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

大陆剧大陆2005

主演:陈宝国,焦晃,归亚蕾,陶虹,杨童舒,林静,沈保平,杜淳,宋晓英,马少骅,张世,苏小明,李乐

导演:胡玫

播放地址

 剧照

汉武大帝 剧照 NO.1汉武大帝 剧照 NO.2汉武大帝 剧照 NO.3汉武大帝 剧照 NO.4汉武大帝 剧照 NO.5汉武大帝 剧照 NO.6汉武大帝 剧照 NO.13汉武大帝 剧照 NO.14汉武大帝 剧照 NO.15汉武大帝 剧照 NO.16汉武大帝 剧照 NO.17汉武大帝 剧照 NO.18汉武大帝 剧照 NO.19汉武大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6:35

详细剧情

  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 位。汉武帝一登基就展现出与以往君王不同的气魄和才智,广开言路,寻觅贤臣,实行改革。在其父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下,汉武帝(陈宝国 饰)不断拓展着西汉的基业,在挫折和困难中展现着不断成长的帝王气魄,并且在皇后卫子夫(林静 饰)之弟卫青(陆剑民 饰)的帮助下对匈奴数十年讨伐赶出中原,一扫以往的民族耻辱。在刘彻的铁腕统治下,西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长篇影评

 1 ) 司马迁都宫刑了怎么还有胡子?

Q: 司马迁都宫刑了怎么还有胡子?


A1:胡子是青春期后宫刑之前的产物
A2:天天学岳不群粘啊粘啊
A3:女人也有长胡子的呀

 2 ) 学大汉 武立国

很多人看过武汉大学正门的牌坊,上书六个大字“国立武汉大学”,却不知从左向右有另外一种念法:学大汉,武立国。
直到今天,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两个朝代始终被华夏子孙铭记。否则,我们又何以自称汉族,而海外华人聚居之处叫做唐人街?而提到汉朝,除了开国皇帝刘邦,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汉武帝刘彻。“学大汉,武立国”取的便是这层意思。每个武大学子在向他人介绍此句时也就免不了一股由内而外的自豪感。
早先《汉武大帝》热播时,我还是初三的学生,每每晚自习下便自觉留下来看一会儿再回家。那时候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完全理解里面的些许片段。一晃六七年过去了,大学也快毕业了,论文暂时不想写,自然空出闲暇,慢慢欣赏。
当然为了剧情的需要,电视剧里有不少细节作出了修改,与历史的记载存在出入。但如果细细看过一遍,也许会有类似于我的感受。

1.少时经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总是喜欢将人成年之后的行为与早期童年经历联系起来,有其可取之处。刘彘是汉景帝的幼子,兄弟十几个。无论立长立贤,立太子都轮不到他。更何况梁王刘武在一旁虎视眈眈,情况自然何其危险。
好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王夫人上有窦太后压着,又得照顾好患有肺痨的景帝,对阿彘的管教也就没有那么严。从小嬉笑打闹、恶作剧,到处捉弄人,但奇怪的是大他7岁的哥哥刘荣却像是他的跟班,由此可见其少时心智便异于常人。
但在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妃与刘彘母亲王美人之间的较量中,栗妃完败。败在了气量太小,容不下别人,心胸狭窄,有小阴谋而缺乏大智慧。王美人处处谦卑和蔼,识大体顾大局,顺着窦太后汉景帝的脾气说话,再加上刘彘少时常常语出惊人,显示出与年龄不相配的聪颖,也就在这场竞争中完胜。与长公主家陈阿娇的联姻也为其加了不少分。
至于他的小名“彘”,意思是小猪。据说他小时候的长相极像高祖刘邦,眉眼更是像极了他的父亲。在缺乏成熟科学技术作为支持的古代,面相手相尤为重要。而“猪就是龙”的论断更是参杂了神话传说的影响。
当上太子的话,自然不能再用“阿彘”这样的小名,景帝亲自给他取名为“刘彻”,取通透明彻之意。此时皇位的最大威胁梁王已死,景帝病故后十七岁开始即位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景帝时期发生的两件大事对之后的汉武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周亚夫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扫除了一大内患,为之后的中央集权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二是刘彻姐姐南宫公主年仅十五岁便远嫁匈奴,若国力强盛得可与匈奴一战又何以至此?

2.掌权之前
刘彻初登皇位后便开始推崇儒家思想,这与先前几代皇帝追随的黄老学术背道相驰,思想上的冲突自会引发政治上的纠纷。窦太后的铁腕下,刘彻的新政胎死腹中,甚至面临被废除的险境。在这种情况下,刘彻采取了老师卫绾的建议,无为而治。
读读书,打打猎,不也是很快乐嘛。很多时候这种韬光养晦的时光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也是不可或缺的经历。只有将自己摆放在一个很低很低的位置,才能看清楚周围的环境,才能看到自己致命的缺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道家讲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很有意味的。若不潜龙在渊,何以飞龙在天?
当然读读书打打猎并不是什么坏事。敌人面前,纨绔子弟整天无所事事,自会降低戒心。而对于自己,如果不能博采众家之长去伪存真,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一以贯之,对以后的执政是非常危险的。说东便向东,说西便向西,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又如何成为千古一帝?
上林苑的打猎在刘彻的眼中是一种对抗匈奴的军事演习。他把自己的亲卫羽林军比作汉朝军官学院,是意义深远影响极大的。这些羽林郎大都是前方抗击匈奴的烈士遗孤,一来缺少父母光环庇佑,必须自己长大成人;二来对匈奴有着痛彻心扉的仇恨,将来一旦走向战场,其意志之坚决行为之果敢非常人可比;三来之后的功名利禄都直接与军功挂钩,正强化的力量无可匹敌啊。
而刘彻在最艰难的六年里暗自积蓄能量,不仅学会一身武艺,强壮健康,还为将来抗击匈奴培养了大批可用之才,确实极具眼光。

3.准备初期
窦太后的死对于汉王朝而言是巨大的损失。经历了五朝三皇的她早就被看作是大汉精神的象征,她适时地倒下了,却为刘彻清除了不少障碍,得以迅速全权接管。老太后将一个人对于汉室刘家的忠诚当作选拔官员的最根本的标准,确实影响了汉武帝。
大权在握的汉武帝发现当皇帝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一件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为了国富民强抗击匈奴,不再卑躬屈膝,为了一扫持续多年的颓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这也就是历史书上学到的只言片语:文化上,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外儒内法的精神控制,设立太学,鼓励民间推选贤良之士入朝为官;政治上,继“削藩令”后施行“推恩令”,设立十三刺史制,加强对地方郡王的控制,设立内朝架空传统的三公九卿,直接对外发号施令;经济上,劝课农桑,使用新式铁制农具,鼓励优良马种的饲养,疏通河道修建水利设施,使钱财粮食得以迅速积累;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虽遭遇挫折,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很多时候,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着。无论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目的都只有一个:中央集权。而中央的权力空前集中的好处便是无论他做什么都不会遇到太大的阻挠,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如果帝王足够聪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会作出正确的决策,自然是好事。但如果太聪明了,就会陷入完全的自我中心,听不得半点旁人的建议。
那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军事上的抗击匈奴作准备。
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人有着超凡的眼光、准确的判断、长远的打算、过人的智慧,这是因为他有着切骨的仇恨,这种仇恨可以转变成为一种可怕的力量。而掌握这股力量的人就是汉武帝刘彻。
一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是元帅,其下是将领,再往下便是士兵。为兵者,奋勇杀敌,忠心不二,也就够了;为将者,身先士卒,赏功罚过,令行禁止,就是高手;而为帅者,无须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能够从一群人中挑出领头羊,坐镇中央,从容不迫举止若定谈笑自如,确实需要遗传的领袖基因。古人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我认为,一帅才更是难得,这种帅,必须具备横跨古今的战略眼光。毫无疑问,刘彻就是这样的人。
形象一点说来,冲锋在前的士兵好比利剑上的锋刃,指挥士兵的良将就是一柄柄不世出的龙泉泰阿,而最终控制宝剑指点江山的手才是最稀罕的帅。

4.抗击匈奴
汉武帝最华丽的篇章慢慢铺陈开来。
马邑伏击战可以说是以失败收场的。这回的阴谋诡计按照常规思维来看算是及格的,但他明显低估了大单于与生俱来的警觉性。加之人马过多走漏了风声,否则即使匈奴大单于能够逃走,其部族也会元气大伤。
从这场失利中汉武帝发现了战术思想中的三个不足:汉朝军队笨重的战车与匈奴轻装骑兵相比,少了灵活性,追击速度也无法相比;精装部队就像一只握紧的拳头,能在瞬间于一点释放出巨大的力量;军队将领需要进行革新,得大胆启用年轻的将军,这样不仅用着趁手,转变传统的作战观念也比较容易。
于是汉武帝时期最杰出的两个将军就这么诞生了:卫青与霍去病。
这两个人是汉武帝一手提拔的亲信,有着很多共同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爱马如命、出身卑微、武艺非凡、知人善任。
对于一个新手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信心。因此,自身散发的锐气才是不可多得的。这种锐气能够粉碎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能够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战场上捕捉到一丝一毫的战机,能够激励手下的战士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卫青先前是平阳公主府的一名骑奴,霍去病则是私生子,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对于建功立业有着特殊的欲望。当然,如果自身没有两把刷子,在军队里是镇不住手下的士兵的。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话,应该明白优质良种马对于骑兵军团的重要性。
那么在拥有两把绝世好剑的情况下,汉武帝又该使用何种旷世剑法一展才华?
答案很简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换句话说,骑兵兵团长途奔袭突击匈奴缺乏有效防守的大后方。这一招,卫青擅长,他的外甥霍去病更擅长。
“李广难封”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作为匈奴人眼里的飞将军,箭术超群的李广是很头疼的问题,所以时常集结优势兵力对付他;卫青则不一样,他初出茅庐时完全被看扁了,于是长途奔袭闪电战大破匈奴王庭(相当于汉朝国都长安),对付一帮老弱妇孺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也因此而斩获颇丰,封侯拜将也是迟早的事。
伴随着卫青的大获全胜,最高兴的是汉武帝刘彻。因为他知道能发掘卫青,那也能挖掘霍去病。赵信的叛乱使得卫青的习惯性打法失去了作用,加之卫青此时已位居人臣之极,封无可封,年龄大到不适合长时间马上作战。那么匈奴人完全陌生的霍去病面对着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又岂会手软?
其实在汉武帝刘彻心中,更亲霍去病。他的身上兼具刘彻和卫青年轻时的影子,打法更加富于变化,加上手上都是精兵强将,有点像特种部队,装备也是最好的,所以斩杀过万如同家常便饭一般轻松又惬意。霍去病身上的豪气也是卫青身上难寻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成了千古名句,酒泉一事更是最好的表现。
我个人是有点偏心的,假如霍去病不死,李陵或许就不会投敌了,李广利也许就不会成为一个笑话,司马迁也就不会遭到宫刑,匈奴的消灭自然是板上钉钉,最重要的,他的表兄弟卫太子也就不会冤死。但历史没有如果,我只能说天妒英才。
霍去病的死是一道分水岭,此后的各种将军比之卫青霍去病,实在是暗淡了好多。

5.总结评论
汉武帝之所以谥号“武”,最大的原因便在于其抗击匈奴的伟大功绩,简单点说:他是个男人。
虽然匈奴在他执政时期没有完全消失,但其元气已伤,根本构不成威胁了。
但借用杜工部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你就能很清楚我的意思。穷兵黩武、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来形容汉武帝,一点也不夸张。一个聪明的皇帝会作出正确的决策,但也很难听取别人的建议,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
好在发展心理学里有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四五十岁,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会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晚年的汉武帝也在反省自己连年征战对国家的伤害,写出了轮台罪己诏。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
“犯天汉者,虽远必诛”喊出了现代中国人少有的气魄,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我想,以古为镜,应该不仅能“知兴替”,更能“明得失”。

-THE END-

 3 ) 一点吐槽

1,第一集冬至节,窦太后提到高祖留下来的紫金醇,似乎珍贵得要命。而最后,猪猪给去病的似乎就是紫金醇。
2,以前一直没注意,原来这剧是从孝景初即位时开始的,猪爸在位比猪猪短的多,那也还有十几年。春公公。。。那时就在宫里了。。。他还真是。。。命又长,又有本事。两朝皇上都那么信任他。
3,平七国之乱时,就有李广露面,装扮要年轻的多,还是看他年老以后的扮相顺眼的多啊,演员年龄应该是已经比较大了。而开篇第一个有名字的角色居然是阿胡儿,一直都只记得他有胡子的时候了。当年没注意还有这一出。
4,这才是美人心计。比现在某些白痴编剧写的宫斗强多了。

 4 ) 汉武杂谈

1.本剧虽然不能作为正史来看,但是作为影视化作品,给不愿意读古书的年轻人看看还是不错的。陈宝国来饰演汉武帝刘彻是合适的。

2.电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经常会出现读错的字,比如魏其ji一声候啊,冒mo四声顿du二声单于等等,就这两个印象深些,其他的要是再看能想起来

3.影片剪辑不好,战争场面也拍得太马虎,有的时候很出戏啊。

4.虽然不能用正史来要求这部电视剧,但是有几个点,我必须说一下:

第一,南宫宫主确实是汉武帝的姐姐,但是她并没有远嫁匈奴,而是嫁给了张姓侯爷。整个西汉历史,西汉没有真正远嫁过一位公主去匈奴和亲,都是宫女或者宗室女(王昭君也只是宫女而已),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戚力量太强了,就是皇上想,外戚也不会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嫁到匈奴去和亲的。皇上家本来人口也少,自己家女人都忙着嫁给王亲贵族内部和亲的,也真没闲人远嫁匈奴。如果皇帝真的派出公主,那么说明匈奴已经有能力威胁到都城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匈奴只是扰边,烧杀抢掠但是还没有能力进攻关内。

第二,王娡。臧儿是燕王臧荼的孙女, 她也是汉景帝刘启第二任皇后王娡的母亲,汉武帝刘彻的外祖母。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王仲死后,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所以日后的王娡有同母异父兄弟王信和田蚡田胜等。 臧儿出生时比较富贵,家庭变故后才沦为平民,本人就很有政治头脑。臧儿的长女王娡嫁给平民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金俗。臧儿找人为子女卜算,结果说她的两个女儿都该是贵人。臧儿于是就把女儿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金王孙觉得很荒唐,又很愤怒,不肯和妻子离婚,臧儿于是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中,金王孙也就找不到王娡了。太子刘启很宠爱她,封为美人。所以王娡本身入宫目的明确,十分懂得邀宠,也十分聪明,聪明的人用到政治上自然就有政治头脑,用到床上自然就有魅力,这个女人十分不简单,她的三个同母异父的兄弟也都是弄臣,大哥王信最先封侯的,除了本剧的田蚡还有个弟弟田胜。但是本剧只让田蚡出来了,好像王家就他一个国舅弟弟,如果真是这样,刘彻也不会容忍外戚王室很多年。王娡和窦太主也是联手了很多年呢。

第三,窦太后。早在汉惠帝初年,有一个叫做窦漪( 《史记索隐》记载其名为猗房)的民女以良家子身份入宫为婢,伺候吕太后(吕雉)。所谓良家子,在汉朝时,是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后世以奴仆及娼优隶卒为贱民,以平民为良民,遂用以称良民子女,这也是古时候区分良贱的重要等级界线。窦漪聪明伶俐。之后,吕后为了羁靡诸刘而“出宫人”,每个诸侯王送去五个宫女,实为监视。窦漪也在此列,窦漪是清河郡观津县人,离赵国很近,因此去找负责此事的宦官行贿,想将自己的名字写到去赵国的名簿上,结果宦官不知是忘了还是按照吕后的意思亦或者是命运的安排,窦漪被安排去了代国。这一次阴差阳错不仅救了窦漪的命,也改变了历史。那个赵王叫刘友,公元前181年,赵王的王后(吕后的人)因妒生恨,诬告刘友造反,赵王被吕后囚禁以至于活活饿死。 这个代王,就是日后西汉第五帝刘恒,正因为去了代国,才得以日后成为大汉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称霸后宫、把持朝政十年。窦漪之后,汉朝还有一个女人同她一样也是命运造化,她叫王昭君,因得罪画工被刻意丑化,失去侍奉帝王的机会,却意外与匈奴和亲留名青史,这是后话了。刘恒登基前后两个月内,刘恒原配(体弱多病早逝了)给刘恒生的四个孩子都离奇的病死了(刘恒登基后,即下令废杀了刘弘及其四个兄弟,所以算一命抵一命吧)。刘恒另外宠爱的慎夫人没有子嗣。于是,刘恒登基后就册封窦漪为皇后,因为她是民女,没有娘家势力,所以朝臣们也都同意册立窦漪为皇后。吕后和窦漪为什么都信奉黄老之说呢?不仅仅是黄老之说玄妙无穷,更是因为他们都懂得帝王的无情和多情,只有无为方能自保安身,只有活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不争才是大争,明争则必死。窦太后曾在吕后身边做宫女,耳濡目染,进刘恒王府多年一步步熬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她推崇黄老之术有很多深层原因,甚至还涉及到分封制等等,她不喜欢腐儒,但从不拒绝能臣,本剧对她的刻画和她对汉武帝的影响还是应该在多一些笔墨。汉武帝刘彻先后清除窦氏、王氏两大外戚势力,既是对他极大的锻炼,也为日后西汉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汉武帝对于窦太后和王太后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老人们的深虑,到了晚年险些酿成亡国大祸,发布轮台罪己诏,转而又默默实行了黄老无为之治,那个时候,难道他不会想起他的奶奶吗?他不会想起秦亡之根吗?本剧只是流水账一样把大家一些耳熟能详的大事都点到为止,但是汉武帝的内心世界还是触及太浅,没有创新式的反思是一大遗憾,他的一些台词多是按照史书照搬,缺乏有历史依据的艺术创造是很大遗憾。

第三,剧中两次提到吕后对冒顿单于的回信一事,但是剧中的表达是片面的,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全,而且容易造成误解。汉惠帝刘盈时,季布担任中郎将。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春,匈奴使者带来冒顿单于向吕后的求婚书信,侮辱吕后,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指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如果没有季布反对樊哙攻击匈奴的建议,吕后可能就不会采取和亲之策,西汉初立就和冒顿单于开战,结局真不好说,冒顿单于就是当时的成吉思汗啊。吕后并非没有血性之人,面对冒顿单于羞辱之词怎么能一声不吭呢?但是吕后从谏如流,最终权衡利弊,眼光放远,忍辱负重,才有了那封回信。

5.其实,我本人不喜欢看汉史,因为整部汉史记述到处是坑,而且汉朝历史看起来特别窝心,看得长吁短叹,西汉一朝从开国皇帝到刘婴,就汉文帝、汉宣帝还不错,汉昭帝死的太早又太离奇,汉武帝是个幸运的败家子,其余都是够荒唐的。看历史特别是汉史要有很强的独立思考意识。为什么说汉武帝太幸运了呢?说秦亡是因为秦朝暴虐、大兴土木又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人等等,哼。秦始皇陵不管它修了五年、十年还是三十几年,按照记载,无论怎么算,也没超过40年!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茂陵修了53年,《晋书·索綝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不管晋书写的真假,我就不信茂陵用的钱和人比秦始皇陵少!汉武帝和他家祖宗三代都得感谢秦始皇他们一家,要是没有秦长城,估计西汉都等不到刘彻反击匈奴,没有长城匈奴跟你和亲吗?刘彻和匈奴打了44年(还没算其他地方呢,轮台罪己诏之前年年在打仗),秦始皇统一六国才打了10年啊,要不是赵国耽误了点儿时间还更快!你说谁更穷兵黩武?人家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是赢家积累了百十年的基业才能一统天下!刘彻祖上三代攒的钱多还是赢家百八十年攒的钱多?不要以为看过《过秦论》就能知道秦为什么亡?!单论穷步黩武、劳民伤财西汉早就亡在刘彻手里了,他刘彻比嬴政在这两个方面简直是碾压,但是为什么秦亡了,他西汉没折在刘彻手里?这个问题当年我研读秦汉历史时候很认真的思考过。我觉得本剧如果从刘彻回忆录的方式去反思这些问题,会更有深度,比流水账有意思,流水账看史记和汉书不就得了。

秦朝灭亡的根源在军事上是用兵不当,中央特别是京畿空虚,主力兵都派出去打仗了。陈胜吴广算个屁啊,陈胜吴广很快就被灭了,真正亡秦的还是异姓诸侯王!而且秦始皇始终没有把继承人的问题处理好,嬴政没想到自己死得那么快,身后事考虑不周全,所以秦速亡。如果秦朝在这两点上安排好,秦朝就是再打个几十年也没啥事。史官就爱拿农民起义说事,哪个朝代没有造反的?哪个朝代是真正被起义军灭了的?清朝腐败成那个样子,是白莲教、义和团还是太平天国给清朝灭了?永远都是诸侯和贵族利用乱世夺取政权。秦朝打仗穷也没有公开卖官鬻爵啊,汉武帝刘彻搞得赎罪钱那是和珅的祖师爷,刘彻用的酷吏就比秦始皇少吗?也没看到刘彻时候因为这个起义的啊?说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史官给他脸上贴金,他是货真价实的法家实用主义者,清朝才是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清朝八股文哪个朝代整出来了?刘彻杀豪杰杀的少吗?他们刘家和吕后不算项羽和诸侯王旧部,就是自己家的功臣杀的少吗?《过秦论》里说秦的坏话,可以安到西汉、安到刘彻身上好好比比,都是八两笑半斤。刘邦不傻,他就是靠着奸猾才能竖子成名的。刘邦建立西汉后,马上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首先就是立刻大肆诛杀项羽旧部,其实就是诛杀异姓诸侯王,诛杀名将侠客,连自己的功臣都不放过,大封同姓王,而且都安排在了都城附近,解决中央军力空虚的问题!其次,杀的差不多了才表面上提出和平、休养生息这类的,一是好听,收揽民心,最主要的是怕再打下去自己都打下台了。刘邦也没想到自己死那么快,他杀那么多人,上天能留他吗?本来去平叛,结果中了英布一箭,不久就死了。但是,对比秦朝,刘邦有一点还是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那就是太子人选上。不管是刘如意还是刘恒,哪个王子都是比刘盈更合心意的,但是碍于吕雉,刘邦最终只能选择刘盈。刘邦不是不知道主少母壮的道理,关键是吕后他也除不掉。刘邦当时认为,不管谁接自己的班,江山毕竟还是姓刘,刘邦又留下了周勃和陈平来制约吕雉,这一点上刘邦可比他子孙看得远多了。可是,这个太子人选终究还是影响了西汉的气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都没能解决吕雉外戚专权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了西汉的命。刘邦分封刘姓王不是错,错在大小和位置上。刘启和他儿子刘彻都蠢在矫枉过正和过于急躁上,到刘彻这一代倒是彻底解决了同姓诸侯王的问题,但是皇族同姓羸弱,最终导致西汉亡于外戚之手。刘彻应该在同姓诸侯王的大小和位置上好好研究,而不是彻底让同姓诸侯王失去了抵制外夷、拱卫京师的作用,只留下了虚名空耗国库而已。刘彻没有认识到:只要异姓不封诸侯王,同姓诸侯王就是反,这江山也姓刘,把同姓诸侯王弄废了,再有造反的,江山可能是要改姓的。刘彻和乾隆属于差不多的一类,看似明君圣主,实则骄奢yin逸、好大喜功,为逞一己之快,为彰一时之名,把两三代人做的事硬要一代人做成,自然是极大的透支了国力,加速了王朝衰亡,却并没有解决真正症结所在,对王朝兴亡之道还是目光短浅于一时了。

 5 ) 人格魅力就是这样体现的-- 卫青

这是一篇历史巨著, 这里有帝王光鲜的一面,也有他无奈的,阴暗的一面。
让我震撼的是最后,卫青临死前,为了太子的事去见汉武帝的那一集。当卫青的轿子到了皇宫的时候,那些守卫们,分分鞠躬,呼唤着大将军。。。 那场景真让人潸然泪下。这是对一个军人,一个位高者的个人魅力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敬。及时像卫子夫这样的,看惯权力场的人,看到此时的场景也是无比的震撼。当汉武帝,听说卫青来了,也是对宫人说: 我要着正装去见卫青,这是什么样待遇,什么样的人会让汉武帝这样的天之骄子如此重视? 卫青,到台阶下,拒绝抬轿上去,走不了,就爬。这是他对他的伯乐的尊重。 即使想卫青这样位高权重的人,还是那样的谦卑和自知。
这就是人格魅力。对上,让领导者赏识和器重,对下,受到下面的人拜服。
不得不让人学习和尊重。

 6 ) 不是追忆的追忆

小时候读《上下五千年》,那些故事的标题都还历历在目:飞将军李广,卫青和霍去病,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司马迁写《史记》……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灿烂的篇章,都写就在短短七十年间、一个人的一生之中。这个人就是刘彻。

很多年前有过一部电视剧《汉武帝》,胡玫阿姨后来一定很羡慕嫉妒恨,这么顺理成章的剧名竟然被人占了沙发。那部电视剧似乎拍得一般,看过一些,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小霍之死被拍成是在受降匈奴的时候中了暗箭,后来马革裹尸还的时候还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在等着他归来。美人名将,不使白头。小霍就这样完美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五年前,胡玫拍的《汉武大帝》首播时,我正在大学里啃书。啃的已经不是历史,也没有条件看电视,只能在寒假回家的间隙,陪爸妈断断续续的看几集。看到了那些女子复古华丽的装束,看到了宝国大叔的强大气场,看到了小霍的阳光天骄。奇怪的是,唯独不记得有看到卫青。他果然太低调了,低调到我竟然完全把他忽略掉。

这个夏天,偶然又偶然之间看到了一个MV,《茂陵祭》,一个90后小姑娘做的。不知有什么魔力,竟让我看得泪流满面。又不知是什么因缘,让我误打误撞寻到了天涯那矗立不倒的卫帅高楼。后来的一切就都自然而然的发生了:看了许多的贴,看了许多的MV,最后终于从迅雷上拖下了《汉武大帝》的全集,开始一集一集的从头重温。必得这样,方能感受到一部剧的全部重量。

说重温其实不准确,因为我已经完全不记得看过其中的任何情节。胡玫不愧是拍这种大历史题材的高手,从一开始的那几句题词已经让我心潮澎湃。然而,点点痕迹都在提醒我,这已经是五年前的旧片。那些激情和狂热被封存在2005这个年份,渐渐褪色、黯淡、被遗忘。只我欣喜的在故纸堆中翻寻,哪怕孤独无边。

这感觉正如上一个夏天,我沉浸在Star Trek里的时候。一集一集的看TOS,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抬起头来却意识到,这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讲着未来几百年的故事。让我恍惚间有沧桑的迷茫:这一切是早已过去,还是尚未到来?

再看《汉武大帝》的时候,正好遇上中日矛盾再起。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很期待有个人也能像刘彻那样大喊一声:从今往后,攻守异形。(想起前一阵在水木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说宝宝和外交部发言人念台词都太不给力了,下面有人回帖,不如让唐国强来!有人再回:还是让陈宝国来念最给力!……)

而当漠北决战后,卫青说出那句“惨胜如败”,却让人不得不深思,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网上一篇关于卫霍的文章里说,小霍只知道“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却不知,一个民族是不那么容易也不应该被消灭的。小霍只打了六年匈奴,而卫青征战匈奴二十多年,他应该能够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了。这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胜败。怨怨相报,何时能了?

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是历史给刘彻的评语。汉武一朝,杀的丞相、诛灭的家族、征用的民夫兵士之多,足以给刘彻安上一个暴君的名号。然而他最终还是以一代英主的形象垂于青史,除了因为有卫霍打下的赫赫战功,还应归功于他自己的个人魅力。轮台罪己之诏,不是每个君主都有资格写的,更不是每个君主都有诚意写的。即便是一个平常人,能有如此担当,也算难能可贵。

刘彻是个幸运的人,纵其一朝,出了那么多名臣名将,星耀一堂。他又始终是个孤独的人,他认为最像他的小霍早逝,而自幼追随他的卫青又选择与他保持距离。剧里面,平阳公主对卫青说,不要让皇帝有受拘束的感觉,好像离了谁就不行。也许只有到几十年后李陵、李广利兵败投敌,刘彻在朝堂上小憩时,脑海中闪回当年卫青和小霍纵横沙场的英姿,黑白的画面,斯人青春依然,他才终于明白,卫霍这样几百年一出的将才不是想有就会有的。有些人,错过了,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幸好,有些剧,错过了五年,也还能找回来重新细品。

这五年间又出了许多古装片、历史片,良莠不齐,糟蹋经典的糟蹋经典,不知所云的不知所云。这五年间胡玫阿姨也又拍了《孔子》这样的庸俗片。草原导演塞夫走了,总摄像池小宁也走了。

不变的只有那部曾经热播一时的戏,五年后再来看,仍然堪称经典——

剧本写得很出色。虽然也有明目张胆窜改历史的地方,比如王太后死了韩嫣还没死,李广改成战死沙场,把南宫公主给嫁去匈奴,子虚乌有的甘泉宫事件……等等。

演员选得非常到位。虽然也理解胡导为了节约经费搞得我看好几个角色都疑似穿越,比如梁王复生成了刘屈氂,被卫青一瓢丢翻的会稽司马投胎为李广利……

口语化的对白和复古的装扮放在一起也融合得不错。虽然个别地方的台词有些生硬别扭,比如平阳公主和卫青没有吵架的时候的对白(偏殿戏除外……)

而最大的遗憾和缺陷有两处,一是草原战场的戏杂乱无章,缺乏气势;二是后期制作粗糙,人物嘴形和台词对不上的情况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作品的表现力。不过这大概都是因为种种客观条件所限。从整体上还是能感受到,胡玫是非常用心、用情的拍了这样一部格局恢弘的戏。

她自己当年拍《雍正王朝》的时候说过,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而任何一部当代史也终将会变为历史。千百年后,如果真的进入了一个像星联那样一个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星球的时代,还会有人因为那片戈壁草原上的辉煌战史而记得刘彻、卫青、小霍吗?

既然曾经拥有,有些爱便永远不会停顿。

 短评

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看的,每天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这部电视剧是否还原了历史,众说纷纭,但肯定的一点,剧组非常用心,演员的表演、服饰、道具,都非常精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历史剧淡出荧屏,被仙侠宫斗等雷剧取代,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悲哀。

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非常!喜欢!中年的汉武帝!!虽然汉武帝干了很多错事 可是年轻时的他真的是一个有勇有谋 雄涛大略 善于提拔将才的好皇帝!而且他的人生经历真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道理 要懂得功成身退 别搞终身世袭制 会出事

5分钟前
  • Qing
  • 力荐

琅琊榜都9.2 汉武大帝才8.9。

10分钟前
  • MADAO
  • 力荐

想起看了这部后为汉史疯狂的日子。。

14分钟前
  • DiDi
  • 还行

看了无数遍,无数遍,无数遍。连片尾曲那么动听,我喜欢那些穿着汉服的女人,好美,好有气势。

17分钟前
  • han
  • 力荐

杜淳的那段少年还是很经典的~

20分钟前
  • Ace_WL
  • 力荐

附加分给霍去病!!!!帅哥啊啊

21分钟前
  • 踢泥
  • 力荐

文戏不错。武戏除了最后的漠北决战,其他基本都是一带而过,不过瘾。

23分钟前
  • sosovipp
  • 力荐

超级喜欢的,如果宝国兄慢点出场,年轻版武帝再演多几集就更好了。还有,韩嫣最好再美型点。

26分钟前
  • 松鼠小姐
  • 力荐

这部剧的重点是,我很花痴卫青将军~~

27分钟前
  • tarepanda
  • 推荐

陈宝国演出了汉武帝的霸气

28分钟前
  • 楚小白
  • 力荐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经典依旧。场面、布景、格局都很不错,演员实力深厚,尤其主要角色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精致。但是诸多的历史细节错乱,诸如汉景帝问周亚夫丞相事、单于弑父妻母等诸多细节,后期制作明显与史料所述大大缩短,非常粗糙。8.3

3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腐到朝廷台极限!(這話是首播時我留的)時隔五年,俺又繞著圈地萌回來了!握拳!呀巴黎祖國好呀!!!

32分钟前
  • 夏雪宜
  • 力荐

能舍得再多花点钱就更好了……

33分钟前
  • Ai
  • 推荐

这部剧怂恿了我去学历史 影响了我人生

35分钟前
  • 风行
  • 力荐

配乐太差了!!你丫穿越剧吗????!!

39分钟前
  • nain.L
  • 还行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

40分钟前
  • 空空空空
  • 力荐

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陶虹的刘陵,真是不可多得的女性角色。

43分钟前
  • nuts
  • 推荐

卫青好帅!

44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良心大制作,陈宝国的汉武帝是经典!

46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