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乾隆第一部

台湾剧台湾1991

主演:郑少秋  赵雅芝  江淑娜  周霆坤  张庭 Ting Cheung  黄文豪  李欣  薛汉  于恒  黄冠雄  丁仰国  李海兴  赵子华  刘文斌  

导演:范秀明

 剧照

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1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2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3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4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5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6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13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14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15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16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17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18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19戏说乾隆第一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8 17:29

详细剧情

  三次出行,三段邂逅,三段传奇。以戏说的形式描述了乾隆皇帝(郑少秋 饰)微服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奇景奇事,从诗情画意的江南到神秘的西滇,结识朋友,偶遇佳人,趣事不断。或是纵情山水,或是身处险境,或愉悦或失落。在这过程中,体会皇帝的得意与失意,取与舍。  故事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江南除霸》、《西滇风云》和《宫闱情变》。三段故事的女主角性格各不相同,一个是盐帮帮主程淮秀(赵雅芝 饰);一个是欲向乾隆讨杀父血债的侠女沈芳;还有一个是江南刺绣女金无箴。在河山间,在惊险事件里,穿插着乾隆与这三位女子的感情纠葛。本片自开播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被誉为十大经典港台剧之一。

 长篇影评

 1 ) 繁华过后成一梦——四爷

生在80头上的这一代,少年时候就认识了四爷,那时候年纪小,还不能懂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所以记忆里最多的是四爷的潇洒、四爷的大气与四爷的江湖气。那时候看的是热闹,从程淮秀到沈芳到金无箴再到续集的邱罔市与姜辛,看到都是打打闹闹的场面,没有认真体会过他们的情感与辛酸。
重温《戏说》,以现在的年纪再看四爷,看到更多的是打打闹闹的繁华过后,他的寂寥与萧瑟。紫禁城皇宫他是万万人敬仰的皇帝,堂下有一干朝臣替他分忧,后宫更有三千佳丽排遣寂寞,甚至他要人生人就生他要人死人就死,何等的风光与尊贵!可也正是这风光与尊贵将他锁在了这豪华的牢笼,他的调皮、他的不羁、他的热情统统被这牢笼锁住,除了给别人看的威仪,再没有其他的光华。
贾六、宝珠、春喜的存在对他或许是个安慰,但不是知音啊!后宫三千佳丽或许会有知音人,但他不放心啊,那一个个女人身后都有着这个族、那个派的牵扯,他生在帝王家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都是提防,所以终是未能全全交付的遗憾。有时候难免感叹活得太累吧!因为对于他,先要做皇帝,然后才能做自己。纵如此,四爷还是让自己过的开心,早上起床逗贾六开心,上朝之前到大臣们聚集的殿堂窗前偷听,面对老臣十年如一日的八股陈凑不耐烦的翻翻白眼,默默随他背诵折折袖子的小可爱,与春喜开个小玩笑……日子似乎还过得去。这是不可多得的生活智慧,如果不能改变便学会享受。
宫里的四爷不是真的四爷,太架势了。出了宫的四爷才是真的四爷,不管是混混也好,马贩子也好,有那么点威仪,有那么点贵气,有些风流,有些才气,有些油嘴滑舌……骨子里的他被解脱出来再带着点习惯成自然的帝王架势,便有了十足的气场。
这样的四爷再加上吃穿不愁的阔绰与事事尽在掌握的气度,很难有女人不爱吧!这样的他遭遇了淮秀,那个无一处不美的女人填补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的空虚,仿佛干涸之地遇到春雨滋润一般,他兴奋的像个毛头小子,焦急地等她得帖子,等了一天一夜后终于等到的欣喜,为见心上人而特意穿新衣服,为送心上人定情之物而失去冷静与主意,约会对方不到而表现的焦躁、失落……这是我们在什么样的年纪才有的激情?这是我们遇到怎样心仪的人才有的冲动?他不是没有踌躇过他的身份,但两情相悦的喜悦带给他那份想要得到的渴望,让他情难自禁。正是那句歌词“一世的聪明情愿糊涂”。
淮秀之于他是失落在别处的半颗心,如今终于找到了拼成了一个完整他,他如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完整一般珍惜着淮秀。旱湖一夜,淮秀悄然离去使他没有机会对她承诺与交代,于是急急忙忙地选礼物,那是想告诉淮秀他的对她的珍惜,他对她不是游戏,而是想要负责和一定要负责的珍惜。他怀着这样的热情却找不到淮秀,夜闯盐帮也未见芳踪的焦急与难掩的不安,为什么会不安?或许是为对淮秀的不确定。终于觅得芳踪却听得“旱湖一夜万劫不复”的答案,顿时心灰,却依然留下了定情信物。以四爷之精明冷静又岂会不理解淮秀当时“万劫不复”之心,只是当时他已钻进了“一腔热情被辜负”的牛角尖,哪还有冷静的余地去思考?他看到被索拉旺欺负后哭的淮秀,恨不得找人算账的愤恨,“不想说便不说”的包容与怜惜。尘埃落定之后他去看淮秀,开口就说,这两天在盐漕总督衙门忙着公务没有及时来看她。这是在向她解释,并不是以帝王身份对她的冷落,而是太过忙碌。
然而,他这样珍惜着的淮秀却对他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而那萧郎是盐帮。若那萧郎是个活生生的男人,他或许还有带她走的理由,可那却是盐帮,是淮秀发誓要身许的盐帮。他还有什么理由带她走?他怪她太过冷静,她忍不住哭了,他最终还是不忍,不忍辜负淮秀的期望,独自踏上归途。临别他四处搜寻她的踪迹,终是放不下啊。
回京继续在金碧辉煌的牢笼里过以往的快乐生活,才发现一切都变了,他真切的尝到思念之苦,所以淮秀来了,他说他满心感激。感激那个他珍惜的女子给了他同样的珍惜,或者是感激上天终是待他不薄。对于感情,他是这样的知足啊!然而,她还是走了,皇帝留不住她,四爷也留不住她。或许他自始至终都是知道的,只是宁愿糊涂,留一丝幻想罢了。雕栏玉砌的宫廷只他一人的孤寂,京城大街上他唤不回爱人的萧瑟,是最真实的四爷。或许,淮秀还是四爷的淮秀,四爷仍是淮秀的四爷,但隔的何止万水千山啊!所以,四爷提起淮秀,只是“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是“心系但不能相守身许的”遗憾吧!怀着这样的伤到后宫找寻得到安慰吗?知心的钦主儿还要说一句“还有程淮秀”!他唯有苦笑。
他在深宫只知苗族造反,下令去平,平定了,苗族送女子进宫。恕妃,单纯没有心机,实实在在地让他欣喜了一阵子。然而总是这样的单纯的女子在宫中也不能单纯看待,因为即便她不是阴谋,围绕着她的也不乏阴谋。他是失望的吧!失望的逃出宫去。遇到沈芳,本以为是风花雪月的浪漫璇旎,却没想到还是劫难。
他不喜欢赐人自尽,他也不是杀人成瘾,他反而是难得的仁慈,大臣上的折子,动辄斩啊、轧啊的,太过残忍,他挥笔改为自尽,那是不忍之“仁”,好歹保个全尸吧!这样的仁慈却被臆想成“他喜欢赐人自尽”,他听到这话时是否觉得自己可笑?不仅可笑而且可悲。因为善良,他觉得他愧对沈芳,想在身边弥补,却没想到越发的弄巧成拙。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她,她刺他,他不躲。一个帝王能为一个小女人做到这些,已经够了。然而面对一个真心爱着的女人,他本能的是以一个男人的立场在思考,所以他觉得歉疚。那一刻他说他宁愿是个马贩子,那是对一个流泪的女人真心的怜惜,因为只有那样他才有资格安慰她吧!他想起她说“一寸相思一寸灰”,怎能不灰心?他派去平定苗乱的官竟然滥杀投降的苗人挑起争端,他制定的政策不能按照他的想法执行,他让她爱的女人满心伤痕的浪迹江湖,他以为他已是仁慈却没想到还是残忍。那不只是对情的心灰,更是对天下力所不尽之处的心灰。
他是皇帝,是各方面条件都不俗的君子——四爷,他有很多女人,但他想要的却要不到。这是身为帝王的无奈,是四爷更深的无奈。终于,有个金无箴可以做伴,但她还有个可以为她付出生命的岑九,他自卑了,在那个莽汉子无所顾忌的爱情面前,身为风流帝王的他自卑了。因为他不能没规矩,不能像他那般的爱,所以他放了金无箴放了岑九,唯独没有放过自己。他说过:“放了她,放过自己,终生不看她的刺绣。”但他最终没有舍得不看她的刺绣。
春喜说,最苦的是万岁爷。他听了是欣慰的吧,至少还有个小丫头能看到他的苦,他的无奈。他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渴望,不过是想找一个人,可以向她倾诉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苦、他的怒、他的喜、他的悲而已,但最终还是枉然。一生的遭遇向谁诉?不是史官笔下僵制的自己,而是自己心中有血有泪的四爷。他一直在寻觅,一直在失望。
他在盐漕会谈的时候拍桌子骂“错在乾隆”;他在见老刺猬的时候恨“乾隆怎么用这样的官!”在康乾盛世的一片颂扬声中,他如此苛责自己。即便天下仍有不治之处,我们又怎能忍心责怪这样一个四爷!
这就是四爷,用嬉笑怒骂,掩盖了最真实的自己,因为那里有寂寥、有灰心、有思念、有血有泪,而这些对于一个帝王而言有损威仪。所以,他将“痴和怨掩埋”,做一个万人期许的皇帝。放眼望去,天下尽属于他的江山,都载不动他的悲哀,有限的岁月中,等不到那个诉说平生的人,“爱到不能爱,聚到终须散,繁华过后成一梦……”一首《问情》传唱着他的寂寥与萧瑟。
如果可以遇到,我不想遇到这样的四爷,我宁愿遇到少年记忆中意气风发的四爷,哪怕有些花心,哪怕有些风流,哪怕是见一个爱一个的用情不专……
PS:《戏说乾隆》主角们终于写完了,其实四爷我不大想写,因为以一个女人的思维去写男人,怎样客观都难免偏颇。而我也不想善解人意的去理解四爷的苦,享尽齐人之福就要受相应的苦,这是取舍之间的等价交换。我是女权主义吧!一定是的。纵如是说,假如让我在做皇帝和做岑九之间选择,我想我会选做岑九。因为人人只看见做皇帝的好,不会同情做皇帝的苦,反而更能理解做土匪的无奈与苦楚。做为俗人,我需要在世人这样的理解,更需要有一个可以相守一生的人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生活。这么看来“宁做土匪,不做皇帝”不是一句假话。为这句真理向四爷致敬。

 2 ) 相忘于天涯

《戏说乾隆—西滇风云》

我不得不承认,在戏说乾隆这部戏的女主角里面低估了沈芳,以至于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正式的重温过这个单元。和程淮秀从小在草莽中历练不同,沈芳是一个兼具了小女儿性情和大女主性格的形象,她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江湖儿女,一个被迫闯荡江湖的孤女。

沈芳的性格倔强而刚烈,从小就有反抗精神,圣旨到了她都敢高喊“不服”,在那个女子三从四德的时代,这样的女孩子有多么的难得。家庭的熏陶和文化的修养也让她对男权主义有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三从四德就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她更向往民风自由甚至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这个格局就上升的有点高了。她曾提到过她亲眼见到父母的鹣鲽情深,由她对男女地位的观点可以看出,她的父母必定是举案齐眉的,可以想见沈父是一位多么尊重女性的开明父亲,也允许女儿可以通读古今典籍而无所顾虑。片中那段最经典的对白,是四爷问沈芳的婚姻观,沈芳性格中的桀骜不驯在这里展现到了极致,她说“做官的不嫁,皇帝不嫁,商人不嫁,读书的也不嫁”,原因种种。四爷摇头苦笑,不知道世间是否有能驾驭她这样奇女子的男人。

但是沈芳的性格有断层,有割裂,因为她的人生是由两段完全不同的境遇组成的,前一段是书香世家的闺秀,学的是诗书礼义,她的见识她的眼界她的人生观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虽是女子却性格桀骜。后一段则是颠沛流离,苦大仇深,尝尽了人间百苦,这一段更加深了她性格的刚烈,甚至有点偏激了。然而对她影响最深的是父亲因文字狱冤死,她没有逆来顺受,也没有怨恨命运的不公,而是直指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她聪明而又清醒。

但是换个角度,她倔强刚烈的内心却也是柔弱的,从小被父母家人宠在手心上,没吃过半点苦,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她从云端跌入泥土,刚强的性格纵然支撑她走过了那些至暗时光,可她仍然想到过死,为父报仇成了她心里唯一的念想,这也应该是她能活下来唯一的精神支柱。

片中有一个桥段非常打动我,沈芳在听到热河行宫里那个孩子口中说出的“连累”二字时,猛然醒悟,报仇成了她的执念,自己的命在所不惜,可是和她有关的人呢,于他有恩的人呢,她好像从未想过。于是当晚,借着酒劲,她终于一诉衷肠,下定了决心虽要报仇,也绝不能连累恩人。这让我忽然悲从中来,她到底还是一个人,即使摆脱了曾经的苦难,也再回不到从前,就算是杀了乾隆,父母也不能再生。可是沈芳的确聪明,她在这番领悟之后,放弃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鲁莽想法,而是转而决定去边陲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反清势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管他什么政治立场,利益纠葛,只要和她的目标一致,就是她的朋友。

沈芳的年龄在剧中有一处揣度,可以大致推测,她遭逢家变的时候约莫十五六岁,小小年纪流放边疆,之后被军中小官夫妇收养,她的功夫应该是养父传授无疑了,这也需要几年时间。在热河蒙古包,又提到她这样每年往来热河小住也有个几年了,可以推断,从家变后到故事发生时,应该已经有十多年了,所以剧中沈芳的年龄应该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在清朝绝对算得上是熟女了。这也就不难解释,她和四爷萍水相逢感情发展之快了。另外一点,经历过家变经过过发配流放,也让她的人生观发生了一定改变,毕竟生死一线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看不开呢,况且青春易逝,她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苦难中消磨了,如今难得能遇到一个入得法眼的男人,怎能不会心动呢?

心动归心动,但她是清醒的,她一直视报仇为活着的唯一使命,于是在和四爷多次聊到男女感情的话题时,她总是显得那么超然洒脱,桀骜不拘,或许这有她从小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可能因她历尽苦难之后,看待感情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是,还不完全是这样。四爷在怒江和沈芳谈情缘,可是却谈的极其雅致,在四爷探询沈芳对情缘的看法时,她提到了“罗汉不三宿桑下”这个典故,其实是怕自己陷得太深,她从小目睹父母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以至最后的生死相随,她渴望这样的感情,可又害怕这样的感情,换句话说吧,她害怕自己真的爱上四爷而无法自拔。同时,她知道自己为了报仇是不惜性命的,可是一旦有了牵挂便不能孤注一掷,如果两人一同赴死,岂不是白白连累了无辜。

关于她的复仇,从一开始她就心心念念,甚至有点剑走偏锋,她一出场,就多次出现沈芳对父亲服毒当日情景和自己被发配时的回忆,竟然有三四次之多。可是剧中呢,无论是恩人、亲人、情人、路人,没有一个支持她赞成她的,从头到尾都想帮她化解,全剧也可以说是沈芳放下仇恨的心路历程。

在云南,四爷得知沈芳身世之后,一方面暗中阻挠她接触当地的反清势力,另一方面,试图唤起她被仇恨盔甲围裹着的内心中最柔软的一丝感情,那便是她对父母爱情的见证和期许。四爷试图让这份仅存的柔软变成燎原之火,一点点吞噬她冰冷的仇恨。所以这里,四爷已经不是单纯和沈芳在做小儿女谈情了,而是推己及人,从古至今,从皇帝到百姓,世人皆有爱与被爱的权力,而其中的“朝朝暮暮情”也都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谓用爱来化解仇恨,四爷他爱沈芳,同时也怜惜她,所以四爷没有放弃,锲而不舍的努力。沈芳也爱四爷,可是这份爱有多深呢,能否深到可以让她放下仇恨呢,四爷不确定,也不敢赌,所以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告知身份,应该说是没来得及,让反派抢在了前头。

这个时候就得说说老马了,作为沈芳唯一的亲人,老马的话能有她父母一半的分量,尽管当时不听,可是老马代她父母说出了希望她有个归宿,有家人有后代的想法时,沈芳的心里应该是唏嘘的,她也不小了,也懂得这不过是世间所有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最简单的希冀——像个普通人一样,好好活下去。老马说的都是大实话,大白话,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更没有拿她过世的父母来压她,而是一面视死如归,一面又用世间最朴实的语言在开解她。沈芳无法反驳,也无力反驳。

最后结尾处,沈芳从反派处得知了四爷的身份,仇恨加上欺骗,让她怒不可遏。可是当她看到四爷不顾生死来救她,看到一处接一处的爆炸,她惊呆了,她想起了他们的情,而最后舞着剑奋力一挥,竟被老马的一声跪倒拦了下来,说明此时她内心已经没有了仇恨,再也没有力气去恨了。眼泪恣意,有一点点埋怨自己的无用,但我想,更多的应是对命运的慨叹,刚烈如她,也有在命运的捉弄面前低头无力的时刻,四爷说出了她的心声,“如果我真的是马贩子就好了”。扔下了手里的剑,也扔下了心里的恨,这已经是她能够做到的极致了,她也许设想过很多种和四爷的结局,但是绝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在他们相遇之前,命运就已经让他们成为了永远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再多的挣扎也是徒劳。所以沈芳决定远走天涯,此生再也不见,而四爷呢,他懂得沈芳,所以没有去追,甚至没有再多的挽留,因为他知道,他们的相识能有这样的结局,对沈芳来说已是很艰难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男女主角的分别竟然是这么的干脆利落,也透着洒脱,四爷纵有抱憾,可是他愿意成全沈芳,成全沈芳的不羁,放下了仇恨,再没有什么能够成为她的束缚了,从此天涯海角,她会是最自由的灵魂。

 3 ) 纵在劫难逃,也甘之如饴——程淮秀


他在大街上焦急地叫“淮秀”、“淮秀”,声声泣血,最终佳人杳踪,他只得萧瑟而回。
她在城楼上听他声声呼唤,看他的焦急、他的落寞及他萧瑟的背影,忍着心痛,冷静地止住了脚步却没有止住泪水涟涟。
他回了紫禁城,在雕梁画栋的屋子里继续做皇帝;她回了江南,在腥风血雨的江湖继续做盐帮的帮主。从此,即便不是“萧郎变路人”也是“更恨蓬山一万重”。也罢,对于他们来说,也许真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四爷看程淮秀最初是竹林的英姿飒爽,再是夜下救人的侠肝义胆,再是小狼沟截官船的巾帼义气,再是名园夜下的娇羞伶俐,再是盐帮大堂中的恢弘气度,再是旱湖的温柔娇羞,最后是她得苦,她的真,她得冷静,她的情与她的体贴。
我们看淮秀又何尝不是如此,她得美丽层层在我们眼中展开,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也同四爷一起爱上了她,不能自拔。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一位女子可以如她一般的惹人爱,让人敬,叫人怜。爱是爱她身上无一处不在的美,敬是敬她巾帼不让须眉的义气豪爽与大器智慧,怜是怜她太过亏待自己,如果她能自私一点,多好。如果,一定要找一位女子与她相媲美,应该是金庸笔下的翠羽黄衫吧。一样的美丽,一样的大器,一样的冷静,一样的隐忍与不懂怜惜自己。
她出身江湖草莽,大器不扭捏,发誓身许盐帮,纵四爷这样的人物,她也总以一句“有缘自会相会”推搪再三。但最终他还是留在了她心里,也许是在名园他挑开她面巾的时候,也许是在小狼沟他出手相助的时候,也许是在盐帮大堂他称她为淮秀的时候,她已经情难自禁了。
相约旱湖,她力持冷静,无酒而宴,他却与她谈酒,他以为她不懂,她却侃侃而谈。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是粗人,浅酌品酒侃侃而谈却是雅,那一刻,四爷是迷惑的吧,见识了她得英姿、义气、恢弘大气,想不她还有此等的雅趣。他说,我喜欢你难道你不喜欢我吗?她回答,我不是你游戏的对象。那一刻说给他也说给自己,感情不是游戏啊,但最终情难自禁。只能说旱湖一夜,情路上淮秀已是在劫难逃。
她想逃,也逃了,可最终未能逃过。白云古刹他还是找来了,她对他说“旱湖一夜,万劫不复”,她劝彼此潇洒,效仿佛祖“不三宿桑下”,劝他的同时也劝自己。然而他还是留下龙凤呈祥的玉佩,那是他送的定情之物,也是他的决心。因为他想过他们的结局,曹大人说:“进,淮秀进宫;退,相忘于江湖”他只说相忘于江湖,不好。她也想过他们的结局,于是想到了四爷入盐帮。那时,他们心底的愿望都是想相守一生的吧!
淮秀美、雅、英气、大器、义气、冷静、温柔,淮秀还泼辣。这是草莽堆里滚过后必不可少的“野”性,她面对李进的责难说:“我和你睡过了吗?我许了你了吗?”继而又说“在旱湖我们做了什么,你只要问得出,我绝对答得出!”那泼辣的架势,饶是草莽堆里混出来的男子汉李进也只能败的落荒而逃。不知道四爷见识了这场面该作何感想?显然只有呆愣的份了,李进越狱,官府到盐帮要人,四爷先去挡了,没能挡住,混战一触即发的关口,淮秀来了,那一番话说的又泼又辣,又江湖又场面。四爷当时那眼神分明再说“原来这样也行啊!”秋官的演技没得说!
纵是这样的女人也有吃亏的时候,索拉旺窥觊淮秀的美貌不可能是一时兴起的,只是以前没那个胆色罢了。可见淮秀在江湖的威仪,直至四爷来了,旱湖一夜,李进醋意大发,酒后疯话,谣言漫天,许是这样的谣言让索拉旺动了心思吧,原来那女人不如自己想的那般啊,也是个风流的角色。所以淮秀吃了闷亏,也是第一次在四爷面前流泪,这就是淮秀:她强,她也要强,但她也会在自己爱的男人面前示弱。她对他说:“没有你我也一样要打要杀,有了你却总想要向你讨个主意,总觉得这样才踏实!”何其的不简单啊!做为一个要强的女子,我知道这样的示弱是何其的难,所以更加能欣赏淮秀这样的弱,也可见淮秀对四爷的爱之切。
四爷入盐帮对淮秀说:“你给了我体面”,那不是体面,是淮秀的爱。四爷始终想着带淮秀进宫的,李进横尸漕帮米店,淮秀要带他回来,四爷吩咐贾六、宝珠什么也不必管只管护卫淮秀,那是把淮秀当做主子看待了。但最终四爷是要失望的,那样不拘一格的淮秀,怎会不明白四爷和皇上的差距,所以她向他要体面,他给了。他知道给的不是体面而是对淮秀的爱与尊重。淮秀是个值得爱并值得尊重的女人,她不是后宫三千佳丽各有千秋的美,而是独一无二。
他说她好生冷静,她说自己心如浪翻。她哭了,这是她第二次对着他哭,她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人啊,面对如此别离,情何以堪。她不想送他,最终还是去送了,还送了个绣着“盐”字的荷包和定情的那块龙凤玉佩。那是她的决心,不能留在盐帮的四爷,不管是什么身份,皇帝也罢,草莽也罢,都不是她得那杯茶。
就那么走了,理智上知道从此该相忘于江湖了,可情难自禁啊,彼此还有无尽的想念,凭着这想念淮秀飞奔而去了,那飞的速度和飞起来的心情可见心之焦急。千辛万苦见着了,他说她来了他不是高兴,而是感激,这一句感激道尽了帝王的相思之苦。然而激情过后,回归平静,最终是要有所了断的。淮秀是何其的冷静聪慧,她明明知道宫殿里的他和江湖中的他的差别,知道这宫殿与她的格格不入,但她还是凭借着对他的想念来了,不是存有一丝希望,而是让自己更快死心。看过了也就能死心了,对自己有个交代了。情到深处啊!四爷却不如是想,他想她既然来了又何必走了。纵在花丛中打滚的皇帝也难以理解淮秀这以进为退的决绝,那是让自己心甘情愿的决绝。即使不来这一趟,她也知道来了会是这样的结局,所以她只是托江沱暂时照顾盐帮。那为什么还要来?这是明知要死也要死一回的甘之如饴啊!
淮秀之于四爷,他用一句话来形容“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彭山一万重”,那时他大概已明白淮秀为什么来又为什么去了吧,所以才会如此萧瑟。四爷之于淮秀,也要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我只能说是“纵是在劫难逃,也甘之如饴!”因为她说,旱湖一夜,万劫不复,但她不后悔。

 4 ) 情到浓时情转薄——金无箴


金无箴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这个问题在《宫闱惊变》前两集她还未出场的时候我问过自己,在《宫闱惊变》结束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
说她聪明,说她冷静,说她才华横溢,说她义气,说她柔软有心计,都不够贴切。她是个入世又出世的女人。举止谈吐全是闺秀气质,甚至被抓到土匪窝还是满口斯文,这么看堪称是当时文化教条的典范,这是无箴的入世;但这些表象下的她和土匪做朋友,拿贡品做刺绣参详,在天牢里和皇帝谈恋爱,可谓什么出格做什么,她说是事情逼到那里,情非得已,或许。但却情非得已的那么坦然,让我由衷的欣羡。这是无箴的出世。她骨子里清高、出世,但又肯屈就地用世俗来保护自己,所以她是个必定能让自己幸福的女人。
我们认识金无箴是因为钦妃送乾隆爷的一件坎肩,一个连宫里的嫔妃都忍不住夸赞的女人。乾隆爷认识金无箴按道理说也从那件坎肩开始,但他全部的心思都在对另外一个女人的气上了,根本没从那绣品上留心思,所以做不得数。
乾隆爷认识金无箴是从天牢夜深开始,他问她答,每一句都叫他意外,他以为只是一个囚犯,没想到是个颇有文化的囚犯;他以为只是一个秀娘,没想到是个家世不俗的秀娘。有人说金无箴有卖弄学识之嫌,但当时是在天牢,一个连命都不保的囚犯还有卖弄学识的心思?那是太瞧得起金无箴的虚荣心了。
可以说,那一问一答,金无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因为不能错。而唯一不错的方法就是扮演一个符合统治者教化的形象,金无箴显然是成功的,连做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都频频点头称许。人越是小心翼翼的时候武装便越深,而金无箴的武装便是传统教义,也由此可见她的入世之深。问的痛快,答的流利,问到关键却只得一句“不能说”,这句“不能”颇有技巧,不是顽抗的“不说”,而是想顺从但却有苦衷的“不能”,姿态很低,态度却很明确。这是讲话的智慧,也是无箴的坦率。这个女人虽入世并从善如流,但骨子里的出世与清高却让她不屑虚假,讲就讲真话,说就说实话,不该讲不能讲就不说,假的、虚的又何必!
那怎样才讲呢?用刑才讲?答案是“不妨一试”。大家都说这样的金无箴有义气,在我看来确是她原则使然。这女人太过冷清,义气这种需要热血冲冠的词于她不合适,对她来说只是不能讲的和不该讲的原则而已,为了这样的原则而“鼎镬甘之如饴”。正是这句“鼎镬甘之如饴”让乾隆爷真正认识了金无箴,认识了她的美丽,她的坚持,她的倔强。看见她仿佛看见淮秀,看见沈芳。于是他黯然的走了,留下惊诧的她。
金无箴的美丽在这一幕已经展现完毕,再往后不过是对她美丽的具体陈述,才华、容貌、行为举止、饱读诗书、刺绣、气度、应变等等,无非是让这个女人的美更具说服力而已。再然后就是选择,因为金无箴一开始认识的就是皇上,所以这选择也必然是一开始就要考量的。这就不得不说到钦妃,我曾经说过她和金无箴是不能分开来看的。
金无箴美,钦妃难道就不不美吗?金无箴聪明,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学到通透的钦妃能说不聪明吗?金无箴有灵气,钦妃就缺吗?乾隆爷不明白大字不识的粗汉子怎么能和金无箴成知己,钦妃张口就道“识情”,和金无箴的答案不谋而合,能说这样的女人没有灵气吗?这边厢刚说乾隆爷一天问三次案,那边厢钦妃就回忆他也为她忙过的,就是再忙一天也要去看她三次;这边厢乾隆爷刚发完脾气说,金无箴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流,怎么有能力抢贡品,不过是受牵连罢了,那边厢钦妃就回忆说,那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为她开脱,即使是她的错,他也认为是别人的错;这边厢乾隆爷刚跟无箴说完情话,那边厢钦妃就回忆乾隆爷跟她说过的类似的话,而乾隆爷却说那是真话,但是过去,现在听了要起鸡皮疙瘩的。就连做梦在大殿上跳舞,刚和无箴跳完,钦妃就出来说你说只和我一个人在这里跳舞的,这一切都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是金无箴能相见的自己在宫里的未来。因为她出世,所以她比钦妃多了几分透彻,因为透彻所以看到结局。
我不止一次想过,若没有岑九,金无箴会不会留在宫里,以前不确定,现在看来答案却是肯定的。不会。对金无箴来说岑九投案,救岑九只不过是离开皇宫的一个机会,如果没有岑九她只是不会那么快离开皇宫而已。她喜欢皇帝,也喜欢皇帝喜欢她,可她不喜欢她是皇帝喜欢的之一,在还如胶似漆的时候他已经在教她“不忌之德”了,说后宫三千佳丽是规矩。如果是规矩?祖上可有规矩说把一个囚犯纳入后宫的?他喜欢她只喜欢到让她不死,而另一个男人却喜欢到为她死。所以在听闻岑九投案后,她才能毫不犹豫地对春喜说她喜欢岑九,求她救他们吧?
不识字,粗鲁,没规矩的岑九为什么能让金无箴引为知己?因为“识情”?或许。但我想更多的是因为骨子里的金无箴和岑九是一类人。没把世俗看在眼里的那一类,活的坦诚率真的那一类。无需多讲岑九的好,单从春喜离开他回宫时不舍的那一幕就可见他的魅力。这样的岑九把金无箴爱到了骨子里,为了金无箴有个尘埃落定的结局,他投案了。金无箴动容,乾隆爷动容。在爱情上没有皇帝和土匪的较量,只有男人和男人的较量。面对岑九的对金无箴的爱,乾隆爷显然有些坐立难安。
选择放人的乾隆爷虽不容易,但却百利而无害,又可在天下人面前有面子,又可在喜欢的女人面前有面子,又可在情敌面前有面子,又可让自己在自己面前有面子,又可确保岑九今后不会再乱来。而杀岑九能有什么好处呢?别的不说,搞不好太行山来个劫法场,可就真的京城不安了。由此也可见乾隆爷的英明,纵是百利而无害,也必须他自己先过得了自己的关啊!
金无箴跟岑九走了,幸福不幸福不是围观者可以定义的。对于做皇帝的那个男人,她或许还会想起,但也只是记得罢了。她与皇帝不能说不爱,只不过那爱是“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凄凉,所以不如就在情浓时分别,虽有遗憾但刻骨铭心。
也许,只有金无箴这样的女人才会选择这样的结局,入世,求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出世,莫要求永恒,在爱情的漩涡中急流勇退,留给彼此一份美好的思念。用华丽的世俗外衣装饰自己出世的心,隐约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求一份最平凡的幸福。

PS:写金无箴真不容易,用我庸俗的思维写一个不庸俗的人是一项挑战。以我疏漏的笔墨去写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更是一项挑战。在我眼里金无箴最大的不同就是出世又入世的那份超然的美。可惜以我有限的笔墨形容的有些零零落落。也罢,写她本就是一庄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5 ) 乾隆的皇后们

小时候看《戏说乾隆》,四爷对沈芳说,我的两个老婆,一个跳河了,一个出家为尼了。当时颇不能理解,何以皇帝的老婆如此命苦。后来明白了,皇帝的老婆命苦并不奇怪,但乾隆的前两位皇后,也并没有跳河和当尼姑,不过是一个死在了船上,另一个死得颇为不甘。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乾隆的原配妻子,新婚时期的她和乾隆感情算是不错,雍正六年到雍正九年的三年间,就生了二女一子三个孩子,到了乾隆十一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可惜她的四个儿女,有三个都早早夭折,只有大女儿固伦和敬公主活到了六十多岁。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孝纯贤皇后随驾东巡,三月十一日即死于回銮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岁。这个皇后是怎么死的,据说是因为皇帝和皇后的亲嫂子,傅恒的老婆傅夫人有一腿,皇后一直生气,加上两个儿子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先后夭折,出巡期间拖着病体还要照顾皇太后,身体吃不消,最后在船上郁郁而终。皇后死了,乾隆悲痛不已,不但皇后的葬礼空前隆重,更是要求全国的文武官员摘除冠上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皇后死后,乾隆一度暴躁不已,倒霉的皇长子永璜因为毫无悲哀之意,而被盛怒的乾隆斥为不孝,连同其师傅、谙达等一同都受罚,也因此永远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一直到乾隆十七年,孝贤纯皇后奉安,乾隆还亲自作了《述悲赋》,据说此文催人泪下,本人未曾拜读此赋,乾隆一向喜欢舞文弄墨,甚至是史上最高产的诗人,然而流传于世的少之又少。人都死了,作什么破赋有啥子用。

    乾隆和傅夫人的风流事还有后续,傅夫人的儿子福康安,有人说其实就是乾隆的种,所以后来福康安才那么受乾隆的重用和宠爱,死后还被封郡王配享太庙。福康安兄弟四人,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尚公主做额驸,也被人用来证明他其实是乾隆的儿子的证据。

    继皇后乌喇那拉氏,也就是《还珠格格》里出现的那位皇后,之所以她没有谥号,是因为她最终是以皇贵妃的丧葬仪式下葬。乾隆还是亲王的时候,乌喇那拉氏为侧福晋,乾隆二年,封娴妃。乾隆十年,进娴贵妃。孝贤纯皇后逝世后,进皇贵妃,主持后宫。乾隆十五年,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女子剪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皇帝从此对她失去了一切耐心,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这个可怜的女人就死了。为什么好好的,乌喇那拉氏要剪头发呢?有人说,自从她做了皇后,皇帝对她一直不咸不淡,对她的儿子也没有像对孝纯贤皇后的两个儿子那样,先后被秘密封为储君。南下的路上,乾隆又对地方官员送来的美女来者不拒,不但南下的路上,绕过孝贤纯皇后死的地方,还为孝贤纯皇后赋诗一首“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乌喇那拉氏心理极度不平衡,于是就剪了头发,把自己也逼上了绝路。可怜她一共有两子一女,只有一个儿子永璂活到了25岁,而这个可怜的皇十二子,一出生就被封为贝勒,直到死后也没有再追封,地位,还不如那个不知是不是野儿子的福康安。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这位皇后,就是《还珠格格》里出现的令妃,她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做过皇后,只因为她的儿子做了皇帝,所以死了好多年之后,才被追封为皇后。这位魏佳氏乾隆十年入宫,封为魏贵人,同年十一月十七册封为令嫔,十四年四月初五册封为令妃,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册封为令贵妃,三十年六月十一册封为皇贵妃,晋升的速度并不算快,然而,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二十二年生皇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七生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二十五年十月初六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二十七年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生皇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十年间,生育了六个子女,足见她有多么得宠。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令懿皇贵妃逝世,享年四十九岁。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颙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其母令懿皇贵妃为皇后。

    孝仪纯皇后比乾隆小16岁,她的小儿子庆僖郡王永璘,也是乾隆最小的儿子,比他更小的,只有那个备受宠爱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了。乾隆65岁那年生了这位小女儿,对自己的生育能力极为得意,于是特别宠爱她,《清史稿公主表》中记载:"主,高宗少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机轿。嘉庆四年,和珅死了,现在的恭王府,也就是当年的和府被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固伦和孝公主,即是的十公主;另一半就给了嘉庆的弟弟庆僖亲王永璘。据说庆僖亲王小时候曾经戏言,自己没什么大志向,将来能得到和珅家的大花园就满足了。于是和珅倒台之后,嘉庆就把和珅的另一半园子给了他。这是另一个故事,不多赘述了。

 6 ) 山川载不动的悲哀

即将步入2020年的时候,我在看拍摄于1990年的《戏说乾隆》,看得七情上脸,辗转多思。每次听到主题曲的那句“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我总在想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悲哀。

一、爱怜 赵雅芝一人分饰三角无疑是《戏说乾隆》的一大特点,剧中的程淮秀、沈芳和金无箴各自的结局都遵循了自己的选择,这在剧中的封建王朝背景下是足以令人欣慰的。 她们三位中,我印象最深也想了最久的是第二段以沈芳为女主角的故事。就观感而言,淮秀英气,沈芳灵气,无箴秀气,三女之中沈芳的微表情变化最丰富灵动——这也是她小女儿情态的体现。就情节而言,这一段情仇交加,戏剧冲突很强:因文字狱家破人亡的孤女,欲刺杀皇帝以报仇,寻仇途中偶遇了以“四爷”身份微服出巡的皇帝,两情相悦;真相大白后,复仇女刺伤皇帝,又对着他泪眼盈盈,血债情债纠缠不清。 从编排的深度看,第二段故事里有一节白日梦般的幻象,配上大臣吟的诗,就像个谜语,堪称全剧最引人猜测解读的地方。由时间的广度论,这段故事余音绕梁:在女主角沈芳的戏份结束以后,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情感还在男主角的言行中延续并发展。 所以若要探究这段故事,不妨顺着四爷对沈芳的情感变化窥探一二。 四爷对沈芳,大体是既爱又怜,爱与怜互相促进;除此之外还有持续不断且逐渐加深的亏欠与歉疚。与沈芳分别后,四爷有憾,甚而遗恨。 起初,四爷怜的是沈芳背负血债且孤身讨债,爱她美丽聪慧,个性鲜明,人还有趣——风趣和情趣。这个故事里出现的诗词,如果说“圣主朝朝暮暮情”指向四爷和沈芳的爱意之深,那么“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则是四爷的怜惜之切。具体到沈芳的身上,“出来难”可以理解作她常年将报仇当作头等大事,在血仇的阴影下,甚至面对爱情也不敢和不能随心享受;四爷对她的感情越深,就越希望将她从报仇的泥沼中解脱出来。 当四爷得知沈芳要寻的仇人其实就是自己,他即开始感到亏欠;同时,四爷要避免沈芳与可能造反的怒族头人往来,于是一路上他不得不对她有所隐瞒,甚至欺骗。虽然是形势所迫,可四爷既深知沈芳完全信任他,自然存了一分愧疚。他最终没能留住沈芳,这愧疚便算是永远也补不上了。 不光如此,四爷的愧与憾还在分别以后越来越深,直至成为他抹不平的一个痛处,因为他会回想沈芳待他的好——比如在热河,她一听说他被围困,立刻赶来排危解难,又比如在怒江,她生他的气,气急败坏的关头听他说要赌咒发誓,她立刻心软,捂着他的嘴急急阻止。 这些好,都源于沈芳对四爷的感情。沈芳孤身流离,饱经沧桑,固然不再单纯,却有至为纯粹的情感——这其中有一部分可归因于她的父母:沈父被赐毒酒,沈母怀着爱与希望选择同赴黄泉。对待感情,沈芳既向往又担忧,怕投入感情会耽误她报仇,怕自己受情缘所累,她甚至还说“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但无论如何,她还是毫无保留地爱进去了,而且爱得纯粹又热烈。 她的种种难处和担忧,四爷都是知晓的,所以当沈芳从他的视野里消失后,他再想起她在怒江的山水间笑着对他说“我欠你的啦”——她说自己欠了情债,主动将自己置于欠债者的角色中,也就意味着她等着他来讨债——他的歉疚与遗憾恐怕更甚。 分别以后,皇帝说做人做事都要留些余韵才好,这看似是想开了沈芳的远走与他们在怒江的分别,实际上也很可能是自欺欺人之语:第三段故事里皇帝初见金无箴,立刻想起长着同一张脸的淮秀和沈芳——此时出现的画面是英姿飒飒的淮秀和泪眼盈盈的沈芳。沈芳在他面前娇笑或娇嗔的状态其实远比她流泪的时间长;而皇帝心中那个流泪的沈芳则映照着他的爱怜与憾恨——那也是他面对她最感怜惜、最痛彻心扉又最无力的时刻。如果他真的看开了放下了,认为他与沈芳的往事留下的是余韵,那么他应当想起的是笑着嗔着的沈芳,而不是那个哭泣的她。 无箴的故事不止一次描摹皇帝对淮秀和沈芳的情感。当被问及淮秀,皇帝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提到沈芳,他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四爷与淮秀是没有遗憾的。淮秀爱的是江南的四爷,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无法融入皇宫,如果留在皇宫,可能未来的种种冲突会消磨她和皇帝的感情,甚至可能让她和四爷在江南的记忆都消散殆尽。如果世事难全,不妨永远地珍藏记忆,只要将记忆里的人和现实中的人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尽情回忆。他们爱过哭过,虽然离别的时候撕心裂肺,但以后回想时尽是往昔的美好,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结局。从此,在淮秀的心里,四爷永远是淮秀的四爷——淮秀也永远是四爷的淮秀,是盐帮的仁义大哥,独一无二;紫禁城里的皇帝只是一段前尘往事的故人,但不是她的爱人。他们之间隔着庙堂,隔着江湖,所有的想念会化作彼此遥远的寄托。 四爷与沈芳不光有憾,还大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发展趋势。皇帝一直都没有真正放下他与沈芳的往事,但他有意回避这个事实。第二段故事末尾,回到紫禁城的一行人再谈起沈芳,皇帝说自己没有想她,春喜则说他眼角眉梢都写着想念,皇帝闻言怅然。这明显的自相矛盾不过是他又一次将假话当真话说罢了。倘若真的不想,又怎么会在批奏折的间隙突然说一句“我欠沈芳的”。只是他不愿意面对不经意的回忆,因为当时的笑回忆起来都是泪,从前的蜜意在回忆里只会加剧痛苦,他的回忆既然充满痛与涩,也就让人不愿再将相思化作灰了。 四爷可能偶尔会和春喜等人提及统领盐帮的淮秀,忆她的英武、果决、灵秀和担当;至于沈芳,他大概是不会主动提及的。他对沈芳有情,有愧,还有憾,所以他不忍想,不敢念。或许,他会将这一段往事埋在心底一个不可触及的角落,任它与时光一同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二、梦醒 “四爷”和“皇帝”两个身份的此消彼长贯穿全剧。淮秀的故事中,可能九分是四爷,一分是皇帝;到了第二段故事,两者五五开,“四爷”和“皇帝”这两个身份平分秋色,相互斗争,由此激发的矛盾也最突出;至于无箴,她面对的始终都是紫禁城里维护宫廷秩序与道德的皇帝。 从三女的背景来看,沈芳是离宫廷、离“皇帝”身份最近的。她来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是父亲获罪后家中骤变才流离失所。她的眼界、才识都与宫廷接轨,按照原本的生活轨迹,她是有可能嫁入宫中的。曹大人吟诗时出现的画面是着宫装的沈芳和穿龙袍的四爷,也可视作是在暗指沈芳的出身与皇宫最贴合。这画面看起来是曹大人的想象,但连曹大人都想得到的宫闱情景,皇帝又岂能完全没想过?直到最后,沈芳口口声声要报仇讨债,皇帝还提出要带她回宫。至于最终未能成行,既因为沈芳当时口头的拒绝,更在于沈芳进宫与否,已远不止是关乎感情的事情。 这也不妨以淮秀作为参照。淮秀是江湖中人,从小在盐帮跟着“粗汉子”们打杀。可当她奔赴京城想进宫见皇帝,太监、宫女、老大臣这些皇帝微服出巡的同行者对她进宫持默许甚至鼓励态度;而当沈芳离开时四爷本作势要追,他们却跪在两人之间说“皇上请回”进行劝阻。 沈芳身负血债且表现得尚对报仇有执念,固然令人担忧皇帝真将她带走是否安全;可皇帝已为沈父平反,她报仇的立场也就不复从前的坚固。仅仅这一个因素不足以让皇帝停住脚步。 真正横亘的天堑是皇帝对沈芳的没有底线的怜与疚。 本来天子天威,皇帝只有在极少的时候会罪己,承认自己施政的过错,遇到沈芳以后他重查了沈父一案,为他平反,已是容易引发争议的举措。 更何况他当着一众官兵的面先是空手接白刃,双手染血,接着又言明自己不再还手也不防守,任由沈芳来寻仇。不论沈芳刺或不刺,皇帝愿意为她舍命的态度很明确。 这种态度在皇帝的臣属看来无疑是极危险的信号。皇帝是明君,是要缔造盛世的圣主,他的臣属为他保驾护航,守护盛世和圣主。为臣之忠,既在于查补弊政,也在于劝谏君主作选择时以国事为重。 所以在怒江,作为臣下的春喜和一众人一起跪地劝阻皇帝;回到紫禁城后,春喜作为皇帝的知心伙伴,作为与“四爷”朝夕相处的随从,却说假如是她,她当时会去追沈芳。这是在体察与理解四爷的感情。皇帝有不同的身份,皇帝身边的人也随之有不同的身份。 从更阴暗的角度想,如果当时皇帝执意去追沈芳,在场那些刚经历了大庙搏杀的官兵会对他失望。就好比马嵬坡前的唐明皇,威信尽失的天子无法掌控局面,也无法预计是否有更大的祸端。所以当其时,恐怕只有不追才符合政治正确。 人们吟诵《长恨歌》和《菩萨蛮》,赞颂似云似雾的爱情,可拨开爱情,剩下的是山河破碎亡国亡家的疮痍。就四爷而论,他是要做圣主的,也欲同揽江山和美人。可如果圣主的朝朝暮暮情和“恣意怜”会引向圣主不圣的后果——哪怕只是可能发生的情况,那便只能割弃。四爷把握不住他和沈芳的这段感情,或者说,他对身处这段感情中的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皇帝是不能冒险的,那便只能绕过凶险。 沈芳的存在和“皇帝”身份的存在互斥,她自己对此也有清楚的认知。她说,“或许我不会再见到你,是吗,四爷?”这个问句的一层隐藏含义在于,沈芳不认为自己掌握了见或不见的决定权。她已经在众目之下刺伤皇帝,完全可以被归作“祸水”,甚至可能往后皇帝即便有心再找她,也会面临重重阻隔。假使他们真的能再见,那时皇帝一定是以马贩子四爷的身份出现。 在与沈芳相处的时间里,四爷惯于把真话当假话说,把假话当真话说,可当他说“如果我真的是马贩子,那该多好”的时候,他是真心实意的。 从这个角度看,皇帝和沈芳的分别并非缘于皇帝自己说的“留余韵”,恰是因为他们羁绊太深。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四爷从未忘记过淮秀和沈芳,但因为他是皇帝,所以不能随心所欲,也就必须要和她们作别。不能相见只能相念,又或许,连想念都不敢轻易开头。 三个故事的女主角都因为皇帝的身份远走,她们与皇帝的情缘也就此成了往事。爱没有灭,但若要长相伴,需要顾及的不只是感情。 皇帝潇洒吗?他让那么多人的生活充满遗憾,他自己的生活也不乏遗憾。 潇洒的只有四爷。 全剧没有哪一段故事以美满为结局,但也算不得悲剧。因为生活的轨迹原本就应如此。

三、交错 除了演员的精彩演绎与大好河山实地取景的质感,《戏说》的精妙台词与音乐也是它时隔多年还令一些人难以忘怀的重要原因。可惜编剧和作曲都已作古,当下观众、听众也只能欣赏他们留下的作品,而无法获取更多对这些作品的阐释与延续。隔着近三十年的时间看这个电视剧,我总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无可奈何。 说来我特地补这么老的剧,机缘也出自它的音乐:我很喜欢的歌手在一次现场表演里,将一小段《问情》的旋律以二胡的形式嵌入间奏,这个依稀有些印象的旋律令我着迷,我把歌曲完整地听了几遍,还是觉得前四句最动人心魄,光听曲调就觉得看到了如泣如诉的暮色,风光旖旎的多情与渺茫无际的前尘。终于有一天没忍住,去探究这个被描述作“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的故事。 曲作者不是华裔,却作出这样哀婉苍凉的曲,且有一种扎根历史的沧桑与风情,这让我很惊奇。我很想了解这首作品问世的种种细节,比如谱曲前,音乐人得到的背景信息、描述与构想是什么样的,比如他作曲时想象了哪些画面,又比如,同样的旋律,以二胡演奏的纯音乐非常动人,甚至优于歌曲的版本,这背后又有什么玄机。 又因为我太喜欢前四句了,经常觉得副歌的曲调难免逊色,尤其是歌曲版。所以假使有时光穿梭机能和作曲家交流,我很想与之探讨前四句之后的旋律有没有其它可能性。 也想向编剧请教三个女主角的名字。“兰有秀兮菊有芳”是不是“淮秀”和“沈芳”这两个名字的由来?淮秀的“淮”是否寄托了淮水边成长的编剧的乡愁?“秀”和“芳”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在清朝的皇家园林中,比如圆明园的汇芳书院和接秀山房,比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水芳岩秀,所以“秀”和“芳”是不是暗藏二位一体的关系?若果真如此,“无箴”的“箴”是否有呼应前两者共通处的深意? 不过我的种种问题也只能自己思考了。欣赏作古之人遗下的作品,看得兴起时,突然想到再没有创作者视角的分享了,顿生被时间抛弃的感觉。错过和留憾大概是人生不容忽视的主题。 遗憾还在于这样的电视剧很难再见了。《戏说》里三位女主角都是很可爱的,她们有主见有个性,享受建立在尊重、倾听和欣赏之上的男欢女爱,但她们又不将情爱看作生活的唯一重点。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也是披着古装外衣的女性意识教育片,对于那些想象力丰富、对历史感兴趣又喜欢听故事的小女生而言,教育意义尤甚。感情故事不见得圆满,但别有深意,相比现在古装影视作品的爱情观,似是不在一个维度。 更遑论《戏说》台词之雅俗兼顾与借古讽今:如今的影视剧台词不注水已是质量上乘的体现。 除了褒扬,《戏说》也曾引发争议。比如有说法认为它开启了“戏说”的潘多拉魔盒,后来许多影视剧赋予历史人物传奇色彩,编上形形色色的故事,甚至魔改历史。这是非常冤枉的指控,因为应批判的不该是“戏说”这个很诚恳严谨的表述,而是以此为借口对历史、文化和观众智商不存敬畏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而言,艺术化的表达需要足够的空间探索与发挥,与史料的吻合程度也不应该是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的立意导向与创作态度。 《戏说》固然是经典,它的时代毕竟远去了,也当然没有所谓的热度和流量可言。虽说冷清了些,不过我想我该庆幸,隔着这么多年的时光,还能顺利回溯觅得这颗沧海遗珠,并真情实感地把它当成思考题,想了很久很久。这个过程是奇妙又孤独的享受。

 7 ) 来生再续缘,与你共缠绵。

1,赵雅芝确实漂亮,然而演技真的捉急尴尬,表达情绪反复就那么几个表情。当然还是能吊打当代小花们的水平的。

2,郑少秋真的挺帅,身段好。无时无刻不在撩,风流多情而不下流。

3,可惜的是,这俩人此时都已经有了一定年纪,细看还是显老的。

4,蠢萌的贾六,蠢萌的宝柱,蠢萌的春喜,都好可爱。

5,喜欢这种组队模式:一个能T能暴力DPS能撩妹的队长-乾隆;DPS-宝柱、贾六;治疗-曹大人、春喜。五个人,是君臣,是主仆,也是朋友,是亲人。是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相互尊重与相互爱护。

6,为什么我会觉得程淮秀仿佛是利用了四爷→_→来搞定漕帮和那个反派官儿,让暗生变动的盐帮再次稳固下来。不过无论如何,程淮秀不选皇帝选事业,还是非常值得表扬的。

7,一直觉得恕妃挺蠢,想不开,太固执,乾隆对她有太多无奈。但是后来看,这姑娘有自己的原则和身份造成的不得已。一边是族人之仇,一边又是自己爱上了这个并不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丈夫。

8,沈芳太艰难。她的复仇大计本就是非常渺茫。更可惜是遇到了乾隆。这个人,因为文字狱,杀了自己的爹,害死自己的娘,让自己家破人亡吃了无数苦头。然而,最后,他们邂逅,相恋。他救了她,那今后,更让她如何继续保持着报仇的追求?

9,第三部金无箴故事里的乾隆,大部分时间都是更年期状态。

10,来生再续缘。一直印象里这个歌是个女声唱的。直到去年还是前年,忽然发现原版是王杰。配。

11,以前的编剧是真文人,真编剧。有自己的思想,有仔细考究,即便在这么个赤果果的戏说剧里,还是很有野心地放进去了很多东西,对现实的折射,对历史和人性的思索等等。角色一个个也都立体饱满,智商基本上都在线,不需要强行让哪个角色没智商来推动剧情之类。难怪这个剧能成为经典。反观现在?写作门槛低,真心并非好事。

12,三个单元女主都让一个人演,而且人设并未提到长相一模一样……当年秋芝CP真的很红吧?不过总有种乾隆陷入赵雅芝副本循环的既视感。第一回合,被甩;第二回合,分手;第三回合,分手,不过有名无实还生了孩子,算扳平否?

13,钦主子戏太多啊戏太多。发现编剧总爱用这样的比对。第一回合,与程淮秀交往时,有个小鱼儿作比较。程淮秀的理智,对比小鱼儿的天真。第二回合,恕妃与沈芳,也是相似的,只是沈芳可以选择远离乾隆,而恕妃得呆在紫禁城中。第三回合,金无箴究竟是不是有心机还不好说,但钦妃绝对是内心戏多不可思议。有时候你改变自己去刻意讨好一个人,未必有效。发自内心或自然而然的,才是默契,才是相互吸引的。

14,编剧最后几集是脑子发洪水了?集体OOC啊。乾隆喜怒无常了;宝柱贾六戏份快没了;狂夸那个所谓九爷简直是硬捧;春喜竟然那么多愁善感泪雨涟涟了?

15,感觉金无箴确实有心机的。然而被钦妃一番打压,提前认清现实。另外深觉乾隆对金无箴的感情更多是出于对艺术家的欣赏以及过度无聊后发现新鲜事物的喜好。

 短评

经典中的经典,郑少秋风流倜傥、帅得一塌糊涂,赵雅芝温婉中带着韧劲、迷倒一众人啊,而且故事新颖、让人过目不忘!

8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推荐

当年看的如痴如醉!郑少秋风流倜傥,赵雅芝温婉美丽!还有,春喜和小六子应该是一对欢喜冤家!

11分钟前
  • yocofcjx28
  • 力荐

小时候最爱看的连续剧,最喜欢看乾隆调戏良家美女了。

16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风流潇洒的皇帝和英姿飒爽的佳人,古装最帅最美天作之合。而不管三教九流,一开口都听得舒服,有掌故有人情有生气。

18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除了郑少秋和赵雅芝,配角也让人印象深刻,至今还刻那个春喜答应

20分钟前
  • 石头剪刀布0726
  • 推荐

看过那么多人演乾隆,只有郑少秋版的能当起“潇洒”两个字,而他也成为了当时我眼中香港最帅的男人~~

21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哈哈 经典啊 不过印象中怎么感觉赵雅芝演了好多个角色 每个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她呢。。。?

25分钟前
  • 阿宅Doooooris
  • 推荐

当年的郑少秋就去乾隆一样风流倜傥

27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还行

曾经很痴迷

28分钟前
  • Lena
  • 推荐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这个了。

29分钟前
  • 默默仔是呆萌仔
  • 推荐

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 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

33分钟前
  • 看似有戏
  • 力荐

经典之作

38分钟前
  • mau
  • 推荐

当年看戏说乾隆被郑少秋迷得一集不落啊!

43分钟前
  • 3Day
  • 推荐

儿童剧,记忆模糊焉

45分钟前
  • Lionheart
  • 推荐

很多年前超火的影片。点评这剧会暴露年龄。。最喜欢第二个故事,赵雅芝是侠女刺客的那个。

49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只看了部分

52分钟前
  • 思惟凝胶
  • 推荐

主角男的帥女的美~歌也好好聽!當年好喜歡

56分钟前
  • 河堤上的貓
  • 力荐

小时候的最爱

58分钟前
  • 找自己
  • 推荐

老妈是秋官的粉丝,想当年她可是攥着遥控器不换台就是因为这部剧集,当年的师奶惹不起。

1小时前
  • 元宝宝
  • 还行

劇集與主題曲搭配,總能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看到劇就能聯想到主題曲也能隨口哼出.答應是個好角色,讓人印象深刻.

1小时前
  • 小川 靜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