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惊魂

恐怖片英国1965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伊恩·亨德里,约翰·弗拉瑟,伊冯·弗奴克丝,帕特里克·怀马克,勒妮·休斯敦,瓦莱丽·泰勒,詹姆斯·维利尔斯,Helen Fraser,迈克·普拉特,Wallace Bosco,罗曼·波兰斯基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剧照

冷血惊魂 剧照 NO.1冷血惊魂 剧照 NO.2冷血惊魂 剧照 NO.3冷血惊魂 剧照 NO.4冷血惊魂 剧照 NO.5冷血惊魂 剧照 NO.6冷血惊魂 剧照 NO.13冷血惊魂 剧照 NO.14冷血惊魂 剧照 NO.15冷血惊魂 剧照 NO.16冷血惊魂 剧照 NO.17冷血惊魂 剧照 NO.18冷血惊魂 剧照 NO.19冷血惊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0

详细剧情

  从布鲁塞尔来到伦敦的卡萝尔(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是当地一家美容沙龙的员工。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大都会,青春美丽的卡萝尔竭力压抑自己心中躁动的欲望,由此她表现出些许的焦虑和神经质。虽然有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柯林(John Fraser 饰)锲而不舍地追求,但卡萝尔更愿意和姐姐海伦(Yvonne Furneaux 饰)厮守在一起。相较于容易紧张的妹妹,海伦似乎颇为适应这个社会,她与一名有妇之夫相恋,两人相约利用假期去意大利旅行。然而,海伦的离开却让卡萝尔的精神接近崩溃边缘,无可挽回的悲剧由此上演……  本片荣获196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委会特别奖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长篇影评

 1 ) 理由

波兰斯基曾说:“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也许对抗魔鬼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也变成魔鬼,1977年,波兰斯基因猥亵少女而远逃欧洲,直到如今仍无法踏足美利坚的土地,但他对电影的痴迷却依旧执着。1979年拍摄的《苔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的《苦月亮》更是着魔似的将扭曲的情欲和暴力倾泻在影片中,成了一部情色经典。暴力和色情已渗透于波兰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引自MTime时光网

看过Repulsion,我明白了为何瑞士当局拒绝美国政府引渡波兰斯基
如同暴力美学,血腥,凶残,情欲......往往叫人一边掩目而视一边却又痛快淋漓的兴奋着,就像佛洛依德说的,人有生的本能,同样也有死本能。
不过,在大叫bravo的同时,我弱弱的想,卡洛的心理上的扭曲始终可以归结为某种原因,或是不幸的童年,或是被虐待,或是悲惨的遭遇,或者......片子没说,那么就当导演没想说吧。

虽然从来不相信人定胜天或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等慷慨陈词,但是我确信人始终掌握着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虽然有权利不意味有选择),我曾经有过轻微的强迫症,不知不觉中竟然不治自愈,我想大概是我在现实的磨砺中改变了一些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潜移默化的让我的人格特征有了些许的修正,自然,没有了土壤,便没有了继续生长的理由,所以,我自救了。

回到波兰斯基身上,倒是很希望他出本自传,借以记录他想记录的。

 2 ) 他人即地狱

感觉罗曼波兰斯基的每一部电影都可以用他人即地狱来形容,我也实在想不出什么更好的词了。

卡洛的恐惧首先来源于她自己与外界的疏离,交流能力的欠缺。再者,人是社会中的人,必然会与他人产生联系,外界不断入侵到她的安全范围内。而且由于她的美貌,男性也总以不怀好意的眼光盯着她,而且在力量上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这更加深了她对于男性的恐惧。这种人际关系上对她的挤压表现为周遭环境空间对她的压迫,影片主要展现的是这一点。她将自己封闭在房间内即她内心的安全居所。但外界不断入侵到她的空间内,墙不断产生裂缝。她奋力抵抗,但难逃心理上无时无刻的折磨,最终周围邻居全然进入她的房间,男人将毫无抵抗力的她抱起,象征着外在环境的胜利,她被彻底击溃。

但是卡洛其实并非一味地逃离外在环境。可以看出她对那种外方式的心理有一种向往。她时常站在窗前远远的看着修女们欢快地抛球。由于她身为一个敏感,涉世未深,年轻貌美,弱势的女性她对于男性在表层上是体现为本能的恐惧与抗拒。她对于男性有一种好奇甚至是渴求的心理。就好比她梦中多次出现她被一个有力量的男性压在身下的场景,可以说她在潜意识层面对于此是有一定程度上的渴求才会反映在梦里,但是她的自我对此强烈的抵抗,从而有一种强烈的撕裂感

值得注意的是虽说他人即地狱但大多数时候别人并不是真的想伤害你,只是由于人类交流的限制性,人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在对他的想法进行猜疑之中做出错误判断。影片中科林开始时勾搭卡洛是出于色心这毋庸置疑,但在后面他似乎有点为卡洛的单纯内敛所打动,被代入到她的逻辑之中。所以说那段他闯入她家之后或许他真的只是急切地想要见卡洛,并没有打算伤害他。但由于卡洛对于男性的恐惧与不信任,想捍卫自己的空间,便直接将他击毙了。若导演的确有这个意思的话那这就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大绝对悲观态度了

接下来我从形式层面来说说。

封闭空间

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的一个主要类型便是封闭空间中短时间内的冲突。此片中现实中的空间也象征着卡洛心理层面上的安全地带。但梦境中出现了家的空间的变动,我猜测是为了通过陌生感来强调卡洛内心的疏离与恐惧吧。

象征手法

这部中象征手法用得十分频繁。生野兔与剃刀是一组很重要的象征。开始我理解的是被剥了皮的野兔就象征女主,失去了主动,而剃刀则象征对她施加压力的外在环境,她被外在环境一寸寸地剥蚀。但到影片后面,她拿起剃刀主与外在对抗时我就在想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剃刀和生的野兔的并列象征柔弱的女性对于外界的抵抗或者是她对男性力量的一种潜藏着的渴望

音效的运用

在这么早期的一部电影中声画蒙太奇可以运用得如此自如,真的是非常罕见了。环境音效是影片中引起卡洛(观众)焦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特别是卡洛独处时那种有节奏的鼓点,水滴声,若有若无的脚步声环绕着她也对她进行着无孔不入的压迫还有那一段美容院中她突然又神情恍惚,紧接着尖叫声,流血的手指,鸣笛声,耳鸣声,卡洛捂着耳朵跌坐在墙角的画面被剪接在一起,那种对于外界的恐惧无助扑面而来。声音画面真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

这两种风格的运用无疑增添了影片的惊悚风格,和心理分析的意味。先说表现主义,表现主义通常用扭曲的线条大量阴影来外现人物的心理。像影片中女主看不锈钢壶上自己的映像,她的脸是扭曲的,这反映出她内心扭曲的状态。超现实主义主要展现的是梦境和内心的幻想,也是强调人物心理的。影片中有很多运用的很好的这种片段(尤为出色的是那种内心中的幻象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更增添了女主的恐惧)。我个人认为用的最好的是梦境中的长廊的运用。突然从墙上伸出那几只手倒真把我唬了一跳。不断伸出的手逐渐把女主压制在地上,非常形象地反映出女性对于外界尤其是男性的抵御以及男性的色欲之心给她带来的压迫。但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她对那种爱抚的渴望

 3 ) 【電影隨筆】《反撥》 (《repulsion》)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是個極聰明的導演,他所翻轉的幾個主題:精神分裂者的敏感,對性的畏懼與耽溺,私領域的入侵,及反感,彼此不但可以契合,還互相加乘,呈倍數放大。情節中的每個要素也都操到最高性能,「兔肉」、「房租」、「追求者」等都被緊密的運用。
其中最為龐大複雜的意象應該就是卡蘿的房子本身。它是卡蘿的「私領域」,房子的裂縫即是私領域的崩解﹝還有那不斷入侵私領域的電話鈴、門鈴﹞,面對外來者卡蘿也不斷往其中退縮,內聚。後來房屋本身漸漸演變為卡蘿本身的某種折射、心靈幻景。卡蘿殺人藏屍﹝浴缸中﹞後,隨著卡蘿的視線,房屋形貌突然全然改變,本來狹小緊密的配置,變成幽長的長廊,與曠寂黑暗的空房,長廊盡頭是浴缸。當然還有那自以為是千手觀音亂摸卡蘿的狹窄廊道。
噁心、反感的意像多不勝數。爛兔肉,美容院老女人講話時蠕動的口腔......。反感的主題突然轉移到追求者身上(又是個對要素的緊密運用),當他的三五朋友把他的愛情看成是性的惡戲的時候,不過這位男主角(?)才剛承此大任後五分鐘就在手拿檯柱的卡蘿的毆擊下領便當了,剩下的場景只能乖乖躺在浴缸。
還有瘋狂的意象。三個奏樂的街頭藝人駝背走過馬路,水壺鋼面映照的變形的卡蘿的臉。大概本片前半之後,只要卡蘿有機會拿到刀具之類的東西我就會開始毛骨悚然。
問題來了,如此結構密集,精準的電影,看得時候為何讓我感到如此累人?大概是壓迫、敏感退縮的情緒太密集,太久了吧。而且波蘭斯基的幽默感對我來講來得不是時候。幽默感是很適合拿來處理某種靜默的瘋狂的。本片波蘭斯基搞笑的地方只有男主角被毆之前,還有卡蘿姊姊跟姊姊男友回家的時候,說實在的其實沒什麼幫助。快結束的時候攝影機照向窗外,看見三個駝背街頭藝人演奏輕快的音樂。用歡樂的氣氛處理瘋狂與哀傷。這些其實很早之前就可以出現了,卻只在最後露兩下而已。這些都令某些段落悶了點,少了點魅力。

 4 ) 【图文影记】波兰斯基眼中的女精神病患者

《冷血惊魂》是罗曼•波兰斯基的首部英语片,也是第二部长片。波兰斯基似乎将蓬勃旺盛的创造力与火山喷发般的激情一股脑倾泻到了胶片中,拍出了至今仍令人颤栗胆寒的心理惊悚片。影片的艺术成就着重体现在密集而诡异的符号阵列、极具压迫性的视听语言与凯瑟琳•德纳芙的传神表演中。 一.绵密的符号网络与精神分析 纵观波兰斯基的作品序列,人性的黑暗面和密闭空间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母题。而在探索精神的不稳定性上,《冷血惊魂》与其后的《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和《怪房客》(1976)则构成了略显松散的三部曲。三部影片都将主要空间设置在公寓内。而《冷血惊魂》与《怪房客》的相似度最高:两片都展现了孤独的人在受到特定环境刺激后,逐步走向精神分裂的过程。超现实的意象呈露与生猛疯狂的视听表现也一脉相承(亦都具备结尾众人围观的场景)。 现代公寓简洁而冰冷的装修风格、局促狭小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主人公压抑的精神世界的象喻。进一步地,公寓外的环境也映衬出女主角濒临崩溃的心灵。卡罗尔(凯瑟琳•德纳芙饰)每一次出门上街,道路的施工范围都愈加扩大,横七竖八堆叠的砖块一如其内心般凌乱无序。

片头的面膜意象,令人恐惧又别有意味

影片开场后的首个场景便是卡罗尔在美容院中为敷面膜的客人修建指甲。在此,面膜作为一个关于遮蔽、隔膜的符号,间接指称着卡罗尔对外界封闭的自我,亦昭示出她对自身欲望的压抑与抗拒。当然,在叙事层面上,面膜特有的覆盖形状也起到了令观众心惊肉跳、从而提升专注力的作用。 性压抑/厌男恐惧与本能性冲动间的矛盾纠葛,是推动卡罗尔堕入精神分裂深渊的主要因素,故本片的大多数符号自然倾向于被置于精神分析学中关于性暗示的网络中来解读。最明显的符号包括布里吉特对卡罗尔的哭诉“男人都是肮脏的东西”,以及卡罗尔最后一次出门时街头女人莫名其妙对她喊出的“荡妇”。此外,卡罗尔接到不知名的骚扰电话(根据前后语境,可推测出来电者是卡罗尔姐姐的男友的伴侣)时,听筒里传出了粗重的喘息声,也可看作对性欲与性压抑的暗示。 卡罗尔在被追求自己的科林强吻后,冲入电梯,烦躁不安地用手摩拭着嘴唇,回到家后火急火燎地刷牙漱口,显示出对与男性身体接触的恐惧与厌恶。另一组行动符码的含义则稍显暧昧模糊:卡罗尔在卫生间拾起地上的背心,准备把它扔进垃圾桶,迟疑了一阵儿,把脏衣服慢慢捧到嘴边闻了一下,随即丢下了它,赶到洗手池旁干呕。此前一晚,姐姐在和男友做爱后围着浴巾进入卡罗尔的房间,质问其扔掉男友牙刷的举动。由是可知,那件背心应该沾染上了两人的体味,卡罗尔的举动便可读解为向往姐姐的身体(不无女同性恋之意味),但却在嗅出男人气息后产生了嫌恶反应。 《冷血惊魂》多次呈现了卡罗尔受到性侵犯的梦魇(或幻想),而随着她(至少在行为上)对男性的仇恨逐步加深,被压抑已久的性欲也如涌动的岩浆般迸泻而出。在杀死上门探访的科林后,她走过家中的走廊,被两壁长出的一簇簇手臂抚摸、猥亵。而在砍死试图侵犯她的房东后的第二天晚上,卡罗尔特意涂上了口红,上床等候每晚准时前来强暴她的(幻想中的)男人。影片便是这样将女主人公的性压抑与性排斥结构为一组相伴相生的矛盾冲突,使其随着情节发展而渐次升级,直至达到谋杀(死亡)和献身(性爱)交织并置的高潮。 影片的一处闲笔是姐姐开着的电视中播放的拳击比赛,可视为一个关于暴力的指涉。尽管拳赛直播在本片中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在波兰斯基长片处女作《水中刀》(1962)中,收音机里传来的拳赛广播声不断升高、渐次急促起来,与船舱中三人间逐渐加强的张力互为映衬。

楼下的教堂与修女

教堂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符号,每天午夜零点,正是教堂的钟声唤起了卡罗尔的性侵幻梦,而这座教堂恰位于公寓对面。楼下身穿白色衣袍的修女,在卡罗尔眼中,不啻是一群纯洁无瑕的天使,一处远离污浊男性的净土,可望而不可即。天主教与(因纵欲乱性而引发的)罪疚感(或曰修女与欲女)这一对象征符码的引入,丰富了影片的意义网络。

性压抑与裂缝恐惧

无处不在的裂缝与罅隙,在影片中被赋予了两层含义。首先,人行道上的裂缝与道路施工处于同一场景中,同片末卡洛儿头顶坍塌下来的天花板,均象征着卡罗尔精神世界的崩解与倾覆。除此之外,裂缝也喻指女性的阴道。我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另一部描摹女精神病患者的经典影片——英格玛•伯格曼的《犹在镜中》(1961)。女主角凯伦经常面对着墙上的裂缝,生发出虔诚的宗教臆想,而在影片的结尾,上帝终于对着她显现了——一只企图强奸她的蜘蛛。而本片中,幻想中强奸卡罗尔的男人,常常是从卧室的墙缝里现身的。无独有偶,卡罗尔坐在路边长凳上,神情恍惚地凝视着裂缝,而苦苦追求她的科林则直接一脚踩在裂缝上,遂构成一幅暗指两人发生性交的图景。此外,在影片中反复登场的剃刀也是精神分析中典型的男性性器官象征(考虑卡罗尔扔掉姐姐男友的剃刀一段),同理还包括割破皮肤的指甲刀,也不无性意味。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凡符号分析皆论性”的批评策略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在本片的文本语境中,上述解读绝非牵强附会的过度阐释,在本片摄制完成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正大行其道,不论在艺术电影(如费里尼的《八部半》(1963)《朱丽叶与魔鬼》(1965))还是商业片(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1960))中皆是如此,《冷血惊魂》亦不例外。 另一列符号与食物有关(正所谓“食色性也”)。影片中,卡罗尔的同事曾详细描述“前日放映的一部爆笑的卓别林影片”(看过的观众肯定能猜出这是《淘金记》(1925)):卓别林因为过于饥饿,把鞋子当作牛排、鞋带当作意大利面吃掉了;同行的另一人则将卓别林看成了一只香喷喷的鸡,追着它跑。随即,同事在手提包里发现了一枚心脏。在本片的意义网络中,《淘金记》里食物引发的幻觉正好与卡罗尔因性欲引发的幻觉形成对位,这也是波兰斯基的又一个妙笔。

腐败的兔子肉

发芽的土豆

实际上,卡罗尔在精神逐渐失常的过程中,摄取的食物也越来越少。这从卡罗尔家中原封未动的一堆土豆与一盘兔肉即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堆土豆开始发芽、腐坏。这一意象在波兰斯基近40年后的作品《钢琴家》(2002)中重现——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男主人公被困在公寓里,断水断粮,翻出来一个严重霉变的土豆充饥,导致肝部肿大,高烧不退,险些丧命。至于渐渐变质、苍蝇丛生的那盘兔子,则不免令人想及大卫•林奇《橡皮头》(1977)里两个如噩梦般诡异的生物:在餐盘里蠕动的怪鸡和怪诞恶心的畸形婴儿。几乎可以肯定,林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本片。两部影片另一相似处是对性欲与性压抑矛盾的呈现,不过林奇的故事全然发生于一个离奇的、后工业社会的、宛如末日般的超现实世界中,这与本片的现实时空设置大相径庭。

马路上的三艺人

在《冷血惊魂》看似完满的符号体系中,有一处细小但却醒目的瑕疵,如同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马路上的三个艺人曾两次登场,其中一位弹着班卓琴,另外两人身体朝向相反,弯腰驼背,摇动着近似于沙锤的乐器。三人口中无话,目不斜视,仿若一束超然物外的存在。这一意象的深层含义无法准确获知,为影片完整绵密的符号阵列点染上了一抹荒诞无常的色彩。据波兰斯基本人(源自CC公司发行的《冷血惊魂》DVD花絮部分)说明,这三人是他偶然间遇到的,觉得别有意味,遂将其嵌入到影片之中。 二.精湛的视听语言和演技呈现 波兰斯基在采访中曾表示,他拍摄《冷血惊魂》的目的主要是赚到足够的资金,以便制作自己真正渴望的、更为个人化的影片《荒岛惊魂》(1966)(最终获得了柏林金熊奖,而本片斩获的是银熊奖)。许多评论家认为本片参考了真实的精神病案例,精准地展现了精神病人的发病过程及幻觉症状,但导演却坦诚,他与另一位编剧格拉德•布拉奇(Gérard Brach)只是坐在旅馆房间里想出了整个剧本。内容均来自于即兴创作、直觉、想象与吸食致幻药后的个人体验。尽管如此,影评人和观众仍旧情不自禁地叹服于波兰斯基的艺术造诣,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成就要归功于影片精妙的视听语言及演员表演。

低机位仰拍镜头中的柜子显得岌岌可危

在摄影机调度方面,波兰斯基大量运用了运动长镜头,在室内段落中使用的长镜头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而室外街景主要采用手持跟拍,镜头中的卡罗尔常以侧面近景方式呈现,面部的细微表情尽收眼底,摇晃的摄影机则营造出了惶惑不安的氛围。许多低机位仰拍镜头使得女主角看起来总是在逼视着观众,凌驾于观者之上,从而增加了影片张力。卡罗尔午夜萌生幻觉之时,对柜子的低角度仰拍令其上的包和网球拍显得随时会掉下来,强化了影片的惊悚感。

广角镜头中的浴室显得幽深而庞大

通过快速变焦创造房顶坍塌的错觉

摄影机也具有扭曲、改造电影空间的功能。在卡罗尔两次谋杀闯入者之后,画面中的浴室(浴缸里装着尸体)和客厅(翻倒的沙发后是藏尸处)显得空荡而庞大,这是运用广角镜头而产生的大景深效果,纵深空间被大幅夸大。当卡罗尔躺在床上盯着房顶时,天花板仿佛开始塌落,即将压在她的身上。此视觉效果亦是由摄影师通过变焦方式(由广角迅速推至长焦镜头,不仅目标物被放大,画面纵深也会被急剧压缩)创造出来的。

诡异的摄影机主观镜头

谋杀发生前的三人构图

主观镜头则是另一个制造临场感的得力手法。试举两例。在卡罗尔第一次出门上街时,遇到了一个直勾勾盯着她的男人,在经过他身边时,摄影机停了下来,并对着男人固定了数秒。换句话说,摄影机由手持跟拍的客观视角转换为主观视点镜头(很容易忆及茂瑙的《日出》),但由于男人的目光继续跟随着卡罗尔前行,望向了镜头外,故这个镜头可看作摄影机的主观视角,如同摄影机突然具备了自我意识,游离于女主角之外,一种异样的感觉就这样渗进了观者的心底。另一个更为常规的主观镜头见于科林之死场景:画面首先呈现为一幅三人的构图(科林与卡罗尔位于前景左右两侧,对峙中,而后景是对面房门外目不转睛望着他们的老太太),老太太因狗叫被发现而开门进屋,科林(走向后景)关门,卡罗尔高举烛台朝他奔去。随即切换为透过猫眼观看对门的(科林的)主观镜头,(由于卡罗尔在画外空间中砸中了科林)摄影机抖动着下移,一抹血渍出现在门板上。紧接着是科林倒地后的主观镜头,卡罗尔继续狠命砸他的头部(在观众眼中,如同卡罗尔狠砸摄影机/摄影师一般)。在此,由客观镜头转为流畅剪切的两个主观镜头,迫使观众完全认同于科林,模拟出观众也被女主人公杀死的观感,令人惊惧不已。

水壶映照出扭曲畸变的面容

镜子在本片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影片开始后不久,开水壶上映照出了卡罗尔扭曲变形的面容,预示了她的个人世界即将发生畸变。在姐姐离开不久后,卡罗尔打开衣柜,被柜门镜子中的男性疑影吓了一跳,彰显了她对男人既恐惧又渴望的心境,也正是在看到这个人影之后,卡罗尔的幻觉才开始渗入现实。 《冷血惊魂》的声音处理亦堪称典范。卡罗尔的性侵幻想由午夜教堂的钟声引发,之后的幻觉/梦魇被全程消音,卡罗尔毫无声息的嘶吼与尖叫仅由画面呈现出来,此过程中唯一伴随的声响就是时钟的滴答声。梦魇结束的标志是震耳欲聋的闹铃声或门铃声。波兰斯基用消音的手法区分开了虚假与真实的世界,同时也创造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别样感。而午夜教堂钟声与室内时钟滴答声的叠加出现,仿若洞开了幽冥世界的大门,令人不寒而栗(卡罗尔砍杀房东前的声效处理相同)。 为了渲染恐怖的气氛,影片多处利用了突如其来的惊悚高音,包括闹铃、门铃、电话、走调钢琴等:在卡罗尔割破顾客面部后,顾客的尖叫声与兀自响起的刺耳高音此起彼伏,交互混响,令人烦躁震悚;卡罗尔在砸死科林后,打量了一下尸体,幡然醒悟,大叫后,猝然响起了尖锐的的啸叫与汽笛声;房东被虐杀后,急速的爵士鼓突入耳膜,恍如走了调的安魂曲…… 影片大获成功,凯瑟琳•德纳芙的精湛表演功不可没。这位法兰西“冰美人”展现出了令人汗毛倒竖的冷漠与残忍,时而目光呆滞,如若冥想,时而似雪山突崩般歇斯底里。类似的表演风格德纳芙主演的另一部名作《白日美人》(1967)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片中的塞弗丽娜在平日里神情恍惚,冷淡沉默,但在性幻想世界中却尽情追逐着销魂荡魄般的快感。

卡罗尔神经质地涂画门玻璃

波兰斯基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神经质,设计了一系列机械性的标志动作:卡罗尔躺在床上,边听着隔壁的叫床声,边啃噬着自己的一撮头发;她抹衣袖,如同掸灰尘;一缕阳光照进室内,她急忙用手使劲地摩擦凳子,试图赶走照在其上的光线;她还经常做出神经质的擦脸或搓手臂的动作。一系列关于“擦拭”的举动,隐隐折射出了横亘于卡罗尔内心的魔影:世界就像一座大熔炉,邪恶的质素被搅拌得无处不在,一切都是肮脏污浊的。 卡罗尔在杀人之后,愈发在自我的畸变时空中泥足深陷,一边漫无目的地穿针引线织毛衣,一边哼唱着单调的旋律。歌声似泣非泣,时而发颤,时而变调,令人不寒而栗。而她边哼曲边用未接通电源的熨斗熨烫衣物,以及在玻璃门上刻写无法看懂的文字的举动,亦都映衬出她已丧失了与现实世界的沟通能力。

尾声的照片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黑暗中,摄影机缓缓地向右摇移,卡罗尔家中的陈设、摆件与时钟渐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为一束来源不明的光线所烛照。随后,镜头慢慢下移,经过电视机,移过散落一地的被褥和毛线球,俯察着地毯,姐姐寄来的比萨斜塔明信片在明灭的无源光中渐渐清晰。随即而来的黑幕终结了这个长镜头,片刻之后,摄影机左摇至此前曾数度强调过的、卡罗尔小时候的全家照。照片大部被黑暗所遮没,仅有后景中年幼的卡罗尔和右前方的男人可供辨识。小女孩兀自站立,不无哀怨地凝视着远方(目光与男人的方向部分重合),既像对(可能虐待甚至侵犯她的)家人的一场无言的控诉,又似永远沉溺于自己的王国之中。菱形的阴影构成了一个牢狱的视觉形象,将卡罗尔紧紧框锁在其中,无处可逃。镜头逐渐前推,变焦放大,直至小女孩瞳孔的特写,从而使影片拥有了首尾相衔的图像——卡罗尔的眼睛(但变焦推拉的运动方向与片头正好相反)。这个镜头恍若一声无人引航的哀叹,酸涩怅惘,而伴随期间的、与片头相呼应的笛声听起来凄楚悲凉,这一刻,仿佛所有幻灭的伤楚都呼啸而过,令人再也无力言语。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5 ) 崩溃的女人

《冷血惊魂》:崩溃的女人

主题鲜明的电影,略作评述。

《冷血惊魂》描述了一个女人崩溃的过程。影片“Repulsion”的原名有排斥、拒绝之意,被女主角排斥拒绝的是什么其实很清楚,就是男人。为什么排斥拒绝男人(尤其女主角是大美人凯瑟琳·德纳芙),根本症结很沉重,但不是影片的重点,其无法拒绝接连被侵入的过程才是精彩之处。

第一个入侵的男人是她姐姐的情人。女主角跟姐姐一起住,姐姐的情人也就闯进了她的生活。这一段影片有两个重点的细节表现。一是姐姐情人的牙刷刮胡刀放在了她的水杯里,虽是小事,但她非常在意,因为这个出现在身边的男人正式侵入到她的具体生活状态中了。另外这也有性侵的象征意味(棒状物和水杯),这么说并非生搬硬套,因为导演类似的暗示不止这一处。另一个细节就是晚上姐姐的叫床声了,这就直指性交了,而这也正是她的梦魇。后来姐姐和情人去度假了,去了个著名的特别的景点:比萨斜塔。寄回来的明信片就是比萨塔的照片:一根坚挺突兀的阳具。

开始我以为姐姐的情人就是女主角恐男的症结所在。他是有妇之夫,有时语言轻薄,让人感觉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另外女主角被性侵的梦境或幻觉,也会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么个在家里的男人。但其实并不是,谜底要到最后才揭晓,这里就不说了。

第二个男人是一个喜欢上她的青年,他希望和她交往,但得不到反馈后变得急噪,最后直接闯进了她家。第三个男人是好色的房东,收房租时趁其精神恍惚想占便宜。暴力升级,终于彻底崩溃。
由于某个(男人的)原因,让女主角对男人有着严重的厌恶和恐惧,让她无法正常处理与男人的各种关系。当与男人的接触无法避免的时候,对方任何的举动都可能打破她自我保护的脆弱平衡,当这种破坏累积或升级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极端的反应,由此产生悲剧。

导演还用了其他一些视听觉元素来加深强化这一过程。开列的墙壁,墙壁上突显的手臂,从主观视角表现抗拒的失败和被入侵的恐惧。而电话铃声不仅作惊弓之鸟之用,而且也被导演联结到了男人及其恶之上(打电话来的是房东和姐姐情人的原配或相关人士)。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只不断出现的死兔子,它没有被烹煮成美味,也没有被妥善保藏,于是它就成了只是渐渐腐烂的一具尸体。

 6 ) 冷血惊魂——处女的欲望与恐惧

  冷冰、恐惧、焦虑,罗曼•波兰斯基1965年拍摄的首部英语作品《冷血惊魂》中,如一名洁癖的医师,略带嫌恶却又兴致勃勃的解剖着小白鼠,技巧娴熟、庖丁解牛般,将观众引入女性非理性的精神世界。

  《冷血惊魂》就好像一部关于女性“性心理”的病理学研究报告,年轻的凯瑟琳•德纳芙饰演的卡罗尔是个沉默寡言的姑娘,性方面的困扰让她的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最终,在惊慌和恐惧中她杀死了她的追求者和房东……

  影片的英文原名Repulsion(厌恶、抗拒之意)正是暗示卡罗尔对于“性”所怀的莫名敌意。虽然波兰斯基没有试图解释以“童年伤痛”之类弗洛伊德式的惯用套路来解释,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她周围的女人全部在“性”上面给予她的全部是负面的影响:姐姐和有妇之夫同居、美容店的老女人大谈驭夫之术(镜头聚焦于她嘴部的大特写,更强化了其恐怖意味)、同事因为男人的伤害而哭泣——通过她们的行为,性行为中所包含的“耻辱、不洁、代表着女性肉体和精神受到侵害”等等含义被无限的放大。

  但厌恶只是表象,处女对于性爱的恐惧同时也夹杂着渴望。姐姐离家度假之后,独处空屋的卡罗尔开始出现强奸的幻觉。强奸,代表着半是受虐的天性、半是女人将主动权拱手相让于男人的社会属性的写照(起码波兰斯基是这么认为的,女性希望被男性统治)。卡罗尔希望一个强势的男人来打破壁垒,以一种毫不留情的方式摧毁她、蹂躏她、冲破她性欲的防线。幻觉中,她被墙壁中伸出的无数只手臂抚摸时,脸上惊恐和享受兼而有之的表情足以说明一切。而卡罗尔的口红在枕头上印上了一抹鲜红印记,简直是处女初夜流血最直白的隐喻。

  影片的结尾处,姐姐归来,发现卡罗尔倒在地上,她一直厌恶的姐夫将她抱起,这是否象征着经历了这一切的她将男性和解?

  《冷血惊魂》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意象——裂开的墙壁、腐烂的兔子、发霉的土豆,但影片的最后波兰斯基却和观众开了个玩笑。我们不禁惊呼,原来卡罗尔的杀人并不是她的幻想?!从而彻底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几年以后,布努埃尔让德纳芙在《白日美人》中再次出演了一个备受性问题苦恼的女人,不过布努艾尔才不会关心女主角的内心状态,在看来人类调侃人类的愚蠢和虚伪才是首要。这两部电影对比观看倒是有趣。不过更让我好奇的是,如果《冷血惊魂》让凯瑟琳•布雷亚之类的女导演来拍摄会怎样?她或许会将女人“破处”恐惧与渴望的分裂状态处理为常态,而不是如波兰斯基将其作为精神病态的范本。

  说起来有趣,虽然《冷血惊魂》是部实实在在的文艺片,却是由一家名为康普顿的英国成人电影公司投资拍摄的。而拍摄那段著名的“德纳芙从伸满手臂的走廊里穿过”的场面时,道具师写信给杜蕾斯(不错,就是那家保险套公司)向他们购买了大量的轻薄橡胶粘在墙面上,从而才拍摄出了那般诡谲的镜头。

 短评

重看。如今看依然能感受到其实验性,冷冽黏腻共存的异象世界,内心恐惧与精神分裂的外化。德纳芙抽搐般撩鼻子的动作和大睁的双眼让人惊艳的同时不寒而栗,真是个可爱的小变态啊。

4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还好一直保有不看简介先看电影的好习惯···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有彪炳万世的惊悚点,波兰斯基恐怖片生涯的牛刀小试,已初露锋芒,不过影片的配乐很伤神,CD的表演很揪心

9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波兰斯基影展# 与罗斯玛丽异曲同工的心理惊悚片,法罗换成德纳芙。裂缝/罅隙的意象浓(门缝、窗、隔墙传来的声音、裂缝)。电话是转换现实/想象的开关。时钟的流转声遍布。公寓渐渐成为女主角内心及其孤独的隐喻。

12分钟前
  • btr
  • 推荐

《黑天鹅》偷师太多。最后的照片说了,那个强暴女主的幻影,很可能是她的父亲。看了《唐人街》后,谈起波兰斯基我总不忘加“大变态”的头衔。原来,二战中还是小孩的波兰斯基失去父母的庇护,我想他为了生存下来付出了多少。像他和大卫·林奇这样迷恋乱伦和强暴的人,总应该是有点原因的。

17分钟前
  • souvent
  • 推荐

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曾对男性感到repulsion的女性,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曾对女性产生repulsion的男性...反正看这片我心里是拔凉拔凉的,带着一丝“理解万岁”的温暖。异乡人波兰斯基拍出了陌生的伦敦,当时的影评竟然没有人谈到feminism...

20分钟前
  • 力荐

1.处女的崩溃;2.手墙十分惊艳;3.再次被光影调戏;4.秒针走动的声音让观众如主角一样焦虑;5.房间亦如女主的内心世界的具象化;6.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恐惧、愤怒的眼神。

2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影城重看]波兰斯基拿手的心理惊悚与封闭空间齐集,“冰美人”德纳芙演技爆表,性压抑与处女情结,焦虑和神经质,受迫害妄想症最终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大量低机位仰拍+室内长镜+室外手持跟拍。走廊群手,裂缝与性侵幻想,发芽土豆,腐败怪鸡,无声嘶吼梦境,修女,展现精神病人心理世界的神作!(9.5/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观影感不舒服才少给一星的==,波兰斯基,最后一个长镜头,想起老库的闪灵

34分钟前
  • 推荐

看得我想掐死这个白痴~~~一副懒散脑残样,疯掉活该。只有那配乐让这空泛的镜头有了一丝刻意人为的神经质。

38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较差

其实让人发毛的是小时候全家合影卡洛的眼神,最后镜头也定在那里,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精神失常女人的故事我想。。。土豆和兔肉的多次出现也让人慎得慌

4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冷血惊魂》这种译名太弱智了。最直击要害的就是原来的标题Repulsion,厌恶、抗拒。因童年阴影而厌恶男人、抗拒正常的生活。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主题,还是得说Catherine Deneuve演得好!另外波兰斯基真是太阴暗了,又喜欢发掘女性神经质的一面。

42分钟前
  • 小克
  • 推荐

新浪潮和恐怖片的结合体,太到位了,那个墙上冒出手的一定是恐怖片里最经典的场景之一了吧!唉晚上一个人在房里看吓死人了TAT

4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冷血惊魂》中,女主《排斥》的对象可能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既令人确信又令人怀疑,既令人享受又令人厌恶的人生道路。这种自相矛盾体现在两姐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上:姐姐被「有妇之夫」吸引,并完全沉浸在「爱与罪与罚」这种和谐、稳固和经典的「斜塔」结构当中。单身的妹妹则对践行开放式「三人行」关系感到惶恐和不安,且被困在现实与妄想之间不知何去何从。不得不说,波兰斯基这套虚实结合的「警钟」大法实在高超。显然,这个涉及世俗伦理「道德」的两难困境是他前三部作品里都有探讨但均未能超克的问号,在《水中刀》结尾,将第三者「排斥」遗弃在二人世界之外的夫妻还能心平气和地商讨,并流露出和解的征兆。本片结尾暗示了丈夫的去向和妻子再次被第三者代替的悲惨遭遇。到了《死胡同》那里,妻子早早投奔情人的怀抱,丈夫像尼采一样疯掉。

45分钟前
  • Muto
  • 推荐

片首焦虑疲倦的眼眸特写,实为矛盾自闭的女阴意象,全剧主题经此而铺陈开来。【8】

48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其实我想打七星,凯瑟琳德纳芙从她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格格不入正在吃饺子的我放弃了所有饺子屏住呼吸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每一个镜头都无可挑剔,每一个镜头都足以让人崩溃,波兰斯基就是崩溃惊悚界的大师,大师就是可以随便强奸你,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52分钟前
  • lukelette
  • 力荐

一步一步堕入精神崩溃的深渊之中,无尽的黑暗笼罩和幽闭的空间围锁,在大银幕看的气氛简直完美。 8.4分★★★★

55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重看#嘀嗒更漏到天明,深夜噩梦散发的邪恶与甜美气息,心头无端漾起的恐惧吞噬灵魂,时间如胶着的、凝固的、垂死的无名状物,一刀刀,一丝丝,刮尽沉重肉食的最后累赘;被永恒黑夜吞没,被迷乱手臂拥抱,他永远浸没在永不醒来的阴影里。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凯瑟琳·德纳芙演疯子,还是没阿佳妮厉害。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具有邪典气质和超现实主义元素,一个对“性”恐惧又苛求的打工妹故事。轻情节中细节。剃刀即阳具,裂缝即阴部。这种类似现实社会将人异化的表达让本片很像女版的《怪房客》,两部作品都隐隐中是波导对自己来到异国时感到不安的投射。

1小时前
  • TheAnglesWept
  • 推荐

Deneuve不发胖真是美丽啊!作为65年的恐怖片,气氛和音乐都营造都非常完美。 Deneuve的眼神很赞,波兰斯基对女主从一开始的躲避男人到最后的爆发刻画的非常到位。

1小时前
  • Miss桃樂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