建构方式更像是舞台剧所采用的,但有所不同的是,罗伊安德森的画面中有着丰富的纵深关系,观众观看影片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前景人物的戏剧关系,后景的搭配与延伸也是他画面表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时候,纵深处的内容更是解密画面的关键性所在,比如那个自我鞭挞的游行队伍,窗外的大堵车等等。整部影片几乎是由固定广角长镜头组成(仅有一个移动镜头),镜头的选择多为全景,以尽可能的把画面中所有的元素涵盖在里面,这样视角更像是观众在剧场观看话剧的角度,再加它独特的场景处理,影片的舞台剧味道就十分浓厚了。而这其中演员的表演,站位也十分配合着这样的效果:画面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散落在画面的边边角角,而除了前景中的主角呈现出明显的戏剧关系以外,其他角色多为站立在周围,作为象征符号的存在,配合在前景发生的戏剧关系。这么来看的话,罗伊安德森的长镜头意图就非常明显了,这本就是将荒诞戏剧的观看方式植入到影片的视听元素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光影,纵深改良了观众的这种疏离的体验。
       短篇式的拼贴在电影中并不少见,如果用在其他导演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方式很有可能是多线索齐头并进,也有可能是各部分独立成章,自成一体。如何布局很大成分上看故事文本的特性。《二楼传来的歌声》中,基于长镜头的使用,一个镜头就是一场戏,一个镜头就是一幕。但在片中,人物与其戏剧关系并不像舞台剧那样在一个空间当中展现得特别充分,通常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某种情境中,并在戏剧关系展开之前就切断,刻意留下一些引子和线索。影片中大概有4,5条线索,这些线索交错排列,凌乱的散布在影片中,你根本看不出来这其中有什么联系,罗伊安德森故意阻隔了这些分场片段其中可能出现的逻辑关系,即使是有也是非常谨慎,让人察觉不到的。而在这几条线索之外,更有类似于女童祭祀,幽灵浮现这样与其他线索完全没关系的独立片段呈现出来。混乱的短篇式拼贴在这个时候就不是我们所常见的围绕某一个母题去纵向引导的方式,而是一种横向的,画卷式的社会图景。在这个有点超现实主义意味的社会图景中,各路人,各路牛鬼蛇神共聚一堂,在纷繁杂乱的混乱篇下呈现出来了一个可怕的,非理性的末日景象。
       像瑞典这样的北欧国家通常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情淡漠是那里的主要特质,而这种特点也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了北欧国家的某些电影当中。罗伊安德森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对人类文明进行深刻思考,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悲观心态:在我们这个丧失爱,丧失信仰的时代里,在物质利益愈发取代精神世界的环境下,人们会逐渐变为像片中那些空有躯壳的行尸走肉。影片中犹如坟场一般冰冷的场景比比皆是,鬼魂的不断出现更是增填了一份挥之不去的阴森寒意,以至于看片的过程中时常会感受到那种黑暗和压抑。罗伊安德森有着怪诞的想象力,他把这些想象力通过荒诞戏剧的方式铺陈开来,成为了他在千禧年来临之时对世界发布的一篇末日警言,用这样一幅充满了末日图景的超现实主义画卷来警醒这个缺乏爱,缺乏信仰,缺乏精神的世界。“二楼传来的歌声”这个片名可能就是这个意思:片中唯一对爱还有感知却在冷漠的社会下失语变疯的哥哥被关到精神病院,从他的病房中隐约传出来的“二楼传来的歌声”就成了罗伊安德森在这个悲观绝望的人类社会中对美好的呼唤。

 4 ) 安坐者是可爱的

至今为止,这个片子我依旧有很多疑惑的地方。尤其是开头的很多片段。由于文化的差异和隔绝,并且对外国人的面部很不敏感,而且影片风格暗淡模糊,出场人物多但特写镜头少,因此,人物关系理不清楚。

乍看起来影片有很多条线索。或者称之为片段。一个个片段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蒙太奇的隐喻效果,表情达意。但其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只要抓住了这条线,便有了打开它的钥匙。正如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宁那》时所说“(作品的)两条线在某个地方拼合地天衣无缝”。乍看之下毫无联系是事物往往有着从一而终的关联。

卡尔算是人物中的线。“安坐者是可爱的”是语言形式的线索。

2000年,股票下跌,用神父的话说叫上上下下起起伏伏。他的房子5年了还没卖出去,助手付了旅行的钱却一无所得。而卡尔烧了自己的店以求从保险公司捞一把。

2000年,某天交通堵塞几个小时。没有政府插手解决,没有人试图去了解原因。当全人类都兴致勃勃地向2000年迈进时,那个小镇是一个被遗落的角落,无人搭理。

2000年,护士与医生无声对峙。她说你什么时候离婚?医生只管啃他的汉堡。

2000年,打扮光鲜的老男人去上班却被开除。正被他言中:凡事都有个变数。这个镜头拍的实在趣味盎然。办公室的走廊里一扇扇看似关上的门后都有个人在注视着外面发生的一切,西方文明的教养告诉他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放肆。但这关乎桌上面包的事怎可就让它那样既成事实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老男孩跪在老板皮勒面前死死拽住他的裤腿。

2000年,军队高官,大地主,貌似也是个纳粹分子100岁寿辰。他还记得举起左手威严地吩咐:升旗升旗。但这是2000年,所以他在医院在笼子一样的床上大便没有人附和。

2000年,左手拿着公文包的人们右手拿着鞭子。他们每走一步就互相甩一鞭子,弯下腰弓起背叫出疼痛。只有当问题实在严重得不能再忽视下去的时候人们才试图去解决。而他们以为自我鞭笞就能解决。殊不知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0年,卡尔的朋友乌夫卖起了耶稣。他认为向2000年迈进的人们会大大需要绑在十字架上的男人。这边有个讽刺意味极强的地方:掉了个钉子的耶稣像烤鸭一样晃晃荡荡。没人觉得这不妥,因为他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只是个可能会赚钱的玩意儿。而乌夫发现这并不能给自己的户头上加上2个或3个零的时候他愤怒地把这些个“废物”拖到垃圾场,他为自己的判断感到羞耻:居然相信可以从一个被钉死的失败者身上赚到钱。……我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那时个残酷的事实。但我会赶上它的。来为我的银行户头上添个0.

2000年,一群读了什么书都读并且读了很多书的先生们和一个女士将叫安娜的小姑娘推下山崖。这是他们寻求到的解救之道:拿少女来祭奠。之后那女士如何也爬不起来,而先生们累得动弹不得。

2000年,人类就像在开会的那群人看到对面房子在动时争相涌到门口造成的一窝蜂的混乱。说人类存在理性是在和平年代,而危机年代,理性往往无影无踪。

那个俄罗斯小伙不明白,所以他一直追问,却得不到回答。写诗的人不明白,所以他失语并痛哭流涕。斯文不明白,所以他自杀。

年轻不明白老年人也不明白。男人不懂女人也不懂。出租车里的警察说他有哲学的方法:生命是时间,时间是一段旅程,因此生命是一段旅行。旅行需要地图,我们的地图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遗产我们的历史。“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点的话,在我们最终明白之前,我们就只会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接下来他问司机:我们到哪里了?司机答:我们前进了不过几码而已。这回答就是导演对我们整个人类发展的答案。

政治,经济,精神,文明,道德,都遍布危机。导演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人类自身有很多缺陷。

但正如所有的批判者一样,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却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他还是开出了一剂药:安坐者是可爱的。

劳动者是可爱的,无冒秃顶者是可爱的,仰天而卧者是可爱的……

2000年会过去。罢工会过去。堵车会过去。政治恐怖会过去。经济危机会过去。

凡事都有个时间限制。

“说没有人喜欢诗歌是不可能的。他们只是假装不喜欢。你的时间就要到了,托马斯。他们只是在假装。”

最后卡尔和那些牺牲者一起面对镜头,面对观众,面对命运。

安坐者是可爱的。



——————————————————
有人说去理解一个作品需要充分了解创作者的动机,而往往文艺作品的分析总从作者的生平开始。可有法国作家认为作品与作者没有任何关系,读者应该只就作品去理解作品。
影像比语言更易误解的原因是影像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直接的成见。而另一方面,理解影像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才会有人说电影就像一场梦一样。这梦能让你将自己带入,将其塑造成心中的那个样子。
导演Roy Andersson我一点不了解。不过我相信好导演会在每一个镜头里融进自己的思考,而观众总会或多或少知道一点。最成功的导演便是用自己的思考给观众以启发促使观众自己思考,从而那思考便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收获。
所以,就算是误解,也是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误解。美的很。


——————————————————————————
影片的镜头用一个词来描述:独具匠心。

 5 ) 歌声

     或许得开始承认那些令我们无能为力的环境,我们自己也得负上责任。我相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人们的潜能发展。你看本片,应该明白人类的行为有多愚蠢。紊乱将人蚕食,情况越来越严重。
                                            ─导演 洛伊 安德森(Roy Andersson)


剧情:

  被开除工职的老职员。
无端被殴打的问路人。
将人肚皮剖开的魔术师,
受伤的志愿者。
纵火骗保险的生意人。
堵塞4天的交通。
移动的楼房。
    在人面前发牢骚的神父。
齐唱圣歌的人们。
象猴子一样晃来晃去的耶苏像。
莫名其妙的祭祀。
成群结队的游行者
    不知道在干什么。
孤独的富豪将军
    睡在一个四周像笼子的床上。
写诗疯了的诗人。
老龄化的社会,冷漠的旁观者。

    所有的故事被集中在<二楼传来的歌声>中,故事似乎好无联系,但通过主人公卡勒将他们串连在一起,有点类似<低俗小说>的结构,他们可以独立而成一个个小故事,也可以组成一个整体。


镜头:
     
    镜头很特别,它全部都是使用长镜头,不进行剪切。在每个场景中,镜头就一直放在那里,没动过,这样就得增进深焦距中的影像,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这样的镜头时间长的话会很枯燥,因为里面表达的信息量不够吸引人,说实话,我都是撑着看下去的,看完它还真要点耐心。


有几个场景极具讽刺:
    象猴子一样晃来晃去的耶稣像,商人想靠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赚大钱,结果他输了,就骂耶稣是被定在十字架上的窝囊废。最后,他把一大堆耶稣像扔在垃圾场,而且他的车子居然还压在耶稣像上了。在他们的眼中,金钱已经战胜了信仰。

    病房里,两个病人在谈话:耶稣是好人,托马斯也是好人,只是他没有商业头脑。他们都被商业冲昏头脑了。

    老将军100岁生日,他在四周用铁栏杆围起的病床上大便,病房里一群将军在为他念生日祝词,老人一直想摆脱这个聋子似的窗,白天,晚上在要那个铁栏杆,我觉得他有点象征传统,而现在人把他作为神一样供奉,而传统想挣脱出束缚想获得进步。
     
     
栖息安坐的人将得到爱

    这句诗自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写这首诗的人是卡勒的大儿子托马斯,他在剧中一直没有说话,只是那样安坐着,有时哭泣。我觉得他其实是很清醒的,就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们都看破红尘了,而托马斯是看破了那个荒谬的世界。想远离那个世界,获得人生的一点安慰。可是现实还是现实,他弟弟说:凡事皆有出头之日。他怎能成为一隐者,逃离这个让他厌恶的世界吗?


军官与的士司机的对话

     生活就是时间
     而时间就是路的延伸
     因此生活就是一场旅行
     要旅行,就要有指南针和地图
     否则你不知道自己在哪?
     而我们的指南针和地图
     就是我们的传统
     我们的遗产,我们的历史

    如果生活只是时间,难道像影片结束时说道:“对于一个人你能怎么要求,你尽你所能,终日为三餐奋斗,享受人生”。他的态度和其他一些人一样是消极的,好像只是为了度过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努力去实现什么,才会为了骗取保险金,纵火将自己的家具店烧了;以为到了21世纪,做生意也很容易,能以成本后加一个甚至两个零的价钱卖出从而赚大钱,其实他们错了。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们如果靠传统来作为我们的准则,是不是会像导演自己所说的抑止了潜能发展,毕竟还是需要一些个性,就像写“栖息安坐的人将得到爱”的诗人不被其父亲以及其他人所认可。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没明白为什么会叫“二楼传来的歌声”,就像当初看《猜火车》一样,认为猜火车好像和电影内容毫无关系,后来才发现他是种比喻涵义,不知道二楼传来的歌声在瑞典有什么特殊涵义。

http://5tigers.bokee.com/3683941.html

 6 ) 存在的营养不良

最喜欢的还是译名,只是通过2部片子,导演罗伊安德森就荣升我偶像行列。
同为广告人出身的经历,以广告的可实现作业为主,电影一直锻造只出精品,而且在主题之下,表现上一切以创意为先导,情节上未必垂直连贯,只是在主题的周围即可,彼此之间可以没有关联,很实用很符合广告人思维习惯的电影创作手法,值得深度学习。
至于影片本身,摇晃的耶稣,被误操作的观众,被祭祀的孩子,被膜拜的将军,被解雇的老员工,被殴打的外来人。。。。都生动真实。
主题上,仍旧是对于不健康存在的反思,但并不拘泥于孤独一处,但事实讲,此片与你还活着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短评

虚掩的门,摇晃的耶稣,街上的苦行,莫名的堵车,游荡于荒野的鬼魅…只要开心无害是现代病,意外事故都是笑料,托马斯的病友说哭是好的。埋葬下一代,库布里克法斯宾德也有类似的“展望”,同样是2000,对国人来说反倒是值得怀念的。还想到了词语,德莱叶活在21世纪还会那么笃定吗?不得不说十字架质量很好,安坐者是可爱的,怪不得霍克尼爱画椅子呢?

4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12/16 这北欧导演用电影定焦广角的镜头,特意编排好简单的场景简练的对白用极简的手法拍摄/异常白的妆容有种荒诞和体验冷漠的人面具感[与寺山死者田园祭有异同处]/油画般的场景和长时间发呆的人体现都市冷漠疏离感/像英格玛一样用现实主义表现超现实主义的东西/受到98年经济危机显示转化为无为的思想

9分钟前
  • GINGER
  • 还行

罗伊安德森真是奇才,这种人海固定长镜头的模式,特别难拍不说,竟然生出这么多匪夷所思的笑点,大多数还非常通俗,虽然我大概还是没有看到所有的… 更惊人的是,虽然好笑但它不是喜剧片,说的是人类对千禧年未知的恐惧,以及岌岌可危的表面的平静啊…

1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很多隐喻的恐怖片。

1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仅有一个移动镜头和两个相对移动镜头,Roy Anderson全凭构图和导演调度完成了一部惊世之作。

17分钟前
  • 陈乱乱
  • 力荐

不是很能确定它是电影……正好最近在看英国的黑喜 果然还是欧洲玩得艺术感更强啊 每个场景都像一幅超现实主义画作 或者是行为艺术的集合(不过果然它们都和诗意有关)不仅是场景的设计 场面调度的凝滞感 吹一波的话它的价值就在于 它时长90多分钟 所以情感累积和其他长度都注定不同

20分钟前
  • 寒莓根
  • 推荐

理智的表象之下,一切都荒谬如斯;总体感觉很布努埃尔。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罗伊·安德森“生活三部曲”之首,2000戛纳评审团奖。千禧年恐慌+末世启示录,信仰失陷,诗人已疯,精神贫瘠,物质至上。依然是白面群像式的荒诞剧影像,冷幽默中透现着悲凉与绝望。除一处后拉镜头(火车旁初遇已逝者)外,均为固定机位深焦长镜头。群戏场面调度精妙,后景中亦有不少重要信息,如无尽的堵车(比较戈达尔[周末]影史最长塞车)与只朝一个方向走、间或弯腰鞭打前排人的游行队伍。最捧腹之景:失败的大锯活人魔术&敲打垃圾堆旁电线/灯杆后溜出的群鼠。| 安坐者是可爱的 | 找不到人却遭街头路人毒打| 全城人齐声张嘴高唱 | 只能呆在铁笼般床上的百岁亿万富翁大地主 | 倾斜晃荡的耶稣+卖耶稣失败将其丢弃的商人 | 惊慌逃跑的开会者&向内开的门 | 诡异的祭礼与震悚的收尾 | 众逃亡者拉挪着过载的行李车。(8.5/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大智者不悲情

3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被二战亡灵少年所缠绕的自己,精神病院里的诗人长子,这两个画面所造成的蒙太奇,不正是阿多诺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当中,人类遭遇历史浩劫面前,所面临的表达之不可能,语言无法承载的身体?一场一镜一个象征性主题,批判的信息量其实很大,很多没看懂,也不想去搞明白。

31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不名一文者是可爱的,仰天长卧者是可爱的,遗忘童年者是可爱的,栖息安坐者是可爱的,无帽秃者是可爱的,无花偷者是可爱的,戴表亡者是可爱的,荣耀生者是可爱的,宽容者是可爱的

33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高冷荒诞超现实喜剧。有时候你只需要把某种思维方式具象化为一种常见的却是大多数人想不到的符号,往往就能获得戏剧化的喜剧效果,比如本片的宗教被具象化为一个个十字架。魔术那段太搞笑了。两段主题曲都很好听。

35分钟前
  • 小A
  • 力荐

虽然和《寒枝雀静》一脉相承,但要比较的话, 这个还是偏虚妄无趣了,而近作无疑更笃定更透彻,就算同讲哲理,把观众看得云山雾罩还是似懂非懂抑或一目了然,基本也是执导能力的反映。罗伊·安德森认为伯格曼不幽默,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慢慢进步的。

3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罗伊安德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卡夫卡,只不过更喜剧些。这种喜剧效果来自于它对于空间的专注:它们把观众倏忽推远了。[二楼传来的歌声]则带着鲜明跨千年特征,它展现的是当历史发展到尽头时,人类可笑而徒劳的试图与"楼上"重建起联系的努力。但最终人还是被独自留在了此岸,被那死去的过往所审视和拷问。

4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极度晦涩的悲喜剧,从头到尾的固定长镜头。人的物体化,景致的舞台化,剧情的空心化,每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小丑。很有魔性的一句台词:“安坐者是可爱的”...(看完后觉得自己都变煞笔了!)

4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1200】追求极致美学自然不错,但我认为安德森僵尸化的动作调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想要达到的讽刺效果,最终还得透过语言进行表达,整部影片的悲观情绪不仅混乱了社会,更消解了人的意义,这么一来反观卓别林和塔蒂的伟大之处,化平凡为不凡的视听才是真正的电影。

50分钟前
  • TWY
  • 还行

8/10。尴尬派导演的高逼格怪片,极富创意的场景构思,甚至用超现实的还原手法打破时空的间隔:纳粹吊死的俄国青年、债主鬼魂和生者同在一个空间里游荡。管道将尾气送入一群裸体女人列队走进的闷罐车,离奇屠杀同[寒枝雀静];结尾扔掉十字架的广场远方不断有蒙眼的人们聚集过来,象征着集体赎罪的主题?

5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象征、超现实,甚至有鬼魂,话剧一样简洁的布景。场景:被鞭子抽打向前的上班族游行队伍、大大小小的十字架、献祭、沉默的疯诗人(儿子)、坐在婴儿床样栅栏里的百岁老将军……“人生就是个市场,买东西,然后在后面加一两个零再卖出去”他是个好人,是个诗人,开不了出租车,也不会做买卖,所以他疯了

54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当初怎么会想看这么冰冷灰色的电影呢? 但它又不是直接的冰冷,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僵硬灰白沮丧停滞,迟缓压抑如行为艺术, 一开始就不舒服,看完仿佛自己都变成这种灰白色。 还是不要想不开去看它了,人要避开心理暗示。 20110628@home

57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人格面具般的造型,戏剧化的故事冲突,天马行空的电影结构——三部曲一起看完:因为是20年電影经典,所以票一把,真的是第一次看该导演作品。

58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