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兹

爱情片法国2016

主演:皮埃尔·尼内,葆拉·贝尔,恩斯特·施托兹,玛丽·格鲁伯,约翰·冯·比罗,安东·范·卢克,谢丽埃勒·克莱尔,阿丽斯·德·朗克桑,阿克塞尔·旺克,赖纳·埃格,赖纳·希尔贝斯奈德,梅林·罗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播放地址

 剧照

弗兰兹 剧照 NO.1弗兰兹 剧照 NO.2弗兰兹 剧照 NO.3弗兰兹 剧照 NO.4弗兰兹 剧照 NO.5弗兰兹 剧照 NO.6弗兰兹 剧照 NO.13弗兰兹 剧照 NO.14弗兰兹 剧照 NO.15弗兰兹 剧照 NO.16弗兰兹 剧照 NO.17弗兰兹 剧照 NO.18弗兰兹 剧照 NO.19弗兰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00:39

详细剧情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在沉寂两年后,终于带着皮埃尔·尼内、葆拉·贝尔主演的《弗兰兹》杀回影坛。影片将以一战后的法国为背景,聚焦贝尔饰演的德国女人正因未婚夫的惨死而悲痛欲绝,尼内饰演的神秘法国男子却悄然出现,默默为其未婚夫墓碑致哀、献花,两人也就此揭开一段匪夷所思的往事。

 长篇影评

 1 ) 反战片

电影中有两个鲜明对比时刻,阿德里安去了德国的酒吧,安娜也去了法国的酒吧,两个酒吧的人们都唱着同样歌颂战争的歌曲,《莱恩河的守卫者》和《马赛曲》并无区别。他们悲痛地缅怀着逝去的同胞,又将异国旅人恨之入骨。但弗兰兹的父亲从悲伤中走了出来,于是他遭到了朋友们的抵触,然而他表示“是我们将他们送去前线,当我们杀害了敌人的儿子时我们在这里举杯庆祝我们的胜利,当他们杀害了我们的儿子时,他们也在举杯庆祝他们的胜利”,作为一个丧失亲子的人这是何等胸怀。战争永远是在位者为了权益而发起的野心之夺,但受伤的总是那些将亲人送上站场的普通人,这是人类文明以来的悲剧,没有正义可言却也如髓附骨。

 2 ) 琴声如诉

我们本就习惯在虚构的色彩之中聊以慰藉,又如何问责软弱的沉默和善意的欺瞒?


电影的黑白色调很美,闪烁的发梢、肩头的树影、映入眼眸的水光,流动的明暗让人看得出神。彩色部分确切来说既不对应回忆,亦非随机出现,似乎可以概括为失去至爱后内心压抑已久的死寂忽然重新被生活的实感浸润的时刻。坦白真相前,阿德里安作为战后德国小镇的法国“闯入者”,给安娜和弗兰兹父母创造了一种与弗兰兹生前种种再度建立联系的契机,这契机允许他们以一种不那么悲戚的方式回看那些已无可能复现的往事,安慰他们说弗兰兹仍将被人铭记,虽死犹生。


关于爱情,电影主要基于安娜的视角叙事。无论是臆造的巴黎回忆,还是升C小调夜曲,或是河滩上的漫步长谈,加之阿德里安身上与弗兰兹太过相似的气质和喜好,一来二去,移情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安娜欣然接受阿德里安各种邀约,看他时的神色也愈发透着迷恋和不舍,直到真相大白,内心陷入煎熬,爱意却不改变。她没办法让自己憎恨这个在战场上杀死未婚夫又出于忏悔之意千里迢迢来乞求原谅的年轻人。她担起所有的重负,向弗兰兹父母和阿德里安编造着双向的谎言,甚至在书信退回后远赴法国寻找阿德里安。

一度怀疑阿德里安对安娜的感情中更多是愧疚,他的邀约和告解只是出于负罪感的抵偿,他的体贴温柔只是教养的自发表现。当然也许他确实早已爱上安娜,但出于善良与软弱,出于坦白后未被原谅的痛苦,丝毫不敢设想安娜会保有对他的喜欢,也就选择了放弃。

于是安娜孤身一人来法国,几经辗转找到他家,以为终于为思念和爱意找到安放之所,却最终发现阿德里安已接受母亲的安排继承家产,一个月后便要和人结婚。法国部分的几次急转真太让人揪心。影片末尾,安娜得知这里没有自己的位置欲图离开,阿德里安抓住她双臂劝说先留下过夜明早再走,两人面庞靠近时她想要亲吻,阿德里安却仓皇避开。也许他那个时候才突然明白,安娜来找他并不是为了述说原谅,而是出于某种孤注一掷的果敢,不顾一路上的不解和嫌隙,来向他确认爱情。可他仍然怕了,面对家业和母亲,他只是个辩解无力、任由支配的孩子。第二天,阿德里安与安娜临别时拥她入怀,安娜抑制不住哭泣,随后二人吻别,阿德里安叫着安娜的名字,她悲喜交集,却只说:“已经太迟了。”


关于战争。影片创设了一种近乎对称的格局,使身处德国的阿德里安和身处法国的安娜经历了类似的排斥和疏离,包括酒馆里群起激昂的国歌、公共场合的侧目和冷眼等;又经角色之口讲述了爱国情怀、胜利与死亡之间的矛盾,如弗兰兹父亲所言:我们都一样愚蠢地庆祝孩子们的死亡。


酒馆里的国歌

关于重中之重的艺术。在相识的最初,安娜和阿德里安在弗兰兹墓前,她放下花束,起身后用法语念起魏尔伦的《秋歌》:“沉沉闷闷/迷迷蒙蒙/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她说弗兰兹生前爱读魏尔伦,自己则喜欢里尔克。里尔克也有一首《秋日》:“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两诗相衬,恰好呼应安娜失去弗兰兹后的生活常态。而说到诗歌与生死,又不由想起布罗茨基。他习惯从死亡的必然结局出发看待人生诸多际遇,认为唯有语言能与流逝的时间对抗,诗歌则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电影中即便生死相隔,诗歌仍是感情维系的纽带,它联系着写作的人、阅读的人,牵连着无限留恋与期待。安娜在自杀被救后回到家里,翻开新到的书,扉页上印着魏尔伦的名字。“ 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在哭泣”,小提琴的意象在故事里同样举足轻重。诗歌、音乐、绘画作为不可替代的线索贯穿影片始终,不仅在审美层面赏心悦目,也延展了个体故事的历史纵深。

结尾处安娜将贯穿全片的马奈《自杀》称为维系生活的力量来源,和画作本身的主题一样匪夷所思。电影散场后,愣在位置上很久没能缓过神来:半分钟前我竟还以为她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又想,安娜听到了阿德里安与母亲的谈话,且大概早就觉察他的软弱温吞,因此在临别时得到爱意的回应,对她已经等同于救赎,而非跌落谷底的绝望。阿德里安从一开始就是安娜生活的闯入者,而从结局看来,他也是将安娜从过去那种无尽怀旧的封闭生活中释放的救援者。安娜从德国到法国,阿德里安不自知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安娜则从某种意义上杀死了过去那个沉溺于丧失、被责任压抑窒息的自我。她用谎言慰藉弗兰兹的父母,也在这虚构背后给了自己真实的自由。

艺术是虚构,虚构亦是生活。

 3 ) 《弗兰兹》:所有那些,对爱与艺术的信念

《弗兰兹》威尼斯首映一结束,有导演朋友疯狂称赞,说是本届最佳。影评人们的反应倒还比较冷静,只是总体持积极态度。细想一下,法国鬼才欧容向来被誉为欧洲电影界的坏小子,关键在他对于宏大话题和故作艰深的反感,更不屑于遵循法国电影的学院派模式。他的天才,在于把看似琐碎化或个人化的事情拍得引人入胜,最终要传递的信息比宏大的说教更有效。不依赖于故事本身,依靠对电影语言完美的掌控而取胜,自然赢得导演同事们的敬佩。 影片改编自流亡美国的德国导演刘别谦(Ernst Lubitsch)的名作《我杀的那个人》(Broken Lullaby,1932),讲述两次大战之间的一段赎罪和爱情的故事。热爱艺术和法国文化的德国青年弗兰兹(安东·冯·鲁克Anton von Lucke饰)在一战中死于战场。他的未婚妻安娜(宝拉·比尔Paula Beer饰)是个孤儿,战前便长期住在他家,弗兰兹死后更是她对两位老人像亲女儿一样。但一位神秘法国人阿德里安(皮埃尔·尼内Pierre Niney饰)的来访打破了小镇的平静,他声称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结识的好朋友,只是没有人能够确证。“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阿德里安就是在战争中杀死弗兰兹的法国士兵,然而与弗兰兹一样温柔优雅、热爱艺术的阿德里安已经俘获安娜芳心。 三十年代的原作以男性视角为主,但一向妇女之友的欧容想要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重讲这个故事,对剧情也有所调整。比如在刻画阿德里安和弗兰兹之间虚构关系的闪回镜头中,将两人关系表现得十分暧昧,又暗示阿德里安对女性身体的抗拒。于是影片又比原作多出一种解读,也继阿德里安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的情人,但却不得不在战场上面对彼此。至于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诉说的,只能以死亡来掩盖。 影片大部分以黑白拍成,这与欧容一向喜欢玩弄色彩的风格很不相符。他解释说,在采景的时候就发现当地的夏日景致在镜头下显得非常艳俗,并不能体现影片需要的那种战后的萧瑟忧伤。然而片中有几个场景还是用了彩色,并且一点儿都不俗。最重要的两场,一是阿德里安在弗兰兹父母的恳求下,用亡者留下的小提琴为老人演奏,音乐响起,幽怨清冷的黑白被温暖的彩色取代,好像音乐给了丧子的夫妇和失去未婚夫的安娜重新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和希望。另一场是男女主人公在野外游玩,安娜逐渐对这个阴郁的法国艺术家产生好感,爱情在牧歌般的背景下诞生,把生命重新染上了颜色,驱逐战后萧索的阴霾。

虽然影片大量刻画战争带来的痛苦和遗留下来的仇恨,对爱与艺术的信念是导演的终极信息,尤其是艺术。弗兰兹和阿德里安都热爱音乐和诗歌,作为德国人的弗兰兹还是个法国文化迷,最爱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后者与兰波的爱情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禁恋故事。魏尔伦最著名的作品《秋歌》(Chanson d’automne)在片中屡次出现,和音乐一样,成为语言尽头人物交流和情感流露的终极手段。也许语言会造成误解,但艺术化的语言,可以帮助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抚平战争的创伤,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 《弗兰兹》中另一件贯穿始终的艺术品,是一幅罕为人知的马奈画作《自杀者》(Le Suicidé),其直接作用是暗示阿德里安在难以承受的创伤下有自杀的愿望。《自杀者》是马奈作品中无法被归类的一幅,让艺评人和艺术史家们伤透了脑筋。最后大家都说,这也许是马奈对当时存在的任何绘画技法和流派的一次全面大背叛,包括对自己的风格。 这幅画现藏于苏黎世,很少与马奈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欧容为了剧情需要,把它的复制品放在了卢浮宫中。因为放下枪支拿起提琴是一种自杀,舍弃辩论选择诗歌也是一种自杀,在这个充满冲突和威胁的世界里,要舍弃自我防卫而选择敞开胸怀常常是一种自杀行为。所以很少有人放弃戾气而选择爱与艺术,所以我们常怀仇恨与后悔。但这种“自杀”是真正的涅槃,是人类得以远离痛苦的唯一方法,在卢浮宫无数藏品中,只有选择《自杀者》才能得到永生的幸福。这便是《弗兰兹》中的呐喊,也是欧容作品中最宏大的命题,导演以他自己俏皮的方式告诉我们,放弃暴力和仇恨,让爱与艺术把色彩还给生活,还给世界。 【本文修改版首发于三联微信公号2016年09月05日,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4 ) 在战争里我们都很渺小,但正因有了战争,人才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Ozon是我最喜欢的导演,没有之一,所以一下评论仅供参考。 1、知道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正在法国开会,6月的法国白天热的可以,但是却看到了Frantz那张在河边游泳的海报,顿时觉得凉爽,走进一看,卧槽,居然是Ozon的新片,要是当时就上映了的话,我就会直接冲进去看了,尽管我p法语都听不懂。 2、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导演大人挺会挑演员的,最近两部Jeune & Jolie里面的Marine Vacth,Une nouvelle amie里的Romain Duris都很“惊艳”(这个惊艳应该有多重含义)。然而这部就直接启用凯撒影帝Pierre Niney,那个演YSL演的gay里gay气的男纸。怪不得,豆瓣有人说差点以为这个是搞基片。但真正让我惊艳的是女主Paula Beer,这一颦一笑完全超出她年龄的成熟。 上一张YSL的剧照

侧颜简直完美~

3、看过很多Ozon大叔电影的都知道,总会在剧情上有点小惊喜。虽然这次的故事讲的很顺畅,但依然有些惊艳的地方 a、在字幕版出来之前,其实我是看过前10分钟好多遍的,遇到小痞子的调戏,Anna始终从容的面不改色。后来面对老流氓的多次示爱,也无动于衷,唯有在回忆起Frantz的时候念那几句诗的时候有所动容。就这样一个人,遇到了阿德里安的时候却无法自拔,但依然脸上看不出太多感情。所有的感情都压抑在内心处,直到再次遇到,直到最后一个吻,和火车上的眼泪。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即便压抑到投河,被救上来后依然没有太多情绪写露出来。所有的这些都把一个压抑的,失去未婚夫的德国女性演的惟妙惟肖。但是,如果你去注意小姑娘看人的眼神,就能发现很多东西,从一开始到分别,以及再相遇,尤其是海报上那个充满爱意的眼神。 b、一次是阿德里安在德国旅馆遇到的高唱战曲的德国人,一次是Anna在巴黎餐馆遇到激昂的唱着马赛曲的法国人。Double的效果,却略带反讽。为了战争,需要这些去鼓动人心,但是对于异国人,对于敌对国的人,这只是一个endless的杀戮。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格格不入,却深刻的揭示着矛盾。Frantz的父亲,在小酒馆的一番言语,让人哑口无言,但他走后,所有人依然在那里唱歌。对于国家而言,战争只是解决上层利益集团的问题的手段。为了鼓舞民众,所产生的类似看似鼓动人心的东西,背后必然是血于泪水,死亡与伤痛。 c、我已经忘记是不是在卢浮宫看过马奈的这幅画《自杀》,但是,这幅出现在电影里面三次,第一次是Anna去找阿德里安前在卢浮宫看到的,看到画的一瞬间,导演给了个特写,那种复杂的心情,也瞬间点燃了Anna心中不安,她怕她所想的那个人也会像画中人一样逝去。第二次是在阿德里安家里,一副复制品,表现了阿德里安心中的阴郁。最后,在最后一幕的时候,Anna再次回到卢浮宫,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心情已然不一样了,她知道她喜欢的人也喜欢着她,但他们的爱情或许真如此画一样死去。

马奈《自杀》

d、谎言,整个电影里面被谎言贯穿。让人看着特别压抑,始终等待着谎言被戳穿后的高潮。可谎言伴随始终,直到最后。善意的谎言,自私的谎言,已经没有关系了,这个谎言最后由一个女人一个人保存着,直到坟墓。 e、......还有很多,写不动了,饿了,现实生活中总需要牛奶面包,不能像电影中的一样不食人间烟火~就像费马先生的margin 最后,送一张卢浮宫的夜景,祝大家新年快乐~

卢浮宫的夜,16年6月

 5 ) 催泪无敌的大师神作

OZON大师的作品,拷问灵魂最深处的极品佳作,配乐凄美温婉,琴声如诉,催泪无敌,颤动人心,故事柔情似水,娓娓道来,细腻感人,一波三折,结局摄人心魄唯美凄凉,缺憾中孕育希望,贴近现实生活,结尾是马奈的画作《自杀》激励人活着的意义...... 揭示人生不过如此——相识与邂逅,携手与错过,缘聚缘散,顺其自然。爱恨交错,有勇气去原谅,也有尊严去离开。~~让人不禁唏嘘:回首往事,这世上最色彩斑斓,留在你内心深处的,也许只有回忆谎言和宽容。

 6 ) 爱情可以化解国仇家恨,却难逾越阶级。人们对美好的向往都只存在于谎言之中。

爱情可以化解国仇家恨,却难逾越阶级的鸿沟。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只存在于谎言之中。戏里Ozon最后对Adrien身份的揭示让我明白这部电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题设,就是阶级。

在电影的前半段,当Frantz的父母追问 Adrien “Frantz那时快乐么?” Adrien的回答符合了我们大多数人对快乐和美好生活的期许。他们两人曾同游巴黎,一起学习,一起演奏,一起参观卢浮宫。而这一切Adrien所脑补的,Franzt对诗歌、对音乐、对绘画,所有对‘艺术’的追求,使得Franzt的父母相信,他们的孩子的的确确是快乐的,从而获得精神的解脱。而从这种Franzt对‘艺术’的追求,对法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导演对Franzt这个人物所赋予的总总特性,例如Frantz对 Verlaine (确实在误导我Adrien与Frantz有一腿) 的推崇,对Manet的喜爱来看,这些都是Franzt所代表的人群对上层阶级生活的一种模仿。Frantz的父亲也说,Frantz的小提琴演奏并不高超,但却很用心。

戏里Adrien与Frantz这种无阶级的亲密关系,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美好的谎言。而所有人都不得不陶醉于这样的谎言中,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包括Anna,包括神父在内,他们都不愿打破这样的平静。这也是导演在暗示我们,宗教中所畅想的救赎与安乐,或许也只是建立在一系列谎言之上。又后来,在Anna寄往二老的信中,Anna所编造的另一个谎言里,她与Adrien的重逢满足了所有父母对子女幸福婚姻的期许(说意淫可能不太好)。不得不说,Adrien的神秘与魅力不止来源于他的样貌(痴汉脸),也源自他的修养和气质,这些都在后来导演对他身份的揭示中得到解释。

令Anna,Franzt的父母,以及我们所有人着迷的,或许更多的是Adrien所代表的阶级的一种体现,和我们一直以来的价值观作祟。导演很巧妙的运用了这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几处有色彩的场景,我的理解是Anna ‘粉饰’ 内心的体现。Anna在三人同台表演时突然弃走,是因为她觉得一切艰难和敌意都是可以排除的,但他与Adrien有不可跨越的鸿沟,那就是阶级的差距。她明白,Adrien跟她有同样的体验,所以她选择离开和扼杀内心的期望。而Adrien的妈妈,一再说他的儿子‘脆弱’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儿子的怜悯心与愧疚之意是他们这个阶层不应有的,因为这与维护其自身阶级利益是相违背的。

总结来说,抛开小粉红的念想,一部戏里其实就是Adrien对Anna做了两件事:其一,我不能承受我亲手杀死一个无辜人的痛苦,所以我要转嫁给你,并获取你的原谅;其二,我爱你,但我不能为了你放弃我的身份我的阶级归属,所以我只能说,希望你得到快乐。

为什么我能这么做?因为我长的好看呀!

言归正传,这是一部很干净的电影,细节到位,叙事沉稳且不枯燥,循序渐进,对观众情绪的掌控....只能惭愧的说,我是被牵着鼻子走的那个....(但看在导演你用镜头详细描述了Pierre美好肉体的份上,我还是爱你的。比心)

对于Manet的那幅画,我只能解答为,导演是在告诫我,再不交论文老搞这些有用没用的,你就跟他一个下场。

 短评

相较于男主孱弱、优柔寡断的形象,女主的直爽和刚强要叫人喜欢的多。色彩与黑白、悲伤与欢愉的错综,有时看着女主会觉得有在看其他电影的错觉。故事乏善可陈,对时代的理解也未觉发人深省。权当看女主和画面了。

6分钟前
  • 河淼
  • 还行

琴声如诉,柔情似水,哭成傻逼,女人戏谁也别和我家欧容抢。恨过爱过,有勇气原谅,也有尊严离开的,永远是女人。

9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那个头往后仰的男子”……这个留白,这句隐语,真的很妙。自杀对于男女主人公,有着不同意义,港台版就直接多了,双面与替身之类的总结词语都出来了。如此古典的爱情故事,欧容居然耐得住气,差点有打五星的冲动。《莱茵河的守卫者》与《马赛曲》、柴可夫斯基,它们都是音乐。死去的弗兰兹和饱受折磨的主人公,它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一战终战100年必看片目。

1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英俊软弱的富家公子实在可恨,从古至今都是做足九十分钟前戏然后拔腿就跑!

1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2021-5-5重看;琴声如诉泫然欲泣,眉目写满心碎的温柔与欲诉还休的克己隐忍,只是色彩和光线的微妙变化早已出卖心事,在某个心灵涤宕的瞬间堕入毁灭与自救的深渊;记忆/现实、面容/镜像、谎言/真相的重叠,归去来兮的两段旅途,两地的挣扎与重生,构成工整对称;马奈《自杀者》点睛之笔。他们曾在忧郁里奋不顾身地奔向对方,他们以为会是永远的秘密盟友,他们将在谎言、幻想和梦境构筑的现实里遥望,这种幸福的幻觉已经太迟。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不明白评论中好像“没有大惊喜就不是好电影”的心态。除开Pierre Niney实在不太对我胃口外,Ozon对于细腻情感的抓取确实无比到位,加上女主角收敛又精准的表演,就算没搅基也能让人深陷悲伤剧情之中。部部电影都能抓我心的,好像也只有François Ozon了。

22分钟前
  • É
  • 力荐

你在我心中开了一枪,而我却无法倒在你怀里。

27分钟前
  • 何詩詩
  • 推荐

欧容的类型并不是只LGBTQ人间奇情一种,别再说这不是典型的欧容了。细腻、真挚、一波三折,这就是典型的欧容。但是过于缓慢、纵深不够、拘于某种基调,这确实不是最好的欧容。黑白到色彩的几次渲染点亮情感层次。战争与爱的老主题,本片提供了一种怀旧而慎重的解读。

32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爱不能阻止战争,只会放大战争的残酷。欧容的反战视角真是犀利,剧情极其对仗,情感推进的却格外深邃。

35分钟前
  • 吴松张
  • 力荐

我觉得大家是被欧宗口味惯刁,缺少狗血奇情的欧宗这次纯粹讲一个美丽的故事,分分钟被画面和音乐美到内伤:黑白影像像《艺术家》,男主像《钢琴家》,爱情则像《相见恨晚》。起初以为表达的是战争和原谅,后来觉得是爱情,最后才知道是人生-----缘聚缘散,有始有终。

4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和“似是故人来”一样,都是立足于善意的欺骗。不是不勇敢,而是害怕重新跌入罪孽的深渊。黑白和彩色就像心情的切换,谁能想到莫奈的《自杀》会带给人活下去的勇气?欧容又调皮了。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女主真美,温柔娟好,演技细腻入微,虽然面相比年龄看上去沧桑10岁。其实满理解她对男主萌生的爱意,那种因一份可以倾诉和分担的痛苦而产生的莫名联结感,以及因努力宽恕而倾注的巨大沉重的情感,都可能让一个人纠结而难于割舍,难免以为是爱。话说回来又何尝不是爱。因为必须恨一个人,而爱上一个人。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超级恶俗但我看哭了,因为每出一个小高潮身边的一对情侣就要十指紧扣,这让我感觉一言难尽。

45分钟前
  • 猫猫
  • 推荐

撒一个谎就得用一千个谎来圆。阿德里安的谎,安娜来圆;爱上仇人的谎,宽恕来圆;不爱的谎,怜悯来圆;荒谬人生的谎,爱与艺术来圆。

50分钟前
  • 沉默の玩
  • 推荐

也许你会像我一样,直到影片结束还惊讶于导演居然没有安插任何令人大吃一惊的桥段;但回头想想这样做才最合情合理,因为电影通篇讲述的都是本就应该最简单纯粹的东西:爱情。当看着两位主人公你来我往间感情起伏与无奈,令人不禁唏嘘:这世上最色彩斑斓的也许只有回忆和谎言。

53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欧容再次证明了自己是讲故事的好手。尤其在细微情绪的刻画上,老套的故事变得不再寻常。

5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balmes 编织谎言沉溺回忆之苦,吞咽罪恶学会向死而生。没有回声的吻迷失在颤抖干涸的灵魂,一无所有的双手抵不住命运疯狂跌宕。曾为一息尚存的幸福幻觉奋不顾身,却仍旧无法停止在年华虚度中一次次告别。

60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Ozon这次是转型了啊,我还以为真相是法德俩小哥在战前搅基呢。。

1小时前
  • motongg
  • 还行

细腻又动人,前半段的激情四射,后半段的止于言语的爱慕,都很美。

1小时前
  • 文西
  • 推荐

ozon从不让人失望。simplicité与sublimité的极致,光影的质感像费里尼的老片子。这是现实主义的:噩梦与幻想都是彩色的,而生活是黑白的;也是女性主义的:男人寻求谅解的自私,女人向死而生的勇气。我现在很想去罗浮宫看看马奈。然而马奈其实在奥赛啊。

1小时前
  • Nouvell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