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

战争片美国2003

主演:罗素·克劳,保罗·贝坦尼,詹姆斯·达西,马克思·珀基斯,李·恩格里比,比利·博伊德,派崔克·盖勒,麦克斯·贝尼兹

导演:彼得·威尔

 剧照

怒海争锋 剧照 NO.1怒海争锋 剧照 NO.2怒海争锋 剧照 NO.3怒海争锋 剧照 NO.4怒海争锋 剧照 NO.5怒海争锋 剧照 NO.6怒海争锋 剧照 NO.13怒海争锋 剧照 NO.14怒海争锋 剧照 NO.15怒海争锋 剧照 NO.16怒海争锋 剧照 NO.17怒海争锋 剧照 NO.18怒海争锋 剧照 NO.19怒海争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0:35

详细剧情

  1805年,拿破仑在欧陆纵横,而海战方面,只有英国舰队可以与之匹敌。英军杰克(Russell Crowe 饰)船长与自己的军舰惊奇号受命拦截法方军舰地狱号进入南太平洋,两舰在巴西北海岸初次相遇,地狱号凭借优势火力与厚甲将惊奇号击败,杰克依靠浓雾天气勉强得脱。虽然初战不利,但曾经跟随纳尔逊将军的杰克对自己的军舰充满信心,拒绝返航并着手研究对手。不久两舰再次相遇,杰克使用诱饵战术扭转了局势,一路追踪到暴风雨肆虐的合恩角,杰克的执着引起好友船医斯蒂芬的反对,但是杰克拥有一支精英的团队,在种种不利之中,船员们将针对性的训练坚持了下来。斯蒂芬意外受伤让杰克停止追逐,暂留小岛休整,此行意外的为杰克提供了战斗灵感,很快地狱号再次出现,两舰终于迎来了宿命般的对决……  本片获2004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音效奖等十余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厚积而薄发的完美作品

当年是先惊鸿一瞥的看到了这个片子的preview,毫无特色。里面有一个Aubrey船长挺在桅杆上作英雄状的弱智特写镜头。我想,这么多年了,怎么会有人看拿破仑时代的海战片。制作人大概脑袋绣抖了。

等到真正看过这片子后,才知道这是多么有才华的一群人合作出的产品。老天保佑有福的观众,好莱坞教育我们:历史不是大航海时代那个游戏,而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

所谓厚积,自然是原著作者Patrick O'Brian那二十部围绕拿破仑时代海战题材的系列作品。薄发么,是导演Peter Weir胆敢-----是的,他就有这个胆量----把二十部作品截取一段,照样创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一组群像。其中船长Aubrey和医生Maturin的形象,并不辱没原作者的心血。

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除了一些艺术先锋电影外,现在很少有人敢于采用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如何讲述几个行遍五大洲,经历过几十年风雨的人的故事,对于任何剧作和导演,都是一个诱人而危险的挑战。

Peter Weir就毫不客气的限定了空间:55米长,35米宽。他根本没有计划拍摄上船前的故事。他也毫不客气的限定了人物:没有女性,只有一群摩肩接踵,但等级分明的海员。于是两个主人公各自历经十几年的传奇经历,都被惊涛骇浪淹没了。医生只是漫不经心的提及:嘿,我也知道间谍的勾当。

于是,就这么一艘船,就这么一群人,就是这么一场海上狩猎的故事。如果观众只是被刀光剑影吸引住了,那么制作班底的心血全都打水漂儿了。所谓讲故事的高手,是会描述“人“的高手。更何况在封闭的时间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的成了主题。

船长Jack Aubrey是个典型的英雄,天生的领袖。但没人会对一个高大全的英雄感兴趣。Aubrey的吸引人之处是他倔强的守旧风格。在所有的船员都与时俱进,甚至医生都留着时兴的拿破仑风格的短发的时候,他依旧扎着一个传统的马尾巴。和大副相比,他戴帽子的方式都是老气横秋的。当火炮和长枪被用于海战时,他大概是全船唯一一个受过古典剑术训练的人。只有他见过纳尔逊,也只有他有责任向新一代水手转述不列颠的传奇。

但他绝对不是贵族。在这条船上真正的贵族另有其人。他崇拜并坚守大不列颠海军等级森严的教条,相信尽管船长也会犯错,但他必须要果断。他不了解那个倒霉的见习军官的苦处,因为他一直自诩为强者:从脖子上扎的木茬子到喝醉酒的水手,他自有一套规矩处理。一言概之,这是一个旧时代的英雄。

降服这个强者的,是那个真正的贵族,懒散而现代风格十足的医生。医生用高超的手段救治船员的同时,也把船长从压力和孤独中解救出来。毫不客气的说,医生是这条船上的救星。

不要以为这是夸张。作者O'Brian自诩他自己的个性和医生很相像。一个作者爱上自己笔下的形象,大多因为那个形象就是他自己。纳西索斯果然无处不在。医生是沉默和内敛的。主演P.Bettany对他的理解是,你可以把他送进禁闭室一个月。他出来的时候照样神清气爽,因为他脑袋里的东西太多,并且懂得自娱自乐。巧合的是,神通广大的汉尼拔教授(沉默的羔羊)也是这么一种人,而且早就付诸行动了。

不知道是谁的慧眼挑中了P. Bettany来演医生。Bettany有英国演员那种特有的拈重若轻,悠闲而敏感的气质。他的“反权威”态度和医生不谋而合。甚至在拍片前,所有的演员都被拉去军训的时候,Bettany很自然的以医生的形象为借口,逃之夭夭。

医生并不是来旅游的。他喜欢观察东西,从动植物到人。剧作的设定之一,就是船长这个服从戒律但不滥用权威的人,引起了这个达尔文爱好者的兴趣。于是两个男人的互动导出了典型的柏拉图画面:医生低沉浑厚的大提琴声和船长锋芒毕露的小提琴完美搭配,浑若天成。

其他船员中,出彩的人物也很多。相信很多人看了13岁的Max Pirkis的表演,都会断定这小孩将来会红。后来他果然出演了罗马里的早熟到可怖的渥大维。

英国演员很少会抢镜头。但他们在屏幕上的每一刻都可以品味研究。那个倒霉的预备军官Hollom,他已经到了成年,却无法担待军官的责任。在物资贫乏的船上,他一直穿着件老式的,裤腿短小的旧军服,因为他不能晋升,没有钱。几个镜头,这个孤僻,惊恐和绝望的形象,就烙印在观众的脑海里。

魔鬼就在细节中,果然不假。


PS:那个大副Tom Pullings真是养眼啊!

 2 ) 怒海征服值得看两次吗?

    名字似曾相识,看到中间才发觉原来真的看过了。好书值得看两遍,好电影应该也是。
    体会一,比较让人感到,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海洋争霸时期的海战,对那段历史多了很多感性的体验(清政府不败也难……)。
    体会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军队支持,何以为继(清政府不败也难……)。
    体会三,其实当一位合格的船长不易,一位优秀的船长更是不易。执行命令、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战友的感情与承诺三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你是船长,你如何选择?
    体会四,终于明白了“一条船上”的定义,当你与船上集体的利益背离的时候,你只有被牺牲,被淘汰。
    体会五,领导者,只有拥有才能,才能拥有力量;只有拥有力量,才能拥有追随者的尊敬,只有拥有尊敬,才能使集体拥有纪律,才能使整个集体拥有力量……
    体会六,这个电影里没有爱情,估计令不少红男绿女失望——但是,如果真有战争,中国没有那样的军队,估计会令全中国人民失望!
    体会七,还是自己看一看吧,值得一看。

 3 ) 只从海战的角度看这部电影

如果从海战这一方面说,影片中提到了几个问题, 第一是补给,淡水和粮食是船员必须的补给,有的是靠港口补充,有的是遇到岛屿采摘当地的动植物;弹药还是比较充足的,一路上除了和法国私掠船交战之外,没有遇到其他的武装骚扰。 第二是坞修和医疗(相当于船员轮换),船上有专门的木匠,每次海战之后都会进行维修,对主桅杆,船体,舰首各处修葺,坞修不一定进海港,有的时候就在海面上进行。 第三是航海技巧,由于船上没有什么动力,基本动力是风,所以如何借助风力行事就非常重要了。 第三是训练,有对炮手的训练,有对小孩的训练,要知道那时候参加海军的,不一定是什么有钱人家的小孩,比如英国的海军英雄纳尔逊,十几岁就去了军舰上实习,后来一步步升成将军。 第四是医疗条件的落后,木屑嵌入手中,都会引发感染而丧命,所以那时候截肢手术非常频繁,就连纳尔逊也不能避免。 第五是船上文化生活匮乏,除了船长有闲情弹弹琴之外,其他的水手要么唱歌,要么酗酒,没有其他的事情做。 第六,当时海战已经开始使用伪装,比如挂起别国国旗,战舰伪装成商船等,不知道当时的国际法是如何约束的。 第七,地图和导航,可以发现当时的航海地图已经很详尽了,这归功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及前人的地理考察,同时,简易的计时装置(沙漏),和天象设备可以让船员知道确切时间,和大致位置。 第八,科考往往和战舰结合,想当年达尔文就是在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上完成他的环球旅行的。 目前刚想到这里,到了20世纪,海战就和这种方式有了很大区别,其实我们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地球的太空战舰,也会这样游弋在太空中,去开发各星球的矿藏,考察各行星的生物,到那时,也会有其他星球的私掠船在太空中出没,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与对方搏斗,这部电影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4 ) 海不怒,风不急

这是个感情泛滥成灾的年代,好象什么东西都必须与爱情挂上勾。
在电影院门口的时候,当我点中这个片子的时候,妈妈的态度很生硬的表达着“随便,依你的意思为意思。”当然我不是横行霸道的女儿,其实,对这样休闲的享乐,我很少强硬的表示我的态度。我妈妈的眼神看着另外一张海报上的裸露着长腿的美女,因为有美女我们知道肯定会爱情。
可是我逃脱不了海洋的诱惑。
好象从小都很喜欢蓝色的东西,许是我的名字就适合和蓝色放在一起,我的名字的意思本来也是可以引申到海洋里。这片子,我看定了。我就是这样想的。除此以外,我们再没有机会看到几百年前,古代的船,古代的船员生活。
晃晃悠悠的,船上的生活展开了。吊床吊床,我错鄂而又兴奋,然后黑夜之中,却引来了战争。
是的,虽然我不喜欢战争,但我得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战争片。
几百年过去了,历史是什么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这部片子不是一战、二战的背景,我们并不需要从战争中企盼和平,或者这世界永远有或者这世界永远有野心,有强权,而有时,战争也不过是一群狗咬狗。但我们永远还是敬重,与自我挑战,与天斗,虽然有时,天不作美,虽然有时,我们甚至还分不清什么叫强者。
敌对的一方,已经有了先进的技术,而这一方,却是以弱胜强,我喜欢船长那几句鼓动人心的话,喜欢他们在暴雨之夜里拉开了全帆前行,喜欢他们在船上唱的歌,喜欢用豪迈的情怀,表达他们的思念。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可他们爱着这海,漂泊着,享受着。我想把那段歌录下来。记住我在这中间感受到的乐观的面对寂寞和恐惧。

我要说说这故事里的人物。
多数的他们都离不开死亡。
有一段是船桅在暴风雨中被刮倒了,有一个船员就随着船桅掉落在水里,船桅拖着船,可能会弄翻船,船上有几百条生命,而那在海上奋斗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这个在数量上的绝对弱势,那个船员还在不停地向船游过来,船长砍段了船桅。
电影院里面一片沉默。

故事里有一个见习上尉,他犹豫,胆怯,发现敌船的时候还不敢拉响警报,不象是军人,船员们说有他在的时候,就有不幸,他是被诅咒的人。于是在一个黑夜,他抱着铁球沉入了海底,浮出来的海面的是那张惨白的脸,睁着的双眼象永远无法合上。
电影院里面一片沉默。

可是他临时之前说了一句话,“明天天会晴的,我知道。”于是天真的晴了。
我们才发现人类忘记伤痛如此容易,是的,我们都不是强者,但我们有时必须勇敢,因为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无路可退,我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必须迎难而上。有时我们不幸成为悲剧人物,我们跌倒了,无人扶起,我们死亡了,化成了尘埃。我们无法选择改变过去,所以我们前行前行。我们可以悲哀,但不应该伤感。就是有这么多苦楚我们才珍惜活着,就是这么多死亡,我们才更珍惜乐观。
然后我思考了一下勇气,真的,什么是勇气呢?我们承认死,勇于死,或者也是一种勇气吧,而我们忘记伤痛,忘记不幸,也许,只是也许也是一种勇气吧。

于是另外的人物也慢慢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右臂,可是他躺在病床上看书。
船上的医生,自己取出自己胃部的子弹。
我喜欢这部影片的这些片断,是的,我们也许就是应该忘记那些伤痛,我们要活着活着,然后迎向明天的晴天。喜欢那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他们拉着琴,喜欢他们在船上修理那被击坏了的船首像,老天保佑,我终于看到了船首像,为此我微笑了。

这是个纯男性的电影,我已经说过了,没有爱情,海报里没有女人,电影有一个惊鸿一瞥的女人,不过她无足轻重。
所以我想应该会,也会有很多人会把里面的友情加入很多暧昧,于是我知道肯定有同人。
可是当一个男人为另一个男人放弃去追逐敌船,去追求自己野心和成功感的时候,为了让重伤的他看到那美丽的海岛上濒临绝境的生活;而当另一个男人,为了告诉这个男人,敌船出现的时机,放飞了笼子里各种的生物,我感动了,不是为了爱情。
不是为了肉体的吸引,只为了那种尊重和理解。
我忍不住想,这个爱情泛滥成灾的年代,您得给我留一些空间。
所以请别,别用爱情玷点了他们的友谊,别让那爱中的性让我看不到纯洁。
请让我知道无索求的友情,知道广阔天地中更广阔的人心。

喜欢了很多年的海,而且很固执地认为海应该是蓝的,在上海的时候见过黄浦江的入海口到是失望过,后来又有一次出入浦东机场,那个时候才听说机场是建在海水边,就好象是汪洋里升出来的一条船,有人问过我,若是生在古代我会选择做什么,似乎,想来想去,不喜欢政治,不喜欢金钱,就是还有片蔚南色的在吸引我。
我很高兴,有这么一个刚过冬日的日子,我看到了古代的船。

 5 ) 英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决,怒海争锋!

昨晚刷电影刷到这个,豆瓣评分不足8,觉得低估了,可能英雄主义的历史题材佳片太多,璀璨群星中并不出众的原因吧。

英雄主义,无非以下几个大范畴:矢志报国的热血情怀;贯彻信念的百折不挠;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

这片子主角基本占了前两点(话说舍己为人好像东方文明更多宣传一些,西方比较少)。而在这些之外,电影成功的在主角之外设计了很多人物,他们时刻在拷问主角和观众,“你是正义吗?你这样值得吗?”

本片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楚门的世界》也是他的作品,这两部片子都很棒!《绿卡》也可以,没看过的都可以去看看。

继续说英雄主义吧!

一、矢志报国!

回到本片,电影的大背景是十九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法军意图征服欧洲,为此建立了庞大的海上舰队,掠夺物资及保障法属殖民地物质供应。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爆发,英军舰队在西班牙附近海面一举击溃法国舰队主力,迫使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从经济角度来说,拿破仑海上运输线被打断,陆军独立面对欧洲联军,必败的结果已经不可避免。

片中主角在激励水手时候说,“你们想孩子们唱法国国歌吗?!” 答曰“不想!”

本片在报国这个主题里,还多次提到英海军名将纳尔逊,主角设定为纳尔逊曾经的部下,餐桌聊纳尔逊的传闻逸事,送年轻小军官纳尔逊的书…为什么呢?前文说到奠定法海军溃灭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军损失3搜战列舰,击沉法军20多搜军舰,俘虏法国海军主帅,收获决定性战果!但,英舰队主帅纳尔逊战死!

没错,爱国主义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潜移默化!

二、百折不挠!

电影不是大规模海战,只是英法单舰斗法的故事。法舰各项数据占优,两次交手均占上风。英舰在主角舰长带领下,两次失利却不逃跑,始终尾随敌舰,最后用策略击败对手。

本作中,英舰接受的任务就是搜索这艘敌舰并剿灭之。第一次见面,却是在浓雾中遭遇对手伏击,损失颇大。在其它军官建议返航修理的时候,主角做出原地修船追击敌舰的决定。

追上了,第二次遭遇,但是人家吨位更大,火炮更多,再次失利。但主角利用天黑,放出诱导的假船并撤退,经过长时间航行,绕到了法舰身后。这里还必须表扬本片,基本还原了上世纪海战真实场景!

主角在第二次炮战失利后说,“我不会让你第三次再在上风”。终于,他绕到敌后了!

故事才开始!

三、英雄的导向是对的吗?

片中成功地塑造了最重要的配角——热爱自然科学的医生。一出场就露了两手,给小军官手臂截肢,用铜币给老水手做颅骨修复手术。他和主角是最好的朋友,在日常航行时两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合奏把主角人物形象逼格也带高了一点。

医生跟随军舰航行,一个重要因素是想探索世界的未知,他认真地绘制各地生物的形状,收集生物的标本,为发现新的物种欢呼雀跃。

前文说到主角千辛万苦终于绕到敌人背后,但敌人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把主角引入风暴之中,主角歼敌心切在风暴中全速追赶,结果不仅没有追上敌人,自身在风暴中损失惨重,又牺牲了水手。

这是医生第一次问,“值得吗?”,主角的回答,“我的任务是消灭他,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这个回答满意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风浪后的修整,在一个崭新的小岛,各种新奇的生物,主角答应医生让他上岛几天进行考察,医生欣喜若狂。

然而,主角食言了,因为在营救其他船只时,得知了敌人踪迹。不给医生上岸时间,追击!

医生愤怒了,不守承诺!主角祭出名言,“两恶相权取其轻”!

这部分,医生和主角的争论核心——到底是为国建功还是给自然科学做贡献?哪个更重要?英雄主义和人文主义,哪个伟大?

这问题在不同的人,答案永不一样!

四、英雄的回归

在即将伏击敌人的时刻,偶然事件发生,医生中枪了!

救医生,还是伏击敌人?

电影的选择:救医生!

电影在这个阶段,终于把战争机器的主角换回到朋友的角色!主角的船放弃追击敌人。回到新发现的岛屿,在陆地给医生做手术。

这里有插曲,医生让水手拿着镜子,自己给自己做手术,血肉模糊,我选择跳过不看了,我父亲说我做不了医生,这说对了!😹

放下执念的主角,电影给了他最后的礼物,医生在收集新世界生物的时候,发现敌舰也在岛屿另一侧补给水!

最后,就是击破敌舰的结局,当然,最后的最后电影又埋了小伏笔,可能是为了拍续集做的铺垫。

不过,最终没续集,导演老爷子80岁,估计也不会有续集了。好的导演总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我们思考,什么是对的,或者说,有没有“对”这个选择。片中的最后,主角打败敌人,医生找到新物种,大团圆,可能是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终会圆满!

 6 ) 玩点雅的

一艘船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船长就是国王。他要关爱他的子民,还要鼓励他们作战。最重要的,是船长的决策,它代表着一船人的生命和荣耀。

19世纪的海战还未放弃接舷站,那个年代属于海上的英雄,属于勇气和狡诈。

本片荡气回肠,两只战舰在广阔无边的海洋上追逐厮杀,既要勇气,又要智慧,还有人与人的信赖。

值得表扬的是本片的配乐。本片很好地使用了古典音乐,既符合那个年代背景,又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反衬人的心灵。船长和医生为挚友,表现形式为“知音”,好像国外也玩这一套。现在《赤壁》也来了段合奏,但我看没有本片的合奏来得和谐、来得温馨。还有,医生登岛采集标本时的配乐是巴哈的大提琴,虽没有二人的合奏,但让人更加理解他们两个性格迥异者之间的友情。

 短评

居然就这么结束了!仗还没打完呢!2333

9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船长。对于我来说,大海,这两个字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13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医生于船长所演奏的曲目是由莫扎特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所改编。

15分钟前
  • 小屋乌
  • 还行

更多的是在讲军舰上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内容很饱满、细节很详尽。想在这部电影中找热血沸腾的感觉就不要了。

19分钟前
  • 酱爆
  • 还行

加拉帕戈斯群岛,“两分钟内发现两个新物种!”……人与自然始终是威尔的主题,即使在这部以海战和动作为主轴的作品中。伊伯特赞它使人想起了大卫里恩,场面宏大而又不失人性洞悉。个人倒是想起了另外两部:老福特的侠骨柔情与斯科特的异形。同样作为主驱动的强敌当前退化为了大的故事背景,叙事主要围绕英舰内部各色人等的性格冲突,特别是船长和医生之间。但威尔总体而言是推崇知性的,即使在这个明显有利于张扬船长性格的怒海杀阵故事中他仍不愿让医生处在下风,“射鸟误伤”便是一个重要转折,船长因弃追而人性,医生因自救而坚强,只是前者之丰富不及后者之震撼,于是双方近乎扯平等量。但对威尔另个招牌神秘主义的运用持保留看法。神秘应象其澳影如悬崖野餐那般营造氛围,并不适于作为单纯叙事驱动在怒海这种类型特征鲜明的片中频繁使用。

2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彼得·威尔擅长人物的塑造,一群人物撑起来的不光光是英国航海时代的英雄主义,还有一个改良的资本主义形象。

2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精彩至极可以收归航海博物馆的好片!!!必将成为航海电影的划时代之作!!!

29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力荐

“你们想失去伦敦么 你们想让拿破仑当国王么 你们想唱马赛曲么”

32分钟前
  • janjanski
  • 推荐

这并不像是一部战争片,最激烈的应该就是最后的那场肉搏战,其他的大部分时间更像是一幕海上英伦生活的缩影,涵盖了友情、责任、纪律,以及从头至尾的乐观主义精神。

36分钟前
  • 小生影书
  • 推荐

不错,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37分钟前
  • 深层次空间
  • 力荐

看完没什么感觉,现在差不多都忘了。

39分钟前
  • zenz
  • 较差

保罗·贝坦尼用心地仔细测量着龟头,他还要用罗胖子给乌龟命名,这大概就是所谓专注的男人最性感,嗯

43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水手,医生,生物学家?

45分钟前
  • 推荐

大海是男人的浪漫!海战的佳片

48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小卡爱正太,正太爱医生,医生爱船长,船长也爱医生……(……)JQ四射,毫不犹豫打4星 囧 啧啧!一艘军船上居然会有那样一位会拉大提琴、酷爱自然学、极度浪漫主义的医生 囧b 为了看海鸥被枪击中是有多苦B 囧 结尾惊艳了……导演绝对该拍第二部啊第二部 >< 船长向医生许诺的约定何时才能实现哇!>u<

51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推荐

以前没看过描述海战的作品,觉得很带劲。没看出电影的主题,中间部分有一些拖沓散乱。还有,是不是所有的船长都叫jack?

54分钟前
  • 一个劳动人民
  • 推荐

绝对被低估的好电影,极其靠谱的航海影片。

57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力荐

和小蚊子一起看的唯一一部电影吧?在思明,一致认为好看,喜欢船医,就是达芬奇密码里的白化病人赛拉斯,演技一个好啊

1小时前
  • cherry0592
  • 推荐

这片估计看多少遍都不够!!保贝叔太帅了~~马图林医生是他最棒的正常人角色~~!怎么会有人觉得这片不讨好女性观众?从正太到熟男一应俱全,还有奸情,哦,真希望有续集这东西的存在,但是James D'Arcy已经不水嫩了呀/(ㄒoㄒ)/~~ ……

1小时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力荐

原来是很多本书改在一起的,怪不得每个人物的出现都像一个章节。虽然是很写实、复原度很高的海战片,彼得威尔把船长和医生设定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整个片子的氛围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不少嘛。另外这两个人的关系值得深究。。。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