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乐中年

剧情片大陆1949

主演:石挥  朱嘉琛  沈扬  李浣青  韩非  崔超明  程之  路珊  莫愁  胡小琴  顾慕如  俞仲英  伊斯兰  叶明  林榛  田振东  周瑞德  

导演:桑弧

播放地址

 剧照

哀乐中年 剧照 NO.1哀乐中年 剧照 NO.2哀乐中年 剧照 NO.3哀乐中年 剧照 NO.4哀乐中年 剧照 NO.5哀乐中年 剧照 NO.6哀乐中年 剧照 NO.13哀乐中年 剧照 NO.14哀乐中年 剧照 NO.15哀乐中年 剧照 NO.16哀乐中年 剧照 NO.17哀乐中年 剧照 NO.18哀乐中年 剧照 NO.19哀乐中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7

详细剧情

  1920或30年代的上海。  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陈绍常(石挥)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与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劝他续弦,他虽也有心,却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虐待,断了念头。不久,挚友亡故,敏华辞别他后随后母迁居外地,一别十年。两人再见面时,敏华(朱嘉琛)已成长为独立自强却不失贤淑的新女性,因不愿再受后母摆布,她拜托绍常介绍一份工作。随后,她成为绍常的同事。  成年的建中(韩非)如愿以偿成为某家银行的职员,因得经理赏识,他结识其女冯丽君(李浣青),很快变作其乘龙快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建中夫妇认为绍常卑微的小学校长身份丢了他们的脸,劝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爷,绍常虽一百个不情愿,却也乖乖听命。敏华接下他的工作。只是赋闲在家的日子不好过,每日时间都似他那块坏掉了的老怀表般静止不动。而将无聊心情讲给家人听时,家人或怨他有福不懂享、或自忙自事无暇顾他,他的失落一日多过一日,与建中夫妇的矛盾亦越来越多。  又到一年清明时,拜祭亡妻时,绍常遇见前来祭母的敏华,感慨人到老年只能等死,敏华却认为人在中年的他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期,劝他再回学校教书。而听从敏华建议偷偷瞒着建中再回学校教书一事漏泄后,建中对他的态度更加冷淡,但他已铁了心。“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其后,他无意间发现自己与敏华早已两情相悦,决定与她结婚,此事更令建中夫妇大为恼火。

 长篇影评

 1 ) 关于这部影片的记忆

我在1991年的时候到上海拜访了桑弧。那时我刚看过这部片子的录像,非常激动,尤其是对女主角扮演者朱嘉琛特别喜爱。当我问起这部片子时,他说这部片子是他根据一个朋友的经历编写的,目的正如影片所表明的:中年人也有爱情,也要开拓自己的事业。女主角是黄宗江的前妻,当时刚刚完成了《大团圆》的拍摄。桑弧认为她气质好,演技也不错。

后来有文章说此片是张爱玲编剧,为此桑弧特意写文章反驳说电影和张爱玲无关。


 2 ) 转载:柏邦妮

49年电影《哀乐中年》里有几句点题的对白:“中国人太在乎死后的事,却太不在乎活着的人。”“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却没有中年。中年其实是一个人最黄金的年龄。”“活人总比死人重要。”——生总是要比死重要,生活着和工作着总是美丽的。也呼应了片头的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刚才看了桑弧的《哀乐中年》,非常好看。日常琐事,人情冷暖,写得很日常,也很准确。写日常最难。我们现在的电影,失去了写日常生活的能力,可悲。我们的电影就像我们的审美趣味,太倾向于宏大叙事,何时能回到“小即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日常生活,尊重生命规律,我想大概就好多了。
看完了《哀乐中年》,石挥演得太好了。别人往往都还带着话剧表演的痕迹,但是他完全是属于电影的,是电影演员。那一派松弛,温润,自如。我最喜欢看他装傻卖呆的样子,装糊涂里有一种悲凉。有人说他像年轻时候的郎雄,真像。女主角朱嘉琛气质宛如空谷幽兰,天然的美,如今再没有了吧。

 3 ) 给我们赶着赴死的一代人

现在何止是中年人,连年轻人、儿童都被赶着加速走向坟墓。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明明都贪生怕死啊,但所作所为却背道而驰。

小朋友童年不能愉快的玩耍,被大人逼着要赢在起跑线上,除了上课之外,还得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家长听信那些培训机构的洗脑宣传,真以为自己的孩子去涂了几笔鸦、学会了两个音符、搭了个积木,就锻炼了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不见得吧。看见这些本来应该可爱的小朋友被弄得老气横秋有时甚至像大人一样说一些成年人套话,简直可恶。

年轻人不能愉快的追求梦想、谈恋爱,被各种奇怪的言论逼迫着要在“正确的年龄做正确的事”。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年龄和正确的事呢?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乘年轻赶紧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完成人生大事,连勤奋上进追求事业都不如这重要,至于追求梦想,简直要被万人耻笑,尤其是没钱的年轻人倘若要说出这种话会被各种“精英”教育:你一个穷逼就不想三想四了,连年轻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脑子和人生,专门向这些精致、势利、恶俗、腐臭的想法低头。年轻的女性更被教育到要乘着年轻貌美早早嫁人,以免人老珠黄在婚姻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中年人就不必多说了,虽然中年人其实精力和创造力正值人生巅峰,大量掌握话语权和社会资源,但在一般意识中,中年人早已经是没有性别之分或者早早丧失性欲或者性欲错乱的千人一面面目模糊的抽象象征,就像电视剧里拆散年轻情侣的可恶父母,跳广场舞的大妈,位高权重乱搞女人的中年男人,他们多是“一类人”,没有个体特征,是别人的父辈、单位领导、企业大佬,是电影里应该好好当老爷的人。如果中年人谈起了恋爱,那会激发大部分人的恶意,得到舆论一致谴责,因为大家认为中年人尤其是男人瞎搞是正常的,但一本正经恋爱那肯定是脑子出了毛病。

老年人就更不必说了,要么是慈祥的象征,要么是该死的老年人,要么是等待救助的对象。

好好观察一下周围,观察一下媒体的言论,观察一下精英们的话语,你会发现,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如今一样实用主义如此甚嚣尘上,压倒一切;也很少有一个时代像当下一样价值观如此单一,令人惊骇。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人们如此恶心人类和自身,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怎么快点去死”上面:着急长大,着急结婚生孩子,万事要比别人快一步,为了什么呢?快一步走向人生尽头?都在讲快快快,快点做个停止创造混吃等死的废人么?有没有人好好想一想,人为什么要活着,要怎么有意思的活着。

在还年轻的时候就想着怎么渡过老年,我们是不是太变态太不把自己当人了?

 4 ) 哀乐中年 经典台词

台词:

“你可有心肝没有?”

“我一直希望有那么一天”

“随他们去吧,要他帮忙啊,越帮越忙”

“谁都叫我老太爷,可居然有人叫我孩子哈哈哈哈”

“我每天就吃了睡,睡了吃…人家都说我好福气,可其实是活受罪”

“您不能把就的东西看的这么宝贵,你得有狠心丢掉旧的才能够创造新的”

“您又错了,您以为他们就能代表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罢了”

“我觉得一个人只要肯上进,到不在乎这些,就算大学毕业生也不是个个都有学问”

“我老觉得我们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可宝贵的是中年”

“我现在才知道生命的可爱,不管在我的面前是一片云、一条河、一棵树还是一把土,我觉得他们每一样都是活的”

“别胡说八道,人家那的阔小姐,像我这样的穷小子那有机会接近啊?”——“那到说不定,只要你放大胆子去追求,或许就成功呢”

“我跟你结了婚还没有房子住,可是我死了以后倒有地方睡了”——“是啊,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的那么重要,而并不将就怎么样好好的活下去”

 5 ) 關於女主角朱嘉琛部分行蹤考

本人所能夠找到的關於這位叫朱嘉琛的小姐姐最早的文字資料是一份聯合聲明,出自一本叫《中國扶美反日運動鬥爭史》,這本書裡提到了1948年6月4號的一則關於上海文藝界的聲明,於是在一串長長的許多人幾乎是耳熟能詳的名單中筆者找到了朱嘉琛的名字

注意讀了六月四日發表的聲明
從上至下第一行第六人為朱嘉琛

孫道臨先生的傳記裡旁敲側擊地邊角料講過黃宗江朱嘉琛有一段時間曾住馬廠。

48年電影《大團圓》的說明書

49年的一則報章上的新聞

1949年致胡風書信中可以明確看出是留在大陸了

時間到了1951年了,在一本記載著中國舞劇劇目簡表中我又看見了朱嘉琛的名字,注意演出單位已經變成了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解放軍劇院,此時的朱嘉琛已經進了部隊,我猜是由黃宗江介紹的或者是她的父親,其父據傳是朱欣陶,但是沒有詳實資料證實,只知道朱欣陶至少有倆個女兒的。

最上《金仲銘之家》,朱嘉琛飾演金妻
筆者找到的兩張劇目單,上面可見金妻扮演者朱嘉琛

現在切到1953年,我直接找到了一則朱嘉琛寫的文章,發表在解放軍軍藝上。題目是《我怎樣扮演阿格麗皮娜》,原文如下:

本人所能找到的最後一點資料是她在1956年之後(具體時間不詳)排的一出話劇叫《霧重慶》,導演是藍馬,地點在總政話劇團。

可以肯定是1956年之後是因為單上所寫宋之的是在1956年去世的
林婘妤的扮演者之一朱嘉琛

再之後的事筆者真的考據不到了,如果朱欣陶真的為其父的話,那個特殊而敏感的時期真的很難躲得掉了,當然筆者期望無事發生。。。。

fin

 6 ) 人和世界《哀乐中年》1948年出品,桑弧作品

                                                        人和世界
               《哀乐中年》1948年出品,桑弧作品

     对于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珍贵的影像资料,那些可爱的演员们,我心中充满了感谢和激动,但是更多的是敬畏。今天有幸在影院观看了桑弧的《哀乐中年》。
     这是讲述了陈绍祥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家庭故事。
     同时也讲述陈绍祥和刘敏华的爱情故事,一个近五旬的中年男人和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的一段新的人生,新的追求,和新的思想。
     桑弧、石挥和朱家琛,对于前面两人的喜欢的狂热已经变为淡定了,从《哀乐中年》开始,对刘敏华的扮演者朱嘉琛的爱慕似乎开始膨胀了。这个朱嘉琛据闻是黄宗江的前妻。黄宗江是个才子,但更是情种,毕业于南开大学后,便美参军,后归国创作,经历了五段感情,朱嘉琛可能也只是黄宗江生命中的一滩昙花,两人的婚姻关系并不漫长,而黄宗江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也病逝于2010年。关于朱嘉琛,这位女演员,散发出书卷气息,同时夹杂着清新柔和的风味,我也心里顿生爱慕之情。桑弧当时也是因为喜欢朱嘉琛的气质,所以才请来了她来当《哀乐中年》的主演。解放后,朱嘉琛这位美人儿便追随黄宗江参军,后来两人便离婚了,昙花一现的朱嘉琛,此后逐渐被世人所忘记。
     这部产于1948年的电影,其艺术品位和思想质量跟当下的电影相差无几。更令人吃惊的是,影片所表露的思想观念更是直指人心,突然发现,五十年前的人所拥有的生活观念和五十年后的人们所怀揣的生命理念毫无变化。从电影中反思自己,反思生命,这是我所追求的,桑弧用电影化的手法让我达到了目的。
     首先是生命观,人的生命观的改变大多是因钱而起。早年的陈家,母亲离世,父亲只是一家小学的校长,拿着微薄的收入,家里三个孩子上学,陈绍祥还供给着自己姐姐的孩子上学,一大家人其乐融融。那时候,大人的生命观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然后长大成材,而自己的辛苦和煎熬都是应该的,值得的。因为在陈绍祥的心里,孩子是自己的全部,是家庭的全部。
后来,三个孩子长大了,女儿嫁人生子了,大儿子荣升为银行的二把手,也娶媳妇了,二儿子谈恋爱了。老人要开始当“老太爷”了,一天到晚可以在家吃喝玩乐,一切只是等着死亡的到来。因此,连家里的仆人都不把这位老太爷当回事儿。于是,大家的生命观开始变了。老太爷生日,儿子就给“老太爷”建墓园,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等死这件事情只是自己意识到的,那还是开心的。但是如果旁人也认为你活着只是等死,那这件事情就严重了。生命的意义是让别人能感觉到你存在的价值或者是利用的余地,一个等着进坟墓的人,还会有别人认可的价值?
“老太爷”实在无法继续这种“老太爷” 般的生活下去,于是他回到了学校去找刘敏华,刘敏华是一个温婉动人的女子,她一直将自己对陈绍祥的情感对都深藏于心中,却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希望。刘敏华对陈绍祥的情感起源,从某种程度上,陈绍祥是代替了一个抚慰她心灵的角色。刘敏华的父亲在后母面前总是唯唯诺诺,就算是面对后母对女儿的胡乱指责,刘父也只是忍气吞声。而陈绍祥对刘敏华的点滴关心和呵护,却让这位善良的女子将陈绍祥的关怀铭记于心。多年以后,刘敏华长大了,出落的亭亭玉立,美丽动人。心中空虚多年的陈绍祥,似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女性角色来倾诉,来陪伴,唯一的女儿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也无暇顾及他。恰恰此时,是她,给了这位“老太爷”新的生命希望。而陈绍祥的坚决和果断,让这一份新的生命希望开始燃烧。
 其次是反思人。反思人的目的是希望看到人可爱的一面。而看到人可爱的一面则是建立在看到人丑陋的基础上。但是,在电影中,丑陋不能挟带十分强烈的批判色彩,不然的话,人便不是一个电影人物。
第一,陈绍祥是一个可爱的人,对儿子安排的“老太爷”生活言听计从,收集邮票、旅游、养花、养鱼等,他是一个可爱的老人;后来自己明明悄悄的喜欢上了刘敏华,却全然不知,当知道之后,他表现出来竟是坦率和果断。就个人视点而言,这是一个小漏洞,当陈绍祥得知自己的心里一直藏着刘敏华,表现出来的爱首先应该是羞涩的、纯真的、可爱的,接着才是大胆的、直爽的、毫无顾忌的,直接忽略了第一步,便会减少这个中年人另一份纯真的可爱。但是相反的,这个可爱的人,是不成熟的,因此表现出来的便会是自私、无厘头。如自己生日之时独自离家,如果儿子对父亲足够的漠视,那么这次的五十大寿便可忽略。陈绍祥被“老太爷”的这种称呼所忽悠了,所以啥也不干了,养花养鱼,打麻将,因为,老人从来都是不需要学习的。于是,陈绍祥始终如一的延续着自己老一套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这个迷乱的年代来说,似乎与周遭有些格格不入,如果陈绍祥的后半生没有遇到刘敏华,他将会怎样度过他的余生?是学会与人沟通,还是保持一如既往行为风格?第二,刘敏华的后妈是一个丑陋的人,她为了生计,为了占有,不得不排挤刘敏华,并将她找个人家嫁了。陈绍祥骂她没心肝,她也认了,后来女儿要和陈绍祥结婚,后妈站了出来接着骂陈绍祥没心肝,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这个时候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她是可爱的,只是这种可爱是肤浅的,柔弱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观看的时候,是故事重要;思考的时候,是思想重要;回味的时候,是人重要。是那一群人,给了我们一个新世界的故事,一个新世界的思想,让我们享受,引起我们的层层思考。

 短评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9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0615@影城 四星半。庆幸有事outing顺便看了这部。中国早年庶民伦理一挂集大成者,编导桑弧、主演石挥、朱嘉琛均近乎完美,通片流畅幽默,质朴成熟。两次直面大特写:“中年可贵,勿做未老先衰活死人”“国人重死轻生”的批判亦不违和,放在今天看仍有足够社会意义。

10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老夫少妻,超前之作,关注个体,叙事扎实。石挥的表演朴实自然,脱离了影戏腔调的束缚。阻碍婚姻自由的不是祖辈而是晚辈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中年危机的解除,那么早就拍大叔爱萝莉了。石挥真是又帅演技又好的老男人,朱嘉琛长得好像俞飞鸿。

17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石挥是演技最好的华人男演员没有之一

21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观赏性颇佳,中国式的人情世故都在里面了。最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年代导演桑弧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前卫的电影意识,主要反映在时空衔接上。第14分钟通过两次脚的抖动进行大的时空转场;第66分钟通过连续的几个快速横摇镜头完成转场。而通过声音转场在影片中用的较多也更有趣:第30分钟父亲说结婚不要找他做主婚人,下个镜头直接接结婚现场父亲做主婚人;第37分钟女儿和媳妇抱怨父亲还没回来叠化到父亲在学校;第87分钟父亲告诉儿子结婚对象是刘敏华直接接众人惊呼刘敏华;还通过收音机的广播声音勾连了三个时空。最有趣的尝试是第44分钟在父亲第二次退休演说的时候接一个儿子和媳妇相视一笑的中近景,这仿佛是大银幕前所有观众的自然反应。这些技巧即便放在今天也依旧不过时,五星推荐。

25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1948,1948年啊!这部华语片放在现在看竟然一点也无违和感。阶层、面子、世俗人情,老夫少妻敢于反抗俗世却是追求真挚的爱情,甚者号称已过时的体罚方式。校长自有的豁达让人如沐春风,更爱刘敏华的热忱、独立和勇于追求爱情的态度(娶妻如此夫复何求)!上个世纪民国尚存的那些光辉,怎么在现在通通变味了呢?构图几乎都是平视角度,更为一种平和的表达。身份转化游刃有余,石挥这演技真的没话说。9.0

2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茕茕孑立中国浮世绘,恋恋情深电影皇帝曲。

3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1949年的电影,观念却是21世纪的,所以,不要贸然断定,今人胜古人。

37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中年最宝贵”“你以为他们是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我们只关心死,很却很少关心怎么活”振聋发聩啊,影片之先瞻叹为观止;惜乎小学教员的地位和收入在半个多个世纪后仍未得到改善!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看到不少人说这电影放到今天都不过时,还是乐观了,这电影放到今天可能都不过审。

44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那时候他们说,体罚孩子已经过时了。

48分钟前
  • 付玲
  • 力荐

欣赏老校长的温文儒雅、乐观豁达、有家庭责任感又开明。导演最后让他找到一个天使,真是幸运

53分钟前
  • 燃烧的暹罗猫
  • 推荐

现在的电影有人家的思想觉悟吗,男演员有石挥会演戏吗,女演员有女主角漂亮吗,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观众朋友们注意了,种花养鱼玩邮票旅游可都是人家老太爷在家等死的玩意。

54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石挥太好了。这部电影有那么几分像小津,但你又知道,有些东西是独属于它的,那股浓浓的上海市民气,仿佛张爱玲名言说的,“到底是上海人”。桑弧是1916年生人,三十三岁就拍出了这样的杰作,然后直到2004年去世,就再也没有拍出类似的电影。不堪细想,细想则悲哀入骨。

57分钟前
  • PooomBooom
  • 力荐

穿过整个北京去看你。

1小时前
  • 把噗
  • 力荐

“我不怕死,我怕等死”,“中国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1949年的电影,有人说这片的思想超前了70年,我想说,这片放在当下,依然是超前的(不但没前进,反而倒退了)。

1小时前
  • 陈哈
  • 力荐

话剧皇帝石挥的神演技啊。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无论思想还是技法,都是相当超前,找到李安的根了,看来也不完全是在小津那里,算是一点欣慰了,很早的年代,中国也有很好的电影。石挥和朗雄真是神似啊,只是他们之后,中国旧派父亲形象,我们还能指望谁?

1小时前
  • 狄飞惊
  • 推荐

老夫少妻的爱情结合太进步了。说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没有中年,50多岁就要在家做起老太爷,中年该怎么活成为影片最关注的话题,对生活的关注在现在仍然有其意义。石挥自不必说,朱嘉琛也让人眼前一亮。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