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第一季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剧照

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3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4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5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6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7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8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19局部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6:03

详细剧情

  土豆和理想国共同打造的“看理想”系列节目之一:陈丹青的以画家之眼观看艺术杰作的《局部》。

 长篇影评

 1 ) 《局部》第一季——丈量过往的艺术之美(10-12)

1⃣️0⃣️ 《民国女画家》

陈丹青先生说起民国女画家的时候,嘴角带着一抹温情的微笑,然后缓缓地、缓缓地说着话,话语如同暖阳之光,不同于之前的冷寂静谧,它从窗外洋洋洒洒、正大光明地浸入我们的躯体与思想。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民国时代可以说是女性崛起的年代,从林徽因、宋氏三姐妹、陆小曼和杨绛等等,这些女人从外貌亦或是智慧都独具韵味,这些女性追求平等、渴望成功的欲望很强烈。我们也能感悟到她们的倔强,感悟到她们如何义无反顾地创造生命,仿佛为当初战争年代的灰暗里加添了希望。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这次提到两位中国女画家,一位是上海女子关紫兰先生,明艳的长相养出来一团静气,这团静气在画笔中也得以晕染开来,下笔颇有胆气,画笔纵横涂抹表现出娴静艳丽的欢愉气息。而关紫兰的后半生大隐隐于市却也不掩她侠情柔骨的另一面,她施以援手资助恩师的孩子上学,鼎力相助恩师的家人归国,那层美丽的外表下流淌着人类的高尚品德。人至暮年的她成了穿行上海弄堂间的妇人,偶尔爱去铜仁路喝咖啡,每月会去理发店修饰自己,嘱咐子女在她去世后洒骨灰到西湖,这样可以每年到西湖旅游,正是这样淡泊的态度成全她与世界一次坦诚的相知相惜。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曾经名噪一时的关紫兰先生这一生也给我们启示,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即使是独一无二的也需向统一退让,即使是自由的也需向规则妥协,即使有着孤独的魂魄也需亲近群体,这才是能延续自己的生命。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另一位民国女性画家丘堤先生,她不同留学日本的关紫兰先生那东洋路数,而是典型的法国路数,受到法国留学的丈夫影响,她掌握了温和的“立体主义”架构,画作有一种素简的气息,旧日的温良恭俭入了画魂,笔者偏爱她的《栀子花》,浓淡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风格使得物体有一种通透感。看着《静物之二》光线洒在物体上面,让我们卸下生活的铠甲为《静物之二》里的物件和阳光停下来,感受到了一股佛的慈心。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这期视频是最喜欢的,她们带着积淀时光的风雅碎步,轻轻叩响笔者的心门,相信这期视频会给你沉淀浮躁的内心,让你看到另一端日子的艰难与温情。

1⃣️1⃣️《徐杨的功德》

世人皆知《清明上河图》,当我们的目光被它吸引的时候,再去看还有一副画也存在着重大的意义,这就是徐杨所绘的《乾隆南巡图》,每一个笔触都铿锵有力,那些风光、壮观的画面,不过因为是宫廷画师徐杨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流下了想象不到的汗水。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这副画全凭画家的高超记忆力和精湛技术,描绘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让当时的“人间天堂,盛世繁华”的苏州城盛况出现在世人眼里,这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作品,真实反应当时社会风貌的纪实风格画卷。中国拥有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一份情感的寄托,这样的画卷给后世遗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历史。

嘿!从室内到户外,换地盘了!哈哈哈!豁然开朗!

1⃣️2⃣️《讯息与景别》

话说陈丹青老师提到画家卡帕奇奥眼睛不安分的时候,笔者不由得联想到疫情前那个无比快乐看着各路无名帅哥的自己,不安分的眼神也是捕捉美的眼睛,画下神明赐予世界的丑陋与美丽,即使是猖獗的丑陋,经过画家的神来之笔在观众眼中也只有满纸诉无尽的美丽,如火如荼地怒放,跃然纸上的智慧与美丽让后人的眼眸触及心灵并且重读信仰。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卡帕齐奥的透视法,永远设定观众在现场,从观众的位置看出去,远远望去有很多人游荡。而说到透视法,中国的长卷画与散点透视、移步换景相关,其“旷观”视角在古代好比纪录片的写实角度,然而这样“旷观”的角度就此止步于徐扬和王希孟,这样的美术史秘密就永远遗失了,去世的艺术家就此永远沉默了。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不知为啥陈丹青先生在乌镇老宅前莫名流露出一种羞涩的感觉,乌镇也是很喜爱的古镇,尤其是晚上的乌镇夜色很迷人,暖黄色的灯光,那种暖色让人驻足留恋,早上那么多人瞬间消隐在低垂的夜景里,乌镇,按照旷观角度东栅的原生态文化底蕴、西栅的繁华喧嚣,如果是卡帕齐奥的透视法那就是亦或是泛舟在迷离的水乡上,遇颇有雅兴的船家即兴哼唱,亦或是找家有热气腾腾的小饭馆儿,惬意的吃着美味佳肴(记得光盘!),亦或是石桥上看着灯火辉煌的建筑。

原创|小孙字典没输字

以眼画美景,以笔写美景,以心记美景,这个场景从未离开过。

 2 ) 关于答案

“就是梵高这幅这么小的画,我觉得他好,可是我又说不出它为什么好。我就想,观众可能会问:‘你等一等,你都不知道它怎么好,凭什么说他好?’这个问题是对的。我听到这种问题我就想跳河,就想跳楼、投河。问题是你跳楼、投河,你也说不清这个道理。我知道人喜欢有个答案,有了答案呢心里就安全,就放心。可我的脾气是不在乎答案,我喜欢找问题。“

这段话的理解绝不应当是像热评中所说的那样鲁莽,试图通过权威对自我鉴赏能力的缺失进行洗白,这是到了一定专业境界后或是艺术感知力较强的人才能够讲的话。只能说唯一很确定的是,这是一个习惯简化的,习惯提升又不喜欢卖弄的人习惯讲的话。

很客观的说,我多数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在阅片量偏低,并没有补充理论知识的前几年。毕竟“看电影”这项运动,只占我目前为止人生的18分之2。但学的越多之后发现好像蛮多东西都是有解的,即使记忆点和打动点却有时很不讲理。我除非费尽心思去琢磨,为了答案而寻求答案,不然我还是讲不出来一句半句,甚至连感觉都无法描述。我最自然的表达是像旁观者一般对我眼中所看到的这个作品,进行一番装作公平的评判。这种答案,我一直认为假如可以再学习进展,将来会是极佳的。听者也可以从里面,间接看出我的所谓三观和审美趣味。可好像听我说话的人或比较权威,更多是比较懒。他们没有细品的可能,只想你把最原始的东西、感情直接的呈现出来,且要适合听众的口味,还不能夸大做作。我好像一直学不会这种做派,还是说我一直不想屈从于这种直给的“肤浅”。既然生理基础决定人类有大脑会思考,那么为什么非要在某些场合进行退化,或是自我降级。

当我发觉了这种隔阂后,每当别人突击问我牵连到自我情感感受类的问题,我就会习惯躲闪,(立场问题不会,除非刻意隐瞒,或是实在不了解并不想鲁莽判断。)因为众口难调,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答案,即使一再强调主观也是罪恶的。或者说,我不想显得那么“自作多情”。这不应该是个一边倒的问题,不应该过于绝对,这会直接牵扯到生活体验。大家名人可以这样讲,但无名氏不能,这有些不公平,现状就是这样。我已经饱受抑制情感表达习惯所带来的不公,以及任性随意所带来的后悔,我很想这么讲话。所以眼下为了将来能够如此讲话,我亦开始找寻答案。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算喜新厌旧吗。纯感知事物在找到答案后,大几率魅力不再。就像没有人会再复习1+1=2。

 3 ) “画画这件事情在现在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偶然一个朋友介绍我看局部,一看就停不下来,两天什么事没做,看完了第一季。

虽然内容很随意,但也基本解答了我心中对于画画的意义的疑问。

手上这本书画完之后,我以后可能不会再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奋力想画出华丽精美的画了。有感觉就画,大家觉得我的教程有用就画,不然就算了。

最重要的还是觉得他看画的角度很好玩,他喜欢“初”,喜欢“生”,赞赏第一个对美丽说喜欢。不喜欢成熟、完整、鼎盛。不知是因为一直拥有赤子之心,还是因为年纪渐长,对少年之力便更加迷恋。也许对他这种天生就能把画画好的人来说,技法是次要,热爱,惊喜才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有人评论说,“除了18岁,其他年纪都画不出千里江山图”这种话也能说出口,真是太会胡扯。但我是愿意相信的。虽然我18岁时也画不出无知无畏力量迸发的大作,但看到一些年轻画手的画,会真的觉得30+的人绝对画不出来。

更多的是觉得他应该是那种内心通透光明或者向善的人,我有时会觉得这是画画的人必备的一种素养。真善美本来就要连在一起嘛。如果你的眼睛无法穿过谎言、虚伪、成见种种,我觉得是画不出真正的好画的。

讨厌他的人会说他本职是个画家,好好画画才是正经事。但他自己已经无法再把画画作为一种神圣,不仅他唯一能画的写实,甚至现代后现代都不神圣了,还画个毛?放到世界,他的写实没有意义,回到中国。。也只是自我欺骗吧。当年的政治画虽然糟糕,但还算个“有用的订件”。现在真的没有用了。生错地方,生错年代,空有一身本领也没有办法。

如果他是个90后,或者哪怕70后吧,或者生在美国吧,凭出厂自带的天赋,也许会去当个牛逼的电影概念设计师,或者游戏原画,或者漫画家都没准,一生不耽误不拧巴不愤怒也许。

现在呢,糟糕的时代也许才成就了他现有的名望。钱也有了名也有了,虽然可能永远不能成为最爱的绘画领域的大师,但分享了自己的热爱、所见所想,也是很棒的。最厉害的是,第一,他没有因为“再无有分量的作品”成为怪兽,第二,可以拥有权力同流合污,而且外行也不知道,但为了心中的正义放弃了。凭这两点,已经可以说是个贤士了吧?

 4 ) 思维的乐趣

这一系列我看得非常过瘾,不是那种麻辣点评的一时解气痛快,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觉得这么好。
陈丹青没有掉书袋讲知识,所以不枯燥。那他讲什么呢?讲人,讲活生生的人,七情六欲吃喝拉撒,讲得极有代入感,让你进到当时的场景去看去想。就像陈丹青自己讲的:他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但不在乎答案。比如印象派为什么当时不被待见?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觉得那样的画没完成。那到底怎么样一幅画才算完成?这个问题问得太厉害了,我当时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我勉强算受过一段时间的绘画训练,刚开始画丙烯,老师总说我没完成,可我明明觉得已经都到位了。后来画过一段时间,眼睛看到的东西多了想法多了,就会没完没了地改,甚至成为一副过度完成的作品。我就会想什么时候罢手怎么样叫结束?因为觉得一直可以改下去一直都没完成,所以通通没有装画框。陈丹青拿毕加索的话说:这些画还是活的,一旦装画框就死掉了。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简直兴奋地发抖。啊,把我无意识里的东西都讲出来了,百分之百击中痛点。陈丹青厉害的地方之一,是语言有时候非常到位,非常会问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木心的启发,寥寥几句,精彩绝伦,好到你想打他。
每集像是有主题,可陈丹青又常常讲着跑题,看似讲的是些细节和八卦,但他们却四两拨千斤地再现了绘画史。印象派那么多大名鼎鼎的画家,他偏偏讲那个从模特转型画家的女画家瓦拉东,画女裸体也画男裸体;他讲印象派可以到户外画自然光是因为针管颜料的发明;他讲印象派画家和印象派音乐家一起玩耍,配乐放了德彪西……你会发现19世纪从工业技术、性别观念到文化解构经历着全方位的革命,所见的横空出世都是水到渠成,见细节更见整体。陈丹青的解读是整体的,格局很大,又落脚小,看上去不拘一格。
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好,可以形容出来。但真正的好是他的思维方式,所有的观点都是思维方式的体现。节目里他举的很多例子是去服务他观点的,和事实可能存在误差。但这不重要。对这里提到的知识不必过于认真,打基础肯定要自己抱大部头去啃去吃苦。思维方式的获得养成比纯粹的知识要难多了。一般人,学不像。有空多想想。

 5 ) 你又不欠社会一张画:观看《局部》

在视频泛滥的时代,想把艺术欣赏节目做出新意,已经不容易了。很多名作,由于被过多拍摄和过度传播,已经令人产生视觉疲倦。为了吸引观众,制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或者杜撰花边奇闻,或者邀请当红演员助阵,以期制造耸动的效果。这部《局部》却反其道而行之,删繁就简,一人一椅,面对镜头,不紧不慢,絮叨那些打动过他的画或雕塑。

镜头里的那个人,是陈丹青。2004年,陈丹青因不满国内的美术教育招生制度愤而从清华美院辞职后,逐渐疏离公共媒体。近年,他偶尔出现在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上,不料,去年,这档火爆的脱口秀节目也莫名停播了。最近,看一篇微信介绍《局部》,说第2季有望今年年末播出,我才知道《局部》2015年出过第1季。

陈丹青是个画家,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人做你的老师,你大概不会希望下课铃声响起吧。

陈丹青很喜欢梵高,连续在好几集里讲梵高,他说看到梵高早期学画时期的素描,心里想:“他妈的,这才是真正的绘画!”而看很多美院考生的素描,他的感觉是:“看得我都想死”。

我搭同事Y的车,在回家的路上,给她讲这一段。Y听得大笑,说:“为什么?”

我说: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好老师很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引发你的思考。

恰好我也很喜欢梵高,要我看,梵高的画自带动感,画中的一切都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生命力。照陈丹青的说法,梵高是个很憨的疯子,他笔下的人物都憨憨的,大巧若拙。陈丹青展示了一幅梵高初学画时的作品,一个没有五官的渔夫,他讲了很久,也没讲清楚这幅画好在哪儿,他只是反复说就是喜欢这幅画。说到底,一幅画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出来的,语言和画的交集总是有限度。

陈丹青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到过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看过很多画家的原作,他讲他和这些作品相遇时的场景和感受。

看到《巴齐耶的画室》,他想到自己的年少岁月,最初特别想有一个画室,等到真的有一个画室,一帮朋友整日在画室里混,简直就是画中的样子。巴齐耶画出了他内心的幸福时光。他感叹自己度过那样的日子,却从没想过要画一幅这样的画。

女性如何看待女性的身体?男性又如何看待男性的身体?瓦拉东,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女画家,她画中的女性裸体,更像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在很私密的闺房中,在生活化的场景里。而巴齐耶,在那个对同性交往讳莫如深的时代,画笔下的男性裸体,看起来是那么的健康和自然。

观众喜欢陈丹青的讲解,说他视角独特,我倒觉得他在做一件回归常识的事,他让人们意识到一个事实:只要你是一个活着的人,只要你有感情,有一双眼睛,就可以去欣赏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艺术品。而有很多专家,实在是把艺术欣赏弄得太复杂了。

《局部》第1季第1集,讲的是《千里江山图》,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这幅画上做了非常详细的标注,说明哪个部分代表祖国的哪座山、哪座关隘。我看了,倒吸一口凉气,觉得自己是个不配看这幅画的白痴,我真的看不出来,一幅抽象的青绿山水画,怎么就能代表具体的地址呢?陈丹青的讲解就不那么吓人。他说,这幅画的气魄很大,把每一部分放大,局部也能自成一景,处处好看。他还特别提到这幅画的作者王希孟只有18岁,唯有年轻人才能对这个世界有着这么大的好奇,才能有这么大的胆量和自信,画出如此大气又精细的作品。

陈丹青说,他做这个节目完全是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一集讲完就不知道下一集该讲什么。但,他手里也是拿讲稿的,而且这个讲稿还被整理出版了,书名是《陌生的经验 陈丹青艺术讲稿》。所以,有理由相信,他的讲解也并非完全随意,他也是做了一些功课的。

我注意到,陈丹青在讲解一个艺术家时,经常会联系到另外一个绘画主题相似的艺术家,一般都是一个中国艺术家对比一个外国艺术家。比如,专画穷苦人,中国有王式廓,德国有珂勒惠支;反战题材画,中国有蒋兆和的《爸爸永不回来了》、《流民图》,西班牙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注重场景和细节,中国有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意大利威尼斯有卡帕齐奥;等等。

《局部》第1季以杜尚为结尾。以前,我不能理解这个拿着小便池去参展的艺术家何以能获得那么大的声誉。现在我明白了,杜尚身体力行的自由精神为后世的艺术家打开了无数条路,举着反传统、反权威的大旗,各种“作”就可以名正言顺了。有人问晚年的杜尚还画画吗,杜尚答“不会”,又随口说“你又不欠社会一张画”。是的,画画不能成为对生命的要求和束缚,既成的艺术准则也不应成为艺术家身上的枷锁。不过,话虽如此说,并不代表我喜欢杜尚的小便池。我只是惊悟:如果人能够自觉对既定的社会准则保持警惕,审美就不可能变得整齐划一,思想亦如是。

 6 ) 大师之局部你我之一世

感谢当下
----------------
在高晓松之后终于有人想起了他
以前我都是看央10《人物》
他在里面牛逼炸
但是并不了解
又极端渴望接近他
我觉得
很多是非假象在这节目之后
就烟消云散了吧
老师真的很严谨
他说的每句话是那么的实在
真善美过目不忘
假丑恶灰飞烟灭

----------------------------------------
高晓松如果不搞笑扯皮
收视率会很惨
老师那隔着镜片后面真知的眼神
也许有人不爱看
但是不打紧
因为他的话很难让人忘记
我想这个时代更需要他
卖嘴皮与传道授业
高下立判

当然看了高晓松这三年
不能提裤不认账
只是要是我孩子大了
我希望他先接触到的
是陈丹青老师

-------------------------------
与同学聊起来
说到艺术了 立马觉得逼格搞高了不好聊
他顿了顿说 并不是
做饭是艺术 带孩子也是艺术
把事儿整美了 都是艺术
浅泛而谈 大抵如此

只是
躺在夜里会想
如何真正的接近艺术
如何去画一张美丽的画
有时很难寻找答案
幸而老师说了一些话
告知了一些可改变
也告知了一些不可能
倍感欣慰!

我们活的很被动
在真正的学校里没有几个好老师
被挤牙膏一样一点儿点儿推出了校园
出了校园没有了考核的压力
一下子就卸掉了本不爱并不属于我们的知识
脱下沉重的枷锁之后
才看见了本身真正喜爱的东西
却发现没有老师教无从上手
又发现市面上可供学习的书总云里雾里

这时候
就能感受到
这个时代
多么需要陈丹青老师
-----------------------------------

夸赞的话收住

说几句别的感言

首先 这部片子里的审美观
基本上坐实了现在综艺节目最高逼格
场景简单 什么也没有标榜
却有浓烈的艺术气息

其次 动画的配置上及到位
不管是名画的动态图
还是搭配语言的装饰效果
都有着极高审美
并不是现在泛滥的飞碟说风格
肯定是老师自己把关过的吧

讲解中一些稍微生涩的东西
都会加以备注 老师自己也会解释
老少咸宜
其中有一些话
我觉得适用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由此可见老师是真的棒
---------------------------------------------

老师是有点老了
真的没那么愤青了
带着眼镜就是慈祥的长辈
望节目长久可看
做老师的学生
乐此不疲!!!

 短评

倒不是陈丹青讲的多好或者节目做的多棒,只是我们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了,所以才不得不在三十岁后一点点的补回来。

4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知识分子的良心

8分钟前
  • DopamineLoss
  • 力荐

我觉得陈丹青有些过于贩卖苦难,貌似只有成功人士谈起苦难来才更加权威,诚然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与艺术,值得铭记。

11分钟前
  • 韧勉
  • 推荐

之前还担心只是绘画史介绍,也怀疑公众形象越来越公知的陈丹青会让人失望,没想到他竟这么掏心掏肺的把自己的发现拿出来分享,是我小人之心了。非常值得看,国内这样的纪录片多一些就好了。

14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单是听他说话,就觉得挺舒服的

18分钟前
  • 黄壮壮
  • 力荐

不需要美术造型道具特效,他一个人一张嘴就够了,所谓最强大的不插电PPT。。。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21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看醉了!陈丹青离开大学是对的,在网络上给所有人上课!

22分钟前
  • 飞老湿
  • 力荐

去看了首映,一开演陈丹青就躲到观众席后面了,结束后他说,简直不忍看,自己跟个傻逼一样,像个老干部坐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说完匆匆就下去了。大家笑成一团,可惜我看不到主办方有多尴尬。。。还是很好看的,期待下一季

24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陈丹青讲话不紧不慢,从容的知识分子;艺术真美啊。音乐,绘画,文学,都美极了。感谢上帝。

27分钟前
  • Pirouette
  • 力荐

终于明白道长说的那句“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31分钟前
  • 凯丽要一夜暴富
  • 力荐

有观点,有偏爱的男人是多么珍贵。

33分钟前
  • amaranthiner
  • 力荐

到目前为止,最有吸引力的一个,比梁文道,马世芳的更加吸引我。其实陈丹青的语言因为不太被新闻联播体污染,很有魅力。他个别的用词特别讲究,听来都是惊喜。

3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陈丹青做这个节目就是念稿,和他以前文风一样,内容都主观极了。但大概还是会去买他的书。有几集视频做的超有趣,而且放出了非常多我以前没见过的画,非常多,赞死。

40分钟前
  • i姑娘
  • 推荐

陈丹青的自媒体真的要好好办下去,因为看看这个,人真的就平静了好多。什么时候能平静的讲烦恼讲苦难讲幸福就真的成长了。

43分钟前
  • V
  • 力荐

好东西为什么好,不那么容易讲出来。陈丹青最厉害的是,不绕开问题,不故作高深,而是托出自己的恳切感悟。

44分钟前
  • 淹然
  • 力荐

其實這一部並不適合對藝術史毫無了解的圈外人來看,因為其中的見解相當個人化不說,都是他很奇怪的跑偏見地,不完全符合主流藝術史的客觀表述,容易把圈外人帶偏。但幸運的是我和他的見地不謀而合,特別是對意大利濕壁畫的部分。

45分钟前
  • 沉淪。與涅槃
  • 力荐

看理想系列中,对这一个最担心,会不会坑掉啊,怒打五星。

48分钟前
  • lily13521
  • 力荐

他好像知道,过几年,他就死了。

49分钟前
  • 目手出
  • 力荐

每一集慢慢看,为什么这么喜欢陈丹青讲话呢…

52分钟前
  • Vins3nt
  • 力荐

“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 陈老师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多地方话语点到即止,听得心头一紧,必须关了视频看看窗外,努力多看两眼这个世界的明亮。(片头是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Prélude – Yo-Yo Ma;有一集俄罗斯民谣《山楂树》特别好听)推荐第六集和十三集

57分钟前
  • yaoyan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