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孤影

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艾玛·汤普森,丹尼尔·布鲁赫,布莱丹·格里森,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卡塔琳娜·舒特勒,路易斯·霍夫曼,尤韦·普罗伊斯,拉尔斯·鲁道夫,雅各布·马琛茨,约书亚·格罗斯,希尔德加德·斯罗德,克里斯·泰辛格,凯崔恩·波利特,汉斯·马丁·施蒂尔,莫妮克·肖梅特

导演:文森特·佩雷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柏林孤影 剧照 NO.1柏林孤影 剧照 NO.2柏林孤影 剧照 NO.3柏林孤影 剧照 NO.4柏林孤影 剧照 NO.5柏林孤影 剧照 NO.6柏林孤影 剧照 NO.13柏林孤影 剧照 NO.14柏林孤影 剧照 NO.15柏林孤影 剧照 NO.16柏林孤影 剧照 NO.17柏林孤影 剧照 NO.18柏林孤影 剧照 NO.19柏林孤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54

详细剧情

  本片由法国家喻户晓的俊男级跨界导演文森特-佩雷斯执导。1964年出生的佩雷斯,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红极一时,主演的经典作品包括了《芳芳》《玛戈皇后》等等。佩雷斯很早就显示出了导演方面的才华,1992年和1999年有两部作品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短片单元。2002年,佩雷斯拍出了长片处女作《天使的肌肤》,2007年又执导了《秘密》。本片是佩雷斯投资规模最大,也是第一次入围A类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柏林孤影》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柏林。工人阶级夫妇奥托和安娜把自己唯一的独生子送上了战场。不幸的是,儿子在惨烈的战争中身亡。这对夫妇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纳粹党的极权统治。很快,他们的行动被发现,受到了盖世太保的追捕和威胁。这部以小视角反映大主题的二战题材电影,吸引了不少重量级明星参演。曾以《霍华德庄园》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英国演技派女演员艾玛-汤普森,出演一个伤心的母亲;曾以《杀手没有假期》获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布莱丹-格里森,扮演坚强的父亲。曾在《再见列宁》中大放异彩,并以《极速风流》艳惊好莱坞的丹尼尔-布鲁赫,将和两大老戏骨飚戏。

 长篇影评

 1 ) 有佳句,无佳章

  《Alone in Berlin》确实没拍好,剧本问题最大。   原著是大部头,承担线索功能的主要角色就达五六人之多,再辅之以十数位次主要角色,编织成一张足以表现战时柏林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认识的恢弘网络。在短短一百分钟的电影里再现原著风貌是不可能的,因此,剧本必须围绕影片主创欲表达的核心意图来对原著情节加以取舍:是谱写一曲歌咏平民英雄的史诗,还是创作一部有历史质感的惊悚罪案影片?是关注个体,还是塑造群像?   一方面,影片保留了原著中Quangel家所在公寓楼的所有住户,这传递给我它想尽可能展现当时柏林市民对纳粹态度的多样性的信号,然而另一方面,影片却没有涉及书中占有相当篇幅的地下抵抗组织的相关内容,因拒不入党而备受迫害的Eva也仅仅只是个邮递员而已。一方面,影片把原著中Enno和Emil的情节线删减殆尽,把Escherich的破案过程加以压缩、简化,从而使Quangel夫妇成为统领全片的绝对核心,看似是要专注于他们螳臂当车般的悲剧性壮举,可是另一方面,影片对Otto、Anna的个性、心理却着墨甚少——他们确是孤僻、内敛的人,但原著中并不缺少可用于多层次丰富他俩人物形象的绝佳素材(如一开始他们经受丧子之痛的不同表现,夫妻二人从隔阂走向融洽的经过,以及终章两人被捕后的情状种种),可惜电影几乎将其全部舍弃。这些在意图上彼此矛盾的取舍,导致看完影片后,我对导演想实现的效果一头雾水。   剧本的另一个问题是,主要角色行为的铺垫没有作好,这或许也是由于对原著情节加以取舍时有矛盾、犹豫之处,花费了太多创作精力与银幕时间在那些回顾时发现其实本就无力承担剧情意义的角色上。比如邮递员Eva、Persicke一家,他们在影片中的稀薄作用使他们没有作为有名有姓的角色存在的必要,也就更不用提什么在工厂里与Otto不对付的“党代表”了。Enno的出场时间简直以秒计,完全可以把他和Emil合并,以Quangel家邻居的身份偶尔出现,给Escherich的侦破工作增加些许曲折即可(不过,书中的Enno和Emil非常经典,如果哪位剧作家在改编剧本时,把他们作为明线,把Quangel夫妇作为暗线,那么我一定给他点赞)。Rosenthal太太的存在如果只是为了塑造法官Fromm,以及为Escherich提供一只鸟,而法官Fromm的主要作用也只是在最后探访时让Anna得以闭眼想象Otto的陪伴,那么在这两位身上花去这么多时间,实在是过于奢侈了。(看电影时有个明显的感受:影片后半段的节奏好于前半段。这是因为在后半段,剧情收束到几位主要角色身上,一来不再有杂乱无章之感,二来也不用费心去“照顾”次要角色游离与剧情主线的生活,而且谢天谢地,Anna终于离开了那莫名其妙的“工作”。)   影片把这些次要角色们蜻蜓点水般的捋了一遍,远未达到展现时代众生相之目的,却牺牲了梳理主要角色行为逻辑的时间,在我看来是得不偿失的。Escherich已经算是本片中非常立体的角色了,但即便是他,杀人与自杀这两场重头戏之前的引导与铺垫都是很不到位的,这甚至使他的行为转折显得有些突兀。原著中,Escherich是个脑子活络但对政治不感冒的警察,自豪于他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所以杀死Enno才会令他遭受那么大的打击:这是他第一次违反法律。此后,他由自信变得自疑,进而变得“软弱”,也正是因此,Otto在狱中钢铁般的坚强才会给他那么强的震撼,以致举枪自尽。   电影没有强调Escherich一直以来对自己能坚持“奉公守法”的骄傲,也没有采用足以表现Otto坚强不屈的有关情节,那么它如何解释Escherich在杀人后和自杀前的心理轨迹呢?影片的应对方式是,把Escherich“人道化”和“政治化”——它给Escherich加了两段情节:在Rosenthal太太自杀后,他放走了她家笼中的小鸟,是为“人道化”;在Otto被处决后,他颤抖着手拔下地图上的小旗,无比痛惜地摸着Otto那些明信片喃喃自语“I read all your cards”,“惺惺相惜”的同志情谊扑面而来,是为“政治化”。作为一名狗血爱好者,其实我在感情上非常喜欢这两段情节(不怕丢脸地承认,Escherich说“I(重音!) read all your cards”时,我都感动得哭了),然而在理智上,我还是认为用它们来解读Escherich的所作所为不怎么站得住脚。   我一直觉得,绝大多数观众是有与影片主创的意图相呼应的心理倾向的,他们会下意识地去迎合影片主创想要实现的影响效果,仿佛害怕会辜负后者的信任似的。本片的问题是,主创的意图过于模糊,不是那种与生活真实、情感真实相对应的“健康”的暧昧,而是一种让人不太舒服的主观的不确定感和某种难以言说的不一致性。观众就好像孩童面对喜怒无常的父母:我知道他们爱我,但我不知道我怎样做才会令他们满意——我知道编导们是用了心的,但我不知道他们在这一刻、在这一刻、在这一刻想唤起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我感到自己无法契合编导的期待,因而有些无所适从。   本片虽非佳篇,然仍有佳句。观影过后,心里的感受不会是愤怒或无聊,而是遗憾:本可以拍得更好的,可惜了……    (通篇都是批评,却打了四颗星,一来是因为实在讨厌《La La Land》,所以最近看的电影,只要在我心里好过它,便是四星起评,二来也是因为看的时候毕竟洒了几滴眼泪,星给得太少,对不起自己付出的感情。)

 2 ) 反派的人性救赎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
不是奥托和安娜夫妇。
而是那位负责调查“淘气鬼案”的纳粹警察——埃舍里希。

从他决定放走那位被冤枉的嫌疑人,女邮递员的前夫开始,
我就感到,这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并未泯灭。
再到后来,
在党卫军上校办公室里的那场戏,
让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我相信,
埃舍里希在面对着比自己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力而言都高出很多的上司时,
能够说出:尽管您是我的上级,但您并非一位刑事调查方面的专家。
这种话,一定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在那一刻,人性战胜了恐惧。
或许这也和他的警察身份有关。
在面对很多问题时,警察是需要明是非、辨对错的。
是谁干的,就是谁,不能冤枉谁,也不能放过谁。
这一点埃舍里希非常清楚,
而上校的思维则简单很多,
法律在他眼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电影里那位为犹太老太太提供庇护的老法官的遭遇,
实际上象征了“法律”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是多么的孱弱无力。)

埃舍里希在整部电影中一直是很矛盾,很纠结的。
面对权力和威胁,
他并不总是能够奋起对抗,
恰恰相反,他屡次选择了屈服。
他枪杀了女邮递员的前夫,
他像上校以及其他几名纳粹军官一样,把空酒杯砸向了被捕以后的奥托,
他没有放过奥托的太太安娜,把她也当作“共犯”抓捕入狱。
我相信在做这几件事之前,他的内心是犹豫、痛苦的,
导演用几个特写镜头,
刻画了他当时的神情,
内心的挣扎、灵魂的煎熬。

当他问被押往刑场之前的奥托:我还有什么可以为你做的吗?
得到的回答是:给我一支钢笔,还有卡片。
这一刻,我猜他的心情是豁然开朗的。
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老年男人,
竟然能够如此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我看来,奥托的这句台词丝毫不亚于V那句著名的“思想是不怕子弹的”)

埃舍里希——这个纳粹体制内的小人物,
决定完成奥托的遗愿,用尽全力向纳粹法西斯这个庞大机器里扔进最后一把沙子。

以他的方式。

当办公室里的枪声响起,
同时那厚厚一摞被拾获者主动上交的两百多张卡片飘向楼下的街道时,
埃舍里希,
完成了作为一位反派人物对于自己人性的救赎。

 3 ) 战争的名字叫“野兽”

这是我第一篇正式向的影评,看了下豆瓣上本片只有6.4的分数,我会打7.5分吧。因为和战争有关的大多都很沉重,所以和二战有关的影片看的实在很少。

电影总体给我的感觉:前大半段平淡且零碎却不凌乱;后三分之一略感压抑。战争就像一只喜怒无常的巨型野兽,生而与野兽相伴的人类,不知哪一天因为触怒了它敏感的神经就会被咬的体无完肤。
男主奥图和妻子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平淡且规律。除了在为战争做着准备的工厂做工头和唯一的儿子被征召去了战场之外,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

故事的开始从一封来自战地的信开始,安娜打开信之后颤抖着身体对奥图说:我们的儿子,阵亡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娜虽然内心痛恨战争、痛恨纳粹、痛恨希特勒,可她却在慢慢接受儿子因为战争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个事实。包括她后来去散播小卡片的时候,看到了儿子的战友从战场回来,心里并没有不平,眼里只是充满了自己儿子未归的惋惜。

和妻子不同,我个人认为奥图的心里变化过程是从内心潜意识的不想接受、逼迫自己接受、到无法接受,转折点在上级说完“元首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命令”,奥图说出“还有比捐献自己儿子捐的更多的吗?”what more can a man donate than his child?说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这也是全片最感动到我的地方。作位一位父亲,奥图将儿子送往战场,也将儿子送往了天堂,因为战争的大环境他无法拒绝,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法接受的。

再往后就是探员根据多年的经验,抽丝剥茧想抓出这个散播小卡片的“淘气鬼”,可因为这个专治、独裁的元首的恐吓,原先根本不用死的邮递员前夫也自杀了。是啊,探员怎么会想到连元首都称之为“淘气鬼”的家伙,居然要以命来偿还自己的恶作剧。最后奥图因为一次失误被抓,探员向元首请示完,几位首领一起用酒杯砸向这个把自己儿子生命献给了国家的男人,探员的世界观瞬间瓦解。我们都是为你想要的战争而为之流血流汗的人,我们忠贞不二,而你——我们敬爱的元首啊,却只把我们作为你发动战争的螺丝而已。

大部分人只能看到战争的胜利与失败。你败了,你就永远没有说话的资格。而很少有人在意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原本平平淡淡的一切的人们。“人民永远是战争的受害者”。二战在希特勒残暴的专政中走向失败,也是必然的。

最后因为奥图和安娜伏法,死刑也不可避免。
奥图死了,安娜死了,探员也自杀了。留给柏林人们的是267张来自一位父亲对战争的愤怒和无可奈何。



 4 ) 非专业影评之克制的美学——柏林孤影

电影一两年前看的,有次聊天时候推荐给朋友,顺便百度了一下,发现评价居然很低,不服翻了下豆瓣居然也不高,就很纳闷。因为在我眼里,这是一部少有的佳片。心里略微不忿,于是写下了这篇推荐。
       首先从制作上来看,本片制作精良,无论从道具、服装、布景都不错,很有代入感,即便是那些差评也并不否认这一点,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看,可以放心大胆入手,因为它完全值得那两个小时!
      其次,它保守诟病的,恰恰是我认为本篇精彩的原因。有的影评用四平八稳,主角情绪不够高涨,难以找寻剧情的高潮。如果你但预期是战争大片的话,可能会有上述观感,实际上它并不是战争大片,它是在描述人性,而人性不是只有通过迭起都高潮中才能感受到,人性恰恰是在一些琐碎都细节中折射出光辉。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很凸显来克制两个字。通过不断地铺陈最后构造出一个高潮,这是用来歌功颂德的,是用来描述英雄的,不是用来描述普通的小市民的,主人公恰恰只是工厂一个工人,一个善良、严谨、谦让、一丝不苟完成工作的普通工人。从这个意义来讲,我觉得影片很真实,手法朴素,不是因为不懂,是因为克制,宁可略微欠一点也不愿意表述的过了。
      下面是剧透时间,虽说时间有点长了,但我还很记得这几点,关于人性但小细节:1、当周边所有人都在崇拜精神领袖都时候,你对精神领袖产生了怀疑,你会怎么做,在那个时代很多东西明明是错的,但所有人都说它是对的时候,你会怀疑自己吗,这一点拍的很像《1948》;2、当国家政策在压迫屠杀犹太人时候,面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都犹太老人,有的人装作不知道,有的人打着相应政府的幌子贪人钱财,也有人冒险将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人性在此处折射出不同的色彩;3、当一个人决定向这个国家机器挑战时候,无异于以卵击石,男主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的选择是背着妻子独自抗争,那时候这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我眼里瞬间高大起来,背影也很是伟岸,不要说那么多做就是了,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如果是和平年代,这一家人一定会很幸福。
      最后还是想多说句,也许好莱坞并不觉得这片子很优秀,因为他们有很多;我们真的太少了,少到随便一部电影都敢称做是良心巨作诚意满满……譬如前一阵子的《芳华》,我只看到了一个老人对七八十年代流水账般的回忆,这中间其实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可导演都放弃了,很可惜。另,《大佛普拉斯》想当另类,算是部十足的讽刺电影了,很丧很不错!

 5 ) 影片最后把焦点锁定在数字上

一对送儿子去前线的老夫妇失去独子。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民众发声困难,这对夫妇写了200多张反战卡片,只有18张没有被朝阳群众上交举报。影片最后把焦点锁定在数字上。影片没有对那些觉悟很高的朝阳群众的战后生存面貌做出交代。差评……………………………………………………………………………………

 6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强权政治下,每个人都是卑微的,但请不要作恶,守住作为一个人的底线。特别是手中握着他人生死的督察或者盖世太保们,命令不可违抗,但请枪口太高一尺。剧末督查开枪自尽,他是一个聪明人,在看了所有的卡片后,最终认识到体制之恶,但清新的有几人?很多时候,群众是愚昧的,容易受宣传机器洗脑而不自知。男主夫妇散发了286张卡片,除了18张其余的都被爱国群众上交,不排除有胆小懦弱者,有怕惹是生非的吃瓜群众,更有政治觉悟高的朝阳群众,18对268,悲哀吧!但再想,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个人至少唤醒了18个,按照此传播速度,传播四轮就超过一万了,这或许就是黑暗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一丝希望与光明!

 短评

小人物的艰难抗争,基调灰暗艰涩,演员们的演技很棒

9分钟前
  • 🐈
  • 推荐

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

11分钟前
  • 夏天11
  • 推荐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12分钟前
  • 还行

人家往墙角塞卡片,其他人只会躲在墙角画圈圈。

16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没必要老纠结语言问题。。题材、叙述、节奏、表演,都还可以啊,有艾玛汤普森哦。。

18分钟前
  • 伊壁鸠鲁
  • 推荐

平淡的主基调,讲述着上个世纪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相对于磅礴的战争背景这个故事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勇气和爱。淡淡的力量,却很有力。致敬那对夫妻。

21分钟前
  • 妖妖
  • 力荐

男女主把那种克制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放明信片的时候好紧张,不过主角只有一个是德国演员,还是反派,其他稍微脸熟的德国演员都只打了个酱油,尴尬。。。唉,德国演员太小众没有票房影响力吧。对我来说电影的彩蛋是看到了卖明信片的商店是啥样的~

23分钟前
  • 古始渐中上更全
  • 力荐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27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剧本不行,格局太小(预算太少),完全靠演技撑着。央六看的,配音不错,对中国观众最大的意义大概是阅读那些明信片上的话。

29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唔,我们看完之后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会生气吧,明明所有角色都是德国人,可偏偏所有人又在说英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尴尬了...

31分钟前
  • 2505
  • 还行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36分钟前
  • 糯米兔
  • 推荐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3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39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44分钟前
  • chenchen
  • 推荐

故事真是太平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要紧,关键是有点浪费这几位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演技是什么?大概就是沉默的时刻比讲对白的时刻要来得更丰富吧。

46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没有组织,是很难查到的!没有组织,是异常孤单的!

51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放入一粒沙!

52分钟前
  • Jules2to
  • 力荐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54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本届最差 #柏林电影节#

55分钟前
  • 陈凭轩
  • 很差

「It's like with a machine. A little sand in the gears will not stop the machine. But if a person throws a little more sand and more. The motor begins to stutter. The assembly line stops. In my mind I see lots of people throwing sand in the gears.」

57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