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战争片美国1965

主演:奥马尔·沙里夫,朱莉·克里斯蒂,杰拉丁·卓别林,罗德·斯泰格尔,亚历克·吉尼斯,汤姆·康特奈,西沃恩·麦克纳,拉尔夫·理查德森,丽塔·塔欣厄姆,杰弗里·罗克兰,塔雷克·沙里夫

导演:大卫·里恩

播放地址

 剧照

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2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3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4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5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6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3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4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5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6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7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8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19日瓦戈医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35

详细剧情

  幼年丧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饰)被过继给母亲的朋友,自此与继母一家的小女儿冬妮娅一同成长,并顺利修完医学专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在另一条平行的生命线上,出生于裁缝之家的拉娜(Julie Christie 饰)正是十七岁的金色年华,母亲的情人维克多不时骚扰她,热衷于工人革命的未婚夫帕夏更让拉娜日日为其担忧。在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里,日瓦戈目睹了当局对工人的残酷镇压,拉娜则因帕夏被卷入工人运动而遭到维克多的玷污,由于维克多的关系,日瓦戈与拉娜的人生终于汇合,在不久后混乱的一战中,他们终于不顾各自的伴侣陷入了热恋……不久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返回家乡与冬妮娅团聚的日瓦戈发现生活却每况愈下,以至他们不得不远赴乡村谋生,岂料在遥远的北方村落,日瓦戈再次与拉娜相遇……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

 长篇影评

 1 ) Doctor Zhivago

大卫·里恩很适合这种宏大的叙事风格,在《阿拉伯的劳伦斯》里我们见识了广阔无垠的沙漠,在《日瓦戈医生》里我们欣赏到了俄罗斯的冰天雪地、壮阔风景。
电影改编自苏联作家鲍利斯彼斯特纳克的诺贝文学奖作品,影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对历史的思考。这是日瓦戈的哥哥叶格拉夫的一段旁白:
“那是一场战争
介于国联与德国之间
用布尔什维克的术语来说
那是他们上流阶级的战争
他们哪一方胜利都是一样的
......
全欧洲都为胜利呼喊
向同一位上帝,祈祷胜利
我的工作,也就是党的工作
就是要制造失败
从失败中产生革命
而且这革命就是我们的胜利
我曾注意到被徵去的农民
穿上他们有生以来
第一双好皮靴
当皮靴穿破的时候
他们就会准备听话了
当时机来到时
我带了三大队的人从前线退下
那是我干过最得意的工作。”

那场战争就是第1次世界大战,而这次大战要追溯到1905年制定的“史里芬计划”,这个伟大的计划(请原谅我用伟大这个词)设想德国主要的敌人在西方,战略重点放在西欧。首先在西线集中优势兵力“闪电战”,在4至6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向东对付俄罗斯,在三个月最迟四个月内赢得战争。但是后来由毛奇部署该计划的时候,德国抽调了优势兵力去和东方假想的敌人俄国交战,这正是在史里芬计划里特别强调不要做的。结果是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俄国宣布退出第1次世界大战。而这时德国再将兵力从如此长的东方战线抽调回来已经太晚了,第1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
对于布尔什维克而言,他们要的是无产阶级的胜利,无意于和德国作战,这就是叶格拉夫所说的:“制造失败,从失败中产生革命,而且这革命就是我们的胜利。”对德国而言,如果他们按照史里芬计划,不考虑东线作战,结果将会如何呢?
某种程度上说布尔什维克是借助德国来制造革命的机会,需要将俄国置于这种内忧外患的顶峰才能爆发革命。在影片中讲到,第2年‘当皮靴穿破的时候’,逃兵们返家,碰到换防开拔前线的士兵,他们对士兵说:“加入我们吧”,这既是指回家,也是指加入革命的队伍。当时俄国革命的情况寓于这场戏中。如果德国不在东线作战,那么缺少外力催化的革命不会来的那么快,而没有十月革命,沙皇治下的俄国仍然是德国的潜在敌人,德国仍然可能失去战争的胜利。
反观我们的历史,日军侵华的时候,国共也在内战,蒋介石显然是想先消灭共产党,再对付日本人,但最后不得不国共联合,一致抗日,共产党也就是一边抗日一边壮大自己。毛泽东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沙皇是布尔什维克的敌人,德国是沙皇的敌人,德国间接促发了十月革命,而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今后却成为德国最大的敌人之一。国民党是共产党的敌人,日本是国民党的敌人......
不管是俄国还是中国,无产阶级刚刚胜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群无知、盲目、肉体和精神同样匮乏、长期受压迫而又无政治素养的人一旦掌握一点点权力,他们是怎样滥用这种权力达到残暴的程度(有时甚至是残酷)。电影中所表现的实在只是一种温和的多的方式。
一部优秀的作品虽然搀杂了作者的倾向性但是它表达了某一社会时期的真实回响以及人的行为,人之所以如此行的行为。当这段时期被湮灭的时候,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还可以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有所构建。

 2 ) 冬妮娅的来信

        影片中令人难忘的不是日瓦戈和拉拉,而是善良美丽的冬妮娅。影片对她的结局没有任何交待。
为此找小说看了几天。场景庞杂,结构散乱,描述和对话冗长(一段话常常十几行甚至半页;作者习惯借助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篇幅是对话),人物众多,人名扑朔迷离 (名、父名、姓,女人婚后改姓,昵称、浑名、绰号 )。 俄国文学读起来煞是费力。
        
        日瓦戈医生失踪(被抓去游击队当医生)后,家有老小又有身孕的冬妮娅的惊恐和煎熬难以言状,连拉拉都不忍说给日瓦戈听。后来,政府征招冬妮娅的父亲(教授)回莫斯科就职。在书的后半部,冬妮娅一家被驱逐出境。离开俄国前,冬妮娅给日瓦戈写了一封信。


尤拉:
 
         你知道咱们有女儿了吗?我们给她取的名字是玛莎,为了纪念你的母亲玛利亚•尼古拉耶芙娜。
 另外一件事情。立宪民主党和右翼社会党人中的一些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教授,梅里古诺夫、基泽维杰尔、斯库瓦以及其他一些人,其中包括你舅舅尼古拉,我父亲,以及我们其他人,正在被驱逐出俄国。
 
         这真是灾难,特别是你不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必须接受。还好,我要感谢上帝,在这可怕的时代对我们采取了这样温和的驱逐方式,我们的遭遇原本还可能会更糟。如果你在这里,就可以跟我们一起走。可你在哪儿啊?我会把这封信寄到安季波娃那儿。如果她能找到你,会把信转交给你的。我很痛苦,政策是让咱们一家人都出国。如果上帝怜悯,找到了你,是否也会让你出国,
        我真的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相信你还活着,相信一定能找到你。我的爱告诉我一定会是这样。我深信,也许到那时,到你出现的时候,俄国的环境变得温和多了,你能够弄到一张单独出国的护照,我们又能在同一个地方相聚了。我这样写的时候,并不相信这种幸福能够实现。
 
        所有的问题在于我爱你可你却并不爱我。我一直寻找这种结论的意义,解释它,证明它。我进行自我反省,对我们共同生活过的日子,以及对自己的认识都审视了一遍,仍找不到起因,回想不起我做了什么才招来这样的不幸。我有一种感觉,你用不友善的眼光看待我,你曲解了我,就像从哈哈镜里看我一样。
 
         可是,我爱你呀,但愿你能想像出我是多么爱你!我爱你身上一切与众不同的东西,好的坏的都爱。我爱你你平凡的个性,它们费凡的组合在我看来如此可爱。你的脸庞因你独特的思想而愈显高贵,如果没有这种内涵可能显得并不英俊,你那无与伦比的才华和智慧,仿佛代替了你所缺乏的意志力。所有这些对我都弥足珍贵,我认识的人中,没有谁可以跟你相比。
 
         你知道吗,即便你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珍贵,即便我不如此爱你,即便我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冷酷而窘迫的真相,即便是那样,我仍认为我爱你。不爱是一种多么令人难堪无情的惩罚啊! 仅仅出于对这一点的恐惧,我就不可能承认我不爱你。不论是我还是你,永远也不会明白这一点。我自己的心会向我隐瞒,因为不爱有如谋杀,我决不会给任何人这种打击。
        
虽然一切都没最终确定,但我们极可能到巴黎去。我将要到你小时候到过,爸爸、舅舅在那儿长大的遥远异乡去。爸爸向你问好。舒拉长高了很多,虽然他的长相算不上十分好看,但已经是个结实的大孩子了;每次提起你时,他总会非常伤心地大哭,怎么哄都哄不好。我写不下去了,心都要哭碎了。好啦,再见啦。让我给你祈祷,求神赐福给你以后的日子,赐福给我们无止境的分离,赐福给隔着试探和茫然,赐福给你漫长而黑暗的道路。无论何事,我都不指责你,我不会责备你。照你自己的意愿生活吧,只要你一切安好,我已满足。
 
         在我们离开离开乌拉尔之前,对我们来说,它可真是个可怕的致命的地方,我对拉里莎·费奥多罗夫娜已经相当了解。谢谢她,在我困难的时候她一直守在我身边,帮我度过生产期。我应当坦然承认,她是个好人,但我也不想虚伪,她和我是完全相反的人。我生来就是为了使生活变得简单并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而她却要使它变得复杂,制造困惑。
 
         永别啦,我不得不停笔了,他们来取信了,我也该整理行装了。哦,尤拉,尤拉,亲爱的,我亲爱的丈夫,我孩子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啊? 我写下了这些话, 你是否意识到我们将永远、永远不会再相见了? 我写下这些话,你能明白其中的含意吗?你明白吗? 你明白吗?他们催我了,这催声令我痛不欲生。尤拉!尤拉!

      冬妮娅对拉拉的评判是冷静公允的。拉拉年轻貌美,16岁时就半推半就地与母亲的情人、她认定的“自私无耻不足挂齿的小人 ”“老寄生虫”科马罗夫斯基通奸,导致母亲服毒身亡。日瓦戈曾目睹与科马罗夫斯基一幕,“姑娘屈从的情景显得不可思议地神秘而又厚颜无耻地露骨”。
 
         拉拉的丈夫帕沙是个高大优秀的热血青年。得知拉拉的失身,痛不欲生,去从军打仗,成为高级指挥官。他仍深爱自己的妻子,拉拉也爱他。但拉拉在图书馆遇到日瓦戈后,就成为日瓦戈的情人。冬妮娅浑然不知,日瓦戈失踪后,冬妮娅拖着大肚子来小镇找人,当地人人皆知拉拉的情人,带她找到拉拉。拉拉照料冬妮娅产下女儿,冬妮娅对丈夫的情人也有了观察和了解。
        
日瓦戈从游击队逃回后,冬妮娅已离去。他没有去莫斯科找妻子,而是与拉拉同居。拉拉为他怀了个女儿。
 就在此时,科马罗夫斯基再度出现,一通谎言,拉拉居然离开日瓦戈,随科马罗夫斯基而去。日瓦戈曾分析拉拉与科马罗夫斯基的关系:“人的天性,特别是女人的天性,如此难以理喻,充满矛盾。说不定你对他在厌恶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令你总是屈从于他。你对他的这种感情甚至比你自愿爱上的男人还多。”
 
         帕沙来寻找妻女,却晚来一步。他与日瓦戈彻夜长谈。日瓦戈告诉他不可能找到拉拉,帕沙痛心自杀。
 
        日瓦戈视拉拉为“我唯一的爱人”。他对爱情有自己的理论。他对拉拉说:“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她们的美德没有生气,价值不高,生命从未向她们展现过美。”“一个我熟知且喜欢的男人,和我一样,爱上同一个女人,我不会感到怨恨,也不会和他争吵,反而会产生一种悲剧式的兄弟之情。我不嫉妒跟我旗鼓相当的对手,我只嫉妒比我低下的人。当然,我不是说分享我所爱的女人,我会放弃她。我的痛苦就不是嫉妒了,不那么刺痛,不那么愤怒。就像我遇到了一位艺术家,他也在进行与我相同的工作,但是做得比我好。极有可能,我会放弃自己努力的成果,因为我不想复制他的,如果他做得确实更好,我就没有必要在进行下去了。”
 
         日瓦戈告诉拉拉,科马罗夫斯基曾是他父亲(一个身价百万的工业家)的法律顾问。科马罗夫斯基常常把他父亲灌醉,搅乱他的生意,弄得他倾家荡产,逼得他跳轨自杀。“他是我父亲和我成为孤儿的罪魁祸首”。但日瓦戈在科马罗夫斯基面前并无血性和勇气,他听任甚至协助科马罗夫斯基带走了拉拉。
 
       纠结就在于此:好女子拉拉明知科马罗夫斯基是坏人,却不由自主地听命和屈从于他;好男人日瓦戈偏偏迷恋对杀父仇人怀有斯德哥尔摩情节的不贞女子拉拉,不惜抛妻弃子。
      尤里与拉拉是一对同有嗜痂之癖的既多情又寡情的男女,他们的“不幸”以及给别人带来的不幸,更多是他们自身的责任,但他们却认为,书中也描述成是“时代的悲剧”。
 
      抛开苏俄革命刀光剑影、遍地烽火的历史图景(“高尚的理想沦为粗鄙的物欲,文明的希腊屈服于野蛮的罗马,光荣的俄国启蒙变味成血腥的俄国革命”),《日瓦戈医生》缺乏美感和正气,没有令人激赏的人物。 它能得诺贝尔奖,似乎是因为西方政治的需要。
        此书有十来种中译文。我看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比网上的蓝英年译本好,但仍不尽人意 (“她没能想像到他舞跳得如此好”“其中包括你舅舅尼古拉,我父亲,以及我们其他人,正在被驱逐出俄国”)。 俄文作品中最令人晕倒的人名,翻译时其实可以根据中文阅读习惯归纳简化,至少可以附上详细的人物表。
(netzjw)

 3 ) 山岗上的傻子

当听说个人生活 已经消失的时候

你是那么惊愕

俄罗斯的纯白的雪 皎洁的月光

喂养了你

还有动人的音乐 伟大的诗歌



当沙俄士兵屠杀手无寸铁的工人时

眼中饱含泪水 狼藉中救死扶伤是你


当布尔什维克党人处决沙皇的时候

震惊哀伤的又是你




不管世界流转 你总是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有时人们会说 你是一个傻子



但是你知道

美好 善良 诚实 这些璀璨的宝石

它们的光芒 永远不会消失


不管激进 暴力 复仇与愤怒

如何伤害你和这个世界

 4 ) 一种世纪病,时代的革命的精神错乱

Boris Pasternak and Olga Ivinskaya

As a big fan of Russian literature, I read Boris Pasternak's “Doctor Zhivago” (1957) last year, quite late in comparison to my reading history of the works of other major Russian writers like Tolstoy, Dostoevsky, Chekhov, Gogol, and Pushkin.

Although David Lean's film (with English soundtrack, 1965) was not a perfect work that followed the exact plot of the novel, I almost cried when Yevgraf finally met Yuri Zhivago in Moscow, sick and destitute, Yevgraf said - 'the walls of his heart were like paper, but he (Yuri) kept it to himself. He kept a lot to himself.' So I went to search for the poem Yuri wrote for Lara but it led to nowhere. Apparently, Pasternak did not write out 'Lara', but he included twenty-five poems at the end of the book. Here are the links to two versions of the translation:

http://sites.utoronto.ca/tsq/10/barnes10.shtml

//www.pnreview.co.uk/cgi-bin/scribe?item_id=6099

Later, an article on the New York Times (1978) drew my attention. It was the actual story between Boris Pasternak and Olga Ivinskaya which resembled the fictional story between Yuri Zhivago and Lara Antipova in the novel. See the link here - //www.nytimes.com/1978/02/05/archives/lara-and-zhivago-a-captive-of-time-lara-authors-query.html

Well, the love story of Pasternak and Ivinskaya seemed to be lovely. However, I soon found out another NYT's piece (1997) that revealed the shocking fact that Olga Ivinskaya informed on Pasternak to the K.G.B. in her letter -- "In 1961, while a prisoner of the Soviet gulag, where she was sent because of her association with Pasternak, Olga Ivinskaya wrote to Nikita Khrushchev begging for her freedom and reminding him of how she cooperated with th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silence the writer." See the link here - //www.nytimes.com/1997/11/27/world/model-for-dr-zhivago-s-lara-betrayed-pasternak-to-kgb.html

I guess the reality was just as cruel as the novel. Pasternak was a Romantic writer among his peers, but he shared the same tragic fate in the Russia of Stalin.

 5 ) 从《日瓦戈医生》到《白俄伯爵夫人》

巧得很,先带丫头一起看了《白俄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没经历过苦日子的女孩子,不能想象昔日沙俄时代荣华富贵的伯爵一家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流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何以顿时陷入食不果腹、寝无尺榻的绝境,必得依赖年轻的伯爵夫人强颜欢笑在鱼龙混杂的舞场挣几个琐碎银两才能过活。

如何跟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解释呢?没有经历过贫穷年代,甚至在课本上也少有接触近代史的90后,眼看就要进入成年。蜜罐子里泡大的他们,想当然以为生活将按原样保持下去,若果真有什么改变的话,总归会越来越好的,进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嘛。

只是生活之路有时候未必总是坦途。父母可以用最深最多的爱来帮助孩子,孩子可以用最大最多的努力来实现理想。那么,这理想看来并不难实现了,如果,如果够幸运,如果你恰巧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一个与动荡、战争、毁灭无关的年代。这样一想,又重温了一遍《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甚至他的爱好都与所处的巨变年代格格不入,即便聊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在那个时代大潮中也使他失去的更多。他的不幸起初看来并不那么令人悲伤:幼年失去慈母的男孩,幸得母亲闺蜜收留,成为莫斯科富裕家庭的一分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悬壶救世的杏林新秀,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冬妮娅共结连理,诗意人生竟成令人艳羡的生活常态。那是1914年一战前,或者是1917年十月革命前。

那个年代的日瓦戈是志得意满、青春飞扬、满怀理想的,为什么不呢?在他看来,美好的人生是需要表达的,用诗的方式。表达心灵的文字最易引起共鸣,甚至喜爱与崇拜,因为对美好的向往是人之常情。喜欢日瓦戈诗歌的,有很多年轻人,虽然这些年轻人并非个个都有看起来美好的、值得歌颂的生活。比如17岁的寡妇裁缝之女拉瑞,比如拉瑞的男友、激进的青年学生帕沙。几个互不认识的青年人,在当时唯一共同的连系是诗歌——日瓦戈的诗歌,并不知道日后大时代的浪潮会将几粒似乎永无交汇的细沙强行冲刷到一起,彼此都体无完肤、伤痕累累。

十月革命!划时代的十月革命!沙皇俄国变成了苏维埃共和国,俄罗斯变成苏联!正从一战对德鏖战的冰天雪地里撤退的俄军,就地后转成了苏维埃红军。队伍里有当初志愿加入卫国保家行列的随军医生日瓦戈,有当初满怀新仇(妻子被沙俄时代恶人凌辱)旧恨(组织游行时被沙俄骑警砍伤)报名参军的帕沙,有千里寻夫变成战地护士的拉瑞。

日瓦戈只想回家与妻儿团聚,只想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拉瑞只想找到丈夫一起回家与女儿团聚;帕沙不一样。对于帕沙,这是一雪旧耻、报仇雪恨的机会,为了这个目的,有什么不可以舍弃的?甚至名字。

可是改了名字的帕沙并不能完全摆脱过去。疯狂地接革命之名杀戮并不能释放他心底的仇恨。伟大的革命,因着一些狭隘之人的龌龊心理在偏离正轨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人心。

6个月革命队伍中互相合作的医护关系在日瓦戈和拉瑞心底种上相互倾慕的种子,或许在日瓦戈还有一丝怜惜(在目睹几年前拉瑞被欺凌愤而枪击恶人后)、几分吸引(对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爱以战友之间友谊的形式存在,直到双方分道扬镳各奔自己的家园。

还有家园吗?革命委员会带着13家房客以共产的名义住进昔日的大宅,主人家还要千恩万谢的,要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改造剥削阶层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昔日金枝玉叶的冬妮娅卷起袖子开始操持家务,始终不忘给爱人、孩子、老父一个微笑时,总让我想起流亡到上海滩上的伯爵夫人索菲亚,女人的毅力与坚忍只有在逆境中才有完全展现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哪个女人去刻意寻求。

莫斯科呆不下去了。日瓦戈同父异母的兄弟早早走上革命道路,已然是莫斯科城里小有权力的警官。一直在暗处观察的哥哥对日瓦戈的诗歌也是喜欢的,只是限于身份不能表达。革命需要的是慷慨激越振奋精神的呐喊呼号,那些风花雪月鸳鸯蝴蝶的无病呻吟、小资情调,统统见鬼去吧。

血液里一定有什么支配着哥哥为日瓦戈一家弄来了出城的通行证和车票,三代四口扶老携幼开始向遥远的乡村避逃,心里是充满希望的:偏远小村里有昔日的度假屋,只要能容得下四口人与世无争地生活,别无所求。

旅途的辛苦与沿途目睹的惨景语言无法表述,与红军高官帕沙的不期而遇让日瓦戈深深担忧起拉瑞的命运。这一程的终点与拉瑞生活的地方并不遥远,两个互相牵挂的人是不是能重逢呢?

乡下一段桃花源般的日子虽然物质上贫瘠,但至少一家人可以相互厮守。窗外尽管冰天雪地,屋内却是其乐融融。再过几个月,日瓦戈和冬妮娅的第二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新的生命总会带来新的欢欣吧。屋外的黄水仙迎风摇摆,生活似乎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镇上的图书馆里,查询资料的日瓦戈与再次寻夫到此的拉瑞不期而遇。大概这就是宿命吧。有些人注定是要重逢的,哪怕经历再多的分手。好像有些受潮的火柴棒,第一次未必能点燃,但只要你坚持划下去,总有一次尽情的燃烧。

心和身在冬妮娅和拉瑞间游走煎熬,绝望的处境绝望的人们只有互相安慰才可以鼓起生活的勇气吧。这样并不公平,对任何一个爱你的、你爱的女人。日瓦戈在妻子和情人间必须做出抉择。好,就在这个下午让事情有个了断吧,让自己回到贤惠善良的妻子身边,和命运多舛的拉瑞分手吧。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去爱所有爱你的人们,信不信由你。

天意弄人!一场道别让日瓦戈失去了不止两个女人,还有所有的家人。半路上被跟踪他很久的游击队劫持为随队医生的日瓦戈,连道别的机会都没有。两年的游击战中目睹了无数的死亡,牵挂的终是最爱的亲人。终于可以鼓起勇气逃跑了,千里冰封的荒原上,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男人向着家的方向用足印丈量大地,偶尔见到同样逃难的孤魂野鬼,为什么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他的冬妮娅、他的萨沙、他的岳丈啊……

终于走到镇上了,家人没有了,又逃回莫斯科了。拉瑞还在,一心守望着。从冬妮娅托拉瑞转来的信中,日瓦戈得知家人都逃亡到了巴黎,境遇和流亡到上海滩的伯爵一家大约相似。

山河破碎风飘絮,家人零落雨打萍。日瓦戈只有和拉瑞相依为命了。在这段日子里拉瑞是日瓦戈的缪斯,是日瓦戈一切灵感的源泉。厚厚的冰雪似乎挡阻了小屋外世界的一切,在白雪保护的水晶宫里,日瓦戈沉浸于爱与诗的美好……

雪终有融化的时候,蜗壳也有大难当头的噩运。当日瓦戈再一次不得不与拉瑞分手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带着一付疾病缠身的骨架,一个千疮百孔的心灵,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在苏维埃哥哥的照顾下,回到医院工作。

即便昔日悬壶济世的他,也不曾料到街上一个酷似拉瑞的身影让自己枯死的心灵仍然激动不能自持,继而引发心肌梗死,缓缓倒卧在与拉瑞几步之遥的街头。他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与拉瑞有了一个女儿,虽然这女儿早早就失踪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他的那些曾经被喜欢、继而被蔑视、但最终又受到正视与欢迎的诗歌,在拉瑞与他哥哥努力下得以面世流传。

而他自己呢?像一粒滩上的砂石,经历了无数的冲刷、磨砺、践踏,被巨浪无声无息地吞噬。只有他曾经在欢笑时、痛苦时留下的一句句浅吟低唱,在风平浪静的夜里,伴着月亮,在一些亮灯的窗口回旋。有没有一个夜晚,这些诗行能找到他遗失的一粒粒珍珠,将它们一个个穿起来,带回他心灵安息的地方与他团圆?

 6 ) 一支蜡烛燃烧着,燃烧着,在冬夜——《日瓦戈医生》有感

几年前,看了<日瓦戈医生>的小说.看小说的机缘是因为一门课程论文,我选了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来研究.当时就很喜欢.记得日瓦戈诗集里的句子:"当生活比生病更令人生厌,美的生存靠着勇敢的时候,你是我不幸中之幸,所以我们如此依恋."很多年过去了,留在心里最为形象的就是风中飘摇的蜡烛的火光,在俄罗斯冰天雪地的冬夜,烛光微弱,随时可能熄灭.日瓦戈的生活,爱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也如蜡烛般脆弱,飘摇.
昨天看了电影.有人问我看不看得下去?可是我却沉浸其中了.它让我想到了一个中国学者的话,那是陈寅恪先生写给纪念王国维先生的文字: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它们被刻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上.在日瓦戈身上,最为可贵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不管是面对革命或者面对革命之后,日瓦戈医生都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在那样动荡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清醒。这种冷静是何等的珍贵。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的爱国主义和政治投机或者功利主义直到今天依旧包围着我们。这些意识的存在大大的淡化了人类最广泛最永恒的爱,人类共同的美好感情。
而日瓦戈的生命和他的诗歌正是这种美的载体.影片里面反复展示美丽的天空,广博的俄罗斯的大地上不同的天空,四季各异的天空,而仰望这些天空的眼睛就是日瓦戈的心灵.日瓦戈改变不了俄罗斯的历史,甚至改变不了身边的任何人,但是他绝对没有服从或者迎合他不认同的时代,他没有什么主义,没有什么党派,从来都没标榜自己是最伟大最英明的,但无疑他心中充满着那个极权时代中最珍贵的真诚,善良和无畏。在火车上,当日瓦戈打开那个小小的窗子,看到窗外广大的俄罗斯的土地,天空,森林,我知道他有多么热爱这片土地.哪怕是和最亲爱的人分离,他也不会离开这块土地.
    高中时候听湖州师范学院沈泽宜老师做讲座时候,提到自己做淘阴沟工人的经历.想到了他引用的一句泰戈尔的诗歌.sigh.找不到原话了.意思是翻身的一群人很快就压迫另外一群人.这就是政治和革命.革命者成功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思想和清除异己。独裁者总是不允许自由的声音出现的,自由容易诞生平等意识,容易化解社会阶层之间的等级。所以日瓦戈的处境一直十分尴尬,艰难.而日瓦戈又是那么坚强.甚至有人说日瓦戈医生告诉我们的就是:路多远,心就要有多坚强.哪怕是孤独一人站在暴风雪中与狼群相对.他所能做的只是用柔弱的生命维护内心的完整和洁白。在时代风潮的骇浪惊涛,凛然不可侵犯地做一个节奏舒缓而从容的诗性生命.
    很多人把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爱情电影来解读,因为尤利和拉拉的爱情.电影对于拉拉这一人物的塑造显然不如小说丰满.伟大的俄罗斯女性.帕斯捷尔纳克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当生活陷入烦恼与痛苦,你为我阻挡了绝望的路,你的美就在于勇气十足,就是它把你我牢牢系住.拉拉和东尼亚都有这样的气质.只是拉拉更有生命的力量,更吸引人.东尼亚是尤利戈的亲人,而拉拉却是他的爱人.影片中最为感人的就是尤利和拉拉的四次分离.每一次都看到他眼睛里大片大片的泪水.尤其是第三次离别,尤利疯一样的跑上楼,砸开窗子,因为他知道也许这辈子永远见不到拉拉了,因为他知道他不可能去另一个国度生活,而拉拉作为一个母亲,尤其是一个怀了尤利孩子的母亲得不选择离开.同样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的第二次相逢和离别.当拉拉在玉里亭再次邂逅尤利的时候,她也是这样注视着他。她不敢相信突出其来的邂逅,低下头去掩饰自己的激动。尤利走到她面前,对她说:“你还好吗?”战乱中
的重逢,使压抑已久的热情再也难以遮掩。 拉拉在被窝里问:“我们怎么办?”尤利说:“不知道。” 他们像一对草丛中的土拨鼠,茫然地倚偎着。望着春天的田野上挺着肚子的东尼亚,尤利终于下定决心与拉拉分手。东尼亚是尤利的妻子,深爱着自己的丈夫,而且她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自己的丈夫,她就要分娩了。尤利骑马来到镇上,对拉拉说我再也不来了。那是他们的第二次分手,拉拉泪流满面。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遍及当时苏联的每一个人,尤利和拉拉只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两个。当人们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生与死都是瞬间的偶然,这样的情势下,爱情显然只是一种奢侈。但是不论分别,苦难,死亡,尤利和拉拉让我们相信真爱是无敌的,真爱是永恒的.
    电影的音乐很美,十分好听.象一首忧郁而浪漫的俄罗斯交响诗,巴拉来卡琴轻轻地弹拨影片的主题曲,从表现人物的内心伤感开始,具有吟诗般的音乐效果,到影片结尾交响乐队激昂的应和,如万马奔腾而去,给经历苦难的人们阴霾的心灵带来了一丝希冀。还有景色很美,象一幅深沉而浪漫的俄罗斯油画,春夏秋冬的色彩悄悄地蕴藏在影片当中一一呈现.

 短评

还可以的老电影,就是有点太长了

3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推荐

17.4.15 第一场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日瓦戈医生,因为以前看过,所以原以为一定会睡过去,没想到真的进到影院里,连眼睛也没眨一下。主题曲一响,眼泪唰一下流下来。这种对人物和时代的精准把控,几无来者。毫不夸张地说,这回在大银幕上看大卫里恩,留下了一辈子也忘不掉的震撼。

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好看的

5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力荐

Lean和演员都不懂得俄罗斯

10分钟前
  • 锦瑟
  • 还行

北影节@五棵松。最爱和最心疼的是男主原配,大气美丽善解人意又能随遇而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爱情,没有走歪没有变质,兵荒马乱的时候是她仍然让一个家像个家,最后的那封信那么感人。可惜这样的女人却总是要失去他的男人,像某处台词说的“老天不保佑好人”。诗人不会为家里那个完美的妻子写诗。

11分钟前
  • 爱樱桃胜过草莓
  • 力荐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

1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好莱坞一厢情愿的改编。哎。

1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几乎哭了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从原型批判的角度说,日瓦戈的母亲代表着孕育与保护,而至死都没有给日瓦戈留下任何触动的父亲则是政权和力量的象征。也就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日瓦戈远离革命、政治而挽救他人生命、热爱诗歌、热爱妻子和精神之母Lara的感情基调。尽管此片长达197分钟,仍旧是缺失原著的终极关怀。电影非文学

22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力荐

画面音乐很都美...故事摆在那里,不必多说

27分钟前
  • michelle
  • 力荐

渺小的我们

30分钟前
  • 推荐

在对人性的表达与抒发上,在对苦难大众与平庸之辈上都不及小说华美与深刻。

33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拖了很久直到现在才看,大卫.里恩将重心对准那些大背景下人们的情感遭遇,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其优美的主旋律《Lara's Theme》渗透在片中的每一场悲欢离合中。不得不说,罗德.斯泰格尔真是演技派,虽然戏份不多,他几乎每个角色都不重复但都游刃有余,尽管来翁内曾批评过他。

3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经典无可动摇——怕只有俄罗斯的长篇当得起史诗。怕也只有美国有这个胸怀拍人家的史诗长篇……重拾起当年读《日瓦戈医生》的那种大感动来……

40分钟前
  • 艾習角™
  • 力荐

华丽啊,上一次看这种一部电影讲完一生且有时代荡气回肠的电影,是《乱世佳人》吧。

43分钟前
  • 塔拉胡
  • 推荐

时代裹挟下的个人史诗,在大卫里恩绝美的镜头下,悲寥壮阔;同时在第三方的叙述以及琴声中感受到温度。医生和诗人,两个纯粹的身份于一身,在战争铁蹄践踏下残喘而生,更映射出时代之苦。只是整个俄罗斯都说着流利的英文这件事实在太奇怪了...

47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其实也不是电影实在太差,而是与原著的相对距离太大。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军事斗争结束的时候,政治斗争才正要开始。

56分钟前
  • 空思
  • 推荐

虽然明白书和电影当时的极受欢迎都受了冷战思想影响,今天跳出来看也更清晰一些。但是大卫里恩拍的并不完全像是那种对时局变化的怨恨和不满,而是用大气的制作结合广阔无尽的俄国冬天描绘知识分子一生的沉浮,无奈却坚忍,也难怪在这种好莱坞大片里竟然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不像是主角了…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三小时史诗巨作。银幕上那些乱世之中的婚外恋故事,总能让人感慨唏嘘。第三人称倒叙回忆角度,带出波澜壮阔的20世纪初俄国社会图景。作为世界毒瘤,communism革命比战争还可怕。看过《古拉格群岛》等书后,对苏供干下的那些伤天害理的暴行更理解,也看得更入戏,更有所触动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