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老兵彭国臣

记录片大陆2018

主演:彭国臣,彭松柏

导演:蒋能杰

播放地址

 剧照

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1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2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3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4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5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6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13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14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15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16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17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18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19川军老兵彭国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11

详细剧情

  本片是蒋能杰导演发起的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部,另外还有2015年的纪录片《龙老》,还有一部正在后期制作中的《将军的卫士》。  纪录片《川军老兵彭国臣》记录曾参加抗战和内战的川军百岁老兵彭国臣晚年(2012-2 017年)的生活状况。彭老抗战身份一直不被认同,终身未娶,晚年与侄孙彭松柏一家过活,生活不能自理时,全靠侄孙彭松柏照料。侄孙彭松柏也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压力。而彭老的高龄补贴、精准扶贫款等惠民政策,当地迟迟未予落实。2017年102岁的彭老离开人世,侄孙负债举行体面的葬礼。该片主要探讨日益严峻的中国养老问题。

 长篇影评

 1 ) 一位中国老人之死

《川军老兵彭国臣》频繁地使用画外音,声音甜美的主持人播报着种种国富民强的新闻,而镜头始终对准了彭国臣那张布满沟壑、看不出表情的脸。这种声画组合的方法未必称得上高明,但画外音与镜头中的内容形成鲜明反差时,仍让人不由得思考起独立纪录片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的存在意义:它触及了主流媒体无法关照的缝隙,从这个缝隙往下望,才知道那里是如此幽深,如此暗淡。

片子的影像风格粗粝,但表现手法并非没有经过细心琢磨,导演蒋能杰十分克制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纪录片影像具有了一种复义性。电影开头,摄制组一行人驶进崎岖山路,打探抗日老兵彭国臣的下落,几番问询,才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住所。如此开场,大抵已是一种隐喻——以彭国臣为代表的群体需要被寻找和挖掘,并纳入到主流的目光和话语之中。

彭国臣年近百岁,参加过抗日战争,但由于隶属国民党,身份始终得不到新中国认可。终身未婚,和侄孙彭松柏一家住在一起。导演拍下了彭国臣及其家人从2012年到2017年的生活状态,时间跨度长达六年之久。然而这六年的时间并未平均分布在影片中,2016年之前的素材仅占据全片时长的四分之一,2016年彭家的生活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几年,彭国臣虽衰老,但身体状况良好,有时甚至能做些家务;2016年之后,他完全瘫在床上,成为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影片中时间已经不再是一种客观且精确的维度,它透过人物的心理而产生了变形——身心越煎熬,时间就变得越漫长。

从题材与立意上看,导演显然怀揣悲悯之心,把镜头对准了那些被经济发展列车甩在后面的人。但2016年之后的影像,又无时无刻不让人觉得有些残忍。画面过于直白地展示着彭国臣老人晚年的状态,病骨支离,气息奄奄,毫无尊严。他的双腿因肌肉萎缩不能伸直,只能一直弯曲着。他怕冷,怕双腿被触碰的疼痛,因此宁可皮肉溃烂也不肯洗澡。除了肉体上的痛苦,更难以承受的是精神上的煎熬,他怕拖家人后腿,但更怕被家人放弃,被这两种对立的情绪撕扯着,他越发像个任性的孩子,折磨家人,也折磨自己。

久病床前无孝子。彭松柏屡次不耐烦地冲彭国臣发火。老人瑟缩着,边哭边苦苦哀求。如果是故事片,观众尚可安慰自己这不过是虚构的情节,但纪录片的体裁让人不得不直面这既尴尬又熟悉的真实——这是多少贫病家庭每天都会上演的场景。至此,影片的主题扩容了,它表述的已经不再只是国民党抗战老兵的身份认同问题,甚至不是老兵晚年的生活境况,导演试图通过彭国臣一人,牵扯出中国当下仍旧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贫穷和养老,而这两个议题通常又可以合并为一个。

影片叙事并无太多起伏,多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但导演很好地设置了悬念,两个疑问从一开始就牢牢揪着观众的心。国家的扶贫补贴到底能不能到达彭国臣的户头?彭松柏会不会身心俱疲最终放弃彭国臣?而这两个悬念归根结底仍是探讨底层的贫穷与养老问题。

导演详细记录了彭松柏照顾彭国臣的过程,同时也把他对老人的责备一并保留在正片中。观众数次看到彭松柏大声斥责甚至辱骂老人的画面,却很难对他产生一丝道德谴责,影片对彭家境况的铺陈足以让观众对彭松柏有了强烈的同理心。三十岁的青年无法去外省打工赚钱,被迫困于病床前,数年如一日地照料那个并非直系血亲的老人。此时观众和摄影机在理解叙事上达成了高度默契,影片并非冷静克制没有道德指责,而是所有的指责都在指向景框之外难以言说的某处——那是一群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错综复杂的体制,那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庞然大物。

电影画外音不止一次播报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新闻,但彭家的扶贫款,却成了永远等不来的戈多。在处理人物对白时,导演有意保留了那些含有精确数字的信息,让素材变得更加真实,具备普遍的参考意义。“低保一年800块。”“补贴从每月55元涨到75元。”“现在的物资太贵了,肉都要十几块一斤了。”如果说这些数字只是印证了彭家经济上的困境,那么之后出现的数字就更显荒诞和悲哀。结对扶贫的口号喊了五六年,彭家始终没见到一分扶贫基金,也没见过所谓的“扶贫责任人”,然而村支部寄来的表格上清楚地写着已经医疗救助3000元。

贫穷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它并不是限制人的想象力,而是把你的头按进水里,恶狠狠地告诉你,不要想象,不要憧憬,要用尽全身力气去解决今天的一碗饭,一根柴。身陷井底的人们只能另外寻找精神上的出路,于是彭松柏的母亲虔诚地念佛,彭国臣则忠心耿耿地信赖党和国家。全片最令人唏嘘的场景无非是彭国臣收看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大阅兵,电视画面上抗战老兵胸前挂满勋章,在天安门前接受全国人民的注目礼;电视外同为抗战老兵的彭国臣,嘴角微微抽动,藏住了所有的情绪。

彭国臣终于死了,这个结局早已在观众的预期之中,但导演处理死亡的手法却出乎意料。上一个镜头,彭松柏还在喂彭国臣水果,老人认真咀嚼,一切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随后画面渐隐,下一个镜头,老人已经躺在地上,没有了呼吸。彭松柏从容地为来老人整理仪容,盖好被子。导演略去了老人去世前后的骚乱场面,甚至没留给观众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这一场死亡如此平静,平静得令人措手不及。

画外音说,我们已经实现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之路。而彭国臣老人因为双腿肌肉萎缩,到死都没能从病床上站起来。那双无法伸直的腿无数次地占据着画面,它们已经变成了一个意象,一则隐喻,而不再只是一种令人难堪的病征。

 2 ) 农村老人的悲歌

《川军老兵彭国臣》,可谓是一部农村老人的悲歌。我的爷爷从去年年初开始中风卧床不起,一切均靠着我奶奶的照料。去年一年,就回国两次老家,也做不了什么,仅仅看望,陪陪老人。

前两年开始,每年年后,爷爷看着我们出去务工,心里都特别难过是,舍不得。奶奶说,我们走后,爷爷想念我们,睡不着,一个在房里走来走去。当看到彭国臣老人卧床后,不让侄孙松柏出去,心里最触动了。躺在床上喊叫,都是那么的真,与相似。爷爷刚中风卧床,每天晚上都疼痛难受的喊叫,隔几分钟就需要别人帮忙把靠垫的褥子往上挪一下,暂时缓解。

我生活的湾子里,还没有那些那么可怜的人。也没有那么多黑暗悲伤故事,大家生活的都还行,不至于缴不了学费,上不了学。湾里唯一一位无儿女的低保老人,以前家里是地主,政府给盖了房子,低保等每年补贴快过万,过年发衣服米油的,自己平时做农活儿,加收废品。小日子过得很好。

电影在涉及农村扶贫这块儿的政治意味,需要客观些,从大局观着眼,不能站一个村子一个乡镇来看。农村的贫苦人家一直都存在的。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勤劳致富,这是不变的法则。一直靠别人救济,永远你都难致富。

彭国臣老人,参军报国抗战九年,浴血奋战,值得我们所有人的敬仰。

彭松柏,作为一个侄孙,对待叔爷爷这般好,真的是比爷爷还好了。帮老爷爷洗澡擦屁股,可谓孝孙典范,现在也没有多少年轻人能够做到。侄曾孙和侄曾孙女,到床边给老爷爷吃的。切西瓜,立马送到床上。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故事的家庭,是一个有温情有爱的家庭。

农村里的老年人,大多都是头发斑白,佝偻着背,儿孙常年在外务工,难得回来几次。承欢膝下,这个词,在农村或将成为历史。城市化发展,人越来越地涌进城,服务于城市发展。农村就像一块孤岛一般,留守老人与儿童,则是这孤岛中的守望者。

 3 ) 阅川军老兵彭国臣有感

作为一部下到乡村跟拍抗战老兵晚年生活状态的纪录片而言,其拍摄所遇到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而其所蕴含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作为抗战结束多年后在和平年代的后置位情况阐述,其直观的开示作用和对特殊历史的间接提点远比空乏的形式宣传来的有力。当然这股潜在的力度是直接建立在客观公正上的。 诚如蒋导映后所言的诸多拍摄难处,是远比脱离和主创交流自行观影所不易察觉的存在,诸如特定环境下的跟拍需要隐蔽身份等,以及如果拍摄对象生活中遭遇困境,拍摄人员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若拿捏不当即可能影响整体品质。这也是影片较多镜头属于平摄角度镜头的原因。而影片除了在客观阐述老兵生活和就医方面的困难问题外还兼带了扶贫落实存在出入的问题,能够在历史和社会两方面中做到承前启后是难能可贵的,仅剪辑上还能再协调下各块内容的占比偏带。 非常有幸能够参与这样意义重大的一部公益性质的纪录片观影活动,希望蒋导以后还能在纪录片领域有更多建树,功在不舍,贵在坚持。

 4 ) 我想说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被这名可爱的抗战老兵完全带入了情节,年过百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晰,言语睿智,爷孙对话,或有滑稽,或有打诨,天真烂漫,忍俊不禁——这老叟着实令人喜爱。

片子开头,老人生活尚能自理,且能看人打牌,他滑稽中带有幽默的自嘲一句“我离家九年才回到家中那晚竟然还没有下夜饭的米”,虽是真实,却不失乐观,令人捧腹。然而到了次年,小腿肌肉萎缩,便卧倒在床。猛然想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他说,不知何时在堂屋里,多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小娃子,不知何时,下楼梯的时候后面有人在你腋下狠狠扶你一把。大约,这也印证了这片子彭爷爷的真实写照。

我决然不忍的是,彭爷爷腿痛,不能直伸,更不能洗澡,每次下床犹如酷刑一般,纵然隔着屏幕,见此状,依然心如刀绞。

弥留之际,形容枯槁。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朝花夕拾》里面有篇《父亲的病》,专门讲到他父亲将快死去的时候,一个精通礼节的太太要鲁迅去喊爸爸,鲁迅爸爸痛苦的喘气“不要嚷不要嚷”,直到中年的鲁迅才明白,去哭喊一个即将断气的父亲,这无疑是“对于父亲的最大错处”。

除了病痛,残年的孤独,无疑老人是最大敌人。即使卧倒床上,他还会时刻大叫亲友陪伴;即使卧倒在床,也还会与小孩子互动,给钱小孩子钱。他或许不知这小孩是谁,但眼前定会有“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感慨。

至于片中所牵涉的各方面抗战老兵补助与社会低保的问题,我不知,也不敢妄论,但“杨改兰事件”,“老兵彭国臣”,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民族的站立,是靠着前辈的鲜血换来;而民族的幸福,要靠着社会与国家的观注而换来。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而今,这类抗战的英雄,已越来越少。风烛残年之际,有些老兵还在等着政策的救助,有些老兵还在病痛中奄奄一息,还有些老兵早已成了绝响……

蒋能杰导演,长期追踪拍摄抗战老兵,无论《龙老》、《川军老兵彭国臣》等片,镜头平铺直叙,内容真实贴切,风格朴实无华,真情真性,率真率性,长年追踪,难能可贵,这些无疑都具有无限的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向老兵致敬!这,是一场永垂不朽的人生。

向导演致敬!这,是一场濒危英雄的救助。

 5 ) 《每位老兵都应被善待》

关于抗战老兵题材的片子看的不多,也许这种题材本就不多吧!更何况是国民党老兵呢! 看了这部纪录片只有一个深深的感触吧!无论你以前为了这个国家做过什么,付出过什么,不要太指望他们会在你凄凉多病的晚年记得你。即使是为了应付形式匆匆忙忙的来看你一眼也透漏着虚情和假意,特别是在农村。 片子本身流水账似的记录方式虽有些令人乏味但也真实客观冷静的记录老人晚年的生活。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环境下,这种关注老兵的纪录片尤其难能可贵!

 6 ) 川军老兵彭国臣

影片主要讲的是川军老兵彭国臣参兵回家乡后,无妻无子,只有侄孙可以依靠,最后百岁离世的故事。片子开头大多是介绍彭国臣生活环境的长空镜头,缺少对话,略微让人看着有点犯困,之后的主要便是侄孙照顾彭国臣的内容。也许是和我爷爷的经历很相似,都是因为病痛缠身,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固执、不理解别人。看着影片中的画面,真的就像看着自己爷爷当初的样子。

还有影片中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川军老兵彭国臣躺在床上痛苦的样子,画外音却播放着电视机里军队招兵的宣传语。电视上说着加入军队是多么光明的前途,多么好的福利,然而川军老兵彭国臣却过着如此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强烈对比,极度讽刺着社会的不公平。抗日的共产党士兵是英雄,一起抗日的国民党士兵就不被国家承认,被国家抛弃。

最后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类的纪录片,了解这个国家和社会,并为此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短评

又是一部压抑的纪录片……窒息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5分钟前
  • 沈凡
  • 力荐

贫困老人的晚年 准备瓶毒药 一分钟作秀呕吐

9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这种纪录片我是不会看第二遍了。一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话,我每次听到总会被一种力量拉到我生长的那片土地,这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情绪。再是因为相比死,我更畏惧老,老而无尊严,老而病痛,瘫痪,什么都没法做。抛开片中人物国军老兵的身份,这片子更想讨论的是养老问题和扶贫上的各种踢皮球,新闻里国富民强的新闻报道与片外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比,也有讽刺。而当国军老兵看着电视里阅兵时的八路老兵颇为荣耀的样子时,这部片子政治意味最浓的一刻到了。

10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少时替国军抗日结果一步错步步错,到年老总算因为高龄而享受到了某些福利却也在「全民脱贫」浪潮中先为浮萍后成为人造的样板,不过因为还有后辈照顾也算体面退场,在非常冷静的旁观中却也蕴含着纪录片应该有的态度,明眼人一看即知。

11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信任、依赖、顺从,是老人对于侄孙的感情。在角落洗澡的大红盆里,在床上弯着腿的爷爷多次反驳说“我真的做不到(伸直腿)呀” 。而侄孙却只能理解为爷爷不愿意努力,只能慢慢变瘫痪。同理心或许只能存在于有着相同处境的人身上。让后辈理解老辈,让健康人理解病人,或许只能依靠一种理念层面的“孝顺”。但是长时间的话,健康人、年轻人必然会被“我为什么要被你拴住”的念头所困,变得不耐烦。目前看了蒋导的三个纪录片,都是葬礼结尾。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层面,人们重视葬礼的体面,是要让大家知道自己是重孝道、有道德的。当然,这个纪录片里的侄孙确实做得挺好的了,也让人看到了养老上真正普遍的感情是关爱与厌烦共存的。

16分钟前
  • Lui吉豆
  • 力荐

你活一天也要活啊。

20分钟前
  • 郭锅儿
  • 推荐

蒋能杰的两部作品都以一场邵阳地方葬礼收场。晚景的凄凉,着实让人难过。

21分钟前
  • AlterEgo🦙
  • 推荐

频繁地使用画外音,声音甜美的主持人播报着种种国富民强的新闻,而镜头始终对准了彭国臣那张布满沟壑、看不出表情的脸。这种声画组合的方法未必称得上高明,但画外音与镜头中的内容形成鲜明反差时,仍让人不由得思考起独立纪录片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的存在意义:它触及了主流媒体无法关照的缝隙,从这个缝隙往下望,才知道那里是如此幽深,如此暗淡。

26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老有所养,天下才能大同。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底层官员没良心,形式主义大于探访意义。如果我们连功臣都忘记了,那我们还能记住什么。

30分钟前
  • 王兆鑫
  • 推荐

没有对波澜壮阔或颠沛流离人生的几分钟回忆,就迅速转为对人之将死痛苦折磨的无情直视。当然,摄像机背后始终能感到温情的观察存在,哪怕镜头前那些相互辱骂的一个个时刻,也能因这就是社会哪怕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而被观众充分理解和谅解吧。属于中国乡下养老的问题,也是实打实被揭示出来的,至于怎么解决,就远不是纪录片作者职责和能力所在了。在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却依旧韭菜遍地的时代,不要认为这些邵阳乡下的孤寡老人,是雨女无瓜的个体,让自己对未来也心惊胆战可能才是超越恐怖片的效果吧。

3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一个百岁老人的最后几年。「抗战老兵」是老人32岁前的9年身份,如今看到年近百岁的「现在进行时」,很少提及中间70年的「过去时」。影片后半大部分在呈现彭国臣的衰老苦境,和社会养老问题,可能和预期稍稍有些偏差。

3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太真实了…太讽刺了,谢谢导演持续几年的拍摄,看的人五味杂陈。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外婆,太讽刺了,直接反应底劳动人民生活的辛酸和无奈。某官员肥头大耳,大腹便便进门不想多待一秒,和卧床不起,饱受皮肉腐烂之苦,骨瘦嶙峋的老人一比真是太讽刺了,丑恶腐败

41分钟前
  • 江湖马扁子🌾
  • 力荐

片子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就是普通老人的凄凉晚年,看到了养老问题政府方面的缺席,和大部分家庭一样,就靠儿孙辈在撑,难免遇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状况。只是年近百岁川军老兵这样的身份让这件事格外凄凉,他们为国家付出了青春,却因国军身份度过了毫无质量孑然一身的一生,岂止是晚景凄凉,这是一生凄凉。

46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湖南省新宁县马江村,1915年出生,身份证写的是1917年。1938年从军,改名为彭永保,所以后来找不到彭国臣。属于76军135师404团,从湖南走四十多天到成都,每天训练,每周演习。和侄孙一家住一起,时常惦记田土有没有好好种,八十多岁还下田。补贴老兵的事情,民政部说要统战部认可,统战部说还没有政策。门上贴的“医疗救助解决若干元”“社会救助解决若干元”和村干部的扶贫救助记录真是能把人气死。显然不只是一个关于养老的问题,而是善良总被辜负的恒久的悲剧。

49分钟前
  • 两次晕倒在厕所
  • 力荐

中國老人真是太慘了,不是苦,不是難,是慘,當然不包括那些躺在別人血汗之上老不死的魔鬼野獸。唉。有人說沒有把老兵的題材發揮好,我不認同。相比較抗日的故事,戰爭打贏了,結果呢?當今環境下,能說什麼?又還能說什麼?老人當兵至32歲回到家鄉,102去世,這70年的經歷無法想像也無法描述,晚景才是最真實的,最觸動人心的。

52分钟前
  • 景太懒
  • 推荐

记录得相当原生态,也真实到有些压抑,虽然他的身份是川军抗战老兵,但更是一个普通农村老人,他们最青春热血的时代被历史掩埋,而垂垂暮年也被现实生活所腐蚀。

55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感谢中国还有这样一群记录的人

56分钟前
  • 小志
  • 力荐

一个百岁老兵的凄惨晚年,我老的不能动了就选择安乐死吧

57分钟前
  • 棘阳故人
  • 推荐

导演以时间为基奠,死亡为落脚的结尾,不时用广播和现实对比的风格,很现实,而该片老兵的悲剧是历史问题,是国民党没得到天下,就人民斗人民的问题,很难想象他悲剧色彩的一生,wg被批斗,老来无子女,低保金被剥削,但幸运的是他有个侄孙,而那些和他有相同境遇的其他老人会怎么样,我不敢想……

58分钟前
  • 木兮
  • 还行

从2012到2017,漫长的时间跨度让彭国臣彻底失去了自理生活的能力,也让纪录的主体产生了自然而然的改变,从一位川军老兵的家庭生活变成诸多贫困地区高龄人群的某种缩影:他们与家人的关系与其说是一种亲情体现(当然有亲情维系),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各有苦衷地互相折磨,镜头下的他们因此显得身心俱疲与狼狈不堪;永远收不到的扶贫基金、在一分钟内假借“探望”之名作秀走过场的官员,与电视、播报中的“国富民强”“落到实处”形成了一种再精妙不过的反讽,主流媒体的聚光灯永远照不到的角落,恰恰是那些幽暗晦深之地。前一秒还在吃水果,下一秒一个漆黑的转场,生命由风烛残年静默地走向死亡,人生无常,借用导演在阐述中的一句话表露心迹:每个人都会老去,我希望到了那一天,我能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死去。

1小时前
  • 豆友180035471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