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点17分,启程巴黎

恐怖片美国2018

主演:斯宾塞·斯通,安东尼·萨德勒,亚历克·斯卡拉托斯,朱迪·格雷尔,珍娜·费舍,贾里尔·怀特,托马斯·列农,托尼·海尔,P·J·伯恩,布莱斯·吉扎尔,斯蒂芬·考特尔,罗伯特·普拉尔戈,加里·维克斯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播放地址

 剧照

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2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3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4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5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6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3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4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5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6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7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8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9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2 16:35

详细剧情

  影片源自真实事件,讲述2015年8月一列从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高速列车上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三位美国士兵挺身而出将歹徒制服的故事,电影将根据三位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

 长篇影评

 1 ) 真实的主演和故事

伊斯特伍德老爷子继《萨利机长》之后再一次挑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而且邀请了真实事件中的三位主角分别出演自己在电影中的角色,真是够大胆!原以为英雄事件是电影的中心,结果很大篇幅在讲三个人怎么相识成长,成为挚交,如何在欧洲旅行的过程中遇上这次恐怖事件。前面大量的生活化镜头,使得最后出现的劫机暴力事件特别具有张力,更为真实!

 2 ) 这次恐袭很有法兰西历史传统(列车员躲最后一节 警卫室反锁,不管乘客怎么拍门,所有人命交给恐怖分子和英美人士去PK)

网上查看到当年历史情况的细节描述:

http://www.yicai.com/news/4675582.html

其中关键的亮点在于——在车上乘客惊慌失措之时,该火车列车乘务人员却一路奔向11节车厢后的警卫室(列的末尾),把他们自己锁在里面,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任凭外面的人如何敲打,死也不出来。   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分子所在的12节车厢内的3位美国人和一位英国人行动了。————很有法兰西传统不是么?担负责任的法国公职人员、军队、总是第一时间保自己,投降绝对积极,首先保自己命,至于自己职责该保护的人民群众,就丢一边吧,然后自己的职位和薪水福利待遇要死保,不折手段罢工要挟政府和整个社会(法国铁路职工罢工可是很积极的),反正自己不能损失,自己责任职责都是第二和可以损失的。

这就是法兰西的本质精神,法国人民从来靠别人拯救,一战二战都靠英美拯救,而和英美乃至自己国民互相之间窝里斗抢利益法国佬绝对积极。至于其他浪漫什么的都是自己雇佣媒体吹嘘的美化自己的,法国佬的本质其实很丑陋。

PS:现场经历者采访中的实话:“我们听到有乘客喊英语:他在开枪!他在开枪!他拿着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他表示,“突然列车乘务员顺着楼道背弓腰开始狂跑。他们的脸都变成惨白色,跑向自己的警卫室,用特殊钥匙打开门之后在里面锁住自己。 ————法国公职人员逃命招数绝对在行,绝对专业,所以难怪有人说:和占领莫斯科一样困难的是在法国佬投降前占攻占巴黎。

 3 ) 从一个电影看媒体的报道

看了电影之后对真实事件有了兴趣,搜索了一下当时的新闻,却发现现在媒体的问题还是蛮大的。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事情过程了,却发现对事情描述几乎没有正确的报道。真的不能相信互联网啊。

事件最开始的报道是引用的法国媒体的。所以错误在所难免。但问题是你搜索新闻出现的最多的就是这个报道。

23日光明日报

之后开了新闻发布会之后事情就比较还原了,但实际上报道并不多。

24日央视

但是你回过头如果只是对事情有兴趣直接百科的话,效果却是这样的。

百度2016年更新

360百科还是2017年更新

可以明显看到,都是一样并且错误的描述。最神奇的是,一旦你想改动这个错误,似乎还要经过很多验证的程序,很不方便。

从这个事件上来看,大家真的不能相信百科。网上确实是有真相的,但是真相却需要发掘。不能只以一篇报道来定性。不过更深刻地发现了墙的作用了。

最后吐槽一下美国电影的一个纠结点,很多的大导演到最后都向宗教致敬一样,最后就变成神拯救世人了。有时感觉特别无语好吗。看的《狂怒》《血战钢锯岭》到这部,总是宗教引导人性。看不懂啊

 4 ) 拍了一辈子好片的他,失手了?

在今天的电影行业,演员转做导演是很常见的事,

但能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一样在两个行业里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的人却极为少见。

熟悉他的观众通常会喜欢叫他“东木”导演

年近90的“东木”老爷子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

从年轻时候主演的《镖客三部曲》到后来自己导演的《廊桥遗梦》、《不可饶恕》、《百万美元宝贝》、《萨利机长》等代表作,尤其是他导演的作品,可以说从未失手。

好莱坞业内他常被称为最后一位“古典派”导演,但从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也能看出他从不惮于突破自己。

今年在美国上映的新片《15点17分,启程巴黎》就是东木导演一次有趣的尝试。

不过从上映后的反应来看,观众的反馈非常糟糕,豆瓣也只有5.4分。

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电影打破了老爷子几十年来“零烂片”的记录呢?

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三个美国青年在欧洲旅行时,在一辆列车上阻止了一次恐怖袭击成为英雄的故事。

看起来故事和《萨利机长》很类似,讲的都是平民英雄的故事,不过老东木这次采取了不太一样的方式。

《萨利机长》是先把整个英雄事件展现出来,再把目光聚焦在司法制度和英雄事迹的冲突之上,

反观《15点17分,启程巴黎》则是先从几个青少年的童年开始。

影片的目光一开始放在了三个人是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关系。

斯宾塞和亚历克从小就是朋友(他们家在一起),但两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缺失症,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难以融入正常同学生活的两人在学校只能相依为命。

校长室变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认识了一个和他们相同阵营的黑人小孩,安东尼。

他们都对军事方面很感兴趣,志趣相投的三人很快成为了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出去玩模拟军事游戏。但很快因为家庭的缘故,几个好不容易相识的伙伴再一次分开。

几个不受人待见的孩子和长大之后勇敢站出来的英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和戏剧冲突。

这段儿时的回忆对几位英雄人物的丰满是很有帮助的,三个人之所以成为好兄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别人的孤立,特殊的经历让三个人之间的友谊更加宝贵和牢固。

但接下来的剧情部分成了影片垮下来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演员,东木老爷子大胆地直接让这三位英雄本色出演,这让很多不知情的观众开始对几个主演的表演水平大肆吐槽。

很明显导演想要追求一种写实的风格。

在新浪潮时期,很多喜欢拍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导演也经常找一些没有表演经验的人来出演,以求让电影没有表演的痕迹。

但电影终究是在表演,其实无论是对有经验还是没经验的演员来说,刻意地去扮演自己反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因为扮演其他的角色你可以通过各种标签,框架理解人物,但扮演自己无论你怎么自然,站在镜头前,依旧会流露出刻意的感觉。

再加上伊斯特伍德是好莱坞出了名的“一条过”导演,回顾他之前的大多数作品,一般要么是他自己主演,要么像《萨利机长》有汤姆汉克斯这样的影帝主演,他鼓励大家真诚坦然地生活,这样工作的时候,好作品自然就出来了。

但这种工作模式在这部电影里就不再那么管用了。

剧情方面,影片中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斯宾塞是如何通过努力成为一名救助士兵以及三个人在坐上那趟列车之前在欧洲游玩的经历。

和让几个人本色出演的目的一样,东木想通过对他们普通生活的描写让观众更加了解几个人,为了追求真实性,他甚至采用了手持数码相机而非胶片拍摄的方法,显然导演希望通过这种拍摄手法,给观众带来某人在旅行时拍下的真实镜头的感觉。

旅游的过程中,他们拍照、泡妞、泡吧都事无巨细的展现了一遍,确实很接近真实生活。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次紧张激烈的救援行动,而不是几个普通人的生活。

这一点和《萨利机长》的不同视角有很大的区别,在完成救援后,英雄机长作为一个普通人依然要面对制度的怀疑,这是探讨社会制度很好的切入点。

但斯宾塞几个人在他们成为英雄之前的生活只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遇到什么事件,一切都不是像剧本一样安排好的,亚历克的话似乎最具代表性:“这就是求生的本能反应。”

这些琐碎的生活画面和之后发生的故事没有必然的冲突和联系,观众就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剧本不经意间给了观众一些暗示,比方说小孩子的祈祷,在救援训练时遇到脖子伤口处理的问题(这一点和列车上遇到的问题类似)。

但出于影片其实只是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剧还是严格地避免了一些明显的预示或征兆。

这种生活很真实,相信一定是通过几个当事人的回忆加入剧本的,但这种生活也十分乏味,它让整部电影失去了最重要的感染力。

影片更像介于剧情片和纪录片之间的一种状态,导致整个观影体验就像是被导演强迫着观看了别人的生活。

最后对整个事件的还原依旧保持了伊斯特伍德一贯的水准,节奏凌厉,剪辑恰到好处。

在几个人缠斗恐怖分子的时候,依旧会紧张得攥紧拳头;当最后所有乘客都获救的时候,依旧会双眼含泪。

不过为了突出几个人的英勇表现,影片结尾加了很长的一段颁奖致辞的戏,对于很多观众,尤其是国内的观众,会有一种宣扬爱国主义情怀主旋律影片的感觉。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前面的铺垫不够,如果从救援故事直接结束情绪收得就不够强烈,这时候三个人本色出演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尽管该片有许多缺点,大多数人也认为这是“东木”老爷子少有的失手之作,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完全不值得一看的影片。

《纽约时报》依旧给出了积极的肯定:

《15点17分,启程巴黎》最值得欣赏之处,就是它的去艺术性。 伊斯特伍德先生——他一直以来都偏爱紧凑有效的执导风格——在该片上试验了一种简约的风格,这使得他的一些较早作品显出巴洛克式的绮丽。 他像是在检测极简主义的极限,检测究竟能去掉多少人工雕饰却又不破坏影片的戏剧张力。没有许多伏笔,也没有许多心里探析。 故事的真实性确保了一种直率的力量,而这也正是伊斯特伍德先生试图在影片中展现的。正是他对该故事的匠意吸收,赋予该片以迷人魅力和感人力量。它的极端直率混合着神秘。

对于一个88岁的老人来说,还在激情洋溢地拍着电影,不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

ಠᴗಠ

 5 ) 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一样

没有看预告片,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看了此片。一开始觉得美国人自大装B、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教会学校徒有其表,兵营里面严肃活泼都有。一切太真实,太有美国普通人的真实感。不过最后一刻我还是估摸到是几年前的新闻:三美国人在游欧洲的同时顺便救了一火车的人。这个英雄壮举,瞬间让我对这部影片的评分从2分飙到4分。我们不一样,他们是英雄。我们也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一颗热爱和平的心。

 6 ) Your motivation

“What‘s your motivation?

You quit football to play basketball, Then you quit basketball because you weren’t getting enough playing time? OK ! So you don’t think I can do it ,then ? Man , noone think you can’t do it. We just don’t think you will.

Once you begin to discover who you are , then you really realize how are you have been given authority over your life .But you can only do that with the struggle of life. And most people avoid the struggle. Most people go through life avoiding pain. When you are working on a dream at some point in time a translation take place . Something in you that you’ll never activated lies dormant in there . You’ll learn how to leap higher and you are challenging yourself to dig deeper . You don’t need anybody to approve your dream .Do what you know is right and pay your dues!”

That’s in line with my current state of mind!

 短评

太失望了,你以为是一部惊险的事件类,结果大部分时间是童年回忆,兄弟友情,以及欧洲游记???大概只有结尾那一点点事件重现还不错,整体太奇怪了。东木头这部不知搞什么

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东木太大胆了!居然用事件亲历人作为演员重现事件本身,这种手法本身就是创举,他难道会不知道这样拍的难度吗?肯定比谁都明白,还有观众的欢迎程度、对素人的调教难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老爷子就是去尝试了,相比起单纯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的舔狗式拍法,这种创举本身就很值得加分,没见过这么玩儿的,牛逼!影片用大篇幅描绘很“无聊”的旅途,正是在说明:你无法预知危险什么时候发生。如果一开始塑造性格的回忆段落还会刻意提醒危机,那么去欧洲的vlog式旅程正是在弱化危机感,好让时间线接轨时显得事件更突然更危急。还是说,老东木太稳了,让人不易察觉所以也不容易接受。看过太多刻意的手法之后,更多的会去考量创作者的动机和电影反应出的世界观价值观,反正东木是值得你看到这些的。他一直在拍大事件下的小人物,这部也是一样。

4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东木这次不知道是被制片人坑了还是被编剧坑了,这啥啊,惊险的动作戏就最后十几分钟,前面竟然一大段很土锤的欧洲游记,谁要看这个,拿几张自拍拼成蒙太奇知道这几个哥们儿去过哪儿不就行了!但那样电影可能就只剩下三十五分钟了… 平凡人成为英雄的故事当然可以拍,但这个电影不及格

7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这就是所谓的“剧情纪录片”吧,选用原型人物本色出演,这本身已经是东木最大的勇气,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玩的并不漂亮。开头大段篇幅铺垫了三位主人公成长历程与欧洲游记(意义不大),却在最最重要的惊险救援行动也就几分钟之内草草了事,还用点交叉剪辑玩点结构?最大的感受是:“明星与素人真是有着很大区别”。

8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难看得惊人了,思路是美国主旋律,美学是中国主旋律,关于美国大兵拯救巴黎是如何炼成的

12分钟前
  • bloom
  • 较差

挺喜欢这片的两点尝试。第一,去英雄化;冗长的闲笔把三个主角打造得毫无魅力,他们就是身边的普通人;第二,无趣的闲笔将三人尤其是斯宾塞的英雄主义,做出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宿命般的必然效果。如果斯宾塞没有参军,如果没有在威尼斯遇见美女临时起意去巴黎,如果AK没卡壳,这都将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14分钟前
  • K
  • 还行

No.61 闪回的回忆都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人会冲上去,为什么会急救,为什么会在那列火车上,可评分这么低说明大家都习惯了看假的超级英雄吧。

19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我觉得我挺理解东木爷爷的,怎么了我他妈的都快90了,还要你们来教我怎么拍电影啊???没关系您开心就好。。。

22分钟前
  • 提姆
  • 还行

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平淡的后911反恐片。它不是压抑后爆发,就是纯平淡。但确实因为大段游客日常和无奇的成长经历,更凸显三人的”平凡”,不知觉剥除电影这个形式赋予的“主角光环”。让最后跳起来夺枪的一瞬,更有“平凡人也能做这种事啊”的感知。就电影本身讲,也算任务达成了。煽情指数几乎为零。

23分钟前
  • coie
  • 还行

从电影语言角度讲,不是佳作。但这个切入点我个人很欣赏,世上每个英雄、每个小喽喽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哪怕并不具有戏剧性。

26分钟前
  • 烂柚子
  • 推荐

从三位主人公的少年教育,一点点build up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spirit. 其中不乏自我的调侃,但最终是字里行间透出对建立在清教徒精神之上的无畏的美国精神的骄傲。整个故事在这条主线之下形散而神不散,可是形散看起来也是挺致命的。

31分钟前
  • 狼PP
  • 还行

一开始故事讲得比较混乱,时间线乱插。不过看到最后竟然觉得挺好看的,大约是因为有真实感,像纪录片。

35分钟前
  • 百里初灵
  • 推荐

片子拍得水了点,简直像一晚上剪出来的,但毫无疑问这就是老牛仔喜欢的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故事。从一开始选用真人而不是职业演员也就说明了致敬个人和还原事件的意义远大于改编成成熟的电影语言,可惜不像sully一样找到平衡的折中点,到头来太着重刻画人物稀释了事件本身的冲突,不如一开始就拍个纪录片

36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从小受到的歧视并没有让三人成长为畸形的人,他们反而用最勇敢的行为证明了那些霸凌的人才是真正的弱者。非常怪异的观感,即使是没有重点的铺陈,仍然很舒服。

3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纪录下平凡人的非凡时刻,真实、平实的敘事,智慧老人Clint Eastwood果然从不哗众取宠。

41分钟前
  • 刀刀ian
  • 推荐

对于老爷子来说恐怕是灾难级的失误了,大篇幅流水账式的记录,尽管只有90分钟却像看了10集美剧那么长,前半部分过于连篇累牍,仿佛看了一篇枯燥无味的纪实新闻报道。从《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到这部,连续三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社会题材,差不多能看出东木的疲态,老爷子真该换一下其他题材来拍啊。

43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并不难看。故事主题是凡人如何成为英雄,从创作语汇就是如何在日常性中提取电影性;但片子很快就在成为英雄(走向电影性)和日常真实性呈现这两大诉求中分裂,最后,仅剩下缺乏电影性的旅游素材,和略显业余的英雄时刻。片尾愚蠢的纪录片和电影拼贴显示了这种导演思路上混乱。

45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又被盗号了。厉害了我这个号~

46分钟前
  • vivi
  • 较差

老东木的美式英雄情怀,连演员都没找,原型亲自上阵。刻画英雄追溯到了童年,使得叙事上跳接得非常机械,整体的剪辑也相当混乱。影片有宣扬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藐视学习的成分。奥朗德友情出镜,在场的法国观众笑了。

49分钟前
  • 无限期停用
  • 还行

最大亮点是真人出境,而且几乎看不出来

54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