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3:主攻方向

剧情片苏联2018

主演:扬·恩格莱特,巴巴拉·布雷尔斯卡,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Jan,Englert,Barbara,Bryl,芭芭拉·布雷尔斯卡

导演:Yuri,Ozerov,Julius,Kun

播放地址

 剧照

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3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4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5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6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7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8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19解放3:主攻方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2:56

详细剧情

《解放3:主攻方向》本片为二战题材电影,由原苏联制作,讲述了苏联一次重要的反攻战ddd。

 长篇影评

 1 ) 当时算力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苏联鼎盛时期,霸气侧漏,美帝胆寒。又是计划经济,要拍部大场面电影,只要能鼓舞人心有宣传效应,哪管它什么成本不成本的。于是《解放》里面的场面那可是想多大就有多大,要多牛掰就有多牛掰。那可是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大家可以想想,《解放》花了多少钱,动用了多少军队,造了多少道具。没有副国级的领导批准,要实现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片的战争场面拍得还是很震撼的,从双方元帅到普通士兵的刻画,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对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的表现,也基本符合历史形象。

对斯大林、朱可夫的刻画,太完美,不符合历史事实。考虑到是苏联拍的,可以理解。毕竟比起我们的抗日神剧,这算好的了。

本片意识形态方面,可以说是太过美化,比如说红军政委在里面,基本都是慈眉善目积极正面,对逃兵的处理也比较温柔,没有扫射逃兵、溃兵的画面。实际上政委在苏联红军中,是令普通红军士兵不寒而栗的存在。

苏联官兵与波兰官兵太过和谐,简直就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实际上波兰人对苏联红军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具体自己百度一下二战简史和“卡廷惨案”。

攻入柏林后,苏联红军士兵与柏林市民太过亲密,事实是确实“亲密”得不得了,不过那是强制性的。

虽然有种种不足,但纵观二战影片,本片仍然是力作,尤其是在五十年前,难能可贵。

 2 ) 突破德军防线

2022.08.03

英国驻土耳其安卡拉大使的仆人是个德国间谍,很快德黑兰会议记录放在了希特勒的办公桌上,偏偏希特勒不相信这份情报是真的,认为是丘吉尔伪造的,此时的希特勒已经被前线战场接连的失利搞的多疑且刚愎自用,对负面的消息和情报常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德国人坚持常规军事理论认为坦克适合在平原作战,朱可夫提出打破常规,将苏军主攻方向确定在白俄罗斯的沼泽和森林地带出其不意的向德军进攻,打他一个措手不及。斯大林同意了这个大胆的计划,并派朱可夫去白俄罗斯调研。

白俄罗斯巴里奇是苏军夏季攻势的主攻方向之一,但也是德军重点防御的地区,苏军打的很艰苦,几次试探性进攻伤亡很大,高地久攻不下。谁能想到,大卫营长带头发起的最后一次绝死冲锋竟然是因为护士卓雅不顾危险抢救伤员而引发的,竟然成功了。战场上,危急关头,确实需要一股子不怕死的狠劲才能反败为胜,不由得想起《亮剑》里李云龙所说的“亮剑精神”。

朱可夫到来后叫停了进攻,并冒险亲自去左翼的森林和沼泽地带视察,从一个红军侦察兵自制的树枝做的草鞋那里得到启发,找到了步兵和坦克等重武器过沼泽地的办法。

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使纳粹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地,对于东线战场本已呈强弩之末的德军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雪上加霜。斯大林给罗斯福的电报中提到“苏军的夏季攻势将于6月中旬在战线的某一重要地区开始……”,罗斯福戏称“真是亚洲式的狡猾,斯大林谁也不相信,连同盟军也不相信”。

希特勒再一次通过安卡拉得到了斯大林的这份电报内容,正是这种不相信让苏军保证了夏季攻势的隐秘性,正是斯大林的这个“亚洲式的狡猾”让希特勒犯了难,猜不出这个“某一地区”到底在哪?德军将领猜来猜去,都没有猜到是白俄罗斯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如果说希特勒擅长闪电战,快速长驱直入。那么斯大林则喜欢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更何况白俄罗斯有27万熟门熟路的游击队协助苏军作战,德军的道路桥梁的交通被炸的七零八落,破烂不堪,后方所有铁路都陷入瘫痪状态。

苏军突破德军防线,希特勒又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他命令德军死守不退,朱可夫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命令苏军切断德军退路,分割包围了死守阵地的德军,巴洛夫苏军坦克部队进展太快,把步兵远远的甩在了五十公里以外,幸亏遇到了科斯沃夫游击队,让正愁没有步兵配合的巴洛夫喜上眉梢,顺利拿下明斯克火车站,第一近卫军军长巴洛夫和第二近卫军军长布尔近易尼在一座铁桥上握手拥抱,苏军完成对德军的包围圈。

苏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将包围圈里的10万德军全部歼灭。此时的德国盛行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如此大捷德国官方通报不承认,说成是有计划的撤退,西方盟友也不相信是真的,很多事情希特勒也被蒙在鼓里。斯大林命令让被俘虏的五万多德军在莫斯科大街上通过,展示给全世界看,这让希特勒颜面丢尽,大动肝火,暴跳如雷。

苏军进攻非常迅猛,已经接近波兰边境,到了欧洲的大门口,希特勒却连出昏招,不断换将,完全没了章法。德国部分元帅和将军私下里密谋排除希特勒,和西方国家构合,这样就可以全力对付苏联,把共产主义阻挡在欧洲和德国大门之外。结果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参与政变的德国军官全部被清除,赫赫有名的隆美尔将军也受牵扯被迫自尽。

苏军终于开始跨境作战,进攻波兰境内的德军。在苏军进入波兰境内的那一天,远在伦敦的丘吉尔接到了斯大林从莫斯科派专机送来的一封信。丘吉尔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斯大林身穿军装的照片,连封信都没有,也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老道的丘吉尔敏锐的猜到一定是斯大林在哪一招上又占先了。旋即丘吉尔猛然醒悟“俄国人已经越过波兰边境了”。虽然英国和苏联组成了同盟国来共同抵御纳粹德国的侵略和扩张,但是东西方两个巨人的“掰手腕”式的政治博弈一直就没有间歇过。

 3 ) 复习一遍

重看了一遍经典的全景式战争史诗片苏联电影《解放》,五集共八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把三年苏德战争(故事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讲起)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情结疏密恰当,把生死与主义把握得非常到位,相信那个时代的人看了无不感动,当然现在就未必了。比如原来看时没注意一个细节。关于希特勒的死有不少谜团,现在一般认为希特勒是自杀的,并且是在吞下氰化物毒药的同时朝自己开了一枪,爱娃·布劳恩是自己服毒的。而电影中爱娃是希特勒强迫吞下毒药的,希特勒却因为胆小没敢朝自己开枪。戈培尔说,元首应该像士兵一样开枪自杀而不是服毒,于是命令一个党卫军军官去“帮”了元首一把。

 4 ) 遥远的故事

  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个坦克手-大尉同志,他和战友喝燃料酒精的场面让我成年后不断的疑惑....不过他也死在攻克柏林的最后一刻....剧中似乎过于赞美了可涅夫那个垃圾元帅,长大后看到瓦杜丁大将的故事 ,感到无限惋惜:那些最阳光最乐观的最优秀的人,也许全部都死在战争中了吧。然后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再被他们所谓的战友们篡改....

 5 ) 看到短评区某些说假、烂的短评就想笑

要喷也要喷得有姿势水平一些,对于一部拍摄于70年代、苏联官方主品、以苏联红军为主视角的电影,去吐槽电影的立场,以及吐槽拍摄技术实属“正确的废话”,对于正确认识本片的价值毫无意义。而在苏联时期拍摄的一系列类似电影下面,却总能看到类似的自认为自己最头脑清醒的评论层出不穷。。。

引用电影简介的说法:影片编剧之一、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认为影片“有些近似以资料和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编年史,它描写历史人物,描写广阔的战争背景,从士兵的战壕到统帅部的大本营,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很大”。导演尤里.奥泽洛夫则强调《解放》是一部政治电影。 可见导演和编剧都已经为本片定调了,人家并没有遮遮掩掩地说电影“客观中立”“贴合历史真实”,而是毫不掩饰地表明,这就是一部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献礼片。如果不能接受这一预设立场的话,这部电影确实不适合观看,建议去看兄弟连。

对于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尤其是苏、中国家人民相对单调的信息接收渠道而言,这样全景式从基层战士到高层决策,以及横向其他空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巨细靡遗地展现出来以至于有点流水账的电影,是除了枯燥晦涩的文字材料和数字记录外,群众喜闻乐见的认识一段历史的主要方式了。从这个角度,应该把《解放》与前几年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系列类似的纪录片相比较,而不是来和拯救大兵瑞恩之类的商业战争大片来比较谁的战争场面更具视觉冲击力。有多少人不是从小时候看的影视作品、从玩的游戏来逐渐对一段历史产生兴趣的呢?

在十年以前,我也对苏联时期拍摄的这一系列二战电影相当轻视,觉得已经是过时的文物,对拼凑出的粗糙道具坦克,对毫无特效的中弹演技更是嗤之以鼻。实际上,那时候我并没有完整地看过本片----虽然从孩提时代就断断续续从央视的反复重播中无意识地记住了一些经典场景。而写在本文的今天,用了接近一周的时候,以电视剧一天一集的方式,刷完本片之后,我才发现过去的观点是多么幼稚。

单从第一部中炮火弧线的虎式道具车细节来看,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非常还原,如果大家愿意和拯救大兵的虎式道具仔细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实两者还原程度在伯仲之间(尽管在全片中,虎式坦克的形象未免太泛滥了一点)。这方面唯二的硬伤其实是库尔斯克战场出现的IS-2(似乎是想伪装成其他德式坦克?)和反攻柏林时出现的IS-3。

五部曲中,还花了较多篇幅描写德国伞兵营救墨索里尼、德黑兰三巨头会晤、瓦尔基里行动、希特勒自杀等历史事件,基本都可以单独抽离出来当一个微电影独立鉴赏了,相当于看一部电影附送了阿汤哥的《行动目标希特勒》和《帝国的毁灭》等电影,信息量巨大,以至于可以作为众多二战纪录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

视图通过挖掘本片政治说教的内容来批判本片的人,估计看完也会失望。实际上,片中基本没有任何直接粗暴的塑造领袖伟光正形象,或者苏军秋毫无犯、英勇无敌的内容。拍摄本片时,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时代均已过去,斯大林在片中更多是一个普通的配角;第一部中出现了苏军临阵脱逃的场面;第四部中也出现了朱可夫视察前线时,一名毫不知晓前线实际情况,只顾自己埋头睡觉的官僚团长形象;虽然只用了两个小情节展现,但却恰好直击了当时苏军中两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片中也一直不忘刻画小人物在战争中的命运。失去爱人的卓雅契卡在国会大厦欢呼的红军士兵群像前默默流泪,与此时赢得胜利的喜庆氛围形成了巨大反差;坦克车长在国会大厦攻防战结束后,进入大厦内,满怀喜悦地呼唤自己的通讯兵情节,却又无人应答他的场面;坦克兵探出头,充满新奇地欣赏战火中的动物园,结果不幸命中冷枪身亡的情节。。。不管是看过再多煽情情节的观众,想必都会受到触动。这些情节,以及片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的提问,无不在向观众表明,这不是一部鼓吹战争的电影,相反,它给我们展示了战争给每一个人、每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巨大创伤。

当然,在片中也无不穿插着诙谐,比如第五部戈培尔安顿好妻女后走出地堡房间,撞到由苏军派来负责接通苏德双方谈判用的电话线路的通信兵天真地问他卫生间在哪里,又默默地退回房间,还有更早之前的情节,当柏林城防司令说不清楚苏军情况,戈培尔就通过直接打电话给柏林市民,询问是否有俄国兵在她家来确认苏军到达的位置,让人对这种黑色幽默拍案叫绝。

认真探讨本片的不足的话,一个是作为主要看点的大场面大而空。虽然看背景介绍动用多少人力、多少车辆参演令人叹服,但是前三部中在原野上的交战大远景,由于缺少标志性的参照物,以及空中拍摄缺乏细节展现,让人只能看个热闹,看到一堆坦克乱糟糟地在边行进边开炮,并不能鉴别出多少战术过程,当多年之后再看到这些片段时,你也很难立即回想起这是第几部中描写哪场战役的场面---因为区别度实在太低了(这也成了导演在后来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重复利用素材的便利之处)。不光本片,后来国内的大决战系列也有这样的毛病,大场面空有氛围,缺乏和所要反映的战役强相关的识别要素,导致花了如此大的人力投入,拍出来的场景只能作为万能的气氛烘托素材。而这种问题在第四部柏林之战和第五部最后一击中得到了修正,因为柏林的城市巷战属性,建筑物让画面分割出了层次,而最后进攻国会大厦的战斗也更是展现了SG-43重机枪逐步推进、发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德军使用火焰喷射器等战术细节,使之能成为描写柏林战役的不朽的经典片段。

第二个不足,就是室内文戏,除了最后希特勒自杀情节稍微表演夸张一点外,整体的指挥官决策的表演,感觉都是缺乏表情、动作缓慢,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年代俄罗斯的表演风格和理念所限定,或是必须要求展现决策领导沉稳处变不惊的形象? 倒是第四部中坦克手和波兰士兵豪饮燃料的名场面,演员的表演倒是生动有趣~

第三个不足,长镜头战斗场面,各个群演的衔接同步成问题。片中经常可以看到,镜头最前面的主人公已经消灭或者制服了敌人,开始闲庭信步,但随着镜头的转动,就在几步之外,竟然还有一个敌人正在专注地继续抵抗,而主人公和该敌人都非常默契地无视了对方,然后这名敌人才反射弧缓慢地和苏军士兵乙扭打在一起,要不就是德军群演走位有问题,都穿到苏军冲锋队伍中间了,才被“发现”并干掉。。。。不过,这种问题在当今的战争片的混战场面中,也不能完全避免穿帮,更何况考虑到长镜头本来就很难每个环节都完美不出瑕疵,算是一个求全责备的批评吧。。。。

最后,为了第四部中,为了欣赏动物园的生灵,探出头来被打死的坦克兵小哥的场面而mark~那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50周年时,电视中播放的影像中我打记事起最早铭刻的跟“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意象~

 6 ) 希特勒遇刺事件

上午10时15分,施道芬贝格到达了“狼穴”附近的飞机场,转乘一辆军官轿车径直开往大本营。大本营位于一处阴暗、潮湿、林木茂密的地方。其建筑分为内外三层,每层都围以布雷的阵地、地堡群和通电的带刺铁丝网,日夜不停地由党卫队士兵巡逻。希特勒起居和工作的“里院”是禁区,除得到特许和最重要人物之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可是由于施道芬贝格是希特勒本人召见的,他和哈夫登没费什么力气就进了“里院”。早餐后,顺利地找到了最高统帅部通讯处长弗里茨-菲尔基贝尔将军。

菲尔基贝尔是密谋集团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施道芬堡同他约妥,随时准备好把爆炸的消息迅速传给柏林的密谋分子,以便他们立即行动。

12点过后,施道芬贝格走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办公室。凯特尔告诉他,因为墨索里尼要在下午2点半到达,元首的第一次每日汇报会从下午1点提前到12点半举行。时间已所剩无凡了。他把准备向希特勒报告的内容对凯特尔简述了一遍,然后借口方便一下,进到凯特尔的浴室里,匆忙用手钳把装有酸溶液的玻璃管夹碎。当凯特尔和施道芬贝格进入会议室的时候,后者在前厅停了一下,对管电话总机的上士说,他在等候柏林的办公室打来的紧急电话,电话里要告诉他最新的材料,补充他的报告,电话一来立刻去叫他。

二人走进了会议室,会议已经开始。希特勒正坐在桌子的一边中央,背对着门,一边听着陆军副参谋总长兼作战处长豪辛格将军的汇报,一边摆弄着他的放大镜。桌子四周还站着20来个军官。当这位新来的与会者踏进会议室时,希特勒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并回答了他的问候。施道芬贝格站到桌子旁边,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那个坚实橡木底座的里面一边,离希特勒的腿约2米远。此时是12点三7分,再有5分钟,皮包里的炸弹就要发作了。豪辛格在继续讲着,不时指着摊在桌上的作战地图。希特勒和军官们俯身在地图上仔细地看着。施道芬贝格趁人们正聚精会神的时刻偷偷溜了出去。他身旁的勃兰特俯身到桌子上去,想更清楚地看看地图,发现施道芬贝格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碍事,就用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放到桌子那个厚厚底座的靠外一边。这样一来,在炸弹和希特勒之间就隔着这个厚厚的底座了。也许就是这个看来无足轻重的举动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变了往后的历史。

豪辛格的汇报就要完毕了,凯特尔急忙沿着桌子往施道芬贝格上校原先站的地方看去,他要暗示上校,准备好接下去汇报。然而令他十分生气的是,施道芬贝格竟不在那里。凯特尔想起上校在进来的时候对电话接线员说过的话,就悄悄地退出房间,打算去把这个毛手毛脚的青年军官找回来。可电话机旁哪有施道芬贝格的踪影。管总机的上士说,他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凯特尔无可奈何地回到会议室。这时,豪辛格正在结束他的汇报。他正在说,“俄国人正以强大兵力在杜那河西面向北推进,他们的前锋已到杜那堡西南。如果我们在贝帕斯湖周围的集团军不立即撤退,一场灾祸……”话没说完,轰地一声,炸弹开花了。时间是中午12点42分。

随着一声巨响,会议室被炸毁,房顶倒塌,墙皮剥落,窗框横飞,橡木桌被掀到了空中。正在会议室的24人当中,有4人当即身亡,3人重伤,而希特勒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站在100码外的施道芬贝格,看到爆炸引起的浓烟烈火,以为里边的人都被炸死了,匆忙和他的副官钻进等在那里的一辆汽车,乘乱通过三道岗哨,向机场驰去。

刚一镇静下来的希特勒,立刻就控制了局势。而待在柏林班德勒大街陆军总部的密谋分子从菲尔基贝尔处获悉谋杀已经进行。但不知希特勒死活的时候,他们像瘫痪了一样,什么也没敢做,“女武神”行动计划仍锁在保险柜里,白白丧失了很多无可挽回的时间。等到施道芬贝格飞行了3小时回到班德勒大街后,阴谋政变行动的轮子才开始慢慢地运转起来。然而,一切都已太晚了,希姆莱于炸弹爆炸后1小时就奔向了柏林,希特勒的血腥镇压当晚就开始了。逮捕的浪潮此起彼伏。来自11个机构的400名国家秘密警察和刑事警察组成了一个“7月20日事件特别委员会”,无情地清洗各军参谋部。第一批受害者中无一人生还。施道芬贝格及其首要分子的尸体被火烧化,骨灰被胡乱撒在农田里。据悉,这次大清洗约7000人被捕,4980人被判处死刑。

档案解密后,唯一一名事件的参与幸存者艾瓦尔德·万·克莱斯特道出了原因:

德国后备军参谋长斯陶芬伯格参加过北非战役,断了条胳膊,瞎了一只眼睛,剩的胳膊也只有三个指头了,所以在军官里的声誉很高,还有了可以直接进入狼穴会见元首的特殊权利。1944年,德军即将改用新军服,一批军服样品已经生产出来,军工厂决定找个合适的时机请几十名军官和士兵试穿新军装,让希特勒检阅。这是刺杀希特勒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问题是,刺客肯定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军工厂的内线已与斯陶芬伯格达成秘密协议,刺杀行动就选在希特勒阅兵之时,试穿军装的其中一名军官便是克莱斯特。按照斯陶芬伯格的设想,由克莱斯特把炸弹捆绑在腹部,待希特勒上前细看军装时引爆,与他同归于尽。可惜事与愿违,这批新军服在盟军轰炸期间全部被毁,希特勒一纸令下:取消阅兵式。

于是斯陶芬伯格责令克莱斯特寻找质量上乘的定时炸弹,准备在7月20日希特勒召集各兵种举行的战况吹风会上炸死元首。克莱斯特最后准备了两枚英国制定时炸弹,从前线作飞机回到国内,炸弹放在手提包里,当时他就觉得行动会失败,因为装着两个炸弹的包实在太重了。果然,斯陶芬伯格提着装着炸弹的包进入狼穴时,他只有三个手指的胳膊实在承受不住两枚炸弹的重量,无奈他只好取出了一枚炸弹。结果导致炸弹威力不足,元首幸免遇难。

希特勒遇刺侥幸逃生的消息像暴风一样席卷德国,关于刺杀希特勒的各种计划也开始浮出水面。克莱斯特回忆,刺杀计划的目标并不是只有希特勒一个人,如果能炸死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和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戈林也可以,但三个恶魔都逃脱了。

希特勒随即展开血腥报复,拘捕了7000名涉案男女,并处决了其中的5000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直接参与暗杀。臭名昭著的纳粹人民法庭法官罗兰德·弗雷泽主持了这次大屠杀行动。斯陶芬伯格和克莱斯特的父亲都被枪决,但他们已属于较幸运的一群,其他人惨遭秘密警察“盖世太保”酷刑虐待,然后要么用钢琴上的金属弦吊死,要么用钩子钩死。处死的部分过程被拍摄下来,供希特勒细细“欣赏”。 克莱斯特也被拘禁,他准备迎接最坏的结局,认为自己会被立即处死。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被立即处死,而是被送进了拉文斯布鲁克集中营,有关方面对他参与刺杀希特勒一事展开调查,在此期间,他被隔离起来,一关就是几个月。1944年12月,德军步步惨败,前线告急,希特勒光前线的事还顾不过来呢,哪有心思处理克莱斯特这个无名小卒。调查在这个背景下被取消,克莱斯特不仅躲过了处死,还被送到前线作战,成为“7月20日”行动中惟一的生还者。

 7 ) 解放

8个小时的片长,立意、叙事、镜头、场面调度让人不能相信这是那个年代就拍出来的作品,创作者能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描写对手与盟友,没有过份的抹黑或拔高谁,这胸襟让人不能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而该有的大场面一个没落下也非常好的展现了电影这项艺术是何其能烧钱的事实,非常确定的是在电影史上的战争片类型来看是无人出其右的地位了。

 短评

太长了

9分钟前
  • 晃垬
  • 推荐

看到跟毛子称兄道弟的波兰人我要吐了!解放个旦,叫征服还差不多

10分钟前
  • panzercat
  • 还行

对英美领导人、对德军领导人、甚至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刻画都相当客观,没有刻意丑化。考虑到影片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创作者的胸襟真是令他们的西方同行汗颜。

11分钟前
  • mlhs
  • 力荐

不懂打一颗星的什么心态,你不爱看前苏联战争片你可以不看,有的是电影,何必过来碍眼!

15分钟前
  • 迷之尴尬
  • 力荐

小时候看过一次。带着午饭进去看的,中间不停地放了8个小时。

19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历时三天才看完。全景展现苏联反攻德国的恢宏画卷,漫山遍野的坦克和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大场面杰作。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士兵的宏观视角,对各方领导人的描写也能做到客观,希特勒还有少许偏执、狂热、好战的色彩,倒也不算丑化。这是一部战斗民族的革命史诗,苏联战争片的高峰。

22分钟前
  • 神机铳手
  • 力荐

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什么叫大场面

23分钟前
  • 灰斯基
  • 力荐

一共五部,共487分钟,每天一部,一个星期终于看完了。类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战争场面真实恢弘,无任何特效,想想在冷战期间能调动这么多的真实坦克、人物,也是惊讶。话说,前两年热议的希特勒并没有死在地下室,而是在阿根廷,让人又遐想万千了。

2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喝酒精开坦克,炮眼扫视动物园,神兽萌萌哒~

2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涵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柏林战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多关键战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影里都有交待。战争场面做得非常精彩。虽说是苏联视角的二战电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客观描述,并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方。

29分钟前
  • mysticark
  • 力荐

目瞪口呆。是看过所有战争电影中场面最宏大的。那些一望无际的全实拍、航拍长镜头啊,全是坦克。最后攻克柏林一战,漫长、残酷又激动。稍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穿插不过不影响主线的清晰。各位领袖性格鲜明却不夸张,外交斡旋部分重要且明了。但电影再震撼,也不如最后那个2000万的数字来得残酷。伟大

3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战争片还是得看毛子的,老美的简直不值一提

36分钟前
  • 猪可夫
  • 力荐

🚬还是毛子会。

3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经典~~无需多说了

43分钟前
  • 梅林
  • 力荐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挺进大别山、大决战

48分钟前
  • 咖喱娜
  • 推荐

金发男主也太帅了吧

52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样板戏的巅峰

55分钟前
  • HolyC
  • 推荐

210930华星北影节37。我们这种强迫症就烦这种不齐齐整整一个半小时。戈培尔真的像。

56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推荐

宏大战争史诗,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第三部

1小时前
  • 瘦马颊
  • 推荐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我们拍三大战役的教材啊。看的国配版,这配音演员有点少啊。。

1小时前
  • ┢落┦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