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

喜剧片其它1979

主演:耶日·斯图尔  莫格莎塔·札柯夫斯卡  艾娃·珀卡斯  斯特凡·希泽斯基  耶日·诺瓦克  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马雷克·利特夫卡  博古斯瓦夫·索布丘克  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安杰伊·尤加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影迷 剧照 NO.1影迷 剧照 NO.2影迷 剧照 NO.3影迷 剧照 NO.4影迷 剧照 NO.5影迷 剧照 NO.6影迷 剧照 NO.13影迷 剧照 NO.14影迷 剧照 NO.15影迷 剧照 NO.16影迷 剧照 NO.17影迷 剧照 NO.18影迷 剧照 NO.19影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2

详细剧情

  菲腊花了两个月的薪金买下八米厘摄影机,本想纪录刚出生女儿的成长,但厂长却要求他为单位服务,拍摄联欢晚会;误打误撞下,居然给他在电影节里捞了个奖。他登时雄心万丈立志成为纪录片大师,冷落娇妻也在所不计。但镜头下的真实却不是人人吃得消。当人民英雄的代价是好同事成了活靶,最後菲腊要在成名与道义之间作取舍。

 长篇影评

 1 ) 影迷628

在七十年代末社会主义的波兰,工厂采购员菲腊买了一个胶片机拍摄刚刚出生的女儿。厂长让他拍厂里的纪念晚会,结果得了业余影人奖。这让菲腊更投入于电影,为此他的妻子并不开心。老板左右了菲腊的影片创作,这让他很难受,菲腊瞒着老板和电视台的人联络,他的导演生涯逐渐上了轨道,妻子离开了他,公司的史哥也离开了,菲腊毁掉了自己拍的菲林。

一个因为电影而成长中的男人

 2 ) 对电影的思考


这是基斯洛夫斯基早年的电影,可是从中已经可以感受到《十诫》中的思考。
片子的立意简单而直率——关于真实的含义和思考。

女儿将要诞生,男主人公用两个月工资买了台小摄影机,他的生活也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厂长请他把25年厂庆拍下来,随后这个记录片还参加了影展,还获了奖。
无心插的柳却令他第一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他的心中有些东西萌芽或者复活起来。
厂长也愿意资助他拍些东西,但要获得同意。
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只想拍那些自己感受到并想记录下的东西。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拍摄,熟悉有关电影的一切,还请名导来座谈。
电视台也很快播出他所拍摄的片子,一切似乎都那么的顺,他自己都来不及思考。
忽然老婆无法忍受他对电影的热爱,离他而去,因为她只想要平静的生活。
厂里也因为他播出的片子受到影响,可能会关门。
他开始思考,究竟自己在干什么?
自己的片子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可以扮演、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据说拍完此片后基大导演说了类似这么一句话:记录片死了。这感觉就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当时还不是大师的基斯洛夫斯基,用这样一部真实而亲切得引发观众对电影乃至对生活本身作思考的片子,告诉所有人,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

 3 ) 《影迷》:迷失的人生

 文/尘世流年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被称为“诗意哲学电影”,他的几部电影开头的片段很有震撼感,这种震撼感来自不加修饰的直接。比如《杀人短片》开头的动物尸体,《机遇之歌》的男主角吼叫,这部《影迷》也是一样,一只鹰正在啄食捕获的鸟,在我看来这是表示自然界的真实与残酷,弱肉强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则,一直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这部发行于1979年的电影,制作在当时冷战时波动较大的波兰,所以想要了解这部电影,就必须了解当时波兰的社会背景。二战时以著名的“闪电战”拉开帷幕,德军先占领波兰大部分领土,而此时的苏联不失时机的上演一幕落井下石的好戏,突破苏波边境建立起东方防线。此时波兰已被瓜分,而二战结束后,波兰作为苏联的卫星国,被定位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所以波兰的政治经济体制完全照搬苏联。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日积月累的民怨不时的爆发,而苏联包办的傀儡政府却采取高压政策,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随后导致了波兹南大罢工,此时波兰人民已经觉醒,想要做出当前的困境,必须摆脱苏联的统治,不然一切都是痴人说梦。

主角菲腊所在的时代正是动乱期,只有他所在的那个地区运动还不太激烈。故事的开头很简单,菲腊为了庆祝女儿的诞生买了一台摄影机,用它来记录女儿的成长。但是菲腊所在的公司正在搞一个活动,想让他拍摄现场。由此菲腊喜欢上了摄影,不只是拍摄工作上的还有生活上的。其中一个事件让菲腊领悟到摄影的魅力,他一个朋友的母亲去世了,而菲腊却有这位母亲的影像,他的朋友被影像深深地感动:“现实中人死去了,影像中的人却还活着。”由此可以看出摄影是多么重要。但随后矛盾也接踵而至,公司经理告诉菲腊不要随便拍,尤其要将残疾工人的影像抹掉。这时显示出当权的保守势力希望用影像来粉饰一切。菲腊摄影动机是很单纯的,他只是想记录身边的一切,给别人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到了自己的价值,但正是这种真实给他以后的苦恼埋下了伏笔。

随后菲腊带着没有任何删减的菲林去参加评选,受到了专业评委的认可并获得了季军。而大导演看了他的影片后也是非常欣赏。他的这种风格也被电视台的编辑看中,邀请他做专业纪录片。这时的菲腊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好像有一扇艺术的大门为他打开,只要进入了这扇门就走向一条光明之路去实现他心中伟大的艺术理想。但是可以看出菲腊之所以成功不是他有艺术的天赋,而是他的影片符合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那些欣赏他的人正好是与当权势力对立的改革派,他们以为菲腊的立场是和他们一样的。他们希望菲腊用这种真实的风格去唤醒大众,让他们了解真相对抗当权势力并支持改革派。这一切看起来只是一场误会,菲腊以为得到了荣誉感,改革派以为得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同志。

随后剧情急转而下,菲腊的同事因为支持他受到公司的排挤被解雇,而妻子也埋怨他不顾家只顾事业离他而去。这时的菲腊迷茫了,犹如走在迷宫之中不知何去何从。如果坚持理想就会受到当权势力的打击,如果放弃理想就会和普通人一样碌碌无为度过一生。没有人去指引他,最后陪伴他的只有摄影机。他困惑的是只是想用摄影机真实的记录身边的一切去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为什么这种行为却深深地伤害了亲人和朋友。最后菲腊将镜头对向自己,希望从镜头中追寻过去的历史,找到这一切事件的主因走出这让人不知所措的迷宫。

 4 ) 迷恋摄像机


人类为什么要拍电影呢?人类为什么想到要把身边的一切记录下来?是为了留住转瞬即逝的美丽?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有回忆可看而不觉凄凉,还是为了记住生命中所有让人感动痛苦或者快乐宁静的瞬间?
没有神秘的命运感,也不是艰于呼吸的苦涩的惶恐的对于宗教的膜拜,他最开始的时候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向他想象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敬礼,他在祈祷,或许还生涩,带有某种不圆熟的粗糙,就像用8毫米的简陋摄像机和沙沙响的胶片粗笨的摇着手柄然后在拉上帘子的斗室中小心翼翼的剪接,如同对待自己心爱的孩子。
他刚出生的女儿,开着颠簸的车子的小伙儿,楼上窗户里慈爱微笑的母亲,厂里的庆典,庆典上的演出,会议结束后领取酬金的演员,生活的缝隙中看见在窗台上呱呱叫的鸽子,......
妻子在站台上冲他大叫“不要再继续了”,那是一句谶语,可惜火车匆匆而过,风太大,他徒然地拉开窗子只能看见妻子激烈的手势。
“我有邮票,可是我也只有邮票呢。”老劳资科长慢慢的说完这句话慢慢的转身慢慢的走出门去。那么我有什么呢?妻子?孩子?还有,摄像机?生活总不会把所有的好事给一个人的,这让人担心。我有电影,以后也只有电影吧。
他想着要拍下所有的东西,他贪婪的看着周围的一切,旁人眼中再平淡不过的事物在他的镜头中被赋予了某种意义,一切都笼罩了淡淡的质朴光辉,不夺目却耐人寻味。他周围的一切一切,他的妻子同事孩子房屋风景时间流逝,还有深沉的,是爱。
“你拍得太好了,所以我才走出来。”他蹲下,默默地在这个小矮人的旁边。“我在这儿已经工作25年了,从来没有吃到过。刚来的时候工资是300元,现在慢慢的涨到了500。我不喜欢吃甜的东西,闲暇时候和老伴坐着,聊聊天,吃点酥油饼......”
越朴素越琐碎越好,把他们的生活忠实纪录下来送给他们,这是最好的礼物。
“菲利浦,你拍得太好了。能把它送给我吗?虽然妈妈不在了,可是这个能让我时时看到她。......”
送给他们,送给活着的人,每一个能感受到疼痛的人。
心血变成了别人的武器,给他们的爱反而成了伤害他们的利器。老劳资科长被迫辞职,妻子决定寻找以前的宁静生活,他所渴求的在旁人眼里只不过是抛弃妻子的虚无的自由。“如果你继续的话,那么我们这个砖厂恐怕也无法存在下去了。我学过冶金、经济、二外还有其它的。我知道生活的真相......”于是他毁掉了未完成的胶卷,他急不可耐的企图推卸责任。

新的16毫米的带镜头的摄像机静静的看着她,仿佛一只妖魔的眼睛。等待着他陷下去陷下去,他无意识的拎起来茫无目的地寻找目标,最后对准了自己,定格......


外:不是每一个人非得像他那样祈祷,甚至不祈祷亦无不可,可是如果你看见一个人那样严肃的真诚的祈祷,你会如何呢?

《影迷》基耶洛夫斯基 1979

 5 ) 摄影机下的审视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二部长片,典型的基氏“道德焦虑”在他初期长片作品中已可见一斑。从《电车》看到《无休无止》(按作品时间补片,写到这的时候只看到无休无止),我也慢慢感受到他从纪录短片导演到成为电影大师的变化历程。基耶斯洛夫斯基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大师,不仅仅是因为大特写与镜头移动的运用,更是因为他善于讲那些以小人物为着眼点的悲剧内核故事。他通常将人物放置于困境之中,通过人物与他人、社会的矛盾创造出结尾处的悲剧,以“焦虑”反思人性与道德。他的5部初期长片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形式。

而在这部《影迷》中,这样的设置更为有趣,电影的主角不仅仅是小人物菲利普·莫斯,还是导演自己的映射,也是成千上万个荧幕前的影迷甲乙丙丁的映射。所以整部电影更像是导演的精神剖析与精神自传。

作为电影导演,要拍什么,怎么拍,是听从领导、配合协会还是遵从内心,是一重困境;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在电影与家庭中,应如何权重,是一重困境;作为一位职员,拍电影的执意与因此被革职的同事的两难境地,是一重困境;而作为一个影迷,最初只为记录三口之家的初衷发展成了专业导演之路,他该如何审视自己,是又一重困境。而对于每一重困境,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没有给出完美的结局。放弃参赛,妻离子散,同事被炒,回望初衷。所以这也是大师们处理电影主题的一个特点,只深刻地提出问题,而从不妄图解决问题。

他在拍电影的时候获得了十足的满足感,他的才华也为他带来了名气与别人的青睐。甚至他在胶片中保留下来的邻居母亲的身影为货车司机带来了无限温情与美好。这些是他的爱好所能给予他的,却也渐渐吞噬了他。《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与电影中的菲利普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放弃安稳。其实菲利普在困境中所呈现的态度总和,便是一个精神乌托邦,是一个极其理想化的发展状况,它与现实生活的碰撞擦出了火花,却引燃了自己。

从观察、记录婚后生活,到展现工厂、社会生活,再到审视自己,是菲利普从理性到感性再回归理性的过程。 影片在菲利普用镜头对准自己时戛然而止,主角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只有普通人在生活困境中的这般无奈。在基氏大特写的叙事中,我们在主角身上的代入感很强,我们所热爱的事物,甚至是一个热衷的念想,都会在自己的生命之湖中激起涟漪,甚至泛起波浪。我们也渐渐从轻狂回归理性,开始审视自己,收拾那些在生命中因矛盾而生的狼藉。这部电影难能可贵的是,导演不只是着眼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更多理性地回归到个人的情感体验上。

抛去主题本身带给我们的共鸣,拍纪录短片出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偏记录式的镜头(大量特写、跟镜头)也为他的电影带来了极具穿透力的真实感。

 6 ) 观影纪略之一这才是生活

νώθι σεαυτόν
认识你自己

迟到半小时才在衡山1号厅坐定。从叶莲卡被睡梦中老鹰啄食小鸡的情景吓坏起,直到菲利普坐在窗前喃喃地对着16mm摄像机说着一年前女儿出生时的情景。看完后整个人恍恍惚惚穿过衡山路拐进华山路,在雨中不停地走,路灯不明,行人稀少,心下感触,一霎又悲从中来,几欲落泪。不知是不是经历过苦难和重生,波兰籍的电影,骨子里总带灰色。

也许菲利普是导演的自白,也许菲利普是观影的大众,也许菲利普是藏在人心里的执念。候麦是喜欢躲在镜头后静静观察巴黎百态的老派知识分子,老伍迪每年都会给自己写一封电影情书。菲利普只是想拍电影,拍身边的生活,至于原因,很复杂,或者只是想拍就自然而然地拍了,或者像开灵车的奥维利说的,人死了,但他们活在电影里。

厂长是现实的哲学家,他眼中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很多灰色地带他看得清楚,也参与其中。工会主席一辈子碌碌庸庸,却一直在维护菲利普的理想。维特克是热血青年,单纯,爱好摄影,现实却要给他的双眼蒙上阴霾。安是一朵云彩,什么都不真正在乎的她才是片名中的Amator。

最后,回到原点,一边将胶片曝光一边说着“去追啊,去追”的菲利普,接下来的面目特写,有混合着遗憾的决心,正契合了扎努西的伪装里唯唯诺诺的被谈话者,放弃成为第一个和校长打招呼的人。他不是Amator,只是有妻有女拍八毫米胶片的普通人。

 短评

基早期的电影,自然没有后来的圆润纯熟,开片就可看出剪辑的迅速和粗糙,但是这无损于整个故事的叙述,不由让人生发赞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真是叙述的艺术!真棒!

4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细节很有真实感。政治上的软化处理,但暗藏恐怖。运镜如主人公般规矩,比其巅峰作品要差是明显的。

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到最终画面结束 对我来说几乎是部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恐怖片 胶片在机器中运作的小小噪声不停这个噩梦就没有醒来//甚至不需要生活在一起的人的理解 仅仅是忍让都极为珍贵 他们不会明白在他们眼中偏离了正轨而在本人心中逐渐进入轨道的这种偏差美妙在哪 从这部影片来说 妻子记得的是日常记录 老板需要的是工厂宣传 理论者看到的是能够解释的影像 或许同事体验的是嘉奖的获得 而莫兹认定的是影像的真实//也许可以绝对地说 很少有人能真正抗住镜头 扮演角色至少比扮演自己要来得轻松些许 可信的虚假是人类自然的自我保护//人需要自怜以自持//“木乃伊情节”与“电影眼睛派”与“纪实性本质”

11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修复版放映,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影像是对现实的抽离与检视,而并非对现实的再现,主角因为痴迷于影像而耽误了生活并由此走向迷失,反思过后将镜头对准自己也就意味着他终于开始正视生活,基氏利用主角身份作为创造化学反应的装置,使得本片在探讨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同时,也成为拍摄者对自身的检视

13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主角翻看电影书,画面特意停留在Ken Loach的“Kes”,记得某文介绍基大师,基耶便一直提到对“kes”的厚爱,果不其然。

14分钟前
  • 37°2
  • 推荐

电影人的困境与挣扎,更深是对该身份的反思。因为亲人不理解、周围嘲笑,因为资金困难、权力压迫,因为引发的连锁效应,你是不是忘记拍电影原初的激情了?最终,与周遭与生活达成假象的和解。刘小枫说:“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激发个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于解决道德问题。扎努西好帅。

15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电影里大概有一些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身的经历在里面,吐槽了电影工作者的诸多无奈以及对电影本身意义的思考。

16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在开始拍长片前基氏本人就是拍工厂纪录短片出身,难怪有那么多细节很真实,而且不仅有之后变成文艺青年束手无策的自怜雏形(最后把镜头对准了自己),还有后作中少见的揶揄和讽刺。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看着很像斯科塞斯的男青年哈哈,在影展大骂片子都是垃圾,回头就被电视台收了去...

1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确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会是我之后不断回看的大师导演,他总是能把现代性的反思和醇厚的诗意糅合得恰到好处,而这部作品所完成的对生活的撬动,是我在去年那帮华语青年导演的元电影里完全看不到的。绝不只是迷影主题而已,视点从始至终跟随着男主角,我们从他投入的拍摄中感到了一种生命的激情,以至于同样忘记了现实时间的流转:驾驶灵车的不再是朋友,心爱的妻子也决绝离开。结尾他将摄影机朝向自己,对镜诉说的动作其实也是向全体影迷提问:电影是帮了我,还是害了我?平庸人生与光荣梦想之间,真的是如此不可调和的吗?

23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电影意味着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意味着严寒、大雨、泥泞以及举着笨重的灯……别的东西,包括你的家庭、感情和私生活都是第二位的。"他一直在寻找电影的意义,正如影片中那样。电影是人的第二重生命,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时光,透过镜头有了忧伤,有了情感,那些离别变得隽永。

2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生活好可比搞艺术难多了,凡事保持初衷难上加难。应该有很多基氏创作时遇到各种困难的写照,也是他从拍摄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折,爱好事业家庭的平衡点不好找,但他迷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还有年轻时酷帅的扎努西。而结尾的自拍又把我是谁该去哪做什么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探讨影像和现实关系的这一终极命题,至少人没了还可以在胶片里活着。资料馆波兰影展修复版。2021北影节重看。

31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当有了新的希望,谁还会固守以前的生活。

36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影像保留了已故之人的生动模样,留存一份记忆;影像记录了工人的工作轨迹,呈现一份观点。主角从拍女儿、拍朋友、拍工厂到拍社会,客体越来越宏大,同时也是背离初衷越来越远,疑惑丛生,最后拍起了自己,这是一次自己与电影直接的对话。

3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最感动的一幕还是,当他把给朋友妈妈拍的东西回放给朋友时(朋友的妈妈已经去世),朋友说了一句:“谢谢”。影像的力量如此简单。谢谢电影。

43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基耶夫洛夫斯基着力点永远不是生活的两极,而是普通人,普通之境遇,以及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源于体制,可能来源于亲情。生活在这个框中,挣扎过程即是生活本身。矛盾迫使我们反躬自问,在冲突中缓解,并走向下一个冲突。

46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38岁,片中主角30岁。而立之年歪打正着迷上拍纪录片,男主角在艺术和家庭以及各种阻挠中的周旋,结尾面对镜头回忆一年前的平静生活因为突然闯入的对电影的热情而不复存在。影像的维度跨越生死;平静的生活固然好,但有时候会找到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本片的译名不太准确,官方英文片名Camera Buff,是(拍)电影迷,不是(看)电影迷。这是基耶写给电影事业的情书,同样的所有爱好者/从业者也都深有体会。

47分钟前
  • xkan
  • 力荐

『然后我爱上你这便是物证』

52分钟前
  • Paktin
  • 还行

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这种片子怎么就能那么闷,我实在也看不出里边饱含基老的热情。他是因为爱拍/看电影才买的摄影机吗?不是!所以再讨论也和众生不同。我喜欢他说拍片找到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看完我对自己的现状却感到了惶恐…

56分钟前
  • Mmm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电影对主角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影迷和电影人会感同身受吧。理想面对现实如同鸡蛋磕碰石头,蛋壳破裂,依旧纯洁。邻居看见去世母亲的影像,电影是如此美好而伟大。朋友的原谅和理解让人动容。主角拿起摄影机面对自己,正如导演在进行自我审视,对电影深沉的热爱融化在忧伤中

5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不是不喜欢平静安稳的生活,而是在那生活之上,你还应该去热爱或追求点什么——包括电影在内等艺术形式,能给予人类另外一双眼睛,更加真诚、善良和客观地看待周围事物。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