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这样

喜剧片美国2022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坎迪斯·伯根,Dianna Agron,西蒙·赫尔伯格

导演:马伊姆·拜力克

 剧照

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2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3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4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5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6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3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4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5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6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7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8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19我们现在这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4

详细剧情

  A new romance for Abigail arrives right in the midst of her parent's chaotic antics. After a lifetime of dysfunctional hilarity, the family, accompanied by an estranged brother, must embrace for one last goodbye.

 长篇影评

 1 ) 12年的真诚

"我们总以为能把握住时间 但最终 是时间把握了我们"
大概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偏爱剧情强的电影,所以刚开始看时不觉得有多喜欢,但这部电影奇妙在让你觉得时间交错,时间可以很慢,慢到日复一日察觉不到任何变化,也可以很快,以至于几个小时再来看一场横跨12年的变化,时间它不说话,却把痕迹刻在了少年的蜕变里。 一部真诚的作品,一部认真的看了三个小时,几乎没有笑点和泪点,迷之震撼的文艺片。喜欢插曲《hero》

 2 ) 《少年时代》导演林克莱特专访:时间是最伟大的力量

……their memory's like a train
You can see it getting smaller as it pulls away
And the things you can't remember tell the things you can't forgret
That history puts a saint in every dream
 
他们的记忆就像一列火车
你能看到它逐渐远行时消失的轨迹
已记不起的场景伴随着忘不掉的身影
那段往事在每个梦中留下一个神迹
 
Oh it's time time tim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that you love
And it's time time time
 
这就是时光啊。
你最爱的时光。
这就是时光。
 
——Tom Waits《Time》

在众多描写时间的曲子里,只有老汤姆的这首TIME最终留在了记忆里,这些词组在他近乎呓语一般的哼唱中变得模糊不清,但多年之后,歌词里描写的肮脏街区中少年模糊的片段记忆和营造出的那个潮湿雨巷的意象却依然清晰。不管你是否听懂了那些绝妙的双关语和浪漫的比喻,只要副歌中直白的“time time time”响起,你还是会随着他走进时间的隧道——虽然那些并不是我们经历过的时光,但关于时光的描写却往往勾起我们自己的回忆。林克莱特的这部《少年时代》同样如此:他是属于一个美国南部少年的成长日记,一段从6岁到18岁成人之间的12年中的琐碎记忆,没有荣耀和光芒,也没有英雄的时刻,只有平实的近乎“无聊”的日常生活,但是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瞬间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下面这个采访来自The Dissolve网站。目前看过的对于导演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最细致的采访之一,也没有掺杂太多对他以往电影(比如《爱在……》系列)的追问,只是聚焦于《少年时代》的拍摄过程和细节,有助于在看完电影之后更好地理解导演的意图。至少和各种影评相比,我还是更有兴趣了解导演的创作理念。有删减,且并没有逐字翻译,实在太长了(⊙_⊙)
  
  D:The Dissolve
  
  --------------------------我是编译正文分割线---------------------------------------
  
  
  PART.1 12年 12个剧本 12次拍摄
  
D:在拍摄《少年时代》时,你怎样平衡电影虚构故事的成分和主人公真实成长经历之间的关系?
  
林克莱特:《少年时代》虽然并不是一部纪录片,但表现方式上却恰好是一种对时间和现实世界的真实纪录。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电影和纪录片之间的概念。有人曾经说“如果你没有在电影里看到帕特丽夏·阿奎特(母亲饰演者)和伊桑·霍克(前夫饰演者)或者压根不认识这两位演员,你很有可能以为电影里发生的都是真事”。之前有一位观众在试映结束之后跑过来问我“你是怎样选择这个家庭的?”(笑)我只能对他说:“他们都是演员。”他以为这部电影和当年的电视真人秀《美国家庭》一样,都是选择一个特定的家庭然后跟踪拍摄很多年。当然我确实在有意地模糊这些固有的概念,我也希望它在观众的脑海里形成这样的印象。
  
D:你在编写剧本的时候怎样把主人公真实发生的事件组织到故事里,又怎样通过这些真实事件为故事带来一些发展的空间?
  
林克莱特:事实上,这部电影一共有12个剧本(主人公成长的12年纪录),每年都要重新编写。每次开机之前,我都会回看并且重新审视之前拍摄的内容,对故事做出一些调整。其实很少有机会对一部电影进行这种长年累月的编辑和思考,去真正考虑这部电影本身还需要完善什么。所以我非常庆幸有这样一部不断成长的电影能让我做到这一点。这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件非常不可思议和奇特的事情,但对我来说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D:所以在剧本大纲里你也没有设定故事具体的发展关键点或者是一些你想要表现的情节吗?
  
林克莱特:在写剧本时我当然已经设定了一个大体的故事框架。我非常清楚比如他们要搬家的情节里,搬家之后对整个家庭和孩子造成的影响和变化。在这12个剧本里,我可以随时加入一些对故事走向的想法,然后把它们设置到具体的转折点上。但是到了每年拍摄期间,我还会像以往拍电影时一样,根据演员们的状态和想法结合剧本进行一些新的调整。
  
D:你是怎样选定埃拉·科特莱恩做主角的?又是怎样根据他的真实生活变化来调整电影走向的?
  
林克莱特:我一直对埃拉说这部电影会随着他的脚步成长,并最终会与他融为一体。其实埃拉本人一开始和“梅森”(电影主角的名字)一点都不像。他小时候完全不像梅森,也不会穿成那样上学。他本人比电影开始时那个小孩酷多了。我们其实是尽量在把他“平实化”,对于罗蕾莱(影片中姐姐的扮演者,林特莱克的女儿)来说同样如此。他们在电影开拍的前几年一直很排斥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戏服,经常对我说“我才不要穿成这样!”(笑),我只能说“你们俩都不太正常(平常)”,但是我一直明白:最终角色会和他们本人融为一体。我觉得影片最后梅森和大学同学去爬山的那场戏中,梅森就是埃拉自己。
  
D:在拍摄的这12年中,你是不是一直和埃拉保持联系?或者时常会和他一起讨论剧本的进程吗?
  
林克莱特:我们的交流很随意。因为我和埃拉住在同一座城市,而且事实上我们更像一家人。在电影拍摄期间,我们经常见面聊天或者看电影,这就像是以另一种方式见证他的成长。但其实埃拉本人的生活和电影里完全不同。他几乎是在家里接受基础教育的(home-schooled),并没有太多梅森经历过的学校生活,也没有兄弟姐妹——不过好像现在有一个大概9岁的妹妹,所以他的生活其实是另一种面貌,只不过我一直都在为角色注入他身上的一些特质。
  
D:因为埃拉和你的女儿罗蕾莱都不是专业演员,在拍摄期间,你怎样和他们更好地配合?需要做一些表演执导吗?
  
林克莱特:我对我们之间的配合以及他们的表演都是非常有自信的。但是听到一些人说埃拉不是专业演员,我还是会反驳的,有时候我会说:“Bullshit!他连续做了12年专业演员了!”他一直在和帕特里夏·阿奎特以及伊桑·霍克一起表演,他们都是非常认真的好演员,而且我们会在开拍前花费大量时间排练。所以埃拉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而且其实他从一开始就是演员了,经常出演一些电影和广告。同样,罗蕾莱也非常有天赋。
  
  
  PART.2 “梅森”是我和埃拉的混合体
  
  
D:《少年时代》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美国文化的变迁成长史,但它是否也是你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进化史?你的拍摄方式和计划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
  
林克莱特:虽然说起来有些惭愧,但我其实并没有“进化”。随着电影拍摄时间的累积,我依然不想对设定好的拍摄方式进行任何改变,我想让它看起来像一部连贯的作品。我作为一个电影人需要的进化都反映在我其他作品上了。当然,我可能时常会收到一些小小的讽刺“哦,你看,电影技术在你拍电影这几年都变了好几轮了”,但我依然不想改变。我从不到20岁就开始拍电影,而且在《少年时代》之前也拍了不少作品。从一开始,我就给《少年时代》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视觉主调,而在之后几年的拍摄中,我也在一直尽量保持着这种调性,如果说有变化的话也只是对事物的观察方式上有所改变而已。拍摄期间一直没有改变最初设定的视觉原则,所以说我并没有“进化”,而这也正是我认为对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一部分。
  
D:电影拍摄中有没有一些团队组织上的困难?毕竟对一个摄制组来说,连续12年拍摄同一部电影也是相当有挑战的。
  
林克莱特:应该说我们已经打破了纪录,真的非常疯狂。这就相当于拍了12部电影,而每次都有不同的状况发生。作为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我们几乎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前期筹备。12年中每次拍摄都要重新召集一次团队,而拍摄时间差不多也只有3天,但每次都要把准备工作重来一遍:上保险、采外景、招募技术团队、讨论拍摄计划等等。
  
除此之外,每次拍摄之后还要进行长达几周的后期剪辑。如果把每年在剪辑室工作的时间相加,可能最终电影的后期剪辑就花了两年。因为每年拍摄之后我们都会马上编辑拍摄素材,随后把它们和之前几年拍摄的素材进行混合衔接,而且要根据整体效果对电影素材进行全新的调整。《少年时代》整个拍摄团队一共有450个工作人员,他们分别出现在拍摄周期的某些时间段。但团队中有一部分核心成员是随着电影拍摄一直存在的,他们中有一些人参与了9年时间,还有大概12个人参与了11-12年。
  
D:《少年时代》中表现时间变化的方式都是以流行音乐或者文化事件的变化作为过渡点,而没有采用传统的字幕标注或者淡入淡出,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些时间衔接问题的?是不是有意地把时间过渡处理地相对粗糙直接?
  
林克莱特:这些是电影中最微妙的设置。在这些时间节点的处理上,我需要同时考虑孩子们正常的成长轨迹,同时还要站在观众角度再重新审视一番。我希望电影中表现时间变化的方式尽量地自然。更流行的做法是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时间变化节点上,像是直接对他们说:“嘿!快看一年又过去了!”但事实上,你的记忆并不是以这种方式存留的。我希望电影里表现的这些事像一条流动的记忆长河,所以我希望观众们通过观察细节来感受时间变化。有时候这些节点非常明显,但我其实并不想让电影变成这样:在一场戏结尾时埃拉梳着长发,而在下一年的戏份里他又变回了短发。所以我剪掉了其中几年埃拉的一些外观变化的片段,因为我对这种过渡方式并不满意,它们太明显了。
  
D:当你纪录着这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轨迹时,不会设想把他高中毕业成人的时刻设计成一场盛大的高潮吗?为什么最终电影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表现的(一场小型家庭聚会)?
  
林克莱特:是的,我并没有设计让他走上典礼舞台的场景或者其他“英雄时刻”(笑),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非常“私人化”,有时候也掺杂着我自己的记忆。我的基本想法是:“我自己的记忆是什么样的?”我记得我高中毕业时的场景——非常无聊,在那些盛大的宴会上我就像个局外人。但我还记得宴会之后,我和哥们儿丹尼到处鬼混的场景。而且我母亲当时也说要给我办一场家庭聚会,虽然我一点都不想参与。我并不想再去重复呈现一些观众熟悉的桥段和场景。在我看来,好东西总是在正餐之后端上桌的,这些细节往往更精妙有趣。
  
D:所以梅森这个角色是否就是你本人和埃拉的混合体?
  
林克莱特:我认为是这样的。它非常“私人化”。但同时,它又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时光,对于电影中的大人们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见证了父母此刻的人生和他们过去的样子,我们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最终为人父母,而我们现在纪录的恰好是一个孩子在他成长期之中的故事。你不能说电影中发生的故事都不真实,它虽然并没有发生在你我身上,但它可能发生在其他的家庭中,也会勾起他们的回忆。
  
  
  PART.3 时间——最伟大的力量
  
D:好像之前的一些电影也有相似的实验:比如迈克尔·埃普特导演的《人生七年》(Up)系列,安托万系列(注),还有你之前导演的《爱在……》系列。这些电影在你执导《少年时代》时有没有借鉴?或者你是想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拍?

  【注:安托万系列指特吕弗导演由让-皮埃尔·里奥主演的5部以安托万为主角的系列自传电影,它们分别是:《四百击》1959年、《安托万与克莱特》1962年、《偷吻》1968年、《床笫风云》1970年、《爱情狂奔》1979年】
  
林克莱特:说实话,我并没有借鉴任何一部电影,而是想做一些全新的尝试。“每年拍摄一部分”是你提到的这些电影人没有尝试过的方式。我非常希望观众能尽量在一部电影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所以这就涉及到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这个过程的问题。时光的飞逝总是充满震撼力。我记得当时看埃里克·侯麦(Marie Rivière)1992年的电影《冬天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场景是玛利·瑞莱(Marie Rivière,侯麦御用女演员、《绿光》的女主角)坐在一辆巴士上,我突然意识到她也出演了这部电影。但和《绿光》(1986年)相比,她又苍老了一些,而且只是一个配角,就那样坐在主角身边,像个多余的人,甚至没有一句台词。但是你如果了解侯麦的世界,你可能会说“哦,她就是那个谁谁谁!”
  
D:在看电影的时候会被这种时间的力量所震撼。
  
林克莱特:你花2小时40分钟坐在电影院里,就像是在经历主人公们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场“投资”:你花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主人公们奉上了他们的一生,这其中是一种互惠的关系。我自己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是这样的感觉,所以我知道我不需要过分粉饰这个故事,或者设置很多意外讨巧的情节,我要做的只是展示生活本身。这部电影一直保持着匀速的节奏,没有片刻迟疑。它一共有164分钟,143场戏。它只关于成长的脚步和轨迹,关于那些在如今很多电影中已经看不到的“平凡日常”,就像我曾经说的:“这都是些他们会从一部电影中剪掉的狗屁玩意儿!”
  
D:我被这些时光的痕迹所打动,虽然影片没有设置太多情感起伏,但有时你会意识到梅森正在不断长大,他的外表发生改变,他的行为也随着年龄不断变化,这就足以让你感受到时间的力量了。
  
林克莱特:你也会在其中艺术形式中感受到时间的力量。比如3年前,我去画廊参观过的“布朗姐妹”主题摄影展(注:“布朗姐妹”是美国摄影家尼古拉斯·尼克松的著名作品,他从1975年开始为他的妻子碧比·布朗和妹妹咪咪、劳丽和海斯·布朗每年拍摄一张照片,累计进行了35年),四姐妹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陈列在墙上,你按照顺序去欣赏它们,然后发现时光作用在他们面容上的痕迹,这样的纪录非常迷人,不是吗?你会发现生命累积的过程。我们的世界观建立在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之上,而且随着成长而不断变化、扩张。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也会让你重新审视我们跟随世界和时间进化的过程。
  
  FIN

 3 ) 拥抱时间的流逝

电影叫《少年时代》,剧情一句话概括起来也是“一个普通德州男孩6到18岁的人生”,但我觉得,林克莱特镜头下的主角是“时间”。电影里我们随处可见时间留下的印记:主角们用的通讯设备,从翻盖手机到iPhone4;各种电子游戏(这方面由于我是女生所以不太了解,应该都是当年很流行的游戏,有全部玩过的朋友吗?);美国总统由小布什变成了奥巴马;新千年流行金曲大串烧般的OST;爸爸(Ethan Hawke)开的车从古董GTO变成了新款SUV... 但最明显也最让人唏嘘的,还是角色本身的外形在12年的时间里真的成长、改变了,给观众的震动绝对是那种“多年以后”然后换个演员的做法达不到的。梅森(Ellar Coltrane)由一个萌萌的小正太,变成有点小肥的懵懂少年,突然又变成瘦削的长着青春痘的打着各式耳钉的高中生。妈妈Olivia(Patricia Arquette)的变化更让我感同身受,她由瘦变胖又由胖变瘦,努力地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皱纹悄悄地爬上了她的眼角——看到她坐在厨房戴着眼镜处理成堆的账单,心里突然一阵酸:从我记事时起,就一直觉得爸爸妈妈是“正当年、力壮的中青年”,他们身材没咋走样,头发也没咋变少,看看年轻时候的照片绝不会觉得天上地下的那种,每天工作、回家,过问我的学习,吃饭时开开只有三个人懂的玩笑。但突然有一天,我离开家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求学、工作,一年才能见到他们一次;三年前暑假回家,我突然发现他们看书看报都需要一人戴副老花眼镜了。虽然我现在早已习惯两个人视频前说“等一下,我找找眼镜”,但这件事当时给我的打击我却一直记得。我们看着每天见面的家人,会觉得时间很慢,不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如果一年见一次——就像《少年时代》这样——会觉得这种无形的力量包围、改变着每一个人。

所以最后的成片我们看到,没有任何字幕来提示时间到了哪一年、梅森多少岁了、几年级了,剪辑师无缝拼接般地把素材连起来,更让人感到时间在不经意间从指间溜走。上一个镜头梅森还在和爸爸讨论如何和女生交流,下一个镜头他已经带着女朋友在凌晨的奥斯汀拥吻。许多人会觉得,德州少年的青春期和自己的人生实在太不一样,电影没有很强的代入感。但我觉得,这三个小时就像——我从12年前开始,就和一个叫梅森的男孩每年一起参加夏令营,成为了朋友,每次就两三天的时间,我没有机会了解他生活中全部的故事,却足够听他道出他觉得最值得回味的瞬间。三个小时可以是一部很长的电影,也可以是一段很短的时间,让我去了解一个人并爱上这个角色,他的故事我愿意一直看一直听下去。

和林克莱特往常的电影一样,本片没有传统的三幕戏剧结构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笔墨都用在刻画人物上。他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总是一种“意外的美”,里面的人物聊起来似乎永远停不下来,说到哪是哪,所有的对话都像即兴表演。但正是这些自然、无痕迹的对话最体现他剧作的功力:他的电影全都是有完整的剧本和全部的对话的,《少年时代》在开拍之前已经确立了所有的情节大纲,虽然具体的对话是一边拍一边完成的,但无一例外全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

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又是林克莱特最不一样的一部电影。他在女儿Lorelei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有了这个想法,觉得应该用影像为她记录下这一段特别的人生(做他的女儿真幸福呀)。于是就像一个社会实验一样,他每年找同样的一小班人马,用很小的投资(用制片人的话来说就是“每年拿出公司的一点零用钱”)只拍三四天,演员们在镜头里和镜头外都像家人一样亲密,难怪最后的效果像记录片一样真切了。电影虽然说的是成长于21世纪的一代,但仍旧有从林克莱特自己生活中取材的部分。他自己的母亲就和Olivia一样,结婚生子后重新回到学校,一边工作一边深造,支持家庭的同时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导演解释说,其实周围的人对他母亲这样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做法有误解,觉得她没有对孩子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关心,电影某种程度上是给妈妈的“正名”。

而就算是性格浪荡不羁甚至说不太称职的爸爸,总是有一遭没一遭地出现,却在每次的相聚流露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每次父子的对话都令人印象深刻。是的,电影里每个主角都非常可爱,美好到不可思议,甚至都有点太完美了。我想这一定是导演的私心,在这本私人家庭的相簿上留下的都是最美的人、最美的瞬间。电影里也有些混蛋角色,妈妈的几任老公首当其冲,酗酒的酗酒,打人的打人,但他们来了又都走了,许多当年看上去危急如命悬一线的事件,等它完全过去后竟像上辈子那么远。这些人这些事肯定或多或少在生命中留下了印记,可生命和时间的长河冲不散的,是那些更值得留下的人。

在梅森高中毕业准备去上大学的时候,妈妈突然情绪失控哭了起来,说“我本来觉得人生还会有更多”。但电影看到这里,我并不觉得伤感占了上风,尤其对妈妈来说。没错,过着最普通人生的我们,时常会发出这种感慨,为什么我的生命还没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事,它就过去了?林克莱特通过《少年时代》好像在对我们说,你看,你的生命里其实发生了很多很多,多到你都无法看到全部。对于过去的事,与其伤感地去回忆,不如把它看成时间留给自己的宝物,去感受、拥抱它。爸爸对梅森说,“生活的意义?重要吗?重要的是你有所感悟。”电影好像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它不像以往的作品,不在讲述过去的故事,也没有赋予未来的想象,它说的就是“现在”,一个正在进行时,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点——或许这部电影也无法把握这一瞬,但它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现在”的存在,和它不可比拟的美。

对于“现在”的把握,或许林克莱特的感悟的确深——在两年前一场德州大火中,他失去了自己一块地上大部分的房屋和几乎所有的胶片收藏。那是他在20年前开始就自己动手打造的家,顷刻间灰飞烟灭。而他也惊讶于自己并没有因这件事过分伤心,去年《少年时代》结束拍摄后,他就开始动手在同样一片土地上重建。他在采访中说到,自己在911事件前几个月还曾去了世贸中心的双子塔,感叹这建筑真是人类的奇迹,一定会长久地留存下去,没想到几个月后一切瞬间坍塌,让他意识到这世界上或许没有任何东西能永远存在。

所以最后梅森驾车离家,给我的感觉不是离别的难过,而是对未来的期待,期待看到下一章人生。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呀,就是去年看完《阿黛尔的生活》之后一模一样的。蓝裙子的女孩失去了爱情,但她还有最宝贵的青春,我就想这样一直看她看下去,永远期待她生活里下一个故事的发生。The moment seizes us... the film seizes me. 我有时候会觉得“过好生活已是不易,就别花太多时间沉迷(烂)电影了”,但每次看见这种电影,如同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击中似的,它投射出比一部电影、三个小时多得多情绪,放大了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最普通的美,或许这力量就是“永恒”吧。

花絮:1-电影里的古董GTO是林克莱特的,TOYOTA卡车是Ellar的,那个造了一半的屋子工地是Ellar一个朋友家的... 2-Lorelei在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变得很叛逆,不愿再继续演了,于是问林克莱特,“能把我的角色写死吗”... 林克莱特说不行这太抓马了你必须给我接着演下去...

(关于幕后制作的ref来自在《纽约客》及《Interview Magazine》关于林克莱特的文章)

copyright@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4 ) black album 歌單

最喜歡的一段是爸爸送給小孩自己錄的beatles black album。這段台詞也是ethan Hawke自己寫的。歌單是,

Disc 1:
1. Paul McCartney & Wings, “Band on the Run”
2. George Harrison, “My Sweet Lord”
3. John Lennon feat. The Flux Fiddlers & the Plastic Ono Band, “Jealous Guy”
4. Ringo Starr, “Photograph”
5. John Lennon, “How?”
6. Paul McCartney, “Every Night”
7. George Harrison, “Blow Away”
8. Paul McCartney, “Maybe I’m Amazed”
9. John Lennon, “Woman”
10.Paul McCartney & Wings, “Jet”
11. John Lennon, “Stand by Me”
12. Ringo Starr, “No No Song”
13. Paul McCartney, “Junk”
14. John Lennon, “Love”
15.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The Back Seat of My Car”
16. John Lennon, “Watching the Wheels”
17. John Lennon, “Mind Games”
18. Paul McCartney & Wings, “Bluebird”
19. John Lennon,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
20. George Harrison, “What Is Life”

Disc 2:
1. John Lennon, “God”
2. Wings, “Listen to What the Man Said”
3. John Lennon, “Crippled Inside”
4. Ringo Starr, “You’re Sixteen You’re Beautiful (And You’re Mine)”
5. Paul McCartney & Wings, “Let Me Roll It”
6. John Lennon & The Plastic Ono Band, “Power to the People”
7. Paul McCartney, “Another Day”
8. George Harrison, “If Not For You (2001 Digital Remaster)”
9. John Lennon, “(Just Like) Starting Over”
10. Wings, “Let ‘Em In”
11. John Lennon, “Mother”
12. Paul McCartney & Wings, “Helen Wheels”
13. John Lennon, “I Found Out”
14.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Uncle Albert / Admiral Halsey”
15. John Lennon, Yoko Ono & The Plastic Ono Band, “Instant Karma! (We All Shine On)”
15. George Harrison, “Not Guilty (2004 Digital Remaster)”
16.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Heart of the Country”
17. John Lennon, “Oh Yoko!”
18. Wings, “Mull of Kintyre”
19. Ringo Starr, “It Don’t Come Easy”

Disc 3:
1. John Lennon, “Grow Old With Me (2010 Remaster)”
2. Wings, “Silly Love Songs”
3. The Beatles, “Real Love”
4. Paul McCartney & Wings, “My Love”
5. John Lennon, “Oh My Love”
6. George Harrison, “Give Me Love (Give Me Peace on Earth)”
7. Paul McCartney, “Pipes of Peace”
8. John Lennon, “Imagine”
9. Paul McCartney, “Here Today”
10. George Harrison, “All Things Must Pass”
11. Paul McCartney, “And I Love Her (Live on MTV Unplugged)”


全文 http://www.buzzfeed.com/ethanhawke/boyhood-the-black-album

 5 ) 我们为什么那么不一样

留学党最喜欢讨论的话题里总是离不开融入美国社会。因为大家憧憬的美国留学生活里最难的就是融入。

还没有出国的孩子们应该好好看看,看一遍,就好像跟着一个普通的美国孩子成长了一遍。这样在美国,你大概知道你要交往的对象是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你们在美国遇到的每个人都是Mason,但他们的身上有Mason,或他的姐姐,妈妈,女朋友,同学……

融入难是因为我们两国人在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中,记忆的点点滴滴都是由不同的细节堆积而成的。在你空降到美国的那天起,每天的文化碰撞都与你们过去每天所经历的不同有关。这不是一两周就能克服的。

我们的成长也不是用来因为要融入而抹去的。

我们是不一样的,Mason的妈妈是典型的未婚单亲妈妈,而身为中高产阶级家庭的我有一双相濡以沫的父母。

当小姐姐欺负Mason得意洋洋唱的歌是Britney Spears的Oops I did it again时,我没有一个可以欺负的弟弟也不知道小甜甜的歌。

当生父带孩子们出去玩的时候,姐弟两学会了在草地上接橄榄球,而我小时候常被妈妈带去小区附近的街道上打羽毛球。

Mason妈妈邀请学生和老师们来家里做客,提供的是葡萄酒和饼干芝士块。我妈妈邀请她的同事和学生来家里玩的是唱卡拉ok,喝茶,嗑瓜子。

生父和mason在山里露营时会讨论怎么征服女孩子的芳心时,我只敢偷偷摸摸地躲着爸妈给喜欢的男生发短信。露营这项活动乃一种传说。

当Mason在餐厅打工和女孩子打情骂俏的时候,我在学校除了死磕单词,还是死磕单词。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但这部电影的伟大除了展现出一个美国孩子的童年和中国孩子的童年有多么不一样,也让我看到我们有那么多的相同。

当Mason的继父把他的长头发剪了后妈妈说这样我能看到你的眼睛和脸颊了,我也曾被妈妈强制剪头发因为短头发好打理。

当姐弟两被生父带去看棒球赛,爸爸带着两似懂非懂的娃起哄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因为爸爸看世界杯,现在的我才那么关心世界杯,略懂足球。

当教授继父Bill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Mason耸的一句大气不敢吭的时候,我想起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和他一样耸。

当Mason转学到新学校,坐在新课室里一点也不自在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转到第二个小学时被介绍给新同学的情景,我和他一样不安,别扭。

当Mason叛逆期时戴着古怪的耳环留着洗剪吹式的发型时,15岁的我喜欢艾薇儿式的黑眼圈和左右两边加起来有9个耳洞的我。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too.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一样。一样的是这十几年来我们都和Mason一样似懂非懂着,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着自己存在的意义。有多少次,我们都希望找到答案,解答那个问题,what's the point?

无论你在中国,美国,说中文还是英文,有些东西还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总是比电影故事(除了这部)要复杂、难以预测和归纳。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时间在我们寻找自己或迷失自己中匆匆流去。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有重要的影响但只有自己是人生的主人……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展现了一个普通美国孩子的成长。没有一个美国朋友会和我娓娓道来TA的全部过去,也没有任何其他导演会叙述一段如此平淡真实的人生,更没有一节课堂会解读一个青少年与其他人交换的眼神。

我们出国学习、工作、旅游,各种换个环境,看看世界,体验人生的愿望都是很美好,值得追求的。但在开始前或刚开始我们都乐此不彼的“找茬”,对比着各个国家民族人群职业等等的差异。一开始差异让人兴奋,渐渐的差异让人紧张、变得冷漠,彼此分离,甚至排斥。

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的秘诀不是去速成学会这个环境的所有规则,而是去看到、尝试感受,了解这些陌生人的过去和活法。我们不是两个不同星球的两种人,而是千千万万独一无二的,但又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相似的个体。看到这些,接受与被接受就更自然了。

比起过去喜欢找文化差异,现在的我更喜欢找我们重合的地方。

 6 ) 少年时代: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

其实,这不是一部电影,基本上是一部美剧,因为这部片子根本靠不上艺术电影或者电影艺术的边儿,根本就是美国德州中产阶级的琐碎、狗血的生活,表演夸张得也跟美剧差不多。但是,重要的时这个但是,6岁到18岁,12年的光阴,没有电影会这么拍,但是林导就敢下这个手,时间堆积起来,看到最后不可能有观众不“自伤身世”,我旁边有人笑,有人叹气,有人低下头默默地擦眼睛,我知道这是导演在煽情,可是被煽得那么舒服,其实到结尾的时候,真的所有的缺点都可以被原谅。

不用过多地介绍导演演员和电影背景了,其实真的只要说一句,这部电影拍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12年(更具体地说,12个夏天,拍摄基本在暑假),但是没有换演员,就足以永载电影史册。忽然反应过来,这部电影其实更接近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本质”,作为生活渐近线,或者“木乃伊情结”,无论剧情怎样狗血(何况不甚狗血),它确实是完成了所谓“对时间的凝视”,就像写[老友记]的剧评时很多人都会写“陪我们一起慢慢变老”,美剧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陪你度过的岁月,和你在其中投射的自己的岁月;一旦到了大结局,这些累积的情感就会集中爆发,比如前一阵的[老爸老妈浪漫史]。可是这就是所谓亲情友情的意义,它在那儿,一直在那儿,回头去看,你会被他们和自己一起感动,就是这样。

按美剧的标准说,[少年时光]大概对应的是[成长的烦恼],虽然片中家庭算不得模范家庭,而且男主角小朋友也没有长残,但是平均十几分钟的每一季都秉承着有发展,有矛盾,有解决,有新加人物等等原则。特别喜欢剧作的一点是对其中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做解释,从不铺垫前史,也不交代人物关系,丢给观众去脑补,实际上这也是减轻剧情冗长感的一个做法,但是真的很有效。人物塑造其实也比较平面化,父亲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是不甘于中产阶级郊区家庭主妇,求自我实现的现代知识女性,找了一个新丈夫和一个新男友,最后都成了酒鬼;贯穿全片的则是男主角始终被教育的两个问题“你好好想想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一定要负责任”,后面一个说了太多次就让人有点烦了。按照电影的标准来说,当然首先是片中极有意识地形成互文关系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同样以不换演员而著称,戴锦华老师对这一“青春的伤痛”有很妙的论述),然后还有导演的[Before XXXX]系列,当然还有比如小清新圣经[一天],克劳德·勒鲁什的两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瓦尔达拍了很多重访当年电影的纪录片……比起这些电影来,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其实成长就是时间本身,发生了很多事儿,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因为这只对你自己重要。

正如片中母亲在儿子终于高中毕业后果断卖掉房子换到公寓,跟儿子告别时那段点题的话一样,人生不过是恋爱结婚生孩子离婚再结婚再离婚,好像前一天孩子才学会骑单车,再往后“是我的葬礼!”,“我想要的更多!”所谓更多,不过是“时间啊请你停一停”。儿子高中毕业后的大趴体,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但是高妙之处在于导演又加了四大段戏,一段父子(在这之前父子同名的梗基本没有强调),一段母亲向儿女宣布要卖房子(那个墨西哥小工的梗真是太绝妙了!虽然真心十分刻意但是真心完美),一段母子,一段儿子进大学后的新生活(这段马上让人想起[玩具总动员3]啊)。这五大段煽情,加上前面两个多小时的积累,高段观众估计也扛不住啊……

还好,影片一直停留在普通家庭,少年只是静静成长,没吸毒滥交,没无因反叛,没遭受更多的校园暴力,没同性恋,没变成傻大黑粗体育生,特别顺当地长成了文艺青年却不是子承父业玩音乐(小时候有一年看到他房间里有把吉他,还以为会这样呢),变成了特别切题的摄影师。这不能不说不刻意,但是蛮准确(这是艺术电影的暧昧性呢还是剧本脱线呢还是导演逗观众玩呢?)。小正太头发这个梗用得很好(其中几季的长发,尤其是被第一任继父剪去的长发),脸上长出的青春痘,和结尾故作老成蓄起的胡须更好。

影片结尾时,母亲果断地“断舍离”,要求一双儿女把物品分类,留的,扔的,卖的,到她搬进公寓,只有简简单单的东西,儿子上学去的时候,不过也只有三件行李。正如片中纷繁的人物,少数在毕业大趴体出现,多数就那样无影无踪,就像第一季骑着单车追着搬家汽车的发小,很多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已。生命不止,可能性不息,总会有人走过来走过去,你有定格的时光或者记忆,但是正如宋胖子那句经典的歌词一样,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说白了,真的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不过说到这儿,早已不是人生如戏或者戏如人生那么简单的事儿了,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便是,林导牛逼。

 短评

昨天刚有记者抱怨自己青春很短,还要被各种无聊的漫长电影耽误生命,奉劝这些导演,自娱自乐的东西就留在家里自己看看玩吧。可今天林克莱特这部同样漫长(甚至长达12年)的电影,又让人体验到了电影的致命魅力。它甚至超越黎明日落午夜系列,超越米哈尔科夫的安娜,成为与7 UP并置的可泣生命。

4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其实这部片大概会和我们心里所想的不太一样,但它琐碎的细节下面是精心的观察和剧作,贴合时事让影片只属于我们的年代(尤其佩服一些情节方面导演的远见!)。就像是纵向版的《年少轻狂》,把不同的青春经历集中在了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德州男孩身上。我们迷茫着,时间就这样过去了12年,或是更久。

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小男主简直斯嘉丽约翰逊亲儿子啊你们绝不觉得

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这就是「美国电影」,而不是「好莱坞电影」。不过那么多给5星的……其实导演要是够长寿的话,还可以接着拍《青年时代》、《中年时代》,最后汇总成三部曲《光荣与梦想:美国人的时代》。

11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林克莱特能在琐碎叙事中捕捉隽永,拍的云淡风轻,没有心灵鸡汤,毫无做作油腻,全是平凡生活中真实的细腻,尽管不能像美国人那么有代入感,却也能感动于父亲的歌谣和母亲的落寞,并沉迷于能够通过这些moment来经历另一人生的电影魔力,导致四刷后依旧无法自拔。

1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观影过程很轻松,不觉得160分钟漫长,生活中的琐碎片段日积月累,变成了长达12年的boyhood。厉害之处是展示了时间的力量,让其他关于成长的电影看起来只是过家家。不过话说回来,也并不觉得有那么神。

19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这一刻抓住了我们,大本德河谷浓郁的晚霞中,那点题的一句话让故事隽永。倏然想起开始的时候男孩关于黄蜂的新发现,12年里母亲的头发长了剪短短了变长,父亲重新组建家庭开始认真生活,姐姐一点点变得矜持内敛少女心事如诗,而少年也长了痘痘胡子经历青春的悸动,甚至那个水管工都融入了这场时间旅程。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林克莱特是电影节最具持久战能力的导演了吧。时间让小孩成长,让男神老去,看母亲的角色瘦了又胖,胖了又瘦,12年在3小时的电影中那么呈现出来的时候还真是有点残酷呢。

24分钟前
  • 愤怒的豆子
  • 力荐

世界在流转,男孩在长大。跨越12年的拍摄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与这个家庭如此真切的一起成长。每次疲惫迷茫缺爱,还好有林克莱特让你重新启程。The moment seizes you. The moment is now.

26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简单与波澜不惊,去感受时间流逝。只有重新回顾整个故事,才会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奇妙,一如时间本身的魔力。就好像无需特效与化妆,角色却在不到三个小时里长大、变老。这一切的奇妙,都像影片最初的想法,压缩时间,留住时间的痕迹,从而去感受生命的奇妙。当男孩再次启程,不是结局,是新的开始……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这样事无巨细流水账的拍法,不是蒙太奇的精神。

2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喜欢看《爱在》的人并不一定会喜欢看这部,略平淡,反高潮,2小时45分钟显得漫长,结尾10分钟最好。拍了12年,很难体会到时间的流失和生命的味道,感觉自己离这个世界好远,未能感同身受。但依然爱林克莱特、爱《爱在》系列,爱伊桑·霍克。

3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很一般。除了那个时间噱头外,并无过人之处。当然一部电影有这样一个噱头可能也就够了。

39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mlgb!在柏林看片的!老子嫉妒你们!观影体验比去年的阿黛尔还要好! 电影是什么?是诗?是歌?回归本质,电影不就是用来记录时间的载体吗。理查德·林克莱特用了12年,就这样絮絮叨叨,就这样风轻云淡,道尽了电影最本质的魅力。短短三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人的整个青春。10/10!

44分钟前
  • FrancoisG
  • 力荐

虽然过程不难看,但打着连拍12年的噱头,也只能拍出流水账了

45分钟前
  • fivestone
  • 还行

justin bieber成长记录...

49分钟前
  • Amelie
  • 推荐

其实我预想的还应该更深刻一点,而不只是时间匀称的堆积。然而一想到林克莱特在“Before Midnight”中对人生的看法(我们最终也只是经过),便觉得这样的举重若轻也没什么不对。至少无论现实中还是电影里,这个少年都像小树一样笔直的长大了。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吧,哥只能说自己的青少年和普通美国青少年完全不同。 另外母亲的角色实在让嘘唏,胜过儿子的角色。

58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小孩往后越长越像Ethan Hawke,谁负责的Cast简直是神

60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亲爱的理查德同志,你这片,多找几个演员,仨月就拍好了

1小时前
  • 张小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