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相簿2

综艺日本2013

主演:水岛大宙,米泽圆,生天目仁美,寺岛拓笃,中上育实,杉山纪彰,梶裕贵,夏树莉绪,小野凉子,最上嗣生

导演:安藤正臣,大和直道,井端义秀,松林唯人,飞田刚,久保山英一,畠山茂树,沼田诚也

 剧照

白色相簿2 剧照 NO.1白色相簿2 剧照 NO.2白色相簿2 剧照 NO.3白色相簿2 剧照 NO.4白色相簿2 剧照 NO.5白色相簿2 剧照 NO.6白色相簿2 剧照 NO.13白色相簿2 剧照 NO.14白色相簿2 剧照 NO.15白色相簿2 剧照 NO.16白色相簿2 剧照 NO.17白色相簿2 剧照 NO.18白色相簿2 剧照 NO.19白色相簿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3 20:43

详细剧情

时值2007年的秋天,北原春希(水岛大宙 配音)是一位就读于峰城大学附属学园的平凡高中三年级学生,为了替自己的高中生活划下完美的句号,春希加入了轻音乐同好社团。可是,惨淡的经营让这个本就默默无闻的社团几近崩溃,春希的美好愿望眼看着就要破灭。   一次偶然中,正在独自弹奏吉他的春希突然听到一段美妙的歌声,追寻着这声音,一个名叫小木曽雪菜(米泽円 配音)的女生出现在了春希的面前。雪菜是学校里的偶像人物,之后,雪菜经由春希的邀请加入了轻音部。紧接着加入的是能够弹奏一手好钢琴的女生冬马和纱(生天目仁美 配音),和纱的叛逆和不羁人尽皆知,可即便如此,春希还是热忱地邀请了和纱“入伙”。

 长篇影评

 1 ) 随便写写

前7集进展缓慢,剧情无聊,重点表现了男主喜欢管闲事的性格,从第八集开始进入正题。看完整个剧,感觉一般吧,没有思考,没有胃疼,没有遗憾。

确实整个事情的发生有一点阴差阳错的味道,怪不了雪菜和冬马。但我觉得春希是有错的,既然不那么喜欢雪菜,为什么要答应她在一起。如果是出于怜悯或因为得不到冬马退而求其次,那实在是太蠢了,这种心理我不能接受。

后期的雪菜还是很勇敢的,愿意把自己的爱宣之于口,愿意去试试争取自己爱的人,我觉得她没有错。

冬马画得很美,声优的声音也很好听,她做出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看完这个剧,我更加坚持了我的一个想法:喜欢就要早点说出来,试着争取。

 2 ) 白色相簿2,永远滴神(半科普半点评半剧透)

前言:WA2是我的入坑作,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样的galgame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里我收回前言。同时《白色相簿》系列大概也是我的脱宅作了。《白色相簿》系列绝对属于那种只能自己一个人伤心的东西,绝对无法安利出去的优秀作品。

这是游戏《白色相簿2》IC章节(Introductory Chapter)的动画化。WA2游戏包含IC、CC(Closing Chapter)、CODA三部分。动画虽然只是前半部分,但是依然很胃疼。WA2的确对得起它的名气而不只是烂梗。至于“冬三雪碧贱男春”我觉得也无法反驳。

{WA2动画部分分析(IC)+部分剧透}

从感情上来说,雪菜是第三者;从现实角度来说,冬马是第三者。

要说一切悲剧的开始,只能是雪菜的抢先告白吧?雪菜知道春希和冬马互相喜欢,却背着冬马提前向春希告白(碧池由来)。对本就有好感的“高岭之花”的主动告白,且冬马没有明确回应的时候,春希不可能拒绝吧?可是雪菜也没有做错,毕竟感情不分先后顺序(“明明是我先来的”)。至于雪菜为什么要抢先告白,不只是因为急着和春希谈恋爱(不仅亲口对春希承认,还说自己爱的程度比不上冬马爱的程度,这也是我认同碧池这个说法的原因)更是因为【想要三个人一直在一起】这种妄想。这是第一个转折点,如果雪菜没有抢先告白的话,冬马和春希肯定会是一个完美结局吧。

至于冬马,从小单亲家庭缺乏关爱,一贯的高冷傲娇使得她即使是在春希面前也不能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慕,春希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就这样放任不管的话是绝对可以修成正果的。如果爱,请深爱;如果不爱,请别伤害。春希对雪菜绝对是喜欢的,但是至于是不是爱,跟冬马比哪个更喜欢,那肯定还是冬马更胜一筹。所以才会在雪菜生日那天冒着迟到、一无所获的风险去找冬马,并且触发接下来的“你为什么这么熟练啊”剧情。正是这里,冬马再也忍不住自己在温泉旅行就想表达的感情,把自己的爱当着春希的面一点不剩地表达了出来,也使得春希再也无法“忘记和纱”。冬马最大的浪漫(也是最大的“败笔”)就是离开前的那天夜里和春希做了。明知春希有女朋友的情况下还跟他偷情,就是被称为小三的原因。虽然很心疼冬马但无法反驳。这就是第二个转折点,如果和纱就此离开,春希直接去了雪菜家庆生,也会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即便春希仍然怀着那份爱恋,但是也只会变成回忆而已。

(前戏部分有个插曲,雪菜的电话打进来,春希准备接,手机却被和纱故意碰开到一边。这段真的太经典太虐了,无论是看的时候还是玩的时候都胃疼得不行。)

至于春希,就是一贯的“亚撒西”男主。做不了选择(是个正常人在那种年龄和情况下都做不了选择好吧?)。不过这也不是他【人间之屑】的借口。我确实很不喜欢春希,但是又讨厌不起来,因为这种摇摆不定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状况。所幸CC和CODA章节可以部分控制男主的行动,所以也只好将错就错。

总之,WA2动画还是很不错的,即便只有13集也很有感染力。但是配合游戏食用后劲更大,更胃疼。

{WA2游戏部分(CC+CODA)的讨论}

在IC雪菜、冬马两位女主的情况下CC新增三位女角色:千晶(同学)、小春(学妹)、麻理(上司),称为三女线。同时也有雪菜线,但是冬马因为出国而并未出现。背景设定在大三,那件事之后三年,雪菜和春希也因为那件事分开了三年。

三女线和滑雪线(男主谁也没选择)就差不多结束游戏了。只有雪菜线才能进入CODA章节。

如果冬马再也不出现的话,CC篇中我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一直推进雪菜线。可是为什么在CC推完雪菜后要进入CODA再次遇见冬马呢?“我可以一心一意只有雪菜”的条件是“冬马永不出现”。一想到选择一方就必然会有另一方的受伤,我就不敢继续推进剧情了,存档仍然停留在CC雪菜线的结局。只有雪菜线能再次遇见冬马,可只有谁也不选择的滑雪线才能让我再次有勇气面对冬马(手握宝剑无法拥抱你,放下宝剑无法保护你?)。相比之下,选择三女线去逃避也是不错的选择吧?既然不能全都要,让雪菜和冬马都幸福,那我也可以一个也不要对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CC剧情中有一个【去听音乐会】的选项,即在没跟雪菜和好的情况下去见冬马。用脚趾头也想得到这样的话春希和冬马一定会在一起吧,这也是我最想要看见的结局。可是无论怎么推进也无法选这个选项(因此被称为丸户的恶意)。

(这也令包括我在内的无数冬马党哭天喊地的狗贼选项)

CODA的结局有四个,三个是雪菜(雪菜TE、雪菜NE、冬马NE)一个是冬马(冬马TE)。至于这四个结局我也不想讨论(除非是极端的一边倒否则都很虐)。只是提一下有一个雪菜TE(True End)“大团圆”结局:春希和雪菜在一起了,并且重新以友情收获了冬马,重新创作了只属于三个人的歌曲《时之魔法》,完成了雪菜的梦想。但恕我直言,这剧情看似团圆实则违和感严重,有一种强行拼凑的感觉。我也不太能认同“冬马惊艳了我的时光,雪菜温暖了我的岁月”这个说法。

“齿轮一个个地,失常了呢。渐渐地偏离了众人所期望的轨道。最终,谁都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分崩离析。”

“心里想着要去做正确的事,结果却做错了。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却总是做下错事。”

CODA冬马TE线感想:

雪菜是大树,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根基。她可以自己从周围吸收养分,自己生产养分。这种羁绊使得她不能像冬马一家一样随意离开。春希没有自己的根基,算得上是孤家寡人。但是他在哪里都能生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结下羁绊。冬马和纱是浮萍,没有根也不能生根。只能靠母亲这片水里面少得可怜的养料生存,抑或是依靠春希。

值得一提的是冬马线的结局是很难很难玩出来的,并且也很难受,高虐。我不敢相信自己能玩出来这个结局所以看的攻略走的冬马TE线(我实在无法忍受自己走错路线后的后悔)。事实上,如果没有攻略的话,后面几个选项我确实会选错而走向浮气线(冬马NE)。明明都已经明示了,却还要强行“拒绝”冬马的渴求,拒绝那披着“虚伪”之名的“爱”。如果无法拒绝,沉溺于这段时间里的肉体关系,就真的无法与冬马在一起。(果不其然我的确是个杂种呢)如果不拒绝肉体的沉溺,就无法深刻意识到感情上的深沉,就无法放弃雪菜选择冬马。

不过之后才明白,想走出冬马线不只是需要放弃一切的决定,更需要有【把真正的爱给冬马】的觉悟,即便冬马一开始会误解,即便再次背叛雪菜。不只是承认对冬马的爱,也不是意味着对雪菜的爱的否定,恰恰是要承认对雪菜的爱才能成就对冬马的爱。即抱着肯定会后悔的决心。所以说,我的确配不上冬马线的结局呢。

从个人角度而言,CODA线选择冬马的原因也有些复杂(不如说这游戏本身就很复杂)。主要原因还是因为IC中冬马的遗憾吧。明明无论是哪方面都是冬马先来的,最后却不得不仓皇逃走。相较于雪菜那少女的、略微的小心计,冬马的爱实在是太过于纯粹无暇和深沉,以至于那份【无法传达的爱恋】太晦涩了。并且在CODA冬马TE线中,在已经抢走春希,把雪菜和春希的生活都搞得一团遭的时候,冬马主动和雪菜再次见面。无论怎样,这次都是冬马的错。所以冬马早在探望母亲时就下定决心舍弃自己唯一拥有的东西——钢琴,自残双手去弥补雪菜。尽管被雪菜阻止了,但正因为如此我才对冬马更为喜欢同时也无法做到就这样背叛雪菜。

如果没有IC这样对冬马的偏袒而在我内心种下的种子,我想无论怎样都不会在CODA中再次背叛雪菜的吧。另外对雪菜的喜欢并不能抹掉对冬马的爱,更不能否定对冬马爱得更深沉。虽然冬马TE线最后春希和冬马一起逃离日本,但是春希也失去了一切———如同在一坨互相紧紧盘结的树根中硬生生地剜出一个洞,势必要与周围的一切断开,尤其是与雪菜的关系。之所以讨厌这个结局,是因为这样实在是太痛了。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这条线以“直面现实问题”的方法去逃避现实,这种略带浪漫的结局只可能在二次元作品中出现。

本来走冬马TE线我就已经做好了斩断一切的准备,虽然很痛很愧疚,但是都能放下。唯有两个地方让我对雪菜无法释怀。

一是春希到雪菜家去直面雪菜父母提出取消婚约。雪菜在外得知春希去她家跟父母谈话之后急忙赶回家中,结果还是改变不了春希被暴力相待且赶出家门。雪菜因此不惜和家人决裂,抱着药箱外出寻找春希,最终在两人第一次坦诚相见的地方——公园里面相遇。雪菜为春希仔细包扎伤口,好像根本没有把春希取消婚约的事情放在心上。甚至当春希谈及要离开雪菜时,雪菜不惜作贱自己,在明知无法挽回春希和冬马在一起的局面,也要和春希在一起,即便是以卑微、肮脏、下贱的第三者的身份,即便是放弃在日本的朋友、家人、工作。但正如之前所说,雪菜是大树,无法离开。并且男主也已经明白了,三个人无论怎样都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所以这里春希做得稍微像样点了,还是拒绝了雪菜。

二是雪菜最后的最后唱的《POWDER SNOW》。虽然名气没有《WHITE ALBUM》、《传达不到的爱恋》高,但这是冬马TE线的结尾,雪菜用春希的吉他弹奏并演唱的。尽管之前那么多虐心剧情都经历了,春希和雪菜一刀两断也挺过来了,但是这首曲子还是让我眼泪不停地流下来。春希已经和冬马去维也纳生活两年了,雪菜她还是爱着春希啊。即便是同一颗心被强行撕成两半,即便是因此整个人坏掉,最后也还是走了出来,带着对春希的爱走了出来。当最后弹着春希的吉他,饱含深情地唱出“I still love you”的时候,我感觉我都要背叛冬马党了。这两点让我始终无法对雪菜释怀,即便是后悔、内疚也无事于补。果然我还是个既当又立的混蛋呢。

后记:已经很少很少有像WA2这样让我连着几小时沉浸其中而不觉得枯燥的奢侈体验了,算是某种程度上的弥补平凡生活中没有【轰轰烈烈的校园爱情】的缺憾。玩过会后悔,不玩也会悔,没有入坑的各位谨慎一点,成为白学家是要付出代价的。其实当个只会玩烂梗的小鬼也是一种无知的幸福。

再见了,白色相簿2。这种一边自虐一边沉迷的类似于吸毒一般的快感是我从未体会过的。感谢陪伴,期待与你下次相逢。

最后:

 3 ) 情人节当天我又重刷了一遍

发觉自己有受虐倾向,明明知道看了会胃疼,可是自己还是反反复复去看,这也许就是《白色相簿2》的魅力吧。这部番把两个女主刻画的都很真实且富有魅力,如同春花秋月,各有所长,难分高下,这部番也是我从来不选边站队的番!

事实上,爱情这种东西,从来就难分对错!作为局外人的观众,站在上帝视角,各自为了喜欢的角色战队争吵,冬马党、雪菜党在B站弹幕里针锋相对,我都可以理解,只是我实在不忍去苛责冬马或者去反感雪菜,其实两个人都是爱情里面的受害者,要怪只能怪男主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且过于温柔不懂拒绝。

三个人的电影,注定有人无法留下姓名。

动漫的结局和原作游戏序章吻合,最终冬马远赴欧洲,春希和雪菜留在日本却难以如初……

建议喜欢这部动漫的同好们,若是想了解后续剧情发展,可以去下载原作游戏玩,里面有多条线供玩家选择,喜欢哪位女角色就努力去攻略通关吧!

 4 ) 波菲利娅的回答——主体、对话与不谐和悲剧《白色相簿2》

The rain set early in to-night,

今夜雨来早,

The sullen wind was soon awake,

阴风起,

It tore the elm-tops down for spite,

骤然折落榆树梢,

And did its worst to vex the lake:

断肠者倾心听:

I listened with heart fit to break.

湖声把人恼。

When glided in Porphyria; straight

波菲利娅悄来到,

She shut the cold out and the storm,

寒风拒之门外,

And kneeled and made the cheerless grate

跪地生冷炉

Blaze up, and all the cottage warm;

小屋暖

Which done, she rose, and from her form

方起身

Withdrew the dripping cloak and shawl,

滴水的斗篷和围巾,

And laid her soiled gloves by, untied

帽子和弄脏的手套,

Her hat and let the damp hair fall,

随手搁一边,湿头发放下来,

And, last, she sat down by my side

终于,她挨着我坐定,

And called me. When no voice replied,

唤我,而没任何回应,

She put my arm about her waist,

牵手去握她的腰。

And made her smooth white shoulder bare,

不落一丝黄发

And all her yellow hair displaced,

白润的玉楼,

And, stooping, made my cheek lie there,

靠着我的脸

And spread, o'er all, her yellow hair,

披散开来所有头发,

Murmuring how she loved me — she

喃喃她多么爱我

Too weak, for all her heart's endeavour,

而她太脆弱。

To set its struggling passion free

满心努力却解不开,被骄傲虚荣牵扯,

From pride, and vainer ties dissever,

徒劳挣扎的激情,

And give herself to me for ever.

将自己永远献给我。

But passion sometimes would prevail,

但有时情难自已,

Nor could to-night's gay feast restrain

今夜欢宴也不能阻抑

A sudden thought of one so pale

突然想到有人为她而爱得憔悴

For love of her, and all in vain:

却全是白费:

So, she was come through wind and rain.

她便穿过风雨而来。

Be sure I looked up at her eyes

她眼里欢欣骄傲

Happy and proud; at last I knew

打消我的怀疑;

Porphyria worshipped me; surprise

终于知道,波菲利娅也爱我

Made my heart swell, and still it grew

摇曳的惊喜,我心雀跃

While I debated what to do.

别再争论什么。

Op.22.I So rasch wie möglich

第一节 尽可能急速

雪,终于下起来了。 在我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的一天,这片纯白色的景色果然还是出来在我眼前。 雪把一切都隐藏起来。痛苦的事情,悲伤的事情,还有那些不愿意去面对的现实。 只有那雪白、美丽的景色在慢慢地扩大,把我们遗忘在那里。 ……… 但是,雪终归是雪。 当它融化的时候,那些被隐藏的现实,那些被遗忘的思念,都会再一次呈现在白日之下。 就如同那些漆黑,肮脏的污泥一般。

这是整个故事的开端,面对冬马和纱乘着远去的飞机,北原春希那段痛苦的独白。

在《白色相簿2》序章中,校园生活所占的巨大篇幅,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三位主角家庭关系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而以往的批评却常常跳过对其具体元素的爬罗剔抉,而只是简单对其人其事复述,又“理所当然”地得出某某结论,这未免过于武断。

由家庭到个人再到恋爱,也就是新的家庭组建,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情感连同人的生活在世俗中受到影响和组织,继而相互碰撞,产生冲突及妥协。小木曾雪菜、冬马和纱和北原春希对这个过程的认知差异,引发了三人关系的几次突转,在突转的背面则隐藏着三人被压抑的欲望,必须对三人的元意识结构进行分解和精神分析,以从它“禁忌的那些结界中了解它的存在”[i]。

北原春希在独白中谈论着下起来的雪,既内疚于自己所为,又不愿直接面对自己所为,于是就放任心理上的哀悼与忧郁弥漫开来。

忧郁与哀悼的心理机制都在于主体认同于某个丧失的对象,又将其结合进自我。但必须明确的是,忧郁和哀悼的另一端连结着法律。因为人的伦理和道德起准则作用,在重复不忠、犹豫时,才会产生哀悼,体会忧郁。这类情感只会初步终结于法律施展威力,制裁与惩罚时,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北原春希与小木曾雪菜日后关系困局的实质,两人在大学数年互相逃避,正是因为小木曾雪菜拒绝完成属于她自身的哀悼,使北原春希的忧郁永远停留在前惩罚阶段,这恰恰是北原春希最大的心理阴影——一种从未得到正视,更谈不上康复的症状[ii]。

在《白色相簿2》中很少提及北原春希的家庭情况,几点事实总被极其模糊地一笔带过。这正是关键。在北原春希那里,父亲不是得到认同的对象,而仅仅作为一个他者被排除出生活,继续挖掘,这种排除只有事实和结果,而悬置在控制,既不能修复也不能逆转,同样缺乏任何细微的哀悼元素——这个问题涉及卷入阉割中的菲勒斯:能指——家庭之于北原春希正是这样一个象征的菲勒斯,在他生活中的各处时隐时现。

拉康既用菲勒斯表示母亲的欲望,又希望以它代指主体因为接受父亲的法律、进入象征秩序而永远失落的快感。菲勒斯是纯粹的能指,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所指。“通过他与这个能指的关系,某种属于主体自己、属于他的生命的东西就被剥夺了,这种东西承担了将他与这个能指捆绑在一起的那种东西的价值”。

菲勒斯对主体而言的特殊价值,来自主体的自恋。北原春希对人际交往尺度的拿捏,那类无时无刻不收获他人依赖或爱戴的行为,正是这类情感的折射。在想象中,家庭生活的菲勒斯被分解重组,得以出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而菲勒斯本身又是一个幽灵,只与虚无(nothing)联系在一起,从手指间划过。这也就解释了北原春希不时表现出的对社会生活的逃避态度。直到菲勒斯的主人完全牺牲掉其所有自恋性依恋,即受到致命伤并自知时,他才有能力打击他[iii]。就此,缺失家庭生活的菲勒斯能指造成了北原春希某种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他总是在“等待”,总是悬置在他者(other)的时间中。

这当然不是武断而牵强地推论北原春希缺少主动的行为(这有悖事实)。“等待”实际是指北原春希任何一次“主动”,都必需假借另外的理由:关心冬马和纱是作为班级干部的职责,安抚小木曾雪菜是为了完成梦想,诸如此类,而借口之下真正的想法,总是拖延至不能再拖延的时刻,抑或在他人步步紧逼之下方能表达。北原春希令人哀伤之处就在于,他的悲剧无一例外都是由主体向那个“自己的时间”不屈不挠的运动构成。

在拉康那里,俄狄浦斯情结意味着指向父亲的侵凌性,在最开始的第一阶段,孩子察觉到母亲对自己之外的某物——想象的菲勒斯存在欲望,于是他/她将自己认同于菲勒斯,也就是作为母亲存在的延申或者附件存在,在第二个阶段,想象的父亲介入,不仅否定了孩子成为母亲的欲望对象的企图,还剥夺了母亲的菲勒斯对象,迫使其忠诚于自己,孩子的主体在此初次遭遇了禁忌,之后便有了第三阶段,真实的父亲介入进来,显示其真正拥有菲勒斯,孩子便放弃对母亲的企图,转向父亲的认同,并通过自我实现将自己注册到象征秩序中[iv]。

小木曾雪菜在镜像阶段挣扎:为了迎合他人对其富家千金的想象,乔装在外打工,这里形成的想象自我又驱使她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距离,乃至隐藏自己的业余爱好,二次建构他人的猜测。这种过程实质上包含了期待与错觉,小木曾雪菜在某种程度上很适应这种状态,她期待被继续误认下去。

小木曾雪菜:我可是认真地烦恼过呢。 北原春希 小木曾你明明说过不想惹人注意,却这么高高在上地说“因为自己不出场学园祭就会失败”,你是哪里的超级偶像啊? 动画第1话

在那种欢欣兴奋的欲望驱使下,主体局限而满足地误认某个镜像,直到这个认同破灭之后,再期待下次理想化的认同——也就落在北原春希身上。由此,自我成为他者,一个想像、期望、异化、扭曲与被误认的对象。

一系列反复导致了小木曾雪菜无法正常过渡至俄狄浦斯情结的次生认同解决上,甚至因为虚构的“我”的含混,俄狄浦斯情结也走向了变异,使得新三元关系:他者(Other)自我和对象始终处于紊乱中,紧随而来的就是无数情感纠葛。

比照小木曾雪菜的经历、家庭状况与俄狄浦斯情结,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崩溃点(kaputt punkt)存在,她与家庭成员之间过分融洽的关系;她对父亲失去侵凌、迎合和反抗,过分顺从;对母亲……她像是母亲完全的复制。在父亲的逐客令之下,她条件反射地服从……简而言之,她长久地处于前俄狄浦斯阶段。小木曾雪菜并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安置到象征秩序,仅仅是一个空白和一种虚无,而这一处缺失需要借助友情与爱填补。于是她将北原春希和冬马和纱纳入她变态之后的俄狄浦斯情结:冬马和纱是她欲望的母亲,北原春希则是她认同的父亲,这一套对应融合了友情、爱情、占有。

与俄狄浦斯的神话对应,在其他维度上存在另一种混乱的三元结构。在索福克勒斯戏剧《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对自己的妹妹伊斯墨涅提起哥哥波吕涅克斯时:

我遵守神圣的天条而犯罪, 倒可以同他躺在一起, 亲爱的人陪伴着亲爱的人, 我将永久得到地下鬼魂的欢心, 胜似讨凡人欢喜, 因为我将永久躺在那里。[v]

黑格尔敏锐地发现了这层丑闻的存在[1],《安提戈涅》中那倒错的亲缘关系和爱情关系,简直和小木曾雪菜的心理情结如出一辙——不妨就此把它命名为“安提戈涅情结”[2]。由于此种安提戈涅情结的存在,小木曾雪菜永远无法明晰自己的个人身份,也就一点也谈不上个人实现,她的欲望迷失了,只剩清晰的赤裸裸的占有和似是而非的道德枷锁,最终不能顺利正常地获得其主体性,不能成为“正常的人”。

冬马和纱很接近北原春希,但她向另一个更脆弱的方向运动。

当主体被剥夺了在符号化过程中异化的能指,一个特殊对象就为他成为欲望对象,这一套架构被拉康命名为幻象公式($◇a)。冬马和纱的幻象公式由母亲和北原春希两者共同组建,因为缺少任何“父亲”,冬马和纱仅仅剩下第一阶段,她在对北原春希的暗恋中完成了自我实现。然而,当小木曾雪菜出现在两人之间时,北原春希这个“特殊对象”就发生了改变。随着北原春希和小木曾雪菜情侣关系的确立,北原春希成为了冬马和纱的不可能对象,此时更强烈的欲望反而在冬马和纱心理上形成。如果将前后两次欲望对象分别命名为“小欲望对象”和“大欲望对象”,再引入北原春希成为“不可能对象”的节点加以对照,可以发现,从“不可能”到“大欲望”之间,冬马和纱对北原春希回避、逃离甚至带有某种恨意和敌意的行为,预示着北原春希一度成为她拒绝其欲望的象征,“在此发生的是对象的毁灭和失落,对于主体,这个对象出现在外在世界中,它以其存在(being)全力拒绝,在他自我牺牲前不会再次发现它,正是在这,这个对象成为菲勒斯的等价物,占据了菲勒斯的位置”[vi]。

“不可能对象”北原春希就是菲勒斯,被主体——冬马和纱作为表示生命的符号外化并拒绝。但北原春希作为大欲望对象的形成,意味着不可能对象和小欲望对象北原春希的死亡——在人类经验中,他人的死亡远比主体自己的死亡无法忍受。人不可能经验自己的死亡——它永远是别人的事情。正是在这种欲绝的悲痛中,冬马和纱才认同了北原春希的价值,也由此认同了自己的对象a,但此时他/它已然消逝,而正因为失去,它终永远与主体同在——并入了主体。

Op.22.II Andantino. Getragen

第二节 微急而庄重

「啊…」 雪,终于下起来了。 从到了这里之后,感觉随时都会下雨的天空,像是在赌气一般,用冰冷的风将雨凝结成 雪飞舞下来。 震耳欲聋的飞机引擎声,渐渐地离我远去。 仿佛是为了驱散那嘈杂一般,从天而降的白雪,越下越大。 我为了寻找这片纯白景色的源头,抬头望向天空。 不,这只是借口。 其实我只是为了逃避眼前的现实。 …具体来说,是为了不让那架刚刚起飞的飞机,进入我的视线。 ……… 雪,终于下起来了。 我们三人发誓要永远在一起的那一天也下着雪。 三人中有两个人离开了的那天也一样下着雪。

在独白之前的独白,北原春希详细地描述了雪。这似乎只是一处闲笔,或者用中学教授的那套分析方法,为了渲染整体基调,表达某种感情倾向——于是此处之于整部作品的重大意义,就此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这个开头印证了《白色相簿2》的一种建构手段,自然作为展演场地同样获得了进入作品的权力,延续到CODA篇中作为重逢地点出现的斯特拉斯堡,美被寄喻(Allegörie)在场景中,从故事里逃逸,散布在现实与想象模糊的边界。

而通过北原春希,语言向意义经验(experience du sens)开放——北原春希作为言说主体,其语言的“意义”是一种经验和实践。

这实际就是把历史界或现实界的元素引入,增添为作品的声部。作品处于语言(langage)和空间(espace)的交集处:语言是思想的实践行为,空间则是通过差异实现的意义显示的场所。这么一来《白色相簿2》就组合起诗性语言的三个维度:写作主体、读者和外部文本,具备了复调。文本中的一切既同时属于丸户史明和读者,又指向先前的或共时层面的文学文本集合。

在丸户史明的表述中,《白色相簿2》的诞生完全因为他对前作《白色相簿1》的热爱。融入《白色相簿1》情节中的勃朗宁作品《波菲利娅的情人》以原本(Urtext)形式,回应着作者的呼唤[3]。

而事实上,两作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见于题名的借用,《White Album》《Sound of Destiny》几支歌曲的重复,或者“那种主人公随波逐流的感觉。不单什么都做不到,也没有抵抗的意识,不可救药的无力感”的刻画。处于这几点,在以往研究中《白色相簿》两部曲被定义为“创伤记忆”,联系着昭和末年—泡沫经济时代的醉生梦死和平成年逐渐他者化的低欲望社会形成[vii]。

剥离男女主人公纠缠的情欲和多角关系之后,《白色相簿2》对作为能指的“波菲利娅”进行了再次诠释。这个能指的特性同时也是其反常性,作品的主题不单是人物性格或命运,而是主体波菲利娅化的瞬间;即使这个瞬间所依存的人物不断变更,但这种主体间关系的模式贯穿始终。融入《白色相簿1》情节中的勃朗宁作品《波菲利娅的情人》便以原本(Urtext)形式,回应着丸户史明的呼唤。

如同故事开篇对雪的描写结合了现实与作品,《波菲利娅的情人》这一先前层面的文本结合了《白色相簿1》和《白色相簿2》的空间。《白色相簿2》中保留有完整的《波菲利娅的情人》式的欲望结构,或者反之亦然,隐蔽的“我”试图完整地占有波菲利娅,又因现实(金钱/地位)阻碍而不得,最终扼死波菲利娅,这就是承认与伦理生活矛盾最大化的唯一结果。人只能依赖死亡从普遍伦理生活逃逸,并把承认悬置到由自我定义的层次。波菲利娅同时具有两副面孔,一副是爱和美的,一副是在社会秩序中的。

在CODA中,北原春希如果选择了冬马和纱,就要背弃所有朋友,断绝一切社会关系,而选择小木曾雪菜,就一定会失去——无论是哪种形式失去,他所爱的冬马和纱。不妨把两人视为两种死亡的对立,一边是真实情感的终结,生物学死亡,一边是对真实生活的符号化处理——被排除在符号共同体之外,与过去的一切挥手作别。在这两次死亡之间所生存的崇高美(Sublime Beauty)就是波菲利娅——北原春希本人,他成为一个原质(das Ding),代表了某些创伤性因素,既在主体内,又极度陌生[viii]。

当视角转换到风冈麻理和杉浦小春身上时,一切都陡然无趣了。关键就在于她们只能通过被反映在另一个人身上,由另一个人为其提供整体性的意象,自我才能实现自我认同。依靠工作和被评价获得实现的女白领,或者因为看重友谊落入心理崩溃恶性循环的高中生,都作为镜像阶段的实在化存在——甚至说这是一种主奴辩证法的延申。

《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在自我意识的阶段提出主奴关系辩证法: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个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前者为主人,后者是奴隶。在北原春希和杉浦小春/风冈麻理的交往中,就是这个样子。“主人是自为存在的意识,但已不复仅是自为存在的概念。主人离不开奴隶,其本质隶属于一个独立的存在,一般的物。”实际上,在这两段关系中,主人和奴隶的位置是在不断运动的:作为上司的风冈麻理在工作上控制北原春希,却在爱情关系上被北原春希掌握主动;杉浦小春一直被北原春希引导,但北原春希最终却被责任束缚。“奴隶在此扬弃了他自己的自为存在或独立性,但完成了主人自己想完成的事。奴隶在此成为了纯粹的否定力量。主人的意识在此反而不独立,主人达到的确定性并不是以自为存在为他的真理。奴隶的意识反而是独立的意识,奴隶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转化为真实的独立性。”[ix]

在更偏向作品的层面上,杉浦小春和风冈麻理的性格设置,实际是接近北原春希和冬马和纱的。这是一层更大的主奴辩证法。在潜意识里,她们忌惮于她们所接近的“主人”存在的阴影。对主人的服务使得奴隶不得不节制自己的特殊意愿。但由此她们反而逐渐地摆脱了对自然存在的依赖与从属,实现了对自身自我意识的自由确证与持久肯定,获得了比主人更为高贵的自我意识,以及智慧与解放。“奴隶则在对主人的服役中耗空了自己的个人意志和固执任性,取消了欲望的内在直接性,并在这种放弃和对主人的敬畏中开始了智慧,——即向普遍的自我意识的过渡。”[x]

引人注意的是,在杉浦小春和风冈麻理这两段关系中,发生了最为狂热和倒错的性关系。“生命与纯粹的自我意识……同等的重要。”[xi]通过性关系,主体与客体实现了统一,奴隶在快感中看到自己,由此上升到了存在中的自我感知,意识到了自身自立自足的主体性,从他乡回归到自身,在为他(主人)的同时也是自为的。 “只有当(主观的)确定性采以(客观的)真理的形式并且(客观的)真理变成自我确定性的时候,才能谈及理性,谈及普遍的自我意识。” [xii]

和泉千晶是《白色相簿2》整作塑造的最复杂的人物,无论是虚构中的她和文学史的关系,作为作者/演员和普通人的两副面孔,还是她极多的谎言中的真心,都使得她魅力十足。

简单概括一下,和泉千晶,作为渴望突破的“作者”,将个人现实生活同虚构故事直接联系起来,希望处理周围的真实人物进入作品。北原春希小木曾雪菜和冬马和纱的三人故事即是她构作的材料。为了这个材料她主动接近北原春希,甚至假装恋爱,最终连她自己都开始疑惑,究竟只是为作品完美不择手段,还是真的爱上他了。

这个形象来自菊池宽的戏剧《藤十郎之恋》,经过阿刀田高《怀念阿娓》转到了丸户史明这里[4]。

在原型故事里,藤十郎害得对方自尽,自己却要强忍住悲痛,表现得若无其事;阿娓则早早因病亡故,和泉千晶拒绝了与之类似的悲剧结局,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与诠释:

初芝雪音: 我不会放弃的。我全都要去争取,拼死地去努力。 拼命地去追逐自己的恋情,不知何时就抓住了机会。 但是啊……我并不后悔,因为抓到之后才察觉到这是我自己的梦想。 我是真的真的爱着和希君!只有这份感情是真实的,我发誓!

在属于她的那个结局里,正是这个回答让北原春希原谅了她曾经的谎言,接纳了她和她那份略有畸形却不失真心的感情。

“初芝雪音”/和泉千晶的演剧完全是在戏仿冬马和纱或小木曾雪菜。在现代社会,一般情况下的戏仿遮蔽了戏剧性层面,消解了对意义上革命的辨证,意味着法规的巩固。然而和泉千晶的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戏仿,既非喜剧也非悲剧,而是严肃的两者皆有。这场演剧和和泉千晶的生活一样,是惯常伦理法规的他者。

套用黑格尔那句带有些许男性沙文主义的论断,女性是社会永远的嘲讽,和泉千晶也同样是《白色相簿》永远的嘲讽,她接近北原春希依靠的是……伪装出不同于其他女性的亲切感,扮演的是冬马和纱和小木曾雪菜的综合体,和泉千晶本人的形象却是水月镜花。她最终于悲伤记忆的循环中“解救”了北原春希,也是依靠她内化一种言语,又用这种言语反抗最初的言说者,她在自我呈现中,与北原春希生命中的其他女人互文,而她的心直到最后一刻,都从未进入任何一个结构又总是犹在其中。这也就带来一点,“爱”本身走向幕后,成为操纵一切的大他者,主体(这里是“和泉千晶”)在符号秩序中(关于爱的普世伦理)走向异化,她并不说话(speak)而只借由符号秩序的一部分(对冬马和纱或小木曾雪菜的模仿)被说出。大他者代表着使得主体无法完全掌握自身行动之结果的东西,由于这个东西,行动的后果总是不同于主体意欲所为或主体原本所预测的,分离则发生在当主体注意到大他者如何在自身内已是不一致的、缺乏着的(用拉康说法,“被划杠的”)。那无法控制的对爱的感受与疑惑,即是如此,大他者并不拥有主体所缺乏(lack)的。在分离中,主体体会到自己关于大他者的缺乏已经是那个也影响了大他者本身的缺乏[xiii]。

Op.22.III Scherzo. Sehr rasch und markiert

第三节 谐谑曲,极快,强调的

通过对三人意识结构的梳理,《白色相簿2》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演进也逐渐清晰起来,随之而来的,欲望本身的属性也在改变。欲望成为承认的欲望,既被他者接纳又否认的异他性,成为他者身上害怕变成又害怕被俘获的张力之间的欲望,不仅仅保有爱意,更要进一步宣誓,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论证,意识个体发现在他者处找不到承认,承认来自意识个体之外,承认即他者。承认不再是简单的消解或否定异他性,而是一种令人不安的驱力,使得主体在他者那里找寻自我,以便确认这个自我是对自己的引用或自我缺失。恰恰是这种“承认”的冲动,造成了最大的伤害。小木曾雪菜明知北原春希和冬马和纱之间相互暗恋仍向北原春希表白,冬马和纱“你为什么这么熟练”的崩溃,以及在机场北原春希无法抑制地当着小木曾雪菜拥吻冬马和纱,起点都源自力图获得“承认”,而在其后被不同因素催化,走向悲剧。

小木曾雪菜的偷跑,实质上与那种安提戈涅情结是密不可分的,启蒙“使人类脱离加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那类没有能力运用无需他人指引的知性”[xiv]。小木曾雪菜未能顺利形成的主体性,意味着启蒙在其认知上的缺席,这不仅指向她表达中那些过度赋予北原春希和冬马和纱的身份或称呼,还蕴含着另一层意味。

小木曾雪菜的理性“将各种有效的客观实体和形式毫无例外地仅仅表现为混乱的物质的面纱,把物质对人的动因产生的影响诅咒为一种奴役,知道主体根据其本身的概念完全变成独一无二、无拘无束的空洞的权威”[xv]。这就很好解释了偷跑,只关心规律和普遍性,对对象的特殊情感极其迟钝的理性,实际上就是小木曾雪菜只追求名义上“情侣关系”的确立,而不去切实地考虑北原春希心理的抽象,它使小木曾雪菜保持着对冬马和纱的爱自我欺骗自我催眠的冷漠(Desinterresiert),即使她做出了询问的姿态,但明知真相仍装作视而不见,使自己相信自己构建的谎言。

这和一开始就尽力回避的无情比起来,似乎更加残忍,也更符合那种“理性”。

冬马和纱那段心碎的独白,则属于承认的另一个维度,在此,语言的未知力量激发行动,显示出某种表演性,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北原春希不就因为那一长串表白,无视了一切伦理,情难自已地拥抱并亲吻了她吗?语言以言外行为的方式发生并起作用,在冬马和纱道出此刻他们已“相互无所不知”时,一系列行为就被触发了。而冬马和纱在亲吻后的震动,“为什么这么熟练,和雪菜到底亲过多少次”,无疑是一种谴责。这种谴责用语言重复了北原春希的“罪行”,在他的伤口上撒盐……“由于控制了感官知觉的身体,言语间接地实际存在着,而悲剧中的言语则完全真实存在着(todlichfaktisch),因为其实在掌握谋杀者的身体”[xvi]。不仅是冬马和纱的话语在语言及精神层面上击溃了北原春希——他颓然倒地,放任冬马和纱离去,爽了小木曾雪菜的约,而且他创作的《届恋》歌词里的话语,从一开始就承认着他对冬马和纱的欲望,促使他不计后果地行动。冬马和纱的谴责与表白是激发的行为,时间性超越说出的那一刻,并不断重复,这导致一切只忠实欲望本身的承认走向致命的事实,被言语从心理层面提取出,暴露在空气中,它迫使两人打破道德,跟从自身欲望行事——没有心碎的“谴责”,后来的一切都绝不可能发生。

在《白色相簿2》序章中最令人费解,同时也是最震撼的一幕,当然是结尾机场送别时,北原春希当着女友小木曾雪菜的面,拥吻冬马和纱。这一场景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甚至使其在ACG圈获得“世界名画”的称号,成为整部作品最大、最著名的捏他之一。

在通常的认知中,这类场景联系着悔恨和罪恶感,北原春希此时,无论出于怎样的考量,都起码应当顾及女友的心情(即使女友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压抑冲动,而绝不应该放任决堤的情感造成如此局面。

既然是通常认知,毫无疑问来自普遍伦理生活的规训。伦理生活由伦理意识(Sittlichkeit)构成。这个意识深受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成为共同认可的规范[xvii]。在北原春希这,履行男友义务,忠诚于关系是符合普遍伦理生活的。那个行动的、抵抗伦理的北原“只是一个不真实的影子”,因为“他只存在可能有普遍性的自我内”,也就是说任何像他一样的行动者都是有罪的,个人通过犯罪不再具有个体特征,而成为任何人,或者引发任何观者的共情。任何人都会面对普遍伦理和自身欲望的冲突,“这个人只能依据其中一个原则而行动,这样必然违反另一个律法”在北原春希这里,自然就等于是从小木曾雪菜和冬马和纱之间二选一。这和动作之间仍然是脱节的,这一整套逻辑完全建立在“犯罪感”概念之上,为何在那一刻,他“非如此不可”。

在黑格尔那里,个人的犯罪感来自依言行事那一时刻,通过“违反”别的法律的体验,即“在当事人行动时抓捕当事人”。北原春希的行为并非是纯粹地激情失控,而是有体验犯罪本身的意味存在。因为他知道小木曾雪菜会通过各种手段和修辞,将事实“修正”为符合普遍伦理的样子,并就此将其当作事实。北原春希的“无意识与自我意识合谋”导致他别无选择只能公布自己的罪行,并等待审判。他越有完整的伦理意识,越意识到个体所犯下罪行的不可原谅[xviii]。

尽管北原春希的行为加剧了,但他仍不能成为那类标准的、因罪行和伦理意识而忏悔的回头浪子,他超越罪行——坦白,接受孤独、逃避和麻木,带着这一切走入了生活。

为人津津乐道的“音乐会选项支”则隐含着其作为征兆和崇高客体本身的矛盾。音乐会选项支是指在CC篇,北原春希遭遇生活上的一连串打击后,试图做出“去音乐会”或“去新年参拜”的选择。然而,那个“去音乐会”的选项被永远锁定,根本无法点击。而事后可以得知,如果去了音乐会,那么冬马和纱就会出现在他身边[5]。

音乐会选项支的残酷之处在于提供了重逢的可能,却永远无法让可能指向确实实现——就如同征兆一样,作为一个特定因素,它颠覆自己的普遍基础,北原春希的单调生活可能在音乐会中走向分崩离析,因为他一旦到场就会发现,冬马和纱就在他旁边座位。然而这是一个“不可选择”的选项,假如它可选,那它就不构成征兆了。盖因征兆在主体直接面对的同时就会消失,皇帝的新装在被人指出实际不存在时就确定不存在了。

作为征兆的音乐会形成了一个悖论,主体——在这里是北原春希,面对的场景“音乐会”里,包含着他想改变和介入的过去,吊诡的是,那个“不去”的选项才使他能够改变某些事物,使过去的场景变回它本来的样子,他的干预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囊括于其中,北原春希本人的和目睹一切过程的观众的移情幻觉存在于他们的忘却中,在拉康语境下,移情是一种幻觉,人并不能回避它并轻而易举地得到真理:真理是通过移情所特有的幻觉构成的——“真理来自误认”,因为忘却了在音乐会场景中囊括自己,也就是忽略了征兆本身被压抑的内容实际是从未来而不从过去回返。这和在最开始,冬马和纱和北原春希两人互相无法感知对方的心意是一个道理,双向的失败,相互的误认,构成了双向沟通运动(double movement of communication)的结构,在那里每个主体都从对方那里收到了反向信息(message in the inverse form)

冬马和纱:率先从我眼前消失的人是你才对吧!擅自跑到我难以企及的地方的人是你才对吧!明明让我无法企及,却还要我一直呆在你的近旁,想出这种酷刑的人也是你吧……可是现在为什么我还非被你们苛责不可,每一天每一天出现在我面前,让我心如刀割,难道全都是我的错吗?太过分了。 北原春希:可是你之前根本没有对我表示过什么……只有我自己,单方面地白费心思,却总是无法断念, 冬马和纱:为什么你总明白不了我的心意啊? 北原春希:要是你不说的话我又怎么会明白啊?! 冬马和纱:我老是这样,自己的事情觉得怎么样也无所谓,总是随随便便地敷衍了事,又那么倔强,总是做着违背自己心意的事……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 动画 第11话

但是如果从一开始他们就感受到对方的心意,他们的故事就会随着他们幸福地恋爱而立即结束(像《月色真美》),他们会变成随处可见的一对幸福情侣。想要省略由于误认而造成的令人痛苦的迂回弯路,就会失去真理自身:只有“完成”误认,才被允许接受对方的真实本性,同时克服自有的弱点。在对方已经被察觉的缺点中,每个人都感受到他/她主体立场的虚假性,却对此一无所知,对方的缺点仅仅是自己视点的扭曲的客观化[xix]。

在另一个维度上,音乐会之于北原春希和北原春希之于所有人相似,他们都在相对关系中具有了原质性,但又渗透着快感,以致成为崇高客体,被抬到不可能原质高度并加以实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北原春希承担了观众绝大多数的批评——“崇高感是一种不愉快感,来自想象的不适当性,此种不适当性又源于对数量的审美估计无法达到,根据理性作出的估计;但崇高感又是被唤醒的愉快感,来自对最大的感觉机能的不适当性的判断,这个判断与理性的观念一致”[xx]。北原春希的存在让人愉快而又不愉快,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Op.22.IV Rondo. Presto

第四节 回旋曲,急板

在古典或现代音乐中,“不协和音”代表在作品中刺耳的音程——两个临近的音节差距大到让听众能够直接听出。这并不总是消极的:莫扎特、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或者斯特拉文斯基大胆地使用不谐和音,成功渲染出富有感染力的氛围。

到悲剧这,可以套用这个概念,“不谐和悲剧”(如本雅明以Trauerspiel悲苦剧替代普遍使用的Tragödie悲剧概念,用近义词替代加以区分)。毫无疑问,亚里士多德的表达里,悲剧通过模仿普通人“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非好到极点,但他的噩运并非因为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由此“激起怜悯和恐惧”导致情感的净化(Katharsis)。

乍看之下这一系列逻辑完全成立,北原春希的忧郁,冬马和纱的懦弱,小木曾雪菜的自私,都远远算不上罪恶,这些过失相互交织,困扰着他们,将他们拉入生活的泥潭……噩运。

只是需要明确的是,ACG作品中任何“普通主角”,从来都和一般人相距甚远。北原春希的“平凡”学生生活,家境殷实,轻松取得优异成绩,被同学众星捧月,和校园偶像恋爱,绝大多数人渴望而不可及的玫瑰色少年时代也不过只能占里面一两项。常态反而是当工具人,在爱情中屡战屡败,与平庸的交往对象在琐屑生活中摸爬滚打。把北原春希这种“人生赢家”和美少女痛苦的三角恋,划作“悲剧”,默认是在模仿普通人生活,怎么看都带着现实的恶意。

正是在这种拒斥“现实”的不谐和中,校园恋爱题材的ACG作品失去了异质性,无论作画、人物如何变化,内核里呈现的都是这个同质的虚构社会千篇一律的表象。有些作者尝试抵挡这种同质化,这些尝试一开始就没有机会成功。这些反抗者要么在其自认为反抗时,不自觉地做了牵制着他的规训的傀儡,或者在整个资产主导的作品生产体系中,出于自保被迫妥协(《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中的比企谷八幡最终也陷入了N选一的“幸福烦恼”;以布莱希特式间离和阿尔托式狂欢诘问这类作品的《路人女主养成方法》第一季,也因为消费者照单全收,而完全不加思考辩证,阴差阳错地获得了超高人气,就此向产业低头——第二季已经越发平庸起来)

校园爱情ACG作品的事件进展得很不真实,但讽刺的是,它表面上描述的东西越不真实,越是准确而直接地反应了某种社会的潜在机制。在中学时代随随便便就能和一个又一个或英俊或美丽或可爱或温柔的人恋爱,这种事情可能只有很小的概率发生,然而,难道不是每个青春期男女都梦想过此类情况吗?不谐和悲剧里失真的幻想是社会的白日梦,只有在白日梦中他们真正的现实才会显形,而通常被压抑的夙愿才会得到刻画。

因为《白色相簿2》在作品和观众之间不成文的假定性默契之外,已脱离了“普遍性”,两者之间只剩下极其薄弱的连接,于是作品共情的制造只能依靠“惋惜”和“赎罪”。人们首先在几个情节点,在人物身上找到自己过去经历的影子,回忆与故事组合在一起,情感被投射在人物的光晕中。一旦形成这种认同,在其后的任何时刻,任何哪怕人物行为不够正当的时刻,也不会有丝毫动摇。人不可能这么简单地反对自己。这包含私人之间的同情和怜悯,却不言自明地排除一切积极的社会概念,从而也排除了任何关于秩序和正义的清晰思考。

当目光集中在情爱和伦理上时,周遭的一切都无足轻重了。CC篇里选择和杉浦小春恋爱的话,就会同她一起经历那段校园霸凌,许多人对此义愤填膺——然而如果和风冈麻理或者和泉千晶恋爱,不走这条线路,这段霸凌就被他们忽略甚至完全遗忘。从CC到CODA,在开樱出版社的工作,也充斥着常见那种对剩余价值的压榨,北原春希既被剥削也剥削着别人,应酬归来后躺在情人冬马和纱怀里喃喃“我已经很累了”,不是爱在生活中沉浮将人拯救,而是人在生产机制中遭受的异化的折磨。

这同样是不谐和。对观众情感的唤起在制造一类幻觉让人脱离现实生活,故事本身也就此失去了广度和参照,在私人同情和公共秩序之间造成了缺口,这处缺陷最终就需要由回忆和情感组合而成的梦想来填补。

CODA整部完全是对于梦想的辨证,梦想只有在严重的斗争,付出痛苦的自我牺牲为代价后才能变成现实。如果选择了雪菜,北原春希就彻底抛弃了他青年时代充满牺牲的浪漫主义,也许他对冬马和纱的感情本身只有在不接触现实时——也就是仅仅是一种纯粹抒情的东西时才是崇高的。这就等于说北原春希在经历了许多生活现实之后,仍作为一个爱情的空想主义者,将两种事物:绝对的爱与相对的责任相互对抗,但两种无法相比的不同力量形成了一种悲喜剧,不仅不谐和,甚至可笑起来,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相对的东西从表面和内在本质上都战胜了绝对的东西,对一切感情的悲剧可能性,最深刻的批判便是把可能变成现实。北原春希当真抛弃了一切与冬马和纱远赴欧洲,那就真正幸福了吗?跟这相比,他的朋友们呼吁他对感情妥协,反而更像是正确的。在整个犹豫的过程中,北原春希为了某种目的去牺牲自己,同时又发问:“这值得吗”,他把牺牲当作贡品放在一种抽象理想的祭坛上,然后又捣毁这祭坛,不承认自己为之牺牲的上帝的存在。

绝对事物的胜利,只能以哀愁的抒情诗伴随悲喜剧走向终场,那个时不时想把“理想的要求”收回改变或重新拿出来的北原春希,可悲又可笑,在世上不会再有立足之地——没有谎言人就无法生活,小木曾雪菜和冬马和纱使他睁开眼睛看见了现实,他很痛苦,但使他睁开眼面对现实的小木曾雪菜或冬马和纱也是很痛苦的,他们都不得不同时看着自己是怎么样,把建筑在谎言基础上的幸福,变成以其为养料的不幸,而他们对反对的东西却无法改变——因为那是另一部分的自己。生活从不跟理想相吻合,个人必须努力不变得荒唐、愚蠢,产生堂吉诃德式的笑话。这只会走向两种结果,一类在谎言中过着满意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从不抱超过个人能力的希望——也就是北原春希在CODA中那几个理想化的结局;另一类则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路——最后遍体鳞伤。

他们感到自己的本能,个性的本质需要得到承认,然而又什么地方也找不到人们的承认。世俗的力量强大到能完全摧毁个性,个性却不愿就此自我抹杀。所以北原春希在生活中总是徘徊在行动和观望之间,处在连续不断的冲突间,在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同一种悲喜剧的二元性,理想具有强大的力量,足以使没有理想的生活失去一切价值,而现实却已把理想的随心所欲,以专断力量主宰一切的威力击得粉碎,以致它的一切胜利在刚刚取得时就不可避免地转化为失败。

这种无力感也在观众之间传染——恋爱的意义被消解,理想不值一提,生活狰狞的大口已然张开,而动画和游戏也不能给予自己任何慰藉,甚至在《白色相簿2》里仍然要目睹此类痛苦的现实。

为了继续生活下去,他们提出了“白学”。《白色相簿2》背后的意义必须被抹除,所带来的心灵的冲击和创伤必须被遗忘,所以《白色相簿2》本身必须被消解。

That moment she was mine, mine, fair,

这时她就是我的,我的

Perfectly pure and good: I found

美丽纯洁的

A thing to do, and all her hair

我想到一件事

In one long yellow string I wound

就把她的头发,绕成黄黄的长绳子

Three times her little throat around,

在小脖子上缠了三次,

And strangled her. No pain felt she;

让她毫无痛苦地窒息;

I am quite sure she felt no pain.

毫无痛苦。

As a shut bud that holds a bee,

像蜂蝶采蜜

I warily oped her lids: again

我小心翼翼,帮她睁开眼睛

Laughed the blue eyes without a stain.

无瑕的蓝,眼波婉转。

And I untightened next the tress

我解开颈上的发辫吻她;

About her neck; her cheek once more

她的脸颊

Blushed bright beneath my burning kiss:

又变得红晕而明亮

I propped her head up as before,

像从前那样,我把她托起

Only, this time my shoulder bore

只是她的头压着我的肩膀

Her head, which droops upon it still:

又继续深深地垂下

The smiling rosy little head,

玫瑰般的笑靥,

So glad it has its utmost will,

得偿所愿的欢颜,

That all it scorned at once is fled,

轻蔑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And I, its love, am gained instead!

以我,它的所爱来取代!

Porphyria's love: she guessed not how

波菲利娅,猜不到

Her darling one wish would be heard.

她的爱人多愿她能听见。

And thus we sit together now,

而现在我们坐在一起,

And all night long we have not stirred,

而我们整夜整夜不曾动弹,

And yet God has not said a word!

而上帝不发一言!

[1] 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和妹妹C.L.Hegel略有些暧昧的关系启发他向这方面联想

[2] 有趣的是乔治斯坦纳在关于《安提戈涅》的专著第18页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精神分析以安提戈涅而不是俄狄浦斯为起点,那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3] 4Gamer:[WHITE ALBUM 2](称[2])是丸戸先生提出的企划,那么为什么要制作[WHITE ALBUM](称[1])的续作呢?

丸戸氏:当然也是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1],但是契机是出于Aquaplus制作的PS3版[皇冠之泪花冠大地]时,我所属的编剧集团“企划屋”被打了招呼。那时候我说“我挺喜欢WHITE AlBUM的,想做个类似的故事”,结果写了篇企划,居然非常轻松就通过了(笑)。

《Ps3版本WA2访谈,4gamer》

来自//forum.gamer.com.tw/C.php?bsn=41483&snA=210&tnum=6&bPage=3

[4] ——创作时受到了什么影响?

——我在写游戏脚本时的老师,也就是我所属的企画屋的小林且典告诉我“写到一定数量就习惯了”。还有就是作家阿刀田高。我在大学时代读过很多他的作品,我深受其影响。

《先锋动画创作人访谈录——丸户史明》,来自//zhuanlan.zhihu.com/p/31957224

[5] 【一切为《CODA》服务】 ——那个去音乐会的选择肢是假的呢。 丸户:是假的。虽然会被注意到,但那个是为了隐藏《CODA》所做的设置。灰色的选择支本身是为了隐藏《CODA》的东西。 ——为了让人想象“CC”中是不是有能达到和纱路线的渠道。 丸户:为了顺其自然地使用户理解(coda的存在),从系统的编程,Flag的管理,实际上这些都显示出作用,是有必要的。一切都是为了隐藏《CODA》。 事件回想模式也是,一直到《CODA》的OP出现为止,(回想模式)都处于全部(事件)的数量无法确认(的状态)。《CC》的雪菜ED,也是为了隐藏《CODA》而做成了让任何人都挑不出破绽的完美无缺的happy end,非常的努力(笑)。 ——先放到最高的地方,然后再摔下来。 下川:从音乐的角度也是,如果从听(音乐)的角度去比较就能明白,全篇听起来最幸福的曲子也是在那里传出的。 丸户:没有想到那里还用上了专用的曲子。 下川:因为在那里对导演二宫也交代了,要全力的、尽可能的加入误导。 丸户:是这样啊——。 下川:掩盖《CODA》到了拼命的地步。 ——但是也留下了相当程度的暗示。 下川:发售前的采访中提到“关于和纱什么都不能说”,针对的也是这件事。为了这个,关于《CC》中的3名女主角方面也做了努力。但是,就像刚才提到的天枰(跷跷板),《IC》中首先彻底倒向和纱,《CC》这一回合则是倒向雪菜,最后又在《CODA》中倒回和纱。 就是说,想(让剧情)做出大幅的反复摇摆。(为此我)在《IC》中非常努力,《CC》中非常努力,《CODA》中更是加倍努力,一直写到最后也没有一次让紧张度下降。 下川:实在是令人感激。 丸户:一直在努力注意不要在半途让自己的感情回落。 ——而且读的时候没有(会感到)无聊的地方呢。 丸户:但是非常的长呢(笑)。 下川:那是因为在(阅读的)途中都很难停下呢。 ——直到好不容易看到结尾之前,一旦中断都很难衔接上呢。 丸户:而且,刚想到“雪菜线结束了,所以要不要睡呢~”的时候…… 下川:《CODA》开始了。(笑) 丸户:这个是最最过分的呢。(笑) 下川:因为制作《CODA》开篇的冲击力已经变得像是生活意义一般了呢。 一边想象玩家吃惊的面孔一边做游戏实在是很快乐。 《ゲーマガ3月号发售后访谈》

来自//setsuna.date/?p=334

[i] 弗洛伊德,释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64

[ii] 弗洛伊德,忧郁与哀悼,生产·第八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6

[iii] Shoshana Felman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The Question of Reading:Otherweise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28-53

[iv] Dylan Evans ,An introduction dictionary of lacanican psychoanalysis ,East Success:Brunner-Routledge,1996/2001:22

[v] 安提戈涅,索福克勒斯,古希腊戏剧选,I:71-7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9

[vi] Shoshana Felman , 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The Question of Reading:Otherweise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23

[vii] 奶糖是只橘猫,拒绝的痛楚与罪责的创伤:作为《平成忏悔录》的“白学”,

来自//www.bilibili.com/read/cv276341/

[viii]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82

[ix]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00

[x] 黑格尔,精神哲学,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232

[xi]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144

[xii] Jean Hyppolite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4:147

[xiii] Slavoj Zizek ,Less Than Nothing: Hegel And The Shadow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New York:Verso Publisher ,2013:128-129

[xiv] 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何谓启蒙,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7

[xv] M.Horkheimer ,T.W.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Philosphical Fragments ,trans .Edmund Jephcott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70

[xvi] Friedrich Hölderlin ,Werke in einem Band ,Munich:Hanser Verlag ,1990:64

[xvii] Charles Taylor ,Hegel and modern socie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68

[xviii] G.W.F.Hegel ,Phanomenologie des Gesites Werke 3 ,Frankfurt:Suhrkamp Verlag ,1970:282-284

[xix]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89

[xx] 康德,判断力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7

 5 ) 一厢情愿,就要愿赌服输!

坚定不移的冬马党ㄟ(▔ ,▔)ㄏ!

说起来,动画中描绘三角恋的番剧数不胜数,白色相簿2却能成为其中的名作,绝不仅仅是因为里面的名梗,更多的是对于三方的性格、过往的遭遇以及各自细腻感情和友情的刻画,可以说是过于真实了,很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尤其是对于冬马和纱和小木曾雪菜这两个人绝妙的刻画,不会出现党争一边倒的情况,冬马党和雪菜党各占一半,算是很成功了!

回到动画,说实话前两集中我是觉得北原春希和后面的北原春希是有点不一样的,他长相算是帅气吧,外向健谈,能力出众,个人魅力极强,在冬马和纱还没有出场面对小木曾雪菜的时候,我变相的认为他是在撩她,还是欲擒故纵的那种

普通人会让女神干体力活?
无形撩妹,最为致命!

虽然看到后面会知道北原春希仅仅只是想把小木曾雪菜拉进轻音乐同好会罢了,但是开头两集的骚操作却无意中打开了小木曾雪菜的心房,包括发现雪菜打工的事以及雪菜曾经因被人妒忌而遭到孤立的过往。

其实看北原的表现,开始对雪菜是真的正常朋友的表现,但是雪菜因其女神级的容貌周围的人对其又敬畏又是暗中爱慕(尤其是男生),这时候来一个不被其容貌吸引的男生,偏偏这个男生还发现了自己的不少小秘密,也难怪雪菜会对其芳心暗许啊。

接下来北原发现弹钢琴的就是冬马和纱后,为了自己的梦想,把冬马和纱也拉进轻音乐同好会当然是必要的了,北原自己没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服冬马,雪菜却给予及时的助攻。

邀请三人在自己家里聚会,这个聚会在我看来就是北原和冬马两个人的主场,默契感十足,北原曾经对雪菜说冬马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整天懒洋洋的,自己也不了解她。但是在聚会上讨论时,哪里是不了解不关心,北原和冬马两人对对方简直就是了如指掌,这时候雪菜可能已经发现了点端倪吧!

聚会散场后北原和冬马对话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冬马和雪菜已经很有默契的看待对方了,要么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要么是相交一生的挚友,在我看来两人既是不共戴天的死敌又是相交一生的挚友,太讽刺了!

接下来就是为了学园祭做准备,日常基本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在一次北原和雪菜回家的路上,有一个镜头太巧妙了,我觉得这里可以理解为北原和雪菜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虽然说只是象征意义,但是镜头给的太恶意了!

背景与人

为了练习以及指导,北原去冬马的家里加班加点练习(没有跟雪菜说),这除了为后面雪菜发现提供素材外,简直就是让本来就已经相互喜欢的北原和冬马感情更深呐。

在雪菜发现这件事后心生不满,北原解释说只是练习,雪菜的说法是三个人之间的友谊,瞒着她会让她很伤心,有种被孤立的感觉,因为有着被孤立的过往,所以相当敏感,个人理解这时候雪菜因为喜欢北原,被孤立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因为爱情吧,自己喜欢的人在女生家里过夜,怎么想都不会开心,当然问题也圆满解决!

这个番的暗示镜头真是太多了,学园祭舞台上,灯光闪耀,每个人却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二人对拳的镜头也又是恶意满满。

站在中间,也是两人之外

其实在舞台上,北原是关注冬马多一些的,两人的眉目传情以及频频互动像是完全不把雪菜放在眼里似的,无他,只是相互喜欢罢了,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节了。

从这里开始转折,北原和冬马明明是相互喜欢的,冬马因其性格有点软弱孤傲不敢向北原表白,北原喜欢冬马但是没有看透或者说是太迟钝也或者说觉得冬马遥不可及而不敢表白。冬马只能暗中给出自己的初吻(竟然也是北原的初吻)。

巧的是被雪菜看到了,雪菜是很温柔,但是善良吗?仅仅只是想维持三人之间的友谊?在冬马跑出去后,出去对北原表白,是断定北原不会拒绝吧,这里真是稍微有点卑鄙了呢,对于承认自己是插入者,在喜欢上北原后,用想维持友谊的名义强行将北原和冬马痛苦的分开。

自认强行插入

爱情本是没有对错的,但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正确的爱情观,喜欢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是不说公平竞争也要光明正大吧,认定北原不会拒绝而告白,在我看来是有那么点道德绑架的意味(说的有点重)。

其实最不能忍受的是雪菜知道北原和冬马是相互喜欢的,但是当三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纯粹友谊的时候还强行把冬马捆绑在友谊的路上折磨。

冬马表示很无奈

冬马是很理智的,在知道北原和雪菜确定关系后,不想再闯入他们的二人世界,但是雪菜却不想结束三个人的友谊,每天说要三个人一直在一起,考虑过冬马的感受没?每天看着自己的挚友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在自己面前,这不是痛苦和折磨是什么?

心疼冬马

当北原不想压抑自己去吻冬马时,这尼玛又是对冬马的变相折磨啊,北原也可以说是有点渣了,这个时候做这种事已经算是脚踏两只船了。

熟练街下熟练吻

在雪菜向北原表白的那一刻,将本来相互喜欢的北原和冬马隔开的那一刻,就应该想到对于北原来说,真正喜欢的是冬马,自己强行告白会带来什么。

北原和冬马之间的羁绊很早就开始了,冬马作为北原的邻桌,对北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假装睡觉偷偷观察北原是常事,而北原对待冬马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因为冬马曜子的女儿这个身份,是真正将冬马当做朋友的,送书是为了帮助冬马学习,北原刚开始只是尽自己本职去帮助冬马而已,当冬马发现弹吉他的是北原后,默默的帮助北原,还在北原弹吉他的时候给予完美的伴奏,这里冬马已经喜欢上北原了。

当北原知道弹钢琴的是冬马的那一刹那,因为之前两人之间已经打过交道,我倾向于北原立马对冬马一见钟情了,这种两个人相互喜欢的戏码多好,只是因为各自性格以及过往经历而不容易走在一起罢了。

世界名画
懵逼
持续懵逼中

当看到这一幕时,作为冬马党是挺开心的,但是北原这种行为是真的不能提倡,雪菜既然刚开始就知道他们是相互喜欢的,就应该有面对这一幕的觉悟。

当雪菜强行告白北原时,就应该知道自己就算痴心不输冬马,但是北原仅仅只是对你有好感而不是喜欢,自己就只能算是单恋而已。

一厢情愿,就要愿赌服输!!

三个人可以说是都没有错,但是也都错的很大,感情的世界里不能强求,也不能擅自强行拆散,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合适在一起终将会酿成悲剧,要将爱情和友情分开看待,不能相互捆绑,温柔和善良也不是一样!!

心疼冬马一波!

 6 ) 提倡信息对称----对现实生活有参考价值,但不利于影片的塑造

北原春希:他给我提供了一种爱情的样本----第一眼看到对方的时候,这份感情并没立刻抓住他。等时间酝酿,尽管有干扰但干扰本身就是重新认识前者的一个因素。某个契机会让他从此执着于这份爱情。本剧前面的主要剧情中,他的爱情和友情冲突并不严重(开始时不知道冬马和纱对自己的好感),后来决断选择冬马和纱,是对错误的纠正,是自我的肯定。我认为他在此处拒绝小木曽雪菜并没有多大的不足,在明确自己的意愿还继续和小木曽雪菜交往才不可饶恕(“不可饶恕”仅表达了本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否定作者以及该人物)。 小木曽雪菜:前期她的信息掌握最全面(看到冬马和纱亲吻北原春希,了解后者对前者有好感),爱情和友情选择中,倾向前者(此处说的是倾向,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不能否定她为了友情做出过一些努力)。最后本剧惩罚了小木曽雪菜前期信息的隐瞒----最后被北原春希拒绝(如果前期同北原春希和冬马和纱分享信息,她的情感投入应该不至于让她伤心像最后一集的程度)---从而暂时满足了主流道德的诉求。 冬马和纱:爱情和友情的矛盾中,思想倾向爱情但行动倾向友情,也就是说行动有误导北原春希做出看空双方爱情关系的判断。最后几集行动和思想终于一致:该睡的睡该亲的亲。爱情不是她的全部,在毕业这个节点,事业和爱情则选择了前者。 结合以上三者立场,白色相簿2中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的伤害的关键。如果文中角色坦然吐露真实想法(并不一定要告白,可以在程度上做适当修饰)并承受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应该会少很多冲突(对现实生活有若干参考价值,但不利于影片的塑造)。

 7 ) 一份难以企及的恋情──《白色相簿2 》影评

(注:本文版权为网络评论员赵小航所有。)
一把夕阳下静静躺着的吉他,一眼望不穿漫天飘飞的雪花,一份难以企及的恋情……
我很少看过像《白色相簙2》这样感人至深的作品。动漫以北原春希的自述展开,又以小木曽雪菜的自述结尾,意味深长的讲述了三个人一段美丽而纠葛的爱情故事。
回味这部作品,我不得不惊叹它的制作水准。主人公美丽的青春,精妙细致的情节和线索安排,跌宕起伏的剧情,美妙的歌声和动人的音乐(13集开头的大提琴曲,何其深沉而忧伤啊)等等,这些都使得《白色相簙2》变得与众不同,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看过《白色相簙2》想必都记得开场舞台上的演奏,这是第七集学园祭上的演奏,而在结尾三人原创的《传达不到的恋情》又再次响起,那美好的岁月仿佛在人脑中回转,感人至深。
这种情节的照应、事件的关联和补充、插叙和倒叙的手法(这几个是在一起的)在《白色相簙2》中广泛使用。如前几集中冬马和纱与母亲分别的场景,同后面相关的情节相呼应;再如在后面学院祭演出结束后那天夜里的发生的故事,在后文和纱、雪菜的自述中都出现过;最明显的是《飞雪在降临时》对冬马和北原羁绊形成的插叙。这些揭晓谜底般的情节再现,使得情节更加紧凑,加之动人的音乐,极大的增加了动漫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正如北原春希所说:“这是最喜悦的一瞬间,也是我们能够坦诚相处的最后一个瞬间。”第七集的演唱会,是全篇的分水岭。若前文是秋,后文便是冬;前文是阳光,后文就是雪;前文是轻音同好会在结成,后文即是其再次解散(除了三人的感情线,这可以作为动漫第二条线索,三个人走到一起就是在轻音同好会)。
(注:本文版权为网络评论员赵小航所有。)
也许青春就是个美丽的错误吧,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三个人感情线索的发展。(北原冬马、北原雪菜的感情线以及冬马和雪菜友情线)我们可以发现《白色相簙2》的主角都是很优秀的人:北原春希成绩优异,是班长和学园祭委员长(哪怕是幕后的呢)为人善良、热心、办事能力强,但有些罗嗦和优柔寡断;小木曾雪菜蝉联三届峰城选美冠军,为人善良坦率,活泼可爱;“黑长直”冬马和纱是钢琴吉他萨克斯样样精通的音乐达人。然而三个人某种意义上又都是孤独的,这就成了恋情发生的契机。
(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挺有意思的,喏,你看冬马对小木曾“不善于应付”,北原一直被冬马的帅气吸引,小木曾又对北原没有抵抗力,这种相克的循环,想必就是缘分吧。)
那么恋情、友情会萌生的诱因是什么呢?说到底是种温暖的给予。在前一部分小木曾与北原关系的发展比较明显,冬马更多的是绵亘不绝的伏笔,那么就从小木曾说起吧。对于小木曾,我们知道她初中曾被朋友疏远过,她渴望能有叫她雪菜的人,渴望能够走进她内心,而北原就是这个人:他的吉他伴着雪菜的歌声,他敏锐的眼睛发现了雪菜打工和唱歌的小秘密,他能给雪菜倾听的耳朵和歌唱的勇气。渐渐的雪菜逐渐爱上了春希,也因为如此,后来看到冬马偷吻睡着的春希,我们的小木曾真的吃醋了,她是不能没有春希的。
那么北原对小木曾的感情呢?可以知道他是喜欢小木曾的,他自己也说被发现小秘密的小木曾是最完美的校园偶像,他也会牵着雪菜的手把她抢走。然而喜欢不是爱,北原接受雪菜的告白或多或少有怕伤害雪菜的成分。
由小木曾,接下里就说到冬马。冬马无疑和小木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小木曾是洁白的雪,她便是静谧的夜。她的身上有更多叛逆的色彩。那么为什么冬马应付不了雪菜呢?其一、女生最懂女生,冰雪聪明的雪菜看透了冬马,她第一个看出冬马对北原的恋情;其二、雪菜温柔善良、少女特质的性格正是冬马所欠缺的(虽然实际上她内心很善良的说),她对小木真有种羡慕。
(注:本文版权为网络评论员赵小航所有。)
冬马和纱是个复杂的角色,作为钢琴家冬马曜子的私生女。独特的家庭环境形成了她独特的性格。尤其母亲要把她留在日本自己去欧洲这件事使她觉得自己被丢弃了,自己一直在憧憬的梦想破灭了,于是高中的冬马基本上是在自暴自弃中度过的。在他人眼中的冬马和纱,高傲冷漠而孤僻,是个接近不了的冰山美人。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北原春希走近了她的世界,这个麻烦的家伙总是不顾自己的冷漠和无理,交代给她学校的各种事,送给她英语书帮助她学习,以及后来补考给她辅导,就像温暖的一缕阳光照进心灵的窗,冬马一颗冰冻的心渐渐被融化了。尽管表面上故作冷漠,她却总在意着坐在她旁边的这个唠叨的家伙,去教他弹吉他,冒雨去找北原给她的英语书还抱着书开心的笑,伴着北原吉他与他合奏,让他成为帅气的男人,再到后来吻了睡着的春希。对于冬马,春希是知己,他能给冬马温暖,他能看到并欣赏冬马可爱的地方,两人的感情是有深厚的羁绊和默契的。{春希说冬马其实内心

 8 ) 痛彻心扉的美丽

把我之前从知乎看到的贴一下,我认为,说的很是贴切:()是我自己加的 两个女主不禁心智极其成熟,而且都全身心投入感情,势均力敌程度前所未有。具体塑造方面,210万字的文本(这里说的是游戏)和逆天的BGM不是闹着玩的,两个女主形象之立体,可谓登峰造极吧。雪菜拥有无论遭遇怎样的背叛,内心都不被击溃的坚韧,以及对春希不断理解(甚至可以说是包庇)的温柔。而冬马令人心痛的一次次放弃自己的幸福也是让人感动。 我是不会去玩白2的游戏的,实在是不想玩也不敢玩。我当然知道动画的故事并没有讲完,这样的一段痛心泣血的感情怎么可能因为一点点的时间和距离就消失不见?说穿了,结尾消失在天际的那架飞机不过是这整个故事的一剂镇痛药罢了。但是我想,就让我的认知,我的感情,我的带入一直在这镇痛药的药效下吧。我没法像弹幕里,评论里的人们一样旗帜鲜明的站成两党。因为在我看来,两个女孩子都是值得呵护的,无论是冬马还是雪菜,我分不出她们的好坏,她们的投入和作为值得得到这一份爱情,然而爱情却只有一份。也因此我实在没法在游戏中再看着这三个人再继续挣扎了。无论最终春希选择谁,都意味着另一个人会被伤的血肉模糊,这样的折磨可谓锥心刺骨。所以我可能会宁愿看春希在犹豫里徘徊,在回忆中彷徨吧。 下面说说我对三位主人公看法: 北原春希:北原和一代冬弥一样陷入了选择中,但是显然,春希更为有担当、更有想法、更有责任心,也因此,他更值得两位女主为这份爱情抛却一切,而事情发展到后来,已经是一道无解的死局,春希的左右为难其实是正常的表现。有人说,春希就应该当机立断,放弃一个,争取另一个,与其三个人都伤,不如和一个断的干净利索。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言论,着实是一种旁观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负责任论断。我一直认为,感性的问题不能用理性进行分析。诚然,3>1这小学生都会做,但是有些东西不应该是被数量和算式简单衡量的,比如生命,比如爱情。三个人都痛苦不如让一个人痛苦,说不定这个人痛苦完就释然了呢,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这种公式一样的解决办法若能解决所有的感情问题,那么爱情也真算是被瞧不起了呢。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可以成就一个人,亦可以摧毁一个人,两位女主哪一个可以说对这段感情真正放手,回答之前不妨先去听一听二位女主的角色歌,不夸张的说,春希若真说出分离或做朋友这样的话,无论是对冬马还是雪菜都将是灭顶之灾。而且各位看官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体会到两个女主投入的真心以及传递的感情后,你们真的有办法看着她们其中一个的眼睛说出一刀两断这样的话?反正,我做不到。春希有多爱冬马,就会在冬马一次次离他而去时有多难受,痛彻心扉;同样,春希有多爱雪菜,就会在他一次次选择背叛雪菜时有多自责,撕心裂肺。可以说,每每在二者间反复,对于春希都意味着彻骨的悔恨和痛苦。在这样折磨下的挣扎着的春希,何尝又不是一个可怜人呢。 小木曾雪菜:被冬马党叫做雪菜碧池,我大概明白这个外号的原因。相比另一位女主人公冬马,雪菜显然更为聪明,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要高出一筹,也因此,她在三个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一些小心机,包括先一步向春希表白,包括在动漫最后说的:在两个人的琴瑟和鸣中硬生生挤进去。然而那又怎么样呢。她可曾用她的心机中伤过冬马?没有吧。她之所以使用这样那样的小心思,其实不过是为了呵护自己的爱情,难道这样也有错?她爱春希胜于一切,有时候甚至挖空心思只是为了维护包庇春希的背叛行为,或者维系那三个人一直在一起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我认为,这些小心思、小想法恰恰是雪菜最吸引人的地方。它透露着雪菜的坚韧坚强和对爱情的追逐坚守,以及对春希无以复加、溢于言表的爱,它展现着最真实最迷人的雪菜。最后,再提一句春希到底爱不爱雪菜?当然爱!无论是从动作、语言还是心理,他对雪菜的感情都毫无疑问,那是货真价实的爱情。只看到春希看到冬马离开悔不当初的样子就断言春希他其实并不真爱雪菜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当时走的是雪菜,我觉得春希一样会发现自己对雪菜也抱有着痛入骨髓的爱。这一点,我始终相信。而故事更为丰满的WA2游戏相信对此也会有所着笔、有所体现吧。 冬马和纱:被雪菜党叫做冬马小三,我大概也明白原因。在这里我先说一下我对两位女主顺序问题的思考吧,毕竟“明明是我先的”已经成梗很久了。先说明白,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而且不接受批评。我觉得爱情不该有先来后到,要求一个人爱上一个人后不能再爱另一个,就好像要求我喜欢吃汉堡的前提下不能喜欢披萨一样毫无道理。爱上了就是爱上了,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我也不知道她哪里吸引我了,我就是喜欢她。她有对象?有就有吧。。这才是爱情,不是吗?那么,我的意思听起来好像是支持出轨的意思呢。其实并不是,我认为还是有东西应该遵循先来后到这个原则的。那就是责任,你可以在任何时候爱上任何一个人,无论婚前婚后,但是如果你已经有了伴侣、甚至有了家庭。那么无论你有多么爱那个人,你需要对你已经选择的家庭付起你的责任,而不是拍拍屁股跑掉,至于那份感情,藏在心底还是流于自然,这见仁见智吧。因此,有人出轨后拿所谓“爱情来了”当挡箭牌,窃以为是一种很无耻的行为,神圣的爱情不应被这样亵渎,更不应该成为规避责任的借口。所以,我听说游戏里好像还有个冬马在雪菜、春希订婚后“抢亲”的戏码,我不知道春希最后是怎么选的(如前文所言我不会去玩游戏)。但是,我觉得到了这个时候春希已经不应该回头了,当他的订婚戒指送给雪菜,当他承担起未婚夫这个名号,就已经有了尽心呵护她的这份责任,无论此时他对哪个妹子爱的更深。(当然了,还只是“订婚”而不是结婚,也许,要是选冬马也算情有可原吧……雾) 冬马没有雪菜那么聪明,这也导致了她在这段爱情中受的内伤很多。从最开始,他为了维持三个人那脆弱的平衡付出了比雪菜更多的心血,进而受到一次次伤害。在刚到班级的时候,冬马受到了几乎全世界的恶意,妈妈常年不在身边,爸爸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同学不喜欢,老师不待见。只有春希君一个人对她不一样,对她关心、体贴,和她攀谈、交心,他对她是那么的不一样。而且同时冬马还发现春希同学喜欢音乐,投入的爱着音乐(完犊子,爱好也一样了),于是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他,我能体会到,那是一种怎样的爱,是对世界毫无希冀之人看到了一丝的曙光,那么亮、那么暖,那种近乎依赖的爱情来自灵魂,刻骨铭心。当动漫后几集,将最开始特意按下不表的一些冬马的动作和感情一点点勾勒出来,将冬马的形象一步步塑造、丰满起来,再辅以最后两人那在背德感和爱情的两相纠葛下,那满含热泪的一吻。我们可以感受冬马对春希那深沉的爱,以及不断把这份爱摁在心底的痛苦。(至于那一炮我就不分析了,没经历过不大明白……)无疑冬马的牺牲为她吸了很多粉,我也被这点深深吸引,他对春希的爱与雪菜别无二致,只是表现方式不那么一样罢了。、 WA2刻画了一段现实生活中很难真正出现的爱情故事,但却并不妨碍每一个观众将自己带入其中,因为它每一段对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理,都那么的真实。它通过别出心裁的手法以及极其贴近现实的叙述方式将每一个观众的心牢牢抓住,肆意地展显那青春时代的爱情,展现出它令人窒息的美,以及那伤人至斯的痛。WA2将主人公刻画到如此深入人心,又讲故事讲的这样淋漓尽致,还是只能说那句话吧,除了满分,我打不出别的分数。

 短评

诚哥死得冤!

2分钟前
  • momoko
  • 较差

弱弱地说一句,看完了之后我是雪菜党……被雪菜屋顶的歌声征服。还有就是比较喜欢雪菜的声音…其实也蛮心疼和喜欢雪菜那样的妹子……该下地狱的是男主!

3分钟前
  • eriiii
  • 推荐

加班时翻出来做背景音乐,对这有史上最中二的渣男故事但剧情又无敌到秒杀无数爱情电视剧的作品不再赘述,里头的音乐和歌曲依然是顶级的。以此为契机,回忆起演奏、创作的愉快,作出了重拾爱好的决定。

6分钟前
  • leafalone
  • 力荐

「这个世界虽然残酷,但有时候也会很温柔。」虽然没玩原作,但却先看了大量的讨论帖,也明知只是序章的话,就原由来说,是该站在冬马这边的。所以我一开始是雪菜党,但却在然后看了这部剧情只到游戏序章的TV后,无可救药地变成了冬马党。不论现实再怎么残酷,我们心中都该留有一部分美好的。就这样吧。

8分钟前
  • 莫逢
  • 力荐

雪菜啊,你男朋友跟你闺蜜当着你的面在机场深情相拥还接吻,你怎么就不死心呢。你这10分妹子还怕找不到其他男朋友吗?换我,我早就一巴掌扇过去,改分手分手,改绝交绝交了。所以说到底还是你太软弱,太年轻。

10分钟前
  • 苹果碳酸水
  • 推荐

最后一集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成雪菜党了(´・ω・`),但依然希望雪菜能和冬马在一起。

13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推荐

强行虐菜终有报,天灭丸户保平安

17分钟前
  • 离净语
  • 推荐

这一定是胃药厂为了增加销量布置的阴谋!

18分钟前
  • 玻璃蔷薇
  • 力荐

画面质量精美音乐优秀甩前作130条街,作为GAL改剧情能到这份上我也不好说什么了,男主虽然也是不知哪个炕头热的主儿但可能因为性格还不错,比起前辈东哥来不怎么招人讨厌,最后一集机场三人行有点狗血韩剧,其他部分都出乎意料的好。

23分钟前
  • 半澤直叔
  • 推荐

冬马小三

25分钟前
  • rua
  • 力荐

如果是我遇见这两个妹子的话,也会先爱上冬马吧,对这种教科书般的傲娇无力抵抗,但看完整部动画还是更喜欢雪菜,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人这么努力一定是没有错的,只是,春希,如果你真的这么喜欢冬马,真的这么喜欢的话,为什么要接受雪菜呢?!!

28分钟前
  • 小药水
  • 推荐

2015.4.1~4.6凌晨 冬马和纱一生推

29分钟前
  • 世界的猫翻滚中
  • 力荐

三观甭坏!!

32分钟前
  • 不咸
  • 很差

二择一 冬马 =_ =! 真爱是冬马,雪菜还是一边凉快去吧(我会被拉黑吗?

36分钟前
  • coldcloud
  • 力荐

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要无缘无故裁去三处那么重要的对白。雪菜抱着膝盖唱“伤害着 被伤害着”,与和纱相拥时 “我肯定会变成同时喜欢上和纱和春希君的非常过分的女孩子” 以及和纱的“究竟要把我甩开多远你才甘心?” 说是动画篇幅问题,我并不是很能接受。

37分钟前
  • efuchan♡
  • 推荐

对雪菜党的恶意略深……

42分钟前
  • PooomBooom
  • 推荐

QAQQQQQQ 要是没有男主一切多完美

47分钟前
  • 阿毛
  • 还行

不愧是著名白学。现实向三角恋佳作,爱情友情中的善良自私愧疚道德独占欲的刻画入木三分,吊打诸多在双男主之间摇摆不定的少女漫。听过见过更纠结的,理智终究敌不过情感,曾见多少人最终只能说一句你不是局内人你不明白。大概这种局要破只能靠外力硬拆,或者时光耗尽感情,雪菜幡然醒悟

51分钟前
  • 火炉围拥两粒砂
  • 推荐

1. 不站队。但是男主(或你)如何选择,本质上说明了你是一个神经质抖M还是”正常人”。 2.一见钟情都是扯淡,基本看脸。3.虽然很喜欢冬马的人设,但觉得这一人设不科学。或者说那类天才艺术家不可能真的“专情”于男主这种人;如果专情,一开始就不该是逃避主义的。(雪菜那种不愿意对沉没成本放手的心态倒是更好理解)4.作为本质上像冬马的恶劣甜食党,觉得男主跟了雪菜/冬马失恋后爆发成为大师 or 男主跟冬马/雪菜爆发成为偶像歌手都挺好的,因为创造力从来都和平凡人的幸福相抵触,永失所爱的悲伤才是创造力的养料。lol 5 反马太效应地同情雪菜,因为她在感情里是弱者。冬马有才财貌有资瓷自己又将英年早逝的妈,夫复何求啊(虽然现实中往往就是赢者通吃)6 最佳结局还是男主去死 百合赛高 #烷# #被打死#

53分钟前
  • Esther L
  • 力荐

活生生地把脱宅神作拍成了虐菜神作,雪菜党表示四星不能再多。

57分钟前
  • 陆秋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