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三郎粤语

爱情片香港1997

主演:谢君豪,潘灿良,苏玉华,梁汉威,吴绮莉,黄霑,周志辉

导演:高志森

播放地址

 剧照

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2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3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4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5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6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3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4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5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6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7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8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19南海十三郎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0:35

详细剧情

  开片是说书人因聚众滋事,被警察(黄霑 饰)带到了警局问话,借说书人之口讲述了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艺海浮沉的一生。作为江太史公的十三子,江誉镠(谢君豪 饰)自由顽皮,出入名流场所。一次偶然的舞会,他遇到了上海的千金小姐莉莉(吴绮莉 饰),然而双方有缘相逢,无 份结亲。后来,他跟随她来到上海,竟落得穷困潦倒。  2年后,回到了广东的家中,他已被学校除名。当时太史公已经年事已高,他便天天去看戏,从不受戏班老板薛老五赏识,到后来成为御用编剧一鸣惊人,人送绰号——南海十三郎。然而,时局动荡,他到了江西写剧本慰劳前线战士,因看不过同行媚俗之作,愤然出手,不欢而散。这时一次车祸,让他与昔日恋人重逢,可惜她已嫁给老外。十三郎郁郁寡欢,后来入寺修行,却在一次代人祈福的对话中,得知了自己家道中落的败局,他疯了……

 长篇影评

 1 ) 炫技

2006-02-20   --------------------------------------------------------------------------------

  也就在论坛说了两句,说找《南海十三郎》很多年,喜极却总是寻之不得……

  结果茶童竟然不声不响就淘来了多年的《南海十三郎》。春节上北京玩,嘻嘻笑着拿出来,很是感动了我一下。

  第二天就狠狠看了两回。狠狠把眼泪挤了下来。

  人家十三郎手中大大一张画,画名叫“雪山白凤凰”。画上一片白雪,裹着大白凤凰。这是一种洒脱,心有尘土的人只能看见满纸空白。

  不过十三郎心中没有尘土,却有名士悲愤与狂狷。

  电影上说,这个世上的人别想当天才。因为天才只有两个结局:早死或者早疯。

  十三郎愿以糊涂眼看世界,同时也愿意以糊涂心来生活,他的徒弟唐涤生早死,至今却留下《帝女花》、《紫钗记》,现在广东少年男女中还愿意唱上两句。以现在人来看,十三郎何苦来着,一生求爱情不得、剧作未能长传、亲人朋友一一亡故,惟有自己落魄街头,乞讨受气。

  依照今人眼光,十三郎倒不如弟子好,终于还是不枉来了此生,留名留剧,期间还生活不错。

  这是题外话。

  《南海十三郎》最初打动我的就是他的天才狷狂。

  电影诸多铺排,却在唐涤生出场才真正显出绚丽来。

  十三郎心高气傲,同时下手写几个剧本,一边编排故事,一边做成粤剧唱词,自己还唱做念打,记录员跟不上他的节奏,个个被骂走了,只有唐涤生,只有唐涤生自动请缨。

  于是,炫技开始。

  十三郎随口念词,做起身段,推敲辞章,构思情节;唐涤生竟然一边落笔,一边听记,还能一边“呛呛”起调、伴和……这段表演,两个人简直就是天衣无缝般,将粤剧美丽化成了现实中可以追求得来的一种美。

  看得我目瞪口呆,现在依然不知道如何下笔形容。

  故事到了后半截,师徒重逢那段,同样先填词,再相认。然而这回不炫技了,才没两句,十三郎忽然意识到什么,要逃,唐涤生出来,简简单单一个段落,却激得我落泪,感慨。——这是导演的炫技。他就要铺排出我们这种情绪来。

  之所以用炫技这个词,是刚刚看《海上钢琴师》。1900与爵士钢琴手谢利对决,1900被激怒后,那段表演同样让我瞠目结舌!

  1900也是天才。

  十三郎是狷狂之士,1900则是艺术之人,他们疯也好不疯也好,都不能在这个世界长留,不是世界不容他们,是他们不能容纳世界——倘若容纳了,就将天才分拆出去,他们也许就从此不是他们了。

  1900还有艘船作为保护,十三郎只能疯,如果他不能早死的话。

  这些故事都是现在人编排出来的。天才其实不用炫技,他们一举一动就是炫技了。他们是天才,所以与众不同,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所以只能理别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们听故事看故事,为了更加精彩,编剧和导演自然要炫一炫,吸引听众和观众。

  当然,现在自命天才的人很多。他们都相信自己既能拥有天才的本领,也能荣幸于整个世界,我也祝福真的有这样的人。

2009-01-03 01:17:43 ~~~~~~~~~~~~~~~~~~~~~~~~~

  又:

  《南海十三郎》中有个警察的角色。那个警察在最后发现一具尸体,尸体旁边是一幅画,展开一看,却白茫茫一片……那是十三郎的“雪山白凤凰”。警察后来就叹息了我前面引用的那句有关天才的说法。

  而这个警察的扮演者,也是一名天才,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黄霑。今天重新整理这篇影评的时候,正好在帮朋友校对他的新书。书中引用了很多我们报纸以前做的版面,其中就有我们等候了整整两个晚上那天制作的“霑叔离开”的内容。

  黄霑离开后,送葬那天,他的纪念堂上竟然出现一只蝴蝶飞舞起来,所有观看者都在叹息。

  和我一起上班的小伙子,是一个十多岁就已经在广州小有名气的作者,黄霑正是他的偶像。小伙子说,霑叔也是一个天才,但是他的天才那么豁达,那么大度,所有的文字都灵动异常,无需炫技,却机锋十足。

  电影《玻璃之城》中说,在香港大学,除了黄霑和倪匡外,只有黎明扮演的那个虚拟人物能够敢于在学校中精彩怒骂几个钟头,不用构思不用休息不用停顿的。

  这算不算另外在宣扬黄霑的一种炫技呢?

  这会儿,我然后打开我的电脑,播放的却是黄霑为一张太极拳做解说的画面。

  他少有那么嘻嘻哈哈地说着中国传统,讨论着太极拳的价值,忽然叹息起自己的身体来……不久之后,霑叔躺在医院,而我们都在新闻值班室上,等着记者回来报道最新情况。早就准备好的新闻版面有两种——《告别霑叔》和《霑叔胜利》。

  次日,唐人街的华人看到的是前者。

胭脂扣:化蝶已随胭脂散

 2 ) 不疯魔不成活

       看过的电影中,有两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痴,一个是陈蝶衣,另一个是南海十三郎。前者说,唱一辈子戏,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叫一辈子!后 者没有说过这么疯魔的话,却一世都在实践着癫狂的戏剧人生。
    身穿旧式长褂去参加西式舞会,用英文唱粤曲,为爱情出走上海,又为爱情跌落火车,得意时同时写几个剧本,骂走跟不上他节奏的记录员。失意时,对警察说“偷我左脚鞋的是汉奸,偷我右脚鞋的是走狗,所以我走投无路”,战火纷飞时,对同行侮辱戏剧精髓的行为不惜得罪全行人;宁肯落魄街头,也不愿对世俗妥协。
    随身背负的是一张《雪山白凤凰》,背负的是自己才华横溢却又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天才。所以他宁愿疯掉,也许,并没有疯,只是不愿意,不愿意睁开清醒的双眼来看混沌的世界,宁愿身体污浊心灵清澈的流浪,“我唱的都是大仁大义之曲。我写的都是有情有义之词。”这是他的立世原则,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其实他的一生旨在做一件事——用自己的天才与这媚俗的世界抗争,自编自导着自己的千疮百孔与落拓人生。
    难得有知己,幸好有生之年遇着唐涤生、薛老五,都是戏迷之人,才会在他落魄时伸出一双手为他营造暖流。“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事才未众。”与唐涤生故人相见却又天人永隔的这一幕让我动容。历史上两人并无交集,只是同生存在同时代的两个天才,一个早死,一个成为清醒的疯子,天才永远都不愿与世妥协的。
    那位同样落魄的说书人说“这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编剧,在讲述另一个穷困潦倒编剧的故事。” 他是真实存在过,还是杜国威、高志森的化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落魄更衬合了如今电影的衰落,这才是真正值得大写的悲剧,越来越多电影人不懂如何去编一个有艺术价值的剧本,去导演一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戏剧,看吧,到处都是烧钱的大片泡妞的大师,却无情的允许那些天才们烧光自己的灵气和生命,作为一个影迷,我感到真正的难过。
    唐涤生的这段话印象深刻,
  “我要证明文章有价。再过三、五十年,没有人会记得那些股票、黄金、钱财,世界大事都祗是过眼烟云,可是一个好的剧本,过了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就算我死了,我的名字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这就叫做文章有价。 ”
  这当然是至理名言,没有永垂不朽的肉身,有的是千古流芳的作品——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1996年的电影作品,让我在14年后领悟到迟来的感动 !

 3 ) 写给该影片的同好

《虹膜》稿件存档

《南海十三郎》在香港电影中的位置有些特殊。该片于九七年面世,并在当年的金马奖和次年的金像奖上备受青睐。然而与《香港制造》《春光乍泄》《甜蜜蜜》《宋家皇朝》等同期获奖或提名的影片相比,《南海十三郎》在美学上的异质和粗糙都让它显得另类。从媒介属性来看,电影《南海十三郎》似乎跟戏剧的距离更近些,因为它本来就是同名舞台剧的跨媒介复制品。舞台剧《南海十三郎》首演于九三年,翻拍电影时已在香港上演了近三十场。翻拍的原因,某些程度上是香港电影工业的贪图方便,希望用现成的剧本和演员多快好省地生产一部新产品。而结果是,它在香港上映时只得一两间电影院支持,票房可想而知,影片本身也在奖誉过后很快淡出观众的普遍记忆。

对香港人而言,舞台剧《南海十三郎》的影响力恐怕远远超过电影。二十几年来,该剧在香港的舞台上长演不衰,并在一年年的复演中确立了其经典神作的地位。很多老一辈香港人,是只知有剧而不知有电影。

香港人看《南海十三郎》,有一种身世之感。

南海十三郎实有其人,是六七十年代香港上环一带出名的乞丐和疯子。路人不知道他叫江誉镠,是二三十年代名震一时的粤剧剧作家和作曲家。其祖上富庶一方,父亲江孔殷曾经入仕,在晚清民国的广州颇具政治影响力。他少年富贵,青年得志,中年后渐渐潦倒疯癫,成了青山精神病院的常客。最出名的传闻是他曾频频报警,声称自己的一双鞋被人偷走,而且一人偷右脚,一人偷左脚,偷右脚的叫蒋介石,偷左脚的叫毛泽东,搞得他现在无路可走。

杜国威的剧本,编剧方法上不是给一个真实人物考证作传,而是让传奇的归传奇。传统粤语说书的“讲古佬”传统被平移到现代剧场中,用五个说书人构建的套层结构呈现一个众说纷纭的传说中的人生。时空转换极快,可以说是用香港速度来叙事。剧本从头至尾流露出一种广东人对粤剧和粤语文化的深入骨血的痴迷与怀恋,这是它在叙事上最深刻的动力。剧中的南海十三郎几乎就是一个这样的化身。实际上历史上的他几乎没有什么作品保留下来,关于他的才华因此难于求证。但在剧中,粤剧历史上名动天下的人物,从薛觉先到唐涤生,都被他的天才之光吸引,围绕着他打转,因为剧中的他代表了粤剧之魂。

从剧本到演出,《南海十三郎》的成功和风靡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谢君豪对一个天才角色的惊艳演绎。他的表现或许说明只有天才的演员才能诠释天才的角色。九三年该剧选角时试演十三郎的有三个演员,各自有各自对剧本的理解和诠释,导演古天农和编剧杜国威在三人中一眼敲定了谢君豪。谢君豪后来回忆,他对十三郎的演绎不是理性和思考的结果,“我一看剧本就直接这么演了”,“不是我找的,是那样一种感觉找的我”。谢君豪的十三郎,习惯于隔着眼镜用上眼白看人,眼珠流转,嘴角上翘,手舞足蹈,体内像有一个蓄电量永远百分百的小宇宙。很多人觉得谢君豪演恃才傲物演得好,不如佩服他在展现天才的速度感和神经质上毫不费力,恃才傲物是天才的结界和凡人相撞的自然结果。《南海十三郎》上演二十几年来,演员班底更替了无数,演十三郎的却永远是谢君豪,实现了演员与角色的永久绑定,成为经典的活化石。

谢君豪的表演风格适用于舞台,剧中的其余角色也一样是舞台风格,电影版的《南海十三郎》在改编时对表演方式的相应调整不足,观众看影片时一开始可能难以入戏,需要逐渐适应。不过舞台表演的照搬在电影中也有观看经验极度舒适的时候。其中之最,当为唐涤生上门给十三哥抄谱的名场面。前面一场戏,三个打工人以车轮战的方式给十三哥抄谱,而远远跟不上十三哥创作的速度;此一场戏,唐涤生和十三哥棋逢对手,抄谱变成你追我赶的共同创作。吟唱式的创作有别于日常情境,舞台表演风在这场戏里得到了最合理的发挥。电影的这一段落在观赏性上优于舞台剧版。大量的近景和恰到好处的特写用节奏感极强的连贯性剪接组织起来,创造力在二人之间不断流动,天才遇天才的势能和动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两人是反串花旦,表演中自带一种惹人发笑的造作,在娱乐性上和港产喜剧片殊途同归。据谢君豪说,这一段落用了半天时间就拍完了,而且是单机拍摄,可谓香港速度的又一体现。不过单机拍摄的一个结果是唱的片段不完全在一个调上,属于穿帮性质。

《南海十三郎》最感人的一场戏是两人重逢,情感内核的密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所有表现方式对技巧的追求,电影和舞台剧对这一段落的处理都回归朴素。“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这些词句很难不让人想起顾贞观那两首著名的金缕曲,“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其中的情感,偏离了粤剧本身的生猛和缠绵,是文人式的知遇和自怜。

《南海十三郎》从唐涤生遇十三哥开始,整个后半部影片,都充满了文人立言的色彩。其中一些台词段落可以摘抄流传。比如“我要证明文章有价。再过三五十年,没有人会记得那些股票……可是一个好的剧本,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你那么有文采,不用写这些庸俗的剧本来迎合观众……眼光放远一点,观众的水准越来越高……”九七年的杜国威大概没有想到,这些台词会在二十年后的内地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给仍旧愿意在创作上有所追求的行业人打气。这大概也是此片在内地口碑日隆,话题度日增的原因。

电影对舞台剧的改编有一处别具匠心。五个服化道一致、符号意味浓厚的说书人在影片中变成了一个具体的“讲古祥”。这一角色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有几次微妙的变化。庙街的开场是标准的讲古佬表演,有一种做张做致的距离感。到了警察局的密闭空间,故事就变得日常和私密起来。故事里有小男孩和疯癫了的十三叔对着一张空空白纸大赞雪山白凤凰的情景,赤子和疯子眼中所见略同,观众看到这里会有一种不知身在几重空间的恍惚感。这个赤子,就是讲古祥自己。等到故事讲完,黄霑演的警察问他是否识得南海十三郎,他却摇头否定,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说书人的身份在这里突然掉了皮,让他前面的叙述瞬间变得虚幻。等到讲古祥出了油麻地警署来到街上,电影在这里出现了神来之笔。讲古祥带着观众仿佛置身于异度空间的香港,满街皆是疯癫潦倒之人。他与年轻模样的南海十三郎擦肩而过,并转身追随而去。这一段落是整部影片中最具电影感的片段,像是街头随手抓拍众生相,有一种与前面的戏剧风格迥然不同的真实感,真实到令人难以承受。

这两年,我在研究生课上讲到九七前后的香港电影,都会放《南海十三郎》给学生看。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和不同的本科背景,每次放到这个结尾,都有人呆傻在座,有人默默抹泪,有人对着片尾字幕“献给全港编剧共勉”痴痴出神,很久出不了戏,可见影片的力量。《南海十三郎》的后半部风驰电掣,历史的洪流倾泻而下,人在其中不知如何保全尊严和体面。影片看似写天才不容于世的故事,实际上像在写人如何体面地告别这个世界。疯癫是体面,早死也是体面,天才的终结有一种时代落幕感,而影片在不断的反身自照中,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叙事中,留给观众无限的空茫。

 4 )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渡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渡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南海十三郎》是我看过N多遍都依然喜欢的香港电影:在喧闹的街头,从一个江湖艺人口中我们看到了天赋异秉,桀骜不逊的江誉镠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名满天下的大编剧到因不肯随波逐流而为世间所不容,半生漂泊穷困潦倒,最后被人们看成疯子,在街头无声无息地死去.

   江誉镠,又名江誉球,別字江枫。1909年出生于广州南海,因在家中排行十三,故称南海十三郎.是香港二、三十年代著名粤剧编剧家及电影剧作家.父亲是广州名士江孔殷,清末最后一科进士,世称江太史。江太史交游广阔,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到三山五岳三教九流都来之不拒。太史第内常年食客满堂,饭局不断。粤菜中的经典传世之作“太史蛇羹”即在江太史的亲自指导下诞生于江家私厨。

  《南海十三郎》如同《红楼梦》一样,前半部繁华后半部悲凉,真个是"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其实在繁华的前半部中依然萧索暗生:意气风发的江誉镠在香港大学读书时偶遇梦中情人丽丽,不惜中断学业追随其去了上海,此后两年音讯全无,两年后出现在江太史面前的是一个衣着邋遢,失意潦倒的十三郎.虽然他死活不肯对父亲说出这两年的经历,但却在随后的粤剧《心声泪影》:"伤心泪呀 洒不了前尘影事呀 /心头 个中滋味呀, 唯有自己知 /一弯新月 未许人有团圆意 /音沉讯沓 迷乱情丝 "的唱词中泄露了心事.舞台下,在薛五哥这厢凄怆的演绎声中,上海往事在十三郎的心中萦绕...观众们只能从这一闪即逝的几个镜头中窥见几分端倪.犹如在一片欢乐祥和中的黛玉葬花.正当十三郎意气风发,准备大展鸿图时,抗战开始了.个性清高,恃才傲物的十三郎拒绝为伪军演出,又在劳军的过程中与那些低俗市侩的编剧导演们发生激烈冲突,倍受压抑,生活日渐窘迫.而在他最潦倒的时刻居然又宿命般地碰到了他昔日的情人,最荒唐的是,这个他"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人现在根本认不出他了.饱受刺激的十三在返乡途中跳车自杀未遂,从此在世人眼中已然疯癫.战争使江家败落下来,无钱为十三治病的太史公把十三送到香港,十三从此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然而就在十三落魄街头时,有一个人走遍万水千山寻找他,这个人就是他的徒弟--唐涤生.犹如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两个天才久别重逢的一幕堪堪催人泪下" 相见若似梦,自从别去匆匆,此刻再重逢,咫尺隔万重,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事才未众。”在师徒相认的一唱一和中,十三生锈的才华在此刻被唤醒。他浑浊的眼睛刹那变得清澈,起身要逃走,双手却已被阿唐紧紧握住。临别时已成为粤剧大师的唐涤生送给他一张戏票,是《再世红梅记》的首场演出,嘱咐他一定要来。但那一夜,终于振奋精神,准备再展昔日抱负的十三走进戏院的时候,却不幸目睹了唐涤生心脏病突发去世的一幕.痛失唯一知己的十三终于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从精神病医院出来的十三已经不复往日的桀骜与峥嵘,忆往昔,即使沦为乞丐时,十三仍能操着法语报警说:"我的鞋被人偷了,偷我左脚鞋的是汉奸,偷我右脚鞋的是走狗"把警察弄得无可奈何.而如今,隐居在寺庙中的十三操着六国语言为观光的外国游客介绍香港的名胜古迹,使寺庙的香火钱大增.就在我们暗暗庆幸十三能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终了此生也不错的时候,迎来了太史公去世的消息.十三遭逢了人生最后一次打击.从此真的一无所有,了无牵挂...晚年的十三居无定所,餐风露宿,最后冻死在街头.死后光着脚,身上盖着一张《雪山白凤凰图》,被微风吹动,好像要展翅飞走,而周遭却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千万不要自认为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像南海十三郎一样早疯,要么是像唐涤生一样早死。”这是影片中最让人耿耿于怀的台词。也许与早逝的唐涤生相比,南海十三郎的悲剧在于他活着,并且活得太长太久。他不得不目睹生平唯一知己的夭折;不得不听闻父亲贫病而死的噩耗;不得不成为一段又一段动荡历史的见证人,并以疯癫抵挡这个越来越光怪陆离的世界——只有在痛彻骨髓的片刻,才显露出慑人的清醒。因为"过高人皆妒,过洁世同嫌",因为曲高和寡,被人蔑视,被人厌弃,饱受折磨和悲哀,在知情者面前犹如掩面的人,在不知情者面前形如虚无。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布满了虱子".对于拖沓得太久而感到疲惫的生命,也许死亡真的是上苍赋予人们的最终关怀。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人们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倒在街边,面容安详,已经没有了呼吸。警察局长接到报案,认出这个人就是一代粤剧大师:南海十三郎。他默默找来一双鞋,穿在老人赤裸而冰冷的脚上,黯然送他最后一程。令人不堪的是,那一年已经是1984年--离我们如此接近的年代,在一片纸醉金迷,歌舞生平中,世界却如此无情地默许一个天才暴毙街头.

    电影的结尾,说书人讲完了十三的故事后,有听众问他:"你这么了解他的经历,你是他的亲戚吗?"说书人回答:" 非亲非故,只是一个潦倒编剧在说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故事讲完了,听众走散了,说书人走在人潮涌动的香港街头,看到亲密的情侣,佝偻的老人,天真的小孩...突然,有人一头跟他撞上,抬头一看,一个年轻英俊,意气风发的十三郎出现在他和观众的视野里,得意地展示自己发明的一个类似乐器的小玩意,然后掉头离去.而我们,仿佛跟那个惊呆了的说书人一样,不由自主地想赶上去,追上那个离去的背影....别对我说这个结局的荒谬,上帝爱之深,庸人害之切的悲剧总是令人难以容忍的,而这个结局,也许跟王家卫的《春光乍泄》片尾"助理摄影:黎耀辉,何宝荣"一样,都是上苍对这个无常人间的最后安慰.

    很难想象,高志森,这个惯于导演《九星报喜》《大富之家》《花田喜事》《家有喜事》的人,拍起文艺片来居然如此的文艺,片尾:"与香港所有的编导共勉"意味深长.人生充满了无奈,生命并不完美,也许正如片中的说书人一样,这部电影也只不过是无奈的香港电影人借他人的酒杯,悼念自己被荒废与玷污的才华罢了.

 5 ) 唯有失败最动人

我在杨典的书里读到过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话,比如,“文学是生活的反相”,比如,“我们是顺着在生活,倒着去写作”。假如对这些话真心赞同,那么,《南海十三郎》这样的电影就好像被排除在外了,因为,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血淋淋的真实,我们会觉得,这是生活的真相,而不是什么“反相”。

除此以外,杨典还说过,“不事文学才是真文学”,显然,十三郎并非“不事文学”之人,但他又非常接近我所理解的“真文学”,那么是不是说,文学应该有两种评价体系,一种针对卡夫卡式的,以一个巨大的比喻来描绘个体的主观世界,另一种则是呈现绝对的真实,绝对的真实与巨大的比喻,就好像一个圆的起点和终点,在极端处汇合?

我想不是这样的。极端的真实(纳博科夫盛赞托尔斯泰可以还原一节十九世纪的车厢)与巨大的比喻同样只是表象,它们包裹着文学的核心,即镜中的世界——“生活的反相”,无关乎细节是创作还是还原。

而《十三郎》这部电影,正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没有评价电影的能力,只能将它看作是由影像和表演完成的叙事。

电影的开头,潦倒的说书人在讲述南海十三郎的故事。香港电影特有的市井气息中,有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而电影也正是从这种极具当代感的活泼泼的生活场景中迅速地切回到过去,两个场景几乎并行出现:潦倒脏污、咒骂殖民时代和外国人的疯子,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场景中的贵公子,他们是同一个人。

观众在这一刻即被吸引,因为他知道,他即将看到一整段失败的人生,并且这下坠的人生正好与时代的巨大变迁同一节奏,不管如何讲述,都将让人唏嘘不已。——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段历史,我们也都知道失败。是的,我们熟悉失败,熟悉得仿佛我们曾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它,就像我们学习抗战与建国。

但《十三郎》的好,它的精彩与逸出常轨之处却在于,十三郎人生的失败与他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共振是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发生的。我们不是因为了解那段历史才理解十三郎的悲剧,而是相反,我们借由理解十三郎的悲剧而走出一段历史,我们恍然大悟,所谓世事沧桑或时代变迁不过是大梦一场,我们走过自己的人生,如同走过一个秋日,“内心生长的一切不断剥落”,顷刻之间,便“今夕成往昔”。

十三郎正式的失败,是在劳军演出的时候,但假如就此认为十三郎败于世风日下,则未免肤浅,毕竟他抽鸦片和娶了十三个太太的父亲不见得是高尚的。

仔细回忆我们会发现,十三郎总在喊一些口号,年幼时,他要打倒封建迷信,但一见到家中的粤剧名伶,知道要唱戏,便立刻把打倒封建迷信抛诸脑后,一心想听戏;参加舞会时,嘴里说着国仇家恨当前,鄙夷奢靡的舞会,但一见到莉莉小姐,就立刻忘记国仇,甚至做出买下所有奖券的十足纨绔的举动。国家命运没有让他放弃学业,但莉莉小姐却可以让他立刻跑到上海——这就是十三郎的痴,对国事的浮于表面的关心反倒是他的迂阔。

十三郎的创作只能生发于他的一段痴,不能生发于他的迂。电影此处的叙述独具匠心,十足巧妙:十三郎在上海两年的经历绝口不提,直至薛五哥开始唱《寒江钓雪》,上海的往事才历历在目,也在观众面前上演。人生最初的失败往往是情欲的受挫,电影刻意地把十三郎对莉莉的追求表现得有些猥琐,因为它必须在一段唱词中,在粤剧名伶曲折的唱腔里,才能成为美好的,否则,就只是不堪的往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我们也就发现,劳军演出以及随后的十三郎的创作中,只有他高尚的迂阔,却绝无他任情而动,任性而为的痴绝,他的戏也因此不再动人。失去了那种动人,他的戏不过是一个逝去时代的旧诗文,新的时代的哪怕最庸俗的创作也能够打败它。不能认为这是粤剧的失败,否则就无法解释后来的唐涤生的成功,不是人们不看戏,是他写不出来人们要看的戏。电影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新时代的剧作与十三郎的剧作之间的不同,我们会发现,十三郎的确在与最庸俗的东西抗争,但他自己的东西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被时代抛弃了,也被自己的才华抛弃了。他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因此,所谓的不与时代妥协,只是不再创作的借口,他的愤懑与痛苦其实指向自身,坏脾气只是一种掩护,将自己与那个抛弃他的时代隔绝开。同时也在疯癫中与故友隔绝,像唐吉可德般英勇地与并不存在的敌人抗争,滑稽又高尚。

其实,十三郎的失败并不始于劳军演出,他实际是败于唐涤生。唐涤生是他的学生,他的挚友,他的知己,同时也是他的竞争者。他最初即是败于唐涤生那一段“文章有价”的议论,这段话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怀疑自己所写的东西只是囿于当前的时代,称不上超越,也做不到超越;他怀疑自己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只是运气好,迎合了大众的品味。正是这种怀疑让他开始执着于宏大叙事,执着于教化观众而不是打动观众。(这也是他身上旧时代文人的烙印)

但再次见到莉莉的情动,让他终于超脱了那种致力于教化的创作,回归到“吟咏心碎”的痴绝的创作心境。所以,电影直至此处才完成了关于失败的叙事,从唐涤生的出现到莉莉的再现,是十三郎人生的转折,无论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转折都将上演,甚至,在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必将经历如此这般的失败。

不过,天才(十三郎当然是天才)是难以忍受这种失败的。早慧的天才多早夭,晚成的天才则大抵孤苦,因为人生的失败中自有一种令人悲痛欲绝的悖论,它或是消耗尽,或是激发出一个人全部的创作的激情。

对照兰波的谜一般的人生(他穷其青年时代寻找绝对的诗的语言,了悟此事难有进展后,以不到20岁的年纪,远走非洲,死在荒漠),不难发现,十三郎的落魄中隐含着同样的逻辑:无法再写诗,就成为诗

电影最动人处就此开始,不再“事文学”的十三郎成为了文学本身。

所谓的“文学是生活的反相”,在《南海十三郎》这种呈现血淋淋的真实的电影中也得到最真切的体现。他越是孤独凄凉,观众就越是沉醉其中,真实世界中会惹人不快的脏污与疯癫,在叙事中变得诗意且动人。

并且,作者几近露骨地在提示着观众,不要同情他!这不是要你同情,十三郎不要廉价的同情!他要你面对一个脏污的乞丐,感到顶礼膜拜,感到自愧不如,他要你认同这种痴绝直至疯癫的人生。

他要你知道,在十三郎的内心深处,他的看似空洞的后半生,就如同那幅《雪山白凤凰》,在一无所有的空无中,被诗意的想象激发时,会展现出全部的,具有毁灭性质的美本身。

燕归何处觅残塘

心声泪影女儿香

红绡夜盗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6 ) 交非知己自然狂

   《南海十三郎》真是难得的好港片,但大概由于对粤剧了解甚少、并且这个电影已经颇有些年代的缘故,差点错过了讲述当年的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生平的传记电影了。大概还是出于对观众们今时今日已经不大了解粤剧文化的缘故,电影由一个说书人闹市中讲故事开始,形成一个“戏里有戏”的结构,穿插港片固有的快节奏、夸张手法和插科打诨,再加上剧中的流畅音乐,已经相当吸引人了。电影本身被看做寄托了对传统粤剧文化的哀思,电影最后让说书人讲的“一个潦倒编剧在说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而已”,似乎又对编剧颇有自嘲和勉励之意。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南海十三郎这个人的故事。
  几年前在齐白石故居看到白石老人一首诗里的一句话:“性不誉人何足怪,交非知己自然狂”,一直对此印象深刻——其实所谓怪、所谓狂,只是因为没有碰到知己,而且又不喜欢逢迎奉承别人而已。现在看,这两句放在十三郎身上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实际上抛开他身上的孤傲看,他才应该算是一个不肯随波逐流、不愿阿谀奉承的“真正的人”。他对莉莉一见钟情,然后便展开追求并苦苦跟随到上海几年流浪,这是他的痴情;当他成为粤剧圈子里炙手可热的金牌编剧后,别的剧团用更高的价钱想要挖他走时,他因为“自己是薛老五(薛觉生)带出来的”而严词拒绝。唐涤生经受过他的带领培养,但当感到自己已经不能教他时,则冷脸冷言把他赶走。这是他的重义;抗战期间,因为看不惯“以肉弹戏劳军”的卑鄙手段,而不惜对其始作俑者大打出手,这是他的明理;就算自己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跟随潮流,坚决拒绝写当时流行的神怪戏、荒诞戏,这是他的守格……如此痴情重义,明理守格之人,却偏偏被人看做是“狂”!而晚年之后,十三郎终于由“狂”变“疯”,早先那些骂十三郎“疯子”的人不少,终于一语成谶,也终于悲哀地证明了世俗潮流一贯正确、不容反叛?
  真正令人悲哀的或许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浅薄。在艺术领域的确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电影中说书人告诫说:“千万不要做天才啊,因为天才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早死,像唐涤生那样,要么早疯,像十三郎那样。”以前听到过一个说法,古时的女人因为普遍缠足,所以一旦看到正常生长的脚则讥之为“大脚”。而唐涤生这样的本性流露的“正常人”,则被指责为“恃才傲物”:实际上,“傲物”只是因为不愿意退化为“物”,又岂是因为“恃才”?
  电影里说书人用几句话概括了十三郎的作品:
  心声泪影女儿香,
  燕归何处觅残塘。
  红绡夜盗寒江雪,
  痴人正是十三郎。
  所谓“狂人”,其实只是一个不懂媚俗、逢迎世俗的“痴人”。

 短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杜国威的当年一定也很苦

5分钟前
  • 大灰狼
  • 力荐

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哈哈哈哈哈哈

10分钟前
  • 次非
  • 力荐

1997年的金像奖,哥哥的《色情男女》输给谢君豪的《南海十三郎》,一直为哥哥难受,今天看完,才心服口服啊,少一颗星,只是因为配音。

14分钟前
  • 我这个笨蛋啊
  • 推荐

谢君豪是个戏骨。

1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十三与唐涤生那一段也算荡气回肠,此生既已不枉,又有何憾......看阿唐满面正气欲讨个文章有价,预料“黄金蚊纸、世界大事全部都系过眼云烟”,亦大可一笑置之——只管沉浸于曲词的绮丽多致就好了....

22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痴人正是十三郎啊,可惜里面的女演员都丑,不过“宝莲灯禽兽版”又笑死我。看到后期又哭,又差点抖,最后的结曲爽过旋律死金

2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

28分钟前
  • 顾俏乜
  • 力荐

在看此片之前我心中的港片最爱是男人四十,但是看过这个片儿之后,我想不会有任何一部香港电影在心中能够有更重的分量了。好编剧,好演员,好题材。真的难以想象谢君豪演的时候不过三十出头,居然能把这个人物的一身才气、傲骨、滑稽痴顽、嬉笑怒骂、沧桑低回演的那么自然。真是爱煞。

32分钟前
  • 曼仔
  • 力荐

码字很多,难以概括,以至于久不能平静…索性删掉浅薄的文字。和霸王别姬相比,抛开对张国荣的喜欢。这部电影完全在其之上。

33分钟前
  • 锐涵君
  • 力荐

话说要不是后来知道那么多人因为这部片子爱上了谢君豪,我还以为自己有病。

35分钟前
  • hitchhiker
  • 力荐

“不管怎么样,总之他是个天才。不过,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多好的港片。

3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神作,我以前还说美国有《阿甘正传》,韩国有《国际市场》,中国怎么没有呢?原来,中国的阿甘鞋子被偷了。

41分钟前
  • 电气白兰
  • 力荐

看哭了好多次,那个说书人应该是当年一起睡一晚的小乞丐。最后一些乞丐的镜头让人好生生怜。天才的两种下场,早死晚疯。天才不会跟世俗妥协。倒也佩服他父亲,十二个女人一个个用情过来,每个都有情。仆人也有情,难怪到死都拿着一张白凤凰。一个编剧讲另一个编剧,共勉

46分钟前
  • 瓣瓣瓣
  • 力荐

已下 传记性质,却有了个说书人作引子讨巧。人物强烈的个性极大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时代背景联系不是特紧密,相比《梅》《霸》的宏大,但反而让人感觉舒服。粤戏的文化贯穿始终,非常有趣也开眼。谢君豪是个能人,编剧也很强大。几次盈眶,又再笑出来。全港编剧共勉的口号激动人心。看得给力盛赞佳片

48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谢生最好的片~~~所谓曲高和寡,悲哀的不是曲高的孤傲疏狂,而是和寡的短漏浅薄.

49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后半段我几乎以泪洗面,特别是十三与唐涤生重逢那段清唱,我正在切葱花,在厨房里禁不住持刀大哭: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仿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俗世才未众)。天下码字的人都该一哭。

53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秋意浓,落雨飘,最是观影好时光。十三郎,艳香江,争传唱佳句佳章。世难料,天弄人,墨笔难敌刀与枪。本是文人又傲骨,岂肯屈膝世俗眼光。师徒重逢,不免泪两行。主仆再遇,心中徒悲怆。潦倒客死黯神伤,人间难留白凤凰。雨未停,拍打窗,心中感慨涌一腔。观此佳作,影迷共勉,人生遇挫又何妨?

56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好一个与全港编剧共勉

57分钟前
  • 力荐

我再见恩师,心中百般痛,彷似宝剑泥絮尘半封,昔日壮志与才气全告终,江中雪,泪影两朦胧,辜负伯牙琴,你莫个难自控。知音再复寻,泪盈两朦胧。

1小时前
  • 鲱鱼和橘子酱
  • 力荐

百老汇影城香港影展大银幕观影,画质修复帧帧赏心悦目,原版粤语声声触动心潮,多年来一直不看渣画质是对的,好久没有泪牛满面的感觉了,一直在想,曹雪芹的故事如果拍成电影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就是《南海十三郎》这种样子,但基本没人拍得出吧!香港电影、电影人97回归前最后的体面谢幕,悲凉与荣光,焦愁与桀骜,都给了十三郎,此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香港电影了!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