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之旅

动作片德国1997

主演:罗伯特·阿扎恩,佐菲·莱斯

导演:厄哈德·瑞德思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地狱之旅 剧照 NO.1地狱之旅 剧照 NO.2地狱之旅 剧照 NO.3地狱之旅 剧照 NO.4地狱之旅 剧照 NO.5地狱之旅 剧照 NO.6地狱之旅 剧照 NO.13地狱之旅 剧照 NO.14地狱之旅 剧照 NO.15地狱之旅 剧照 NO.16地狱之旅 剧照 NO.17地狱之旅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11-09 16:38

详细剧情

大副罗考将“萨克拉曼多号”从委内瑞拉到迈阿密的航程变成了一次地狱之旅。罗考,丧失当船长的资格后,在船员中间四处制造混乱,以此做为报复。而同时他竟暗中将毒品走私到美国。

 长篇影评

 1 ) 有些苦难是否可以避免?

这部纪录片展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它也折射了行业的一些现状,《南京!南京!》剧组遇到的诸多问题也是现在很多从业者仍在经历的。

从《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可以看出陆川导演的情怀和坚持,但理性思考之后,我认为剧组会在拍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期筹备不充分导致的。

首先,我非常不认可陆川导演对于剧本的态度。

导演表述

剧本顾名思义,它是一剧之本,也可以说它是电影的施工图。导演的职责就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所以成片和剧本有一些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导演可以在开拍后对剧本进行大幅度的改动、进行大量的即兴创作,这是非常不专业的表现。

在原剧本中,由刘烨饰演的中国军官陆剑雄,是一条贯穿电影始终的人物线索,并且是影片里唯一幸存下来的人物,然而在拍摄时,陆川却发现如何拯救陆剑雄、如何让他合理的逃出死亡之城都面临很大的合理性问题。
姜淑云救了我一次拍过了,拉贝救了我一次拍过了,范伟老师救过我一次拍过了,都拍过了,怎么我就一次一次地被人救,到最后已经被救得牵强了。

上面两段话都是从纪录片里摘录下来的,从成片来看,剧本在正式开拍之后已经改过很多次,演员已经对情节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最后拍出来的也和原剧本描述的大相径庭。

有人会说是因为剧本泄露才会修改剧本,但据报道,泄露的剧本是初稿,最终定稿的剧本与网上的版本差别很大。导演是在拍摄过程中对最终定稿的剧本又进行了多次修改。

这说明什么?说明导演在剧本创作阶段存在很大的漏洞,换言之就是,他没有好好打磨剧本,以至于这些被他有意或无意忽略的问题在拍摄中日益显露,成为整个剧组面临的极大挑战。

剧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并不是在帮导演做一个作品,他们并不是在为某一个人、某一个岗位服务,而是在为电影服务,作品是属于剧组中每一个人的。

为什么他的创作过程如此艰难,除了投资方的资金问题、制片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陆川本人也不无辜。

剧本的大幅改动会为剧组中其他成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改一处剧本都有可能对预算产生影响,其他工种比如服化道的工作可能也得推翻重来,而这些无效工作本可以避免。

有的人可能会说王家卫,他们会说王家卫拍戏都不用剧本呢。对于这个说法王家卫本人都辟谣了,王家卫本身就是编剧出身,也很擅长讲故事,而且因为剧本写得好,2019年还获得了香港编剧家协会的荣誉大奖。他在拍摄前一定是有准备的,也很清楚自己要拍什么,只是习惯在拍戏的当天把对白给演员而已。

再说了,文艺片的创作可以到现场再找感觉,当然这也并非文艺片的专利,但对于一部耗资巨大的电影来说,创作者真的可以那么随性吗?王家卫拍《花样年华》花了15个月,剧组成员苦不堪言,后来投资人知道他片子好也不敢投,连王晶都说王家卫现在用自己的钱拍电影了,随心所欲也是要资本的。

当陆川导演说了关于剧本与再创作的言论之后,B站有网友发表了“致敬,这才是真正的导演”的弹幕,我表示非常不理解,难以想象陆川导演这样的创作态度与理念会对多少理想主义的年轻创作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重视剧本只能自食其果。不得不说,《南京!南京!》选择了一个很“正确”的题材,正确到你说它一点不是都有可能被人打上“不爱国”的标签。这部电影的议题很沉重,观众很容易受到主观的民族情绪影响,而无法对电影本身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很难说是电影的题材打动了观众,还是它的内容。

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可以看得出导演想借鉴斯皮尔伯格的创作思路,在商业片的投资体量下追求艺术的表达,但很可惜他志大才疏,并没有做到,反而让这部影片看上去视角混乱,故事太散,有一种说不出的刻意。

从这部影片的诞生过程可以感受到,包括陆川在内的项目发起人缺少电影工业化意识。

何为电影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分工明确,即任何事情都可以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

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就提到,这部影片从前期筹备到后来的开机中间很多事情不是按规律走的,造成了后面很多的困难。先立项、再找投资方、再开机,这是行业里再普通不过的流程和规则,而陆川导演却是反着来的。

想象一下,几个满怀热血的年轻人迫切的想拍一部民族大片而打破了常规,就如覃宏所言,“想问题还是有点简单”,当然我们在纪录片中也看到了,他们为自己的意气用事付出了代价。

追求艺术没有错,但也应该切合实际,太过理想主义正是现在很多创作者的问题。我们鼓励创作自由,但这种自由也是建立在预算这些很实际的问题上的,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你不能手握大投资然后去肆意挥霍你的自由,这不是胡闹吗?

陆川导演也进行了自省,“如果说我们能够预知到未来发生或者说能够对未来想得更深远一些的话,也许我们就能规避现在面临的窘境。”这也是那些理想主义的年轻人该听的。

最后我想说,影视作品诞生的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期筹备一定要足够谨慎,否则很多前期留下的隐患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了后期,项目可能会难以为继,所以尽可能地在前期准备周全才有可能让团队运转的更高效。

 2 ) 长大成魔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与《南京南京》的关系相当于D9碟中的幕后拍摄纪录片,但它又不仅仅是停留在花絮的堆砌和关于影片本身的访谈上,它带有更多对于中国电影制作环境的观察和揭露性质。因此,即使与《南京南京》剥离开来,这部纪录片也有着其独立存在的价值,除了那些让人无奈的黑幕,还可以让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人清楚一个导演在摄制组中到底是做什么的,他所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心灵的地狱之旅。
  《南京南京》在拍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在中国电影制作体系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包括立项受阻、资金断裂、剧本泄露、内部腐败等等,导演陆川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损耗在这些突发状况上,他要陪各种人喝酒,要突击关门对群众演员查人头,这些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这部影片中,让我们对中国电影所处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个过程带给导演的创作力和心智的成熟已经不能用长大成人来形容了,他需要在尽可能保持纯洁的创作冲动和艺术理想的前提下,将自己历练成一个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并达到最终的妥协与合谋。
  陆川在后来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时说:“《南京!南京!》搭景招标1000万元。后来我才知道应标的人全是制片主任家的亲戚,打着建工的名头,其实是三无企业。我在一笔款打给私人账户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点,当时很生气,直接把那个制片主任开了,但我犯了一个很低级的管理错误,你知道现在反腐败都是这种想法:要把贪官留在位上,因为新来的更贪。这个吃饱了,你换一个,他照样重来一次。你会觉得掉到一个洞里面。幸亏是我,多少导演就死在这事上,就是死磕。 ”这些事在他拍摄《王的盛宴》的过程中应该还会碰到,但他应该不会像上次那样干关起门来查群众演员人数那样破坏行业潜规则的事情,这是一个个体与体制艰难的磨合过程,也应该是每一个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创作者必需的心理准备,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
  我很喜欢看崔永元制作的一套名为《电影传奇》的系列节目,其内容是回溯一些老电影创作过程。我喜欢这个节目并不是因为在那里出现的电影都是什么艺术精品,反而是大多数作品在当时畸形的创作环境下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媚俗和唯上,但是通过回味那时的电影工作者在体制的缝隙内挣扎求存的历程,可以与现实取得一种奇妙的对照,因为这是新中国电影人与之战斗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困境,那条紧箍咒时松时紧,但它一直就在那里,冷冰冰地审视着每一个可能成为它的猎物的人。
  比起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无疑是壮大繁荣了,但这种壮大还是没有让它成人,而是在体制的枷锁和市场的驱动下被妖魔化为一个怪兽,它碾压着创作者的良知,透支着行业的信用,扭曲着消费者的诉求,中国电影的体制化生存是电影从业人员永久的命题。陆川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体制中的作者:新好莱坞背景下的科波拉研究》中写道:“ 所谓‘体制中的作者’就是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对体制的尊重,在充分利用体制内提供的资源(类型和电影机制)的同时将对体制的尊重转化为作者的自觉,并且能执著地在表达中始终关注文化命题的作者。”其实对于大多数承受体制和市场双重挤压的中国电影创作者来说,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创作状态。于是我们很难看到创作水准呈持续上升状态的中国导演,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宁浩、张扬等不同代际的导演,本来他们有机会通过自由的创作来成熟自己的理念和技巧,但随着他们越发深入这个行业困境,就越发面临各种无奈和媾和。我不敢说陆川能否在接下来的《王的盛宴》中带给我们什么惊喜,但从它面世的艰难来看,我只希望这个妥协的结果不至于让影片锐气全无。

 3 ) 带我们重新认识一个真陆川

作为公众人物,总免不了被媒体和舆论拿着放大镜去解读他们的每一言和每一行;作为创作者,总免不了被评论者从各种角度诠释着他们作品的意义与意图。在这些过程中,总有些言论会被歪曲,总有些作品会被过度诠释。懒惰的人仅仅满足于传播那些现有的评价,而乐于深入思考的人,则更期待拨开层层迷雾,去看到那些剥离开外壳的真实。

作为一部全景式记录了电影《南京!南京!》的纪录片,《地狱之旅》正是一部冷静、客观、去掉了所有修饰性的外在,直白而赤裸的展示着导演陆川如何在层层逆境中突围,将《南京!南京!》这样一部具有争议性的电影最终完成的全过程。

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向来都覆盖在我们民族肌理上的一道疮疤,每一次被触碰,都会重新激起全民的阵痛。反应这一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然而相信不管哪一部都没有《南京!南京!》遭遇到的争议声更大,从刘烨饰演的士兵最终未能如观众所愿突围成功,到日军那场几近癫狂的入城祭奠,再到作为电影主要视角与第一主角的日本兵受良心煎熬而自杀的结局,几乎每一处都曾被人拿出来攻击过,关于整部电影与陆川本人,也曾经被层层的误读笼罩着。而当这部被雪藏了三年的《地狱之旅》真正曝光,呈现在我们面前后,曾经如我这般对《南京!南京!》存在着不解与疑惑的我,也才真正窥到了这部作品背后的不易——

起初,结束了《可可西里》的拍摄后,陆川开始筹备《南京!南京!》,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一个项目,无助。

接着,通过陆川的不断努力,终于用诚意打动了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被陆川的执着精神打动,以个人名义借给他一百万,当时手写的欠条被陆川嵌在相框里一直保存,激动。

然后,靠着这最初的一百万,《南京!南京!》剧组得以建立,但是申请立项又成为了更难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无论是继续找投资还是申请立项都更艰巨而复杂,无奈。

继续,经过了长达18个月的漫长筹备期,首批资金如流水般花光,剧组人员也如流水般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陆川和极少数的人坚信这部电影会被拍出来,死磕。

接下来,通过多方奔走,立项终于被批下,投资方也陆续到位,剧组终于等到了正式开机的那天,喜悦。

然而,这趟“地狱之旅”,其实刚刚展示了一个开头。

剧本突然被某网站全文披露、外景地搭建遭遇一再延期、剧组内部的管理出现重大问题、财务帐本上存在着巨大黑洞、演员们的表演经历了种种纠结、陆川本人也在片场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了重病的折磨——

因为长春外景地迟迟无法交付使用,陆川只得带着摄制组在天津滞留五个月苦苦等待;主演高圆圆因为总是找不到人物的感觉,陆川只能和她一场一场的掰扯、讲解、引导;面对片场混乱的管理,陆川只好从繁重的拍摄工作中腾出精力来,铁腕插手剧组管理,甚至采取了封闭片场清点群众演员数目的方式来杜绝个别人虚报数目、“领空饷”中饱私囊;拍摄过程中对剧情的深入理解发生了变化,陆川只有继续绞尽脑汁、和自己较劲、拼命设计出更合理的剧情逻辑发展;阑尾炎、阑尾炎复发、胃溃疡,陆川频繁住院,但仍强打精神……

最大的危机则是在中途遭遇的一次停机,恰好就在春节期间,前后历时四十几天,外界的猜测都是这部片子做不下去了,要胎死腹中。在千家万户都沉浸在节日气氛当中,当周围都是为了欢庆春节而点燃的鞭炮声中,陆川却要按捺住心中的不安,带着笑容去安抚每一位剧组成员的情绪,默默的寻找能够将拍摄延续下去的方法。

从开始筹备到最终完成,这四年的时间里,别人几乎可以完成四部电影,但是选择一路坚守下来的陆川,就只是咬着牙把这一部最终完成。

面对现实中一桩桩一件件甚至可以用“灭顶之灾”来形容的危机和磨难,也许任何语言文字的描述都显得如此苍白,只有通过这坦诚的影像,我们方能直观的感受到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导演李北北的镜头,宛如是一把锐利的小刀,卸下了陆川如牡蛎般粗糙坚硬的外壳,将柔软的内在挑出来,血淋淋且毫无防备的把他试图隐藏着的内心展示了出来。当电影最终关机的一刻,看着陆川终于真情流露的与工作人员抱头痛哭的时候,我们也才真正的见识到了一个男人究竟要为自己的梦和理想付出多么大的坚忍,才会在它终于实现在眼前的时候狂喜得几乎崩溃。

素颜以对、消散迷雾、在经历过这样一个祛魅的过程,我们要感谢《地狱之旅》这样一部纪录片,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真实的陆川——

还未成熟的男人会为了理想热血的死去,而成熟的男人会为了理想忍辱负重的活着。作为导演,也许在拍摄《南京!南京!》的陆川还算不上完全成熟;但作为男人,选择与危机“死磕”到底,用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将他的电影毫不妥协的呈现出来的陆川,则成熟的发光。

 4 ) 。

  陆川在后来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时说:“《南京!南京!》搭景招标1000万元。后来我才知道应标的人全是制片主任家的亲戚,打着建工的名头,其实是三无企业。我在一笔款打给私人账户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点,当时很生气,直接把那个制片主任开了,但我犯了一个很低级的管理错误,你知道现在反腐败都是这种想法:要把贪官留在位上,因为新来的更贪。这个吃饱了,你换一个,他照样重来一次。你会觉得掉到一个洞里面。幸亏是我,多少导演就死在这事上,就是死磕。 ” 随着各种不可测的原因,包括剧本提前在网上泄露、中间遇到的停机事件、外景搭建的延期、演员档期到期的逼近等,多次修改的剧本最终放弃了此前的设定,并形成了现在成片的日方视角为主。 “我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一定要穿墙而过,是这么一个人。我是一个拆墙的人,撞了墙我会拆墙。” ——陆川

 5 ) 大众影评网《地狱之旅》影评

跟组纪录片我看过不少,但大多都是些花花草草、明星轶事,真讲出故事来的不多,敢说真故事的则更少。《地狱之旅》在这方面是难能可贵的,换而言之,这也正是它“迟到三年”才面世的原因——它不仅真实的再现了一部电影诞生的艰苦历程,更揭露了中国电影行业“不能说的秘密”。贪污、亏空、审查、地头蛇……《地狱之旅》是行业生态的活标本,甚至到今日,那些镜头里展现的“不规则”依然没能得到任何的改观,比如:

长春,“南京城”的建设,制片主任早早安排好自己的几个亲戚打着“长春建工”的旗号进行“围标”,里应外合,没有经验的陆川发觉之后一怒之下将他扫地出门,却不知处理“贪官”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留他在任上。后来者有后来者的“吸血”方式,几百万的资金打过去,“南京城”却丝毫不见动静。还有当地的政府和村民,谁都想在这个项目上讹一笔,七里八乡的人围上来拆城墙,这都是镜头里没法交代的背景。

《南京!南京!》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国人谴责最多的是电影的视角——一个厌恶战争的日本军人角川的思考,人们在骂陆川卖国、汉奸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南京!南京!》本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因为刘烨的档期到了,要去和赵薇、景甜拍《一个女人的史诗》,这才迫使陆川无奈的将他半途枪毙。如果刘烨“活”到了最后,顶替“胖子”带小孩逃出城去,也许《南京!南京!》在国内不会遭受到那么多的谩骂和指责,但毋庸置疑,这样“主旋律”的电影也绝不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不可能拿下那么多的国际大奖。换言之,正是刘烨非正常原因的“死亡”,在冥冥之中成就了陆川。试想,如果当年“冲奥”不被《三枪》挤掉,也许中国电影也可以在奥斯卡的舞台上扬眉吐气一回,至少在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评比中,《南京!南京!》胜过了《一次别离》,而后者则在随后的金球奖上让《金陵十三钗》颜面扫地。很多人都说,看过《金陵十三钗》回过头来才发现《南京!南京!》的好,我想这一点,中立、客观的美国人是早就看到了。

当然,作为一部著名电影的纪录片,《地狱之旅》本身还是有很多的遗憾。它对于日本演员在“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中的心路历程缺乏足够的表现,对于很多电影业黑幕的尖锐问题也只是浅尝辄止。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地狱之旅》能够面世已经是一次胜利,其实它早在2009年《南京!南京!》上映时就已经制作完成,是因为害怕“伤害人”,所以一直藏着、掖着……据说,那些剧组里的当事人也都看过这部电影,最后所有人都沉默的走开了,因为无言以对。

大言不惭的说,《地狱之旅》是电影的精神,是电影人的信仰,更是中国电影的墓志铭。2005年,陆川借了100万人民币开始筹备《南京!南京!》,这是一场冒险。没立项就开工是违反正常拍摄流程的,因而可以说,陆川在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为立项问题费尽周折,甚至走进中南海和国家领导解释自己的理念,都是他自找的麻烦。冲动是魔鬼,但没有这种创作上的冲动和坚持,可能也就没有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电影《南京!南京!》。当年想要拍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人还有严浩和唐季礼,但最终“理智”者的项目都流产了,只有不顾一切往前冲的人最后走到了终点,并且笑到了最后。和影片里纪录的陆川所遇到的那些苦难比起来,我们的人生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6 ) 陆川的长征

带给了我远远多过电影本身的震撼——绝望和死亡的气味——这也证明了陆川果然有宏远却无大才。
但他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或者说更高追求的导演。一个有着浪漫英雄主义的文艺青年。决绝,敏感,死硬,以及无与伦比的自信。这也让他在片场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个人魅力。
至于那本鲜红封面下的《毛泽东自传》,犹如一剂强有力的精神鸦片,在他体内,让他沉醉,度过难关。

所以他才会无法理解《王的盛宴》的低分,他自信到顶点的基因会自动把这认定为一个恶意的行业竞争。这样的一个人,根本无可能去想观众是否会不喜欢这个电影,他只会认为,观众们到底有多喜欢。如果真的不喜欢,那么对不起,是你不明白。

 短评

看完以后觉得中国缺少职业的电影经济人和公司,所有从业者还是以捞钱为目的。陆川这样的理想主义的艺术家最后不得不自己从事创作意外的经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发挥。

7分钟前
  • 冬鸟
  • 推荐

素材的价值,精彩不输正片

11分钟前
  • ZArt
  • 推荐

挫折教育

14分钟前
  • 魏小河
  • 推荐

一部优秀的电影,其优秀会体现在电影制作的整一个阶段。陆川身上的坚持是很多中国导演所缺失的,也正是那种坚持,让《南京!南京!》能够成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的作品,让其能够得到世界影坛的尊重。

1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在世界任何地方,拍电影是艰难的事情;在大陆,拍电影是玩命的事情。

21分钟前
  • 大壮
  • 力荐

此片当做是《南京》的花絮和未公映镜头与剧情来看的。。

24分钟前
  • Leann
  • 还行

梦想的价值在于在现实中实现的困难性,但其实能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就已经很成功了。对于南京大屠杀体裁的电影来说,拉贝日记延续俗套;南京南京是有瑕疵的艺术品,但角度是有突破的;金陵十三钗就成华丽的工艺品了,纯属戏说。真正有历史还原感的只有南京南京。

29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感动!感动!敬佩这种为了目标坚持到底,排除万难的人。也能理解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业烂片了。“他举着火把,执着地往前,从不回头,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跟着,跟着他逐渐步入那黑暗的核心…… 然后他把我们一个个带到光明之处。”或许这就是他说的长征一样,他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动机,帮大家找到归宿

30分钟前
  • 心洞渐盲
  • 力荐

别的不说。在这片天空下,想做个有思想的行动者,除了死磕,还有些什么别的么?

33分钟前
  • Lynn
  • 推荐

中国想拍个片子,真是各种坑蒙拐骗,导演干着制片人的活,到处拉钱,还得说服海里的大领导,才能立项拍一个直面民族痛史的片子,拍完后,还得被各种爱国青年痛骂居然敢拍鬼子的人性,真是地狱之旅啊!

34分钟前
  • 马后炮
  • 推荐

和陆川的困难比起来,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小太多了~

36分钟前
  • H.C.McTang
  • 推荐

拍摄这部电影过程的精彩程度,几乎已经可以和《南京 南京》相提并论了。它呈现一部艺术作品是怎样在现实的血泪泥泞中一点一点被塑造出来。在中国,一个艺术家要承担的现实似乎要比艺术还多,这是一种悲哀,也是另一种艺术与现实的调和。陆川是个了不起的导演,他的作品里有他性格的坚毅与灵性。

38分钟前
  • 旖桓。
  • 推荐

这部纪录片告诉你在中国想拍好一部电影是多么艰难,要抱着毋宁死的心态在制度和不健全的游戏规则中爬行。

41分钟前
  • 铁旦
  • 推荐

太磨砺人了

43分钟前
  • 保持一点不确定
  • 推荐

一部电影的后面可以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是电影后的字幕所不能简简单单交代的,好与坏都不能说明背后故事的本质,就像纪录片,它的背后也是一个故事,是电影背后的故事。看完字幕,才是最后的尊重。但是有个前提,这得是部值得让我尊重的电影。

44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鱼死网破

45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在天朝想要做成点事情真难啊,但还得做,不然干嘛去?你选择这个,你就要承担它所带来的一切。

48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太他妈难了

53分钟前
  • 董东武很羞涩
  • 力荐

做这种民族灾难性的史诗片难度可想而知,我能想象到片子中陆川导演一边导戏,一边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就为了拍这部电影的劳累与无奈。《南京南京》是陆川导演以命相搏的作品,虽然电影看后很多东西不敢苟同,但我真心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

54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南京 南京》我依然认为是一个不成功的电影。但是,这部幕后纪录片可以打四分的。节奏的张弛 叙事结构都很有章法,拿捏的都很好。很喜欢的。

57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