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

剧情片其它2002

主演: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凯文·马克德 Kevin McKidd  Ulrich Thomsen  

导演:门诺  迈依杰斯  (Menno  Meyjes)  

播放地址

 剧照

马克斯 剧照 NO.1马克斯 剧照 NO.2马克斯 剧照 NO.3马克斯 剧照 NO.4马克斯 剧照 NO.5马克斯 剧照 NO.6马克斯 剧照 NO.13马克斯 剧照 NO.14马克斯 剧照 NO.15马克斯 剧照 NO.16马克斯 剧照 NO.17马克斯 剧照 NO.18马克斯 剧照 NO.19马克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33

详细剧情

  希特勒(Noah Taylor)从小立志要当杰出画家,一名犹太美术老师(John Cusack)未能成功开启他的艺术天份,才促使了希特勒日后投效政坛呼风唤雨,电影主要着墨在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上。

 长篇影评

 1 ) 最幸运的事

“灵魂伴侣”(soulmate)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词。它比友谊更深入,比爱情更严肃,比亲情更纯粹。它可能是柏拉图式的高端精神恋爱,也可以是人生路上默默无言的相伴相扶,甚至还可能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的鸿雁传书,比如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

电影的画面特质和它所描述的灵魂伴侣性质完全一样:平实,朴素、低调。主人公玛丽·黛西·丁格尔(Bethany Whitmore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是个鸟类标本爱好者,没人理她。玛丽自卑,害羞,一个朋友都没有。而在地球的另一边,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Philip Seymour Hoffman配音)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男人,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这两个地球两端的孤独人,从1976年玛丽寄出第一封稚气十足的书信以来,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八年的笔友关系。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

电影中的粘土人物造型都不漂亮,布景也简单到近乎简陋,但画面色调却风格十足:澳大利亚是偏暖色系的淡褐,纽约则是经典的黑白灰,唯一醒目的只有玛丽送给马克思的红毛球跟人的红舌头。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但最感人的,还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

当然,玛丽也有玛丽的一套怪癖与问题。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Open》杂志2010年2月刊稿

 2 ) 当孤独的我遇到神经质的你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3 ) 你就是你,没什么不好

有个朋友在看完《玛丽和马克思》以后写了一篇短小的日志:两个loser的故事。看完了影响心情,压抑。阴暗的色调(只有一点点亮色),悲伤的故事。
也许对于性格明朗的人来说,《玛丽和马克思》是这样一部伤感的悲剧。一个童年灰暗的小女孩和她自闭症患者的笔友,同病相怜、相互安慰的一生。

但我却从心底认为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故事。因为也许那些天性开朗的人无法理解,一个人没有很多朋友,只满足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怎样的欢愉。而我想说,因为我是我,所以这没什么不好。

马克思说过:“我觉得做一个自闭症者挺好,要治疗我就像要改变我眼睛的颜色。”
他只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觉得他怪异,而他也无法理解别人。他不明白为什么印度很多人都在忍饥挨饿,而人们仍然会扔掉大堆的食物;为什么明明需要氧气,还要乱伐雨林;公交车不按时运行,为什么还要制作时刻表。等等

马克思也有许多与正常人不同的爱好。比如,他喜欢“收藏”街道上行人乱掉的烟头;能够飞快的拼好一块8面魔方;喜欢自造单词;经常给市长写信提出千奇百怪的倡议;常年购买乐透时选同一组号码,并且在40多岁的时候中了乐透大奖……

所有这些与“正常人”不同的特征却让我更加喜欢起马克思来。甚至“疯子和天才只有一步之遥”这句烂街的话,对于马克思来说都显得太过平淡。就像《革命之路》里的疯子弗兰克一样,他们只是太过智慧,而把世界和问题看得太透彻、太犀利,以至于突破了平常人平庸的底线罢了。
而从马克思对于可怜的小女孩温和的宽慰与智慧的引导来看,谁能说,马克思不是一个谦和并且高尚的人呢?

所以,即使马克思最后并没有见到他可爱忠诚的小朋友玛丽、也从来没有用过一个安全套、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从来没有一个真实世界的朋友(除了玛丽)、从来没有瘦身成功过,也并没有什么可遗憾。
因为他是一个自闭症者,不需要别人去理解;因为他和玛丽之间真贵的友谊即使只有文字传递也足以温暖彼此;因为他没有复杂的欲念,乐透大奖只要用来买可以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就会满足。
他只是自己。像这样一生保持真我,不为了迎合任何人来扭曲自己,不为了赢得任何人的眼光去追求所谓幸福与财富,难道不是最可贵的幸福么?


对于小女孩玛丽而言,马克思对于她的意义,就像是这部电影对于大多数人的意义一样。
她懂得了,即使自己不够漂亮、天资不够聪颖、甚至自己的父母亲也不那么喜欢自己,这世界的某一处也必定会有那么一些人懂得自己,欣赏自己的可贵、甚至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怪癖。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接受自己,毫无保留的一一接受。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我想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我想很多人都曾经感同身受。比如,我为什么没有XXX那么漂亮?没有XXX那么聪明?没有XXX勇敢?没有XXX那么招人喜欢?
如果你也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质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一个不必要的存在时。不防就去看一次《玛丽和马克思》吧。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太胖、不美、太孤立、不够开朗,不过是你天性中的一部分。而这世界本来就需要丰富多彩的存在,何必去追求千篇一律的认同呢?
所以,也许你只是自己而已,这没什么不好。

 4 ) 你的人生有裂缝吗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象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本质孤独,困惑的人,在这个荒诞冰冷的世界里寻找人性最根本的一点温暖,那是人与人之间最本真,最质朴的交流,在这个吸毒,酗酒,自杀,性充斥的混乱世界里,他们废力却又认真地探讨存在既是合理的一切

Max自闭,有着精神困饶,世界和外人在他眼里是倾斜的,他的小小温暖就是看noblet动画搜集noble公仔,吃巧克力,拥有幻想出来的朋友。在其他人眼里,他是不正常的,古怪的。

Mary 是个被人捉弄着孤独长大的女孩,她和Max一样爱吃巧克力,爱看noblet动画,在和Max长达20年的书信交流中,经历着一次次的巨大人生变故。
一次事件带走了她短暂的荒凉幸福,也带来了内心煎熬的痛苦。所幸的是最后Max的选择拯救了她的灵魂,同时也拯救了他自己的,这就是那封让我流泪的信:人不是完美的,世界不是完美的。
Max畅开心扉,用真我选择了朋友,在一封封飞来飞去的信和自我刨析中,他逐渐豁达了,当他看着自己想象的朋友离开再也不回来,看着街上乱仍烟头的行人乞丐能够平静下来时,那是他的裂缝人生人行道在慢慢向Mary的那条 靠拢,道路纵然依旧裂缝班驳,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

你的人生有裂缝吗?有多少条?还是很整洁?
我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小或大的黑洞,只是有的外露,有的深藏。在这漫长又短暂的困惑的人生中,如何才能找到自我,不是所有人都能象Max和Mary 一样能找到这世上另一半相似的灵魂
可是,接受自己的缺点,面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缺点,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原谅,来感受,也许,这样我们能活得更容易一些。

 5 ) 细腻而笨拙的封闭与悲伤

  一个44岁的男人,肥胖,喜欢吃巧克力热狗,喜欢看动画片《诺布莱一家》,做过六份工作,多数乏善可陈,唯一有趣的是在做清洁工的时候扮过机器人,机械而幽默地倒垃圾,结果却被一位不欣赏的阿姨报了警。他是一个犹太人,读了不少书之后,却不信上帝了,但他仍旧戴着犹太小帽,仅仅因为它能给他遮挡风寒。他当过共产主义者,这倒应和了他的名字,马克思。至于为什么当,电影里没说,我们也就无从知道。他的精神比较封闭,焦虑,烦躁,愚笨,不能分辨人类的表情,所以幼年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小本子,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旁边注着快乐或者别的什么。

  一个8岁的女孩,肥胖,她的父亲上班给茶包打标签,回家做飞鸟模型。母亲抽烟,酗酒,听板球比赛的广播,偶尔去超市借东西——不准备还的。为了节省塑料袋,母亲直接把东西放在裙子底下或者胸衣深处。他们不和女孩交谈,更不和她玩。学校里的人全都嘲笑她额头的褐色胎记。狗也不和她玩,她拿线球出来,狗就躲开了。唯一亲近的人是一个被日本士兵的鳄鱼咬掉脚而自闭的轮椅邻居。她的快乐是看动画片,和马克思看的一样,也是《诺布莱一家》。她喜欢她的宠物鸡,喜欢喝甜甜的炼乳,喜欢听雨落在屋顶上的声音。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女孩想问问美国的孩子是不是和澳大利亚的孩子一样也是从啤酒杯里生出来的。她随意地在邮局里找了一个美国人的地址。她给美国人写信,我是玛丽·黛西·丁克尔……美国人回信,我是马克思·杰瑞·霍洛维茨……写信,回信。回信,写信。二十年过去了。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动画片,人物造型说不上好看,甚至有些笨拙,而旁白的声音,书信之中玛丽和马克思的声音,却非常的动人。看着看着,你会忘记或者忽略这是动画片,你会被故意不合比例的人物迷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或者正如马克思被玛丽打开的回忆之门:犹太男孩马克思,被恶鸟攻击,被恶童欺负,他只有一个想象出来的朋友……1976年以前,他的人生几乎是失败的,而之后他几乎获得了新生。1976年,马克思收到玛丽的来信,由开始的惊恐而变得充实。他复信时的配乐,不仅精确地模拟了打字的节奏,而且幽默地模拟了内心的激越,然而后者从脸上是看不出来的。马克思其实仍旧痛苦,尽管他并不直说。他捂着脸站在墙角的时候,看医生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吞吃巧克力热狗的时候,在街头戴着头盔把耳朵鼻孔塞住的时候,已经说明了一切。他渴望去月球生活,因为只有那里才是安静的。

  在邓肯·琼斯的电影《月球》之中,荒凉的月球矿区,唯一的工人山姆即将完成三年之久的工作,在准备回到地球的前夕,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被激活的克隆人。而山姆一向引以为精神支柱的深爱的妻子女儿也不过是一段植入式记忆,被骗的痛苦渐渐淹没了巨大的孤独。月球灰暗的地貌与它的荒凉本质相辅相成,保持着惊人的一致。马克思一厢情愿的安静之梦,恐怕只是因为他从未到过月球而已。

  玛丽听从了马克思信中的话,告诉那个欺负她的男孩,她将来在天堂是主管巧克力的天使,那个男孩哭着走了。因为某种疾病,马克思无法流泪,玛丽就给他寄了一瓶自己的眼泪。马克思站在镜子前,将眼泪抹在脸上,体验着玛丽的泪水——类似的动人段落俯拾皆是,正如嗜吃如命的肥胖源于内心无穷无尽的难以排遣的悲伤。

  马克思幼年的时候,父亲抛弃了母亲和他,没多久,母亲也开枪自杀了——马克思在给玛丽的信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人行道,有的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马克思的心是破碎的,灵魂是清醒的。玛丽的爷爷、父母也是非正常死亡的——电影似乎有点儿轻描淡写,马克思的邻居艾维之死甚至有点儿喜剧色彩,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尘世的真实与冷漠。

  电影非常的细腻。玛丽成年之后,以马克思为例研究精神疾病,当她高兴地将学术成果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难以置信,愤怒地拽掉了打字机的M键。通信中断了。玛丽粉碎了所有的书——她苦心经营的学术成果,放弃了比较健康的家庭生活,酗酒,颓废。爱她的丈夫离开她,去爬他的断臂山了。而这时的玛丽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走近了自杀的边缘——我们不禁担忧,生活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循环么?

  影片的颜色是灰色的或者黑色的、褐色的,极少的艳色来自舌头和嘴唇,来自玛丽的发卡,来自玛丽送给马克思、马克思别在帽顶的毛线球。友情,吐露,沟通,依恋,指责,静默——我内心纠结得几近失语,我的感动一如我的难受——电影传达的微妙情绪早已超越了语言,使你只能描述镜头本身,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你慢慢体会着两个人的心,你渐渐从他们的心中发现了自己的心,你的童年,或者你的成年——不过是童年的放大而已,犹如玛丽和马克思互相看到的。

  电影结尾,1996年,28岁的玛丽背着一个婴儿从澳大利亚来到纽约马克思的寓所,满墙贴着玛丽二十年来的书信,还有她8岁的时候寄来的自画像。她说,我不会画耳朵,但我的牙齿画得很好。64岁的马克思在等玛丽进门之前已经安然离世。他的胸前挂着识别人类表情的小本子——这是他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最后努力。

  在此之前,马克思在给玛丽的和解信中这样写道:“我原谅你是因为你并非完人,而我也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况且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人生之路会相交,我们会分享同一罐炼乳……”

  看到这里,你会难受,你会流泪,但同时你知道你的难受是平静的,你的眼泪是平静的,你甚至有了一种释然的微喜。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有着这样毛病或者那样毛病的普通人,孤独得要命,绝望得要命,然而这世界上还是存在着温暖的,尽管这温暖时而那么近,时而又那么远。或许你会崩溃,你会摧毁——你当然明白真正的原因,电影在芸芸众生之中一眼选中了你,一把抓住了你,并用最重的铁锤敲碎了你的心。

  电影开头告诉我们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亚当·艾略特拍摄这部电影是想让我们分享玛丽与马克思的故事。我的叙述仍然出于这样一个意思,与你分享两个寒冷而又微热的怀抱。关于书信,关于笔友,关于消逝的记忆,缺失M键的打字机,磁带,照片以及活生生的现在。你会觉得生活本身是这样的深刻,又是这样的平常;生命是这样的偶然,又是这样的必然。它似乎无所谓,但对互相依恋互相热爱的人,如马克思与玛丽而言,却是生命的奇迹。我相信,看过电影之后,恐怕我们很难忘记,这趟由38个灯泡、133个场景、212个黏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632个黏土模具、808个茶包、1026张嘴巴、132480张独立画面构成的奇迹之旅。

 6 )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loser

这个世界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下的winner,而loser恐怕都差不多
自闭型loser,他们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的特征,程度轻重视成长环境而定:
1.不会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善于察觉自己的复杂情感因而沮丧混乱。尤其无法正确处理异性的相处关系。
2.不会迅速适应环境来为自己挣得优势,对挑战会第一时间选择退缩
3.从小到大,持续性地为自己的笨拙或丑陋感到难堪
4.有内心的一套规则,对涉过自己底线的行为一直压抑的愤怒,熊熊如地狱之火
5.有长期收集或者执迷的某样东西,在某方面的知识渊博得不可思议。
6.为克制焦虑对甜食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易陷入超重和形体问题导致焦虑的循环困局。
7.爱自己的父母,又为同样是loser的父母感到难过。。
。。。。。。Max是这样,Mary也是这样的。

如果我并非李开复那种明眸皓齿清楚口齿好好努力天天向上的,我对做最好的自己这件事便会觉得遥远且永远不着边。或者我有时也热血励志一下一切皆有可能,光芒四射的瞬间也可以混充舞台主角,但会有幻影消失的一刻,好像早晨的露珠蒸发在夏日太阳下。我的思虑过多,但很少人注意这点;要看命运安排,我才能在什么时候恍然大悟明白自己的个性,再试着接受自己的人生,不再为自己做不到别人能做的,收到别人怪异的目光,而感到抱歉。
享受人生,挥洒现在,我是世界之王?这是做成了阿凡达的卡梅隆才会说的话。
这时候,如果你,我的朋友,出现了,即便是我们有年龄,阅历,生存状态的差距,有异性之间微妙的感应和偏见,但你关心我的悲伤,坦荡接受我的奇奇怪怪,对我的宽容甚至超过你对身边的人,我们来讲一些全无用处但是有趣的事情,交流我们共同痴迷的爱好,某些时刻,我们的心的的确确真真正正是相通的。事实上,到头来我发现,你比我想的还要重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

我看了两遍,第二遍从头哭到尾。一个看起来似乎万年loser的阿宅,简单浓缩的故事,有着超细腻的心理质感。

Max这种人很神奇的一点,是能看清主流价值和情感的漏洞——用纯逻辑的眼光看,我们所执着的生活显然是华美的爬满虱子的袍,轻飘飘全是缺点的镂空纱。世人都在渴盼返璞归真,Max才是真正用小孩童真眼光看世界的。

Max中彩票的情节是神来之安排,Maz不拿去治病购房旅游却买了一辈子份的巧克力,加上热衷的玩偶全套,已经满足了他毕生的愿望——我们都知道,普通人的物欲无穷尽。Max将用剩的大笔钱送给照顾过他的老太太。神奇的老太太去狂欢,镶牙以及尝试喷气设备。这笔看似能扭转Max人生的奖金,最终被不相干的人贪污滥用,继续成就着世人眼中的winner。这简直是人世间的一种典型吊诡。处理你人生轨迹的,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么?

然后,关于loser如何剖白自己,引导自己
我将不厌其烦地摘引大家已经反复引用的,结尾Max给Mary写的信: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

 短评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8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伤心电影,好电影。结尾告诉我们,网友见面要早。

10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12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拍电影是不是和做爱一样 只有技术做不出感情

14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1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22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还行

重温。马克思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

25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乡村牧师日记》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能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许人很多时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别人则是幻想的催化剂。不必因此而绝望,可以这样说:人心中本来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28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32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孤独是孤独的,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36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不完美的,这不是一部迪斯尼电影,所以不会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动画深刻到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欢的,其实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时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虑又孤独又低落,倒霉的事儿有时也发生,所以有点懂有点感动.

40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网友(笔友)的最高境界。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44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47分钟前
  • 陌生人
  • 力荐

玛丽也在想念马克思。她没忘记他闻起来有甘草和旧书的气味,曾点亮过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却不再想攒钱去看他了。

5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个人认为影片比《飞屋环游记》要出色

53分钟前
  • 二甲
  • 力荐

所以说,一般让人哭得那么惨的片子大半都是自传体。看到一豆友的短评“我们为什么需要3D?”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2D动画了。这是09年最让我感动的动画电影

58分钟前
  • jj73浅之
  • 力荐

太感人了,这才是真实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马克思,但是一直没有运气遇到像玛丽般的朋友。

1小时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爱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1小时前
  • 匿名的宝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