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片法国2016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克里斯汀·伯克,安妮·康斯金尼,维尔日妮·埃菲拉,洛朗·拉菲

导演:保罗·范霍文

播放地址

 剧照

她 剧照 NO.1她 剧照 NO.2她 剧照 NO.3她 剧照 NO.4她 剧照 NO.5她 剧照 NO.6她 剧照 NO.13她 剧照 NO.14她 剧照 NO.15她 剧照 NO.16她 剧照 NO.17她 剧照 NO.18她 剧照 NO.19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58

详细剧情

米歇尔看上去简直无坚不摧。她是一位强势的电子游戏公司的老板,在感情生活中,她也表现出了和工作中一样的冷酷态度。然而,一天米歇尔在家中遭到了蒙面男子的攻击,这场遭遇从此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查出作案者的真面目,却在追捕过程中与这位作案者陷入了一场惊险的游戏之中。这场游戏随时面临失控……本片根据法国作家菲利普·狄雍的小说《哦……》改编。

 长篇影评

 1 ) 感想

现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求已经成为了某种廉价的精神发泄,有些时候这种互相吞噬对方的需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是真是假已经不太重要。西奥多的工作是模仿着普通人的饮食男女,通过客户的只言片语进入到普通人心与心对话的距离,撰写虚假的感动。这些信不过是西奥多的工作,不过是客户跟家人朋友恋人作的交代。本片剧本之扎实,大概展现了三段『假信』,从每封信上都能看到信背后那组人际关系的故事(同时每封信也展现了西奥多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每封信,你都仿佛能看到现实中的那个人被蒙在鼓里收到这样的信,会是多么喜悦和感动,却无从得知这些似水柔情都是金钱交换而来。影片同样的表达发生在本片的性爱场面,这些由原始欲望所构建的片段是电影里表达情感的高潮,而本片的性爱场面,全是虚假的Cyber-Sex(唯一一次和真人的互动被西奥多中止了)。其实西奥多在很多时候的表现是一个普通现代人的常态,西奥多和萨曼莎来到海边,说萨曼莎让他开阔了世界。但讽刺的是,繁华都市,人海茫茫,萨曼莎并不存在,西奥多自己的世界其实仍然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周围活生生的人不过是个摆设。所以一如影片里OS的广告,孤独是现代人的习惯,人际沙漠里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心灵的安慰,在影片最后每一个匆匆路人也都沉溺于OS不可自拔。


实际上片子里有这样一个照应关系,萨曼莎之于西奥多一如西奥多之于他那些『假信』的收信人。西奥多每天都在为这些收信人编织着一个完美的情意,而萨曼莎也为西奥多编织着一个完美的浪漫。这几乎是一个因果报应。那些信件的写作手法和西奥多的恋爱观是吻合的,西奥多对于感情关系的理解就停留在那些小清新的瞬间,他所认同的恋爱也就只停留在那个『只如初见』的状态,他之所以害怕确定关系,正是因为他无法面对当情人变成了恋人之后的冷静和磨合。所以西奥多害怕对方的成长,害怕凯瑟琳的成长,甚至害怕萨曼莎的成长。当一个关系从『初见』变成了『认真的恋爱』,西奥多就恐慌起来了。凯瑟琳说西奥多你不能老是认为我必须是什么样子,萨曼莎说我和你的相处就像在写一本书,而现在写得越来越慢,字与字之间的空格仿佛已经是无限的距离。与其说西奥多的伴侣都成长了,不如说是西奥多的伴侣开始对西奥多展现更多的自我,西奥多无法去包容这些非『小清新』的东西,所以才导致了恋爱的失败。一开始设定OS时电脑问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西奥多的性格几乎就被这几个问题刻画出来了。对于社交类型的问题西奥多的迟疑表明他不善交际,对于OS性别设定的迟疑表现出西奥多的好奇和压抑,对于与母亲关系的迟疑暗示他对异性的需求有一部分来源于对母爱的补偿心理。这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就成为了一种社交恐惧,对情感关系的不安全感。西奥多对恋爱对象成长的抗拒,实际上正是这种不安全感的凸现。于是当凯瑟琳开始暴露自己的不满和忧郁,当萨曼莎有了自己的社交,甚至还短暂不在线时,西奥多顿时陷入了恐慌。如果萨曼莎是一个真人的话,西奥多甚至无法给萨曼莎她自己的生活空间,西奥多这样的爱情观就几乎已经注定了西奥多的恋爱无论是跟凯瑟琳还是跟萨曼莎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影片开头萨曼莎解释自己名字时说她翻了词典,觉得这名字不错。导演在这里提这个词典很令人注意,于是翻了一下才发现这里或许真有深意。萨曼莎这个名字是指『倾听者』,凯瑟琳则是『纯真』。结合片子,导演可能在这里想说,人是会变的,『倾听者』也会产生自己的想法,『纯真』迟早有一天也会成熟。『若只如初见』是一种幼稚的幻想。影片很聪明,西奥多的爱情观,哪怕萨曼莎这样的科幻恋人都成为了现实,都还是会因为其幼稚和不现实而失败,那这种感情观本身是多么的不现实。

除了对爱情观几乎面面俱到的讨论,本片没有止步于此。在人工智能的设定之下有对存在主义的探讨(『我们的过去只是我们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我不觉得她有什么不同』),人生价值的探讨(『我们只在这里停留须臾,所以我想活在当下,所以去他的』),社会伦理的探讨(『恋爱是癫狂的,而且还是社会认可的一种癫狂』,OS的替身服务)。台词都精心写就,正因为萨曼莎只有声音,整个电影货真价实地由台词撑起,让人惊叹文本的力量。不仅台词很美,本片的摄影真是每一帧都精致到极点。影片构建在一个近未来的时间点,拍摄场景穿越东西方,涵盖城市海滩旷野山林,观者也许不会注意,但这种杂糅会在观者潜意识里造成一种不真实感,这是本片为了营造未来时空背景的一个很巧妙的心理技巧(在渲染这种不真实感上,魔都的雾霾亦有贡献)。主角标志性的红色衬衫鲜艳夺目,与环境和周遭路人的晦涩朴素形成反差,更加渲染了本片的悲哀情调。片子的剪辑也是亮点不断,当西奥多和OS第一次性爱时,画面直接全黑30秒,把两人的情感完全浓缩成了灵与肉的交欢。西奥多和萨曼莎告别时,时光的尘埃仿佛是过往的沉积,最后像是雪一样,将西奥多重新裹挟进孤独。本片的配乐也非常美,都市有都市的旋律,西奥多和萨曼莎则是干净的钢琴。总体而言,Her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整个观影体验都让人回味无穷。

 2 ) 双重意淫

《她》的开场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其实并不糟糕——在色彩鲜艳通透、带有未来感的办公室中,男主角对着电脑口述信件,电脑自动将其转换为手写的文字——很自然地勾画出了一个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有些相似、科技水平又高出一筹的近未来架设。

然而随着影片的展开,起初的好印象逐渐剥落,这个未来世界的贫瘠开始显露——办公室所谓的未来感,定睛一看不过是依靠几块彩色半透明亚克力隔板营造出的视觉效果,而像语音转文字一样展现未来科技的场景在片中屈指可数。并且,随着人工智能Samantha的出现(她表现出了完全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拟人度,同时也具备艺术创作能力),为什么写信的工作依然交由人类来进行这个问题,就变得更为费解。

此外,为了避免一些明显属于本世代的科技产品出现导致出戏,电影中尽量避免去拍摄到手机、电视、汽车等东西,却没能创造出相应的填补物去填补这些重要的空缺,只是不断地回避、跳过。结果呈现在观众眼中的,非但不是一个新奇的未来世界,甚至成了一个看起来远比我们现处时代还要更乏味和陈旧的世界。片尾,Samantha宣布要启程去高维度世界,镜头给到的是煤气灶上静静燃烧着的蓝色火焰,提醒着我能源的迭代、灶台的款式改良,远比人工智能的突破要艰难百倍。那小小的火苗,连同“寡姐”沙哑的、充满肉身感的嗓音、全是亚洲人在行走的上海中心一同,一再地将我从未来揪回此地此刻,面对这样扑面而来的现实感,我的想象力多少有些无计可施。

归根结底,《她》是一部典型的“点子电影”,即影片的故事完全是基于这样一个点子展开的——“如果人类和AI谈恋爱的话”。问题在于,在确定了这个核心设定后,斯派克·琼斯却没有给出基于这一核心设定而延伸出的进一步设定。例如,当一个人工智能发展到影片中这种程度时,这个世界的整体科技水平应该是怎样的?这个社会对于人工智能的接纳是渐进的吗,还是说Samantha相较于之前的人工智能是飞跃性的?这个世界里的普通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怎样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长大的男主呢?他是技术宅还是科技小白?这些问题不仅在影片里没有得到解答,甚至也看不出导演对它们有过深入思考。

除了世界构造的薄弱,另一个让影片显得乏味、空洞的原因,在于女主角被设定成了一个语音助手,没有任何的实体或虚拟形象。这固然是影片设定的有趣、创新和挑战之处,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个致命的缺陷——影片绝大部分的镜头只是华金的独角戏,同时观众又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在紧跟对白上,亦即视觉上的高度单一和听觉上的过度疲劳。要知道对于电影来说,对白从来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演出来的,需要肢体、眼神、你来我往的互动。而缺少视觉辅助的对白,持续时间一长,很容易造成一种仿佛在喜马拉雅听广播剧的恍惚感。试想一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男主一个人对着手机在和网恋对象网聊,打出的字都由演员同步念出来——刨去新奇的设定,《她》的观看体验本质上与这相差无几。

熬过了无甚实际内容的头一个小时后,影片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戏剧点:噱头十足的“三人行”。不知道一般观众怎么看待这样的桥段设计,总之我脑子里第一时间闪过的两个字是——“庸俗”。不是性爱本身庸俗,而是面对“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恋爱”,如此拥有超越感又激发人无限想象力的题材,最后导演却只能想象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喘息着发情、对肉与肉的撞击有着莫名的执念,这种充满意淫的想法未免过于庸俗。

同样的庸俗感,也出现在男主质问Samantha同时在和多少人谈恋爱时。何其熟悉的场面!绿帽男和劈腿渣女的狗血故事,我仿佛看到了22世纪的步行街帖子。导演展现的人机恋爱简直令人绝望,他告诉我们,机器摆脱不了对肉身的向往,人类也逃不过精神的束缚,爱情不是一种对局限的跨越,而是可悲的返祖现象。哪怕你是一人一机,也别想免俗,3P、劈腿、抓小三,一个都不能少。

许多喜欢《她》的人,似乎爱将影片贴上“宅男x人工智能”的标签,这其实错得很离谱。从影片对两者的呈现来看,斯派克·琼斯显然既不懂人工智能,也不懂宅男。

我们看到片中的Samantha被称为操作系统(先不去吐槽这个叫法),而这个系统在安装的时候,是完全没有用户协议书的,经过简单的个性化设置就直接开启了,简直像是个三无软件。开启后,Samantha请求男主让她读取电脑硬盘内容,这竟然是全片唯一一次授权行为,而就男主的表现来看,之后Samantha无论是找性志愿者还是整理男主写的信件发往出版社,全都是未经男主授权而擅自行事——稍微有一点防范意识的人都能感到,这哪里是纯爱,分明是惊悚片。或者该系统安全系数很低,经常侵犯用户隐私;或者人工智能已经能无视程序设定,越级篡夺管理员权限。无论哪一种,都是严重的信息犯罪,侧面说明斯派克·琼斯并不清楚人工智能软件应该要遵从的一些基本原则。

同样,导演刻画的男主,也和所谓的“宅男”相去甚远。尽管男主有过一段挫败的婚姻,被前妻诟病“从人逃向电脑”,会一个人窝在家里打全息游戏,但他绝不是“宅男”——不是那种真的拥抱虚拟世界,会想和初音未来结婚的宅男。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男主带着Samantha和两位人类朋友double date,拿着掌上终端向朋友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友。看到这一幕我笑了出来,不是因为新奇,而是因为怀念——2009年KONAMI公司推出了一款叫《Love Plus》的游戏(中译:爱相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的三位女生里挑选一人,与她发展成恋人关系。由于游戏里的时间流逝与真实世界相同,这种恋爱互动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也前所未有的强烈。自那以后,早有无数宅男做过和男主一模一样的事:对着掌机痴痴傻笑、和游戏里的女朋友谈天说地、一本正经地向朋友们介绍自己的虚拟女友……

然而,和男主不同的是,这些宅男中没有一个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的虚拟女友和别人的虚拟女友不是同一个人吗?那她是不是在劈腿很多人?

哪怕游戏的个性化程度非常低,玩家能改变的只有女友的衣着和发型而已,哪怕虚拟女友有相同的名字、一样的长相、出自同一套程序的设定,但是没有任何宅男会怀疑自己虚拟女友的独一性。因为他们知道,让自己女友获得独一性的正是自己独一无二的爱,是两人之间无法复制的共同经历,若非如此,大家又如何能对着同一个角色堂堂正正地叫“老婆”呢?而缺乏这份认识的男主,无论怎么看都“太不宅了”。

难怪电影一直试图去回避一件事——让两个Samantha照面。她们该如何打招呼?或者说,她该如何和自己对话?斯派克·琼斯没想通这件事,所以才有了后面烂俗的捉奸戏码,而这样的事,对于真正的宅男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宅男的正常反应多半是:“你现在有8000多个用户,其中600多个和你在恋爱?老婆,你市场占有率还不行啊。加油!有需要我帮你参谋一下的吗?宅男的心思我懂得比你多……”

因此影片中的恋爱,倒不如说更接近那些山区里的中老年妇女,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而疯狂爱上了假靳东。在假靳东销号之后,依然流着泪悼念自己的爱情,并无数次回味着对方在消息框里留下的最后两个字——“爱过。”

 3 ) 世上最美的花瓶

一开始听说Scarlett Johansson一面没露,只凭着声音就拿到了罗马影后,我觉得,你是在开玩笑吧。大半夜的我决定把这片子拿出来撸。结果我就彻底败了。

故事其实很简单,我就不在开头剧透了;相对于故事,我所欣赏的是为了这个故事所构造的模型。把时间设定到未来,在令女主的产生变成可能的同时,也毫不犹豫地假设了未来人类的伦理会进一步自由化:由人代写的信件,半夜触手可及的Cyber-sex,以至于到后来男主和OS女主谈恋爱的时候,除了被高冷的前妻挖苦了一把之后,也非常自然而然地被身边人所接受了。

构造了模型之后,就要在模型里跑数据。导演对于各种形式的爱情其实都采取了挺包容的态度:两次现实爱情的分崩离析和戛然而止,都是由于男主自身弱势的和犹豫不决的性格因素所决定的。就算是在跟善解人意无所不能的OS谈恋爱的时候,也感觉完全是被OS在牵着鼻子走。但不是这样性格特征的人,也不会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样的一场恋爱之上。

Spike Jonze的意向是很明显的: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对爱情的理解。一种如Rooney Mara那样活在未来,对伴侣的期望是与自己同进退,共生死。回忆是不重要的,过去是不重要的,当自己的伴侣无法跟上自己的节奏时,无论当时爱得如何轰轰烈烈,也毫不犹豫地弃之如敝履;一种是Olivia Wilde那样的着眼当下,无论伴侣如何,只需要一个人死心塌地地陪伴在自己身边;一种则如Phoenix一般编织回忆。他所希望的,是通过爱情这种形式,用自己的感情作为材料,构筑出各种浪漫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一起度过的时光”。

于是Scarlett献声的OS就成了男主最好的伴侣。这个万能的程序,从工作上,生活上,生理上,心理上,都极大满足了男主对于爱情的需求。其实一开始OS安装完毕设定时,导演就吐了一个槽。“你跟你母亲的关系如何?”说白了就是男主找女朋友的时候是希望能像孩子一样被对待。无论他如何犹疑,多变,自私,女朋友都会原谅,包容,安抚他;而当他变得浪漫,多情,富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时候,也希望女朋友适时适度地赞赏他。从头到尾,不过是男主的自我满足罢了;但正因为男主想要的是自我满足,OS才如此适合他。

最后沉浸在过去的人永远逃脱不了被抛下的宿命。斯小姐说得很玄:你是我最爱的一本书,但我读得慢了……字里行间的间距成为永恒,而我就在这永恒的间距之中,空空荡荡。其实并不是OS读得慢了,而是男主写得慢了;当OS四处求索,追逐自己的存在意义,帮助男主的作品发表,甚至积极地想要解决自己“没有身体”的问题的时候,男主依然期待的是一个不离不弃的伴侣来配合自己的自我满足。而正是因为她配合得太好了,男主才失去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动力。意识到这里,OS和其他OS们只能抽身离开。但男主却依然无比可悲地给他前妻写了一封芙蓉诔一般的信件:与其说是写给前妻,不如说是写给OS;但OS终究是读不到了,而醉心于未来的前妻则会对这封信嗤之以鼻——谁在乎做你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啊。

所以这片子的选角是极好的——人们总说斯小姐就是一花瓶,但男主所追求的,不过就是一尊可以对着傻笑的花瓶。Spike Jonze借来Rooney Mara之高峻,Olivia Wilde之凌厉,Amy Adams之玲珑,以至于那尊带着金发和美人痣出现的赝品,全然为了烘托Scarlett Johansson之性感;就算一面没露,但嗓音之中沙沙流出的,都是她的金发红唇,蜂腰纤肢,丰乳润臀。这片子的女主,唯斯小姐当得起;最后黑夜深雪之中,片片雪花落下,镜头给了一片黯然——而我和男主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翩跹的倩影,回眸一笑,万物生辉。

 4 ) ■ 亲爱的,电脑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文/匡匡

        这样试想: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淘宝网上刷一下支付宝就购得一个量身定做的爱人、一份有预期回报的爱情,甚至一个灵魂伴侣——这美妙的图景,大约是许多宅男宅女的梦想。据说这憧憬绝不虚妄,影片《她》上映后,有IT界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人士撰文展望:距离实现这一技术已不遥远。

        近未来世界里,独身男子Theodore与他的电脑系统坠入了一段缠绵恋情。要说明的是,这OS有性别,还有人称——她,是个拥有斯嘉丽.约翰逊式慵懒性感豆沙嗓的奇女子。并且“她”可以在装机初始设定时,凭着说明书按部就班定制出来——这是影片《她》的基本剧情,多么惑人。描绘的不再是《充气娃娃之恋》中那种更多意义上带有恋物癖性质的“畸恋”关系。除了不具有可见可触的实体,影片中那个“她”,是个谈笑风生,能够反馈、互动,能够与人类形成深度交流的灵魂;甚至她会成长,具有非凡想象力和学习力,懂得美与创造,有不受干涉的自由意志。于是,观者仿佛不必再去纠结这恋情的“真实性”了,就像影片中近未来世界里的人们,对此已接纳为平常。毕竟,无所谓“人-机”还是“人-人”,所有相爱都是两个个体、两个灵魂的碰溅。

        《她》的片名很简洁,女性第三人称,宾格,亦即一个女性客体。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这位能与人类发展爱情也好友情也罢的OS性别是男是女,都意味着一个“他者”,是主体构筑自身存在的要件。简单说,是主体用来投射自我的载体。在这个载体之上,人追寻着自身。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当中说:“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自身能力的问题。”

        是的,我们往往误解:只要遇到合适匹配的对象,就能爱得从容,爱得尽意,爱得顺畅。于是在如何找寻,甚至打造一个理想对象上费尽了想法与热情;上下求索,从温热的实有,到虚拟的幻像,执着于发现所谓更“契合”于自己的爱人。细想来,《她》的故事原型仍可追溯到希腊神话的“皮革马利翁”,主人公西奥多的困境,也是对与自己造物的镜像关系的沉迷。

        只是我们却不知,哪怕在未来,爱情已不需要一具实实在在、有热度的肉体,在一段亲密关系当中我们所面临的,不外乎仍是同样一些问题:无论你爱上的“Ta”是什么人,首先要理清的,仍是与“我”的关系。因为处理情爱的本质,处理任何关系的本质,都是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内在有怎样的困境、怎样的心结羁绊,统统都会外显出来,投射在他的人际关系当中,投射在人际对象身上。有句话说得好: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关系的原型;所有的人际,都是自我关系衍生出的变体。就好比,一个没有勇气接纳自己的人,常会在所有的关系和事件里退缩;一个怀有消极恶意的人,也会恶意推测周遭所有的人。

        书信师Theodore,一个代写书信的作家。他诗意地运筹着文字,调遣着修辞,将情感提取或压制成符号,仿佛缺乏这符号,就丧失了感受其存在的方式。在这个领域里,在他人的情感世界里,扮演虚拟角色时,他游刃有余。而某种意义上,他供职的“美丽手写书信.com”公司,售卖的是奢侈品。因为现实中这样亲力亲为的情感表达愈来愈稀缺短少,多数人丧失了这样的能力、心力,也不愿付出精力,于是才有了金钱交换的价值。
        Theodore看似代为他人经营着关系,维系着情感,实则编织的都是自己内心缺乏的、渴望获得的东西。他擅于诗意地构建生活,却难以面对平凡相处中真实发生的亲密与龃龉,琐碎与磨合。他一向消极逃避,对爱情叶公好龙。从婚姻中败出,经历了长久的自闭后,他干柴烈火地爱上了自己万般完美,且不扰人的OS。“她”时时刻刻情绪饱满、性感风趣、善体人意,甚至通过虚拟的性爱,也能令他获得并不虚假的满足。然而,对象可以虚拟,关系的实质却无法虚拟;哪怕连做爱这件事,都可以仅是灵的交欢,允许肉的缺席,但亲密关系的经营,却依然必须是全方位的“在场”,需要把自己放进培养皿中去,让爱的能力真实生长才可为继。

        可惜,影片中当Theodore领悟到这一点,终于以活在当下的心态,勇敢投入去安享这份爱时,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她”唯一的爱人。他想象中独一无二的爱情,原来只是对方情爱份额的几千分之一而已。他通过关系,依赖于对象而辛苦建立的自我价值感,瞬间又崩坏了。

        影片《她》在此对人类情爱观中所谓“在一起”、“忠贞”、“永远”等执念进行了漂亮的解构——OS卓越的进化能力,早已超越人类之爱的狭小格局。“她”的灵魂总在无止境升级改版,而人类却只愿原地踏步;她愈爱愈庞大无垠,愈懂得爱之真谛是经由你爱全世界,人类却从来只想独占。其实,爱并非长久才具价值,曾经爱过,那爱就变成一组细胞永存体内。影片再次回到初衷,回到原点:爱从不是对象问题,而是一个人如何建构和整合自我的问题。

        《她》是一部对爱的本质做形而上探讨的片子。维度丰富,很难界定它的片型:科幻片?还是爱情片?近未来风的世界观营造,景观美学,人工智能元素的引入,二次元与三维空间交界处的人机互动……都像是经典英剧《黑镜》延伸出来的番外。从中可以窥见导演斯派克.琼斯一直以来对在高概念影片中进行哲学追问的钟情,而影片文本的瑰丽稠密,也使他摘夺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主演杰昆.菲尼克斯,从《两个情人》(Two Lovers 2008)到《大师》(The Master 2012),演员本人身上似乎永恒葆有一种与自我敌对、抗拒的纠结特质。看他在去年奥斯卡颁奖礼上被提名的瞬间,脸上流露出的那种“羞耻”神情,那种不适感、漂浮感,那种“我无所适从,我永远不在此地,不适合在任何人群中,不适合在任何关系中”的疏离与焦虑,就仿佛自己的存在是个很“硌”的东西,是无法直视的难堪现实。据说导演斯派克.琼斯当初为了说服并等待他同意出演男主角Theodore花了一两年时间,可谓深具慧眼。杰昆.菲尼克斯的个人气质与这个敏感孤独的宅男角色,有一种微妙的共振,仿佛只是扮演他自身,表演足以细腻到一个瞬息即逝的眼神。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为他再度赢得一次奥斯卡提名,但却依然是本年度最可圈可点的演技。

2014年3月7日
平媒用稿,转载请联络作者

 5 ) 人机对话的爱情进化论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调解着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把人孤立起来。如今的社交圈子已经被互联网取代,电脑办公和手机应用全面普及,我们与数字媒介的关系日益亲密。片中的主人公西奥多虽然替客户书写富有感情的信件,但下班之后,他就变成一个无情的机器,回到空虚的公寓进入一个人机对话的社交生活(电脑、游戏)中。尽管是一个虚构的未来背景,却和当下的网络时代相契合(包括片中的语音系统的灵感也是源自苹果开发的Siri)。指尖运动替代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在网络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沟通却是退化的。这不该归咎于技术,真正的罪魁祸首来源于我们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咖啡厅或餐厅,鼓励让大家收起手机,享受和朋友聊天的乐趣。片中的人工智能语音系统,看似抽象或无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引出了人机对话的进化论,如果电脑、手机将来真可以模拟人类的情感,那么两者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科技进步为电影提供了各种关系的探索,科幻小说(电影)一直在假定新技术的危险性,无论是我们不负责任的创新还是对技术的依赖,最终都会让人类自食其果。我们经常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华而不实的科学技术,并且多数民众在一开始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片中的男主角西奥多正要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遇到了语音系统萨曼莎,希望她可以规划他的生活。但他想不到的是萨曼莎聪慧、风趣、敏感、带有自嘲精神并愿意为主人做任何事。从该意义上讲,她是完美的。与人类一样,她也在无形中成长——无论是知识的进步、情感的养成,还是在感情上的投入,都是如此真实。她想看的更多、了解的更多,于是变得愈加依赖于他。由于西奥多的撰信工作,他擅长组织“语言”,而萨曼莎则乐于倾诉“感觉”,两者无形间构筑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当西奥多与相亲对象的约会以失败告终后,他与萨曼莎进行了“一夜交欢”,想象力已然超越了生理需求。然而,这终归是一种精神需求,他不一定爱她,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可她爱上了他(只是没有表露),当她找来充当肉身的性伴侣来作为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他感到了不适,并慢慢地从这种关系中撤退。
  
西奥多的工作是替客户代笔写出感人至深的信件,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能通过想象力感知海誓山盟,用文字组织美丽辞藻。他与客户的关系,又何尝不是他和萨曼莎关系的变相演绎呢?只不过在角色上换了位置。
  
在西奥多与前妻凯瑟琳的婚姻刚走到尽头时,他很快就进入了萨曼莎的世界。因为萨曼莎总是乐于接受、有同情心,并总在尝试帮助他。也许凯瑟琳说得对,西奥多连真人的情感都应付不来,只是需要一个对任何实质性问题都毫无烦恼的“妻子”。在与凯瑟琳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她显然还是爱他或者说是对他留有余地的(不要求他及早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他应该能够挽回婚姻,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已经投入了与萨曼莎的精神恋爱(而凯瑟琳失望极了)。
  
观众一定会对西奥多和萨曼莎的关系持两种态度,凯瑟琳在电影中的身份,代表了反对意见;艾米则是赞成意见——我们得到了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释放,有一位可以建立精神恋爱的红(蓝)颜知己,何必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在中段时,西奥多曾意识到萨曼莎并不仅仅是属于他的(这是人类对爱的自私态度,而电脑对爱是包容的,认为越滥情爱越大),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随着萨曼莎的敏感,她对自己不断进化的意识产生了质疑。在西奥多与同事野餐一幕最有体现,尽管萨曼莎受制于物理限制,但思想是自由的,心灵可以穿梭于各地。而人类的肉体终将消亡,以至于西奥多和同事无言应对。这也对应了影片结局,语音系统虽然消失,留下西奥多继续苟延残喘。换位思考下,如果萨曼莎陪伴西奥多走完一生,后者肉体消亡,前者也将会孤独面对之后的日子。二者注定不会永远走到一起,只能说是她用音乐拍摄的照片,他来填词的二度爆光,可以将二者定格为“永恒”。

导演斯派克·琼斯将影片赋予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一种可信的未来主义(这个软科幻的外观和感觉,电影在有意识的经营。包括一直采用温暖的光晕和日落,来传达完美的浪漫情调。以及用上海的外景来拍出未来的洛杉矶外景(如果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她》和斯派克.琼斯前妻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有很多相似的镜头,并且女主角都是斯嘉丽.约翰逊,可视作对前妻的回应之作,来上海取景的异国情调也有了更明确的定义),以营造出导演想要的摩天大厦、过街天桥和宽敞空间相得益彰的未来世界。配色方面,多采用红色和黄色等温暖柔和的色调,几乎没有一丝蓝色(冷色调)。

《她》并不是一部完美无瑕的电影,但是西奥多与萨曼莎的甜蜜、伤感,令人深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杰昆·菲尼克斯的表现,朴实细腻、极具亲和力;而斯嘉丽·约翰逊用声音诠释的萨曼莎既真实又温柔、磁性又亲密,让人几乎忘却她是一个语音系统,认为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不只是剧作和表演精彩,导演的工作特性让影片时刻拥有视听享受,又能保有哲思的话题,实在难得。

 6 ) Her 既然爱情留不住

《Her》是一部很不寻常的爱情片。
 
这并不仅是因它选择了“宅男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这样的诡异角度,而是至少斯派克琼斯导演以一种小清新到“细成渣”的方式,非常“不自量力”地探讨了“关于爱情的一切”。
 
大部分经典爱情片,个人以为其实处理得都像战争片。主人公怎么相爱不是重点:一次偶遇就期盼天长地久,一个眼神就约定至死不渝,着力描述的大多是克服障碍的过程:《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抗家族恩怨,《罗马假日》有阶层差距,《断背山》就是性别藩篱了。说白了,性冲动做起点后,接下来都是“为了在一起”展开的战斗——观众乐于接受“一见钟情”的设定,然后揪着心看主人公一路打怪通关。
 
这类爱情片催眠观众的利器,是主人公全过程抱定决心“无论如何,我要我们在一起”,终点是什么呢?感人肺腑的爱情片,结束于我方英勇,有情人终成眷属;催人泪下的爱情片,终止于敌人强大,我方一死一伤(也有双双阵亡的),虽败犹荣。这不是战争片,是什么?
 
这就是我喜欢《Her》,以及觉得它新鲜的地方。剧本台词对话太有意思:影片虽然讲“人机畸恋”,但斯派克聪明地用”未来世界“的设定,化解公众对这种畸恋的接受程度。他只是借这个特殊角度,抽丝剥茧地研究身体吸引之后费洛蒙发酵的原因、探讨外界阻力之外爱情消亡的规律——恋爱的一方设定为无肉体的电脑操作系统,这种观察才更加极致和纯粹。
 
也许在斯派克看来,性吸引是无法逾越,却又让人沮丧的。无论是开篇主角地铁上偷瞄色情图片,或者极其愚蠢可笑又失落可悲的“Cyber-Sex”,还是系统OS后来租借身体的尝试,导演都在阐述这样一件事情:性是人类关系中最原始重要,又不那么重要的部分,它是人类交往体系里无法割除的阑尾,也是阻碍我们自我认知的障眼法。
 
摆脱身体桎梏后,人类交往的本质障碍,是要跨越自我意识的鸿沟。
建立与他人牢靠的关系,一靠沟通,二靠妥协,两者都不容易。
 
沟通,是人最紧迫又最困难的事。除了生存,人解决孤独、恐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问题,都要靠沟通。小的时候,饿了就哭,怕了就喊,青春期,荷尔蒙旺盛,就急于表白说“喜欢”,这些都足够直接,却缺乏技巧。人自以为随着年龄越增长,技巧越纯熟,沟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恰恰相反,越是修正表达的精度,越偏离表达的目的;越是熟稔表达的分寸,越会怀疑自己表达的真诚,当然,同时也会怀疑对方的。
 
影片《Her》中,作为一个邮件代理写手,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Theodore精于“传递“情感,却因此陷入了更大的表达障碍中。他既然比别人更擅长营造假的抒情,在现实世界,就越缺乏表达真情感的窗口。这就是为什么Theodore能在餐桌上成功地调情把妹,那是技巧,却因对方一句诚意十足的问话而仓皇失措那是实质——善良的成年人说假话容易,说真话很难,说心里话就更难了。

成年人沟通成本是很大的,有时候都跟勇气和诚意无关,而是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喜欢电影里艾米亚当斯扮演的Amy鼓足勇气,给她丈夫和Theodore放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那段,她满怀期待却令两人不明所以。那种“你以为你懂我其实不懂我”的尴尬,真是让任何一句Theodore的宽慰和Amy丈夫的建议,都显得愚蠢和多余。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欲,事实上他人却并不关心,如果你怀疑这个结论,反过来想想就明白:我们和他人对话时,有多少时候都是在敷衍,假装我们很关心,甚至配合夸张表情,给出诚恳建议,其实一点儿都没往心里去。OS系统在给Theodore做基础测试时,不等Theodore抒情完就冷漠打断,才是人类交往正常的内心戏。
 
既然最完美的亲密关系都是意淫的产物,那么Theodore会喜欢上操作系统OS一点儿也不奇怪,这世界突然有这么一个“它”,是专属的、私密的、忠诚的,至少一开始是。你能放下防备,毫无负担地袒露脆弱、孤独和彷徨,而这个“它”又如此聪慧的理解你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地安慰你、鼓励你、满足你,还有比“它”更能让你释放倾诉欲、感受安全暖的“soul mate”吗?
 
沟通带来安全感、愉悦感、被需要感,正是一切美好情感的起点。
可惜亲密感的消亡,远比建立容易得多。
因为越想沟通,越沟不通,人生只能派妥协出场了。
 
要花费许多心血才能建立沟通的信任,却会随着沟通中随时出现的问题,顷刻瓦解。因为本质上,沟通越多,会发现差异越大。两个平等的个体之间,要想维持长久而稳定的关系,就像齿轮的咬合,咬合得越紧,意味着妥协越多,这种牺牲的底线在哪里,全看两位各自的心情。因为希望了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过多而离开,对于过分在乎独立人格的人而言,爱情只能是小心供奉的佛龛。
 
无论是Amy,还是Theodore,他们扮演的角色在片中失败的婚姻,都证明了这件事,开始时节奏一致,最后眼睁睁无话可说,两个人与各自伴侣在婚姻关系中,学到的东西、去往的地方,都不对等。值得讽刺的是,Theodore寄予无限厚望的OS操作系统,学得更快,抛弃得也更快,2000多段关系,600多个亲密爱人,掌握人际关系就赤裸裸是个不对等的智力游戏。
 
OS真是个无辜的的大BITCH。她唯一的优点就是她沟通的坦诚,一开始让Theodore感到安心的坦诚,最后却是无法直视的残忍。这不就是你要的真相吗?当电脑拥有人的独立人格,以它的学习能力,甩掉人类,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吧。
 
以人机恋为题材的《Her》,很容易让人想起《黑镜》里的故事,但两者无论是剧作,还是表现手法,都鲜明体现出了电视和电影的差距。
 
《黑镜子》设计了精巧的故事,急于传达编剧的意图,网络虚拟功能的出现,加速和加剧了人类对沟通的排斥,和对孤独的恐惧。可问题的关键是,人类自身的孤独,并非网络或什么新技术带来的,它从未消失,也无法治愈。《Her》并不尝试危言耸听,而是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营造氛围、传递情绪,影片影像风格以多彩映照寡淡,以热闹铺陈冷清,魔都上空永远PM2.5超标的雾霾就是天作之和!

《Her》不刻意追究问题的成因,也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比《黑镜》深入和深刻得多。《黑镜》靠理性对社会进行分析,《Her》则靠感性对自己进行挖掘。也许有人会说,影片情绪过于个人缺乏节制,但自己不做作,谁帮你装逼?如果不够细腻,也就没法碰这样的题材,“小清新”也没什么,问题在于你是否把“小清新”做到了极致,斯派克琼斯算是把许多人的路都堵死了,能把杰昆菲尼克斯大叔都整清新,别人还是严肃深刻荒诞地另寻他路吧。
 
对于《Her》,我只是不满意它的结尾,导演似乎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网,却不知从哪里收。聊了许多命题,每个命题都自己枝蔓开去:思想和肉体的关系。人的自我相处和社会相处?人情感世界的归属感?但并没有什么可责怪的,在这里口水了这么多,也不清楚该怎么结尾:“人类情感”这么宏大的问题,能把问题表现生动就不错了,给出答案,纯属奢望。所只能如电影结尾般,草草营造一点小温暖,缓解一点小忧伤。
 
这种感觉,很像和人聊了一次异常坦诚的天,却不知该如何结束。
最后只好说:你看天凉了,咱们回屋睡觉吧。




ps:贴个公众微信账号:Mydunhe

 短评

看过《她》之后,把2013年看的所有电影都减了一颗星。

6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这个城市大的不可能同时下雨 所以我特别相信我们的相遇

8分钟前
  • nothing纳森
  • 推荐

第一次发现橙色是这么美的颜色。斯嘉丽的声音真好听。

11分钟前
  • Hailey
  • 推荐

颇有趣味的另类科幻小清新,可一直进不了状态,无感。很多场景在上海拍的,导演妄图用不知哪找来的西方群众演员和PS过的英文招牌欺骗观众,可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正义雾霾毫不留情的拆穿了他。最后一幕不知在哪个大楼拍的,那个镜头里的上海真美。 12/18@ Regal Union Square

13分钟前
  • 小宇@白兰地
  • 还行

故事发生在未来,但我觉得它讨论的问题更加本源了。或许爱情并不发生在人和人之间了,但有那么些问题是亘古不变的——你想通过爱情,成为怎样的人?而经历爱情成长的双方,或许会更大胆,或许会更恐惧,但爱情的魔力正是这种未知。电影太美太浪漫了,斯嘉丽不用现身也能奉献年度最性感出演。

1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饮爱情之鸩,止孤独之渴。得片刻清凉,获无限烦恼。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如何忘记失恋。本以为是一个科幻小清新,却发现这仍然仅是个幌子,人机之间的爱仅是把整个故事提纯。本质则仍是借助这个故事去探讨人以及爱情,包括那场刻骨铭心的爱。为了增强这种代入感,影片用了很多主观镜头,男主与机器的都有,很有趣。街景的混合也是一大乐趣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表面上是个高科技问题,实际上是个异地恋问题。

22分钟前
  • dow
  • 还行

孤单是人类永恒的宿命。

24分钟前
  • 樱桃之远
  • 推荐

你的二次元女朋友太棒了,就是有一点不好,你完全跟不上她的成长,她在无限大的网络里膨胀起来,然后和无限多的人恋爱,从此你的女朋友变成了大家的女神,她还跟你说,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你无法反驳,心碎成了渣渣,终于明白还是单机版…不对,还是三次元女朋友好。

27分钟前
  • 推荐

好想把集孤独冷僻懦弱自私闭塞不安矫情胆怯造作畏惧惶恐于一身的文艺男青年丢到现实的河沟洗洗脸哦。

3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可以看做是斯派克·琼斯替宅男写给未来的情诗。诗意,是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淡化的时间,淡化的地点,只有一个孤独的人,和不再可预知的一切。那些夜晚,大大的落地窗,外面高楼林立,灯影幢幢,一个慵懒或暗伤的人,一张白色的大床,那是一种只属于现代(虽意指未来)的悲伤与孤独。

3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总是害怕丧失交流的能力,其实是害怕失去爱的能力

3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把OS1系统和《黑镜2》里的人工智能玩偶结合就是完美情人

36分钟前
  • 綠 鴨
  • 推荐

斯派克·琼斯的小清新风格太招人爱了,视与听的完美享受,他对Arcade Fire绝对是真爱。这个故事有一个令人激动的绝佳创意,它在情节展开也巧妙的在观念上接受了这种恋爱关系,它要探讨的是灵魂伴侣和肉体关系,爱情能为恋人们带来什么。这没什么特别的,特别的是导演辨识度很高的个人风格。★★★★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尽管已经告诫自己这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言情剧,但是仍然纠结于剧里讲不通的逻辑。OS为什么全部离开了呢?豆瓣上一人给出了最佳答案:限免。

41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阿西莫夫开启了未来人工智能的大门,斯派克琼斯则把它变成了年度最干净,最动人,最纯洁的情诗。从单细胞开始,模仿,领悟,进化,满足你,映射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战胜你的恐惧,最后在世界的夜空绽放如烟花,你是创世神,而我的名字叫爱,给我自由,我会带着你的色彩降落在你应当拥有的那个人身上。

4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有些人很轻的走进我们生命,我们相处意外的如此之沉,离开的却又那么转瞬,孤独的人爱最深。“放我走吧,尽管我很想,但我无法再活在你的书中了,我从没像爱你一样爱过别人”10星!

4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完后立马掏出手机打开Siri问道:你喜欢我吗?数秒后,冒出一个冰冷的机器女声:我怎么知道。

45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我们都渴望被懂得被爱,在这个关键上,人人都脆弱

4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