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布莱恩·考克斯,米兰达·理查森,约翰·斯拉特里,艾拉·珀内尔,朱利安·沃德姆,理查德·杜登,詹姆斯·鲍弗,丹尼·韦伯,乔纳森·阿里斯,乔治·安东,史蒂芬·克里,安吉拉·科斯特洛,彼得·奥蒙德,罗南·科尔基,凯文·芬德利

导演:乔纳森·泰普兹

 剧照

丘吉尔 剧照 NO.1丘吉尔 剧照 NO.2丘吉尔 剧照 NO.3丘吉尔 剧照 NO.4丘吉尔 剧照 NO.5丘吉尔 剧照 NO.6丘吉尔 剧照 NO.13丘吉尔 剧照 NO.14丘吉尔 剧照 NO.15丘吉尔 剧照 NO.16丘吉尔 剧照 NO.17丘吉尔 剧照 NO.18丘吉尔 剧照 NO.19丘吉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3:09

详细剧情

  影片聚焦1944年5月盟军登陆日之前的48小时。该片由乔纳森·泰普兹执导,卡司包括米兰达·理查森、约翰·斯拉特里、詹姆斯·鲍弗等。目前影片已在苏格兰开机,预计2018年上映。

 长篇影评

 1 )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


评述伟人是需要勇气的,就好比作为小山丘的你要向世人介绍珠穆朗玛峰该如何攀登一样,没有站在相同的高度,说什么都像添加了过多的臆想。
表演伟人是需要勇气的,就好比作为小人物的你要让世人相信此时此刻的你就是他一样,没有相同的人生经历,做什么都像是融入了刻意的表演。
好在,有这部《至暗时刻》的存在。

在历史变革的节点,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总得要有人站出来,要么万世流芳,要么遗臭万年。
影片开始,弹劾张伯伦的英国议会上,丘吉尔的座位上只留着一顶帽子,同僚说他一定在哪里明哲保身,说他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他自己。
张伯伦辞去英国首相一职,由丘吉尔接任。在去见乔治六世前,妻子为他整理衣装,他问:“我做什么?”妻子说:“做你自己。”丘吉尔答:“我要做哪一个自己。”镜头一转,照向了摆满帽子的墙。人类是复杂的高级动物,人心不只一面,伟人更有千面,导演匠心独具的处理,巧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又谦和地将最终评述权交予了在座的观众。

去往白金汉宫的路上,司机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您看,根本看不出在打仗。”丘吉尔说:“我还没坐过公交,我领面包从来不需要排队,我看过别人煮鸡蛋,就觉得自己也会煮。”关于战争带来的伤痛,“旁观者”和“道听途说者”是没有立场定论的。
首次就职演讲中,丘吉尔说:“我没什么可奉献的,有的只是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没有生存!”偌大的议会大厅,议员们交换着眼色,按兵不动,无人支持。
面对狼烟四起的欧洲,面对纷纷开始投降的邻邦,丘吉尔决心鼓励老朋友站起来抵抗,他从英国乘飞机飞往法国,透过舷窗他看见法国的民众,看见一位法国少年。镜头从机舱内切向地面,少年用手作望远镜状看着丘吉尔的飞机,然后慢慢收紧手指,最终飞机在“手指望远镜”的镜头中消失不见,忽的画面一转,转向丘吉尔与法国政府的会面。这样的拍摄手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传记类型电影中常涉及到的空间时间的人物转换问题。
即使丘吉尔不懈努力地协调着,但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以及战事情况不容乐观,他坚持的“坚决抵抗”政策无人支持,用同僚们的话说:“丘吉尔的100个主意4个是好的96个都是馊的。”
与此同时,以张伯伦为首的一众内阁想将丘吉尔换下,借由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与希特勒谈和,维护英国表面的“和平”。
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中,记者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邸门前向丘吉尔追问法国的情况,追问法国是否已经沦陷?原本急急前进的丘吉尔转身用手比了一个“V”。后来丘吉尔也时常在拍照时比“V”,他相信胜利的种子只要不断播撒在大地上,终会生根发芽。

从官邸出来,丘吉尔到达了广播间,距直播开始还有几秒的时间,他仍在修改着他的讲稿,钟表的指针指向整点,开始直播的红灯陡然亮起,全红的画面中,丘吉尔的脸晦暗不清,直播室里一片寂静,然后他缓慢而又坚定的声音充斥着整个直播间,他说:除非我们胜利,我们必须胜利,我们必将胜利。
回到家中,他疲惫地对妻子说:“过去十年,我是唯一一个向民众说实话的人,直到今天。事实上,我们的军队,正在全线撤退。”
被逼至敦刻尔克海岸线的英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丘吉尔决心牺牲四千驻守加莱的士兵,救三十万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将士回家。“谈和”的事情再次在内阁会议中被提及,丘吉尔也再次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但他说:我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让希特勒知道,他征服不了我们的祖国。
离开内阁会议室,丘吉尔在首相专用盥洗室给美国总统罗斯福打电话寻求帮助,却遭到接连拒绝。加里•奥德曼的三段式表演,堪称教科书一般的演技,语句的停顿、换气、表情,将丘吉尔从友好到妥协到气愤的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孤立无援的现状,没有让丘吉尔准备和谈,他选择孤军奋战,当晚他致电拉姆齐上校,征用所有的民船进行敦刻尔克救援行动,并定计划为“发动机行动”。
内阁会议例会时“主和”的一派发现丘吉尔半点儿议和的心思都没有,张伯伦和他的亲信哈利法克斯继续施压,反问丘吉尔所坚称的“奋战到最后一滴血、奋战到最后一刻”究竟是指什么时候,丘吉尔愤怒地说:“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你还去和屠夫谈条件!”

入夜,丘吉尔向死守加莱的士兵发出了电报,他在电报中写到:你们每在世上存活的一小时,都对困在敦刻尔克的士兵有着重大的意义。绝不能撤退,绝不。
影片至此,丘吉尔的秘书雷顿小姐哭了,我的眼睛也再度一起湿润了,她问丘吉尔,现实的战况究竟是怎样。丘吉尔带她去了地图室,地图宛若围棋棋局一般,代表英军的小旗子,被代表德军的小旗子重重围困在敦刻尔克。雷顿小姐问丘吉尔,如果没有救援,敦刻尔克的部队还能坚持多久。丘吉尔答:一天,或许两天。
镜头切换到驻守加莱的部队,尼尔森准将看完电报,对躺在床上的伤兵们说:你们是好样的,然后他一路走出房间,仰头注视着天空,炮弹从天上落下,据点被夷为平地,画面由实景镜头变为地图效果,继而又变为雷顿小姐在看地图的眼睛,一滴泪水从清澈的眼眸中滑落。此时此刻英国的民众都还不知道驻守加莱的四千将士的牺牲,敦刻尔克的将士也不知道加莱守军的境遇,但历史知道,历史会铭记这一切。胸口发紧,眼睛酸涩的厉害,想起一句话:如果你觉得生活轻松,那么一定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和丘吉尔‘绝不和解’之心同样坚定的,还有内阁‘除了考虑和谈别无选择’的想法。
看着孤身一人负隅抵抗的丘吉尔,妻子说:“虽然你不是完人,可是你很坚强,你抱有怀疑之心,所以你很睿智。”与此同时,向来不喜欢丘吉尔,但在‘是否应该同法西斯战斗到底’这个国家大义上,敬重丘吉尔的想法和坚持的国王乔治六世对丘吉尔说:“ You have my support.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胆识,谁就配得上我们所有人的信任。让民众去支持你吧。”

启动发动机计划的那天,大雨。丘吉尔在去参加战时内阁会议的路上,看见没有伞的人们在雨中奔跑,看见孩童带着希特勒头像的面具追逐打闹……
他准备抽雪茄,却找不到火柴,而后他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打开车门,消失在雨中,去往地铁站。接下来是两个镜头的跳转,一边是内阁会议上,丘吉尔的座位空空如也,桌子上放着他的雪茄和火柴;一边是地铁车厢里的民众发现丘吉尔时,久久不能从震惊中平复。
丘吉尔向车厢里的乘客借火柴,询问了借火人的姓名,接着又询问了一个怀抱婴儿的夫人的姓名,大家纷纷向首相报出自己的名字,随着大家一个一个的站起,我仿佛看见星星点点来自民众的火焰渐渐在车厢中凝聚。
丘吉尔说近来有个一直在困扰着他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祖国被践踏了,你们怎么办?”
“Fight!”
“如果和平谈判呢?”
“Never!”
闻此答案,丘吉尔潸然泪下,车厢里的小姑娘问他怎么哭了,他说我时常会哭,你们会慢慢习惯的。
那一刻的他褪去了首相的帽子后,就是个会落泪会结巴会忘词会独自发呆的普通老人。这样的他,可爱而伟岸,一如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他的画面:卧室一片漆黑,他划亮了一根火柴,点燃了一只雪茄,在火柴的光亮中,映照出一个身型臃肿的男人。之后,这个臃肿的身影总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是‘身边站再多人,与你相同的也还是只有你自己’的孤独。
丘吉尔在地铁中引用了一段话:对于世上的万物生灵,死亡迟早会降临,要为守护先祖的遗骨与信仰的神殿,去直面强敌并力战而亡。
这次谈话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主战的信念,在威斯敏斯特站下地铁后,丘吉尔首先会见了全体外阁成员,他展开一个火柴盒,上面是他用笔写下的,在地铁车厢中那些民众的姓名,他将民众的意愿传递给外阁成员,并同外阁成员达成奋战到底的共识。
影片结尾,丘吉尔在议院会议上发表了演说,他说:“如果必要,我们就进行持久战,如果必要,我们就孤军奋战。无论如何,这就是我们准备做的。这就是英王政府以及政府中每个人的决心。这就是国会和全国国民的意愿……即使是欧洲的大片土地和许多文明古国已经或即将沦于盖世太保及一切可憎的纳粹机构之手,我们也不会气馁,也不会屈服,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在法国国土上作战,要在各个海洋上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这段《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丘吉尔在议院发表的演说,我已经听过很多遍,几乎可以背出。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无论多久,再听仍旧热泪盈眶。
If necessary for years .If necessary alone.这样不惜一切代价的决绝与心甘情愿承受孤独的心,让我的情绪也一起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影片画面处理很平实,贯彻传记片该有的历史真实感,又加入了人物内心的活动,配合优秀的背景音乐和非凡的演员演绎,使得人物形象更富有张力。
伴随着议会全员通过丘吉尔奋战到底的决议,丘吉尔在欢呼中独自走出议会大厅。从无人支持,到几乎全票通过,丘吉尔从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主张,诚如他所说:不懂得改变主意的人,改变不了任何事。

《至暗时刻》虽只是讲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人生中的一小段至暗时刻,却也是整个世界被战火所波及民众的至暗时刻。
片尾曲时漆黑一片的大屏幕写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丘吉尔

——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么?
——他们说,在最黑暗的地方见吧。

 2 ) 这个老胖子抽烟酗酒爱裸奔,可他却用V字手拯救了世界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

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迫于利益问题,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宣而不战。

百度百科对“绥靖政策”的解释

27天后,波兰全面沦陷。

纳粹德国势如破竹,1天拿下丹麦、23天攻陷挪威、5天搞定荷兰、18天收服比利时……

在人们被迅猛凌厉的“闪电战”震惊时,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却躲在全长390公里的马奇诺防线背后,得意洋洋地以为希特勒这个小瘪三,根本不可能突破固若金汤的防线。

马奇诺防线的工作原理图

但天性烂漫的法国佬没想到,德国人太TM狡猾:

他们居然在1940年5月越过防线左翼,从后方进抵马奇诺,迫使驻守在此的40万英法联军,紧急撤退到敦刻尔克。

这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敦刻尔克》里,通过海上、陆地和空中三个维度,全景展示英法联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时,仓惶撤退的情形。

相信看过此片的观众都会有一个疑惑:

40万英法士兵在海滩上挣扎求生时,那些大人物都干什么去了?

——这就是《至暗时刻》,要说的事情。

英国的大人物在干什么呢?

忙着窝里斗!

1940年5月8日,“在野党”工党,在“党魁”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带领下,在上议院“攻击”一直以来对德国主张“绥靖政策”的张伯伦,胁迫他辞去“首相”一职,另选贤能,否则工党拒绝与执政的保守党合作。

这是两党之间的“窝里斗”。

被逼下台的张伯伦

以张伯伦为主席的保守党内,觉得应该随便选出一个人,比如66岁的老胖子丘吉尔,丢出去当靶子。这样既可以堵住工党的嘴,又能继续执行“绥靖政策”,跟希特勒进行和平谈判。

这是保守党内的“窝里斗”。

丘吉尔的政敌,保守党内竭力主张和谈的哈利·法克斯子爵

为什么非得是丘吉尔呢?

因为他名声不好,在内阁里毫无威望,没有人会听他指挥。

我们现在说丘吉尔,都说他是在“二战”中拯救了全世界的伟人(之一)。但在他出任首相之前,这哥们就是同僚眼里彻底的loser:

老爸得梅毒死的,老妈也是个情夫很多的风流货;

他本人则在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来回切换自己的党籍,成了大家都不待见的“墙头草”;

更要命的是,他的政绩一塌糊涂。

尤其“一战”中由他指挥的“加里波利之战”,英军一次性损失士兵2万余人——这成了他在英国政坛上最大的丑闻。

加里波利之战时的英军,和他们倒在战壕里的坦克

另外,丘吉尔被推出来当靶子,“德国疯子”希特勒也帮了不少忙。

1939年夏天,丘吉尔在报纸上声称:

“德国纳粹代表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邪教组织’。”

这话传到希特勒耳朵里,有着奇特小胡子的他发飙了,直接在广播开骂,说丘吉尔是“肮脏的骗子”、“臃肿的肥猪”。

大家都知道,德国口音本来就很劲道,再加上希特勒演讲时的亢奋,立刻就抬高了丘吉尔在英国人民中的声望。

这个时候推选丘吉尔出任首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承受的舆论压力。

也就是说,丘吉尔不过是执政的保守党和在野的工党相互妥协的结果。

他们只是想把他当成摆设,堵住民众的悠悠之口。然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希望能通过墨索里尼这个中间人,跟希特勒商量和谈的事情。

于是就有了电影里的这一幕:

1940年5月11日,丘吉尔任职第二天,在上议院发表演讲,决定与德国纳粹抗争到底。但张伯伦用手帕,示意保守党沉默不语;至于工党,他们也对跟德国开战心里没底,所以也默不作声。

对于傀儡和摆设的身份,丘吉尔心知肚明。对于自己的不受待见,丘吉尔也心知肚明。对于以前丢人的政绩,丘吉尔更心知肚明。

但这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样才能让英国,免遭德国荼毒。

也正是在这里,《至暗时刻》展示了伟人何以成为伟人的过程。

首先,他是盲目且愤怒的。

面对德国“闪电战”,法国大溃败,和被困在敦刻尔克的40万大军,他既不完全清楚危机的严重程度,又不了解英国民众的具体态度,而是抱持着对希特勒的愤怒,一腔热血地自说自话:英国要对纳粹德国抗战到底!

但具体怎么抗战,英国要付出多大代价,后果会怎样,他完全不清楚。

这种盲目,还表现在他会见法国代表时,希望法国人能打起精神顽强抵抗——他似乎没意识到,法国士兵已经和英国士兵搅在一起,被围困在敦刻尔克,军心涣散到毫无斗志了。

这也是法国代表坐车离开时,骂丘吉尔是神经病的原因。

很快,他就吃到盲目导致的恶果:他让被困在加莱的4000英军,牵制正往敦刻尔克集结的德军,导致4000英军不到一天就全体阵亡、无一幸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政府内阁成员,尤其是保守党主席张伯伦,和被丘吉尔选为内阁成员的政敌哈利·法克斯子爵,同时以辞职为名,威胁丘吉尔同意他们与德国和平谈判的主张。

加莱战场失利,联军被困敦刻尔克,以及内阁成员前赴后继的“逼宫”,让本就孤军奋战的丘吉尔,陷入了绝望的处境里。

这时的丘吉尔,既怂又脆弱。

跟内阁开会前,他会趴在门缝上偷看,然后深呼吸让自己别紧张;

被内阁成员怼了好几次后,他开始自我封闭,或是躲在厕所里抽烟,或是坐在地下室里关掉灯。

甚至他本来就有的怪癖,因为焦躁不安变得更变本加厉:

没完没了地喝酒、抽雪茄、喃喃自语着骂希特勒是下等杂种,甚至不顾及女秘书在场,光着身子在屋里走来走去……

他害怕做决定,甚至想通过寻找外援来帮自己脱离困境。

他偷偷摸摸地给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打电话,以近乎哀求的口吻,希望美国能出动军舰和飞机,把困在敦刻尔克的英军撤出来(富兰克林以1937年的《中立法案》婉拒了他)。

这时的丘吉尔,跟遇到挫折的我们一样:

怕见人、怕说话、怕负责任,幻想着有股神力从天而降拯救自己,或是自怨自艾、神神叨叨,甚至面对否定他的内阁成员敢怒不敢言,觉得别人的指责可能是对的,或许跟希特勒和平谈判,就是他身为首相的一部分职责。

此时的他脆弱时得像个孩子,万念俱灰、孤独绝望,索性就扑倒在妻子克莱门汀的怀里,哭泣、撒娇……

看着丘吉尔腹背受敌、孤立无援,连不喜欢他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都觉得心疼了。

乔治六世为什么也不喜欢丘吉尔?

看看“脸叔”科林·费斯勇夺奥斯卡最佳男主的《国王的演讲》就知道了:这个说话结巴的国王,是被包括丘吉尔在内的人逼上台的——

因为丘吉尔等人同意他哥哥爱德华公爵,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提出的退位要求,于是就有了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乔治六世国王。

在《至暗时刻》里,这位一激动就口吃的国王,是怎么帮丘吉尔振作起来的呢?

他在地下室里找到丘吉尔,用丘吉尔常用的“精神胜利法”鼓舞他:让他把自己对局势深刻的分析,对英国民众和纳粹德国的了解,以决绝的态度讲出来。

让被鼓舞的民意来做决定,而不是一个人抗下全世界。

受乔治六世鼓舞的丘吉尔,变得刚毅而果敢。

他不但拒绝出席吵着要和谈的内阁会议,连上议院都懒得去,而是直接去更能代表英国普通老百姓心声的下议院,询问他们对纳粹德国的态度。

他在地铁上遇到的永不妥协的伦敦市民,和坚决不同意和谈的下议院代表,极大地鼓舞了丘吉尔抗争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并非孤立无援,而是一直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所以他才底气十足地到内阁,置那些斥责他要把英国毁于一旦的反对派于不顾,坚决要号召全国人民同仇敌抗,同纳粹德国抗战到底。

于是就有了电影里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著名演讲。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我们就无法生存。”

丘吉尔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获得了英国民众要对希特勒抗战到底的支持。

丘吉尔演讲后,下议院代表们欢欣鼓舞的场景

由此来看,《至暗时刻》不是那种采用流水账式的传记片。

电影更在乎的,是要还原这位被后人当成伟人的丘吉尔,在当时腹背受敌、孤立无援时的盲目、愤怒、绝望和脆弱。

没有人天生就是伟大的。

也没有人天生就能战胜一切。

丘吉尔也是如此——从最开始的“盲目且愤怒”,到后来的“既怂且脆弱”,和最后的“刚毅而果敢”,我们感受到到丘吉尔脆弱、孤独和恐惧的一面。

把这种复杂性有层次地传递给观众心的,是被粉丝送昵称“狗爹”的加里·奥德曼

曾一起合作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在2012年奥斯卡上为最佳男主颁奖时,看着因《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被提名的加里·奥德曼惊叹道:

“天哪,真不敢相信,这居然是你第一次提名奥斯卡!”

《这个杀手不太冷》时期的加里·奥德曼和娜塔莉·波特曼

很多人可能都没注意到,这位演技精湛的英国演员,尽管塑造过很多形象和角色,其中也有很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我们却没注意到,其实奥德曼只被提名过一次奥斯卡。

猜猜看,这些是加里·奥德曼在哪些电影里的形象

“狗爹”这次剑指奥斯卡,为了丘吉尔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每天我都是最早来片场最迟走,有时凌晨两点就到了,等其它工作人员和演员开始彩排时我已经是‘丘吉尔’了,导演三个月里就没见过我‘本人’——而那个‘丘吉尔’的妆容,前前后后大约花了200多个小时。”

开拍前,他阅读了大量丘吉尔的传记,拜访了丘吉尔的故居,还采访了丘吉尔依旧健在的家人。

为了完美还原丘吉尔的声音,“狗爹”甚至请来一位歌剧演唱家,来指导自己的说话的声调——上妆之后的“狗爹”,气场强大到什么程度?

剧组人说:只要他上妆后出现在片场,我们不自觉就严肃了,甚至会背靠墙壁立正

(左):丘吉尔本人;(右):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丘吉尔

这气场,就跟他霸道、粗鲁又无礼地申斥一直主张和谈的哈利·法克斯子爵一样震撼:

“当我打断你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不要打断我?!”

也正是加里·奥德曼这种强大的气场,以及他对丘吉尔脆弱、孤独、无助状态的完美拿捏,才让观众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议和辩论环节,没有感到枯燥乏味。

看看电影里:多年抽雪茄导致的沙哑嗓音,时常饮酒带来的微醺语调,因年事已高嘴角经常流出的口水,演讲时抑扬顿挫的话剧感,以及愤怒争辩时拍桌子砸板凳的霸道……

还有什么比看国际演员这样飚戏更爽的?

2018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多半会是加里·奥德曼的囊中之物了。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3 ) 《至暗时刻》

果断打出满分!真是一次历史文化、视听艺术的享受。结合以前上映过的《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你会对二战的同一历史时刻有不同角度的丰富了解和精神感动。导演只有38岁,却连续拍出了《傲慢与偏见》05年、《赎罪》07年、《安娜卡列妮娜》12年等历史题材名片,不仅是他个人才华出众,更是他所处环境对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及稳定所致;片面、多变、狭隘、虚无的历史、艺术观掌控下,是出不了这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

 4 ) 挺失望的

演技爆炸啊……配乐也很贴合,狭小逼仄的地下场景,明暗的光影把至暗时刻的压抑,焦灼,冲突表现的很好,结尾的爆发也很有力度。 但是剧情完全不知所云,不明白片子要表达什么。 全面还原丘吉尔这个伟人? 歌颂伟大的,不屈不挠的英国人民? 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 感觉都想做,但都没有做好。 片子剪的很细碎,把人物标签化了,酗酒,光脚,睡衣,戴礼帽,抽雪茄,v字手势,绝佳的演讲能力,丘吉尔就是这样的人,用不着花大篇幅做特写,谁不知道呢?

但是这些表面化的东西以外呢?本来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观影的。张伯伦的辞职,丘吉尔的上位,时局的恶化,利益的冲突,观点的碰撞……这些事件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一个个关乎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是怎样做出的,经过怎样的博弈,丘吉尔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我认为是重点的东西,在电影中体现的过于表面化了,甚至可以说肤浅到了可笑的地步。

结尾丘吉尔第一次坐地铁,听到几位公民的意见,(尤其还有一位政治正确的黑人,看的我特出戏)一番演讲就说服了参众两院的官老爷,坐稳了位置,定下了主战派的基调。套路老就不说了,又爆露出他官僚世家,父子两任财政大臣,脱离民众,高高在上的一面来,但在片子中却是作为大高潮表现出来的,说实话,这个调性真是不和我这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口味→_→

另外这片子中借丘吉尔的口对希特勒的批判,满满的是什么油漆工啦,泥腿子啦,大头兵啦,这种充满了优越感的人身攻击,和最后地铁中的体察民情一对比,讽刺性一下就出来了(尤其地铁里有个垒墙的,正好配这个刷油漆的)

总结来说,可能我跟这个片的三观不太和吧,对两个小时的电影,情节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只是我不能容忍片子把我当白痴看……

不是这片子的受众吧,怪可惜的,白瞎了这么好的演技了。

 5 ) 教科书般的杰作

看完国王的演讲来的,完全无缝对接(可惜早就看了敦刻尔克了,不然可以三部连看)。加里奥德曼演得太好了,完全没有自己的影子,简直就是丘吉尔本人!整部片的节奏、剪辑、配乐和气氛渲染在我看来都教科书般地无可挑剔。当然,最大的亮点还是成功塑造了一个不完美却有血有肉、充满激情、富有强大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的战时首相形象,相当值得一看!希望Darkest Hour能在本届奥斯卡能取得好的成绩,加里奥德曼的表现完全担得起奥斯卡影帝!

 6 ) 又是短评写不下

1、终于有导演完美利用了莉莉詹姆斯嘴角下垂自带三分苦大仇深的特质,比起《唐顿》和《灰姑娘》简直堪称惊艳; 2、就算化妆已经仁至义尽,天知道狗爹那双尾脚耷拉的眼睛有多难藏,抱着找茬儿的心态看前半段的时候仍能清醒地意识到演员的真实身份,然后随着剧情的推进彻底失去这份故意的清醒,心甘情愿的陷入他角色的悲喜中去; 3、运镜布局真的非常细腻,几乎可以做到每一祯截出来都是比例构图;再就是设计感很强,典型的比如丘吉尔会见法国代表的飞机和地下小男孩的互动转场、失眠的电话后突然一个拉窗帘从黑夜到another day的明暗切换、和老美电话那会儿和之前乘电梯时做的聚光灯场景……乔怀特玩儿这套古典审美的东西真是越来越溜了; 4、一个不好,煽情痕迹太重,一度被激出的眼泪每每让大弦乐和啰嗦台词怼了回去,结尾三十分钟恍惚间重温了《建国大业》精选片段,八一厂导演纷纷表示这种群众路线的表现方法我们三十年前就闭眼拍了; 5、一个鸡汤:就算是历史上的至暗时刻,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咬牙挺住,总能撑到bgm昂然响起的那一天。

 短评

置于黑暗空间独自明亮的电梯间/房间勾勒出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俯拍视角的上升镜头传达出无路可退的决绝,选题切口和光影氛围一骑绝尘。如何营造无声的压力,如何表现厚积薄发如岩浆一般喷涌而出的力量感,如何用剧情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这部电影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6分钟前
  • 露苑
  • 力荐

邱吉尔真横,在特殊的历史时刻做出了也许影响整个人类发展进程的决定。

8分钟前
  • 张春[阿卡纳]
  • 力荐

与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赎罪可组成英伦二战风云麻将桌,贯穿各个阶层、视角和情愫。在故事毫无新意的前提下,我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太喜欢充满个性的英雄了,太喜欢充满气魄的奋力一搏,命运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故事刚刚开始,我已经激动不已。从丘吉尔的视角,他从婴儿时代就在渴望的位置,在至暗的时刻到来,他毫无惧色唯独担心时间太少,这个承受着千钧重担的老酒鬼,在接下来的五年,从孤军奋战,到无奈颓丧,到感染了他的妻子、国王、民众、议会全部都站在他的身旁,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我也真诚地希望这样冲破至暗寻找光明的时刻可以兑现在每个人身上。

9分钟前
  • Mirorio
  • 力荐

真的男人从不回头看鼓掌。

10分钟前
  • 小海
  • 力荐

Gary终于成了oldman

15分钟前
  • Chloe
  • 力荐

国王的演讲 赎罪 敦刻尔克 至暗时刻这4部可以连连看了!

17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在习惯了那么多廉价奖项之后一巴掌告诉你什么才是影帝级的表演 拜托奥斯卡今年拎拎清

19分钟前
  • Line
  • 推荐

丹尼尔戴刘易斯息影了,加里奥德曼的时代来临了。杰作。#TIFF2017

23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这部和诺兰的《敦刻尔克》算是事件的side-A和side-B,比较起来还是乔赖特赢了。他电影音乐和摄影一直很棒,打字机音效视效贯穿了好几部,战争场面也一向很诗意,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剧本太中规中矩,太主旋律,没有挖更深的东西。预定奥斯卡的最佳男主和摄影。

24分钟前
  • 张大水
  • 力荐

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奥德曼!

2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我觉得这几部片子和剧完全就是一个系列: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国王的演讲、王冠……

29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夜晚乔六推开了邱团长的房门。“还没睡么”“首长,俺睡不着啊,作战动员做了,同志们思想不统一,还有些抵触情绪”乔拍拍他的肩膀,“老邱,尽管放手去干,我和组织信任你。另外别忘了咱的制胜法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一定会给你答案的!”皎洁的月光下,邱的眼中闪过湿润的光……

31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这样绝不和独裁者搞绥靖的西方政治家现在都去哪儿了?

3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也太可爱了吧这个丘吉尔。应该搞一个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敦刻尔克连映套餐,简直太连贯了嘛!

37分钟前
  • Tadashi
  • 推荐

我已经看到石头姐给狗爹颁小金人的画面了

38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看完内心涨满正能量,随即又转为黯淡。外部的敌人早点晚点总是有办法打败的,内部的敌人要难对付百倍。只能在意念中与之作战,在梦乡中与之作战,在幻觉中与之作战,在网上匿名与之作战,指桑骂槐与之作战,借古讽今与之作战……终无损其一根寒毛,更解不开自己身上的镣铐。

43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我很喜欢结尾,结束在最高潮的一刻,至暗之后、破晓之前,不留多余的陈述总结。

44分钟前
  • eastenluis
  • 力荐

“He mobiliz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sent it into battle.”台词秒绝配得上原始素材。Oldman请得奖。片中领袖坚持要告诉人民unvarnished truth,一个恍惚不知道谁才真的活在darkest hour。

4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7分,加里·奥尔曼的表演就是,我从头到尾,都没法把这个角色跟加里·奥德曼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奥德曼,这就是丘吉尔,太厉害。整体就是个正常发挥的奥斯卡式传记片,乔·赖特电影的摄影仍然很老道,摄影非常至暗时刻。该燃的时候也很燃,结尾有点热血感。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四星半。从他出现第一个镜头开始,Garry Oldman消失了,Winston Churchill复活了。Joe Wright以极其古典而不花哨的方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被建制派同僚所认同,但最终在平民中找到力量的伟大领袖。这片真的太适合与Dunkirk作双片连映了

5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