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

剧情片美国2023

主演:基里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小罗伯特·唐尼,弗洛伦丝·皮尤,加里·奥德曼,拉米·马雷克,卡西·阿弗莱克,肯尼思·布拉纳,戴恩·德哈恩,乔什·哈奈特,阿尔登·埃伦瑞奇,杰克·奎德,大卫·达斯马齐连,詹姆斯·达西,本·萨弗迪,亚历克斯·沃尔夫,古斯塔·斯卡斯加德,马提亚斯·施维赫夫,汤姆·康蒂,迈克尔·安格拉诺,大卫·克朗姆霍茨,杰森·克拉克,艾玛·杜蒙特,马修·莫迪恩,托尼·戈德温,斯科特·格瑞恩斯,乔希·佩克,詹姆斯·瑞马尔,奥莉薇·瑟尔比,乔什·祖克曼,戴文·博斯蒂克,杰夫·赫普内尔,路易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剧照

奥本海默 剧照 NO.1奥本海默 剧照 NO.2奥本海默 剧照 NO.3奥本海默 剧照 NO.4奥本海默 剧照 NO.5奥本海默 剧照 NO.6奥本海默 剧照 NO.13奥本海默 剧照 NO.14奥本海默 剧照 NO.15奥本海默 剧照 NO.16奥本海默 剧照 NO.17奥本海默 剧照 NO.18奥本海默 剧照 NO.19奥本海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6:46

详细剧情

  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新片《奥本海默》,聚焦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观众将看到一个谜一般的男人是如何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他为了拯救这个世界,必须先毁灭它。  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罗伯特·奥本海默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该书曾获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长篇影评

 1 ) 推荐《奥本海默》

在今日这个时代,首日观影已经是一个冒险行为,因为你不知道剧组会在你花钱之后喂给你一坨多烂的屎。因此,我已经习惯了观影之前等待媒体与大众评分。一般不会无脑冲。

但诺兰不同。应该是除了两千年初的《失眠症》之外,我看过其他所有诺兰执导的电影。稍微低于预期的是《敦刻尔克》,彻底高于预期的是《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这一次的《奥本海默》无疑毫不逊色于此前的所有电影。

诺兰的电影的精妙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会涉及不同的行业、技术或者学科,比如《黑暗骑士》涉及到的社会学思想实验,比如《星际穿越》的空间物理学和时空概念……这对于观众而言起到了极大的科普作用;高超摄影技术的加持和敲碎重组的叙事惯性使得诺兰的电影在深度与形式上全面兼顾,极具戏剧张力,又有犹如雕塑艺术品那样的深沉与严肃。

横跨二战与冷战两个时代的《奥本海默》的出现有力照应了今时今日——国际关系上两极化的重新回归、充满变数与人心动荡的社会。具体到主人翁奥本海默,则在于科学研究与作为人的道德之间的相互拉扯。而后又被卷入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斗争之中。如若看到近些年来社会科学领域的批判理论、深层社会结构分析、解构与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等作品的出现、学科思维模式的扩展……以及更为重要的这些思想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则更加可以感触到作为一个研究者所面临的道德与行为上的压力、主动或被动卷入政治的风险。

奥本海默被诺兰刻画得如此立体复杂,影片中后期那场不大的“胜利演讲”更是极为出色,真正的炸弹不是原子弹,而是政治性狂热的人心,世界也绝非正义与邪恶的简单两极,而是悲欢离合的人情与层次。

本片还有其他值得的看点:近乎完美的演员阵容,小罗伯特唐尼作为“反派”的演绎;经典的诺兰式剪辑,错综复杂的各条直线支离破碎地展开,在影片的最后全面汇聚,令人豁然开朗;浅浅地提到哥廷根使影厅里的大家会心一笑……

遗憾的是没有通过 70 毫米 IMAX 版本来领略这部传记电影,没办法,小镇生活总有局限。

 2 ) 【转】方在庆:重审“奥本海默事件”

【作者简介】方在庆,1963年生,湖北天门人。1979年就读于吉林大学物理学系,1991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尤其关注爱因斯坦、德国的科学与现代化。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出访问学者”,德国慕尼黑大学埃里克•弗格林教席(Eric-Voegelin-Professur,C3)以及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客座教授等。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论著和译作多本。

《美国的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伟绩与悲剧》

《美国的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伟绩与悲剧》中译本

【延伸阅读】

 3 ) 本片最大优点

给化学正名了。

在通篇都是quantum physics/quantum mechanics的情况下——

“你怎么能在graduate chemistry课上教这些呢?”

图文无关

p.s. 什么时候能看见拍费米也弄这么多资源啊,那一定是一个有趣的时代。

p.p.s. 凑140字真的好难。

sheet sheet sheet sheet sheet

 4 ) 诺兰味“超级传记片”

我认为“超级传记片”是本片的最佳形容。

前半段是科学探索,被政府招募、与科学家们组建保密区、原子弹实验成功;后半段以听证会为主要线索,涉及政治与奥本海默后期的复杂人道主义挣扎。

诺兰的电影我看过的不多,但就我个人对他风格的了解,这一部无论是在摄影、配乐、剪辑、表演、剧作等方面都是延续了他的风格,但有所不同。主要在削弱了烧脑的地方,从逻辑推理转为一个人的经历的感受和探索。我认为叙事角度是本片最大的特点,应该也是承载了本片盛赞的最关键元素。

首先视听上,镜头的选择仍然没啥特别的,但诺兰的魅力从来不在构图、镜头运动等方面。全片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刚实验完内部庆祝的发言和最后一个镜头。最后一个镜头其实应该说不完全是视听带来的,毕竟这是放在节奏有刻意压制的影片的最后,最后用不重要人物的一句话带回之前的一场戏,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去观看真实的那一刻,看似并不是总结故事但直指主题的几句对白后,精彩的推镜头。推得太有感情了,配合精彩的配乐,最后一幕撑住了,确实震撼。另外,因为有原子弹这种特殊元素,本片视听明显较为大胆,用了不少原子弹爆炸和日常画面的交叉剪辑,在前期还有许多如颗粒撞击的类特效画面。大荧幕上看确实比较惊人。

倒是听证会那个被问崩溃和那些听到声音变集体跺脚的设计我觉得太平庸了,其实影片里用得很多的还是那种大片里常见的类似Rising后突然安静下来。

叙事方面,大概是有三四条线的非线性叙事。讲得倒是蛮清楚,观影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去厘清,但还是清楚。

人物方面,诺兰的电影一直都是群像角色。爱情的那俩我觉得中规中矩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删减的原因,感情的培养似乎都是浅尝辄止,感觉跳了很多。其他科学家、军人那些人物因为有缜密的剧本支撑完成得都不错。主角的话,我觉得跟盗梦空间其实可以放一起说,可能因为导演放了太多细节之类的东西去丰富他,但就是感觉缺了一些剧烈的人物动作,以至于现在我对奥本海默这个人物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当然,这个和我对诺兰作品的态度当然是相关的。

我觉得最大的亮点还是如艺术片一般的心理视角。极为克制、极为客观。确实是像昨天看的诺兰访谈里他说的一样,只是展现,让观众在诺兰精心设计的奥本海默的体验和回顾里去一点点感受奥本海默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遗憾的是,就我个人来说,这部影片没有能达到网上夸张的那个程度,但这一定是非常个人的,正如诺兰之前的作品我也并不是很喜欢。只能说他做的很多努力都没有踩在我的点上,比如坚持全实拍,就结果来看,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改变了很多的事儿。简单来说,可能因为观影习惯,他的影片确实很多点在我这里根本炸不起来。

总结,依然是诺兰味的“超级传记片”,大胆华丽的视听,客观的人物心理叙事。后段冗长的听证会与碎片回忆足够观众一次次地重新代入奥本海默。只是影片似乎在任何方面都难以用“颠覆”一词来形容。有机会应该还是会再看一次的。

 5 ) 排雷:如果你不喜欢信条、敦刻尔克,那么大概率你也不会喜欢奥本海默

防杠:只谈喜欢不喜欢,不谈好不好(实际上我还提到了好的方面),只会二元对立看问题的麻烦迅速离开

奥本海默和信条、敦刻尔克一样,是精妙绝伦的工业设计作品,技巧和审美上的花活独一无二,对此我没有什么好说的。问题在于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得来工业设计,比如汽车就从来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可喜欢的地方。再好的汽车也与自然界无关,我能看出其线条的美感、颜色的美感,但终归它在我眼里就是一坨金属。它没有生命,没有鲜活的感觉。电影也是如此,我需要它讲好故事,立好人物。只有工业技巧拉满的电影,对于我来说还是一坨金属。

奥本海默,如果大家有去看功课帖的话就知道他的生平本来就十分零碎,而且他所经历的事情和他所处在的背景是大过这个人本身的。即使贵为原子弹之父,他也不是撬动历史的人。他是撬动历史之人手下的棋子,是历史洪流中一粒惹眼的尘埃。所以我能看出这个故事对诺兰的吸引力,因为当时背景下海量的、零碎的人物、信息和事件,对于挑战技巧来说真是太适合不过的素材。诺兰说他看到原著的时候大受震撼,我都能想象出看到这么多复杂的人物事件交织在一起时、他的脑子冒出800万种复杂花活的场景。最终呈现的出来的《奥本海默》是他个人炫技的登峰造极之作,也许未来在整个影史都会有一席之地,致命的是在这部以奥本海默命名的片子里主角本人却面目模糊。

Cillian Murphy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塑造的人物跨度之大让我觉得他无所不能。他可以脆弱天真,可以斯文败类,可以铁血无情,最大的亮点是对“神经质”的把控。他本人的气质既纯粹又有点神秘,十分迷人。可是不得不承认,他和诺兰近二十年双向奔赴终于登上男主的作品却让我有些失望。我把这锅归于诺兰没有在剧本里把角色立住(当然也有可能本来这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也许原著里他本人也是这样面目模糊)。就电影而言,我会觉得将近三个小时并没有让我认识奥本海默,我并不知道莲妹到底演了什么人。很明显诺兰想要表现出奥本海默的很多个面,但是时间跨度太大,人物线索和事件太多,结果就是一地碎片,作为观众我无法把这些碎片拼成一个完整的人去理解奥本海默(除了他的道德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他被指控为苏联间谍的时候,他惊讶地瞪大眼问what is this about,那是我觉得这个角色最鲜活的一瞬间。不排除这就是诺兰想要的,毕竟在最后泰勒也说“我不能理解他”。从好的角度来诠释,也许他就是一个天真纯粹的人?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片性格最鲜明的角色居然是唐尼的大反派。我真的很高兴他可以不用再保持帅气风骚了,请多接反派。

还有一个巨大的槽点是女角以及sex scene。宣传的时候是怎么说的?这是诺兰有史以来拍过的“情感最强烈”的一部片。大家都知道塑造女角和情感线索本来就不是诺兰的强项(也许压根就不在他的工具箱里),这部片里的情感线实在是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用力过猛和捉襟见肘。两处sex scene让我觉得就和中间零散插入的爆炸视觉片段一样是一种个人玩票的调料般的存在,让人觉得要是不加这两处会好很多,搞不好还能直接引进大陆。(但我承认sex scene以外的nudity是有意义的)(P.S.莲妹的sex scene一向十分寡淡,我都不能不怀疑诺兰是不是在夹带私货,觉得好不容易让莲妹做一次主角必须要来点sex scene)

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想到了社交网络和至暗时刻,我决定去重温一下。

 6 ) 【性感諾蘭·在線核爆】奧本海默的悲劇人生和八卦軼事!

YouTube:耶律律

诺兰没有网瘾

爱电影的朋友们,过年啦!诺兰的电影风格,以非线性叙事、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以及对心理学和人性的深刻探讨而著称,但这样一位深受观众和影评人喜爱的导演,却从来不使用互联网。最新采访中,诺兰再次向法国媒体透露:

1他永遠不會拍電視劇。

2他不再想拍超級英雄電影。

3他拒絕透露是否會執導星球大戰。

4未来十年并不打算退休。

5他永遠不會擁有TikTok帳戶。

6用手機或電腦看電影對他來說不是問題。

异常专注的诺兰,继《敦刻尔克》之后,再次聚焦二战题材,带来这部《奥本海默》。电影依然延续了以往的复杂、深度和视觉震撼。诸如原子弹之父,曼哈顿计划,麦卡锡主义等等,都将成了这部史诗制作的观影门槛。本期影片(YouTube:耶律律),我将对奥本海默生平、曼哈顿计划始末、以及相关历史事实进行详细介绍,方便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电影。

富二代奥本海默

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出生在纽约市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是妥妥的富二代。其父亲从事纺织品进口生意,1888年从德国移民至美国;母亲则是一名画家。它们全家住在曼哈顿西街高档别墅区,并收藏有毕加索和梵高的艺术作品。他的父亲在1937年去世,给他和弟弟留下39万多美元的遗产,相当于现在的800万美元。

年少有为的奥本海默,在哈佛大学学习化学,并以最高荣誉毕业后,前往剑桥大学继续深造。随后,他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结识了许多物理学界的杰出人物,其中有维尔纳·海森堡、帕斯库尔·约当、沃尔夫冈·泡利、保罗·狄拉克、恩里科·费米和爱德华·泰勒等。

1929至1943年间,奥本海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物理学。到伯克利任职之前,奥本海默患上轻度肺结核,于是他和弟弟弗兰克,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家农场疗养,并最终买下了这家农场。奥本海默后来把“物理和沙漠乡村”称为他的“两个最爱”。此外,他兴趣之广,有时会让他从科学研究分心。1933年,奥本海默开始学习梵文,并以原文阅读了《薄伽梵谭》bó qié fàn。他曾回忆道,《薄伽梵谭》是塑造了他生命哲理的重要典籍。

他在学术领域,涵盖理论天文学、核物理、光谱学和量子场论等,多次做出准确预测,如中子、介子和中子星。最著名莫过于,科学家多年后发现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这意味着奥本海默一直都是正确的。尽管成就显著,但他三次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均未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本海默参与并领导曼哈顿计划。该计划研发出首批核武器,用于轰炸广岛和长崎,最终逼迫日本投降,结束二战。奥本海默也因此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曼哈顿计划始末

洛斯阿拉莫斯

1941年10月9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批准原子弹研发计划。

1942年6月,美国陆军为该计划设立曼哈顿工程特区。莱斯利·格罗夫斯接受委任,成为曼哈顿计划负责人。格罗夫斯选定奥本海默,作为秘密武器实验室主任。这项决定让不少人十分惊讶,因为奥本海默不但没有领导过大型项目,而且还有左翼政治观点。可格罗夫斯更担心的,反而是奥本海默没有得过诺贝尔奖,没有足够威望去领导一众科学家。不过,奥本海默学识渊博,又对设计和建造原子弹的实践知识了如指掌,这让格罗夫斯印象深刻,并最终下定决心。

1942年末,为实验室物色选址的时候,奥本海默提出建在新墨西哥,正是他曾经养病的地方。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建成后,奥本海默在这里,组织起当时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他把他们称为“明灯”(luminaries),也就是杰出之人的意思。实际上,奥本海默大大低估了计划的规模:洛斯阿拉莫斯参与的人数,从1943年的几百人升至1945年的六千多人。最终在1945年2月,他们成功研发出小男孩原子弹。

三位一体核试验

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万众一心,在1945年7月16日,于新墨西哥州引发全世界首个人工核爆炸。奥本海默在1944年中期,给核试验场地取代名为“三位一体”(Trinity),据他自己所说,这一名称出自约翰·多恩的《圣十四行诗》。历史学家认为如此命名,是为了纪念他几个月前自杀身亡前女友琼·塔特洛克,因为是塔特洛克在1930年代,介绍多恩的作品给奥本海默。

核爆试验后,让奥本海默忆想到,他在亲眼目睹核爆时,曾想起《薄伽梵谭》之中的一句话:

若论大我光辉,唯有千日同升,齐照耀于太空,方可与之类同。

多年后,他又说在当时也想到了另一句:

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1965年,他在一场电视广播时说:

我们知道世界自此就不再一样了。有的人笑,有的人哭,但大部分人沉默无言。我想起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谭》,毗湿奴劝说阿周那王子,要做自己的本分,为了打动阿周那,毗湿奴变为千手化身说道: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1945年8月6日,也是向广岛投掷原子弹那一晚,奥本海默在一场集会上,像个得奖的拳手一样,紧握着双手,此时台下欢呼一片。他对原子弹没能对付纳粹德国而感到遗憾。但他和不少计划参与人,都对轰炸长崎的决定感到不满,认为从军事角度来看,并无必要落下第二颗原子弹。可是事与愿违,3天后的8月9日,美军再次向长崎投下原子弹。据统计,广岛长崎共约有15-24万人,因核爆而死亡,其中大部分为普通市民。

8月17日,奥本海默到华盛顿向 战争部长亲手递信,对此决定表示强烈抗议,并希望能对核武器的使用作出禁止。10月,奥本海默获准与时任总统杜鲁门会面。根据《杜鲁门传》记载,奥本海默对杜鲁门说:“总统先生,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杜鲁门回答道:“沾满鲜血的是我,你手上的血还没有我一半多呢!这事你就留给我来操心吧”!但事实上,当奥本海默说“我们科学家双手沾满血”后,杜鲁门立刻忿然作色,会议最终不欢而散。杜鲁门之后对身旁的副国务卿说:“我再也不想在这个办公室,见到那个狗娘养的!”

共产党员妻子和情妇

1936年,奥本海默和一名文学教授的女儿琼·塔特洛克开始交往,两人政治观点相近。塔特洛克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生,曾经为一份左翼党报《西部工人》(Western Worker)撰文。在经历一段激烈的亲密关系后,两人在1939年分手。同年8月,奥本海默结实了学生凯瑟琳·普宁(Katherine Puening),她同时也是是激进的左翼份子。

凯瑟琳当时已有过三次婚姻。第一次只持续了几个月。第二个丈夫是活跃的左翼战士,在西班牙内战中身亡。回到美国后,她在1938年和一位医生结婚。1939年6月,凯瑟琳成为洛杉矶分校的一名研究生。奥本海默和凯瑟琳,在一场派对之后上了床,这曾被当做一场小丑闻。1940年夏天,凯瑟琳和奥本海默一起,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农场上。在得知自己怀孕后,她向丈夫提出离婚,并在1940年11月1日和奥本海默正式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奥本海默仍然保持着他和塔特洛克的感情关系,但塔特洛克的左翼身份,后来也成了安全许可听证会上的一大问题。奥本海默身边有不少人,在1930至1940年代,都是活跃的左翼人员,包括弟弟弗兰克、妻子凯瑟琳、情妇塔特洛克等。

事实上,在参与原子弹研发期间,奥本海默就因为与左翼人士的关系,而受到了联邦调查局及曼哈顿计划安全部的调查。1943年6月,他在军队安保人员的陪同下,到加州探望患上忧郁症的前女友塔特洛克,并于当晚在她的家中过夜。1944年1月4日塔特洛克自杀身亡,这让奥本海默悲痛不已。

1954年的安全许可听证会上,他否认自己是一名D、员,但把自己称作同路人。“同路人”义为认同左翼的诸多理想,但不愿盲目跟随任何左翼机构指令的人。

安全许可听证会

随着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轰炸,曼哈顿计划随即公诸于世,奥本海默也在全国成为科学代言人,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国家科技力量。他登上《生活》和《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奥本海默在1945年11月离开洛斯阿拉莫斯,重回加州理工学院。1947年,他应刘易斯·斯特劳斯的邀请,到新泽西州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他在这里云集了众多顶尖科学家,其中包括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

1947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成立,旨在管理核研究和核武器,奥本海默受任总顾问委员会主席。之后,他以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对国际社会进行游说,敦促管控核能防止核 扩散,以及避免美苏两国发生核军备竞赛。当政府在探讨研发氢弹时(核聚变核武器),奥本海默当即表示反对。反对原因之一是道德上的考量:这样的强力武器,从战略上必定会用于攻击平民目标,殃及上百万人。另一原因,是当时还没有一个可行的氢弹设计。然而这些建议都被杜鲁门一一否决。

此前提到,奥本海默在伯克利任教时,表露出左翼倾向,又和不少左翼成员甚为亲密,所以联邦调查局自1940年代初,便已开始对奥本海默进行密切监视。他的家里和办公室都被装上了窃听器,电话和信件也被窃听和中途查看。在1949至1953年间,奥本海默卷入了一宗又一宗的争议和权利博弈之中。联邦调查局还向奥本海默的政治对手,提供有关他与左翼人员关系的资料。对手之一,便是同为原子能委员会成员的刘易斯·斯特劳斯,他极力劝说艾森豪威尔,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

1954年4月至5月进行的安全听证会,焦点在于奥本海默过去和左翼组织的关系,以及他在曼哈顿计划期间,与叛国科学家或左翼科学家的联系。随后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在自然过期的前一天被撤销。

麦卡锡主义牺牲品

由于麦卡锡主义运动,奥本海默激怒了不少政治人士。他的安全许可被撤销后,无法再直接影响政治。直到九年之后的1963年,他被总统约翰·肯尼迪授予费米奖(由继任总统林登·约翰逊颁发),才获得平反。对奥本海默的平反,某程度上只是象征性的,因为他的安全许可仍然没有恢复,他也无法对官方政策做出任何影响。奥本海默一生吸烟成瘾,1965年底确诊喉癌,1967年2月18日, 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去世,终年62岁。

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场政治运动,以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的名字命名。这场运动以对所谓“xxxx的渗透”展开的追捕、审讯和清洗为特征,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麦卡锡主义的高潮是在1950年代初期,许多知名人士、艺术家、作家、教授和政治家都受到牵连,他们被列入“黑名单”,职业生涯也因此被摧毁。这一段黑暗时期,严重侵犯公民权利和言论自由,对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

对很多人来说,奥本海默在1954年被剥夺政治影响力,代表了科学家们终究无法控制别人如何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一事实,也象征著在核能存在的新时代中,每一位科学家的道德义务。许多顶尖科学家、政府人员和军方人员,都曾站在奥本海默一方作证。大部分学界人士,都把他视为麦卡锡主义下的牺牲者,认为他是被好战政治对手冤枉的自由派;也是科学创造力从学术转移至军方的象征。

2009年5月20日,在威尔逊学会的一场研讨会上,几位历史学家在分析过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档案之后,确定奥本海默从未替苏联做过间谍工作。实际上,国家安全委员会曾经多次试图招拢他,但都未成功。他不但没有叛国,还亲自把几个支持苏联的人,踢出了曼哈顿计划。

在流行文化中,针对奥本海默的听证,被看做是一场核武器在道德上的争斗,

争斗两方分别是右翼军事主义者(泰勒)和左翼知识分子(奥本海默)。2005年出版的《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一书(卡伊·伯德和马丁·J·舍温合著),将奥本海默比作盗取圣火的现代普罗米修斯,该书在2006年获得普利策传记文学奖。而诺兰导演的电影《奥本海默》,正是根据这本畅销书改编而来。

奥本海默的八卦

当然,被誉为普罗米修斯的奥本海默,也有普罗大众的一面,下面我们汇总几个八卦故事,来了解一位更加立体的原子弹之父。

据好友所述 ,奥本海默在剑桥进修期间,曾经把一个浇了有害化学物的苹果,放在导师的桌上。奥本海默的父母接到大学通知,要将他留校察看,幸好父母极力保说,这才从轻处理。

1920年代,奥本海默不问尘世,不看报也不听收音机,甚至1929年华尔街股灾发生后六个月,他才听闻此事。他曾经说过,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之前,从未投过一次票。然而从1934年开始,他对政治和国际时事愈加关注。他从1934年起, 两年内持续捐出工资,用以支持逃离纳粹德国的物理学家。1934年西岸码头工人罢工期间,他还参与了一次码头工人的示威运动。

奥本海默学识精湛,兴趣广博,在伯克利期间,赢得了不少物理学家的青睐。他的同事和学生,说他有“迷人”的风姿:虽然他在公开的场合举止拘束,但在私下交流时却能令人着迷。因此,有人说他是是孤傲的天才和唯美主义者,也有人说他缺乏自信、装腔作势。

奥本海默在伯克利任教时,结识了好友莱纳斯·鲍林,两人决定一同研究化学键的本质。有一次,奥本海默趁鲍林工作时,到他家中请他的妻子艾娃·海伦到墨西哥去幽会。艾娃·海伦没有答应,并把这件事告诉给丈夫,两人的合作和友谊便就此终结。此后,奥本海默还曾邀请过鲍林,担任曼哈顿计划化学部主任,但鲍林说他是和平主义者,所以婉拒了。

1947年,奥本海默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院长。院长的职位年薪为2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6万,并可入住建于17世纪的院长豪宅,有107公顷的林地环绕,还有一位厨师和一位庄园管家。但让他遗憾的是,他和朋友理查德·托勒曼妻子的婚外情,要因此而结束了。

科学发明对人类的潜在威胁,让奥本海默深感不安。他和爱因斯坦、罗素等著名学者联手,于1960年成立世界艺术与科学学院。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名誉受到打击之后,并未签署任何在1950年代,反对核武器的重要公开信,比如1955年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完」


注:90%内容来自维基百科,作者仅梳理校对。(视频版请在YouTube搜索:耶律律)

 短评

在印度它们知道技不如人,也知道怕什么,大搞民族主义拉仇恨,一天换着恨一个,真的太坏了。

7分钟前
  • Alten
  • 力荐

以核为贵,核核美美,核而不同,心平气核。基莲后半部分演技超赞!

11分钟前
  • 力荐

35mm;对末日景象(尽管是想象的、还未发生的)的美化使得其成为诺兰作品里最不道德、最扭曲的电影。然而对待物质的…(美还是?)那种最本质的冷漠的视察,物质单向度的美感和光泽是诺兰电影最具诱惑力的图像。以及诺兰电影从来不存在“平衡”:因为自然(想象力)的缺失和精神(理解力)的侵蚀——诺兰电影真的具备想象力吗?——它总是显得很不和谐。

14分钟前
  • 唯唯
  • 较差

我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好片就是让人看得昏昏欲睡,难以理解 ,有时电影不应该是这样子,我从来不认为所有的好片都是套着一层壳,认为艺术的高级的难懂的,实则诺兰的普通之作,加了些诺兰本身的味道罢了。

17分钟前
  • TIM
  • 还行

票房一定要比芭比高啊

20分钟前
  • LR89RSFT
  • 力荐

2023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原创配乐

23分钟前
  • 🧙♂️
  • 力荐

诺兰想拍的那种惊悚电影,爆炸是由内部开始的,时间是一种花招技术,只是通过它抵达毁灭,政治和人类互相构陷只是外皮,他亲眼目睹这个由他制造的死亡地狱,混杂着颤栗和无限入迷。研究他的某个作者说:“我经常在想,是什么阴森恐怖的先见之明让奥本海默找到了奥义书里的中心困境”,深以为然。(莲真的好美

25分钟前
  • olvv
  • 推荐

想起很多年前看图灵的时候,看完也是这种压抑的感觉。他们做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事情,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终其一生不能正名。

28分钟前
  • 浪味仙骑士
  • 推荐

当我们谈论正义时,我们谈些什么?

29分钟前
  • L U K E
  • 力荐

浴血黑帮最终季之以核为贵

33分钟前
  • 夏夜万星未及卿
  • 力荐

欠澳门威尼斯人的第一张电影票

37分钟前
  • 小鱼小虾小蚂蚱
  • 力荐

专门从广州高铁去九龙西,7.20号看首映35mm胶片版的,有点小贵

38分钟前
  • 西部小学生
  • 力荐

满分十分!这次诺兰发挥的确实有水平 从叙事手法到剧情推理像大家展示了多么成熟的水准及技术。影片节奏紧凑 细节丰富,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但是看完奥本海默,我大概能预料到票房表现,这不会是一部大部分人都喜欢的电影,艺术性大于商业性,与传统的商业化爆米花电影背道而驰。希望我们也能早日有人拍出这种克制,含蓄,内敛的爱国教育片,感觉外国人生活中表达爱很直白,但宣传工具中却能,克制,内敛,我们生活中表达爱很含蓄,但宣传工具中的表达又直白到让人尴尬

41分钟前
  • Sekira
  • 力荐

他们说我们不喜欢国外的电影,所以我给五星,只因为我喜欢

42分钟前
  • stefanie
  • 力荐

“日本封禁《奥本海默》”“日本人早在七十年前就已经看过了”

43分钟前
  • 赵子龙美冬
  • 推荐

by order of the peaky blinders

46分钟前
  • 我上课从不睡觉
  • 力荐

4.25本以為天能已是諾蘭作品中觀影門檻最高的一部,奧本海默硬生生地再度拉高了門檻,時長挑戰膠卷盤所能承載的最長時長,也挑戰了諾蘭至今作品中最長紀錄。一票賀歲片卡司參演諾蘭至今娛樂性最低的純劇情片,3小時不間斷的對白轟炸,搭配諾蘭一貫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資訊量龐大,解釋性對白眾多,如無背景知識可能看到中間會有些混亂,但基本上前期的混亂到最後一小時便會迎刃而解。大可用最平鋪直敘的方式拍其人物生平,諾蘭選擇再度用打散時間的非線性剪輯,在三個時間線跳躍穿插,前2小時的高峰便以原子彈試爆成功落幕,後1小時立馬銜接奧本海默因個人對社會主義的喜好而被政治迫害的歷程,如果說原子彈試爆成功的喝采瞬間是屬於主旋律的時刻,那後面立馬銜接的政治迫害儼然是反主旋律的驚悚片,收尾畫龍點睛,從現在開始我就是死神本身。

51分钟前
  • Puff
  • 推荐

不知道的以为我们国内已经上映了🐶

54分钟前
  • 迷人的小驹驹
  • 还行

@Paris Odeon看完芭比看奥本海默,反差有点太大。声音在这部电影里仿佛第二个主角,从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夜晚脑海里原子碰撞和宇宙中的声音,到表示赞赏或质疑的踏步声,审判桌上的辩论,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夹杂着一两声哭声般尖叫的人群的欢呼,而爆炸的时刻,在真空般寂静的拂晓,刺眼的白光代替了本应该震耳欲聋的声音。

55分钟前
  • Don Swan
  • 推荐

剃刀党疑似掌握核弹技术

58分钟前
  • 夙胤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